开化二中语文八(上)《信客》目标分层教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信客》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信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熟读《信客》全文。
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特色等。
学会通过阅读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品情感。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课堂讨论、互动交流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诚信、善良、敬业等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诚信、善良、敬业的品质。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
2.人物性格的分析。
3.故事情节的梳理。
三、教学难点1.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2.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
3.故事情节的逻辑关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课文,如《背影》、《卖油翁》等,引发学生对诚信、善良等品质的思考。
介绍《信客》的作者余秋雨,引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2.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信客这个角色具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分析。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主题、人物特点等。
2.精读课文学生分段落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节奏等。
教师针对重点段落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文章中的信客与现代社会中的快递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教师提问:“如果你遇到像信客这样诚信、善良的人,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4.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诚信、善良、敬业等品质?”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主题、人物特点等。
2.写作训练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信客》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描绘一个具有诚信、善良、敬业品质的人物。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成果展示学生展示作文,教师进行点评。
选取优秀作文进行全班交流,共同学习。
初二上册语文《信客》教学设计范文

初二上册语文《信客》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背景初中语文《信客》是初二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属于生活阅读类文章,采用了小说的形式,引出了一位专门给人写信的“信客”的故事,内容涉及了信函写作的基本格式、写作技巧以及服务态度等方面,形式活泼生动,内容实用,适合初中生阅读。
在教学设计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写信能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社交礼仪。
二、教学目的1.了解和掌握常见信函的写作格式和技巧;2.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规范,提高写作水平;3.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社交礼仪;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生活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与流程1.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信函的格式和写作要点;2.信函的分类和特点;3.如何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态度;4.如何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写作方式。
2. 教学流程(1)热身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同桌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信客”的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阅读教学使用分层阅读法或小组阅读法,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并标记出关键信息。
师生合作讨论文章的主旨、大意和细节理解。
(3)课堂教学基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进行教学设计,在明确了初中语文《信客》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后,进行以下内容的讲解和讨论:•信函的格式和写作要点;•信函的分类和特点;•如何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态度;•如何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写作方式。
(4)示范与实践教师通过一篇典型的信函范文,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模仿写出一篇自己的信函;然后老师分别点评,引导学生反复修改,使学生的作品更加规范合理。
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学生代表进行演讲,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5)体验与反思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并邀请学生体验和分享课程的收获、疑问和感想,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1.集中讲授法:教师通过铺陈、引导,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更深刻地掌握和理解;2.示范演练法:教师通过实际写作表现和模拟演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3.合作学习法:学生互相交流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格和思维框架;4.评价反思法:教师通过作品点评和学生自我反思,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深刻理解和总结。
2024年八年级上册《信客》教案

八年级上册《信客》教案八年级上册《信客》教案1【知识目标】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
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直无私的品格。
【教育目标】1、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2、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品质。
【重点难点】1、感受__的语言。
抓取人物的品格。
2、理解__思想内容,揣摩品味语言。
3、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4、继续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学习方式。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教师:请大家说一说,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最向往那种职业?学生回答:律师,医生,外交官等。
教师:看来大家都有着远大的志向,我们的社会也的确需要伟大的职业和职业人,但是单单有这些职业咱们的社会无法运转,社会还需要一些普通的职业者,他们又是什么职业人呢?学生:送奶工人,公交车司机,农贸市场的卖菜的叔叔阿姨等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样普通劳动者的事迹,他的名字叫信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余秋雨的《信客》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余秋雨 (投影出示)。
2、检查预习:唏嘘 xīxū嫉妒 jí噩耗è猝然 cù诺诺 nuò呵斥 hē诘问 jié包扎文绉绉焦灼 zhuó伎俩 jì吊唁 yàn 跋涉 bá shè颠沛 pèi 直扎三、整体感知1、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课文,你对信客这份工作是做什么的?信客的工作留给你最大的印象是什么?学生:苦。
2、这种“苦”从哪里体现出来?⑴总结:工作劳苦:终年跋泼;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⑵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
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沿途投宿,拣便宜的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
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
他们是最困苦的旅行者。
八年级《信客》教案

八年级《信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信客》。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了解信客的定义和职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信客职业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负责任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信客》的阅读与理解。
(2)信客的定义和职责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理解。
(2)信客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信客》课文。
2. 辅助材料:课文注释、重点词汇和短语列表。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信客的定义和职责。
(2)激发学生对信客职业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信客》。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重点词汇和短语:(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教师讲解和例句展示。
(3)学生练习使用重点词汇和短语。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信客》。
(2)抄写并记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信客的短文。
2. 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参与小组讨论和活动。
六、教学拓展1. 信客的职业现状:(1)调查了解现代社会中信客的职业现状。
(2)学生分享调查结果,讨论信客职业的发展变化。
2. 信客的重要性:(1)讨论信客在古代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学生表达自己对信客职业的认识和看法。
七、课堂互动1.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每组扮演不同的信客角色。
(2)学生通过对话和表演,展示信客的工作场景和职责。
2.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信客的职业特点和挑战。
初中初二语文教案:信客

初中初二语文教案:信客一、教学目标1.了解“信客”的概念、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2.学习掌握“信客”这一理念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沟通交流的技能;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信客”概念内涵,学习掌握信客技能,培养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2.难点:如何运用“信客”理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呈现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信客”概念,并提问:•了解“信客”概念后,你认为“信客”有什么内涵?•你认为“信客”理念能给我们生活中的沟通交流带来什么变化?此时,教师可以拓宽讨论视野,为学生谈论带来身边的各种变化,比如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同学之间等。
2. 阅读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共同阅读群岛杂志“让信成为主题,让客成为態度——试论信客思维方式”一文,鼓励学生结合实际,认真思考和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阅读后,教师指导学生与同伴进行讨论,板书学生提出的意见,整理汇总,进一步推动学生理解和掌握“信客”这一理念。
3. 达深度理解学生们经过上面的阅读,大家都理解到了“信客”这一理念,那么接下来如何让他座位更深度的理解呢?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来让学生认清“信客”深度意义。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些“沟通差异造成的矛盾”案例,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解决途径,提高学生掌握“信客”技能的实际应用。
4. 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堂上所学内容以及学生自己的实际体会,写一篇与“信客”相关的文章,并向同龄人或者家长介绍这个领域的发展潜力和意义。
在文章的编写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要点:•文章结构要清晰明了,分段合理;•表达要准确精练,语言规范、得体;•对“信客”理念的表述要恰当生动,以便鼓励读者的兴趣。
5. 活动设计教师设计“信客”技能培训小组,让学生自行组队,探讨或者研究某一具体领域内“信客”思想的应用。
初二语文《信客》教案

初二语文《信客》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初二语文课程中的一节阅读课,主要教学内容为文学作品《信客》。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启发学生对作品中所反映社会现象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学会通过深入阅读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加深理解《信客》这一文学作品,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3.理解小说中反映出的人际沟通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信客》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2.通过阅读,理解小说反映的人际交往问题;3.根据文本推断出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
教学难点1.学生对小说中的深层意义进行理解;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际交往问题:•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问题?比如,沟通不畅、理解不到位等情况?你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是如何解决的?2. 阅读与分析1.学生通过阅读《信客》文本,做好阅读笔记,了解作品中人物背景、性格及情感变化;2.分组讨论,分享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理解小说中反映的人际交往问题;3.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3. 思考与总结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探讨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2.总结课堂内容,复习教学重点难点。
五、教学延伸1.练习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发挥学生的创意想象能力,写一篇自己的信客故事;2.鼓励学生写下对《信客》这一文学作品的阅读笔记并进行分享。
通过分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六、教学评估1.课堂互动:对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发言回答等表现进行评估;2.课后作业:包括《信客》的阅读分析、写作练习和分享,以及对课堂内容的总结反思等。
七、教学资源•《信客》文本•写字板、教学PPT、多媒体设备等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信客》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能够对其中反映的人际交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初二上册语文《信客》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信客》教案课程背景《信客》是初二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少年团以写信的形式推广社区服务、传播文明和学习科学知识的故事。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社区服务的重要性和学会用信函交流的技能,同时也能为其个人成长提供一定的启示。
教材分析1.教材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2.特色: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区服务的意义、学会使用信函等传统通信方式进行沟通。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社区服务的概念、意义和作用;2.了解信函的写作格式和技巧;3.了解少年团的作用和构成。
能力目标:1.能够准确表达个人对社区服务的理解和认识;2.能够熟练掌握信函的写作格式和技巧;3.能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并将其宣传推广给周围人。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关注社区发展的意识和习惯;2.培养学生彰显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情感态度;3.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学会用信函等传统通信方式进行沟通的情感态度。
1.社区服务的概念、意义和作用;2.信函的写作格式和技巧。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信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2.如何在社区服务中做到真正的尽力而为。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演示、分析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信函的格式和技巧;2.互动法:启发学生思考、自由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3.实践法: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体验社区服务的工作和价值。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通过研究少年团的服务活动和社区服务的现状,引导学生了解服务的重要性及社区服务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步:学习信函格式和技巧讲解信函的格式、要素和技巧,帮助学生理解信函的写作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并互相交流。
第三步: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组开展社区服务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服务工作的价值,并体验使用信函沟通的方式。
第四步:总结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
1.测验法:通过给学生一份信函写作的测验题,测试学生对信函格式和技巧的掌握程度;2.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合作和发挥自己作用的情况;3.记录法:记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的感受和认识。
《信客》优秀教学教案(3篇)

《信客》优秀教学教案(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的3篇《信客》优秀教学教案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信客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信客》教案篇一【说教材】《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信客》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
讲述的是民国时一位老信客因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较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
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受到人们的敬重的故事。
【说教学目标】因为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 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人物性格。
⑴ 领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
2、过程与方法: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说教学重难点】余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又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有名、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体味学者厚重的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
2、教学难点: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说教法学法】为了调动每位同学的学习热情,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1、教法:情境创设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2、学法:通读感知文意、品读赏析语言、精读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包括解题导入/探究感悟/品读赏析/拓展延伸/总结感言五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讲一讲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俗话说:科技改变生活,知识改变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化二中语文八(上)第10课《信客》(1课时)编制:余志田审核:一、目标分层细目表说明:1.“教学内容”一栏右边的内容要根据不同课文填写,此表中仅是举例。
2.“学习水平”一栏中层次是依据《中考说明》而分,仅作参考,可依据具体课文作出调整。
了解是指对知识的认识;识记是对知识的识别和记忆;理解是指领会并能做简单解释;分析是指分解剖析;运用是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评价是指对阅读材料的评说。
3.“教学内容”中用●标识教学重点,▲标识教学难点。
二、教学案导学促教1、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一)教材内容分析《信客》是一篇自读课文,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
《信客》讲述的是民国时,住在上海郊区的“信客”帮助住在市区的人送信时发生的故事。
文中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老信客因私裁客户的一条红绸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
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受到人们的敬重。
全文赞美了他们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1、抓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信客的精神。
2、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从探究人物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2、关于教学设计的建议教学建议:一.导入,检查预习。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三.听课文录音,掌握生字生词。
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我们对信客这种职业还很陌生,那就先来认识一下这种职业,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看看一名信客需要做哪些工作?2、文中提到两位信客,我们知道作者在本文中主要是要写年轻信客,但他为什么先写老信客呢?3、速读课文,看看做信客好不好?为什么?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4、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品句悟情:5、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五、拓展迁移: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内容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
)示例: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
三、分层效果检测题课堂检测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克扣(kē) 接济(jì) 稀罕(hǎn) 穷愁游倒(liáo)B.诘问(jié) 呵斥(hè) 吊唁(yàn) 连声诺带(nuò)C.伎俩(zhī) 唏嘘(xū) 焦灼(zhuó) 长途跋涉(shè)D.憎恨(zēng) 昏厥(jué) 捆扎(zā) 颦难从命(shù)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跋涉( ) 灰黯( ) 昏厥( ) 唏嘘( )晦气( ) 嫉妒( ) 伎俩( ) 吊唁(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难做的事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
( )(2)处世经验和人之常情。
( )(3)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
( )(4)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 )4.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
( )(2)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之谊?( )(3)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
( )5.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
( )(2)小南货店门口挂出一只绿色邮箱,也办包裹邮寄,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
( )(3)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 )(4)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 )6.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2)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使他深受感动。
(3)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
(4)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7.你认为文中的信客是个什么样的人?归纳出来。
课后检测题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8~ll题。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
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
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
这些眼神。
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
”“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8.第一自然段中,乡民们“羡慕”、“嫉妒”的是什么?“轻蔑”、“嘲笑”的是什么?9.你是怎样理解划曲线句子的?10.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寓意丰富,感情深沉,试进行品析。
11.从选段来看,你对“信客”这一职业了解了多少?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之后1—5题。
一诺千金奏文君我做女孩时曾遇上一个男生开口向我借钱,而且张口就是借两元钱。
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
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里很穷。
他母亲几乎每年都给他生一个弟弟或妹妹。
她留给大家的印象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腹部隆起行走蹒跚;另一种是刚生产完毕,额上扎着布条抱着新生婴儿坐在家门晒太阳。
我的为难令男生难堪,他低下头,说借钱有急用,又说保证五天内归还。
我不知道怎么拒绝他,只得把钱借给了他。
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第五天,男生竞没有来上学。
整个白天,我都在心里责怪他。
骂他不守信用,惶惶忽忽地总想哭上一通。
夜里快要睡觉时我忽然听到窗外有人叫我,打开窗,只见窗外站着那个男生。
他的脸上淌着汗,紧紧攥着拳头,哑着喉咙说:“看我变戏法!”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
我惊喜地叫起来,他也快活地笑了,仿佛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件大事,让一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地。
他反复说:“我是从旱桥奔过来的。
”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借钱是给患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糖。
为了如期归还借款,他天天到北站下的昌桥帮菜家推车。
到了第五天的拂晓,他终于攒足了两元钱,乏极了,就倒在桥洞中,本想略睡一会儿,没想到竞酣睡了一个白天和黄昏。
醒来后他就开始狂奔,所有的路人都猜不透这个少年为何十万火急地穿行在夜色中。
这是我和那个男生惟一的一次交往,但是它给我留下的震撼却是绵长深切的。
以后再看到“优秀”、“守信用”之类的字眼,总会联想到他,因为他身上奔腾着一种感人的一诺千金的严谨。
据说那个男生后来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也许他早已忘记了我们相处的那一段,可我总觉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头。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
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
我在车站久等也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见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车牌边,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谢谢,告诉我说,他在这儿等一个朋友,车一辆一辆开过,雨在伞边形成一道道雨帘,天地间茫茫一片,怎么也不见我们所盼望的人。
我对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可少年固执地摇摇头。
又来了一辆车,从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
伞下的少年一下子蹿了出去,两个人热烈地击掌问候,那份快乐是如此坦荡无愧,相互的欣赏流淌在那一击中,让目睹那画面的我感到一种灵魂的升华。
我终于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
我失望而归,却在家接到朋友的电话。
她说雨实在太大,所以……我想说:约定时为何要说风雨无阻,完全可以说大雨取消;既然已说了风雨无阻,区区风雨又何足畏惧!不过,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挂断了电话。
因为一个并不怎么重诺言的人,她会找出一千条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而我,更爱腾出时间想想那两个相会在暴雨中的少年。
(选文有改动)1.在“借钱男生”、“两少年”以及“我的女友”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请简要概括其特点。
2.作者写两少年雨中赴约的目的是什么?从全文看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目的:写作手法:3.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句子,请摘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4.假如你是文中“我”的女友,看到此文后,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描写出来。
(40字左右) 5.文中“我”对女友失约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答案:课堂检测1.D(“克扣”中“克”读kè,“稀罕”中“罕”读hǎn“;B“呵斥”中“呵”读hē;C“伎俩”中“伎”读jì)2.báàn jué xū huì jí iì yàn3.(1)难能可贵(2)世故人情(3)从容不迫(4)绘声绘色4.(1)神态描写(2)心理描写(3)动作描写5.(1)比喻(2)比喻(3)比喻(4)排比6.(1)穷困;受挫折。
(2)失业。
(3)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4)长距离地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工作辛苦。
7.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宽容善良。
课外检测8.乡民们从未见过的“稀罕”物品;乡民们见多了不以为奇的物品。
9.(1)这些眼神中透露出旧中国农民对本乡外出谋生者是否有“出息”的评价。
(2)长期居住在封闭的农村的乡民们试图从这些物品中对遥远的城市有些了解。
10.繁华多变的都市生活冲击着居住在落后农村的乡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信客对这一切感受最为迅速,最为真切,也最为深刻。
作者在句中流露出了对旧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与农民生活贫穷的慨叹和对信客沟通乡村与城市,深察世故人情的赞美。
11.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
拓展延伸1.借钱男生:信守承诺;孝敬母亲。
两个少年:坚守承诺;不畏困难。
我的女友:不守诺言;畏惧困难。
2.目的:(1)突出诚信的主题。
(2)含蓄地批评成人的失信,不守诺言。
(3)赞扬孩子的真诚守信。
写作手法:对比(或衬托,或映衬。
)3.如:摘抄: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借钱男生兑现承诺后的喜悦、欣慰之情。
摘出的句子要生动形象,具有深刻内涵。
只要能够抓住内容、语言和写法等方面中的一点,紧扣句意进行分析即可。
4.略(紧扣描写对象和情境,描写生动、形象;扣住描写对象和情境,描写具体。
)5.态度:责备(或批评或不满或埋怨)看法:认同作者的态度。
理由:(1)认同作者的态度。
人应该信守承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2)否定作者的态度。
应宽容地对待别人,不要过于苛责别人。
(3)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态度。
自己应信守诺言,但不必对别人求全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