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旧制度学派经济制度理论比较

合集下载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题__考试备用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题__考试备用

1.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马克思在《提纲》中,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错误理解,从而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实践概念的科学含义,并表明了他本人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是根本不同的。

其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客观的活动”,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

旧唯物主义者不是把实践看作改造世界的客观的活动。

例如,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第二,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现实的人的“能动的”活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们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的方面”,即没有看到人们在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主动的方面。

第三,马克思认为,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是“革命的实践”,是“改变世界”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把实践歪曲地理解为“卑污的犹太人活动”,即个人利己主义的活动。

第四,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性,而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脱离社会关系去孤立地观察人,当然,也就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的,也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总之,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活动。

它同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有本质的不同,是唯一科学的实践观,它奠定了新世界观的牢固基础。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的科学论断。

是指:1)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

2)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和联系,而且人和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产生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

3)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民国时期经济思想

民国时期经济思想

民国时期经济思想民国时期面临内忧外患的复杂境况与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当时经济期刊所载文献大都偏重探讨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其中经济状况与经济政策、金融是各期刊中最重要的研究主题,宏观经济政策是最主要的研究热点,各期刊还促成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学习外国经验以改造中国经济的思想热潮。

(一)基本经济理论的分歧民国时期的经济思想主要分为三大派别,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民生主义经济学。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仍然存在,但它的理论和概念已经没有了独立形态,附属于前面所述三大派。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揭露其矛盾和走向毁灭规律。

陈翰笙、薛暮桥、等组织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主要学术团体。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王亚南的《中国经济原论》为代表作。

中国经济学界的英美派信奉新古典经济学,他们是当时中国经济学界的主流,流派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研究如何发展生产(工业化),如何防止经济波动(反通胀等),马寅初《中国经济改造》为代表作。

主要学术社团为中国经济学社,对学术界以及经济政策都有很大影响。

民生主义为孙中山三民主义之一,后来成为国民党政府的官方意识形态。

抗战时期在国统区兴起了建立民生主义经济学的热潮。

信奉民生主义的经济学者主张孙中山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理论学理化,建立一个既反对马克思主义又反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新经济学。

蒋介石《中国经济学说》被称为民生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作,该书中心旨在弘扬中国先旨的经济学问,对抗与批驳国内流行的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两派学说,以“树立独立自由的经济思想”。

经济学家祝世康建立了民生主义经济学社,发行《经济论衡》杂志,出版民生主义经济学系列丛书。

主要代表人物有立法院的陈长蘅、楼桐荪、吴尚鹰与陈伯庄等。

民生主义经济学是具有国民党官方意识形态性质的经济思想。

三派之间你来我往的正面论战少,但他们在自己的论著中往往批评两种主义。

第06章_制度变迁理论

第06章_制度变迁理论

• 3.评析: • 渐进式制度变迁和突进式制度变迁各有特 点和比较优势,大的制度变迁过程的局部 制度变迁中,常常会交替存在两种形式。 • 社会变革,革命还是改良? • 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 • 制度性质和规模:性质单一、规模较小的 变迁,可以采取突进式,性质复杂、规模 较大的变迁,渐进式较优;无效制度锁定状 态,靠激进打破。 • 制度变迁的条件:文化、时机、环境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制度变迁的主要理论问题 主要的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制度变迁理论比较 制度变迁理论新进展 制度变迁理论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主要理论问题
• 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前提:第一,制度是变迁着的 或者可以改变的;第二,制度变迁是可以观察的。 • 一、制度的稳定与变迁 • 二、制度变迁主体 • 三、制度变迁的动力或动因 • 四、制度变迁的方式 • 五、制度变迁的效率评价 • 六、制度变迁周期
二、制度变迁主体
• (一)制度变迁有没有主体 • 人们往往有两个极端的看法: • 一种是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 那么,制度变迁就是无主体的或是主体无意 识的,人也是受某些因素决定,与制度一起 变迁的。 • 另一种则认为制度的变迁完全是由人的意志 决定的,是人们设计、选择的结果。
• (二)制度变迁主体及其作用 • 制度变迁主体并不一定是制度变革运动、特别 是大规模运动的领导者,也不一定是某种制度 的直接设计者或摧毁者。只要是有意识地推动 制度变迁或者对制度变迁施加影响的单位,都 是制度变迁的主体。 • 制度变迁的主体可以是政府,可以是一个阶级, 一个企业或别的组织,也可以是一个自愿组成 的或紧密或松散的团体,也只可以是个人。 • 制度变迁主体一旦形成,对制度变迁的作用就 有许多具体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大体上有: 认识和把握时机,确立变迁目标,选择变迁方 式,制订变迁方案,实施变迁,完成和巩固变 迁,最后实现新的制度均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逻辑上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逻辑上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逻辑上的区别余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逻辑上的区别 (1)概述 (3)一、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标准 (3)1、西方学者排斥科学研究的原因 (3)2、西方学者对科学标准的曲解 (5)3、经济学研究的逻辑基础 (7)二、经济学研究中的假设与伪设 (9)1、假设与伪设的概念 (9)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假设示例 (10)3、西方经济学的伪设示例 (11)4、假设与背景的区分 (12)三、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逻辑比较 (13)1、西方经济学对历史逻辑的违背 (13)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历史逻辑的运用 (18)四、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逻辑比较 (19)1、西方经济学对现实逻辑的违背 (19)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现实逻辑的运用 (23)五、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数理逻辑比较 (25)1、西方经济学对数理逻辑的违背和滥用 (25)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数理逻辑的运用 (26)结论 (27)参考文献 (28)概述在经济理论的研究上,西方经济学一方面混淆科学研究的逻辑标准,将其与现实不符的理论称为是科学的,另一方面则采取双重标准,拒绝承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至少与其同样具有“科学性”。

但是,西方经济学并不总是能够表明自身的科学性的。

在这种时候,西方经济学就会否认一切可能的科学的经济理论的存在。

但是,不仅科学的经济理论是存在的,而且西方经济学决不是科学的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学在逻辑推理上违背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逻辑标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数理逻辑。

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坚持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逻辑的典范。

一、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标准1、西方学者排斥科学研究的原因马克思曾经指出,“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1。

“只要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说,只要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1、社会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1)生产力: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构成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2)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构成的社会关系或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五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二、商品与货币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

价值是其本质属性。

使用价值是其自然属性。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劳动者。

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4、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6、货币的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黄金、白银)。

7、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1、剩余价值的最终源泉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2、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3、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4、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四、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物质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3、把生产资本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的依据是其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产生剩余价值的是:可变资本。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剩余价值学说三、科学社会主义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2、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不同

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不同

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不同篇一:新老制度经济学变迁理论比较研究新老制度经济学变迁理论比较研究提要新老制度经济学派由于哲学和方法论不同,从而对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属于不同的范式。

本文从制度变迁的基本假设、层次与范围、主体和动力以及效率评价等五个方面比较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差异,旨在进一步理解历史和现实中的制度变迁现象。

一、导言范式是最早由历史专家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于1962年创立的,他认为范式是一套实践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不仅构成了一个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团结一致和协作探索的纽带,而且是进一步研究和延伸的基础和出发点,从而有助于有效的科学研究。

库恩的范式思想实际上是一个范式体系,范式概念的应用范围很广泛,经济学也不例外。

本文所讨论的新老制度经济学就属于两种具有不同研究范式的学派:一派是发端于美国老制度主义者凡勃伦,由艾尔斯、福斯特和布什所继承的老制度经济学;另一派是植根于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制度变迁上仍保留了新古典内核的新制度经济学,它以诺斯、舒尔茨、拉坦为代表。

这两大学派一直以来分庭抗礼,都认为自己才是制度经济学的正统,批评并且抨击对方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在制度变迁理论方面,由于新老制度经济学派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论的差异导致两大学派对该理论的理解和阐述有很大的不同。

二、制度变迁的基本假定不同老制度经济学所指的制度变迁不同于新制度经济学在假定制度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对单项制度安排及其变迁的研究,而是注重制度结构自身的历史性变迁。

凡勃伦认为社会存在两大利益集团的对抗:一是思维习惯或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保守因素;二是受现存制度制约最大的从事工具性的职业集团,他们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因素,这样一种技术—制度或工具—仪式的二分法形成了凡勃伦传统。

随后,艾尔斯和布什认为社会制度结构包括两个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价值体系:工具价值与仪式价值。

所以,老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逻辑起点可以看成是(即制度结构内部两种价值的冲突)凡勃伦—艾尔斯传统的技术二分法。

重温马恩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论述

重温马恩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论述

重温马、恩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论述阿思奇(经济学研究员)2013年1月按照我们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的“过渡时期”,为什么这个过渡时期叫作“社会主义”,人们却想得很少,似乎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专政是天经地义地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对于过渡时期的经济制度,我们一股脑地就想着想苏联“老大哥”那样搞国有工厂和集体农庄,就是结合中国的国情,充其量也就是把农业集体化和对手工业和私人工商业的改造缓期几年实行。

这说明,在建国之初,我党对社会主义阶段的经济制度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

其实,“社会主义”的称谓,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制度一样,都包含着一个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制度,即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共产主义公有制”不同的“社会所有制”(gesellschaftliches——马克思德文原著语),“社会所有制”是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所具备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经过长时期发展社会生产力,达到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后,社会经济制度才能改变为共产主义阶段的“公有制”。

换言之,所以能够实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了,以能够充分满足社会需要的生产能力保证“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另一方面,社会的全体成员能自觉地把参与社会生产看做人生的第一需要,自觉地根据个人的能力为社会提供自己的劳动,并根据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领取(而不是购买)社会产品,形成个人在社会统筹中的协调发展。

而在客观条件个主观条件都还不成熟的历史情况下,共产主义阶段的经济制度是无法形成和实施的,这是唯物主义者应该懂得的道理,尽管我党经过30年的探索才找到的正确结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在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上大幅度地拨乱反正、革除积弊,创立了以邓小平理论为代表的新的思想体系和政策规范,并在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能够秉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恢复了现阶段本应采取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多种经营方式并用,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并通过股份制把比重超过国有经济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整合在一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强劲发展。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理论发展脉络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理论发展脉络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理论发展脉络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理论包括由旧唯物主义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由古典政治经济学走向新的政治经济学、由空想社会主义走向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为马克思主义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为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建了框架,这一时期是马克思、恩格斯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重要时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发展脉络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此之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三大理论来源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也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由旧唯物主义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由古典政治经济学走向新的政治经济学、由空想社会主义走向科学社会主义。

一、由旧唯物主义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青年马克思就曾是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激进分子。

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对马克思影响巨大。

恩格斯曾指出: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值得钦佩。

”①但是随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的深入,他们逐渐揭示了费尔巴哈哲学是“半截子”唯物主义,而在黑格尔那里,“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

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辩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

”②1844年2月发表的《德法年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标志。

在文章中,不仅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的历史使命,“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演进、 资本 主义社会矛盾和基本矛盾、 经济周期和工会诸 问题上 二者都从不 同角度给 予 了阐释 。对 二者理 论 的分析 比较有利于我们客观评价 旧制度学派的理论 , 更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资本 主义经济制度 的理解。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 旧制度 学派 ; 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
[ 中图分类号 ] 81 A1
对构 成资本 主 义社 会 复 杂 事 物 即 阶 级 的 研究 , 分
析 阶级和 阶级 之 间 的关 系 。按 照 马 克 思 的 分 析 ,
“ 雇佣 工人 、 资本 家 和 土 地 所 有 者 , 成 建 立 在 资 构
本主义 生产 方 式 基 础 上 的 现代 社 会 的三 大 阶 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将社
本主 义社会 的 阶级 对 立 现 象 , 认 为 社 会 主 要 的 他 利益 冲突来 自于财 富 的生 产者 和 财 富 的消 费者 之 间, 并指 出这 两 大集 团可 以分 化 出许 多具 有 利 益
。。
‘。
。。
。。
Hale Waihona Puke 。。。 6 理论经济研究 Q

.o .o . o .o .o .o

马克思 主义 与 旧制度学派经济制度理论 比较
杨 宏力
( 聊城大学 商学院 , 山东 聊城 225 ) 509
【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和 旧制度学派提供 了对于资本 主义经济制度 的不 同理解。在社会冲突与 阶级对立、 会 社
2 1 4月 00年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J un lo h n o gI si t fB sn s n c n lg o ra f a d n n t ueo u ie sa dTe h oo y S t
Ap .2 1 r 00 Vo . 4 No 2 12 .
第2 4卷 第 2 期

关于社会冲突与阶级对立
资本 主义 的社会 冲突 与 阶级 对 立是 马 克思 主
义深切关注的一个 问题。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从
资本主义社会 的细胞——商 品开始 , 逐步进展到
饰和掩盖, 承认阶级之间存在严重 的利益冲突 , 如 社会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凡勃伦关于有 闲阶级 的
【 收稿 日 ] O9 1 — 9 期 2O — 2 0 [ 作者简 介]杨宏力 ,9 9年生 , , 17 男 山东单县 人 , 聊城大 学讲师 , 士 , 博 研究 方 向为政治 经济 学 、 制度经 济学 , 电子信 箱 ) (
y lw@ tm.Amo hz o P )

l 一 3
分析 。他认为生产者阶级努力于社会生产事业 , 而有 闲阶级则坐享 优裕 的生活 , 依赖于资本 的力 量指 挥生 产 【印。有 闲 阶级 的存 在 无 助 于 社 会 生 4 J 产的发展, 因为 “ 有闲阶级从事这些职业 , 明显 的 动机的确不是靠生产上的努力来增加财 富。在这 方面 , 也像其 他文化 阶段 一样 , 治 和战 争 至少 部 政 分地是为了干这些职业 的人去追求金钱利益, 但 它却是通过明 目 张胆地攫取和强占手段获得。这 样 的职业显然是掠夺性的。康芒斯 的分析也立足 ” 于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 冲突 , 他显然认识到 了资
本主 义经济制 度理论 相 比较 的 旧 制度 主义 的理论
主要 指上述三 者 的相 关 理论 。马 克思 主义 与 旧制
外, 因而 不得 不 同其 他 一 切 阶级 发 生 最 激 烈 的对
度学 派在对资 本主义 经济 制 度 的理 解 上存 在 多方 面的差别 , 主要 的在 于 以下 五个 方 面。 最
会发 展史界 定 为 阶级 斗 争 的历 史 , 明 确 地 将 资 并 本主 义时代 的阶级对 立描 述 为 资产 阶级 和无 产 阶 级 的对 立 , 们 指 出 。“ 是 , 我 们 的 时代 , 他 :但 在
资产阶级时代 , 却有一个特点 : 它使阶级对立简单 化 了。整个 社 会 日益 分 裂 为 两 大 敌 对 的 阵 营 , 分 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 的阶级 : 资产阶级 和无产 阶级。 在《 ”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也论述了无产阶级 与资产 阶 级 的阶 级 对 立 , 们 写 道 【 。: 与 此 同 他 2 。“ ” 时还产 生 了一 个 阶 级 , 必 须 承担 社 会 的一 切 重 它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7 — 962 1)2 0 1 — 4 62 55 (00 0 — 03 0
马克思 主义理论 家 的经典 论 著 为 我们 提供 了 理 解资本 主 义社 会 经 济 制 度 的 宏 大 框 架 、 析 资 解 本 主义社 会 问题 的各 种 工 具 和 科 学 的研究 方 法 , 是 我们理 解社会 经济 制度 的科 学 指 南 。在 马克 思 主义理论 在世 界范 围内迅 速 扩 展 的 同 时 ,9世 纪 l 末2 0世纪初 , 国出现 了一 大 批 采用 制 度分 析 方 美 法 的经济 学家 , 虽然 他 们 应 用 的具 体 方 法 有 所 不 同 , 究具 体 内容 也千 差万 别 , 他们 都 将制 度 的 研 但 差别 和演进 作 为 基 本 的研 究 对 象 , 们 称 之 为 旧 人 制度 主 义或 旧制 度 学派 , 以与 2 O世 纪 5 O年 代后
负, 而不 能 享 受 社 会 的福 利 , 被 排 斥 于 社 会 之 它
出现的新制度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相区别。其代 表人 物有三 位 , 别 是 被称 为 社 会 心 理 学 派 的凡 分 勃伦、 被称为社会法律学派 的康 芒斯 和被称为经 验统 计学派 的米契 尔 。本 文 中与 马克 思 主义 的 资

立。 同时, ” 马克思在 15 82年 3月 5日 致约瑟夫 ・ 魏德迈的信 中指出 , 阶级 的存在仅仅 同生产发展 的一定 历史 阶 段 相 联 系 , 不 是 一 个 人 类 社 会 的 而
普遍 现 象 J 。 o 旧制度学 派反对 传 统 经 济学 对社 会 矛 盾 的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