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4《升华和凝华》word教案

合集下载

升华和凝华教案

升华和凝华教案

升华和凝华教案教案一: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1. 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升华和凝华的分离方法。

3. 能够运用升华和凝华的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碳酸氢铵、冰精、玻璃棒、玻璃棉、水浴、蒸馏水等。

2. 实验设备:试管、烧杯、恒温水浴等。

3. 教学课件和教学实验讲义。

教学过程:1. 导入:- 回顾学生对物质分离方法的了解,引导他们思考是否还存在其他分离方法。

- 提问:你们是否听说过升华和凝华?对此是否有一些了解?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知识讲解:- 分别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阐述其原理和应用范围。

-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过程。

3. 实验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升华实验:将碳酸氢铵加热,并使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 引导学生进行凝华实验:将冰精溶液放在恒温水浴中冷却,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总结归纳:- 结合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升华和凝华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 指导学生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分离原理。

5. 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升华和凝华的应用范围,如何利用这些分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对升华和凝华在生产和科研领域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6. 练习巩固:-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几个升华和凝华相关的问题。

-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习题作业。

7. 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京改版物理初中八年级全册教案-7.4升华和凝华1

京改版物理初中八年级全册教案-7.4升华和凝华1

(一)教学用品器材:烧杯、碘锤、玻璃板、盐、樟脑丸、搅拌棒、冰块、温度计、易拉罐等(二)主要教学方法启发、讲授、演示、讨论交流、小组合作主要教学流程示意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为主的活动学生为主的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情境】冰冻的衣服变干【提问】宜昌(-3~5℃)冰冻的衣服如何变干的?在哈尔滨的冰(-12~-8℃)的物态变化和宜昌相同吗?【观察思考】1、宜昌的冰先熔化后汽化。

2、哈尔滨的冰低冰的熔点,不能熔化,猜想固态是直接变成了气态。

通过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同时使学生猜想固体可以直接变成气体,为碘锤实验埋下伏笔,同时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

【环节二】【体验猜想】把碘锤直接放入热水中【发现一】固态碘颗粒变小或消失【发现二】碘锤里有紫色碘蒸气【发现三】整个过程中未观察到液态碘出现1、通过碘锤实验验证引入中的猜想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收集证据能力3、通过实验建立升华的概念和条件。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最新整理初二物理教案《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初二物理教案《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初二物理教案《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知道升华是吸热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2、知道常见的升华现象和凝华现象,能用升华和凝华解释日常现象。

3、能用物态变化说明云、雨、雪、露、霜的形成。

二、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是能用升华和凝华解释一些现象。

三、学习过程: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①物质从的过程叫升华。

物质叫凝华。

凝华是升华的过程。

②放在衣柜内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直至消失,这属于物态变化。

③在有微风寒冷的天气里,树上出现的针状雾凇现象,这是物态变化所成的。

④寒冷的冬天,晾在室外的冰衣服变干是直接变成了,发生了物态变化。

2、知道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的现象①日光灯两端变黑,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升华B、凝华C、熔化和凝固D、升华和凝华②电灯泡变黑是因钨在高温下变成钨蒸汽,而遇冷成为固态的钨附到泡壁上。

3、知道升华是吸热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①物质在升华时要,在凝华时要。

(填“放热”或“吸热”)②给烧杯里的碘加热,可以看到的现象,这就是碘的升华。

而这个过程要给碘加热,由此说明。

③我国长江以北地区曾经发生了罕见的干旱现象。

为缓解旱情,我省曾多次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实施人工降雨。

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水蒸气便成小冰粒。

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为雨点降落到地面上。

4、能用升华和凝华解释一些现象①夏天,小林为了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枝棒冰,小林发觉硬梆梆的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棒冰上就冒“烟”;他把这枝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会出“汗”。

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粉”是水蒸气________所形成的;“烟”是水蒸气________所形成的;“汗”是水蒸气_________所形成的。

②为了除去洗手间的异味,常在卫生间放入卫生球,卫生球发出的刺激气味的同时体积变小,最后消失,则卫生球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八年级物理下册 7.4《升华和凝华》教案 北京课改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7.4《升华和凝华》教案 北京课改版

升华和凝华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过程与方法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升华和凝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⑷乐于探究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领略自然界中6种物态变化的美妙与和谐。

2.教材说明本节教材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并知道物质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了解升华和凝华在实际中的应用。

升华和凝华是6种物态变化中的两种,与前面已讲的4种物态变化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节教材既是前面汽化、液化、熔化和凝固知识的延续,又为下一节学习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做好准备,并为后面学习物质的结构和属性打下基础。

本节教材的编排思路大体是:实验→分析→应用。

教材首先由一组生活场景(图4-33)引入课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通过“活动1”和“活动2”中的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最后联系实际分析有关现象,如“STS”中的“人工降雨”等。

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浏览”还介绍了“等离子态”和“中子态”。

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升华和凝华不再是仅停留在介绍现象上,而是强调了实验探究过程,把“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这个实验作为学生活动,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符合《课程标准》中“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的要求;另外,新教材增加了“人工降雨”、“等离子态”和“中子态”等内容,密切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现代科技的联系。

本节教学重点:在生活中,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现象往往视而不见,在小学自然课中也没有学过,所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并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由于很多气态物质是无色透明的,无法直接观察到,所以升华和凝华现象一般要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断,来确认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建议本节教学要注意从生活实例和实验入手,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为此,做好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是教好本节课的关键。

八年级《升华和凝华》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升华和凝华》教案、教学设计
3.针对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升华和凝华。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板书等形式,详细讲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特点及实例。
2.讲解升华过程中,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原理,如冰冻的衣服在阳光下变干、干冰升华等。
3.讲解凝华过程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原理,如霜、雪、雾凇等。
4.强化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5.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冻的衣服在阳光下变干、窗户上的霜花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激发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兴趣。
1.完成课本上关于升华和凝华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共计20题。
2.观察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选择一个实例进行描述,并分析其转化条件和伴随的热现象。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升华或凝华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现象,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展示冰冻的衣服在阳光下变干、霜的形成等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利用实验、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升华和凝华的直观认识。组织学生进行冰块融化、碘酒挥发等实验,观察物质状态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升华和凝华的规律。
八年级《升华和凝华》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

八年级物理教案《升华和凝华》

八年级物理教案《升华和凝华》

八年级物理教案《升华和凝华》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1.2 教学内容介绍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分析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的了解,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1.3.2 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给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1.3.3 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冻衣物变干、窗户上的霜等。

1.4 作业布置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天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写成观察报告。

第二章:实验演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

培养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技能和观察能力。

2.2 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来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升华和凝华的发生。

2.3 教学步骤2.3.1 实验准备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如冰块、加热器等。

2.3.2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step--step 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

2.3.3 实验结果分析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发生原因。

2.4 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来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并写成实验报告。

第三章:理论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原理。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原理。

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3.3 教学步骤3.3.1 原理讲解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在联系。

3.3.2 分析影响因素分析温度、压力等因素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影响。

3.4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写成分析报告。

第四章:巩固练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升华和凝华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4.2 教学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升华和凝华的知识。

4.3 教学步骤4.3.1 练习题讲解讲解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4升华和凝华教案---京改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7.4升华和凝华教案---京改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过程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3.了解生活、生产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教学难点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能够解释相关的生活现象。

难点:通过实验证明凝华放热。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二、探究新知实验:加热固态碘。

注意过程中有没有液态气态汽化、吸热液态熔化、吸热固态碘紫黑色晶体,常压下,碘的熔点0℃酒精灯的温度焰心平均温度约430 ℃ ;内焰平均温度约660 ℃ ;外焰平均温度约520 ℃ ;温度都高于碘的熔点。

蓝色指导卡碘能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吗?实验方案:将碘锤放入热水中加热。

使用热水一定要小心!实验:碘蒸气凝华放热。

1.此方案的设计思路是什么?2.方案是否严谨?如果凝华放热,两个温度计示数会有什么差别?生活中的升华现象(固态气态)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樟脑球变小了生活中的凝华现象(气态固态)树叶上的霜三、合作探究水蒸气的凝华操作步骤:将适量冰块放入易拉罐中, 用筷子搅拌,观察易拉罐表面的现象。

将盐全部倒进易拉罐中,继续搅拌。

想一想:二者有何区别?当水蒸气骤然降温至0℃以下时,凝华为小冰晶。

冰花出现在房间内的玻璃面上还是房间外的玻璃面上呢?房间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面上放热凝华形成小冰晶附着在内侧玻璃上。

白炽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内壁为什么会变黑?。

黄色指导卡小侦探:碘熏法采集指纹操作步骤:1、每组两位同学各自将右手食指擦少量的油,将指纹按到纸条上。

2、打开试管的活塞,将纸条放进去,将活塞塞紧。

3、将试管放入温水中,等待指纹出现。

4、指纹出现后,将试管放入凉水中,碘凝华后,打开塞子,取出纸条,写上名字。

四、课堂小结知识总结。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案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案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1.2 教学内容:介绍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讨论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曾经注意到生活中的物体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或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

1.3.2 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解释升华是指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凝华是指气态直接变为固态。

1.3.3 举例说明:让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第二章:理论讲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发生条件。

使学生掌握升华和凝华的热力学原理。

2.2 教学内容: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发生条件。

解释升华和凝华的热力学原理。

2.3 教学步骤:2.3.1 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发生条件: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升华和凝华。

2.3.2 解释热力学原理:解释升华和凝华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第三章:实验演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

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升华和凝华的热力学原理。

3.2 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来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

分析实验结果与热力学原理的联系。

3.3 教学步骤:3.3.1 设计实验: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

3.3.2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3.3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结果与热力学原理的关系。

第四章:巩固练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2 教学内容:提供练习题,巩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4.3 教学步骤:4.3.1 布置练习题:提供与升华和凝华相关的练习题。

4.3.2 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4.3.3 解答疑问:讨论学生练习中的疑问。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升华和凝华有更全面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升华和凝华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升华和凝华的主要概念和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华和凝华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升华和凝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⑷乐于探究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领略自然界中6种物态变化的美妙与和谐。

2.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并知道物质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了解升华和凝华在实际中的应用。

升华和凝华是6种物态变化中的两种,与前面已讲的4种物态变化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节教材既是前面汽化、液化、熔化和凝固知识的延续,又为下一节学习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做好准备,并为后面学习物质的结构和属性打下基础。

本节教材的编排思路大体是:实验→分析→应用。

教材首先由一组生活场景(图4-33)引入课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通过“活动1”和“活动2”中的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最后联系实际分析有关现象,如“STS”中的“人工降雨”等。

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浏览”还介绍了“等离子态”和“中子态”。

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升华和凝华不再是仅停留在介绍现象上,而是强调了实验探究过程,把“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这个实验作为学生活动,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符合《课程标准》中“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的要求;另外,新教材增加了“人工降雨”、“等离子态”和“中子态”等内容,密切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现代科技的联系。

本节教学重点:在生活中,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现象往往视而不见,在小学自然课中也没有学过,所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并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由于很多气态物质是无色透明的,无法直接观察到,所以升华和凝华现象一般要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断,来确认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要注意从生活实例和实验入手,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为此,做好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是教好本节课的关键。

课前要精心准备实验,确保实验成功、效果明显,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启发点拨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自主建立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教科书图4-33及相关文字说明,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意识到物质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发生相互转化,从而引出升华和凝华这两种物态变化。

在具体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思考、分析:(1)每幅图中物质状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这几种现象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共同点: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发生了变化,由此引入升华和凝华。

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引出课题。

如播放以下录像片:(1)烈日当空,久旱无雨,为了解决旱情,过去人们往往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赐,结果滴
雨未下;而现今,用飞机在高空投撤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
间下起了大雨。

学生不由产生疑问:这种固态物质是什么呢?它为什么能促使雨的形成?这样不但引入了课题,还激
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破除迷信,培养学生热爱
科学的情感。

(2)歌舞晚会上,为了渲染气氛,舞台上有
时也喷撒这种固态物质制造“白雾”。

这种“白雾”又是怎
样产生的?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出:以上两例中
“雨”和“烟雾”的形成,除了包含前面学过的“液化”现象外,还跟另一种物态变化——升华有关,由此引入课题。

还可以通过复习引入课题。

首先让学生总结:你学过哪些物态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如图4.4-1所示的框架图。

学生(或教师)结合框架图提出问题: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从而引入课题。

升华
活动1 固态能直接变成气态吗
“活动1”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碘的升华过程,认识到固态能直接变成气态,从而建立升华的概念。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物态的变化过程,因此对于“活动1”,应组织所有学生参与其中。

该实验若用酒精灯加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1)酒精灯灯焰的大小与位置调节不当,易使锥形瓶底部温度过高,虽然能产生大量的碘蒸气,却明显地看到固态碘发生了液化,易使学生误认为碘蒸气是由液态碘汽化成的;(2)玻璃片与锥形口密封不严,碘蒸气溢出来,由于碘有毒性,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伤害。

固态
气态 液态 熔化 凝固 液化 汽化 图4.4-1
所以建议用热水加热,具体方法如下:
器材:烧瓶(250ml)一个、烧杯(200ml)一个、橡皮塞、开水、碘。

具体做法:(1)向烧瓶内加少量碘(半药匙即可),用瓶塞塞紧;(2)向烧杯内加满热开水;(3)摇动烧瓶,使碘颗粒均匀地铺在烧瓶底部,然后放在烧杯上加热。

注意事项:(1)开水温度要尽量高,用刚烧开的水最好;(2)向烧杯内加热水要加满,不妨从杯口溢出一点,这样能使烧瓶底部与水面紧密接触;(3)实验中烧瓶外部有少许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影响观察效果,可用抹布及时擦拭。

这样改进的好处是:学生能非常明显地看到固态碘升华成碘蒸气,不会出现固态碘液化的现象;并且瓶塞塞紧瓶口,碘蒸气不会溢出;实验装置简单,易操作,便于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实验时,教师注意指导:①为了防止有毒的碘蒸气溢出,提醒学生不要打开烧瓶瓶塞;②注意观察碘在变化前后所处的状态,特别要看是否有液态碘出现;③实验要注意安全,防止烧伤或烫伤
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会看到紫黑色的碘晶体不经过液态,直接升华成碘蒸气,学生在惊讶之余真切感受到“直接”二字的内涵,并总结出:固态的碘受热能直接变成气态。

根据以上实验,给出升华的定义。

为了丰富学生对升华的理解,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列举一些生活或自然现象,如:家中使用的固体清香剂,过几天会发现变小了,而家里弥漫着香气;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干,是因为冰没有变成水,直接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也是直接变成了水蒸气;樟脑丸逐渐变小、消失等等,这些都是升华现象
凝华
活动2 气态能直接变成固态吗
“活动2”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思考,确认物质能由气态能直接变成固态,从而建立凝华的概念。

对于活动2中的(1),可让学生先对碘停止加热,过一会再观察:冷却后的烧瓶里还有没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在烧瓶的内壁又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对于活动2中的(2),可把冰块和食盐按3:1的比例混合,放入搪瓷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这层霜是从何而来?
活动后,组织各小组汇报活动中观察的现象,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在活动A中,冷却时,紫色碘蒸气立即消失,没有经过液态,直接变成固态碘;在活动B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搪瓷杯,直接凝华成固态的霜。

仿照升华的定义,让学生说出凝华的定义: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为了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演示人工造“雪”实验:在封闭烧瓶中插有小树枝,内放一些樟脑球粉末,先微微加热;停止加热后让学生观察树枝上出现
了什么?分析是如何形成的?学生欣赏到“雪”的自然美,领悟到物态变化的神奇,产生对物理的热爱之情。

还可让学生讨论白炽灯泡发黑的问题,给每组学生发放一只新灯泡和旧灯泡,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讨论旧灯泡玻璃变黑的原因。

关于“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时,要吸热或放热;那么,固态碘升华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碘蒸气凝华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由小组学生代表汇报,汇报不全面或有不同的结论,再由其它小组补充、完善,培养学生的分析推断能力。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后会答出:固态碘升华过程中要用热水加热,说明升华的条件是吸热;碘蒸气凝华过程中进行冷却,温度降低,说明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然后联系实际,用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分析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霜是在什么样的温度下形成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晶。

)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内表面。

)为什么?(室内的气温较高,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时放热凝华,形成小冰晶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而室外的气温很低,与玻璃的温度相等,空气中的水蒸气不会向玻璃放热,所以外表面不能形成冰花。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物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关于“STS”中的“人工降雨”,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自学,然后总结:其中包括哪些物态变化?并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让学生体会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

教师还可补充说明:干冰迅速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运输食品时往往放一些干冰,可使食品箱内的温度降低,防止食物腐烂变质。

本节课最后可利用方框图(如图4.4-1所示),让学生总结6种物态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并从中体会6 种物态变化的美妙与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