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期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性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
从1914年到1918年,几乎全球各个大国都被卷入了这场战争,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深远的影响。
一、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源于欧洲各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和利益冲突。
其中,导致战火燃起的直接诱因是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继承人弗朗茨·费迪南德在塞尔维亚被刺杀,奥匈帝国随后向塞尔维亚发起了战争,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国际政治博弈。
二、战争的扩大与全球化起初,战争只是局限在欧洲,然而随着各国的加入和所属国际联盟的扩展,战争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大规模冲突。
英、法、俄以及其它列强相继卷入,联合国际同盟和中立国组成了协约国,而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等则形成了中央同盟国。
随着战争的进行,各方代表各自国家和领土的利益进行着残酷的角逐。
三、战争的特点和影响1. 制造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上世纪以来最具破坏性的战争之一,数百万人丧生,城市被炸毁,无数家庭被分崩离析。
2. 科技和战争的结合:这场战争见证了科技和战争的结合,如毒气战、坦克、飞机、航空母舰等现代战争的标志性武器首次亮相,对未来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持久影响。
3. 群众动员的全面性: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大国进行了举国体制的动员,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和参战国的规模。
4. 后果深远:战争结束后,欧洲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纷纷推动了各国政治体制的转变,带来了二战的蔓延。
四、战争的启示与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使得人们对战争有了更多的反思和警惕。
这场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层面,成为20世纪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节点。
同时,我们也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通过和平与合作解决争端,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和谐的未来。
总结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世界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政治、军事、科技、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简称一战)是一场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间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
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这场战争。
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称之为“世界大战”。
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中文又常称为“欧战”。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国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中国北洋政府等则属协约国阵营。
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丧生,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损失约1,700亿美元。
战争的导火线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其中又以西线最惨烈。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目录一战的性质战争的背景1.普法战争2.互立阵营3.争夺殖民地4.争夺摩洛哥事件5.欧洲火药桶——巴尔干6.波斯尼亚事件7.第一次的巴尔干战争8.第二次的巴尔干战争9.萨拉热窝事件10.普战事爆发战争的过程1.西面战线2.东面战线3.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世界大战结束1.战争的结果统计资料2.巴黎和会3.其它和约战争的影响一战的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12张)第一次世界大战(The Great War)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等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的正义性质外,其他都是非正义的。
他们的正义不能根本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战争的简介日期: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位置: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结果:协约国获胜直接原因/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大约15亿人卷进战争死亡(约数):1669万人=将士:900万+平民:700万发起国家:同盟国、协约国主要参战国:协约国一战资料(6张)俄国法国塞尔维亚王国比利时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日本意大利王国(1915年5月,意大利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罗马尼亚希腊美国中国等同盟国意大利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又称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7月开始到1918年11月,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人口达15亿以上,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
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400万人,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
战争的背景普法战争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
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
是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第一次世界大战分析中文名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部队:同盟国、协约国战争结果: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战胜时间: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地点:欧洲、太平洋、中东、地中海与非洲、亚洲部分地区人物:威廉二世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穆罕默德第一次世界大战详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
英、法、比等国的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同奥匈帝国、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线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这次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国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的计划破产。
西线作战的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年~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
由于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所以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的陆地上战役,即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日德兰海战役后,英国仍然牢牢控制着制海权。
这一阶段,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
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
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大战根源和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
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
经济和政治根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的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已达到很高程度。
各国金融寡头凭借雄厚的资本力量,实际上成为这些国家的统治者。
各国政府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
各资本主义强国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
世界领土被瓜分殆尽。
但帝国主义列强占有的殖民地很不均衡。
老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去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德国、美国、日本三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还没有殖民地。
德、美、日不满意这种状况,要求以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1898~1905年间连续发生美西战争、英布战争和日俄战争。
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
为了转嫁危机,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扩军备战,企图以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解决国内危机。
地图: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两大军事集团形成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与法、英,俄国与奥匈矛盾加剧。
1873年,德、奥、俄三国建立三皇同盟。
俄土战争后,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于1878年主持召开柏林会议,使俄国在巴尔干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引起俄国对德国的怨恨,三皇同盟破裂。
1879年,德国与奥匈正式订立军事盟约。
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次大战、二战;1939年-1945年),是人类社会所进行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1]交战双方是以中华民国,法国,英国,苏联及美国等为主的组成同盟国军事联盟,与以纳粹德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等为主的军国主义国家组成轴心国集团。
战争进展到最高潮时,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有19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战火遍及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
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结束。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始时间,尽管在1939年9月之前,有北非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与中华民国的抗日战争(部分史家认为起始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或起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2][3])等已经开始爆发国际间的军事冲突,但普遍持有欧洲中心观的学者认为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4][5],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二战总计造成了约7千2百多万人死亡[1],占了当时世界总人口(约19亿7千万)约3.71%。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 (First World War) 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被塞尔维亚族青年用手枪打死。
7月28日,奥匈帝国以此事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决定乘机吞并塞尔维亚。
随后许多国家也相继卷入战争。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大战起因和各主要交战国的战略方针,大战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早在1882年,德国即拉拢奥匈和意大利建立"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即同盟国。
1892~1907年,逐步形成英法俄“三国协约”(Triple Entente),即协约国。
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
巴尔干和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主义国家统治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族青年刺死的事件,成为大战的导火线。
7月28日,奥匈对塞宣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同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同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
大战从此全面展开,先后卷入战争的达33国,总人口达15亿。
俄、法两国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英国暗中支持俄、法。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几天后,德、俄、法、英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
战争最初在欧洲进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欧洲范围。
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乱。
战场上双双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主要参战国协约国:塞尔维亚王国、俄罗斯帝国、法国、比利时、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日本、黑山、意大利王国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约国占优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规模、影响力的一场战争。
它爆发于1914年7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结束于1918年11月11日的停战协定签署。
在这段时间里,全球各大国家被卷入战争,形成了两个对立的联盟集团:协约国和中央同盟国。
1. 背景与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原因。
其中一些主要原因包括:- 各国主义盛行:帝国主义思潮使得国家争相扩张殖民地,争夺资源和市场,这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 君主制度:当时许多主要国家的君主制度使得各国元首在国内外政治决策中拥有重要影响力。
- 军备竞赛:各国为了自身国家安全和势力范围扩张而进行军备竞赛,导致了武器与军事实力的飞速发展。
- 贸易争端:贸易利益和经济利益的争夺也是导致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战争过程与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具有长期的、阵地化的战争过程,主要战场集中在欧洲。
根据次级战争的发展,可将战争过程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开战阶段:1914年,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宣战导致战火从巴尔干半岛蔓延到整个欧洲。
- 塔恩伯格战役(1914年):这场战役对德国来说是重要的胜利,使其取得了东北部的优势。
- 马尔尼战役(1916年):法国和德国在此战役中投入了大量兵力,但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 索姆河战役(1918年):由于美国军队的介入和盟军的合作,德国军队被迫向西撤退,为盟军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极具深远影响的后果:- 人员伤亡:全球各方共有约1700万人死亡,约2000万人受伤。
- 经济瘫痪:战争期间,各大国耗尽了巨大的财政与资源,导致经济瘫痪,失业率攀升。
- 政治变革:战后,帝国主义体制崩溃,多个国家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制,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 出生国家:大量的士兵和平民死亡,为了人口重建,许多国家产生了出生激增。
- 国际事务: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国际事务带来了重要变化,如国际联盟的成立。
3. 教训与启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和平与对话:通过和平与对话解决争端,避免战争的发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
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协约国(Entente Powers)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
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
战场主要在欧洲。
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1(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
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摘要日期: 1914–1918位置: 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结果: 协约国获胜死亡(约数)将士: 9百万平民: 7百万合共: 1千6百万详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伤亡统计主要参战国协约国同盟国* 塞尔维亚王国* 俄罗斯帝国* 法国* 比利时*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日本* 黑山* 意大利王国* 更多…* 德意志帝国* 奥匈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保加利亚普法战争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
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
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
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
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帝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
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
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
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
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
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
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
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援俄国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盟。
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定。
这协定并不是军事同盟。
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定。
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条约。
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鄂图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
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
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
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
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
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或二大战。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及其仆从国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最具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2倍!)、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1亿零221万余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失败而告终。
战争的起源纳粹德国的崛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集团把同盟国集团击败。
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后,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6月28日,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
1919年7月31日,国民议会在德国南部小城魏玛通过了魏玛宪法,宣告魏玛共和国成立。
由于法国曾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受到普鲁士的重创,一战结束后,法国希望能够对德国在经济上进行报复,并最终削弱这个强大的邻国。
《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意志帝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国防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
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意志帝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多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凡尔赛条约》过多的只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加上德国国内普遍不承认军事上战败。
使得德国国民对《凡尔赛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普通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
在经历了短暂的平稳期后,外不能排除外侮,内不能解决内患的魏玛共和国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这个脆弱的共和国面临著严重的经济问题,濒临破产的边缘,德国人民生活非常艰难,这为德国极端右翼势力的兴起提供了良机。
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Nazi])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称德国的困境之根源来自于战后强加给德国的严厉条款、懦弱的魏玛共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
他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德国人的支持,到1933年时纳粹党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党。
1933年1月30日,总统兴登堡元帅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
与此同时,希特勒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希特勒可越过联邦议会进行实际独裁统治。
此时,魏玛共和国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终点,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
为了摆脱英法等国对德意志帝国的束缚,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扩军备战计划受到限制而于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
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又依据宪法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
希特勒并不是只会叫嚣喊空话的政客,他上台后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加上他具备远见,让社会底层的劳动阶级也能享有过去所没有的福利,因而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
德意志帝国内部已经政局稳定,纳粹党人开始将重心放到外交方面,并采取了多个冒险的行动。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
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国的保护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其它部分被瓜分。
意大利的法西斯势力登场一战后,意大利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地方,全国面临无政府状态,共产党人与社会党人控制着工会,很多人担心布尔什维克式的共产革命将席卷意大利。
在几个自由政府无法解决这些威胁后,国王维克多·爱麦虞埃三世在1922年10月30日邀请右翼政客墨索里尼以及他所领导的法西斯党组成政府。
法西斯党人上台后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规武装,用以打击无政府主义者、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
在几年时间内,墨索里尼就巩固了自己的独裁地位,意大利也沦为一个警察国家。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殖民地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
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与法国外长皮埃尔·赖伐尔签署了意法条约。
10月3日,意大利军团入侵独立的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在经过一场长达7个月的战役之后,阿比西尼亚被征服。
1936年,意大利加入日德《反共产国际协定》,由此,德意日三国轴心初步形成。
同年,意大利和德国一同支持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1939年西班牙共和政府被颠覆。
在眼见德国把欧洲局势推向战争边缘的时候,墨索里尼趁火打劫,于1939年4月7日,占领阿尔巴尼亚。
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侵略阿比西尼亚后,1937年意大利也退出了国际联盟。
意大利与同样退出国联的纳粹德意志帝国在1939年5月缔结了《钢铁条约》,从而加强了罗马-柏林轴心。
1940年9月27日,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又接受了日本加入轴心国,签署《三国公约》,罗马-柏林-东京轴心就此正式形成。
战前的苏联当德国法西斯政权崛起之时,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就一直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等国家的绥靖政策除了维护自己利益免遭军事扩张势头正猛的德意志帝国损害以外,他们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将德国这股他们认为的祸水.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战争的相关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间现在争论很大,有1931年,1937年,1939年,1942年等多个版本,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多亿人口。
战争双方共动员军队1亿多人,战争过程中死亡人数达5000万,直接战争费用13520亿美元,财产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一个原因也是最基本的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本性,在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这个基础上帝国主义各国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极度尖锐化起来。
世界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是不平衡的,是跳跃式的。
在一定时期内,某些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以飞跃的速度赶上自己的竞争者并跑到前面去了;相反的,有些国家则踏步不前,并且逐渐落到后面去了。
例如,1938年德国钢产量达到2250万吨,相当于英法两国钢产量的总和。
1935年,德国生产了3183架飞机,超过了1938年法国的生产量。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希特勒德国无论在经济上或军事实力上均已全面地超过老大的英帝国主义或法帝国主义。
可是,英法两国却占有广大的殖民地,而力量超过英法的法西斯德国则连一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也没有。
这样就使各帝国主义国家力量的对比和彼此间势力范围划分不相称的现象加强。
在世界资本主义到了帝国主义时代之后,世界的领土均已分割完毕。
个别国家要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要侵占和劫掠殖民地,唯一的办法就是夺取其他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势力范围和掠夺别国的领土。
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例如德、意、日,认为它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分势力范围、领土、资源、市场等等是受了委屈,吃了亏的,因此,它们就想再分一次,以便对自己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