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定)解析
《荷塘的月色》课文解析

《荷塘的月色》课文解析江南水乡,荷塘月色,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常见的题材。
本篇课文《荷塘的月色》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夜晚景象,通过丰富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给人带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享受。
下面将对这篇课文进行解析。
第一段: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课文以“荷塘月色”为题目,第一段就以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了荷塘的美景:“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乌蓝的天空”。
这里借助于“远远近近”一词,使读者感受到了荷塘的广袤和绵长。
同时,“高高低低都是乌蓝的天空”揭示了时节和夜晚的气氛,让人联想到静谧、悠闲的乡村景色。
第二段:阐述主人公的心情与感受接下来的几段详细描写了主人公在荷塘中的穿行和感受。
文章以“清水三百余亩,其间荷叶无数,荷花各样”来夸张地揭示了荷塘的辽阔景观。
主人公行走其中,感受到的是一种“空明而流动”的纯净感,这种感觉使人感到神清气爽,久久不能忘怀。
同时,文章以“烟霏霏的样子”、“蛙鸣”等细致的描写手法,将夜晚的寂静和荷塘间的生活传达给读者,加深了读者对荷塘的感知。
第三段:诚恳感慨与无奈文章中出现了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船到这儿,只能靠领。
靠让船领着走就是了。
”这句话意味着主人公在荷塘中无法自由行走,需要依赖领船的人。
这不禁让人想到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人类享受着自然的美好,但另一方面却受到自然的限制和束缚。
作者通过这句话,传达了一种怀旧和无奈的情感。
第四段:对月色的赞美与感悟最后一段,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荷塘中的月亮:“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又慢慢地降下去……”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月色的变幻之美,还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同时,通过对月亮升降的描绘,作者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时光流转的深思。
通过对《荷塘的月色》课文的解析,我们明白了该课文通过对荷塘夜景的描述,展现了自然美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巧妙地运用描写手法,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荷塘中那份宁静和美好。
这篇课文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给人带来了心灵的洗礼和诗意的愉悦。
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重难点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重难点解析1、本文所流露的思想感情:这篇散文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
开篇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首先奠定了情绪低落的基调。
为了排遣“不宁静”,作者踏上了荷塘小路,往日“这路上阴森森的”,而“今晚却很好”。
经过一番内心独白,作者心灵得到净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人”了。
到了荷塘,暂得自由,陶醉于月下荷塘朦胧的美景中,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与此同时又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忧愁之意偶现。
在这忧愁之后,又思接千载地想到了古代采莲的欢乐场景,喜悦之情又接踵而来,作者在想象中再得宽余。
忽又回到现实,“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们到底惦着江南了。
”忧愁之情又生。
可见,全文中忧愁和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
它们是作者观景遣忧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
但总体来说其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是作者忧愁与喜悦相混的审美情怀,表达了作者的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欲望。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就叫做“寓情于景”或“缘情写景”,感情是内在的、抽象的,但如果作者把感情借助外物抒发出来,那他的感情就融进了具体的景物中,使抽象的感情具有可感的形象性特征,这就是“借景抒情”。
《荷塘月色》的高超之处在于:作者在精雕细刻的写景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的描写含蓄委婉地显示了个人情感的变化起伏,景写得美,情抒得真,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3、《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点:朱自清的语言风格独特,大量使用现代口语词汇,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又适当融合文言词句,使文字更加洗练;叠词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是他语言风格的精确概括。
《荷塘月色》课文解析

《荷塘月色》课文解析《荷塘月色》是一篇著名的课文,通过对湖畔的景色描写,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思考和感慨。
本文将对《荷塘月色》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之作。
一、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清代作家林则徐的一篇散文,收录于《游微山湖感怀记》中。
文章以微山湖畔的荷塘为背景,通过描绘荷塘的美丽景色、水面上的月光倒影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内心感悟。
二、文学特点1. 描写细腻感人:作者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手法,将荷塘的美景展现得栩栩如生,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湖水的清凉和荷叶的凉爽。
2. 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在描写中透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岁月流逝的无奈,通过对荷塘的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吐露,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波澜。
3. 叙事节奏平稳:整篇文章的叙述节奏平缓而稳定,没有出现突兀或生硬的表达,使读者能够在细致入微的描写中体味到湖光山色的美丽。
三、主题思想《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通过描绘荷塘湖水下的月光倒影和净水的悠然自得,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流逝的思考。
四、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1. 比喻手法:作者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来比喻人对自然美景的追求,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2. 拟人手法:通过将水草、鱼虾等自然景物拟人化,增强了对荷塘的描写,使其更具生动感。
3. 对比手法:作者通过对比湖光山色和日常生活的平凡,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讴歌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五、情感表达作者在《荷塘月色》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对湖光山色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的宁静和思索。
六、文学价值和启示《荷塘月色》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内心世界的思考。
读者在欣赏这篇诗文时,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生的深远意义。
同时,也给予读者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追求内心宁静的思考。
七、结尾总结通过对《荷塘月色》的解析,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这篇经典散文的内涵和文学艺术特点。
荷塘月色原文解析

- 远近结合与高低错落
- 在描写荷塘的四面时,“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从远到近、从高到低地描绘出荷塘周围树木的布局,给人一种空间上的立体感。“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从远处的树木写到近处的灯光,这种远近结合的手法使整个画面更加丰富、真实。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把月光比作流水,“泻”字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动态感,仿佛月光像水一样流淌在荷叶和荷花上。
- 动静结合
- 在描写荷塘景色时,既有静态描写,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描绘出荷叶铺满荷塘的静态画面;又有动态描写,“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写出了叶子和花在微风中的颤动,动静相衬,使画面更加鲜活。
- 对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像羞涩的少女”,把荷花比作羞涩的少女,赋予了荷花一种娇羞的美感。还有对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一系列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清幽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美的陶醉与赞美。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及解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及解析荷塘月色朱自清那时候的月亮,特别地圆。
荷塘里的影子特别地清,清得像蘸了一层薄油一样。
每一片叶子,每一根茎,都有一层薄油,像新鲜的水果一样油亮。
月光如洒满一地银粉,又如同一层淡淡的雾气,迷迷蒙蒙的。
远处是山,近处是树,而更近的是石头和荷塘。
此时此刻,在这个三者之间,是没有丝毫间隔的。
那一圈圈微纹,分明可见,仿佛是涟漪,却又不是涟漪;那一点点浮萍,轻轻地浮着,仿佛是玉蝉,却又不是玉蝉——它们实在是太静了,太静了,以至于和其它一切东西都混为一体,都好像是在梦中一样。
这时候只有一种声音,还在空中悠响:嗡——嗡——嗡——看了那少女,我便流连忘返地坐在了那里。
直到月亮放得更低,荷花便合拢了。
那水面涟漪很小,已经看不出薄油的光泽,看不出绿叶在月光下的另一种青。
但我又想起了在水底下能看得到的诸般东西,想起了那不断上涨的金灿灿的宝塔——真是太美了!【作品解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是以一种清新淡雅的笔调,笔法凭借周详、抒情和感性来传达对月色和荷塘的感受。
这篇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作品中的意象,还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
文章的第一段,通过对月光和荷塘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这个夏夜的宁静祥和,蕴含着灵魂的深度。
作者把荷塘里的荷叶和水面都涂上了一层薄油,从而使其在月光下显得油亮,这呈现出了荷塘在夜晚清新的美感。
接下来,作者描述了月色下的荷塘,其细节让读者产生了一种融入其中的感觉。
文中描写的荷塘和月色构成了绝妙的和谐,以及时空相互交织的关系,形成了一幅恬静悠闲的画面。
读者通过作者的描述,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个夜晚的宁静和安逸。
此外,作者用纯粹的语言处理相关素材,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时表现出作者的哲思、审美和文化造诣。
这篇散文的语言明快流畅,用词恰到好处,描写出的景象别具韵味,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爱与美。
初中计算机操作题荷塘月色指定文本

初中计算机操作题荷塘月色指定文本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荷塘月色:初中计算机操作题指南1. 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计算机操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荷塘月色课文段落解析

荷塘月色课文段落解析一、全文结构1.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心境这一段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是全文的文眼。
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为下文作者走出家门,去荷塘寻找宁静做了铺垫。
这种“不宁静”的心境,反映了当时作者在社会大环境下的矛盾与彷徨。
2. 第二部分(第2 6段):夜游荷塘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这一段写作者的行踪,从家中出来,沿着小路走向荷塘。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里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如月亮升高、孩子欢笑消失、妻子哼眠歌等,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同时也表现出作者不想打破家中宁静氛围而悄悄出门的状态。
第3段:小径漫步所见作者在小径上漫步,主要描写了小路的幽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几句描写了荷塘的整体景象,“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形状,“田田”形容荷叶的茂密,而将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的形态之美,充满了动态感。
第4段:荷塘中的月色这一段重点描写月色下的荷塘。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里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将荷花的不同姿态描写得十分生动,“袅娜”“羞涩”赋予荷花人的姿态,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荷花的美。
同时,作者还描写了微风过处荷叶荷花的动态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里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上的“清香”转化为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使这种香味更具一种幽微、淡雅的感觉。
第5段:月色下的荷塘周围这一段描写了荷塘周围的景色,如树。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传世之作。
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希望大家喜欢。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篇1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主称“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荷塘月色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原载1927年7月10日《小说月报》第18卷第7期。
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
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
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
但是无可讳言,朱自清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
他曾经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陈君来访,谈及国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场与政府相同。
”。
朱自清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走过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
四。
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很大的,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一.导入课件展示清华大学近春园图景。
请大家猜猜这是哪个地方?有关咏荷的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古诗十九首》)。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清新可爱)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妩媚多姿)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高洁脱俗)——周敦颐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荷塘月色之所以成为清华园内的著名景点,就是得益于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的一篇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
在清华园那方荷塘旁边,至今还立着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一尊雕塑。
因为我们今天就要一起来欣赏那里的《荷塘月色》)二.作者简介1.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
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
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
有不少名人的名字来源于古代诗文,请仿照示例,从“刘海粟(国画大师)、王朝闻(著名美学家),其名出自朝闻道,夕死可矣;周信芳(京剧艺术大师)、李行健(著名语言学家)”琼瑶:其名出自《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四个名人的名字中任选一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
不要求句式及阐释角度完全一致,不超过80字。
示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著名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就来源于此。
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联想到这位科学家为中医药研究而生的诗意人生。
答案示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国画大师刘海粟的名字就来源于此。
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大师开阔的胸襟和谦虚的品德。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的名字就来源于此。
这个名字使人不由想起这位大师不但演艺精湛而且不流世俗、宁折不弯的高大形象。
“朝闻道,夕死可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的名字就来源于此。
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大师不惜以全部生命追求美学之“道”这一至高境界的决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著名语言学家李行健的名字就来源于此。
这个名字可让我们感受到他在学术研究上努力上进、永不停息的精神。
2.对于朱自清,我们应记住他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高度评价:“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
谁有什么办法把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一下子记牢?(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点拨)参考办法: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失,《春》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酽酽的《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最后来到了美丽的《威尼斯》。
(情节串联法)三.听录音,感知内容、景色、情感。
1.文体:从标题看,这应是一篇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1)散文: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2)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3)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四、整体把握(一)一般来说,写景抒情散文,分析的时候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
首先理清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在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标题对文章解读的导引作用,以此作为切入点,把握文章主旨情感、行文脉络,从而形成稳定的阅读思路,对我们提高做题效率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1.景(写了什么地方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1)去荷塘途中的景(曲径、树、月色)——第二段(2)荷塘边凝望的景——第四、五、六段①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月光②塘上月色:月色、树影③荷塘四周:树、远山、路灯光、蝉声、蛙声(3)思接千载采莲景(《采莲赋》)——第七、八、九段主要的景物: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
3.课文其它段落又写了什么内容?第1段去独荷塘缘由(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像超出平常的自己\觉是个自由的人\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第7段由眼前景物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联想到《西洲曲》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4. 从标题和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夜赏荷塘月色,应归为一部分;第1段,写夜赏的缘由;第2-3段去荷塘途中;7-10段,由现实写及联想古时候的旧俗——江南采莲,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9段)写“月下遐思”(情)梳理作者的行踪:从空间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
5.作者的行踪构成了文章的明线,不过,这篇文章还有一条线索:作者的情感变化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变化过程。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寻求宁静(3)4、5段集中写荷塘、月色相互辉映的美景,未直接表达心情,但通过作者对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美景中而忘却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流露出淡淡的喜悦.(4)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作者的喜悦是暂时的,蝉蛙如此热闹却不能感染,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片刻宁静得而复失)——淡淡哀愁(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片刻的欢欣却难以消解满怀愁绪,作者心情又再次归于不宁静.从想象的热闹的采莲的盛况中返回到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总结作者的情感变化:不宁静——寻求宁静——暂得宁静——失去宁静文章的结构:圆形(内结构,外结构)(二)从空间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
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求得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心境回到现实。
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为什么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所谓“文眼”,就是能反映文章主旨或主要情感的句子。
正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
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下文内容就因此展开…这句话就像一支夜曲中的主旋律引导全文展开内容,在全曲中回荡。
所以这句话即表露了本文的中心,又是统摄全文的总纲。
(三)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
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第二课时一.导入: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文章中不仅情感很美,而且语言画面也很美。
二.欣赏画面美(一)本文写了哪些景?(1)去荷塘途中的景(曲径、树、月色);(2)荷塘边凝望的景:①月下荷塘:②塘上月色:③荷塘四周:(3)思接千载采莲景(《采莲赋)(二)第2段写了什么景?有何特点和作用?小路上的景色:(1)往日(平时)小路(幽僻、寂寞、阴森森);树(蓊翁郁郁)——烘托不宁静的心境(2)今晚:月光(淡淡的)--光线由暗转明,心情由忧转喜——与作者的感情相合,出门后心中淡淡的喜悦。
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烘托心境为什么要说明小路平时的情况?(形成对比,衬托“今晚却很好”)(三)重点赏析4——6段1.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景?4-6段文字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荷塘月色。
第四段侧重荷塘,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五段侧重月色,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六段写荷塘四周。
(四)赏析第4段(1).本段具体写哪些景?按什么顺序描写?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好在哪里?1.荷叶:田田、层层;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田田——叠词,强调了范围之广。
突出荷叶多而密。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以动写静。
舞女的裙因旋转而展开,用来表现荷叶的浑圆和舒展,造型优美。
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
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的优美姿态。
2.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拟人,本是描摹女子的姿态、神情的,写出花朵绽放时柔美的姿态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本是描摹女子的姿态、神情的,写出花朵含苞欲放时的娇美情态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比喻,温润透亮、冰清玉洁,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闪发光,暗写月光柔和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比喻。
“刚出浴的美人”身上总有一星半点的水珠,肌肤胜雪,晶莹剔透。
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优雅高贵、纤尘不染、冰清玉洁。
写荷花时,作者连用了三个比喻:明珠、星星、美人。
这是比喻中哪种特殊形式?博喻。
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
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如《我的空中楼阁》中: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这段话有一个喻本,一连用了五个喻体,这种博喻修辞手法,使小屋有了动感。
将“山”比作“一望无际的水面”“辽阔无边的天空”“单纯的底色”,将小屋比作“风帆”“飞雁”“灵动的色彩”,这一系列的博喻使“山”“小屋”都同时有了动感,有了灵气。
3.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移觉)的修辞方法。
花香如歌,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写出了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状。
又如:(1)她笑得很甜。
(视觉转为味觉)(2)人靓歌甜。
那政客名声很臭(听觉转为味觉)(3)“……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