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类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本重要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本重要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本重要知识点梳理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本重要知识点梳理初一下册语文知识点:第三单元伟大精神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可以《邓稼先》一文为例,进行体会。

2、理解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1)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可以使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得以彰显,变得更加突出,打动人心,便于读者对人物典型性格的理解。

3、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1)夹叙夹议是一种写作方法,它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

(2)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相结合,可以使叙述的人和事件立体丰富,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更为清晰明了。

(3)①过渡,是指文章的层次或段落之间表示衔接、转换的方式。

它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相邻的两层意思或段落上下连贯,自然衔接,让读者的思路很顺利地由前者转入后者,不感到中间有什么相隔。

②照应,是指文章内容前后的关照与呼应。

③过渡与照应的使用,使得文章的结构和层次清晰明了,自然通畅,又统一完整。

照应的使用,也深化了文章主题。

4、把握文章中人物外貌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1)外貌描写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

即对人物的形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2)场面描写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其作用有: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明示、暗点主题。

5、积累一些基本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其意义与用法6、作文:议论文,以“崇敬名人”为话题7、词语积累十一、《邓稼先》人物传记注释①邓稼先“两弹一星”;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答: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转变作出巨大贡献得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09《三峡》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二.课文知识过关梳理㈠课下注释①节选自《水经注》。

三峡,瞿(qú)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郦道元(约 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 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相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此书记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涉及南方江河,则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

②[自]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

③[两岸连ft,略有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ft,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完全没有。

阙,同“缺”,空隙、缺口。

④[自非]如果不是。

⑤[亭午]正午。

亭,正。

⑥[夜分]夜半。

⑦[曦(xī)月]日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⑧[襄(xiāng)陵]指水漫上ft陵。

襄,升到高处。

陵,ft陵。

⑨[沿溯(sù)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⑩[白帝]古城名,故址在今重庆奉节东瞿塘峡口。

⑪[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荆州。

⑫[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⑬[不以疾]没有这么快。

⑭[素湍(tuān)]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湍,急流。

⑮[回清]回旋的清波。

⑯[绝巘(yǎn)]极高的ft峰。

⑰[飞漱(shù)]飞速地往下冲荡。

⑱[清荣峻茂]水清树荣,ft高草盛。

荣,茂盛。

⑲[良]甚,很。

⑳[晴初]天刚放晴。

㉑[霜旦]下霜的早晨。

㉒[肃]肃杀,凄寒。

㉓[属(zhǔ)引]接连不断。

属,连接。

引,延长。

㉔[凄异]凄惨悲凉。

七年级语文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三单元知识点本篇文章将对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梳理。

通过对各个知识点的深入分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单元内容。

一、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概述本单元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小绵羊》阅读,第二部分为解析汉字:造字原理和演变,第三部分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第四部分为顾城的《一代人》。

本单元重点讲解了造字、我国历史分期和文学欣赏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知识点。

二、小绵羊阅读小绵羊是一篇情感充沛的故事,是对动物的尊重和保护的生动和感人的表现。

同学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需要仔细阅读,注意读懂文章的内涵。

另外,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1. 掌握民歌的特点,如自然、朴素、含蓄等。

2. 学会分析文章结构,了解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3. 熟悉词语的使用方法,如同音字、近义词等。

三、造字原理和演变造字是汉字的基础,是中国文字创作和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环节。

掌握正确的造字知识是学习汉字的重要前提。

1. 了解汉字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到汉字可以深入表达情感和人性。

2. 了解中国古代刻字、错别字、异体字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3. 学会运用字义、音义、形义等方法掌握新字词的使用和理解。

四、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极高地位的皇帝。

在七年级下册语文中,同学们需要重点学习他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和文化内涵。

1. 熟悉秦始皇的生平事迹,了解秦朝创新和改革的历史背景。

2. 掌握秦朝的社会制度,如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等。

3. 了解秦朝的科技发展,如医药、兵器、测量等方面的发展。

五、《一代人》的文学欣赏《一代人》是顾城的一首优秀诗歌,它赞颂了爱国、奋斗和坚忍不懈的精神。

在学习这首诗歌时,同学们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1. 掌握概括和归纳文章的能力,分析诗歌结构与意义的关联。

2. 了解顾城的生平和社会背景,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3. 熟悉诗歌创作的语言技巧,如修辞、意象、韵律等。

总的来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涵盖了造字、历史、文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点,需要同学们认真且深入地学习掌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10.《阿长与<山海经>》一、主要内容《阿长与<山海经>》通过回忆“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个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富有爱心、朴实、善良、真诚,而又粗野、庸俗、愚昧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寄托了“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重点字词【惶huáng急】恐惧,慌张。

【诘jié问】追问,责问。

【疮chuāng疤bā】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痂。

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渴kě慕mù】迫切地希望,殷切盼望。

【絮xù说】絮絮叨叨地说。

【霹pī雳lì】又急又响的雷,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孤gū孀shuāng】寡妇。

【疏shū懒】懒散而不习惯受拘束。

【倘tǎng使shǐ】假如,如果。

【惧jù惮dàn】害怕,畏难,畏惧。

【憎zēng恶wù】憎恨,厌恶。

【震悚sǒng】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zhuō】粗糙低劣。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

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情有可原】根据实情,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掳lǔ】俘获,抓获。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秘。

形容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名,说出。

11. 《老王》一、主要内容《老王》以“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有关老王的几个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而又忠厚老实、心地善良的不幸者的形象,表达了“我”对像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并含蓄地提出了一个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二、重点字词【攥zuàn】用手抓住或抓稳。

【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惶huáng恐kǒng】惶惧,惊恐。

【荒huāng僻pì】人迹罕至且偏远。

【塌tā败】塌陷破败。

【骷kū髅lóu】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一、重点字音 搁.(g ē) 掷.(zhì) 脐.(qí) 蹬.(d ēn ɡ) 绷.(b ēng) 捎.(sh āo) 撬.(qiào) 磕.(k ē) 憎.恶(z ēng) 菩萨.(sà) 烦.琐(fán) 土匪.(f ěi) 辫.子(biàn) 胸脯.(pú) 疮.疤(chu āng) 诘.问(jié) 哀悼.(dào) 茉.莉(mò) 书斋.(zh āi) 霹.雳(p ī) 震悚.(s ǒng) 粗拙.(zhu ō) 守寡.(gu ǎ) 惶.恐(huáng) 肿胀.(zhàng) 荒僻.(pì) 取缔.(dì) 降.格(jiàng) 镶.嵌(xi āng) 门框.(kuàng) 滞.笨(zhì) 侮.辱(w ǔ) 愧怍.(zuò) 门槛.(k ǎn) 厚.道(hòu) 糟糕.(g āo) 醒悟.(wù) 晌.午(sh ǎng) 烦躁.(zào) 头颅.(lú) 自矜.(j īn) 家圃.(p ǔ) 颔.之(hàn) 忿.然(fèn) 酌.油(zhuó)二、重点词语憎恶 菩萨 烦琐 土匪 辫子 胸脯疮疤 诘问 哀悼 茉莉 书斋 霹雳震悚 粗拙 守寡 惶恐 肿胀 荒僻取缔 降格 镶嵌 门框 滞笨 侮辱愧怍 门槛 糟糕 醒悟 晌午 烦躁头颅 自矜 家圃 自言自语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三、重点释义(1)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2)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形容极端惊恐。

(3)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

(4)毫不相干:指跟某个事物没有丝毫联系。

相干,互相关联或牵涉;有关联。

(5)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

形容极深。

也形容不易捉摸。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词语解释:P37 解释1、3、4、6、7、9、10、11;P38 解释2、3、5、6、7、9、10、11、14、15、16、17、18、19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
1.仲永变化的三个阶段(根本原因:不使学)
(1)五岁: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2)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第三段议论:通过说明“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七年级下册语文学习方法
1、多读书: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

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

反复看课文上的文章,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练习写作,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

3、多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七年级下册语文学习技巧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
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

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总结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总结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总结一、单元内容概述本单元选取了五篇诗歌和两篇散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这些文章不仅有情感表达,还有对生活、自然和文化的感悟与思考,旨在引导学生欣赏美、发现美,进而能够创造美。

二、重点知识梳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本单元的诗歌都体现了良好的韵律和节奏感,这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押韵、平仄、对仗等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

意象和象征:诗歌中经常使用意象和象征手法,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学生应学会分析意象的含义,理解象征的深意,从而深入领会诗歌的主旨。

散文的情感与意境:本单元的两篇散文都充满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学生要学会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进入散文所营造的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文化元素的解读:本单元有多篇文章涉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学生需要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元素,从而在阅读中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三、学习方法建议1、朗读与默读结合:诗歌需要通过朗读来感受其韵律和节奏,而散文则需要默读来深入思考。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而默读则有助于学生对散文进行深入解读。

文本分析与背景了解结合:在阅读诗歌和散文时,学生需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思想,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文本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主题和表达手法。

2、小组讨论与个人思考结合:本单元的某些文章存在多种解读可能,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集思广益,拓宽思路。

同时,学生也需要进行个人思考,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和判断力。

3、写作练习: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本单元的一些优秀文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相关资源推荐《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部经典的唐诗选集,包含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有助于学生了解唐朝的文化和艺术。

《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部经典的宋词选集,收录了众多优秀的词作,有助于学生了解宋朝的文化和艺术。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

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二、单元字词汇总9.阿长与《山海经》惶huáng急:恐惧,慌张。

诘jié问:追问,责问。

疮chuāng疤bā: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痂。

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渴kě慕mù:迫切地希望,殷切盼望。

絮xù说:絮絮叨叨地说。

霹pī雳lì:又急又响的雷,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孤gū孀shuāng:寡妇。

疏shū懒:懒散而不习惯受拘束。

倘tǎng使shǐ:假如,如果。

惧jù惮dàn:害怕,畏难,畏惧。

憎zēng恶wù:憎恨,厌恶。

震悚sǒng: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zhuō:粗糙低劣。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

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情有可原:根据实情,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掳lǔ:俘获,抓获。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秘。

形容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名,说出。

10.老王攥zuàn:用手抓住或抓稳。

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惶huáng恐kǒng:惶惧,惊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类
(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杨振宁: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两弹’元勋”,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两弹一星”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②臧克家:山东诸城人,诗人,成名作《老马》,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

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十多部。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
③何为:原名何敬业,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等散文集。

④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

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

福楼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

屠格涅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前夜》等。

歌德,德国作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左拉,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等。

⑤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注意下列的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鞠jū躬尽瘁cuì彷徨páng马革裹尸guǒ孕育yùn鲜为人知xiǎn
宰割zǎi罗布泊pō
选聘pìn地壳qiào仰之弥高mí兀兀穷年wù校jiào补锲qiè而不舍沥lì尽心血赫hè然炯炯目光jiǒng群蚁排衙y á
函寄hán目不窥园kuī
迥乎不同jiǒng
漂白piǎo警报迭dié起气冲斗牛dǒu深邃suì
踌chóu躇chú磐pán石惹rě人注目重荷hè鉴赏jiàn
白皙xī
琐suǒ事滑稽jī
轮廓kuò捋lǚ着
荒谬miù
迸发bèng
义愤填膺yīng
一拍即合jí
3、词语解释: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

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

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目不窥园: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

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一反既往: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一切。

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4、课文内容把握
①《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
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结构将看似形式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表现一个主题: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

②《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说和做”总领全文,前半部分重点写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后半部分重点与闻一多是“大勇的革命志士”,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

③《音乐巨人贝多芬》按照访问的顺序,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贝多芬这要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④《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以时间为序,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着重刻画四位名作家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思想和性格特征。

⑤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
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点明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

二、《孙权劝学》知识点提示: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当涂:当道,当权
2、辞:推托。

3、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4、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5、涉猎:粗略地阅读。

6、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7、更:更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9、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0、乃:于是,就。

11、非复:不再是
12、见事:认清事物
13、见往事:了解历史。

14、谓:对```说
(二)翻译下列句子
、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
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要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与有志之士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他。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7、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三)文言文学习:
A、词义:
⑴古今异义:
①但当涉猎但,古义为只;今为转折连词。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古义为研究;今为治理。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古义为官职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
①当:a、掌管当涂掌事;b、应当但当涉猎。

②见:a、知道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

);b、认清,识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两个成语:①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孙权劝学》与《伤仲永》比较,有何异同?
①《伤仲永》和《孙权劝学》的含义正好是一个对比,《伤仲永》里说的是天才少年仲永最后没落的故事,说明的是先天的天赋再好,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最终还是“泯然众人矣”;而《孙权劝学》则通过昔日一介武夫的吕蒙最终
通过学习成为吴国首席谋士的故事告诉我们,先天的不足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弥补
②前文以记叙和议论综合行文,后文是对话形式行文。

D、你能说出古今中外有关“劝学”的名言吗?(至少两句)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E、给了你什么启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后天学习的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