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甘肃中部“雨水集蓄与利用技术”的研究与探讨

合集下载

第二章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

第二章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

第二章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第一节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规划一、西北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发展状况(一)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背景一、规划原则各地的规划、选点基本应体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准则,要点如下:(1)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应规划选择在缺乏地表水或地下水或开采利用困难,多年平均降水量250~550mm的旱地农业区(如西北、华北的部分地区),或在季节性缺水严重且降雨充沛的旱山、石山、丘陵地区(如西南的部分地区)兴建。

(2)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规划应首先了解规划区现有的水利设施状况、自然经济条件,并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规划,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3)工程的规模与分布的数量、类型应根据规划区的水资源循环、补给与排泄条件、当地种植作物的需水量、需水关键时期及需要灌溉的面积等资料来确定,着重解决好作物的保苗水、保命水。

(4)规划工程应集中连片,注重实效,避免重复建设。

(5)蓄水工程的选址要具备集水容易、引蓄方便的条件,按照少占耕地、安全可靠、来水充足、水质符合要求、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同时还要考虑到管理方便和便于发展池院经济的特点,优先选择在房前屋后的适宜位置。

(6)水源。

一般采用自然坡面、屋面集雨。

有条件的地方最好能选择靠近泉水、引水渠、溪沟、道路边沟等便于引蓄天然径流的场所;如无引蓄天然径流条件的,需开辟新的集雨场,修建引洪沟引水。

总之,选择水源总的原则应是:要具有能最大限度拦蓄地面、屋面、路面和场院径流、引蓄泉水及其他骨干水利工程可提供补充水量的条件。

集雨面积的大小应根据当地径流的特点及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的容积来确定。

对于集流效率较低的下垫面可采取人工措施,减少地面入渗,保证在需水前的雨季时,各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能基本蓄满水。

(1)降水资料。

包括工程地点的多年平均、保证率为50%、75%及95%的年降雨量。

工程地点附近有气象站或雨量站且资料年限不少于10年时,可收集实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应用与实践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应用与实践


西


20 0 6年 第 2 期
明读本》等一批实用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2 0 年 03
补充灌溉用水和生态用水问题 。 柳林县共发展集雨旱
3 , 日 月 在 本京都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水论坛上 , 评委会
致认 为。甘肃雨水利用行动” “ 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 展、 特别是解决干旱半干旱地 区人畜饮水 、 发展旱作
蓄利用发展》 等课题研究 , 总结 了《 集雨农业 的理论与

修建了大量的雨水池截流 、 处理或利用雨水 , 利用
天然地形地貌及人工设施来渗透雨水。目前已形成 了
实践》 《 、雨水集蓄利用研 究报告 》 《 、农村集雨工程简
维普资讯

3 - 4
期, 那时人们 已把雨水利用用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
要低。国外经验证明 .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在解决生活 和农业生产用水上都有广泛的应用 ,特别在干旱 、 半 干旱地区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发展农业生产 、 改 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要。早在 250多年前 , 0 安徽省寿县修建 了大型平原 水库——芍陂 , 拦蓄雨水 , 于灌溉。秦汉时期 . 用 在汉 水流域的丘陵地区还修建了串联式塘群 , 对雨水进行 拦蓄与调节。 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通过长期的生 我
维普资讯
20 年 4月 06
山西 水 利 S N I WA E R S U C S HA X T R E O R E
雨水集蓄 利用技术应用 与实践
薛 辉
( 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 测局 , 山西 太原 000 ) 30 1
[ 摘要 ] 大力推广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 加快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 , 是加 强农村 基础设施 、 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 村的重要举措 。在论述雨水集蓄利 用技术发展L , e 同时 , t . ̄ j 结合 山西近年来发展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的做 法与 成效 . 出了今后发展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应注意的四个 fg 。 提  ̄ ' I

个人简历 (2)

个人简历 (2)

个人简历于法稳,男,1969年7月生,山东鄄城人。

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生态经济与环境研究室副主任。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

教育经历:1995。

9~1998。

7 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生态经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1991。

9~1993.7 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生态学专业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1987.9~1991。

7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2007.8~2008。

8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2000.8~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

1998.9~2000.7 中国农业大学可持续农业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7~1995.9,山东省菏泽市环境保护局工作。

培训情况:1.2003年8月,参加了由国家林业局、WWF主办的“森林认证高级研讨班”.2.2003年10月,参加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办的“贸易、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培训研讨会”.3.2003年10月、11月,在北京与意大利的威尼斯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意大利环境与领土部主办的“生态管理:战略与决策”高级培训班。

4.2004年3月、8月,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举办的“生产力计量与分析”高级培训班。

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农业研究。

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持和参加的课题:(一)主持的课题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水型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研究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西北地区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鼓励自然资源集约利用的技术经济政策研究——以水资源为例4.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第2主持人)5.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黄河流域大型灌区不同管理方式的效益比较分析—-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例6.福特基金会资助课题:社区林业群众参与的中国案例研究(第2主持人)(二)参加的课题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植物种群生态适应机理研究2。

甘肃省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现状、问题及对策

甘肃省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现状、问题及对策

甘肃省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郭明来源:《农业科技与装备》2023年第05期摘要:自然降水量匮乏成为制约甘肃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介绍全省农田水利项目资金投入、节水灌溉设施设备建设、节水灌溉农艺配套及种植结构调整、节水灌溉示范區建设的现状,针对农民节水灌溉意识薄弱、项目总体资金投入不足、灌溉方法和设施设备相对落后等问题,提供增强农民节水灌溉意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引进先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健全节水灌溉基层管理服务体系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甘肃;现状;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3)05-0049-03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不足的情况越来越突出[1]。

随着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加剧,加强农业水利节水灌溉工作成为必然趋势[2]。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境内自产水多年来平均径流量约299亿m3,人均自产水量仅为1 500 m3,居全国第22位。

甘肃是我国内陆地区,全域干旱少雨,十年九旱,自然条件较差,尤其是自然降水量相对匮乏,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瓶颈。

通过近几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推广及节水型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1 甘肃省农田水利建设现状1.1 农田水利项目资金投入情况“十三五”期间,通过政府投入、政策融资、社会筹资、农民自筹、银行贷款等多举措、多渠道,甘肃省为农业基础水利建设和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筹集了大量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10 亿元。

其中,通过农民自筹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高达30 亿元;投入劳动力6.5 亿人次。

广大农户利用秋冬农闲时间自愿投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广大农户对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和高效节水农业的迫切需求。

1.2 节水灌溉设施设备建设情况甘肃省在“121”雨水集流工程基础上,每年筹集1亿元建设资金,发展集雨节灌农业面积超过3.3万hm2。

雨水集蓄利用:西北贫困干旱缺水地区的一项民心工程——秦安县刘坪乡雨水集蓄利用调研

雨水集蓄利用:西北贫困干旱缺水地区的一项民心工程——秦安县刘坪乡雨水集蓄利用调研
14 — 9 6年 的 4 9 9 19 7年 间 发 生 旱 灾 3 境内水资源贫乏 ,据秦安气象局资料 定产 流面积的地方作为集雨场 ,没有 8
次, 可以说十年九旱。干旱缺水使这一 统计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573毫米 , 天然条件 的地 方 ,则需要人工修建集 0. 地区粮食生产低而不稳 , 2 到 0世纪 9 但 近 1 降水量 年平 均不 足 4 0毫 雨场 。输水 系统是指将集雨场 的雨水 0 5年 0 年代 中期 ,该 地区粮食 平均亩产只有 米 , 年蒸发量 15 . 4 76毫米 , 春旱 、 旱 引入 沉沙池的输水沟或管道 。蓄水系 伏
7 8万 0 0
雨 水集蓄 利用工 程是 指在 干旱 、
半干旱及其他 缺水地 区 ,将规划区 内 及周 围的降雨进行汇集 、 存储 , 以便作
2 究对象 的范 围 . 研
之所 以确定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为该地 区水源加 以有效利用 的一 种微 是 因为刘 坪乡是一个典型 的浅 山干旱 集蓄利用技术》 的说明 , 以及 实际的社 会 调研表 明,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系统
水集蓄利用 ,即以天然降水集蓄工程 成本 高 、 难度大 、 效慢 , 见 影响 生态环 的政治历史使命 , 可以为解决西北“ 三 富集 、 储存技术体系为基础 , 以节水有 境严重 ;汲取地下水 ,又根本 无从 采 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 出
限补偿灌 溉为手段 ,以集水高效农艺 集 。 利用技术体系为核心 ,发展旱作集水 农业 , 提高农业 效益 , 加农 民收入 , 增 ( ) 究对 象 二 研 1 . 研究对象的选择

建设 社会 主 义 新 农 村 ,是 我 国现
2问题 的提 出 .
三 问 探 三 水资源 的严 重短缺 ,是西北缺水 地 区 “ 农 ” 题 的现 状 , 析 “ 农 ” 的农村地 区产 生贫 困的根本原 因 , 已 问题 在西北 干旱缺 水地 区中更具 体 、 纪 我 国改变 农 村落 后 面貌 的根 本途 更深层的问题与原 因。 径 , 系统 解决“ 是 三农 ” 问题 的综合措 成为西北 干旱 缺水地区经济 、社会全 更细致 、

白银市平川区雨水集蓄利用初探

白银市平川区雨水集蓄利用初探
下 1 9处 )利用地下水 , ; 建成机电井灌溉工程 2 3眼; 0 另
外 还 有 泉 水 工 程 5 处 。形 成 了 沿 黄 提 灌 区和 井 灌 区 两 3
间的分配上极不均衡 , 特别是 缺乏地表水或地下水开 采 利用 困难地 区 . 雨水集 蓄利用 是解决当地农业生产及人 畜饮水 困难 的唯一途径 。 3 3 平川区解决水资源短缺 的有效 途径 . 根据 S 2 7 2 0 《 L 6 - 0 1 雨水集 蓄利用 工程技术 规范 》 的 规定 . 水集 蓄利用工 程应规划选择在缺乏地 表水 或地 雨 下 水开采利用 困难 , 多年 平均降水 量 2 0 5 l的旱 5  ̄5 0 l n n 作农业 区 。但根据平川 区雨水 集蓄利用 的工作 实践 , 在 既无地表水 。 地下 水开采利 用 困难 的地 区 , 利用 降雨相 对集中的特点 , 可采用多种形式 的工程设计来 缓解农 村 人 畜饮 水 困难及 部分高效农业生产用水 。具体 途径 有 :
群 众生 产 、 活 问题 的重要 途 径 。 19 年 开 始 , 区修 生 从 95 该
年平均蒸 发量 1 5 。干旱 山区 自然条件 严酷 , 业 7m 6 m 农 生 产基础条件差 , 民生 产生活 困难 。全 区现辖 4乡 3 农 镇 4个街 道办事 处 , 总人 口 2 .0万人 , 中农村 人 口 08 其 1 .O万人。年平均气温 1 .0℃; O3 O6 可耕H 积 35 万 h 面 .9 m,
建 了“2 集 雨水窖 ” “ 亲水 窖” 工程 , 11 、母 等 收集 利 用雨 水. 一定程度上缓解 了农村人畜饮水问题 。 但对于城市雨 水资源 、 河道洪水资源 的收集利用却存在 不足。
3 2 平 川 区雨 水 集 蓄 利 用潜 力分 析 .

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节水型农业之有效途径

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节水型农业之有效途径
专题 论述 2 2 0. 17
摩2通她 i 相
甘 肃 中部 干旱 半干 旱地 区
发展节水 型农业之有效途径
牟 龙
( 肃省定 西 市农 产 品质量 安全 监测 中心 定 西 7 3 0 ) 甘 4 0 0 摘要: 多年 来 , 旱地 科研 和 生产 实践 证 明 , 甘 肃 中部 干旱 半 干旱 地 区发展 节水 型农 业 的有 效途 径 在 为 : 面 实现 梯 田化踟; 广应 用耐 旱作 物 和抗 旱 品种回; 立 以蓄 水保 土 为 中心的保 护 性耕 作技 术 全 推 建
2 推 广 应 用 耐 旱作 物 和抗 旱 品种
形式 , 以形 成 每株 作 物周 围都有 微 型 集流 场 , 小 于 将
根据 定 西 市半 干 旱生 态 区 的气 候 特点 ,调 整作 5m / 的无 效 降水 通 过 富集 叠 加 变 成数 倍 的有 效 m 次
物 结 构 与合 理 布局 , 力 发展 马铃 薯 、 子 、 麦 等 降水 。据 定西 市 旱作 农 业科 研 推 广 中心 在 陇西 半 干 大 谷 小
19 — 0 6年 长 期定 位试 验 测 产 ,在相 同栽 培 技 术 要 在 应 用技 术 方 面加强 研 究 ,不 断 总结 成 功经 验 和 9 0 20
下 , 田地粮 食作物 平均 产量 21 5k /m , 坡地 的 推广 先进 技 术 。 梯 1 gh 2较 将会 产 生 巨大 的增产 效 果 。所 谓 “ 改 15 5k/m 净增 5 0k/m , 5 g h 6 g 增产 率为 3 %。 期抓 良型地 膜 覆 盖 ” 培 技 术 , h 6 长 栽 就是 在 种 植作 物前 , 合 结 好 农 田基本 建 设 、 面实 现 坡地 水平 梯 田化 、 全 改善 农 整地 ,利用 简 单 的开 沟设 备 ,将 膜 下 地 面做 成 单垄 业 生产 基本 条件 是实 现旱地农 业持续 发展 的基 础 。 沟 、双 垄沟 、0e 大小 的浅 坑 或起 高垄 膜 侧播 种 等 2 m

民勤县降水量和蒸发量-李忠

民勤县降水量和蒸发量-李忠

民勤降水量和蒸发量————民勤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探析民勤xxxx上课地点:3号多媒体教室时间:2014.9.18参加人员:高一地理兴趣小组成员一.民勤县的基本情况甘肃省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最下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灌区,是由石羊河下游的地面水和潜水长期发育形成的我国荒漠区典型的沙漠绿洲,隶属甘肃省武威市,其东、西、北三面连接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

数千年来,民勤绿洲一直成为阻止两大沙漠汇合的一个重要绿色屏障,在西北地理变化和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20年间,由于石羊河上游的垦区拦蓄引水,气候趋于干旱,绿洲已由过去的阻沙天堑变为沙源,水干风起,沙逼人退。

时至今日,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干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94.51%,同时它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四大发源地之一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民勤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水源流失,荒漠化趋重,沙尘暴肆虐……2003年以色列专家经过科学的考究,明确指出:民勤若不采取科学有效措施,17年(20年)后将从地球上消失,民勤将变成“第二个罗布泊”!并且温家宝总理已经几次批示绝对不能让民勤将变成“第二个罗布泊”!历史上的民勤,河道密如蛛网,海子星罗棋布,土地肥沃,幅员辽阔,是个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

既是耕渔的塞上江南,又是牧猎的苑囿!石羊河古称"谷水",史前时代,石羊河流域曾存在大面积的终闾湖泊--猪野泽,又称休屠泽,唐朝以后称百亭海,即现在已经干涸的民勤青土湖。

解放后民勤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为民勤以及上游的武威、金昌的经济建设及防洪防涝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上游用水量的不断增加,红崖山水库积极的一面难以显现。

二.民勤县水资源现状民勤县年平均降水量在1996-2006十年时间中,2000年超过200mm;2006年降水量为150mm—200mm;其他年份降水量都小于150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占有 量仅 为 世界 平均 占有 量 的 1 和 34 被 联合 列为 世界 1个 溉 ,由 于水 量 有 限 ,一般 采 用 灌 关键 水 或 救 命 水 的 办法 。 / 4 /, 3 贫 水 国之一 ,再 加上 水土 资 源分 配组 合极 不平 衡 ,南北 方相 差 十 分悬 殊 。进 入 2 世 纪 9 年 代 以来 ,干旱 日益 严重 ,伞 国年受 旱 0 0 3 、结 合 小 流域 综 合 治理 ,发展 农 林 业灌 溉 在 山丘地 区 , 合小 流域 治 理工 作 , 结 将水 土 保持 和集 雨灌 溉
窑 ) 窖 ( 井) 般 蓄水 3 5 m ,水窑 一般 蓄 水 10 20 ,水 旱 一 0~ 0 0 — 0m,
我 是一个 水 资源 缺乏 的 国家 , 均 占有量 和单 位 面积 耕地 再 配 上适 宜 的灌 溉 系统 ,即可 进行 大 田作物 ( 人 粮食 、瓜 类 等) 的灌
小康 的一 条有 效 途 径 。
二 、甘肃 中部在利用 雨水资源 发展旱作农业 方面 的传 统
经 验 和 主要 途 径
由于条 件 的限 制 , 去广 大群 众对 雨水 利 用仍停 留在 自发 阶 过 段 ,雨水 资源 既没 有形 成 规模 利用 ,也 没 有产 生规 模效 益 。随着
我 国雨水 利用 有着 悠 久 的历史 , 干旱 半干 旱 山区 的人 民在 同 水 资 源 日益紧 缺 ,用水 矛 盾不 断加 剧 ,雨水 作 为干 旱 、半 干 旱地
的农 牧 业 区 ,光热 条 件 好 ,可 供 开发 的耕 地 和 草 地 资 源潜 力 很 院 ,屋顶 面 多是 水泥 石灰 土 和瓦 ,为 收集 雨水 创 造 了条件 。根 据 大 ,但 水 资源 短缺 制约 着这 些 资源优 势 的发 挥 。 由于 地形 和 经济 当地 降雨 量 、降 雨强 度 和集雨 面 积 的大小 ,在 庭 院 内 、场 院边或 条件 的 限制 ,这 些 地 区兴 建 骨干 水 利 工程 不但 投 资 大 ,工 期长 , 地头 修建 蓄水 设 施冰 窖 和水 窑) 汛期 拦 蓄雨 水并 存储 起来 , , 除解 施 _ 度 大 ,带 来 的生 态环 境 问题多 ,而且难 以全面 解决 灌溉 问 决人 蓄饮 水 之 外 ,还 可利 用 有 限 的水 源发 展 庭 院经 济 。 如种 植 T难 题 。因此 ,如何 充分 利 用 当地唯 一有 潜 力的 降雨 资源 ,发 展有 限 业 、养殖 业和 小 型加 工业 。实 践证 明 ,这 是 山区人 民脱 贫致 富奔 灌 溉 ,提 高 作 物 产 量 ,促 使 农 民脱 贫 致 富 ,显 得 十 分 必 要 。
式 出现 ,造成 水土 流失 和无 效蒸 发 ,雨 后又 无水 灌溉 ,大旱 之年 连人 畜吃 水 也 困难 ,群 众 生活 较贫 因 。而这 些地 区却 是 我 国重要 4 、利 用 庭 院 、场 院 和屋 顶 面 集 雨 ,发 展庭 院经 济
农 户 房 前 屋 后 和村 边 地 头 ,一般 都 有 经 过 碾压 的庭 院 和 场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三 、 各 地 对 “ 水 集 流 ” 的研 究 与 开 发 利 用 前 景 雨 1 、各 地 对 “ 水 集 流 ” 的 研 究 状 况 雨 自上 个世 纪 8 年 代 以来 , 0 国外雨 水利 用得 到 迅速 发展 , 不仅
1 、修 筑梯 田 ,拦 蓄雨 水 ,发 展 雨 养 性 农 业 干旱 、半 干旱 地 区 由于 地形 复 杂 ,沟 壑 多 ,土 层 薄 ,保 水
中职教育
对 甘 肃 中部 “ 水 集 蓄 与利 用 技 术 " 的研 究 与探 讨 雨
文 /杨 映 泓
摘 要 :我 国是 一个水资源缺乏的 国家,被联合 国列为世 界 1 个贫水 国之一 。特别是地 处西北地 区的甘肃省 ,大多数地方 3 的年 降雨量在 4 0m以下,且 集中在 6 9 0m — 月,并 以暴 雨形 式出现 ,造成水土流失和无效 蒸发 。大旱之年连人 畜吃 水也 困难 ,群 众生活较 贫因。由于地 形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这些地 区兴建 骨干 水利工程 不但投 资 大、工期 长、施 工难度 大,而且难以全面解
决灌溉 问题 。因此 , 如何充分利用 3地唯一有 潜力的降雨资源,发展 有限灌溉 , 高 物产量 , - ' 提 作 促使农牧 民 贫致 富,显得十
分 必要 ,也 是 当地 迫 切 需要 解 决 的 问题 。
关键词:甘肃 中部 ,雨水 集蓄 ,节水灌溉 ,技 术,探 讨


甘 肃 省 水 资 源 现 状 与 发 展 节 水 农 业 的必 要 性
面积 达 20 万 k 右 ,每 年 因旱灾 粮食 减产 7 0 k 左 右 。特 有 机 地 结 合 起 来 ,通 过 集 、拦 、 引 、蓄 、灌 等 综 合 措 施 ,充 70 m 左 0亿 g 别是 地处 西北 的 甘肃 中部 地 区 , 多数 地方 的 年降 雨量 在 4 0 m以 分 利用 本流 域 内的 雨水 资源 ,发 展大 田作 物 或林 地 的灌溉 ,既 保 0r a 下 ,且 降雨 年际 年 内分配 不 均 ,多集 中在 6 9 ,并 以暴雨 形 护 了水 土 ,又促 进 了 山区农 林 业 的发 展 。 — 月
干旱作 斗争 的过 程 中 ,创 造 了许 多雨 水集 蓄利 用 经验 。如修 建 土 区可利 用 的潜 在水 资 源 ,引起 水 问题专 家 、学 者 的重视 ,并 深入 窖 、大 口井 、蓄 水塘 等 工程设 施 进行 蓄水 ,还 进行 了如 修 筑梯 田 开展研究 ;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和支持 ,使其开发利用的深度和 等 传统 的就 地 蓄雨措 施 ,发 挥 了很大 作用 。其 经验 和途 径 主要 有 广度 不 断发 展 ,使 有 限 的雨水 资 源得 到 广泛 的 开发 利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