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结尾的特色意蕴
高考小说意蕴主题探究题答题方法总结

高考小说意蕴主题探究题答题方法总结小说意蕴解题方法意蕴探究题主要出现在江苏高考试题中,考察类型可以分为主题意蕴、句子意蕴、标题意蕴等。
意蕴指内容的深刻含义,需要多角度、多层次思考,不能停留在表面,应该考虑作品的主旨意义,因此主题意蕴最具有代表性。
下面对这几类题型,尤其是主题意蕴的探究做详细讲解。
一、标题意蕴直接考察标题意蕴的情况不算多,但解读标题意蕴对于探究主旨、探究主题意蕴有一定帮助,例如《药》《审丑》,因此也要稍加关注。
解题思路通常有以下两个方面:1.标题的含义和手法,是否存在双关或比喻象征等。
2.标题与环境、人物、主题的关系,是否能够反映作品的主旨。
例如,对于《审丑》这个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①标题采用了一语双关(或反讽)的手法;② “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这是表层含义;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这是人物1;④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这是人物2.补充:小说题目的考查类型及做题技巧1.小说标题的含意,可以是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
2.小说标题的用意,可以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也可以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甚至可以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等。
3.是否可以替换标题,需要考虑这个题目的优点是否有助于突出某个形象、主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等,同时也要考虑替代的题目是否存在缺点。
二、句子意蕴通过江苏卷历年试题来看,考察结尾句意蕴的情况较多。
小说结尾的意蕴,需要结合小说内容,即情节、环境、人物、主旨来思考。
具体可参考下文对主题意蕴的讲解。
解题思路如下:1.句子的表层意思。
2.句子的深层意思,例如比喻义、象征义等。
3.情感意义。
4.主旨意义。
小说结尾作用t

小说阅读中结尾的分析说起小说结尾的作用,很多高中老师一下子会说欧亨利的结尾,并如数家珍地列举出了《最后的常春藤叶》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仿佛这个知识点尽在掌控中,1.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结尾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作者并没有正面描述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情景,只是在结尾以苏艾之口转述。
谜底一揭开,小说达到了高潮,但高潮即结尾。
作者不动声色地向读者叙述这个故事。
而这一切又在情理之中,这得益于作者在此之前的铺垫。
小说写了贝尔曼的自视甚高与无所作为,比如他老是说要画那幅杰作了,还有他对女画家的同情,认为她不应该在这个地方生病。
正是由于爱,他才毫不犹豫地走向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用他的生命创造了与大自然永远共存的杰作。
所以欧亨利的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那出人意料的结尾,既让我们惊讶又引人无尽的深思浙江省许多高中优秀教师猜测到浙江省一定会在这个考点上出题,为此出现了很多模拟题,但是一年又一年的失望,这真象2012年地球要毁灭的猜想一样,2012年真的到了,这题会在高考中出现吗看护父亲的孩子[意]亚米契斯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
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
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
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
孩子叫着:“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
研究生论文推荐:试论沈从文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

研究⽣论⽂推荐:试论沈从⽂短篇⼩说的结尾艺术研究⽣论⽂推荐:试论沈从⽂短篇⼩说的结尾艺术(2011-06-23 11:24:21)转载▼标签:杂谈罗燕玲的这⼀篇⽂章写得饶有趣味,对沈从⽂⼩说结尾艺术的把玩与体悟有独到见解,提出的四个概念有理有据。
我们的研究⽣⽂章往往就是缺少⾃⼰提炼或创造的概念或关键词。
在沈从⽂⼩说研究中有所创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燕玲的⽂字⼲净,思路清晰,当然还需要有深度的理论分析。
作为⼀个⼀年级的硕⼠研究⽣能有这样的成绩,我是为她⾼兴的。
⼤家看后会有收获,也欢迎同学们讨论。
《华中⼈⽂论丛》2011年第1期试论沈从⽂短篇⼩说的结尾艺术罗燕玲(华中师范⼤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摘要:本⽂以沈从⽂描写湘西风情的短篇⼩说为例,将沈从⽂⼩说的结尾分为“煞尾”、“度尾”、“翻尾”、“点尾”四种类型。
在分析这些⼩说独具匠⼼的结尾艺术的基础上,进⽽探析沈从⽂在其⼩说结尾中所传达出的对⽣命“偶然”的体认与超越。
关键词:沈从⽂短篇⼩说结尾艺术偶然“为⼈重晚节,⾏⽂看终⽳”,结尾在⼩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往往是决定⼩说良莠的关键所在。
在中国现代⽂学史上,有“⽂体家”美誉的沈从⽂便深谙⼩说的结尾艺术,并在其⼩说中实践了独特的结尾艺术美。
他的⼩说结尾⾮但形式多样,种类不⼀,⽽且往往蕴含着对⽣命的思索,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最为⼈们所激赏的结尾当属其⼩说名篇《边城》——“这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七万余字的⼩说,仅以⼀语作结,却⾃有⼀番含蓄蕴藉的情味,更兼含希冀与遗憾之美。
不仅《边城》如此,沈从⽂所作最多的短篇⼩说亦⽆不以其匠⼼独运的结尾,给⼈以艺术美的享受。
他⾃⼩“谙熟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那块⼟地,谙熟那延绵千⾥的沅⽔流域及这⼀带⼈民的爱恶哀乐的鲜明⽣活样式和吊脚楼淳朴的乡风民俗”[①],因⽽最能代表其短篇⼩说成就的,也便是这类以沅⽔流域的乡村⼈事为描写对象的短篇⼩说。
本⽂主要以此类⼩说为例,分析这些⼩说独具匠⼼的结尾艺术,并进⼀步探析⼩说结尾所传达出的作者对⽣命“偶然”的体认与超越。
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的结尾是怎么写的?

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的结尾是怎么写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的十五部武侠小说,仅就其结尾法看,方法各异,旨趣不同。
除去极短的《越女剑》,我把剩下的十四部从内容的角度,大致分作如下五类。
1、团圆结局★ 《射雕英雄传》,第四十回“华山论剑”,欧阳锋癫狂,成吉思汗逝世,宋蒙战争暂告段落,郭靖黄蓉携手南归。
★ 《倚天屠龙记》,第四十回“不识张郎是张郎”,蒙古败退,朱元璋兴起,张无忌厘清与众女纷乱的关系,终和赵敏琴瑟和鸣。
★ 《笑傲江湖》,第四十回“曲谐”,任我行病故,江湖纷争意外地烟消云散,令狐冲和任盈盈结潘杨之好。
★ 《鹿鼎记》,第五十回“鹗立云端原矫矫,鸿飞天外又冥冥”,韦小宝摆脱了与所有人的纠缠,带着七个老婆归隐。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这四部小说都是至少四十回的鸿篇巨制。
这一类长篇作品共性的一个特点就是人物众多,线索纷杂,最终主要矛盾消弭,正义战胜邪恶,爱情收获圆满。
这是长篇小说最常用的写法,中国古典的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外国小说如《战争与和平》《十字军骑士》等等均是如此。
据说好莱坞电影有一个原则——绝不跟观众为难,也就是不让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添堵,大概也是相同的创作理念。
金庸的这四部小说还有两个特点:首先是其背景多与历史相关。
《射雕》《倚天》均涉及了宋蒙战争,也出现了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鹿鼎记》几乎就是一部康熙王朝的兴盛史;《笑傲江湖》纯属虚构,但其被称为是金庸作品中政治影射最为明显的一部。
因为有宏大的历史作衬托,所以主人公们虽大多身负绝世武功,但在现实中都显现出深深的无力感——郭靖无奈之下要去刺杀结拜兄弟拖雷,张无忌被朱元璋欺骗,令狐冲面对日月神教的咄咄之势已经无计可施,韦小宝在他曾经游刃有余的江湖里也感到格外的困顿。
在历史的大格局里,个人无论能力如何强大,其本质上也是渺小而卑微的。
一个人超人的力量在面对其他个体或者小群体的时候可能是有效的,但面对社会的洪流,那种深深的无力感是无可避免的——小说中那些极其感性的主人公郭靖、张无忌、令狐冲们是这样的,他们面对政治的漩涡,尤其是还要保持自身纯洁精神的持续性时,最终结局要么无奈归隐,要么就只好期待偶然因素的出现了。
中考语文专题09 文学作品结尾赏析(教师版)

09 文学作品结尾赏析考点解读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
所以,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经常会涉及文学作品结尾赏析的试题。
常见考查方式:①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个角度简要赏析。
②文章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你简要赏析。
③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作品结尾的妙处。
课文解剖例1:请赏析彭荆风《驿路梨花》(部编版七下)结尾的妙处。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答案示例: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
“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
文章结尾引用陆游诗句,给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同时照应题目,深化主题,寓意深刻。
例2:请分析茨威格《伟大的悲剧》(部编版七下)结尾段的作用: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答案示例: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等人极其崇高的赞誉,在全文中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技巧解密一、文学作品常见结尾方式:①自然收束式。
事情结束了,文章也结尾了。
②卒章显志式。
结尾点题,圆合情节。
③首尾照应式。
结尾或点题,与文题遥相呼应;或与开头相照应,收束全文。
④出人意料式。
也称欧·亨利式结尾。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再生波澜,曲折动人;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⑤艺术留白式。
骤然中止,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⑥以景作结式。
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或照应题目,首尾呼应);暗示情节发展(或故事结局);烘托人物形象;升华(深化)主题/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⑦引申拓展式。
2008-2015全国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小说开头结尾作用

小说开头·结尾作用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2.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浙江魔盒)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
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
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3.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遣璞,并用它去修水渠。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难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
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饉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看到水渠工地上去了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涵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小说现代理念。
(辽宁遗璞)4.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以2017年高考谈小说结尾题答题技巧

以2017年高考谈小说结尾题答题技巧作者:张静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8年第5期赏析小说结尾的妙处从考点上说属于分析文章结构,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分析作品结构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考点上容易失分。
为服务考生,我们有必要对高考题中小说结尾题进行整理。
小说的结尾共有五种:以景作结的写景式、戛然而止的留白式、出人意料的陡转式、令人同情的悲剧式、皆大欢喜的戏剧式。
2017年高考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就出现了前三种,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一、以景作结的写景式【作用】①渲染氛围,给予读者想象空间;②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圆融;③深化主题,突出人物形象。
【例题】2017年江苏卷第四题“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解析】小说文本源于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结尾这样写道: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小说中的“她”是一个年老、贫穷、孤独,却热爱生活、充满快乐的老人。
每年都会省下钱在圣诞节前做蛋糕送给我们喜欢的朋友,即使生活贫困,也会用尽各种办法给“朋友”小狗奎尼买牛骨头,自己和“我”却用咖啡碗享用着所剩不多的威士忌。
即使过着清苦的生活,但她总是唱着歌。
最后一段中的第二个小分句“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与文章第一段“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相呼应;最后一段中的的第三个小分句“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属于典型的环境描写,通过视听结合,营造了一种清冷、衰败的氛围;最后一段中的“她再也爬不起来”暗示了年迈的她已去世,结合题目“一个圣诞节的回忆”可以看出“我”对她强烈的怀念之情。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对答题方法的回顾和对分值的把握,我们可以整合出以下答案:【参考答案】①情节上,小说结尾呼应开头,首尾呼应,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环境上,小说结尾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③主题上,以景作结,蕴含着“我”对过去生活、对朋友的强烈感伤、怀念之情;④效果上,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
微型小说关系的没置与结尾的艺术例谈

微型小说人物关系的设置与结尾的艺术例谈曹清富微型小说在安排情节时,追求情节的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方法不少。
通过设置人物关系,很多时候就可大到这种效果。
人物关系的设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关系的明确微型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开始是怎样的关系,未予挑明,直到最后,才表明关系,情节也就急转直下,令人大出意外,大开眼界。
秦景棉《新来的打工妹》①中,王萍一到办公室,文静地说:“我是新来打工的王萍,请各位多关照。
”大李、小张和老马目光便黯淡下去,她虽然亮丽清纯,但贴上“打工妹”的标签,岂有不掉价的?王萍做事认真,待人谦和礼貌,但一直爱和局长套近乎的小张对她好大不高兴,因为她发现王萍曾给了局长一个甜甜的俏皮眼神。
一个打工的也敢局长递媚眼儿!接连数日,尽管王萍不曾做错什么,却总遭到小张的冷脸,王萍一次被气得泪花盈眼,径直去敲局长的门。
小张怕她去局长那里告状,风风火火地奔过去拉住王萍往回拽。
身后响起了局长的声音:“你们找我?”小张把王萍往身后一拉,抢先说:“对不起,敲错门了,没事没事的。
”王萍火了:“你没事,我有事!”她望着局长,有些孩子气地说“我不打工了,快开学了,我想歇两天,隐瞒身份的日子真不好过。
爸,我走了。
”说完,头也不回地下楼。
小说就此打住。
小张听后一定大感意外,读者读后也会大感意外。
这篇小说的艺术性就全在于先设置这些人物,最后才予明确他们的关系。
袁炳发的《一把炒米》②中有三个人物:炊事班班长、大个子战士、小个子战士。
在一次作战中,没有突围出去,被敌人围困在一个叫苇子沟的山上。
七天来,三人都是靠吃野菜,啃树皮活过来的。
三人无力地靠在一棵粗壮的老榆树上,都贪婪地望着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但谁也没敢动。
老班长有话:这把炒米,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许动。
第八天夜里,老班长对大个子战士说:“你赶快把这把米嚼下去,趁天黑突出去,我们掩护。
”大个子激动地接过米袋。
这时,小个子却一把夺过米袋,说:“还是叫我吃吧,我个子小,突围灵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结尾的特色意蕴(这样安排结尾
有何作用)
【了解结尾类型】
小说的结尾多有以下几种:以结局为结尾,以景物描写作结,以人物心理描写或行为神态描写作结等。
下面就从这三种结尾的角度举例分析其各自的特色。
【方法指导】
一、小说不同结局的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欧﹒亨利式”。
①先答出哪些是意料之外的(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效果
是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再答在情理之中的部分。
即要答“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点出文章中的伏笔来。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悲剧结局的答题术语和角度。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
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边城》结尾“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凸显了人物封闭的内心世界。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也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大团圆结局的答题术语和角度。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局的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②从主题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以景作结的结尾的作用或特色1暗示情节发展/故事的结局,升华深化文章的主题/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2、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首尾呼应。
3、照应题目
4、烘托人物形象
5、升华/深化主题
注意:可以回顾参照“景物描写在结尾的作用”的答题思路和术语
【例题】....2015
....
安徽卷《蓑衣》张炜
.........
参见《考前三个月》第..........
72..页.
(原文)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
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14、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
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展示:
(1)结构上
①最后两段用景物描写和人物内心独白收束全文,写出蓑衣草长势良好,照应了上文达子的建议,暗示情节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并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
②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
(2)主体思想上
①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
表现了
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②蓑衣草长势良好,暗示小格一家生活状况必将改变,预示农村生活的美好的前景,升华了文章主旨。
(3)烘托塑造人物上
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依赖与朦胧的爱意。
②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
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
(4)此段特有的艺术手法上
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
注意:任选两个角度即可。
三、以人物心理描写或行为神态描写作结的作用
1、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矛盾的心理
2、烘托/丰满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
3、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暗示故事的走向。
4、含蓄表达主题
【.例题..】.20..11..年山东卷的..... 《.审丑》(严.....歌苓)...
(原文)
“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
“朋友。
”无定答。
“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 “对。
”
“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 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
说:“真的。
”
21、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
’”体现了人物怎样
的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全文的故事情节来揣摩人物心理。
曾大爷曾向街坊夸赞孙子孝顺自己,面对街坊的求证,了解实情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
’”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有对闲人的话感到意外,还有对小臭儿不孝敬爷爷这一行为表示厌恶,又不忍戳破曾大爷的谎言;既有对曾大爷的同情,愿意替他隐瞒真相,又有对审丑社会的批判。
“停了好大一会儿”显示人物内心的迟疑和矛盾。
分析人物此时的心理要多方位、多层面地联系人物关系和
小说的主题。
【答案】反映了无定的复杂矛盾心理。
无定对闲人的话感到意外,在同情老人的同时,还是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无定憎恶小臭儿的不孝(或“忘恩负义”),却仍愿意为这个淳朴的老人隐瞒真相。
【特殊提问方式的答题思路指导】1、提问的方式
“此结尾能否去掉?”“这样安排小说的结尾,合不合理?”
2、此种问法的答题思路
可以从情节、主题、人物和感情方面作答。
(1)这样的结尾,是否是情节的必
要组成部分,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2)是否有助于准确地表现主题、升华主题;
(3)是否有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命运;
(4)是否有助于情感的到位表达。
【.例题..】.比如,...2014....年新课标卷Ⅱ......《鞋》刘庆邦......
(原文)
后记: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
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 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
第一次
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
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
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答案:
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
①既然题为“后记”,当然不能算作小说的一部分;②小说写的男主角是“那个人”,而“后记”则是写作者自己,二者不是同一人;
③小说中并没写“那个人”和守明后来的情况,不能断定他们后来就一定会如“后记”中“我”的遭遇。
观点二,“后记”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①小说的情节和“后记”有相似之处;②小说中的“那个人”和“后记”中的“我”情况也很相似;
③小说中的不少地方暗示女主人公守明的遭遇和“后记”中“那个姑娘”的情况很相像;④小说流露出的感情和“后记”中我的感情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