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中的东方神韵———从电影《2012》《阿凡达》看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体现
对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呈现与反思分析

对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呈现与反思分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呈现具有复杂性,既有赞扬,也有批评。
这种呈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
在讨论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呈现和反思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常常被用来创造视觉效果和增加观众吸引力。
许多电影会将中国的名胜古迹、传统艺术和风俗习惯置于镜头前,展示出丰富的色彩和细节。
《功夫熊猫》系列电影中,中国的功夫文化被巧妙地融入故事情节,为观众呈现出精彩的打斗场面。
这种呈现方式为好莱坞电影带来了商业成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好莱坞电影中关于中国元素的呈现也常常带有刻板和浅薄的一面。
中国人在这些电影中往往被刻画为神秘的、集权的、古老的和奇特的。
这种刻画往往以一种带有“异国情调”的视角,将中国人民的生活、文化和社会背景过度夸张和固化化地呈现出来。
《花木兰》电影中,中国人民的形象往往与龙、魔法和仙女等元素联系在一起,这种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中国人民的实际生活和现实挣扎。
这种刻板的呈现有时会引起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误解,甚至引发种族主义的观念。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常常以“外国”的眼光来呈现。
在许多电影中,中国人的形象和中国文化往往被用来突出主角的“异国风情”和“探险”的元素。
这种呈现方式将中国人和文化定位为“他者”,强调了好莱坞电影制片人对中国文化的透视和审美选择。
这种审美选择不仅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偏见和误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人民在电影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也在一些方面进行了反思和审视。
一些电影尝试以更真实、多样和细致入微的方式呈现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努力避免刻板和浅薄的形象。
《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以真实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摔跤的热爱和坚持,呈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热情。
这种呈现方式充满了温情和人性关怀,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又突出了普遍的人类价值。
一些好莱坞电影也尝试从中国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启发,为电影创作带来新的元素和视野。
无名氏与西方文化

无名氏与西方文化
周明鹃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6(000)032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地位的无名氏,其洋洋巨卷<无名书稿>,长达近三百万言,集中探索生命、存在等哲学本体,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一部自始至终均具有浓烈形而上色彩的大型系列小说.综观无名氏的创作(主要是<无名书稿>),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其文本,都深深地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进行现代主义探索最突出的代表,无名氏的人生哲学与文学创作都有着明显的现代性与超前性,他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注意也是势在必然.
【总页数】2页(P65-66)
【作者】周明鹃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中文系,江西,南昌,33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无名氏的文学创作与西方文化的影响
2.西方文化中的东方神韵——从电影《2012》《阿凡达》看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体现
3.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化的文化心理辨正——唐君毅论中国人接受西方文化实有及当有之态度
4.西方文化精神的主导——浅析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方文化的影响
5.浅析笔译受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牡丹亭》译本受东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不同翻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西方文化中的东方神韵是什么

浅析西方文化中的东方神韵是什么一、引言在2009年下半年的电影中,要说对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毫无疑问,我们都会提到《2012》和《阿凡达》。
至今为止,我们都不会忘记许多人排着长队,冒着严寒买票的情景。
这两部电影之所以会出现万人空巷,一票难求的情况,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因为两部电影所体现的主题,所传播的理念,所承载的文化都与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息息相关。
当然,电影的拍摄手段与技巧所呈现出的大场面,大制作也让人印象深刻,但是,一部成功的电影最能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的还是电影中所蕴涵的情感,所体现的价值观,世界观。
作为中国人,我们惊喜地发现,在这影响全世界的两部西方电影所体现的文化理念中,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来自东方,来自中国的魅力与神韵。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近年来,我们一直都在担心,甚至批评一些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入侵”,其实,中国文化也在影响着其他国家,影响着全世界。
从《2012》和《阿凡达》中,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体现。
二、“家”“仁”文化的体现“家”的理念在中国文化中是核心理念之一,特别是儒家文化,对“家”的理念就更加注重,“国”“家”一体,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四海为家”,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认为家人、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是血肉相连、命运相关。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可以看成是“家族”的关系。
而维护这“家族”文化的就是中国人讲究提倡的“仁”,仁者,爱人也。
这些理念,在《2012》《阿凡达》这两部电影中都有深刻的阐述与表达。
1.“以人为本”“四海一家”的“仁义”“大家”理念在《2012》中,当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都团结在一起,彼此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
中国的藏族老奶奶见到美国的逃难家庭时,冒着耽误登船时间而有可能遭灭顶之灾的风险,毫不犹豫地叫自己的孙子停下车把美国人一家救上车。
对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呈现与反思分析

对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呈现与反思分析【摘要】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呈现中国元素,如中国功夫、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物。
本文通过对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呈现与反思分析,探讨了这种现象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正文部分中分析了好莱坞电影中对中国文化的刻画,中国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方式,以及这些元素对观众的影响。
文章还考察了中国观众对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看法,以及中国电影对好莱坞的借鉴与反击。
文章总结了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呈现与反思,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通过这些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存在意义,以及对中美文化交流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中国元素、呈现、反思、分析、文化刻画、运用方式、观众影响、中国观众看法、借鉴、反击、结论、未来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好莱坞电影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电影产业之一,一直以来都深受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与关注。
在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的崛起和中国观众在国际影视产业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开始在电影中融入中国元素,试图吸引中国观众并占领中国市场。
本研究将从好莱坞电影中对中国元素的呈现入手,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对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刻画、运用方式以及对观众的影响进行分析,还将了解中国观众对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看法,以及中国电影对好莱坞对中国元素的借鉴与反击。
希望通过本研究对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呈现与反思有更深入的认识,为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和思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分析好莱坞电影中对中国元素的呈现方式以及对观众的影响,探讨这种呈现背后的文化意涵和价值取向。
通过调查中国观众对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态度和看法,以及中国电影对好莱坞的借鉴与反击情况,进一步探讨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呈现对于中美两国文化交流和影视产业发展的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传媒文化研究和国际影视合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和分析,旨在揭示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呈现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反思和启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和影视产业的发展。
从中西文化差异分析电影《孔子》和《阿凡达》

从中西文化差异分析电影《孔子》和《阿凡达》摘要:电影《孔子》和《阿凡达》宣扬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这两部电影反映了中西方在时间取向、权力距离和民族性格的差异,以帮助人们了解中西方文化,并更好地解读中西方电影。
关键词:文化差异;时间取向;权力距离;民族性格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82-02一、引言作为虎年贺岁大片,中国电影《孔子》和美国电影《阿凡达》自上映以来就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但是,人们关注的只是它们的票房和电影拍摄的技术,几乎很少人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这两部电影进行分析。
本文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所体现的中西方在时间取向、权力距离和民族性格的差异。
二、从时间取向差异分析(一)过去取向文化价值观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孔子从53岁任鲁国中都宰到周游列国,最后终老鲁国的过程;除此以外,中国还有很多影片,如《卧虎藏龙》、《英雄》、《花木兰》、《画皮》等讲述的都是中国古代的故事,所以,中国是一个过去取向文化价值观的国家,注重历史和传统,主张“以史为鉴”。
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古代中国在世界史上是一个强大、富裕的国家,西方人为之神往,中国人为之骄傲;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主张克己复礼,孔子认为自己是“信而好古”,因此儒家文化历来重视历史,借研究过去以指导现在和将来,道家思想坚持人之初,性本善论,所以中国人喜欢向后看,向后看意味着向善的本性复归。
因此,中国人重视和眷恋过去,做事喜欢引经据典,追本穷源,循规蹈矩。
(二)未来取向文化价值观电影《阿凡达》是一部科幻片,讲述了未来世界里,双腿瘫痪的前海军陆战队员杰克?萨利代替死去的哥哥来到潘多拉星球,化身纳美人,与当地纳美人齐心协力保卫家园、抵御地球人掠夺资源的故事。
此外,像《星球大战》、《人工智能》、《变形金刚》、《黑客帝国》等美国好莱坞大片都是未来的视野,这反映出美国是一个未来取向文化价值观的国家,重视将来,该价值观坚信将来比现在更美好,对将来始终持乐观态度。
电影《阿凡达》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电影《阿凡达》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启示作者:刘佳周红霞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0期摘要: 本文以电影《阿凡达》为例,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文化群体之间的陌生感、交际中的不确定性、交际目的的不同、文化定式和偏见、权力的滥用、文化冲击和民族中心主义等。
电影《阿凡达》以其独特的想象力,用艺术的形式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一些“超现实”的解决方法,其中包含的隐喻性为跨文化交际带来启示。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电影《阿凡达》交际障碍电影《阿凡达》以宏伟的气势刷新了全球最卖座电影的记录,以其非凡的想象力和炫目的高科技征服了全球观众。
电影中地球人和纳威人作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代表,他们之间的交际,困难重重,冲突不断,而杰克的出现为这一特殊的跨文化交际带来了一丝希望。
虽然这只是一部电影,但是却为研究跨文化交际提供了一份“超现实”的研究案例。
将“超现实”打上引号是因为这个案例既超越现实,又超级现实。
说其超越现实是因为其具有的科幻与虚构色彩,说其超级现实是因为电影中两个物种所承载的文化因素都来源于现实世界。
纳威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文化传统在非洲原始部落和亚洲文化中依然清晰可见,而地球人与自然二分的、带有征服性的文化倾向在西方文化中也不难找到影子,为了资源与原住民发生冲突也充满了隐喻色彩等。
虽然这只是一部充满艺术想象力的高科技电影,但透过其华丽的外表,我们不难发现它身上带有的深深的现实烙印。
纳威人与地球人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是人类历史的重演、现实的再现。
它对现实世界跨文化交际问题的隐喻描绘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带来了启示。
一、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从一门具有强烈交叉学科特性的边缘学科,发展为近年来颇具热度的研究领域,这一过程与全球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交际方式和交际范围发生改变。
交通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交际变得更为便捷,上午还在东京洽谈贸易,下午就可以在纽约的酒吧里休闲,一天甚至可以巡游几个国家。
《2012》审美意识形态的隐喻7页word文档

《2012》审美意识形态的隐喻电影《2012》是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在继《独立日》《哥斯拉》《后天》之后推出的又一部荧幕力作。
大地震裂、火山爆发、怒海狂啸等人类毁灭性灾难场景自始至终不间断地进行着视觉冲击,使其堪称前无古人的“最灾难的灾难片”。
令人炫目惊魂的特效镜头由故事背景成为跃居其上的视觉焦点。
同时,中国形象的重新塑造,暗合国人与日俱增的大国国民心态。
我们在接受过程中往往徜徉在影片视觉特效催生的审美世界,抑或是不可自拔地沉浸在大国镜像的想象世界。
殊不知,“好莱坞电影市场成功的背后是其娱乐艺术的意识形态原则”[1],影片美轮美奂的审美表象却有碍于我们识别暗藏其中的意识形态隐喻。
一、中国形象――救世主还是产业工人《2012》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民族情结,激发起难以抑制的民族自豪感,重新找回埋藏已久的大国情怀,尤其是影片中“选择中国没错”“其他国家不可能完成”的美言。
据说放到这个片段的时候,影院里甚至有观众起立鼓掌,自豪之情可见一斑。
影片中中国形象是强大的,甚至说是崇高的。
在人类存亡危机之关头,中国让人们看到了生存的希望,成为普罗大众逃脱炼狱之门的出口,也是中国制造出挽救人类于灭顶之灾的方舟,使人类文明的延续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对于人类的胜利大逃亡,中国可谓功不可没。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中国形象的认可出现在电影《2012》里――一部来自西方国家最具代表性的好莱坞梦工厂的影视作品,特殊的出生和身份决定了影片一定是在向世界、向中国含蓄地传达着某种微妙的信息,即使这种表达相当委婉。
于是,我们内心的大国情怀开始膨胀,有人甚至陶醉在影片塑造的中国形象之中而不知东西。
他们坚称,影片的主角不是别人,而是当了回人类救世主的中国形象,甚至说影片就是在为现实中国唱颂歌。
中国形象的积极变化是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攀升的艺术显现。
然而,“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做现实”“如果说它们是等同的,那就荒谬了。
“如何看待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导写

——作文审题及主体段落的回顾
原题再现
近年来好莱坞越来越重视在电影中融入中国元素,从最早的动画 电影《花木兰》,到票房不俗的《黑客帝国》《卧虎藏龙》《木 乃伊3》《2012》,再到贺岁档影片《云图》《少年派的奇幻 漂流》,这些好莱坞大片无一例外都能找到中国元素的影子。有 人说,美国电影使用中国元素是商业利益的驱使。也有人说,这 其实是输出美国价值的需要。还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对中国文化的 认同。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从“如何看待美国电 影的中国元素”的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主张,写一个作文片段。 (300字左右)
出现在西方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大大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其一, 增加了西方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这有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 际影响力。其二,从西方电影塑造的中国形象中,中国观众能够发现、认识中 华文化的别样魅力。其三,中西文化以包容开放的心态相互欣赏、相互借鉴, 有利于消除隔阂,取长补短,进而实现文化互融、文化共生。
审题指导——确定立意
观点一:美国电影使用中国元素是商业利益的驱使。 观点二:美国电影使用中国元素其实是输出美国价值的需要。 观点三:美国电影使用中国元素是美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你怎么看? 换言之,你同意观点一,还是观点二,还是观点三,或者有自己独特的 看法?要求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也就是说要确 定其中一个观点,否定其它两个观点。
本次作文的启示
1.标题的重要性。 2.小论点(中心句)的位置极其重要。 3..通篇不可脱离材料任务但是也不能尽抛素材。 4.注意联系时事热点资讯和话题。 5.虽然受到材料任务的驱动,需要通篇作文就事论事,但是牢记它不是政 治题,仍不能完全脱离文学性,观点更不能流于表面。 6.所有观点不可绝对化,极端化,要注意措辞,不可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