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经济全球化及中国的对策

第四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及中国的对策一、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和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指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形成过程中,制度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经济全球化则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现象。
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1、经济全球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国际贸易在欧洲开始萌生的15世纪。
2、到了18世纪中叶,发生了人类近代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当时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原料与商品的跨国界贸易交流,与此相适应,国际金融活动也开始发展起来,进入了生产国际化的初级阶段。
3、19世纪下半期,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除了继续扩大商品输出外,还大量输出资本。
这个阶段的资本输出,主要是借贷资本输出,对外直接投资不多,人类经济活动进入了生产国际化的中级阶段。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的科技革命,使经济国际化又有了重大的新发展,人类经济活动进入了生产国际化的高级阶段。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类经济活动开始进入生产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全球化阶段。
三、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经济学中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学中的经济全球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重要挑战与机遇。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国际间经济关系的深入与扩展,包括商品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等各方面的联系与合作。
在经济学领域,经济全球化也被广泛研究与探讨。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趋势1.1商品贸易的全球化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贸易更加便利。
通过降低关税壁垒和贸易限制,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许多企业也获得更大的市场机会。
此外,电子商务的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商品贸易的发展。
1.2资本流动的全球化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增加。
国际间的投资和资本转移使得不同地区的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跨国传播。
1.3技术创新的全球化全球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促进了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传播。
各国在科研资源和人才方面的合作,加速了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这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更加稳定和高效的基础设施。
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2.1挑战:不平等问题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会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扩大。
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秩序中的主导地位,使得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的经济竞争和不公平待遇。
2.2挑战:环境问题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全球间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和产业生产都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2.3机遇:技术创新的提升经济全球化使得技术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合作与竞争,推动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的分享。
这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2.4机遇:国际合作与沟通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更加频繁和密切。
各国通过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共同解决全球性的经济问题,促进了和平与稳定。
此外,跨国公司的发展也带动了就业机会和技术转移。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图3 福特公司的节日牌汽车欧洲生产网络
2、汽车贸易的全球变化 、
从出口来看,主要生产国出口贸易份额有所下降, 出口来看,主要生产国出口贸易份额有所下降, 来看 而个别国家则上升,总体上集中少数国家; 而个别国家则上升,总体上集中少数国家; 从进口来看,各国变化不一,有升有降; 进口来看,各国变化不一,有升有降; 来看 从贸易平衡来看,世界贸易联系加强,形成复杂关 贸易平衡来看,世界贸易联系加强, 来看 联的贸易网络,但主要集中西欧、北美、 联的贸易网络,但主要集中西欧、北美、东亚三个地 区。 从空间组织演化的趋势来看,汽车工业逐渐走向经 空间组织演化的趋势来看, 的趋势来看 营全球化、生产本地化、区域性网络与集聚化。 营全球化、生产本地化、区域性网络与集聚化。
一、汽车工业概述 • 1、汽车工业的生产链 • 2、发展汽车工业的主要意义 • 3、汽车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 4、当代汽车工业的空间布局
图10.1 汽车生产过程的基本顺
•一辆汽车需要完全不同的零件达2000-3000个; 一辆汽车需要完全不同的零件达2000-3000个 一辆汽车需要完全不同的零件达2000 •汽车工业可与钢铁、橡胶、玻璃、电子、电器、石油、化工、机 汽车工业可与钢铁、橡胶、玻璃、电子、电器、石油、化工、 汽车工业可与钢铁 仪表等行业形成集群化布局 集群化布局; 械、仪表等行业形成集群化布局; •前向关联性 前向关联性——指能诱发相关产业为本产业提供原料或半成品的 前向关联性 指能诱发相关产业为本产业提供原料或半成品的 一种特性; 一种特性; •而后向关联性 而后向关联性——则指本产业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料或半成 而后向关联性 则指本产业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料或半成 品的一种特性; 品的一种特性; •与汽车行业相关的有科研、管理、销售、使用、维修及原(能、 与汽车行业相关的有科研、管理、销售、使用、维修及原( 与汽车行业相关的有科研 料生产等行业。据统计,1989年美国就业总人数中 年美国就业总人数中, 燃)料生产等行业。据统计,1989年美国就业总人数中,每6个人 中就有1人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汽车行业。 中就有1人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汽车行业。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它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在这一背景下,产业转移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生产活动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产业转移的原因1.成本优势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劳动力成本、税收政策等方面存在差异,企业通过产业转移可以获得更低的生产成本。
例如,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吸引了大量制造业企业将生产基地迁至中国。
2.市场需求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大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企业需要更加灵活地满足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需求。
通过在当地设立生产基地,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并提供符合当地消费者口味和需求的产品。
3.政策环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环境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些国家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减少行政审批等措施吸引外资和产业转移。
政策环境的改变可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决策,促使其进行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的影响1.经济影响产业转移对源地和目的地经济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源地可能面临失业率上升、税收减少等问题,而目的地则可能获得就业机会增加、税收增加等好处。
此外,产业转移还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和升级。
2.社会影响产业转移对社会也会带来一系列影响。
源地可能面临劳动力流失、人口减少等问题,而目的地则可能面临资源压力、环境污染等挑战。
因此,在进行产业转移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负面影响。
3.环境影响产业转移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增加。
一些企业在转移生产基地时,可能会忽视环境保护的要求,导致当地环境恶化。
因此,应加强环境监管和企业责任,确保产业转移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产业转移的未来发展1.技术驱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推动,未来的产业转移将更加依赖于技术驱动。
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推动产业转移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领域发展。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知识点总结归纳概括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考点55: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a)(1)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3)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位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考点56:经济全球化的影响(b)(1)(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它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2)(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
这些是前进中的问题,需要正视并设法解决。
它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3)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
同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
我国将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等、共赢的方向发展。
(4)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
我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
我国减贫事业的巨大成就,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
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考点57:世界贸易组织的地位、作用和基本原则(b)(1)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作用: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经济活动全球化概述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阶段。 经济国际化时期,各国之间主要以商品和资 本流动,尤其是资本输出作为经济交往的纽 带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互补关系。以垂直 型的国际劳动分工为基础; 经济全球化阶段,在商品贸易、资本输出成 倍增长的同时,国外直接投资、服务贸易、 科技转让、信息传播、人员交流都迅猛发展, 以水平型国际分工为基础,形成发达的世界 市场经济。
辛琪:《世界经济全球的动力》, 《世界经济研究》1997.1
推动全球化的动因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分工的 深入和市场的扩大;二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三是 跨国公司的发展。……
也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一是科技革
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为经济全球化奠 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二是跨国公司有了长足的 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一个微观基础;三 是全球性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为经济全球化奠 定了一个制度基础;四是三大国际经济协调组 织的建立和其作用的不断增强,为经济全球化 构筑了组织和法律框架。
罗西瑙则把技术及其改造能力看作全球化的首要 动力。他说:“正是技术……才如此巨大地缩短 了地理的和社会的距离。正是通过喷气飞机、计 算机、地球卫星以及许多其他的发明,比以往更 迅捷和安全地跨越空间和时间传输着人员、商品 和观念。正是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事务发生的 规模……,一句话,正是技术促进了地区、民族 和国际共同体的相互依赖。这种相互依赖性之大 是空前的。”
2———金融全球化。
各国金融命脉更加紧密地与国际市场联系 在一起。迅速扩展的跨国银行,遍布全球 的电脑网络,使全世界巨额资本和庞大的 金融衍生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3———投资全球化。
国际投资中资本流动规模持续扩大。1995年发达国家对 外投资总额达到了2.66万亿美元,是1945年的130多倍。 资本流向从单向发展为双向,过去只有发达国家输出资 本,现在发展中国家也对外输出资本,包括向发达国家 输出。 其中发达国家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FDI)扮演了主 要角色。据统计,1998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达到创记录 的64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近40%,其中发达国家跨国 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增长46%,占全球FDI总额的92%。 投资的全球化使生产、流通和消费变得国际化,把世界 各国、各地区纳入到一个巨大的全球经济网之中。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随着科技和交通的快速发展,世界逐渐变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
其中最显著的表现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使得商品、资本和人员流动更加自由,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争议,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跨国公司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跨境投资成为常态,贸易和金融自由化水平不断提高。
这种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主要来自于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频繁进行。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流动更加迅速和便捷,为各国之间的交往和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经济全球化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当其冲的是贫富差距的扩大。
尽管全球经济整体上取得了巨大的增长,但是财富并未公平地分配给所有的人。
超级富豪和跨国公司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而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在许多国家仍然存在。
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环境问题。
为了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一些国家和公司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这导致了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不断加剧。
未来,经济全球化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争议。
首先,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可能会导致全球贸易的放缓甚至停滞。
近年来,一些国家开始采取贸易壁垒和关税措施,试图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
这种保护主义倾向可能会引发贸易战,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的压力和不稳定。
其次,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的重构也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在过去,许多国家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发达国家开始重塑产业布局,将高附加值的研发和创新活动重新引进本国。
这可能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失去就业机会和竞争力。
此外,数字经济的崛起也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传统行业正在发生变革,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数字经济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如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等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分析报告

就酒店管理方向而言,目前我国有星级酒店9751家,并且正处于酒店改制转型期,8000多家公有制的酒店要进入市场经济,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酒店管理者的待遇在管理层中算较高的。目前,我国酒店的本土管理者基本上都是以前中专、职业技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在从事酒店业务、积累经验后从基层升上去的,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不够的情况。因此,有一定经验的本科毕业生是相当受欢迎的。但是,本科毕业生要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要脚踏实地地从基层做起,等有了经验后再图发展,否则高不成低不就,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第一章:自我分析
第二章:SWOT分析
第三章:对旅游专业及就业前景的分析
第四章:我的职业规划详细
第五章:关于此规划的说明
正文
(一)自我分析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但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我不得不对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
我是一个比较开朗的人,但又不喜欢太疯狂,有时候我甚至更喜欢寂寞,喜欢独处。我觉得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可以想很多问题,包括自我反省。而且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效率要比跟大家在一起高。在团队工作中,我一般都会事先准备好,跟大家只是交流一下,互相完善而已。当然我还是喜欢团队合作的。
(二)SWOT分析
内部环境因素 优势因素(S) 弱势因素(W)
1.勤奋刻苦
2.意志坚强
3.责任感强
4.集体荣誉感强
5.逻辑分析能力强
6.文字功底较好
7.有强烈的求胜欲
8.目标明确
9.遇事沉着冷静,心理素质好
10.积极乐观
1.有点急躁
2.领导能力不够
3.交际能力一般
4. 冒险精神不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本章教学目标:产业布局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本章主要基于全球化时代劳动地域分工的新特点,从全球视角分析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的新特点。
新的发展条件下,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传统产业、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区域产业结构的重点,本章重点介绍汽车、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纺织(传统产业代表)和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布局情况,通过代表性产业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从宏观尺度更好地认识全球产业发展和布局变化的新情况。
本章教学的主要内容:4.1 全球汽车工业的空间布局4.2 全球半导体工业的空间布局4.3 全球纺织工业的空间布局4.4 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全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本章重点: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全球汽车工业、半导体工业和纺织工业的空间布局变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及其对全球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本章难点:全球化时代国际产业转移的机制、汽车、半导体和纺织工业不同的产业转移特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和世界城市体系本章讲义:引言:要正确理解全球化时代的产业布局特征必须掌握当代全球产业布局理论的新成果,进而分析全球产业转移的特点。
目前,产业链分析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的重要研究方法,事实上,跨国公司的生产全球化也可以通过产业链分析加以认识,正是为了在全球尺度通过合作和竞争完成价值创造过程,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和产业内贸易获得了更大发展。
总地看来,当代全球产业转移需重点分析如下五方面问题,在课堂分析后,建议学生结合课堂重点分析的产业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1)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产业转移2)全球化、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3)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和产业转移4)竞争优势、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5)产业转移和发展中国家产业的本土化4.1全球汽车工业的空间布局4.1.1汽车及汽车工业汽车(Automobile或Motor Car)是指以内燃机为动力、主要在马路或公路上行驶,用来运载乘客和各种货物的交通工具。
比汽车范围更广的概念是机动车(Motor Vehicle),它包括摩托车、拖拉机、推土机和各种专门用途的运载工具。
从概念上讲,汽车不包括其它机动车,然而实际的统计数据很难把它们分开。
汽车是一种行的工具,它借助公路,可以使人和货物发生空间上的移动。
使用汽车,可以扩大经济活动的范围,加大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各地域的交流和合作,提高经济效率。
汽车的出现,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内容。
随着技术的进步,汽车的用途、性能、操作的经济性和舒适性有了很大的改进。
汽车技术上的更新和发展,提高了各地域之间的通达性,降低了各地域之间交流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更好的运载交流工具。
1886年,德国人奔驰(Karl Benz)把自己设计的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安装在一个大三轮车上并成功地驱动了它,从而完成了世界第一辆汽油汽车,但由于发动机转速慢、自重大、动力小、点火装置不可靠等原因,直到1888年,奔驰才卖出了他的第一辆车。
和此同时,戴姆莱(Gottlieb Daimler)等人通过增加发动机转速、采用热光管点火系统对四冲程发动机进行了加大改进。
1887年,法国的潘哈·雷瓦索公司(Panhardet Levassor,简称P&L)购买了戴姆莱的专利,开始生产戴姆莱设计的发动机。
1890年,法国的标致公司(Armand Peugeot)制造了装有P&L公司生产的戴姆莱单缸发动机的一台小汽车。
1891年,P&L公司制造了发动机前置和后伦驱动的汽车。
由于这两家法国公司财力雄厚、重视技术进步,使法国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摇篮和初期汽车工业的霸主。
汽车制造过程包括汽车模型本身、生产所需的技术设备和组织系统的设计以及汽车的世纪生产过程(图1)。
汽车工业为所有生产和销售轿车、商用车及其零部件等汽车产品的企业总和。
汽车产品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在中国,汽车工业分为超重型车、重型车、中型车、轻型车、微型车、大客车、小轿车、摩托车、零部件和改装车等十个小行业。
按已通过的新的汽车分类标准(GB9417-89),将汽车分为八类:载货汽车、越野汽车、自卸汽车、牵引汽车、专用汽车、客车、轿车、半挂车。
汽车工业主要具有如下四个特征:第一,汽车工业前向关联效益大。
它一方面创造了巨额的产值,另一方面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也十分明显。
汽车是一种加工深度很高的最终产品,一辆汽车完全不同的零件就有两、三千个。
汽车产品的生产,要采取各种不同的加工工艺。
产品生产链长,消耗钢铁、橡胶、玻璃、电子、电器、石油、化工、机械、仪表等工业行业的产品多。
汽车工业是综合性工业,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工业水平。
汽车工业和其它产业有广泛技术联系,在投入产出表的消耗系数矩阵中,汽车工业对应的行或列元素较多,而且均有较大的数值。
通过较高的技术关联度,汽车工业具有强烈的波及效应。
图1汽车生产过程的基本顺序美、日、英、法、德等工业发达国家的钢材、玻璃、橡胶、石油、镍、铝等原材料在汽车工业的消耗均占首位。
1925年,美国汽车工业吸收了本国80%的橡胶产量、75%的玻璃、25%的机床和20%的钢,同时小轿车消耗了90%的汽油。
1980年,日本汽车工业消耗了本国生产17.5%的钢材、20.6%的特种钢材、53.2%的橡胶、61.2%的弹簧、80.6%的铝锭、32.6%的轴承、10.1%的聚氯乙烯、11.1%的涂料。
同时,汽车制造业又是各种机械、电器、仪表设备的最大用户,是微电子、工业机器人新技术研究成果的主要使用领域。
1981年,日本和美国汽车工业拥有的机器人占当时世界机器人总量的90%。
汽车工业不仅大量地消耗其它相关产业产品,而且还诱发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本世纪初产生的连续扎钢和连铸平板玻璃技术就是在汽车工业强烈的需求诱发下出现的。
第二,汽车工业的发展必将带动公路、城建等后向关联产业的发展。
汽车的使用价值是以路的存在为前提的,它所揭示的是人、车、路三者之间的关系。
1921-1930年间,美国公路长度增加了一倍,其中60%的建设费用来自汽车的汽油税。
1973年,日本汽车工业生产总值约7万亿日元,波及到34个行业的生产总值约6万亿日元。
第三,汽车工业的就业容量也十分庞大。
汽车行业就业人数除汽车生产企业就业人员外,还有科研、管理、销售、使用、维修等人员,生产汽车产品消耗的原材料、能源的生产人员、汽车用燃料的生产人员等人员,这些都是和汽车行业直接相关的就业。
1988年底,包括汽车生产企业人数在内。
中国和汽车行业直接相关行业职工总数约1291万人,占当年全国职工总数的9.2%,全国职工人数中每11人就有1人和汽车有关。
1983年,日本汽车工业就业人数为69.3万人,相关从业人员达558.1万人,是汽车工业就业人员的7倍。
1989年,日本汽车及相关产业就业总人数占各产业部门就业人数的11.3%。
美国就业总人数中,每6个人就有1个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汽车的生产和服务。
第四,汽车工业的负面外部性是汽车工业发展中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之一。
外部性(Externalities)是指经济活动的个别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存在差距时所产生的现象,当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作为变量直接进入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时,外在性就出现了。
例如,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排放废气、产生噪音,恶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对于使用汽车所产生的这些副作用,汽车使用者并没有支付分文,它们实际上是在使用汽车的社会成本,由社会来承担。
当然,使用汽车所产生的外在性是多方面的,废气和噪音是负的外在性,当汽车数量较少时,这种外在性并不明显。
同时,通过一些技术措施,也可以降低汽车排放标准,达到减少负面外在性的目的。
4.1.2 全球汽车工业的空间布局从1960年到2000年,全球小型客车的生产量增长了三倍。
当前,汽车生产高度集中于欧洲、东亚和北美,这三个地区的汽车产量占全球的80%意识。
而美国、日本和德国是最重要的汽车生产国,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近一半。
图11.1反映的是全球汽车生产和装配的空间分布状况。
全球汽车生产和装配的空间分布表1可以反映出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情况。
日本汽车生产能力的激增是20世纪70、80年代全球汽车业发展最重要的引擎。
1960年,日本仅生产了全球1.3%的汽车,而到1989年,日本的汽车生产量占全球的26%,不过2000年,日本国内生产的汽车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下降到了20.5%。
这部分地反映出日本国内汽车业的衰退,但更重要的是日本汽车公司向海外转移的结果。
1960年,美国的汽车产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但200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4%。
同期,英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的地位也在下降,由10%下降到了4.5%。
西班牙是同期欧洲汽车工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到2000年,其产量达到全球的5.6%。
此外,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汽车工业发展受到美国垄断资本的控制,而巴西则是拉丁美洲汽车工业的中心。
韩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同样令全球瞩目,80年代初,韩国的汽车年生产量不过两万辆,到了2000年,其汽车总产量超过236万辆,占全球总产量的6%。
国家1960 1989 2000总产量(千辆)占世界比重(%)总产量(千辆)占世界比重(%)总产量(千辆)占世界比重(%)法国1175 9.0 3409 9.6 2784 7.0 德国1817 14.0 4564 12.9 5309 13.4 意大利596 4.6 1972 5.6 1410 3.6 西班牙43 0.3 1639 4.6 2208 5.6 瑞典108 0.8 384 1.1 385 1.0 英国1353 10.4 1299 3.7 1786 4.5 加拿大323 2.5 984 2.8 1626 4.1 美国6675 51.4 6823 19.2 5636 14.2 日本165 1.3 9052 25.5 8100 20.5 韩国无数据无数据872 2.5 2361 6.0 马来西亚无数据无数据94 0.3 266 0.7 中国台湾无数据无数据无数据无数据245 0.6 阿根廷30 0.2 112 0.3 225 0.6 巴西38 0.3 731 2.1 1103 2.8 墨西哥28 0.2 439 1.2 994 2.5澳大利亚无数据无数据357 1.0 334 0.9捷克无数据无数据184 0.5 475 1.2波兰无数据无数据289 0.8 573 1.5全世界12999 100.0 35455 100.0 39568 100.0 数据来源:OECD(1983)Long-Term Outlook for the World Automobile Industry. Paris: OECD; SMMT(1996,2001) World Automotive Statistics4.1.3 汽车工业的影响因子及产业转移汽车生产涉及的零部件多,影响汽车工业的因素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