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第4单元 谏太宗十思疏 含答案
苏教版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

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忘 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百 姓的嗟怨之声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 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 此深感担忧,他多次给唐太宗上奏 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 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10
同学们要多读啊,还要 多读我们古人所作的文 章啊!你们要做一个栋 梁之才啊!
11
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 cháng )者 n 必浚( jù )其泉源 虑壅( yōng )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 xié ),则思正身以黜( chù )恶 文武并用,垂拱( gǒng )而治
12
第一段
臣闻(听说)求(要求、需求)木之(取独)长 (形作动,长得高)者(语气词,不译),必固(使--牢固、稳固)其根本(树根,同义复词);欲(想要) 流(水流)之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者, 必浚(疏通)其泉源(水流的源头);思(想)国之安 (安定)者,必积(积累)其德义(恩德道义)。源不 深而(却,连词,表转折)望(希望)流之远,根不固 (牢固、稳固)而(却)求木之长,德(恩德)不厚 (宽厚)而望国之治(治理得好,引申为安定),虽 (虽然)在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知其不可,而况 于明哲(聪明睿智的人,指太宗)乎?
2
课文体裁: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 述。作为一种文体,属 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 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 奏疏。
3
魏徵
史学家 、 字玄成。唐朝著名_______ 政治家 、_______ 文学家。 ________ 。隋末参加李密 谏议大夫、检 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______ 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 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_______” 诤臣 所 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练习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练习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练习苏教版必修3第四个话题告诫太宗十大思想【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以下短文并回答问题1至5。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理得好,太平).b.人君当神器之重(处于).c.能克终者盖寡(能够).d.则纵情以傲物(自己以外的人).【解析】选b。
当:主持、承担。
为[分析]选择d。
和:但是,转动连词。
a、它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和助词。
b、它是:所以,代词/么地,副词。
c、作者:观看暂停,辅助词/??人,代词。
3.在“和平思考危险”中,与“危险”相同的用法之一是()A.永远保持无限。
B.看起来有礼貌,但不确信。
C.去今天的坟墓埋葬它。
D.也展示了死亡和生命的伟大【解析】选d。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大”,译为“重大的意义”。
4.下面的句子对原文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作者用“夯根求源”的比喻来说明,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必须“积蓄德性和正义”。
所以用心爱心专心1“德与义”是君主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
b.古代的君主能创业却不能守成,主要与他们品德的衰微有关,这是一种普遍的规律。
魏徵以此说明太宗要守成力量已经不足了。
c、作者认为,仅靠“严惩”和“威胁与愤怒”来治理国家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是以德行和正义赢得民心,最终消除民心中的“怨恨”,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节选的两段分别从设喻和历史经验的角度来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选择b进行[分析]。
魏征的用意是提醒太宗“守成”要注意积累“德义”,而不是说太宗力量不足。
5.翻译下列句子。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1)我听说要使一棵树长高,我们必须加固它的根;要使泉水长流,必须疏通源头;为了国家的稳定,我们必须积累更多的道德、仁义。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专题四《谏太宗十思疏》1 含答案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长一些)
⑶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⑷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⑸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⑹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何必……哉”是固定句式,该作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纠错。
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读中见情,读出文意,反复朗读,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读对语气)如: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此句中的三个“必”字应重读,要读出坚定之势。
(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四个“而”字也应重读,要读出前三个的转折之意,后一个的递进之意;在朗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时一定要读出魏徵不忘臣子身份、抬高君主才能的语气,这既取悦了太宗,又让身为“明。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练习:第4单元 谏太宗十思疏 训练—落实提升 Word版含答案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D.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解析】 B项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导学号:76722072】A.{臣闻求木之长者人君当神器之重)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必竭诚以待下)C.{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董之以严刑)D.{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而况于明哲乎)【解析】 B项均为目的连词,来。
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
C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更。
【答案】 B3.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D.总此十思,宏兹九德【解析】 A、B两项都是使动用法。
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
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 AB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解析】 C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
A项,介词结构后置。
B项,被动句。
D项,陈述句。
【答案】 C5.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导学号:76722073】(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详细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详细解析《谏太宗十思疏》(以下简称《十思疏》)是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徵的一篇奏议。
魏徵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合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上司的脸色行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魏徵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议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
他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
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唐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徵是有其功的。
魏徵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从小丧父,家境清寒,但非常好学,即使避难出家当了道士,也仍然潜心读书。
他十分关心政治,反对隋朝暴政,同情人民疾苦。
后来毅然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投唐后,先事太子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才成为太宗的得力助手。
他的生活道路使他比较清醒地看到人民的力量,因此“民本”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非常重视历史教训,认为隋文帝统一天下后,经过精心治理,不到二十年而臻于富强,可谓善始,但隋炀帝却不能善终,“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骄奢纵欲,徭役无已,邪恶的人受宠,忠正之士丧身,结果“民不堪命,率土分崩”(《贞观政要》卷一)。
因此他提出把布德施惠、礼仁诚信作为治国大纲,主张轻徭薄赋,明法慎刑。
为了保证这些政治主张得以实施,他还强调广开言路,慎选人才。
虽然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
《十思疏》写于贞观十一年,是魏徵奏议中十分重要的一篇,也是魏徵给唐太宗开的一剂很及时的良药。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
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预学案(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预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在教师的指点帮助下自己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理解并领会作者“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作者与作品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课后训练:谏太宗十思疏 Word版含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必浚.其泉源(jùn)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yōng)C.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D.载.舟覆舟,所宜深慎(zǎi)项,“载”应读“zài”。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虽董之以严刑督责承天景命大B.则思慎始而敬终慎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C.能克终者盖寡能够则思谦冲以自牧约束修养D.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永保无疆之休休养项,休:美好,福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伐根以求木茂焉用亡郑以陪邻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山峦为晴雪所洗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项中的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
B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C项,代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助词,与“为”组成固定结构,表被动。
D项,连词,那么/副词,就是。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项,元首:今指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古代指帝王。
C项,根本:今作副词,或名词,表示基础的东西、重要的东西;古代指树根。
D项,行李:今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指外交使节。
5.与“虽董之以严刑”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何厌之有B.震之以威怒C.为巡船所物色D.终苟免而不怀仁项和例句都是介宾短语后置的倒装句。
A项,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何厌之有”即“有何厌”。
C项,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D项,省略句,省略“免”的宾语“刑罚”。
6.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译文:没有不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
B.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3:第4单元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本课话题——直言敢谏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大舞台上,敢于批“龙鳞”、逆“圣听”的忠贤之臣比比皆是,而像魏徵这样敢于直谏君王的臣子并不多见,所以唐太宗把其称为自己的一面镜子。
魏徵的直言敢谏不仅照出了太宗的宽容与大度,也照出了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也正因为魏徵这面镜子的存在,唐太宗才能够悬崖勒马,保住“从谏如流”的晚节,在俗世喧嚣中保持一颗澄明、灵动的心,使贞观盛世成为现实。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北宋天圣七年(1029),仁宗皇帝要在冬至节这天率领百官为皇太后祝寿,并行跪拜之礼。
此举悖逆皇帝事亲的仪规,然而大臣们却面面相觑,无人敢言。
时任秘阁校理的范仲淹上书,直言此举不当:“天子有事亲的本分,却不能用做臣子的礼节。
有向南的位置,而没有朝北的礼仪。
如果在家里,给家人行礼可以,今天与百官同列在一起,有辱天子的身份,损害天子的威风,不可以作为后世遵循的法则。
”范仲淹此举令他的老师,同为北宋著名文学家的晏殊深为不安。
晏殊指责范仲淹出言无忌,近于沽名钓誉,并会累及他人。
对此,范仲淹给晏殊写信坦陈自己的心迹:我一直相信圣人之书,师法古人行事,忠于朝廷,爱护黎民百姓。
故对皇帝的过失,应“有犯无隐,有谏无讪”,即使是冒杀身之祸,也要敢言直谏。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2.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司马迁3.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陈寿4.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司马光5.直言者,国之良药也;直言之臣,国之良医也。
——唐甄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浚.源( ) 壅.蔽( ) 谗.邪( ) 黜.恶( ) 谬.赏( ) 豫.游( ) 【答案 jùn yōng chán chù miù yù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信⎩⎪⎨⎪⎧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2)诚⎩⎪⎨⎪⎧必竭诚.以待下( )诚.能见可欲(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3)下⎩⎪⎨⎪⎧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代下.司职( ) (4)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 )若止印二三本.( ) (5)简⎩⎪⎨⎪⎧简.能而任之( )衣冠简.朴古风存(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 ) (6)固⎩⎪⎨⎪⎧必固.其根本(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7)终⎩⎪⎨⎪⎧终.苟免而不怀仁( )能克终.者盖寡( )则思慎始而敬终.( )(8)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安.步当车( )安.能屈豪杰之流(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而⎩⎪⎨⎪⎧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蟹六跪而.二螯( )(10)其⎩⎪⎨⎪⎧必固其.根本(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其.皆出于此乎( )(11)以⎩⎪⎨⎪⎧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答案 (1)形容词,诚实/动词,信任/名词,信用 (2)名词,诚心/副词,果真/副词,确实 (3)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名词,下等的/名词,臣下 (4)名词,本源,基本/名词,底本/名词,书册,本子 (5)动词,选拔/形容词,简单/形容词,简便,容易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形容词,牢固,稳固/副词,本来/副词,究竟,到底 (7)副词,最终/动词,坚持到底/名词,最后 (8)形容词,安定/形容词,安逸,安乐/形容词,缓慢/疑问代词,怎么/动词,养,奉养/疑问代词,表示反问 (9)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10)代词,它的/副词,难道/代词,自己/语气助词,还是/语气词,表揣测,大概 (11)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貌.恭而不心.服 ( ) (2)君.人者( ) (3)则思江海下.百川( ) (4)诚能见可欲.( ) (5)将有作.( ) (6)载舟覆.舟( ) (7)鸣.琴垂拱( )(8)人君当神器之重.( )(9)居域中之大.( )(10)居安.思危.( )(11)则思正身以黜恶.( )(12)简能.而任之,( )(13)择善.而从之( )(14)欲流之远.者( )(15)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6)必固.其根本( )(17)则思知止以安.人( )(18)则思虚.心以纳下( )(19)则思正.身以黜恶( )(20)宏.兹九德( )(21)何必劳.神苦.思( )(22)乐.盘游( )(23)忧.懈怠( )【答案(1)动词作名词,在表面上;从内心里(2)名词作动词,统治(3)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4)动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5)动词作名词,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覆(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鸣(8)形容词作名词,重任、重权(9)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10)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11)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12)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13)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14)形容词作动词,流得远(15)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1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1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1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1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2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弘扬(2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使……辛苦(2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2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必固其根本..古义: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
本课话题——直言敢谏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大舞台上,敢于批“龙鳞”、逆“圣听”的忠贤之臣比比皆是,而像魏徵这样敢于直谏君王的臣子并不多见,所以唐太宗把其称为自己的一面镜子。
魏徵的直言敢谏不仅照出了太宗的宽容与大度,也照出了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也正因为魏徵这面镜子的存在,唐太宗才能够悬崖勒马,保住“从谏如流”的晚节,在俗世喧嚣中保持一颗澄明、灵动的心,使贞观盛世成为现实。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北宋天圣七年(1029),仁宗皇帝要在冬至节这天率领百官为皇太后祝寿,并行跪拜之礼。
此举悖逆皇帝事亲的仪规,然而大臣们却面面相觑,无人敢言。
时任秘阁校理的范仲淹上书,直言此举不当:“天子有事亲的本分,却不能用做臣子的礼节。
有向南的位置,而没有朝北的礼仪。
如果在家里,给家人行礼可以,今天与百官同列在一起,有辱天子的身份,损害天子的威风,不可以作为后世遵循的法则。
”
范仲淹此举令他的老师,同为北宋著名文学家的晏殊深为不安。
晏殊指责范
仲淹出言无忌,近于沽名钓誉,并会累及他人。
对此,范仲淹给晏殊写信坦陈自己的心迹:我一直相信圣人之书,师法古人行事,忠于朝廷,爱护黎民百姓。
故对皇帝的过失,应“有犯无隐,有谏无讪”,即使是冒杀身之祸,也要敢言直谏。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
2.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司马迁
3.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陈寿
4.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司马光
5.直言者,国之良药也;直言之臣,国之良医也。
——唐甄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浚.源( ) 壅.蔽( ) 谗.邪( ) 黜.恶( )
谬.赏( ) 豫.游( )
【答案】jùn yōng chán chùmiùyù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信⎩⎪⎨⎪
⎧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
之( )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 )
(2)诚⎩⎪⎨⎪
⎧必竭诚.以待下( )诚.能见可欲( )
此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 )
(3)下⎩⎪⎨⎪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虽在下.
愚,知其不可( )
代下.
司职( )
(4)本⎩⎪⎨⎪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今存其本.
不忍废( )若止印二三本.
( )
(5)简⎩⎪⎨⎪
⎧简.能而任之( )衣冠简.
朴古风存(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
易( )
(6)固⎩⎪⎨⎪⎧必固.其根本(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
何如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