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特征、资源获取与初创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创业自我效能感、外部环境支持与初创科技企业绩效的关系——基于孵化器在孵企业的实证研究共3篇

创业自我效能感、外部环境支持与初创科技企业绩效的关系——基于孵化器在孵企业的实证研究共3篇创业自我效能感、外部环境支持与初创科技企业绩效的关系——基于孵化器在孵企业的实证研究1创业自我效能感、外部环境支持与初创科技企业绩效的关系——基于孵化器在孵企业的实证研究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创业已成为当前社会最为吸引人的话题之一。
然而,创业之路充满风险与挑战,许多初创科技企业在成立初期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这时,孵化器作为一种针对初创企业提供扶持服务的组织形式,为初创科技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本文旨在探讨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外部环境支持对于初创科技企业绩效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首先,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具有的信念和信心,是一种个体感知自身能力、评价和预期成功的信念和信心。
当创业者拥有一种坚定、积极的信念和信心,会给予自己更大的动力和勇气,从而更有可能在创业中获得成功。
因此,创业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外部环境支持包括资源、信息、政策、市场等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初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初创科技企业来说,由于创造、发展和变革常常需要大量的投入,不仅仅是资金,还包括各种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人才等等。
当企业在这些方面得到了足够的支持,能更好地顺利地进行创新,从而提升企业的绩效。
最后,孵化器作为提供扶持服务的组织,能够为初创科技企业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支持,从而提升企业的绩效。
它除了提供办公室、实验室、资本、人才等资源外,还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市场战略、法律顾问等方面的专业支持。
这些支持能够帮助初创科技企业轻松地进入市场,缩短企业的成长曲线,以快速积攒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外部环境支持是影响初创科技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而孵化器作为提供扶持服务的组织,能够为初创科技企业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支持,从而提升企业的绩效。
因此,笔者认为,初创科技企业应该抓住孵化器这个机会,积极参与孵化器提供的培训、活动等,不断地提升创业自我效能感,并在夯实自身能力的同时,寻找更多的外部环境支持,从而创造自己的成功之路综上所述,初创科技企业的成功与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外部环境支持密不可分。
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_张方华

第24卷 第4期2006年8月科 学 学 研 究Studies i n Science of Sc i ence V o.l 24N o .4A ug .2006文章编号:1003-2053(2006)04-0635-06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张方华(苏州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 要:本文从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分析入手,通过对我国21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统计,从资源获取的角度,借助BP 神经网络,深入分析了企业的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为我国企业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获取;技术创新绩效;BP 神经网络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5-03-07;修回日期:2005-05-19作者简介:张方华(1966-),男,江苏常州人,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组织、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正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1]。
但是,随着技术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与全球化市场的快速成长,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将更显得必不可少。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奎因所指出的那样,在过去,资源外取被认为是企业的一种劣势,但是现在,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它已经成为智慧型企业成功运作的一个关键要素[2]。
因此,在网络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与不同的外部组织合作,通过建立各种社会关系来获取发展机会和交换各种信息、知识和其他资源,以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和知识等资源的共享、风险共担及利益共享,从而获得持续发展。
1 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创新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学者就开始对企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将这些影响因素称为创新要素或动因[3]。
例如,英国Sussex 大学的科技政策研究所(SPRU )于70年代就在Free m an 等人的领导下承担过著名的SAPPHO 计划,对29对创新成功和失败的创新项目进行了测度,并提炼出6个最重要的影响创新成败的因素:是否了解用户需要;研发部门、生产部门与市场营销部门的合作状况;与外界的科技网络的联系程度;研发质量的高低;高层创新者是否具有成功的经验与权威;企业内部是否开展相应的基础研究,等[4]。
网络能力_资源获取与新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第13卷第4期2010年4月 管 理 科 学 学 报JOURNAL OF MANAGE ME NT SC I E NCES I N CH I N AVol.13No.4Ap r.2010网络能力、资源获取与新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①朱秀梅,陈 琛,蔡 莉(吉林大学管理学院,长春,130025)摘要:网络能力是在网络导向驱动下,利用关系技巧和合作技巧进行一系列网络构建和网络管理活动,以实现资源获取目标的能力.在中国转型经济时期,网络能力对于新企业克服资源约束,实现生存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拓展了网络能力的理论内涵,将网络能力划分为网络导向、网络构建和网络管理三个维度,建立了网络能力、资源获取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模型,以322家新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导向对网络构建和网络管理具有显著正影响,网络构建和网络管理对知识资源获取和运营资源获取具有正影响,知识资源与新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知识资源获取对运营资源获取具有正影响.研究结论还表明运营资源对新企业绩效无显著影响,但知识资源可以加强两者之间关系,说明新企业只有具备很强的资源管理能力才能将运营资源转化为企业绩效.关键词:网络能力;知识资源获取;运营资源获取;新企业绩效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07(2010)04-0044-130 问题的提出资源是新企业创建和成长的基础要素,但自身劣势和转型经济背景使新企业面临资源瓶颈,“资源节俭”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战略[1],这意味着新企业要以较低成本获取所需资源,但通过市场契约交易获取的资源价格过高,而网络关系中的友谊和信任能大幅度降低资源价格[2],网络关系对新企业资源外部获取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新企业如何有效管理网络关系获取所需资源,进而提高企业绩效成为创业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新企业的关系管理和资源管理也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已有创业网络的研究多关注特定网络特征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对网络形成和演化关注很少.姚小涛,张田和席酉民(2008)认为强弱关系均是企业成长可以依赖的重要社会关系类型,而且强弱关系重要性受限于企业的结构约束因素和组织因素的影响[3].研究网络的动态变化规律对新企业网络管理更具实际意义.加强对新企业网络能力的研究,可以有效弥补这一不足,因为网络能力不仅关注网络关系的作用,更关注如何构建、动态调整和有效利用网络关系.学者们通常从资质观和行为观两个角度界定网络能力[4].从中国转型经济时期新企业对创业网络利用的效果看,采取网络导向战略(net w ork centered strategy)的新企业通常能够有效利用网络关系,而没有网络导向的新企业则表现出关系惰性,说明网络导向对新企业关系构建和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融合了网络能力的资质观和行为观,结合转型经济情境,从导向、资质和行为三方面解析网络能力,将网络能力界定为在网络导向驱动下,利用一定的关系技巧和合作技巧,进行一系列网络构建和网络管理活动的能力.网络能力①收稿日期:2008-11-03;修订日期:2009-11-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902027);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资助项目(70732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09YJC630097).作者简介:朱秀梅(197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副教授.Email:zhuxiumei@最终表现为一种网络活动,网络能力使新企业构建、动态管理并有效利用网络关系获取外部资源,实现生存和成长.基于此,本文构建网络能力、资源获取与新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旨在揭示新企业如何构建和管理网络关系,获得所需资源,并通过有效的资源管理提升企业绩效.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基于转型经济背景,拓展网络能力的内涵,将网络导向作为网络能力的构成部分,揭示网络导向对网络构建和网络管理活动的影响.第二,揭示网络能力的不同维度对新企业知识资源获取和运营资源获取的影响路径与作用机理.第三,研究知识资源和运营资源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资源约束问题使新企业不但要利用网络关系获得所需资源,更要提高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因此,本文揭示不同类型资源获取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对新企业资源管理具有理论贡献.同时,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新企业关系管理和资源管理提供现实依据,对于转型经济背景下,新企业利用网络关系克服资源约束问题,实现生存和成长具有实践意义.1 研究回顾以Barney为代表的资源基础理论强调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难以替代的异质性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5].但新企业自身特点及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使其资源约束问题明显.新企业自身特点主要体现为禀赋资源少、信息不对称和高度不确定性.新企业初始资源有限,而新生性(ne wness)使其不具备在企业内部创造资源的能力,外部获取是满足资源需求的主要途径,但缺少绩效记录及信息不对称问题阻碍资源所有者对新企业的正确评估,使新企业难以获得外部企业和机构的资源支持.市场和技术的高不确定性,导致新企业缺乏合理性,资源提供者通常不愿与不确定性很高的新企业合作或为其提供资源.从外部环境看,中国处于转型经济时期,市场和政策变化创造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同时引发了更严重的资源约束问题.尽管重视大企业,忽视中小企业的政策倾向有所改变,但对新企业的政策支持仍然有限.企业需要寻求适宜途径获取外部资源,克服自身劣势,解决转型经济背景下的资源约束瓶颈.网络关系提供了资源流动的最佳渠道,新企业可以利用与许多主体如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研究机构、各类服务机构之间的广泛社会关系,获取金融资本、关键技术、人力资本和管理经验[6].建立持久的社会网络关系使企业更容易以较低成本获取所需的创业资源.成功的创业者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建立网络关系以帮助新企业成长[1].由于网络关系对新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作用[7],能令企业在网络中获得成功的网络能力引起了越来越浓厚的学术和管理兴趣.新企业与亲戚、朋友等个体建立网络关系,形成社会性网络,与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建立网络关系,形成商业性网络,与金融机构、政府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及其它中介和服务机构建立联系,形成支持性网络.新企业嵌入在这些网络关系中,形成了基本的网络结构.然而企业之间网络关系并不是简单存在和出现的,网络伙伴之间资源的转移充满不确定性,网络的交互作用也很难事先设计和控制,网络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使新企业陷入资源浪费、生产力低下的过程[8].网络的作用是动态变化的,特定的网络关系并不是在企业整个生命周期都是有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无法继续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9].新企业还要克服有些网络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新企业必须具备卓越的网络能力,适应环境和组织方面的各种权变因素变化,动态管理其网络关系[10].从网络研究演进看,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早期,一些学者将研究重点从“英雄型”创业者转移到网络嵌入型创业者,创业网络研究逐渐增多,但大部分研究关注网络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很少关注企业是否具有网络意识及如何形成和有效利用网络关系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构建网络能力、资源获取与新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将网络能力划分为网络导向、网络构建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三个维度,资源获取划分为知识资源获取和运营资源获取两个维度.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54—第4期朱秀梅等:网络能力、资源获取与新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图1 理论模型Fig .1The theoretical model 图1给出了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新企业利用网络能力获取资源,资源获取是网络利用的结果,绩效是资源利用的结果.网络导向是新企业建立和利用网络关系的驱动力,对网络构建和网络管理产生正影响.网络构建能力决定新企业建立什么样的网络关系,网络关系构成资源流动的基本渠道,网络管理能力能够提高关系质量,有利于资源外部获取.建立和维护高度信任关系的能力有利于新企业整合网络伙伴资源[11],因此,网络构建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对资源获取具有正影响,知识资源获取和运营资源获取影响企业绩效,同时,新企业获得的知识资源有利于企业识别资源提供者,从而影响运营资源获取,而知识资源中的专业建议和技能有利于新企业整合已有的和外部获取的互补性资源,所以调节运营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2 研究设计2.1 变量界定1)网络能力的界定自H …kanss on 提出网络能力的概念之后,学者们对网络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进行不断拓展和深化.H …kanss on 认为网络能力(net w orking ability )是企业提高其综合地位和处理特定网络关系的能力[12].R itter&Ge m ünden 认为网络能力(net w ork competence )是企业发起、维持和运用商业关系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网络能力由任务执行和资格条件构成[4].W alter 等将网络能力(Net w ork capa 2bility )界定为企业发展和利用组织间网络关系,从外部网络主体获得各种资源的能力,网络能力由合作、关系技巧、网络伙伴知识与内部沟通构成[11].网络的可管理性是网络能力概念提出的前提,网络管理是对外部个体或组织提供的机会所做出的反应.网络由不同成员构成,每个网络成员都能或多或少对整个网络施加影响,但企业管理网络能力的差异很大,有些企业可称之为网络管理的“天才”,有些则只能称为“业余者”.因此,网络能力本质上是企业有效管理网络关系的能力.需要从能力的基本定义入手分析网络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能力的资质观与行为观是普遍认可的两种观点.R itter&Ge m ünden 融合了这两种观点,认为网络能力可划分为资格条件和任务执行两个维度,但在理论分析和实证过程中未作划分,而是将资格条件和任务执行简单并列为网络能力的两个组合部分,没有考虑资质条件与任务执行之间的因果关系[4].W alter,Auer&R itter 提出网络能力由网络合作、关系技巧、伙伴知识与内部沟通构成,同时指出这四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伙伴知识和内部交流能够增强合作,高程度合作与关系技巧有利于掌握更多伙伴知识,内部交流则有利于更好地搜集伙伴知识.由于四方面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他们将网络能力作为一个变量来处理,没有考虑不同维度的作用[11].从现有研究来看,网络能力的内涵和构成需要进一步界定.网络能力最终表现为一种行为,因网络能力能否发挥作用最终取决于是否进行网络活动,而网络活动受关系技巧和合作技巧等网络资质条件的影响.所以将资质条件和网络行为简单地看作网络能力的两个组成部分无法真正反映网络能力的实质.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制度规制不完善,网络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有些学者提出了网络导向的概念(net w ork 2centered strategy ),具有网络导向的企业能够更积极地构建和利用网络关系.因此,本文融合了网络能力的资质观和行为观,并在转型经济背景下进行扩展,将网络能力划分为网络导向、网络构建和网络管理三个维度.各个维度—64—管 理 科 学 学 报2010年4月的构成和测量主要基于现有理论成果,考虑中国情境进行重新整合和扩展.网络导向是企业构建和利用网络的意识,网络分析行为是网络导向的主要体现.网络构建指新企业利用关系技巧选择潜在合作者、发起并动态调整网络关系.网络管理指企业利用合作技巧进行网络组织、协作、交换和控制.网络能力由计划、选择、发起、调整、组织、协作、交换和控制八个方面网络活动构成,其中计划、选择、发起、调整主要用于特定关系(relati on2 shi p s pecific)管理,而组织、协作、控制和交换主要用于组织间关系(cr oss relati onal)管理[4].由于网络能力的现有实证研究很少,网络能力的度量仍不成熟,本文整合已有成果,基于中国情境,提出网络能力的量表.并采用试调研的方法检验量表的可靠性.网络能力的维度、内涵、构成和测量如表1所示.表1 网络能力的维度、内涵、构成及测量Table1The di m ensi on,connotati on,compose and measure ment of net w ork capability 维度内涵构成测量网络导向企业构建和利用网络的意识,体现为进行网络分析的具体行为.网络计划(p lanning)1.分析行业技术发展2.分析市场发展3.分析竞争者情况4.分析自身优势和劣势5.分析自身战略与网络资源的匹配程度6.分析内部资源与网络资源的匹配程度网络构建能力指企业利用关系技巧构建和调整网络关系,包括: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与潜在合作伙伴建立网络关系;进行关系调整和组合.选择合作伙伴(partnerknowledge)7.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潜在合作伙伴信息8.判断从潜在合作伙伴能获得什么9.选择合作伙伴关系发起(initiate)10.访问并结识潜在合作伙伴11.向潜在合作伙伴主动透露企业有关信息12.与潜在合作伙伴加强联系13.利用不同策略与潜在合作伙伴建立关系关系调整(adjust)14.判断不同关系的发展潜力与价值15.延长或终止已有网络关系16.优化各种关系组合网络管理能力利用合作技巧管理网络关系,提高关系质量.包括关系组织、关系协作、关系交换和关系控制四个方面.关系组织(organizati on)17.明确每个关系对企业的贡献18.为每个关系指定负责人19.为每个关系分配公关费20.指定关系负责人之间的联络人21.定期召开关系负责人会议关系协作(coordinati on)22.与网络伙伴定期讨论如何互相支持23.为合作伙伴设身处地着想24.创造性地解决与合作伙伴的问题和冲突25.监控网络合作伙伴承诺的执行关系交换(exchange)26.企业与网络成员之间交流组织战略信息27.企业与网络成员之间交流资源信息28.企业与网络成员之间交流运营信息29.企业与网络成员之间交流组织文化信息30.企业与网络成员之间交换资源关系控制(contr olling)31.对关系负责人进行绩效评价32.评价每个关系实际与期望绩效的差异—74—第4期朱秀梅等:网络能力、资源获取与新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2.2 研究假设1)网络能力与新企业资源获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市场管理机制逐渐自由化,分权化.Tan,L i 等指出转型时期的中国,既不同于过于高度计划的铁拳(Ir on fist)管理,也未形成发达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visible hand),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过渡时期,市场仍是可见的手(visible hand).转型时期的中国,传统的高度计划控制并未完成消除,市场规制不完善[13].在这样一个时期,社会网络往往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但中国创业活动实践表明,创业网络并非对所有新企业都有作用,有些新企业擅长运用网络关系解决企业问题,有些则对创业网络无动于衷.这种差异与企业是否树立网络导向有关,网络导向是新企业构建和管理网络关系的主动意识,网络导向解决了网络的动力问题,没有网络导向的新企业会对已有网络视而不见,也不会用心地构建、维护和利用网络关系.中国许多成功创业者的实例也证明,具有网络导向的新企业通常能够创造性地整合社会资源.具有网络导向的新企业经常进行网络分析(p lan2 ning),包括环境分析、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及网络资源与企业资源需求的匹配分析[4].通过环境分析使新企业掌握环境的机遇和挑战,自身条件分析使其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网络资源与企业资源需求的匹配分析指导企业有的放矢地构建和管理网络关系.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1a 新企业网络导向与网络构建正相关.假设1b 新企业网络导向与网络管理正相关.网络构建能力指新企业选择、发起、调整网络关系的能力.具备网络构建能力的新企业能够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需求,选择潜在网络伙伴,发起和调整网络关系.网络构建能力决定新企业建立什么样的网络关系,而网络关系构成了资源流动的主要渠道,因此,本文认为网络构建能力对资源获取具有直接影响.由于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资源需求不同,其网络关系特征也有所差异.对于初创阶段的新企业,强关系网络对运营资源和知识资源获取更加重要.在初创阶段,由新生性(ne wness)导致的成长劣势(L iability)或弱性(W eakness),使新企业面临高度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资源所有者通常不愿意为缺乏合理性(legiti m acy)的新企业提供资源或与之合作.强关系网络主体之间的信任程度较高,因而成为新企业获取资源的主要渠道,且资源的获取成本相对较低.H ite&Hesterly认为家庭和朋友所构成的强关系网络成为新企业主要资源提供者[6].强关系网络能够提高新企业的谈判和说服力,有利于获得其他网络成员持有的各种资源,如市场信息、新观点、问题解决办法、社会支持、风险基金和金融资源等.对于缺乏合理性的初创企业,为了获得认可和声誉,通常会寻求与社会声望很高的组织建立强关系网络,希望藉此接近新顾客或新的合作伙伴,获得所需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等运营性资源[14].强关系网络在隐性知识交换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由于隐性知识具有不可编码性,需要借助强关系网络传递.强关系网络能够传递复杂信息[15],信息非常重要但需要一定获取成本,强关系网络使新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取关于资源所有者的信息[16]和经验及技能.新企业通常会积极与知名的行业专家和学者建立紧密联系,以获得专业建议.当新企业进入早期成长阶段,资源需求规模增大,规模较小的强关系网络已经难以满足资源需求,由于此时已经具有合理性,与各种组织和机构的弱关系网络成为资源获取的主要渠道.网络构建能力使新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潜在网络伙伴信息,选择合作者,构建初始网络结构,并在不同发展阶段动态调整网络关系.因此提出:假设2a 网络构建与新企业知识资源获取正相关.假设2b 网络构建与新企业运营资源获取正相关.网络管理能力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关系质量. Kale,Singh&Perl m utter使用关系资本来表征关系质量,认为企业从网络伙伴学习的能力及自身核心能力保护之间的有效平衡能够帮助新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建立信任和发展友谊,赢得伙伴尊敬[17].网络管理包括关系组织、协作、交换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关系组织指为每个关系建立目标、分配指定的责任人和费用,并组织关系责任人进—84—管 理 科 学 学 报2010年4月行定期交流和讨论.关系协作指实现网络伙伴之间的共赢及有效解决网络冲突.新企业与网络伙伴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交易关系,而应协调行动[18],两者之间需要建立正式的规则和建设性的冲突解决机制[19-20].关系交换指网络伙伴之间能够共享信息和交换资源.关系控制指对关系责任人及关系贡献进行绩效评价.关系组织、协作、交换和控制越有效,关系质量越高,越有利用新企业通过网络关系获取所需的知识资源与运营资源.因此提出:假设3a 网络管理与新企业知识资源获取正相关.假设3b 网络管理与新企业运营资源获取正相关.另外,缺少绩效记录及信息不对称问题阻碍了资源所有者对新企业的评估,使新企业资源获取难度加大.新企业获得资源提供者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进一步识别资源所有者(例如投资者、技术合作伙伴和关键顾客等),并获得所需的金融资源、技术资源、分销渠道等运营资源[21].因此,知识资源获取对运营资源获取具有正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4 知识资源获取对运营资源获取具有正影响.2)资源获取与新企业绩效知识资源获取对新企业绩效具有正影响.知识型社会给企业带来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知识成为企业进行生产、竞争的关键,企业组织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战略性地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知识使企业能够准确预知环境变化的本质及商业化潜力,从而采取适宜的战略和战术行动[22],并有效识别和开发新机会.知识具有资源基础理论所强调的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特点,如果这种知识也是有价值的和不可替代的,就会成为一种异质性资源,形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提高新企业绩效[23].运营性资源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影响.资源基础理论被广泛地用来解释企业绩效,主要的贡献在于其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企业内部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能力去取得高绩效.资源是企业绩效提升的关键因素[24].Haber&Reichel指出影响企业绩效的主要资源有人力资源,包括经验、智力训练、人际关系、管理者和员工的洞察力;物质资源,包括技术、设备和地理位置;组织资源,包括企业的正式与非正式的计划编制、企业内部各种非正式关系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运营性资源是企业产生绩效的最基本条件,对新企业绩效具有正影响[25].知识资源通过提高运营资源的管理效率,正向调节运营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知识资源对于新企业整合来自不同背景和来源的各种运营资源具有重要作用,企业获得运营资源之后,这些互补资源的利用需要外部经验和技能等专业建议的指导[1].在资源整合和利用过程中,善于利用外部建议网络的新企业,能够利用大量的外部专业性建议,互补性地整合来源不同的各种外部资源和企业自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功的企业比失败的企业更倾向于依赖外部机构的知识与建议[26-27]).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5a 知识资源获取与新企业绩效正相关.假设5b 运营资源获取与新企业绩效正相关.假设6 知识资源获取正向调节运营资源获取与新企业绩效之间关系.3 研究方法3.1 数据收集本文采取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调研共分三个步骤,第一,成立五个调研小组,每组由一位教师作为负责人,每组包括6位博士生和硕士生;第二,开展预调研,预调研的对象是吉林市高新区的新创企业,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09份.对预调研数据进行信度和效率检验,结果显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为了提高整体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根据预调研结果删除了部分问项,并对部分问项的表达和陈述方式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和修改,形成最终问卷;第三,开展正式调研.样本主要取自吉林省的长春市、通化市和吉林市.在吉林省十一五规划中,这三个城市是创业活动重点推动的城市,创业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初创企业比较集中.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新创企业,B iggadike、M iller&Ca mp及Mc Dougall&Robins on—94—第4期朱秀梅等:网络能力、资源获取与新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论创业者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论创业者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创业已成为时下热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跃跃欲试,希望能够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
但是,创业成功的道路并不容易,其中企业绩效是创业者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创业者到底是如何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呢?本文将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企业绩效的概念。
企业绩效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和,是衡量企业运作效率和效益的标准。
企业的绩效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提升企业绩效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在提高企业绩效的过程中,创业者具体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创业者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
首先,创业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负责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决策者,具有决策权和控制权,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与组织结构。
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所选择的市场、产品以及市场定位等战略决策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企业的声誉等方面,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绩效水平。
其次,创业者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们不仅需要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还需要具备卓越的领导力,能够整合和激励员工,使企业能够高效地运转。
同时,创业者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使企业能够适应市场变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才能够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
同时,创业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受到了一些其他因素的制约。
例如,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如果市场环境不利,或者竞争激烈,就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压力,从而影响企业的绩效水平。
此外,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人力资源和资金等也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
因此,在提高企业绩效的过程中,创业者需要在不同的方面进行努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综上所述,创业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显著的,他们通过制定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和不断创新等方面对企业绩效产生深远的影响。
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蔓延使得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重新分布,世界日益呈现平坦结构。
然而,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未在空间上趋于均衡,反而更加突出了生产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
鸟瞰世界经济版图,人们不禁惊叹,以地方产业集群为代表的亮点区域正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因而,过去的数十年间,产业集群问题也成为各国学者广泛关注的研究主题。
传统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富有创新性的环境区域,无论是产业集群整体还是个体层面的集群企业,得益于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作用,都会显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
正如马歇尔所说,在产业集群中,有关产业的技术知识和行业信息遍布于空气当中。
随着研究者对产业集群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在富有创新性的产业集群内部,集群企业分享“产业空气”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并不具有均等性,集群企业之间在创新绩效上具有迥然的差异。
探寻创新环境下的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形成过程和机制成为集群理论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且这一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制造产业集群在全球化的生产网络中进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研究分析的层面深入到产业集群内部,以对集群企业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的创新网络为分析的起点,通过融合产业集群理论、网络组织理论和组织学习等相关理论观点,应用网络分析的范式和方法,对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中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形成的过程机制进行探讨,尝试从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的视角来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差异进行解释。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研究将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形成的过程机制问题分解为三个关键问题: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的主要构成主体有哪些;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对企业从创新网络获取知识的影响如何;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创新绩效间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
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分析。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观察,构建概念模型和综合分析框架。
资源管理过程、创业导向与中小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资源管理过程、创业导向与中小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姜海燕(内蒙古财经大学,呼和浩特 010070)摘要:资源管理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创业导向是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它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在资源和创业领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基于203家中小企业,探究创业导向在资源管理过程与中小企业绩效关系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创业导向在资源获取与中小企业绩效之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在资源整合与中小企业绩效关系中影响不显著;在资源利用与中小企业绩效关系中影响也不显著。
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进行了分析讨论并给出了对管理实践的启示,试图为解释我国中小企业的创业战略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关键词:资源管理过程;创业导向;中小企业绩效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6.06.0061 引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指引下,一批又一批新兴的、新型的中小企业不断崛起,并在新经济大潮中扮演者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这对于资金、信息和经验都非常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资源成为束缚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以Barney为代表的资源基础理论强调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难以替代的异质性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1]。
但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仅仅获得并拥有资源并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必须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Zott,2003),Penrose(1959)认为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配置与拥有资源同样重要。
Sirmon,Hitt和Ireland(2007)将资源管理过程细化为资源构建、资源整合和资源利用三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在资源基础理论的指引下,很多实证研究都聚焦于个别资源或配置资源与企业绩效的直接关系上,在解释企业绩效时,很少有研究关注企业组织和资源间的相互关系。
在创业领域,创业导向被看作代表企业组织的一个重要指标,创业学者们已经实证探索了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独立影响(例如,Zahraand Covin,1995)以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可能关系(例如,Covin and Slevin,1989),但是大部分研究已经关注了如何组织企业去努力创业,而忽略了企业资源,这也正是Lumpkin and Dess(1996) 所呼吁的研究问题。
社会资本、创业机会与新企业初期绩效——基于关键要素互动过程视角的实证研究

论文题目:社会资本、创业机会与新企业初期绩效——基于关键要素互动过程视角的实证研究中文摘要创业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在现实世界里,大多数创业以失败而告终,仅有少数创业取得成功并创造着财富神话。
“为什么少数人能发现机会并成功开发机会价值,而大多数人却失败”已成为创业研究领域长期关注但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课题。
目前,研究已超越归纳成功创业者特征的研究思路,形成了创业是个体、机会、环境与过程等关键要素之间动态匹配互动的行为过程的共识性判断,相继采纳制度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复杂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等各种理论与方法从过程角度去剖析关键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开展了系列化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不少创新性成果,推动着创业研究朝向理论构建与学科整合方向深化,不断分解出一些看似简单却极富挑战性的深层次研究问题。
本论文基于过程视角下创业研究的前沿问题,选择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考察了创业者社会资本如何促进创业活动发生与开展的作用机制,论证了创业者社会资本构成与创业机会创新水平之间的作用关系,社会资本嵌入行为层面影响新企业初期绩效的作用机制,以及在特定机会条件下有助于改善新企业初期绩效的社会资本利用方式。
依托119份有效问卷,采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有如下几点:第一,社会资本是影响创业者所识别创业机会创新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交往面广、交往对象趋于多样化、与高社会地位个体之间关系密切的创业者更容易发现创新性更强的机会。
在机会识别过程中,创业者更善于撬动网络资源而非仅依靠在网络中的位势优势去发现更具有创新性的机会。
除了网络结构指标,网络资源变量更应该引起机会发现研究的重视。
第二,对于人力资本构成不同的创业者,社会资本与创业机会创新性之间的关系呈现为不同的特点。
相对于人力资本较低的创业者,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创业者更容易从高密度的网络结构发现创新性更强的机会,而难以借助更广泛的网络联系发现更富于创新性的机会。
关系强度、关系资源与新企业绩效——基于行为视角的实证研究

万方数据关系强度、关系资源与新企业绩效——基于行为视角的实证研究作者:杨俊, 张玉利, 杨晓非, 赵英, Yang Jun, Zhang Yuli, Yang Xiaofei, Zhao Ying 作者单位:杨俊,Yang Jun(南开大学商学院), 张玉利,Zhang Yuli(南开大学研究生院), 杨晓非,Yang Xiaofei(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赵英,Zhao Ying(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刊名:南开管理评论英文刊名:NANKAI BUSINESS REVIEW年,卷(期):2009,12(4)被引用次数:7次1.Stinchombe A Soci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s 19652.Sandberg W.R;Hofer C.W Improving New Venture Performance:The Role of Strategy,IndustryStructure,and the Entrepreneur[外文期刊] 1987(02)3.Gilbert B.A;McDougall P.P;Audretsch D.B New Venture Growth:A Review and Extension[外文期刊]2006(06)4.Lin N 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20015.Witt E Entrepreneurs' Networks and the Success of Start-ups 2004(05)6.Chandler G.N;Dahlqvist J;Davidsson E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Processes:A Taxonomy and Longitudinal Outcomes 20037.Shane S;Delmar E Planning for the Market:Business Planning before Marketing and the Continuationof Organizing Efforts 2004(06)8.Delmar E;Shane S Legitimizing First:Organizing Activities and the Survival of New Ventures2004(03)9.Penrose E.T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195910.Starr J.A;MacMillan I.C Resource Cooperation via Social Constracting:Resource Acquisition Strategies for New Venture 1990(11)11.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1991(01)12.Grant R.M Contemporatory Strategy Analysis:Concepts,Techniques,Application 199113.Lichtenstein B.B;Brush C.G How Do Resource Bundles Develop and Change in New Venture? A Dynamic Model and Longitudinal Exploration 2001(02)14.Alvarez S.A;Barney J.B Organizing Rent Generation and Appropriation:Toward a Theory of the Entrepreneurial Theory Firm 2004(19)15.Reynolds P.D;Miller B New Firm Gestation:Conception,Birth and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1992(01)16.Kaulio M.A Initial Conditions or Process of Development? Critical Incidents in the Early Stage of New Venture 2003(02)17.Brush C.G;Manolova T.S;Edelman L.F Properties of Emerging Organizations:An Empirical Test2008(05)18.Kazanjian R.K Relation of Dominant Problems to Stages of Growth in Technology-based New Ventures 1988(02)19.Stuart T.E;Hoang H;Hybels R.C Interorganizational Endorsemen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 1999(02)20.Burt R.S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Social Capital 200121.Adler P.S;Kwon S.W Social Capital: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外文期刊] 2002(01)22.Bruderl J;Preisendorfer P Network Support and the Success of Newly Founded Businesses 1998(03)23.Boisot M;Child J From Fiefs to Clans and Network Capitalism:Explaining China's Emerging Economic Order 1996(41)24.Peng M.W;Heath P.S The Growth of the Finn in Planned Economics inTransition:Institutions,Organizations,and Strategic Choice 1996(02)25.Li H.Y;Zhang Y The Role of Managers' Political Networking and Functional Experience in New Venture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a's Transition Economy[外文期刊] 2007(28)26.边燕杰网络脱生:创业过程的社会学分析[期刊论文]-社会学研究 2006(06)27.Granovetter M.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外文期刊] 1973(06)28.Birley S The Role of Networks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1985(01)29.Zhao L.M;Aram J.D Networking and Growth of Young Technology-intensive Ventures in China 1995(05)30.Stevenson H.H;Gumpert D.E The Heart of Entrepreneurship 1985(02)31.Katz J;Gartner W.B Properties of Emerging Organizations 1988(03)32.Bhide A.V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New Business 200033.Shane S;Stuart T Organizational Endowments and the Performanee of University Start-ups 2002(01)34.Chandler G.N;Hanks S.H Market Attractiveness,Resourcebased Capabilities,Venture Strategies,and Venture Performance 1994(04)35.Shane S;Cable D Network Ties,Reputation,and the Financing of New Ventures[外文期刊] 2002(03)36.Batjargal B;Liu M Entrepreneurs' Access to Private Equity in China: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外文期刊] 2004(02)37.Zahra S.A;Ireland D;Hitt M.A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by New Venture Firms:International Diversity,Mode of Market Entry,Technological Learning,and Performance[外文期刊] 2000(05)38.McDougall P.P;Covin J.G;Robinson R.B;Herron L The Effects of Industry Growth and Strategic Breadth on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and Strategy Content 1994(15)39.Helena Y;Autio E;Sapienza H.J Social Capital,Knowledge Acquisition,and Knowledge Exploitation in Young Technology-based Firms 2001(07)40.Campbell K.E;Marsden P.V;Hurlbert J.S Social Resources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1986(01)41.Zucker L.G The 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1840-1920 198642.费孝通乡土中国 199843.杨宜音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 1999(02)44.Nunnally J.C Psychometric Theory 197945.Welbourne T.M;Andrews A.O Predicting Performanc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houl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e in the Equation 1996(04)46.Liao J;Welsch H Roles of Social Capital in Venture Creation: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Implications[外文期刊] 2005(04)47.Florin J;Lubatkin M;Schulze W A Social Capital Model of High-growth Ventures 2003(03)48.张玉利;杨俊;任兵社会资本、先前经验与创业机会--一个交互效应模型及其启示[期刊论文]-管理世界2008(07)49.Bird B.J The Operation of Intentions in Time: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Venture 1992(01)50.鲁兴启科技创业家成长研究:一种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 2008(03)1.陈涛.盛宇华管理者关系、知识吸收和初创企业创新绩效[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 2012(11)2.胡海青.李智俊.张道宏新创企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网络互动关系及演化过程研究[期刊论文]-科学管理研究2011(4)3.赖红兵.陈宝峰工程咨询业的市场行为与绩效研究——对北京市工程咨询业调研分析[期刊论文]-调研世界2010(12)4.辛琳嵌入绩效理论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会计之友 2011(31)5.胡海青.李智俊.张道宏新创企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网络互动关系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论坛 2011(8)6.张斌基于资源及交易成本分析的创业企业发展坐标研究[期刊论文]-科技创业月刊 2011(2)7.蒋剑勇.钱文荣.郭红东社会网络、社会技能与农民创业资源获取[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本文链接:/Periodical_nkglpl200904007.asp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 资 源 。 因 此 , 与成 熟 企 业 相 比 , 新 企 业 往 往 面 l 高 I 每更 的失 败 风 险 ,成 为 新 企 业 高 失 败 率 的 主 要 原 。许 多 研
、
理 论 回顾
以 Ba n Y为 代 表 的 资 源 摹 础 理 论 强 凋 有 价 值 的 、 re
关键 词
绩 效
¥ 本 文 受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青 年 项 目 ( ( 0 0 7 、 教 育 部 从 实 践 角 度 看 , 目前 我 国 处 于 转 经 济 时 期 , 转 型 经 济 7) 2 2 ) 9
I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青 年 基 金 项 目 ( 9 c6 ( )7) 吉 林 的 一 个 显 著 特 点 是 创 造 更 多 创 、 机 会 的 同 时 , 产 生 史 严 o YJ 3)9 、 (
究 认 为 , 建 立 利: 网 络 是 克 服 上 述 问 题 的 有 效 途 径 , 新 稀 缺 的 、 难 以 模 仿 的 、 难 以 替 代 的 异 质 性 资 源 是 企 业 竞 会
3 企 业 l视 为 网 络 组 织 , 一 研 究 成 果 证 实 了社 会 网 络 争 优 势 的 基 础 。l 新 企 业 初 始 资 源 少 , 资 源 外 部 获 取 对 口 『 对 企 业 绩 效 的 促 进 作 用 ,但 社 会 网 络 对 企 业 绩 效 影 响 的 于 满 足 其 资 源 需 求 具 有关 键 意 义 。 但 新 企 业 资 源 获取 难
l 芝 或 弱 性 ( e k s ) 使 新 企 业 而 临 高 度 的 技 术 和 市 场 利 用 社 会 网络 获 取 所 需 资 源 、克 H 资 源 约 束 问 题 、提 高 W n s , a e
不 确 定 性 。… 同 时 , 缺 少 绩 效 记 录 及 信 息 不 埘 称 问 题 阻 企 业 绩 效 具 有 实 践 价 值 。 碍 了资 源 所 有 者 对 新 企 业 的 评 估 , 使 新 企 业 很 难 获 取 外
但女性创业者亲戚关系的网络比例更高cooper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性别与创业男女创业者在网络规模网络密度业务和情感关系比zos怕che呻n2008脚r菰罐ge帽豹560位裂娄器络结构文化对创业参与网络成员中的仓j蝴眦文化对创业参与具锄自网络结构驼个接受风险投资的新企业新企业初始网络形成萋妻差翌黧凿主蓑鍪会客蕊黧初始网络地位或者裂尝翥警商业性网络对公司国际创业没有显著影响相比较而言制度性网络的作用比较明显莹喜磊徽曩瓣创中俄创业者网络对比分析中国274制造企业两轮问卷调查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能力企业母国网络与国际创商业性网络制度性网络10一岬叫训l磊鬈黝创业者2效对创业网络动态变化的影响耄篡弱关系网络增长越慢效越一肌?儡模强烁和网络规模强度w眦ent耥4利企业鹪鲰黼感影响瞄参与闱缈与影网络投嗍帽66个村庄11204peng12砉鬈嬖凳雾醮型经济时期农黧差磊强度对农村私有和集体企业撇量的就业规模有亲戚关系强度13zgrevesa断嚣意大利瑞典588位创誓裹奖磊葛篙量箩网络规模翟篓网络规模网络投入时凤不同国家网络规模具有雾篡蓑茭时间14le168位新加坡创业者侧删数量网络活动与新企业成长的一
滔
关 系 特 征 、 源 获 取 资
与初 创 企 业 绩 效 关 系 实证 研 究
。 朱秀梅 费宇鹏
摘要
网 络 关 系 在 新 企 业 创 建 和 成 长 过 程 中具 有 关 键 效 管 理 和 利 用 社 会 网 络 无 法 给 予 l 效 指 导 。 尽 管 如 此 , 仃 已 有 的 社 会 网 络 与 企 业 绩 效 关 系 模 仍 提 供 了 有 益 的 研
舣 j 影 响 不 显 著 , 运 营 资 源 对 初 创 企 业 财 务 和 成 长 绩 效 的 影 将 关 系 特 征 划 分 为 网 络 结 构 和 关 系 质 最 两 个 厅 皿 , 『 络
响 不 显 著
结 构州关 系强度 和网络规模 表征 , 系质量 用信任表征 , 关 关 系 特 征 ;知 识 资 源 ;运 营 资 源 ;新 企 业 揭 示 关 系 特 征 对 两 类 资 源 获 取 的 影 响 。 第 , 研 究 知 识 资 源 运 营 资 源 作 用 关 系 及 对 新 企 业 竞 争 优 势 的 影 响 。
的 提 高 。_ 綦 于 此 , 本 文 在 理 论 顾 基 础 上 , 以 创 、 资 ] I k
源 获 取 为 中问 路 径 ,构 建 了社 会 网 络 对 新 企 业 绩 效 影 响
论 模 型 和 假 设 进 行 实证 分 析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关 系 强 度 的 机 理 模 , 利 用 长 春 巾 3 2 家 新 企 业 的 调 研 数 据 , 通 2 对 知 识 资 源 和 运 营 资 源 获 取 具 有 正 影 响 ;关 系信 任 对 知 过 规 范 的 实 证 研 究 对 所 提 m 的 理 论 模 犁 和 似 设 进 行 验
大学 2 0 0 9基 本 科 研 业 务 费 创 新 前 沿 与 学 科 交 叉 项 目资 助
重 的 资 源 约 束 问 题 。 另 一 显 著 特 点 是 市 场 规 制 完 善 , 政 策 小 连 续 , 与 成 熟 市 场 经 济 相 比 , 社 会 络 往 往 具 有
由 新 生 性 ( wn s I Ne e ) 乎致 的 成 长 劣 势 ( a iiY 更 重 要 的 作 用 。 本 研 究 对 于 转 型 经 济 背 景 下 新 企 业 有 效 s Lib 1t )
绩 效 具 有 正 影 响 ;知 识 资 源 获 取 对 运 营 资 源 获 取 具 有 正 径 , 并 根 据 类 型 差 异 , 将 创 业 资 源 划 分 为 运 恃 资 源 知 影 响 ;知 识 资 源 获 取 对 运 营 资 源 获 取 与 新 企 业 绩 效 间 关 识 资 源 , 构 建 关 系 特 征 对 新 业 绩 效 影 响 的 坪 论 模 , 第 系具 有 正 向 的调 节作 用, 但 网 络 规 模 对 运 营 资 源 获 取 的 扩 展 和 丰 富 r网 络 对 新 企 业 绩 效 影 响 的 理 论 研 究 。 二 ,
作 用 , 但 究 竟 何 种 网 络 特 征 能 够 促 进 新 企 业 资 源 获 取 和
绩 效 提 高 尚 不 明 晰 本 文 以 初 创 企 业 为 对 象 , 构 建 了 关 究 思 路 , 即 社 会 络 能 够 通 过 资 源 获 取 , 带 来 企 业 绩 效
系特 征 、 资 源 获 取 与 新 企 业 绩 效 之 间 的 理 论 模 型 , 利 用 3 2家 成 立 时 间 在 4 2 2个 月 内 初 创 企 业 的 调 研 数 据 , 对 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识 资 源 和 运 营 资 源 获 取 具 有 正 影 响 ;网 络 规 模 对 知 识 资 旺 , 并 对 验 证 结 果 进 行 讨 论 源 获 取 具 有 正 影 响 , 知 识 资 源 获 取 对 新 企 业 财 务 和 成 长
义 章 的 主 要 贡 献 包 括 : 一 , 以资 源 获 取 为 中问 路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