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洛阳伽蓝记》蕴含的小说特色-精品
四库提要概括洛阳伽蓝记的行文特点 秾丽秀免

四库提要概括洛阳伽蓝记的行文特点秾丽
秀免
《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公元XXX年,描绘了五六世纪之交北魏首都洛阳城内以及东、西、南、北周边地区1300多座佛教寺院的繁荣
景象,作者杨炫之不仅用优美的笔触记述了洛阳佛教寺院的壮丽华美,还记载了当时的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社会风俗、传闻逸事,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洛阳伽蓝记》的赞许:“其文秾丽秀逸,烦而不厌”,这部书不仅可以作为古代重要的历史地理专著来学习,也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非常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学术“文”“史”不分家的优良传统。
佛教义理与《洛阳伽蓝记》的小说技法探微

语、 警句 、 谚语刻画人物性格 , 这些都是使 “ 杨街之 小说成为介乎六朝残丛小语与唐传奇之间的过渡形态 。 ” 口99既然成为小说,就必然有 自己的特色 ,《 148 (-) 洛阳伽蓝记》中的小说 ,既是对六朝 小说 的继承 ,更是对六 朝小说 的发展 ,它既保留了史传 文学 实录的特 色,而且进 一步运用 了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笔法 ,使其 小说 特质更为显著 ,而其优秀的小说,更是在人物 形象的塑造、情节 的曲折繁 复、结构 的完整上迈 出了重要的
构的作品中,恰恰也体现 了作家 的实录精神 。对于 《 阳伽蓝记 》而言 ,也很 明显地体现 出了这个特 征。 洛
正是这虚实相生的作 品,给我们传达 出了一 定的佛教义 理。 ( )史 传笔法 一
关于南北朝的小说 ,不少学者 都有精辟 的见解 。刘 叶秋先 生指出了六朝 小说甚至是志怪小说讲究实录
小说发展到魏晋南北朝 ,已颇具小说特 质 。从汉魏 晋南北朝 小说 向唐宋小说 的过渡 中, 《 阳伽蓝记》 洛
“ 既总结了本时代 小说 的一切写作特 点,又为下一 时代 的小说创作提供 了范例;既是魏晋南北朝 小说 的总 结 ,又是唐宋传奇 的开 山。,0 5 国学者成润淑认 为,《 ,】 ) f6韩 ( 洛阳伽蓝记》的题材 已由志人 、志怪演变 为志人 、
集为 夫,虽云改嫁 ,仍居英宅。英闻梁氏嫁 ,
间,朝廷为旰食 ,诏延伯 总步骑五万讨之 。延
伯 出师於 洛阳城 西张方桥 ,即汉之 夕阳亭也 。
白 日来归,乘马将 数人至於庭前 ,呼 日:“ 阿
梁!卿忘我也 ?”子集惊怖 ,张 弓射之 ,应 弦
《洛阳伽蓝记》的园林研究

《洛阳伽蓝记》的园林研究《洛阳伽蓝记》是唐代文学家陈维崧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园林研究的重要参考之一、这本书以洛阳的佛寺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当时著名的伽蓝园林的设计和构造。
通过对《洛阳伽蓝记》的园林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唐代园林的特点和设计理念,为今天的园林设计提供借鉴与启示。
《洛阳伽蓝记》的园林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园林的特点和设计思想。
首先,在布局方面,《洛阳伽蓝记》中描述的园林通常呈现出封闭、层次分明的形式。
园林一般被围墙围绕,内部分为多个院落,每个院落之间通过门户相连。
这种布局形式在许多古代园林中也有体现,象征着园林空间的层次感和秩序感。
此外,在园林的建筑风格方面,《洛阳伽蓝记》中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风尚和工艺技术。
园林中的殿堂、亭台、廊道等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线条流畅,雕刻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此外,书中还特别提到了园林中的石雕艺术,许多园林都有石雕的装饰,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
通过对《洛阳伽蓝记》的园林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唐代园林的特点和风格,并且为现代的园林设计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我们可以从唐代园林的布局和景观设计中学习,将自然与人工结合,突出园林的层次感和意境美。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唐代园林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技术中汲取灵感,将古代的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园林设计中,创造出独特而具有文化底蕴的园林空间。
总之,《洛阳伽蓝记》的园林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唐代园林的特点和设计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领略到唐代园林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将古代的园林元素融入到现代的园林设计中,创造出更具有个性和魅力的园林空间。
《洛阳伽蓝记》读后感佛寺之都文化之光

《洛阳伽蓝记》读后感佛寺之都文化之光在阅读完《洛阳伽蓝记》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洛阳这座城市作为佛寺之都,不仅仅是发扬佛教文化的重要地方,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读者,我从这本书中,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的底蕴和人性的真善美。
《洛阳伽蓝记》这本书叙述了佛教文化在洛阳这个城市的发展和传承。
这里聚集了许多名贵的佛教寺庙和文化遗址,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洛阳市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洛阳城市的面貌、佛教文化的普及、盛行,以及古代人们对佛教文化的认识和合理运用。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洛阳伽蓝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在各个领域。
比如在古代的建筑艺术中,佛教建筑被广泛地应用着。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著名的白马寺,是中国历史上四大佛教名刹之一。
寺内的佛塔、法堂、佛阁和藏经楼都是极具特色的建筑,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受到了众多名人的赞誉。
” 这说明佛教文化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影响和贡献是无法忽视的。
除此之外,在文学、绘画、书法、雕塑等各个领域中,佛教文化都有极大的影响和地位。
佛教的思想精髓深深地融入到文化中,这些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比如在书中有这样一个对白,“叶天秀师兄饶有兴致的看了一眼手中的画卷,说道:“讲道理,这真是一幅非常有禅意的画。
” 这说明佛教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建筑艺术中,更是在文学、绘画等各个领域中有着深深的印记。
总而言之,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洛阳伽蓝记》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这些都对我们今天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传承佛教文化,让佛教文化继续在中国文化中发挥着光辉的作用。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总结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总结《水经注》:不以南北为鸿沟“集六朝地志之大成”尽自然之趣《洛阳伽蓝记》:学术与文学上的个性故都伽蓝的双重象征性整饬与散行兼美的文风南北朝分裂下文学:南方文坛标新立异,北方文坛受其笼罩。
一、“集六朝地志之大成”(清陈运熔《〈荆州记〉序》)——郦道元《水经注》。
(一)理念:不分南北,对东晋后南方地志广泛参考,寓有希望祖国大一统理念。
(二)晋宋地志中的山水描写与语言风格是先导,如东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
(三)作者与山水互为“知己”。
山水散文往往随物赋形,深受北方山水陶冶。
(四)心灵与自然之趣相通,从山水中得到“畅清”、“游神”的体验,写江南水道风景,文学意味更浓。
(五)明张岱《跋〈寓山注〉二则》:“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
”(《琅嬛文集》)晋宋地志是山水散文的胚胎,郦道元总结和发展之。
《水经注》清朗疏朴的文风,对唐以后古文家的游记文影响极大。
二、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一)《洛阳伽蓝记》因富于创意和才情,成为现存寺塔记典范之作。
杨衒之把此书视为名山事业,出于个人内心沧桑感、兴亡感,因而笔端或隐或显地带着感情,流露出北魏旧臣意识:故都伽蓝不仅是北魏佛教隆盛的象征,也是北魏国运的象征,书中流露出恍若隔世的悲怀,构成全书情感主旋律。
(二)结构:魏晋南北朝时佛书合本子注体,即正文与子注相配的方式,把博洽的内容组织得有条不紊。
(三)栩栩如生地刻划现实人事或怪异内容,寄寓褒贬之意。
如《龙华寺》。
(四)语言。
1、整齐的句法,主要为四言,有时也用四六骈句,又能发挥散句长处,节奏感与自由韵律有机结合,形成典丽清拔的风格。
2、善于吸取辞赋作品尤其是京都大赋状物写景的经验。
《四库提要》以“秾丽秀逸”评此书行文,擅长整饬的四言句法,是其中最“秾丽”之处。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两个系统: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只是文言小说,这时小说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
特点: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情节叙述、性格描写等方面初具规模;作品数量可观;就作者主观意图而言,当成实事写,缺少艺术虚构,不是成熟形态。
评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

评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
《洛阳伽蓝记校笺》,作者杨勇,是一部对洛阳伽蓝记校本的全面研究及汇编工作。
本书以篇幅详尽,内容较为饱满的特点,可以说是探讨和研究洛阳伽蓝记校本的重要著作,其中还收集了洛阳伽蓝记新版本的全部原文和注释。
本书特别强调,洛阳伽蓝记的重要性不仅在书面文字方面,也体现在对当时汉语的形成过程中的独到贡献。
它不仅表述了蝶汉和汉代以前的古代语言,同时也记录了出现在汉语句子结构中而非文字上的一些语言特征,从而有助于建立通用汉语的基础语言。
此外,本书还包含了洛阳伽蓝记内容在文学上的影响,它的语言也反映了汉朝的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对于研究当时的文学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杨勇的《洛阳伽蓝记校笺》突显了其在研究和汇编洛阳伽蓝记新版本上的丰功伟绩,是一部重要的汉语史学著作。
它阐述了洛阳伽蓝记对汉语发展及文学文化研究的重要影响,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洛阳伽蓝记》读书摘抄

1.《洛阳伽蓝记》具有强烈的文学性,还有优美的文笔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2.《洛阳伽蓝记》虽是一本记录洛阳佛教寺庙的历史地理名著,但是其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强烈的人文关怀,我们在研读它的时候,可以从中了解和感知到许多北魏时代的人物群像、社会风貌、政治图景、宗教习俗等,因此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3.《洛阳伽蓝记》展现了我国北魏时期的社会风貌。
展现了我国北魏时期的人物形象,其中不乏北魏庶民和妇女形象。
从《洛阳伽蓝记》中还可以看到北魏当时的寺院布局及园林景观。
4.从《洛阳伽蓝记》中,有研究者总结出文中所提及的树木就包括栝树、柏树、松树、柽树、椿树、枳树等,具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
图片5.永宁寺诏中书舍人常景为寺碑文。
景字永昌,河内人也。
敏学博通,知名海内。
太和十九年为高祖所器,拔为律博士,刑法疑狱,多访于景。
正始初,诏刊律令,永作通式。
敕景共治书侍御史高僧裕、羽林监王元龟、尚书郎祖莹、员外散骑侍郎李琰之等撰集其事。
又诏太师彭城王勰、青州刺史刘芳,入预其议。
景讨正科条,商榷古今,甚有伦序,见行于世,今律二十篇是也。
又共芳造洛阳宫殿门阁之名,经途里邑之号。
出除长安令,时人比之潘岳。
其后历位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仪同三司。
学徒以为荣焉。
景入参近侍,出为侯牧,屋室贫俭,事等农家;唯有经史,盈车满架。
所著文集数百余篇,给事中封暐伯作序行于世。
图片【译文】胡太后下诏命令中书舍人常景作寺庙碑文。
常景字永昌,河内人。
勤勉好学,通晓各种知识,海内知名。
太和十九年,为高祖所看重,选拔做律学博士,刑法和狱案有疑问,往往询问常景。
世宗正始初年,下诏刊定律令,永远作为通用的法式。
先是命令常景同治书侍御史高僧裕、羽林监王元龟、尚书郎祖莹、员外散骑侍郎李琰之等编著为书。
又诏令太师彭城王元勰、青州刺史刘芳参与讨论。
常景讨正条理,斟酌以往的旧律和当前的实情,很有次序,通行于世,这就是现在的法律二十篇。
又同刘芳起洛阳宫殿门阁的名,经过的路和里邑的号。
论《洛阳伽蓝记》的艺术之美

论《洛阳伽蓝记》的艺术之美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以洛阳为背景的古典诗词,由元代诗人李清照创作。
该诗词以洛阳伽蓝为主题,描绘了一幅洛阳的景象,把洛阳的历史文化和古典建筑的美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把洛阳的美丽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洛阳伽蓝记》的艺术之美,一方面体现在诗词本身的艺术性上,李清照在诗词中运用了很多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词更加生动活泼,意境更加深刻;另一方面,诗词的表现形式也很特别,以白话文的形式,让读者能够更加容易的把握诗词的意境,也使诗词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洛阳伽蓝记》的艺术之美在于它的诗词技巧的运用,以及它的表现形式的独特性,使得该诗词更加有趣耐人寻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伽蓝记》蕴含的小说特色
《洛阳伽蓝记》的轶闻传说类小说直接记叙某人某事,叙事曲折生动,记人时形象具体,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供大家阅读查看。
《洛阳伽蓝记》是北朝时期东魏抚军府司马杨街之所作的一本书,全书五卷,精确地记载了北魏洛阳城内外着名的寺院景观,且详细地记录了寺院周围的都邑建制、市井里坊、民情风俗、历史掌故以及奇闻异事等。
历代对于此书的性质归属上众说纷纭。
一部分人将其归为佛教典籍类,最早的是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九),此后,唐释道宣《大唐内典录》、《广弘明集》等佛教目录加以收录。
亦有将此书归于地理志类。
自《隋书·经籍志》将《洛阳伽蓝记》着录于史部地理类之后,大多人依循此例。
如:后晋刘'r}J等将其分入《旧唐书·经籍志·乙部史录地理类》;宋代尤裹W初堂书目·地理类》、兄公武《郡斋读书志二下·地理类》、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地理类》;元代脱脱《宋史·艺文志·史类地理类》、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史部地理类》;明代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古今书志》等等。
然而由于它的特殊体例,在以记录伽蓝为中心,以各种历史传闻、民间轶事为辐射的架构下,点缀于其中的小说部分的描写又熠熠生辉。
范祥雍在《洛阳伽蓝记校注序》中更是提出了锄口蓝记》的小说价值,他说:“现在不妨把它作为游记小说来读,作为特写或报告来读。
……固然这一部书可以作为整个的一篇游记小说来读,同时我们必须知道在这一大篇小说之中还含有无数杂事短书的小说。
……宋代修纂的小说类书《太平广记》移录了不少则,这且不必引来作例。
最重要的是在它继承了这一类小说发展到唐宋传奇小说的中间的一段,‘自完成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任务。
……我们如果不读《洛阳伽蓝记》,很难了解中国小说史何以会由魏晋《搜神》、}C怪》、《世说新语》一类的小说忽然跃进到唐宋传奇一类的小说?;D7(roa-i9)范祥雍提出了锄口蓝记》的小说价值,并指出锄口蓝记》的承上启下的小说史地位。
而后韩国学者成润淑《<洛阳伽蓝记>的小说研究》回在范祥雍研究的基础上对锄口蓝记》的小说史价值作了专题研究,认为锄口蓝记》己符合小说演进中的各种特质,不论从题材上还是从艺术手法,都己成为介乎六朝残丛小语与唐传奇之间的过渡形态。
周建江《<洛阳伽蓝记>的小说史地位》固也顺此思路阐发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
由于《洛阳伽蓝记》对民间里坊内所发生的传说之事也有大量记录,这两类内容都是对人对事的记录,所以可以统称为轶闻传说类。
另一类较为显而易见,《洛阳伽蓝记》中佛事奇迹、神怪故事、民间风俗异闻如珍珠散落于文中,构成神怪传说类。
所以,在对《洛阳伽蓝记》的小说部分材料进行统计时,本文从两部分进行分类:一为轶闻传说类,一为神怪传说类。
本文着眼于《洛阳伽蓝记》中具有小说特色的叙事部分,对小说部分内容进行筛选与整理,还原出其蕴含的小说特色,以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它所具有的小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