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 细江英公

合集下载

影像力领袖 12位最具影响力的亚洲摄影师

影像力领袖 12位最具影响力的亚洲摄影师

谁是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师?为什么会有影响力?这些答案相信见仁见智,各有想法。

不过来自IPAsia(Invisitble Photograper Asia)纪实及街拍摄影平台,根据其庞大读者群的投票提名,以下12位摄影师,即使未必是最有影响力,也绝对是不能忽视的名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 森山大道(日本)——街头摄影大师。

粗颗粒、高反差、模糊、晃动,强烈的街拍风格,拥有超越国际的感染力。

2. 荒木经惟(日本)——情色抑或色情?即使争论无数,但作品中充满对性与欲的展现,赤裸裸呈视何为生命与生活,以摄影冲击人们的压抑与欲望。

3. 川内伦子(日本)——方形照片、淡雅色调、生活小品、平凡而细腻,不少人视之为日系摄影的典范。

4. 中平卓马(日本)——作品与森山大道相似,多为粗颗粒、高反差等强烈影像,却反映着社会动荡与战后日本青年的抗争。

5. 细江英公(日本)——神秘、梦幻、超现实、深沉的抽象与宗教味道,被人称为战后日本的现代摄影教父,也是森山大道的老师。

6. 木村伊兵卫(日本)——著名纪实摄影师,写实主义影响深远,以他命名的“木村伊兵卫奖”更是日本权威摄影奖项。

7. 何藩(中国香港)——获奖无数,在他镜头下的香港是如此吸引人,尤其对光与影、黑与白的处理更是精彩。

8. 张乾琦(中国台湾)——玛格南图片社第一位华人摄影师,其拍摄的纽约唐人街,及精神病人的作品为人称道。

9. Tay Kay Chin(新加坡)——因《Panoramic Singapore》摄影作品系列,入选“哈苏大师”名录。

10. Raghubir Singh(印度)——彩色摄影的先锋,结合了西方现代美学与印度艺术,配合强烈的色彩风格,成为他独特的街头摄影作品。

11. Raghu Rai(印度)——单单上图一幅《无名孩子的葬礼》,已经成为撼动人心的经典,他的作品精彩地呈现出印度的各种写实面貌。

12. Shahidul Alam(孟加拉国)——他的新闻摄影照片影响了非常多的平民百姓,将政府所禁止的影像归还给人民,还不只是个人作品,他还成立或影响多个机构推动摄影力量。

乌鸦是怎么拍摄的? 艺典空间推出深濑昌久作品《鸦》

乌鸦是怎么拍摄的? 艺典空间推出深濑昌久作品《鸦》

乌鸦是怎么拍摄的?艺典空间推出深濑昌久作品《鸦》作者:暂无来源:《上品Choices》 2016年第8期在黑白摄影界或暗房制作圈,如果你没有听过深濑昌久和濑户正人就真的OUT了。

濑户正人,1953年出生于泰国乌隆,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越南人。

1961年,在他8岁的时候,被家人接到父亲的故乡一一日本福岛县,开始了在日本的生活。

1975年毕业于东京视觉艺术学校,他是森山大道的学生,1979年担任摄影师深濑昌久的助手,后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并创办摄影艺廊Place Mo曾获1989年日本写真协会新人奖:1995年东川新人奖:1996年第21回木村伊兵卫写真奖:1999年新潮学艺奖:2008年日本写真协会年度大奖。

后多次担任木村伊兵卫写真奖评委。

自1992年深濑昌久失足于南海酒吧,深濑昌久作品制作的重担就落在濑户正人身上。

作为深濑昌久的助理、深濑昌久基金会主要成员,濑户正人成为全球艺术品收藏界负责鉴定和制作深濑昌久作品的唯一权威人物。

这就是为什么在深濑昌久的一些作品上会出现Printed by MasatoSeto @Masahisa Fukase Estate图章的原因。

8月24日下午15:00在北京798艺术区艺典空间二层,将对深濑昌久《鸦》制作进行大揭秘,聆听鲜为人知的深濑昌久。

乌鸦是怎么拍摄的?晦暗的乌鸦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十年的乌鸦拍摄,深濑昌久是在失爱的痛苦中完成的吗?带着你的问题一一濑户正人为你首次大揭秘!让你了解一个真实的深濑昌久!深濑昌久1934年2月25日出生于日本北海道,是日本战后摄影四大巨匠之一。

因家族世代经营照相馆,从小与摄影结缘。

上世纪70年代,深濑昌久与细江英公、森山大道等人_同设立了workshop摄影学校,并成为日本战后摄影的重要人物。

1986年和东松照明、细江英公、森山大道在英国举办展览《Black Sun:The Eyesof Four》,确定了四人在国际摄影界的地位。

摄影师 细江英公

摄影师 细江英公
细江英公

日本乃至世界摄影界鬼才 是战后日本的第一代现代摄影教父大师 和暗黑舞踏宗师的大野一雄,波普教母草间弥生并称为日本国宝级人物 是目前日本最有名望的在世摄影大师森山大道的老师 细江英公是一名佛教祭师的儿子,出生在日本山行县,不久就被带去东京。在 自传里,他称是因为儿时在田野里看到战后的鬼灵而收到了惊吓,并为日后那 种大难降至的神秘凄厉的风格打下了潜意识基础。 他最有名的作品是以三岛由纪夫为主角拍摄的《蔷薇刑》,这本充满残酷死亡 与生存气息的摄影集,使得后来三岛的自杀更加充满了浓郁的殉教色彩。

‚我们,必须用各种各样的化学手法来争取到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效果!‛ 这是细江英公的名言之一。为此,作为后来者的荒木经惟甚至冒着暗房被烧的 危险,为了追求奇特的纹理,荒木点起了火苗。 但是,细江英公给我们的更多启示,将会穿透相片直指你的眼睛和某种深处
细江英公此后的作品,大多具备这种气质,他努力解决生命 之谜和人性之谜,他的作品‚一律有种邪恶的、诡异的、阴 郁的、着魔般的、疯疯癫癫的、末日来临的气氛,荒野中一 个打着破伞的巫婆般的疯女人,龟裂的夜晚的胶泥地上一个 小小的裸体人,被不明来历的光照着‛,即便是一座哥特式 教堂,被他拍出来,那种繁琐与阴沉,也像是来自另一个世 界。 70年代后,细江英公‚不断呼吁经摄影家亲手以化学处 理所得之永久不变色照片的重要性‛,并开展一些摄影启蒙 活动,1995年他成立了‚清里摄影美术馆‛,并任馆长至今。
END
本文档支持任意编辑, 下载使用,定会成功!

“ 对我来说,摄影可以同时既是记录,又是自我表达的‘镜子’或‘窗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相机通常被认为无法描述眼睛所看不见的东西。但是一个充分掌握了相机的 摄影家能够描述隐藏在他记忆中的不可见之物‛。 ——细江英公

森山大道的摄影艺术语言探索

森山大道的摄影艺术语言探索

74艺术生活艺术鉴评呈现出来的硬调,对于自我内心情感的抒发,已经有了初步风格的形成。

当进入1970年的时候,森山陷入了对摄影深深地追问当中,他开始不断地反问自己:“摄影的目的何用?”在这种痛苦的情境下,发表了摄影集《告别,摄影》,开始了探讨摄影本质的追寻之旅。

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森山回归摄影,试图解构摄影,寻找并探索自己的摄影语言本身,并且将他个人的思考与成长转化为自我的摄影语言。

他放弃了老师们所属的传统的纪实方式,于是开始了他的摄影回归之旅:回归生活,于是产生了大量的街拍;回归个人,摄影便是他的记忆;回归形式,探索艺术语言本身。

二、回归生活——有了大量街拍森山大道以街拍闻名,被誉为“街拍大师”,经常花费很长的时间在街上漫步,特别随性,一反传统的“决定的瞬间”(即必须抓住某个关键的瞬间,摄影家需要预见这种关键时刻的能力并且在关键时刻按下快门,抓住分毫不差的时间点)。

森山使用的是GR 型的袖珍相机,这样可以让他轻松地穿梭于街道上拍照而不会太显眼。

与惹眼又笨重的专业摘要:森山大道是日本战后重要的摄影艺术家之一。

在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所呈现出的艺术风格十分大胆,所展现的黑白精神是对“廉价”色彩的反叛。

本文探究森山的摄影艺术语言,首先对摄影师森山的人生经历进行梳理,尤其是森山自我风格探索的重要时期,进而从森山回归生活、回归个人和回归形式三个方面,对其摄影艺术语言展开研究。

关键词:森山大道;摄影;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3-9481(2018)06-0074-03森山大道的摄影艺术语言探索王小瑜1 吴劭鹏2(1.东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10117;2.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一、摄影之旅森山大道(DAIDO MORIYAMA, 1938-),出生于日本大阪,原名森山弘道,成长于岛根县的小渔村。

日本二战及战后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儿时的森山就显得十分叛逆,因为父亲工作变动的缘故,小时候经常转学。

鲍昆:中国摄影的7个关键词

鲍昆:中国摄影的7个关键词

鲍昆:中国摄影的7个关键词映像志1839 2020-04-25 09:27:45关乎中国摄影发展方向的7个关键词:1. 慎用“美”这个词汇2. “结构美感”“视觉冲击力” 都是废话3. “构图”害人不浅4. 好照片的“刺点”来自摄影师观点5. 理论批评者要“拨乱反正”6. 艺术家应忌“东施效颦”7 . “中国特色”摄影就是沙龙画意,难在国际有一席之地一、慎用“美”这个词汇请慎用“美”这个词汇,即使使用,也是在相应的范畴内使用。

因为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美,或是普遍适用的美。

过去谈“美”,认为世界上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美”。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个特质,只要任何事物具备了美的特质,这个事物就具备了美的性质。

但是后人发现柏拉图的这种说法靠不住,人们对美的认识非常主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美的认识标准。

枫桥夜泊 1990 by 郎静山普遍认知的“美”的事物和现象,基本是侏儒赏心悦目的蓝天、白云和女性身体曲线一类的美好现象,在古典美学里这种现象被归在“优美”里。

但这个“优美”是无法解释艺术现象的。

比如,某位艺术家明明做了或画了一个很丑的作品,却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和兴趣,于是又有人说这叫“丑美”。

这种解释牵强附会,甚至造成混乱,因为这与和人们基本对美的认知相悖。

by 黛安娜·阿勃丝 Diane Arbus其实这种现象的关键点是:什么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感悟。

也就是说,作品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你。

如果你只用“美”字来规定你的理解,那肯定会一头雾水。

如果把“美”字抛开,别让它干扰你,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纪实摄影,它的魅力在于影像中凝聚着大量人类学和社会学、政治学的内容,是那些东西触动了你。

by 尤金·史密斯 Eugene Smith二、“结构美感”、“视觉冲击力” 都是废话“美”、“结构美感”这些词汇谈沙龙风光摄影还可以,如果是谈纪实摄影,这个问题根本就不重要。

因为纪实摄影不太关心所谓“美”或“结构美感”,它主要考虑怎么表达情感、思想、态度、立场等问题。

川田喜久治:最后的宇宙论

川田喜久治:最后的宇宙论

川田喜久治:最后的宇宙论作者:比另来源:《中国摄影》2015年第04期我使用“天空与梦想”、“最后的太阳”和“宇宙结构学”等题目,持续拍摄关于20世纪末的照片。

对于已经过去的那个世纪的人们,我有一种瞬间的同感能力,那些人们滋养着关于苍天的梦想和怀旧情绪。

——川田喜久治相比森山大道、荒木经惟、杉本博司等等,同为日本摄影家的川田喜久治(KikujiKawada)的名字并不为我们所熟知。

在过去的2014年里,川田喜久治的作品却在世界范围里再次广泛引起关注。

2014年4月的AIPAD(国际摄影艺术经销商展销会)展会期间,日本国际摄影画廊(Photo GalleryInternational)展出了川田喜久治最为著名的系列作品《地图》(The Map)的部分作品。

2014年11月,《地图》系列作为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的年度重头展览“冲突、时间和摄影”(Conflict,Time.Photography)的一部分进行展出,这一系列作品最初发布于1965年,它记录了战争和原子弹轰炸在日本造成的后果(超越了意义、无形的暴力、大规模的破坏和生灵涂炭)。

几乎在同一时间段,他的“最后的宇宙论”(The Last Cosmology)系列作品在英国的首场个人展览也由迈克尔·霍普画廊(Michael Hoppen Gallery)举办。

“最后的宇宙观”系列作品拍摄于1980-2000年间,包括题为“天空与梦想”、“最后的太阳”和“宇宙结构学”等作品。

这些作品最初于1980年代零散发表,最终于1995年结集出版并举办个人展览。

作为川田喜久治的“灾难三部曲”(Catastrophe Trilogy)的一部分,编年史似乎把关于“天”的戏剧与现实中两大时代的终结连接在一起:随着昭和天皇驾崩,昭和时代和20世纪终结。

乍一看,“最后的宇宙论”和“地图”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艺术作品。

“地图”聚焦于地面,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直冲云霄,放射灰四溅,还有盟军占领留下的余存;而“最后的宇宙论”则以外太空寓意地球上发生的事件。

最苦不过熬清静

最苦不过熬清静

最苦不过熬清静作者:使君233来源:《中学生百科·学习》2015年第08期第一次体会到何为“最苦不过熬清静”,还是多年前看到的一篇苗野对窦唯的访谈。

那时的窦唯已经淡出主流歌坛多时,潜心于即兴音乐创作,深居简出,生活清贫。

最常去的地方是后海的一间茶屋,一坐就是一整天,什么也不做。

很怪。

不过这也仅仅是生活上的清静,最难熬的还是职业带来的。

“找不到能够呼应自己的人”,这是艺术创造者们最强烈的孤独。

看了纪录片《小可爱与拳击手》与《寻找薇薇安·迈尔》之后更加理解了这种难熬的清静。

不断地大量地创作,看不到尽头地挥洒着激情与灵感。

生活越过越艰辛,支撑着他们的唯有对艺术的纯粹热爱的一颗初心。

传统艺术的叛逆者受美国运动绘画与波普艺术的影响,先锋派艺术家筱原有司男于20世纪六十年代在日本成立了“新达达主义”,随后来到纽约寻找新的艺术形式。

筱原清晨会步行几个街区到SOHO附近收集被人扔在街上的废弃硬纸板,用以完成他的雕塑作品。

当时媒体对他的评价是——他是纽约最有名的最穷的也是最努力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被MOMA和古根汉姆艺术馆收藏,他的名字出现在2006年每日艺术奖的名单上。

如果对每日艺术奖感到陌生,但你一定听说过谷崎涸一郎、三岛由纪夫、市川昆、近有隈研吾、村上龙。

他们也都曾登上过这个名单,细江英公甚至还要比筱原晚一年。

从所获荣誉上看,筱原也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了。

但贫穷仍然困扰着他,他还是会因为付不起房租而发愁,甚至贱卖自己的作品。

拖着装满作品的大行李出门寻找买家,为了节省车费去乘坐地铁,回家后自豪地对同为艺术家的妻子乃梨子说他这一趟节省了50美金。

这些细节都带来了强大的移情作用,作为观影者,也十分迫切地希望有人快快买走筱原的画作,从而解决他的燃眉之急。

筱原与乃梨子相恋时乃梨子只有十九岁,而筱原却已经四十岁了。

乃梨子崇拜筱原,认为他是诚实单纯的男人。

她丢掉了富家千金的身份与筱原过起了朝不倮夕的艺术家生活,一晃就是四十年。

摄影师蝈蝈小姐,古风摄影背后的故事

摄影师蝈蝈小姐,古风摄影背后的故事

这些年,古风摄影越来越受大家的欢迎。

在摄影圈中,也有一群摄影师在坚持着古风摄影,让我们可以近距离感受从未走远的文化烙印。

摄影师蝈蝈小姐就是这么一位不辞辛苦,追寻古意的摄影者,她是设计师、插画师,她更是一名摄影师,她镜头下的女子如从仕女画中走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美得云淡风轻,却又让人过目难忘。

她的作品第一眼便让人觉得细腻无比,像是巧夺天工的绣娘一针一线绣出的湘绣,又像是巧手画家一笔一画精心勾勒出来的画作,让人不自觉沦陷。

今天,就让蝈蝈小姐为我们讲述这些美到极致的古风摄影背后的故事。

摄影师蝈蝈小姐古风摄影背后的故事/影像志ImageImage/影像志Image/影像志Q:你为什么喜欢摄影?是如何走上摄影这条道路的?A:大学时的摄影课让我爱上摄影,觉得摄影有趣,拿着胶片机到处拍,还去暗房洗照片,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原画师,之后去了杂志社,也是原画师,但是无意之中老板看到了我的摄影作品,觉得不错,就让我去尝试给杂志拍插图,从此走上摄影的“不归路”。

Q:摄影对您的生活有影响吗?或者说对你看待世界和生活的方式有影响吗?A:影响很大,让我更擅于发现一些常人发现不了的美好事物,时间长了觉得心态平和了不少,以前总喜欢挑刺,慢慢的更喜欢看待它美好的一面。

Q:我看您的作品古风环境人像比较多,您为什么喜欢古风摄影?A:因为母亲是画国画的,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之后开始尝试拍摄古风风格的照片,一发不可收拾。

Q:古风环境人像与一般的人像摄影有什么不同之处?A:古风的东西必然涉及到中国的历史,古风人像摄影相较于一些现代人像摄影,难度主要在于摄影师需要全方位的去了解服饰,妆造,建筑,摆姿,国画等等。

比如不同朝代的服饰、妆面和发型是什么样子,这个朝代的建筑又有什么特点,这个朝代的风土人情大概是什么样子的,如何根据历史背景设定人物的摆姿(比如明朝端庄,唐朝就相对比较开放),古风的摄影构图以及配色有时候也会参考工笔画或者国画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我来说,摄影可以同时既是记录,又是自我表达的‘镜子’或‘窗口’。 “相机通常被认为无法描述眼睛所看不见的东西。但是一个充分掌握了相机的 摄影家能够描述隐藏在他记忆中的不可见之物”。 ——细江英公
细江英公多层面的、驾轻就熟的意象对他那个时代来说是富于创造精神的, 而他对内在表达的强调,促成了“影像时代”的出现。 1961年,细江英公开始与深受欢迎的作家三岛由纪夫密切合作。他们一起 创作了《蔷薇刑》);1963年,一种怪诞、色情、病态、戏剧性的特征在第二 个重要版本中达到了巅峰; 1971年该书出版,与此同时三岛由纪夫自杀。这些 照片所具有的梦境一般的特征,预示了三岛由纪夫的死亡;其中那种同性恋的 潜在基调对于一位以性情羞涩而闻名的人来说,毋宁说是一个自我揭露的冒险 举动。 细江英公也曾与舞踏运动中的土方巽合作,共同探索并表现出日本核战后 超出其严谨文化的想象力。
细江英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日本乃至世界摄影界鬼才 是战后日本的第一代现代摄影教父大师 和暗黑舞踏宗师的大野一雄,波普教母草间弥生并称为日本国宝级人物 是目前日本最有名望的在世摄影大师森山大道的老师 细江英公是一名佛教祭师的儿子,出生在日本山行县,不久就被带去东京。在 自传里,他称是因为儿时在田野里看到战后的鬼灵而收到了惊吓,并为日后那 种大难降至的神秘凄厉的风格打下了潜意识基础。 他最有名的作品是以三岛由纪夫为主角拍摄的《蔷薇刑》,这本充满残酷死亡 与生存气息的摄影集,使得后来三岛的自杀更加充满了浓郁的殉教色彩。
END

“我们,必须用各种各样的化学手法来争取到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效果!” 这是细江英公的名言之一。为此,作为后来者的荒木经惟甚至冒着暗房被烧的 危险,为了追求奇特的纹理,荒木点起了火苗。 但是,细江英公给我们的更多启示,将会穿透相片直指你的眼睛和某种深处
细江英公此后的作品,大多具备这种气质,他努力解决生命 之谜和人性之谜,他的作品“一律有种邪恶的、诡异的、阴 郁的、着魔般的、疯疯癫癫的、末日来临的气氛,荒野中一 个打着破伞的巫婆般的疯女人,龟裂的夜晚的胶泥地上一个 小小的裸体人,被不明来历的光照着”,即便是一座哥特式 教堂,被他拍出来,那种繁琐与阴沉,也像是来自另一个世 界。 70年代后,细江英公“不断呼吁经摄影家亲手以化学处 理所得之永久不变色照片的重要性”,并开展一些摄影启蒙 活动,1995年他成立了“清里摄影美术馆”,并任馆长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