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分析与管理成效

合集下载

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及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成效

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及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成效

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及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成效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急诊护理风险的影响因素和开展护理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及效果。

方法:从医院选择2021年1—12月未开展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时诊治的10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选择2020年1—12月开展急诊护理风险管理诊治的100例患者作为护理组,其中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护理组在此基础上开展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分析讨论护理风险的原因,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差错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探讨开展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

结论:相较于未开展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分析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并对此开展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急诊科的护理质量,降低发生护理差错的几率,并显著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缓解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临床效果作者简介:龚春霞(1982.04-),女,目前在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从事护理工作。

急诊科作为医院中抢救危急患者的重要科室,患者均病情严重且复杂,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较与其他科室而言强度大,难度高,风险高。

急诊科护理人员工作中一旦产生失误,往往会造成影响患者疗效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严重后果。

因此急诊科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提高包括反应力、判断力等自身综合能力,更需要对患者护理风险进行评估归纳及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本次研究从本院选择2021年1—12月的100例行护理风险管理的急诊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与2018年度未开展护理风险管理的100例急诊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探讨分析对急诊护理风险的影响因素和开展护理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及效果,以归纳整理可执行的减少差错事件发生率的措施。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本院选择2020年1—12月未开展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时诊治的10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选择2021年1—12月开展急诊护理风险管理诊治的100例患者作为护理组。

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

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

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急诊护理是医护人员在急诊科对病人进行抢救和治疗的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医疗工作。

在急诊科,医护人员经常面临着各种紧急情况,因此急诊护理存在着较高的风险。

为了能够更好地防范急诊护理中的风险,并有效地进行护理工作,本文将对急诊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急诊护理风险分析1. 病情复杂多变:急诊病人的病情通常较为复杂,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疾病、外伤等情况都会出现在急诊科。

医护人员需要迅速准确地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合理的抢救方案,这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应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时间紧迫压力大:急诊科的工作节奏通常非常快,医护人员需要随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对病人进行紧急处理。

工作压力大,容易引起医护人员疲劳,从而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 患者情绪波动大:由于急诊病人通常情绪波动较大,对医护人员的情绪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有些病人可能因为疼痛或其他原因表现出极端的行为,这可能对医护人员的工作造成干扰甚至危险。

4. 传染病的风险:急诊科病人的病情可能涉及到各种感染性疾病,医护人员需要时刻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感染。

5. 医疗误操作风险:由于急诊科工作环境繁忙、紧张,医护人员可能存在疲劳、赶工等问题,这可能导致医疗误操作的风险增加。

1.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持续的专业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急诊病情的判断和处理能力,增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能够更好地应对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各种情况。

2. 建立科学的值班轮换制度:通过合理的排班和轮班制度,避免医护人员长时间连续工作,减少疲劳对工作的影响,提高护理质量。

3.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通过良好的沟通,让患者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进展,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避免因情绪波动造成的干扰。

4. 严格执行个人防护制度:医护人员在进行急诊护理工作时需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包括穿戴口罩、手套、隔离衣等,避免被感染。

5. 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加强对急诊科的监管,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范,建立医疗巡查和监督制度,及时纠正和预防医疗误操作。

急诊科护理风险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急诊科护理风险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急诊科护理风险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急诊科是医院中最紧张、最繁忙的科室之一,与其他科室相比,急诊科存在更大的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急诊科护理风险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法。

一、急诊科护理风险的原因1.急病、疼痛和紧急情况:急诊科是一线救援的科室,接诊的患者多为病情危急、疼痛明显或遇到紧急情况的患者。

这些患者的病情变化难以预测和控制,给护士工作带来更大的风险。

2.多种疾病和多样的患者:急诊科接收的患者种类繁多,既有重症患者,也有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

不同疾病的护理要求不同,护士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不同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存在一定的风险。

3.快节奏的工作环境:急诊科工作环境紧张,工作强度大,经常需要应对突发情况。

这种快节奏的工作环境容易导致护士的疲劳和压力增加,从而增加护士犯错的可能性。

4.患者家属情绪不稳定:急诊患者家属往往处于焦虑、紧张的情绪中,容易发生暴怒或过度要求。

与家属的沟通和冲突处理需要护士具备较高的情绪管理能力,否则可能引发冲突和暴力事件。

二、急诊科护理风险的预防方法1.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护士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掌握多种疾病的护理知识,熟悉护理操作的规范和流程。

同时,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加强护理技能的培训与指导,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2.加强团队合作与沟通:急诊科护士需要与医生、其他科室的护士和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共同协作完成护理任务。

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及时传递患者病情信息、护理要求和工作进展,减少因信息不畅导致的疏漏和错误。

3.合理调度和分配工作:急诊科工作快节奏,护士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

管理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工作量标准,避免护士超负荷工作,减少疲劳和错误的发生。

4.加强安全意识与风险评估:急诊科护士需时刻保持警惕,加强对患者的安全意识。

护士应经常评估患者的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错误和事故的纠正和总结,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水平。

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分析与管理效果评价

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分析与管理效果评价

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分析与管理效果评价目的:探讨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及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院急诊科自2011年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选择2011年本院收治的68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2010年本院收治的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等。

结果:观察组护理缺陷、护理投诉及沟通不良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显著提升护理满意度,减少护理不良风险事件的发生,减少纠纷,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同时也可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及风险意识,值得推广。

标签:急诊;护理管理;护理风险;管理效果急诊科作为医院一个比较特殊的部门,它是绿色生命的通道,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1]。

由于患者病情危急、严重,因此急诊科存在不可预见性、高风险、流动性大、病谱广、工作量繁多且重、工作难度大、患者及家属情绪暴躁、对护理人员要求高等特点[2]。

所以,急诊科属于高风险科室,常存在护理纠纷、护理投诉事件等。

因此,加强急诊科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通过对护理活动中存在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评估,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措施、方法,对减少护理活动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减少护理纠纷,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3-4]。

为此,本院急诊科自2011年来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68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将2010年1-12月收治的68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男36例,女32例,年龄18~72岁,平均(53.2±3.2)岁;对照组男33例,女35例,年龄17~73岁,平均(52.6±4.2)岁。

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急诊护理风险原由与管理效果

急诊护理风险原由与管理效果

急诊护理风险原由与管理效果在医院急诊科,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由于患者病情的急性、危重性和多样性,加之护理患者社会卫生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别,急诊护理风险也随之增加。

本文将探讨急诊护理风险原由和管理效果。

一、急诊护理风险原由1、技术难度大急诊科患者病情急、危重,护理难度大,护理技术要求高。

而且患者的病情多样化,需要护理人员有多种不同的技能和技术。

2、地点和环境复杂急诊科地点及环境复杂,加之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紧急事件,使得急诊科医护人员容易受到干扰和压力的影响,从而出现不正确的行为和护理行为。

3、医疗器械设备复杂急诊科所使用的医疗器械设备十分复杂,要求护士掌握使用各种医疗器械设备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及性能、使用环境及操作注意事项等知识,避免操作不当导致意外事件。

4、多方面的客观因素急诊科及其周边环境所存在的多种客观因素也增大了工作出现意外事件的风险。

如噪音、气味、温度等不适环境,人员疲劳、工作忙碌、繁琐,护理过程中患者情绪不稳定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效果1、优化管理措施急诊科要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加强护士的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及技术水平的提升。

比如对医护人员进行梳理、统筹管理,对待病人时要注重细节、规范处理;加强技能培训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等措施都是优化管理的重要措施。

2、提高职业素养急诊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职业素养,遵守医德、护理伦理规范,尽快实现病情的评估和救治,同时也要对病人进行正确引导和心理疏导,全力减少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

3、打造协作团队急诊科需要建立一支高效、有条不紊、团结协作的工作团队。

要加强团队建设,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避免出现因沟通不畅而导致的工作错误。

4、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急诊护理工作一般都是在高压、急速、紧张的环境下进行的,需要护理人员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救治任务。

因此,急诊护士一定要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熟练运用急救技术,并能在特殊情况下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关于急诊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

关于急诊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

关于急诊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急诊护理作为医生救治患者的首站,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急诊护理安全隐患也日益凸显。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管理对策来降低急诊护理中的风险。

一、急诊护理安全隐患的主要表现1、急救医疗设备不足由于经费和场地等因素的限制,急诊室的设备、药品等常常出现不足的情况。

比如,心电监护设备、呼吸机等重要的急救设备不足,会严重影响护理工作的进行。

2、医患沟通困难由于患者和家属的情绪波动较大,急诊室内往往出现言语冲突、情绪激动等问题,这可以导致医患之间的沟通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和患者沟通。

3、工作压力大急诊室的工作强度大,压力也比较大,医护人员长时间工作缺乏足够的休息,容易产生疲劳、精神紧张等问题,从而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

二、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对策1、更新医疗设备医院必须投入足够的资金,购置最新的急救医疗设备和药品,保障急诊护理的流畅进行。

此外,必须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2、加强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能,提高护理预警意识和处理意识。

有效提高护理的安全等级,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3、鼓励沟通为了防止通信中的误解和错误,医护人员要积极鼓励患者和家属之间的交流,及时消除他们的疑虑和压力。

关键时刻,医护人员要展现良好的沟通技巧,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

4、合理分工根据各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协作。

要严格贯彻护理认证制度,定期组织综合评估,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急诊护理的安全是保障患者生命健康的基础。

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应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改进急诊室管理机制和护理策略,有效保证患者的安全。

浅谈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

浅谈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

浅谈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急诊护理是医护人员在医院急诊科对患者进行紧急治疗和护理的工作,是医院中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医疗环节之一。

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风险,如患者情况急剧恶化、急诊医疗设备故障、医疗纠纷等。

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对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医护人员对急诊护理工作的认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一、急诊护理的风险及原因分析1.患者情况急剧恶化急诊科接诊的患者情况多为急重病、多发伤、危重症,因此患者情况的急剧恶化是急诊护理存在的首要风险。

患者情况急剧恶化可能由疾病本身恶化、未及时确诊、治疗不当等原因导致。

医护人员应通过严密的监测和及时的沟通,尽早发现患者情况的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急诊医疗设备故障急诊科涉及的医疗设备繁多,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等,设备故障带来的风险极大。

设备故障可能导致医疗操作受阻、患者病情恶化等严重后果。

医护人员需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修、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并且要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做到随时应对设备故障。

3.医疗纠纷急诊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其他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和配合十分重要。

不当的沟通可能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危及医护人员的职业声誉和医院的声誉。

医护人员应加强沟通技巧的培训,提高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能力,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二、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1.建立规范的急诊护理流程规范的急诊护理流程是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急诊护理管理制度,明确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的职责和操作流程,确保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够严格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护理工作,减少操作的随意性,降低风险的发生。

2.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医护人员是急诊护理中的主要执行者,其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急诊护理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医院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急诊护理技能和操作方法,并能够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应对各种风险。

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及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成效分析

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及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成效分析

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及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成效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及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成效。

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实行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实行对象为急诊部门40名护理人员,安排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学习,并监督其严格执行。

培训完成后投入实际工作中,对比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前后护理效果。

结果:实行管理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护理人员受到患者的投诉次数以及工作差错次数明显降低,与管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实行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的工作治疗、专业水准得到明显提升,且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投诉以及工作差错次数,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护理风险;管理;实践前言:为了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特此展开了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及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成效的研究,以下为研究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的表述。

1 资料和方法1.1基线资料研究时间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对比时间为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研究对象为急诊部40名护理人员,男性护理人员为4名,女性护理人员为36名,年龄为28至43岁,平均年龄为(36.1±2.3)岁,研究前后人员数量以及具体个数不改变。

在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急诊部接待患者共2236例,男性患者1136例,女性患者1100例。

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急诊部共接待患者2370例,男性患者1201例,女性患者1169例。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工作不良记录。

(2)踏实认真肯干。

(3)专业素质强硬,学习态度认真,接收能力强,责任心强。

排除标准(1)排出妊娠期护理人员。

(2)排出存在不良不工作记录护理人员。

(3)排出消极怠工护理人员。

1.2方法首先需要分析出之前工作出现差错原因,查阅工作记录可以列为以下几点:(1)部分患者由于病症羞于启齿,护理人员缺乏及时良好的沟通,对患者病症判断失误,导致医生耗费检查时间,错过抢救时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探讨・197・Health For Everyone 《人人健康》2016年14期急诊科一直以来都是医院的特别部分,是医疗工作的冲锋队伍,可以说对于患者,急诊科是绿色通道,是应对紧急突发病症患者的第一线,是抢救生命的重要科室。

所以对于急诊护理人员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技能,同时要有很高的风险意识,这对于降低急诊护理风险和医患纠纷概率有重要作用。

1 本院资料本院设有一个急诊科,急诊科设有四个急诊护理小组,分别是院前护理小组、留观护理小组、输液小组和急诊病房护理小组。

这四个护理小组有九十名护理工作人员(女87名,男3名),年龄都在23岁和48岁之间。

其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是七十八人,大专学历的有十二人;有四名副主任,十三名主管、四十六名护师和二十七名护士;在这九十名工作人员中,有二十九人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四十六人有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工作经验,十五人有三年以下的工作经验。

2 护理风险管理措施2.1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护理管理制度,结合急救科的工作特性和内容,针对急救科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合理和完善的急救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要完善告知制度,对于家属和患者,要告知其患者的真实病情和针对病情指定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同时明确告知家属和患者其中的风险;完善急诊科各部门的患者交接管理,首先对于患者的交接要严格执行签字制度,并且对于交接中的意外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交接班管理制度,对于重症患者这项制度尤为重要,在交接班过程中,必须规范化,使护理工作的安全有制度上的保障。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和风险意识急救护理风险管理中,对于护理人员的能力要求是重要的一环,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要加强培训和提高,在理论培训外,要多次定期的进行模拟实践联系。

在加强护理人员个人技能的同时,对于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分工合作也要重视,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在急救护理工作中产生失误和工作重复的情况。

设立风险监督小组,并设立监督组长,定期组织交流会,针对护理人员工作中的难点和分工合作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和指导。

这些都能有效的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工作技能,同时要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这方面可以通过相关的法规和医院的护理制度的培训进行提高。

2.3 仪器设备和药品的管理急救设备仪器和药品是急救工作的基础,对于仪器设备和药品的管理要做到一丝不苟,这项管理首先要对仪器设备和药品每天严格严查,可以分三班进行,而且对于检查要做好记录。

对于仪器设备要有专门的仪器知道作业卡,护理人员要对仪器的操作熟练掌握。

其次,对于仪器设备和药品要定期维护,每周进行小型维护,每个月要进行一次大型彻底的维护和检查,对于不足的药品要及时补齐,对于有问题的仪器设备要及时维修,保证其正常工作。

2.4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急诊患者往往病情严重而紧急,心理压力较大,相应的患者家属也情绪交集病情容易激动,如果护理人员没有耐心,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处理问题能力,那么患者和家属情绪容易失控,那么医患纠纷就难以避免。

所以,在急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患者要有同情心,并且对于工作要有责任心,对于家属要进行安抚。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护患纠纷,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急救护理工作和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也有积极的提高作用。

3 护理风险管理实际效果急救护理风险管理实施以来,急救护理的失误和缺陷明显减少,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护理隐患多次纠正和排除。

患者和家属的投诉较之以前明显较少,满意度大幅增加,就2013~2014年为例,每个月都随机对20名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比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明显提高。

4 护理风险讨论和成效4.1 讨论4.1.1 实施风险管理必要性急救护理风险管理在实际工作已经证明,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护理工作中的风险,而且患者的安全也有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也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安全。

如果没有实施风险管理或者管理不到位,那么医疗事故和纠纷几率就会增加,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安全就难以保障,所以实施风险管理必须不遗余力的进行。

4.1.2 要对风险管理进行完善任何一项管理制度都不是完美的,需要在实际实施和实践工作中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和完善,对于急救护理风险管理制度,首先要进行评估,合理制定,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其缺陷,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完善,从而加强护理人员管理,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

4.2 护理管理成效4.2.1 护理质量显著提高通过风险管理的实施,提高了护理人员技能和风险意识,改善了服务态度,加强了急救护理各环节的沟通合作,弥补了护理工作中的不足,护理质量大幅提高。

4.2.2 建立了良性的护患关系护理风险管理中强调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重视患者满意度,使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使护患关系变得融洽,促使整个治疗过程变得顺利。

可以说,风险管理的实施把护理安全隐患扼杀在了摇篮中,不仅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也保证了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安全。

5 结语(转下页)【摘 要】降低急诊护理的风险一直以来都是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实践工作中,首先要对急诊护理风险实施管理,其次对于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也要十分严谨,并且对于急诊护理要实时监督。

当然对于护理人员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高风险意识,而且要加强护患沟通,强化急诊意识,加强急救技能培训。

本文从本院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及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方法,希望对于急诊护理风险的管理有所借鉴。

【关键词】急诊重要性;风险管理措施;讨论和成效【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97X (2016)14-0197-02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分析与管理成效张 娜(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 陕西 西安 710061)・198・护理探讨《人人健康》Health For Everyone 2016年14期(接上页)急救护理风险管理对于减少护患纠纷和降低护理风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护理质量的和患者满意度的提高也有着显著地作用,所以,对于急救护理风险管理要不遗余力的进行推广和坚持。

参考文献[1]夏利.护理层级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9):159-161目前,尿结石研究进展明显,但外科治疗仍为重点。

临床治疗多用体外冲击碎石术,但再发率高,且对肾功能造成损害。

至此,对此症采用预防性治疗及认知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本文选取我院此病患者,采用护理干预举措,强化患者预防治疗意识,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尿路结石患者150例,均与排石疗法治疗条件相符,即结石面光滑,形状规则,直径<9mm 。

将较差肾功能、严重全身性疾病予以排除。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1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30例,年龄区间16~68岁,平均为(39.14±8.45)岁,输尿管结石与肾结石分别为60例、11例。

观察组79例中,男性44例,女35例,年龄区间15~67岁,平均为(39.01±8.35)岁,输尿管结石与肾结石分别为65例、14例。

两组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 >0.05)。

1.2 方法1.2.1 护理干预(1)将尿路结石产生原因、高危因素告知患者;(2)利用诸如手册、彩页等方式,实施术后预防性治疗宣教工作;(3)叮嘱患者多饮水,促进尿液稀释,排出小结石,冲洗尿路,发挥尿路感染预防效果,可引导患者做跳跃等动作,辅助排石;(4)了解患者饮食及生活习惯,指出造成结石形成相关因素,复发诱因一并告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遵循“低嘌呤、低草酸、高枸橼酸盐”的原则。

1.2.2 治疗后预防治疗措施(1)多饮水,叮嘱患者每日排尿需达1450mL ,需夜间适量饮水,防止发生尿结石;(2)多活动,遵医嘱服用诸如金钱草等对排出结石有利中药;(3)饮食预防。

合理增加膳食纤维每日摄入量,将尿酸及草酸钙含量予以降低。

多食富含维生素及钙等食物,不可食用高盐及高草酸等食物。

1.3 统计学方法本文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示计量资料,百分比%表示技术资料,采用t 与卡方实施检验,当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时,采用P <0.05予以表示。

2.结果2.1 排石效果及临床症状改善对比观察组尿路感染、血尿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相比于对照组,均短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 <0.05),排石有效率相比于对照组,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 <0.05)。

见表1。

2.2 预防措施执行率及干预前后认知得分对比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预防措施执行率及认知得分相比于对照组,高于后者且差异明显(P <0.05)。

见表2。

3.讨论尿液形成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而尿过饱和与聚集抑制因子之间所存在的反作用力失衡,乃是形成尿结石的重要机制。

临床中,通常采用外科治疗方式,将尿路结石间接或直接击碎,并将其取出,从而获得较好治疗效果,但却存有危险性,如代谢异常及膜病变等,还容易复发,费用高,操作复杂。

至此,针对结石形成机制及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及预防举措,可显著降低结石手术治疗后复发。

为了就护理干预对尿结石患者在预防治疗及认知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本文分别从预防措施、认知水平及症状消失时间等方面展开,最终结果可知,观察组尿路感染、血尿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相比于对照组,均短于后者且差异显著,排石有效率相比于对照组,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

至此可知,护理干预可实现排石效果的显著提升,并对临床症状给予改善。

此外,观察组预防措施执行率及认知得分相比于对照组,可知,实施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认知水平及预防治疗依从性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1]胡文亚.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认知行为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53-254【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尿结石患者认知及预防治疗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尿路结石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71例)和观察组(79例),观察组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就两组干预后预防措施执行率、认知得分、排石效果及症状缓解时间予以比较。

结果:观察组尿路感染、血尿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相比于对照组,均短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 <0.05),排石有效率相比于对照组,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 <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预防措施执行率及认知得分相比于对照组,高于后者且差异明显(P <0.05)。

结论:针对尿结石患者,对其采取护理干预,可提升知识认知水平,降低复发率,增强预防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护理干预;尿结石;认知;预防治疗【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97X (2016)14-0198-01护理干预对尿结石患者认知及预防治疗的影响庄 婷(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江苏 常州 213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