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戏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3版PPT第二十一章 新时期戏剧的多方面探索

概要
第一节 闻捷、李瑛、李季的抒情叙事诗 第二节 戏剧形式的革新与探索 第三节 新式戏剧的高品格追寻
2
第一节 现实主义戏剧的复苏与发展
3
1977年至1980年前后是新时期话剧的复苏阶段。这一阶段的话剧无论从创作演 出 的繁荣,还是从观众踊跃的程度来看,都显示出磅礴的气势和盎然的生机。围绕着 “人的重新发现”这一主题,话剧文学首先开始了对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反思与批 判。金振家、王景愚的 《枫叶红了的时候》,苏叔阳的 《丹心谱》,宗福先的 《于无 声 处》等便是其中的代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话剧创作从揭露、批判转入 反思,现实生活中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厉行改革、振兴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课题, 都 在创作中得到了反映。沙叶新的 《陈毅市长》,宗福先、贺国甫的 《血,总是热的》, 梁秉坤的 《谁是强者》,中杰英的 《灰色王国的黎明》等以其思想的敏锐、题材的切 中 时弊而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这些剧作基本沿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 易卜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创—表—导体系多有借鉴。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 社 会生活中出现了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戏剧中也开始出现了对现实生活问题进行 思考 的作品。如赵梓雄的 《未来在召唤》、邢益勋的 《权与法》、赵国庆的 《救救她》、 崔德志的 《报春花》等。尽管这些被称为 “社会问题剧”的作品存在着反映现实生活 不够深刻,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等缺点,但却给读者以启发,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 反 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有苏叔阳、沙叶新、崔德志等。
8
五、李龙云
李龙云 (1948— ),祖籍河北河间县,生于北京, 1979年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研 究生,师从剧作家陈 白尘,1982年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专职编剧, 著有大型话剧 《有这样一个小院》、《小井胡同》、 《这里不远是圆明园》、 《正红旗下》,独幕剧 《球 迷》、 《人间烟火》,长篇小说 《落马湖王国的覆没》, 纪实文学 《我所知道的于是之》 等。五幕话剧 《小井胡 同》发表于1981年,是一部典型的 “京味”话剧, 它用平实流 畅的京味语言,用素描的手法来表现老北京 各个阶层,特别是中下层老住户那些小人 物的喜怒悲欢 的日常生活,被誉为 《茶馆》的续篇。它以北平解放前 夕、1958年夏末 秋初的 “大跃进”期间、“文化大 革命”时期、“四人帮”垮台的消息正式传出的前夕、 三中全会以后1980年夏末等五个重大历史关头为背 景,写出了小井胡同几十年的生活 变化。作品既写出了 大杂院里的生活画面,又通过市井小民的人心向背透露 出历史大 变动即将和必将到来的某些消息。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1、新兴话剧的萌芽--文明戏(1899一1918)中国戏剧概念的产生是学习西方戏剧理论的结果。
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较早地使用了戏剧概念,并与戏曲区分开来。
严格地说,中国戏剧发端于话剧。
中国新兴话剧萌芽于戊戌变法(一八九八年)至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年间。
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伴随着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文明戏的崛起中国戏剧迈出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第一步。
在当时盛行日本的新派剧影响下,一部分爱好文艺的留学生于一九○六年底,在东京成立了春柳社。
这是一个以戏剧为上的综合性艺术团体。
春柳社的发起人为李叔同和曾孝谷。
欧阳予倩、陆镜若也相继加入,并成为该社的主要领导者。
不久,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
接着在一九○七年六月初,经过扩充后的春柳社,又在东京本乡座戏院演出了根据林纾、魏易的同名翻译小说由曾孝谷改编的大型剧本《黑奴吁天录》。
这是第一出由中国人创作演出的话剧,也标志着文明戏的正式开端。
一九○七年秋,上海出现了由著名的新剧活动家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以及第—所新剧教育机构—通鉴学校。
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将文明戏推向了高潮时期。
这种新生的话剧形式以其迅速反映现实的特长,有力地配合了现实斗争。
在文明戏高潮时期,众多的剧团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任天知创办并领导的进化团。
一九一四年以后辛亥革命随着其果实被哀世凯之流窃取而归于失败,文明新戏也从鼎盛走向衰落。
对后期文明戏的转变起直接影响作用的是郑正秋组织的新民社。
2、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与新兴话剧的发展(1918-1929)胡适的《终身大事》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三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三期,同南开学校新剧团的《新村正》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话剧剧本。
它们已经脱离了话剧的早期形式—文明戏。
一九二一年三月,第一个“爱美的”戏剧团体在上海成立,五月,它创办了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戏剧》。
最初的成员除发起人和主持者汪仲贤外,尚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徐半梅等,共十三人。
新时期下戏曲的创新

展. 也 许 现 代 的年 轻 人 对 这 种 讲 故 事 的 戏
曲 形 式 有 着 一定 的 思 想 抵 触 . 因此 . 戏 曲 艺 术名 家应 该 找 出 用什 么样 方式 和 风 格 . 才 能让 他 们 接 受 戏 曲 的讲 故 事 方式 . 或 者
讲 什 么 样 的故 事 才 能 让 他 们 没 有 思 想 抵
触, 更 易 接 受。 所 以, 我们 要 有 耐 心 和持 久 性, 努 力 提 高戏 曲 的发 展
四 结 语
了 怎样 的代 价 , 才取 得 那 么 惊 人 的 成 就 ? 他 们 又 是面 对 怎样 的历 史 条 件 . 克 服 种 种
困 难使 当 时辉 煌 的戏 曲名 留 青 史?这 些 都 是值 得 我 们 深 思 的。 所 以 , 我们 不 能 把传
离 . 可以 自由的发挥想 象 . 创 造 出 最 先 进 合 理 而 且 符 合 自 己 国 情 的 制 度 并 付 诸 实 践 所 以 . 中 国 人 的 创 新 不仅 要解 决 许 多
的 现 实性 问题 . 更 要理 清 现 实 与传 统 的 矛
盾 与联 系 .经 过 重 重 险阻 的 破 后 重 生 . 才 能 使我 们 的创 新 经 得 住 历 史 的 检 验 . 才 能
等 方面 , 与现代演 员个人配合 、 发 挥 与 发 扬, 使 目前 戏 曲 的创 新 走 入正 轨 在 戏 曲 的 民 族化 地 方 化 和 个 性 化 的 基础 上 . 结合传统戏 曲的发展背景 . 让 戏 曲 的创 新 走 出 自 己的 风格 .和 谐 共 存 . 这 是 我 国戏 剧 创 新 的 根 本要 求 经 过 戏 曲长 久 的研 究 .那 些 创 新 成 功 的 优 秀 戏 曲 剧
第十章新时期的戏剧

合现上列及
的代, 尼荒 作
有戏进 娜诞 品
益剧行 、手 大
实理讨 女法 胆
验论论 记, 运
。与。 者将 用
传这等施现
统是人耐代
艺把集庵结
术荒中、构
进诞到安形
行的新编历史剧《曹 操与杨修》以曹操赤壁之战 惨遭重创为历史背景,他广 纳贤才,以图大业。喜得旷 世奇才杨修,但不能真正用 贤,爱才却忌才,最后杀了 聪明的杨修。
因为个性化的语言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感 情 。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即戏剧冲 突中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或人物内心活动。品 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也就是 “言外之意”、“话外之音”。 三、在鉴赏戏剧冲突。品味戏剧语言的基础上, 不应忽视对戏剧人物形象的鉴赏。欣赏戏剧中 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关注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要揣摩人物的语言。要顺着剧情发展的线索, 理清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
新戏曲。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新戏曲对抗萧条, 开始复苏、繁荣,并引起关注。如魏明伦的《四姑 娘》、《潘金莲》;陈亚先的《曹操与杨修》等作品, 开掘戏曲艺术的表现力,促进民族艺术形式与现代思 想性的融合。
剧中人物内心活动十分复杂、激烈,既有 自我审视又有相互的探索。
为了深入揭示和外化人物的心理活动,作 者运用回忆、想象等手法,让现实时空 与心理时空相互交替、转换,并运用了 “内心的话”的手法,在强调与运用戏剧 艺术假定性上做了有益的尝试。时间也 没有超出一昼夜。
戏剧基本要素是情节性的动态造型,通过从空间到 时间、从视觉到听觉对观众的多方面作用,引起演 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反复交流,进入集体的 心理体验。
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悲喜剧、正剧 等;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 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
19新时期的戏剧创作

一是1980年代前期充分借鉴西方现代派戏剧理论并受到较多影 响而创作的无场次、多声部的写意哲理剧;
二是1980年代中期在坚持现实主义的原则之下充分吸收现代派 的戏剧观念和表现手法而创作出来的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开放 特征的剧作。
总之,经历了一个由复苏到繁荣再到萧条的过程。
新时期初期,话剧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一方面,它较早地突破了“文革” 文学的阴霾,吹响了新时期文艺复兴的号角,是较早探寻文体变革的样 式之一;另一方面,它以其与观众交流比较直接、方便、感染力比较大 的特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与拨乱反正,起到 了重要作用。
最早引起社会关注的探索剧是哲理剧《屋外有热流》(1980, 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编剧)。其后高行健《绝对信号》、 《车站》、《野人》、刘树刚《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王培公《WM(我们)》、刘锦云 《狗儿爷涅磐》、沙叶新《寻找男子汉》、杨利民《黑色的石 头》、何冀平《天下第一楼》等联袂出现,将探索性话剧创作 推向了高潮。
第十章 新时期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概述
一、新时期戏剧(话剧)的发展之路——从火热走向沉寂
新时期的戏剧文学(话剧),大体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1980年以前的现实主义戏剧的恢复与发展阶段:
二是1980年代前中期的探索性话剧创作阶段;
三是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的小剧场运动阶段;
四是1990年代以来,受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的冲击和市场经济运作的 影响出现的萧条阶段。
崔德志《报春花》较有影响。多幕剧,写于1978年。表面上看 来是“树谁为标兵”的故事,实际揭露并抨击的是“血统论” 问题,也是如何看待青年人的问题。(白洁、吴一萍、李建)
戏剧艺术现状和当前情况

戏剧艺术现状和当前情况戏剧是我国传统的艺术,戏剧的艺术也是随着时代的辩护阿尤所转变。
以下主要是针对新时期戏剧艺术方面的一些介绍。
摘要:戏剧是我国艺术发展的精髓,但是随着文化的变迁以及人们思想的变化,戏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但是,在接受挑战的同时,戏剧也逐渐地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并取得一定的成就,这样我国的戏剧文化得到新的机遇。
本文将针对新时期戏剧艺术探索的成就与困顿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更加细致地了解到戏剧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新时期,戏剧艺术,成就与困顿,戏剧类文章我国戏剧在发展的过程中,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人们从对戏剧开始着迷到对戏剧不再过多关注,而众多的戏剧艺术创作家终于在消沉的文化中寻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其不断地创新本国文化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借鉴了西方戏剧的哲理化以及象征手法等,将两种文化不断融合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并获得了更多观众的目光。
推荐期刊:《当代戏剧》(双月刊)创刊于1958年,是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西北地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戏剧·电视双月刊,迄今已48年历史。
汇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熔研究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炉。
一、新时期戏剧艺术的创新(一)格局的创新。
传统的戏剧艺术格局比较单一,其很难将中国的文化融合到其中,在这种背景下,新的戏剧格局形成了,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平行式。
其主要代表作品有马中骏的《街上流行的红裙子》。
而所谓的平行式格局,是通过两条不同的情节发展路线,同时推动向前,而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偶有交集,两条不同的线路既是相互影响又相互帮衬,从而达到完善戏剧结构的目的[1]。
第二,冰糖葫芦式。
所谓的冰糖葫芦式就是在戏剧演出的剧目情节中,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也没有事件的冲突,表演过程中戏剧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独立成剧情的,但是唯一交集的是事件的主人公,其将所有的小剧情巧妙地连接到一起。
能够突出冰糖葫芦式格局的剧目是洪昇的《长生殿》。
新时期的戏剧创作-戏剧课复习资料

四、“小剧场运动”与话剧的萧条
探索性话剧红火了一个时期后,很快趋于没落。为拯救话剧,戏剧界在 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初期掀起了一股小剧场运动。
顾名思义,小剧场就是在小的剧场里演出话剧,强调演员与观众的直接 交流及观众的参与性,其目的就是让观众接受话剧。但是,由于小剧场 往往被当作试验性演出,艺术水平参差不齐,观众数量很少,所以影响 不大。 1982年北京人艺演出的《绝对信号》是小剧场运动出现的标志。后来, 南京、北京、上海等城市专门搞过小剧场戏剧展、戏剧节等活动。
三、1980年代前中期的“探索性话剧”创作
进入1980年代后,“话剧热”开始降温,话剧创作步入困境。 为探索话剧出路,话剧界掀起了一股探索热潮。
话剧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展开,并互相影响。理论 上,受改革开放和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西方现代戏剧理 论如布莱希特的“叙述体戏剧”、 法国的荒诞派戏剧等开始 引起我国戏剧界的关注,冲击了自“五四”以来一直被视为 不可逾越的创作法典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 “再 现论”的戏剧观念和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传统模式,为 戏剧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我国戏剧大师黄佐林在 1960年代提出的的“写意戏剧观”也被重新提起。实践上, 一些戏剧家身体力行地进行各种艺术探索,为戏剧创作提供 了新的经验。
京剧《白蛇传》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昆曲《十五贯》
新时期的戏剧创作
第二节
Hale Waihona Puke “领袖人物剧”和“社会问 题剧”
1、领袖人物剧 领袖人物剧是指“文革”结束后出现的一批在舞台上塑造无产 阶级革命家、领袖人物的剧作。这类剧作对于恢复现实主义话 剧传统,起到了重要作用。 沙叶新《陈毅市长》是影响最大的一部。写于1980年,共十幕。 在这部剧作中,作者精心塑造了陈毅这个诙谐幽默、有强烈的 责任心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物形象,令人难忘。 艺术上,“冰糖葫芦式”的艺术结构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为人 称道。
新时期的戏剧表演艺术

同。
比如,对于同一个表演者,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评价。
对于戏剧演员来说,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评价,都需要与自身的表演情况结合起来,且通过分析评价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进而提升表演效果;第三,在戏剧表演艺术中,演员本身不仅仅是创作者的角色,并且其在表演角色的过程,也代表了艺术本身。
因此,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戏剧表演者需要从角色出发,根据角色的需求,结合自身的主观感受,与表演者独特的表演风格融合起来,使表演的角色形象更加突出。
戏剧表演艺术在戏剧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实际的戏剧演出中,所包含的艺术成分十分丰富。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艺术成分,其都是在剧本的基础上,演员发挥自身的主观思维,所进行的二次创造的过程。
从整体上来看,表演艺术是所有艺术成分中的核心内容,也是重中之重。
艺术成分的存在,不仅仅能够为演员的表演提供服务,并且是围绕表演艺术而产生的。
通过对不同时期舞台表演艺术家的了解发现,其在进行表演创造时,以突出舞台表演效果为主要目标。
对于戏剧表演的意义,可以将其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不同的戏剧表演中,导演对剧本的理解不同,想法和解释也会相应地有所不同,对于内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文化艺术·容相同的剧本,所呈现出来的表演效果不同。
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明了,戏剧表演艺术具有一定的艺术创作力;第二,我国清代的戏剧大家李渔,在他的戏剧理论中明确提出,对于好的剧本,要想呈现出好的演出效果,不仅需要选择优秀的演员,并且也需要选择训练好的青年演员进行表演,否则就如同一块好玉被毁,或者像好的丝巾被撕裂一样,他的话不无道理;第三,需要注意的是,表演不同,所呈现出的效果也决定着表演的成和败;比如,一些舞台流派之所以逐渐衰落或者灭亡,主要原因为表演艺术的缺失。
以老舍的话本为例,不难发现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北京艺术家,通过他们的表演,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时期戏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摘要: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更是一个民族的不朽灵魂。
在这瞬息万变的竞争大潮中,各个领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艺术也难逃挑战。
但是,所谓机遇和挑战是一把双刃剑,在具备一定的挑战压力的同时,对于古韵的戏剧艺术也看到了希望和机遇。
本文将针对新时期戏剧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进行浅谈。
关键词:新时期;戏剧艺术;创新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71-01
一、新时期戏剧艺术的创新
1、戏剧的体式格局的创新:传统的戏剧体式结构遵循的是线性结构和团状结构,面临着这样的封闭单一性的模式,很难将中国的戏剧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
在这样的形式下,姚黄魏紫的新结构方法应运而生。
有冰糖葫芦式、平行式、拼盘式、双重时空式、开放网状式、散点透视式、意识流式等等。
例如:(1)冰糖葫芦式:所谓冰糖葫芦式就是无中心事件,无矛盾冲突,每场戏相对独立,但是中心人物是主轴线,将几场戏进行串联。
如:洪昇的《长生殿》。
(2)平行式:所谓平行式就是通过两条情节线,一主线、一辅线,两线相互平行推进,偶尔交汇聚结,两条情节线相互映衬。
如:马中骏、贾鸿源的《街上流行红裙子》。
(3)开放型网状式:所谓开放
型网状式就是一条主线,交叉多条辅线,多头并进,交织成网状结构。
如:高行健的《野人》,这其中有几十个板块编织在一起。
城市与山村,现实与历史,传说与梦幻等等,其主线就是生态学家到偏远山区考察生态环境,寻找野人踪迹。
但交叉着多条辅线,有生态学家与妻子的情感危机,劳动者为自然生态破坏的痛苦,还有生态学家与山野妹的情感纠葛等等。
2、戏剧的表现手段的创新:艺术家们四面顾盼、八方出击的来寻找全新的戏剧表现手法,终于找到其魅力的突破口。
那就是同为艺术领域的散文、诗歌、小说、电影等金矿银山,因此,艺术家便以此着手,汲取其内在的精华与瑰宝,将其更好的融入到戏剧中。
所以,我们会看到戏剧的小说化、散文化、诗化、音乐化、电影化等等。
例如:音乐化、小说:所谓音乐化不仅指戏剧演出中穿插一些音乐元素,更主要指音乐结构的引入。
3、戏剧的演剧形态的创新:传统的导、表演、舞台美术机械图解剧作其中丧失了自我的表现形式,限制了观演之间的交流。
所以,随着新时期的革新,在戏剧表现形式上更加倾向了空间艺术、时间艺术、视觉、听觉、形体艺术的综合,使其更具舞台性、剧场性,强化了观演之间的交流。
充分的利用了现代化技术,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肢体语言的兴起、面具的盛行、剧场的拓展、舞台的多样、舞美的创意等。
例如:肢体语言的兴起:所谓戏剧的肢体语言,就是将人的复杂情绪、本能、意识,通过形体语言来表达出言之不足、
言不尽意的表演形式。
二、新时期戏剧艺术的发展前景
对于戏剧艺术在未来的发展,笔者仅有一点想法:让剧院走向市场。
商业化是戏剧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
所以,首先,对于演员来说,要归于市场,不必专属于剧院。
剧目由几个导演决定,然后根据剧目的需求向社会选拔演员。
进而在理论上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很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
最主要的就是奖励机制。
对于戏剧来说,为的是培养观众的审美水平,弘扬中华千年的文化艺术。
所以,对于演员的补贴方面,尽量要做好平衡,少给或不予补贴,而且减少对剧目的评比奖励,真正的做到为艺术而献身的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
这样才能达到戏剧的真实效果,起到真实的用意。
例如:在2011年10月5日直至今年至2月16日,“西子红妆映浦江——杭州越剧院上海行三部曲”共16场商业演出,包括《红楼梦》《孟丽君》《新狮吼记》等等这样史无前例的都市商演,其中还吸纳了梅花奖演员谢群英、陈晓红、徐明、陈雪萍等一系列大腕,也是一大吸引群众的看点。
这样商业化的运作,可能会在某个程度上没有达到文学性和艺术性,但是文学性艺术性兼顾的商业化也并非不可以。
对于戏剧本身来说,在未来的发展中,尝试小剧种的渗透,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一些生存境遇更加艰难的地方小剧种也尝试改进舞美、灯光、音乐和配器,将吸引年轻观众,从而获得更多的观众群。
进而使得小剧种成为了文化热点,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戏剧光
辉前景的一个管窥。
不但如此,还要将现代的科技应用到场景中,这样才能更家吸引观众群,进而来凸显戏剧的魅力。
三、结束语
民族的东西应该是富有时代性、具有传承性,是永恒的,只有将这些富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才能铸就历史的辉煌,使其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新时期的戏剧所创造的形式及体式,乃至舞台语汇的多样性都是空前的,是历史任何一个阶段都难以匹敌的。
它不仅做到了形式的创新,更连动了内容的创新,所谓,没有单纯的形式革新和内容革新,因为,形式和内容是互依互靠的。
虽然,戏剧艺术在发展中还遇到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坚信,民族的艺术终究会长盛不衰的。
参考文献:
[1]杭东.我国戏剧现状与发展前景之我见[j].艺术科
技,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