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象组合与意境创造

合集下载

探析《春江花月夜》中意象和意境的灵活运用

探析《春江花月夜》中意象和意境的灵活运用

巨匠心 ,将这些传统诗歌意象注入了新的含义 , 以生花妙笔融
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 ,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展现以
澈空明、清丽 自然的感觉。诗人以 “ 月”为 中心意象,紧扣 “ 春”、 “ 江” “ 、花 ”、 “ 月”、 “ 夜 ”五字排开,集合 了
春江花 月夜的绮丽景色 ,尽情赞叹大 自然的美 ,讴歌人 问纯洁 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 、白云、扁舟、 的爱情 。 还抒写了相思别离之情 ,表现 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 高楼 、镜台、砧石、鸿雁、鱼龙、思妇 、游子等众多意象 ,组
再 是 不 识 字 的 人 , 而 是 不 会 学 习 的 人 。 ” 二 十 一 世 纪 是 知 课 当作休 息课 ,教 师在 课 堂 上激 情 四射 ,学 生却 昏 昏欲
识经 济时代 ,学会 学 习是新世 纪合 格人才 的必 备素质 ,努 睡,缺少 主动 学习 的动力 。究其 原 因,跟教 师没有 转变传
生趣 ,以 “ 江”、 “ 月”二字为中心 。 “ 春 ”字 出现四次 ,
沙、浦、潭、潇湘、碣石等位陪衬 ,写月则用天 、空 、霰 、
为背景 ,将 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 是诗人有意识 的将这些 已有的意象有选择的重新组合 。”
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 的诗境 。 《 春江花月夜》是最 著名的一首,它号称 以 “ 孤篇横绝全唐 ”,奠定了张
构造的意境是优美的、和谐的,更是扣人心弦的。
( 三 )意象群重复出现和对比
本 诗 中 的五个 意 象 ,在全 诗 中层 次 叠落 ,环转 交 错 ,各 自
二、匠心独具的意境创造
张若虚 《 春江花月夜》着力于诗歌意境的营造,围绕 “ 春

《春江花月夜》古诗解读

《春江花月夜》古诗解读

《春江花月夜》古诗解读《春江花月夜》是宋代文学家张若虚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春江花月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

本文将从诗歌的结构、意象的解读和主题的阐述等方面对《春江花月夜》进行解读。

诗歌结构方面,整首诗共分为四个八句的节,每个节之间通过描写春江和花月的变化,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首节描绘了春江的宽广和水面上花影摇曳的美景,第二节以清辉扇动水中红影的形象描绘了花月夜的幽静与神秘。

第三节突然转换场景,将目光投向月亮,以“江天一色无纤尘”来形容月色的明亮与幽雅。

最后一节以望月引发的思绪,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对逝去岁月的回忆。

意象的解读方面,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春江花月夜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

首节中,“月照花林”一句借助明亮的月光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同时“花影摇摇”则通过动态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花的灵动与生气。

第二节中,“清辉”和“红影”形象的运用则增添了花月夜的神秘感和浪漫气氛。

第三节中,“江天一色无纤尘”意指月圆天空,清澈如镜,没有丝毫尘埃,这一景象在读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一节中,诗人以“思悠悠”来表达内心的哀愁和对往事的思念,使整首诗赋予了伤感的色彩。

主题的阐述方面,诗歌表达了人对大自然中花月美景的赞美与追忆,也寄托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思念和悲伤。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江花月夜的景致,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内心深处的情感。

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生活和理想世界的向往,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给人以超越现实的想象空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美。

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对逝去时光的回忆与悲伤,表达了诗人对流年逝去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美景的描写和诗人内心情感的表达,传递出一种生命短暂、岁月易逝、人生百态的主题。

总之,《春江花月夜》通过对春江花月的描绘,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与思考。

无论是结构的安排、意象的运用还是主题的阐述,都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春江花月夜》意境赏析

《春江花月夜》意境赏析

《春江花月夜》意境赏析意境通常是指整首诗或某一段诗所创造出的境界。

意境又称艺术意境、境界,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是作品中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形象系统及其所生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和审美领悟的境界。

意境由意象构成。

意象是砖石,那么意境就是建筑;意象是水滴,那么意境就是多姿多彩的云霞。

意象是实,那么意境就为虚。

通常而言,我们分析一首诗意境的时候,往往有四点作为突破口,即意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诗韵。

以意境论,唐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可谓是上继五代,F承盛唐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借由眼中所见春、江、花、月所构建的五彩斑斓的图画,生发出对宇宙、人生的感慨,继而又生发出思妇、游子的情怀。

下面笔者将《春江花月夜》赏析教学的方法做以阐述,就教于方家。

、归纳意象,还原画面全诗前八句中的意象分别有:江水、大海、明月、潮水、月光、芳甸、花林、霰、流霜和沙汀。

在这十种意象中,江、月无疑是核心意象。

大海、潮水的选择是为了衬托出江流的广阔与渺远,给人营造出一种阔大无边、横无际涯的感受。

芳甸、花林、霰、流霜、白沙的使用则全部是为了映衬出月光的皎洁,是月得以表现的媒介。

因此,这一部分要将几个意象的主从关系确定之后,再来赏析。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实践中可选用“还原法”进行教学,即要求学生根据此八句,完成一段景物描写,并限定要求(或静谧、或神秘、或纯洁、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这样说。

同样的事物,由不同的主体来进行赏析,根据不同的情感预设的条件来欣赏,其结果也一定是千差万别的。

下面引述两段还原的景色描写:例1 :春潮涌动,涌出一轮明月,江面似与大海相连,宽广无垠。

月华如水,随波而漾。

银辉轻洒,将春江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色。

江流绕芳甸,月色笼花树。

汀上白沙,空中是空中的霜珠,还是那洒向人间的月光啊!流霜,都融入了这一片月色之中时间难以分辨这究竟例2 :在那浩浩荡荡的江流入海处,海天一色,春潮无边。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一、本文概述《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杰作。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艺术境界、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深入赏析,探讨其独特的意境之美,进而理解诗人如何以诗歌为载体,将自然美、情感美和艺术美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深远的美学空间。

文章将先简要介绍诗人张若虚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再对《春江花月夜》的诗歌内容进行概述,为后续深入解析其意境与美学价值奠定基础。

二、《春江花月夜》的诗意赏析《春江花月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宁静与美丽,赋予了读者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篇中,张若虚巧妙地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隐喻,通过这些意象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幽深而广阔的意境,使得诗篇既有具体的画面感,又有深邃的哲理意味。

诗篇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宏大与美丽。

春江之水静谧流淌,映照出花的鲜艳和月的明亮,形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景象。

而夜色的深沉与宁静,又为这幅画卷增添了一种神秘和深沉的色彩。

这些自然元素的巧妙组合,使得诗篇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宏伟和美丽。

张若虚在诗篇中运用了大量的情感元素,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春江花月夜的热爱和向往。

诗篇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得诗篇在表达上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人能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篇在哲理层面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张若虚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宇宙等问题的思考。

他借用了自然的美景,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穷,从而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哲理的融入,使得诗篇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意义,使得读者在欣赏诗篇的也能够得到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解读诗词意境春江花月夜

解读诗词意境春江花月夜

解读诗词意境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宋代文学家张若虚所创作的一首传世名篇。

它以细腻瑰丽的文辞和优美的意境描绘了春江之夜的美景,给人以宁静祥和、唯美浪漫的感受。

本文将对《春江花月夜》的诗词意境进行解读,探寻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首先,诗词作为一种传统文学艺术形式,其独特的审美特点使得诗人通过文字描绘具象景物,展示主观情感和思想境界。

《春江花月夜》以“江”、“花”、“月”为主要意象,通过对它们的艺术描绘带领读者进入了春江之夜的美妙世界。

在诗中,作者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开篇,直接将读者带入一幅江水涌动、明月皎洁的意境中。

江水与海平相连,明月与潮水共同诞生,给人以旷达、奔放的感受。

这种艺术手法在宋代诗词中颇为常见,通过将不同元素进行巧妙组合,创造出独特的诗意。

接下来,诗人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描绘了春江两岸的风景。

江水蜿蜒曲折,环绕丰美的田园,美得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

同时,月光映照下的花林则如同飞舞的雪花,纷纷扬扬,给人以如诗如画的美感。

细腻而瑰丽的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清新宜人的春光之中。

随后,诗人以“空忆波音入梦幽”展示了自然酣睡的境界。

作者在波音声中悄然入眠,将自身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传达出宁静祥和、惬意无忧的心境。

这种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写作手法在诗词中较为常见,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舒适,又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诗词通过吟咏“月色与花香”,以及“宜春”、“无限春色”等词语,强调了春江之夜的美好氛围。

其中,“宜春”既有地名之意,也有“适合春天”的意思,诗人通过这种词语的运用,加深了春江夜景的醉人之美。

而“无限春色”则更加强调了春江夜景给人以无限遐想、美不胜收的感受。

整首诗词以美景和美好心境为主线,给人以耐人寻味、久久难忘的艺术享受。

综上所述,《春江花月夜》通过对春江之夜的艺术描绘,展示了宁静祥和、唯美浪漫的意境,赋予了江水、花林、明月等元素以美的象征。

诗人通过细腻瑰丽的文字,创造出令人陶醉的美学空间。

《春江花月夜》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春江花月夜》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春江花月夜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张若虚创作的一首诗歌,以其唯美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该诗歌中所体现的意象和情感,并对其含义进行解析。

1. 意象分析1.1 春江春江被描绘成一条青绿色的河流,代表着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季节。

它暗示了作者对于春天悠长、美好气息的追求。

1.2 花诗中出现了众多美丽的花朵,如樱花、杨柳等。

这些花朵代表着生命和繁荣,同时也投射出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渴望。

1.3 月夜明亮而神秘的月光笼罩整个画面,给人带来宁静和安详之感。

月亮也代表着智慧和灵性,在诗中传递出深邃和超脱尘俗之意。

2. 情感表达2.1 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诗人通过描绘春江、花朵和月夜等自然元素,表达了对大自然之美的赞美。

这种赞美充分展现了作者对于和谐、宁静的追求。

2.2 对逝去时光的回忆诗中出现了"往事"和"伊人"等词汇,暗示着诗人对已逝去的时光与恋人的思念之情。

这一情感通过意象渲染而更加浓郁。

2.3 对生命与永恒的思考在描绘生机勃勃的春江和繁花盛开的场景中,也蕴含着作者对生命与永恒存在的深刻思考。

诗歌通过意象传达出对于时间流逝无法抵挡、生命如梦似幻之感慨。

总结《春江花月夜》以其丰富多样的意象和深邃细腻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借助春江、花朵和月亮等意象,在对自然之美赞美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时光流转、生命轮回以及对深刻哲理的思考。

该诗歌通过意象和情感的精细描绘,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境与意念的交融,产生共鸣。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艺术特点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艺术特点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艺术特点春江花月夜是唐代文学家张若虚创作的一篇抒情长诗,以描述江南春景中的花、月、夜等元素为主题,营造出一幅美丽而宁静的意境。

这首诗曾经在古代文人雅士中广为流传,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意境表达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春江花月夜的独特之处。

一、意境表达春江花月夜通过对江南春景的描绘,创造了一种温婉、恬静的意境。

首先,文章以江南春天的美景为背景,描绘了花开的景象。

诗中提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将花开与江水、明月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自然而柔和的景色。

其次,诗人将月光映照在江面上的景象与花香交织,形成了一幅细腻而宁静的画面。

最后,诗人以层层叠叠的画面展示了春夜的静谧与宁静,将人们带入一个超脱尘嚣的美好世界。

此外,春江花月夜所表达的意境还包含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描绘美景的同时,诗人也通过诗中的几位虚构人物,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在诗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人们在赏花赏月的同时,对无常和人生的反思。

这种意境的表达不仅让人们感受到美的享受,更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间之美的珍视。

二、艺术特点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景物描绘的真实性、情感抒发的直接性以及意象塑造的巧妙性。

首先,春江花月夜以其细腻的描写方式展示了江南春天的美景。

诗人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如花、江水和明月,使人们仿佛置身于春夜的美景之中。

这种真实性的描绘不仅让人感受到美景的存在,更使人们对大自然的美好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感受。

其次,春江花月夜通过情感的直接抒发,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诗中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描写诗人自己的感受,诗人直接抒发出自己对春夜美景的喜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情感的直接抒发让读者能够更好地共鸣,更深刻地理解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春江花月夜通过巧妙地运用意象塑造,使诗歌中的景象更加立体和深刻。

诗人通过描绘花、月、夜等意象,使读者对江南春景的美和对人生的思考有了更加细腻的感悟。

《春江花月夜》——曲诗画的和谐统一

《春江花月夜》——曲诗画的和谐统一

《春江花月夜》——曲诗画的和谐统一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大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瑰宝之一。

此诗在文学上展现了丰富的意境,而在艺术上展现了曲诗画的和谐统一。

首先是曲。

《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与诗歌的意境十分贴合,以中阴调为主,诗句优美,空灵而清脆,给人强烈的艺术享受。

曲中以又高又婉的曲线表现了诗歌中的花、月、夜景
等艺术表现手法,直接感染着人们的情感,让人们在听到曲之后感到心情愉悦、舒畅。

其次是诗。

《春江花月夜》的诗歌和曲调会互相配合,用美好的诗句渲染了春江花月
夜的美丽景色,从而形成了曲诗画的和谐统一。

在整个诗歌中,描绘了江上夜景中的花、月、人、船,展现了江南的繁华美景。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人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
世界物象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理解。

最后是画。

《春江花月夜》的画意联想了曲和诗的美好图景,将这些想象佳境凝练而
成的艺术意象,进一步传达给读者、听众和观众。

藉由画所展现的艺术手法和构图,在视
觉上再现了诗的意境,进一步强化了曲和诗所营造的意境,产生了非常巧妙的互动和联想,更好地将曲、诗、画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更加深刻的艺术画卷。

总之,《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传世的佳作,其中曲、诗、画的和谐统一,创造了一种
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通过曲、诗、画三种艺术手法的融合, 作
者成功地将想像的意境带到读者、听众和观众眼前,达到了艺术与生活相融合的效果,使
人们在阅读、欣赏《春江花月夜》时能深切地感受到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和艺术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密度的意象群有规律的组合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 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 浓脂艳粉,给人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诗人入手擒题,以“月”为 中心意象,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集合了江水、沙 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 鸿雁、鱼龙、思妇、游子等众多的意象,组成完整而有序的诗歌意象群。 • 光有一组令人神往并不断咀嚼的意象并不能成就一首好诗,但如果将这些 意象有规律的排列(即按类的规律排列)则不然。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以流动的江水和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一动一静两个意象为中心,江水的流 动与月光的洒泻自然流露,将看似并无联系的扁舟、高楼、玉户帘、捣衣 砧等物象一一串进诗中,并给他们注入了相思、惆怅、依恋等各种不同的 人间感情。“江” 与“月”一低一高、一近一远,不得不让诗人、读者产 生无穷无尽的遐想,而诗人的遐想又是通过意象的有序排列来实现的。就 前面列举的意象来看,江水、沙滩由远及近;天空、原野由高到低;枫树、 花林、白云又由低到高,这些都是眼前看到的实景。扁舟、高楼、镜台、 砧石、鸿雁、鱼龙、思妇、游子等是诗人想象的意象,是虚景。从这些意 象组合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由实到虚、由物及人、由写景到抒情。既 符合人的思维规律,也符合人们的视觉规律,这样构造的意境是优美的、 和谐的,更是扣人心弦的。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体现的这一创作规律,后来的诗人特别是那些 卓有建树的杰出诗人都自觉遵循。
• 历代诗人词客在抒情达意时往往将自身感情 寄托在某一物象上,进而产生意象。如杨柳、 长亭等意象表示送别;月亮、鸿雁等意象表 示思乡,梧桐、芭蕉等意象表示愁苦……所 谓意象组合就是诗人有意识的将这些已有的 意象有选择的重新组合。张若虚的《春江花 月夜》在意象的组合上,可以说与传统古典 诗歌尤其是绝句、律诗的意象组合方式大异 其趣。纵览诸位前辈先生对《春江花月夜》 的研究成果,本诗在意象组合上有以下四点 独特之处。
(四)中心意象的导引
• 在这首九韵四转三十六句的长诗中,诗人在众多的 意象群中抓住一个最具生发力的中心意象,使所有 的意象都具有了向心力,而这中心意象最集中于情 感和情绪的变迁,使作者的意绪和它契合。在这个 基础上,其它的大量意象有了情感的导航的灯塔, 情感与意象的联合力增加,有利于诗人清晰完整的 借助意象传情达意,沟通读者。诗人以“月”为中 心意象,通过 月所能包容的丰富情感内涵,将自己 的情绪变化融入其中,以“月”连接起自己内心最 深幽的一隅,月牵动着诸种思绪的伸延发散,思绪 又在“月”的变化中细微而真切地展示出来。这 “月”也沟通了读者与诗人,使这“月”在诗人与 读者之间往复回旋,亦牵带着其他“异质同构”的 意象次第涌现,组成一个壮观而缤纷的意象群体。
• “《春江花月夜》从自然境界到人的内心世界不受任何局限和压 抑,向外无限扩展开去。人们面对无限的春江、海潮,面对无边 的月色、广阔的宇宙,萦绕着绵长不尽的情思,荡漾着对未来的 柔情召唤。”[7]诗的开篇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以“夜”为背 景的春江花月图,再点染以“芳甸”、“花林”、“流霜”、 “白沙”,将大千世界浸染上一片梦幻色彩,而在这一片迷朦的 梦境般的世界中又隐约涌动着宇宙生命的洪流。特别是“江畔何 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些天问式的诗句,发人 深省。闻一多先生对此评论道:“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 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 没有憧憬,没有悲伤。”[8](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 赎》)。由“不知江月待何人”引出下文思妇对漂泊游子的相思 之情,将宇宙意识与人生图像融为一体,月光与情思二而合一, 摇曳顾盼,将游子思妇的离情别愁写的诗意荡漾。特别是结尾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更是“余情袅袅,摇曳于 春江花月之中,望海天而杳渺,感古今之茫茫,相离别而相思, 视流光而如梦。”(王尧衢《唐诗合解•卷三》)一片朦胧的物 境中,弥漫着绵延无尽的情思,而游子思妇的无限凄情又完全消 融到自然景物中去,随着无边的夜色与年年相似的江月得以滋长、 伸展,进入审美化的境界,悲伤并不绝望。
二、别具特色的意境创造
•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刘勰《文心雕龙》和钟 嵘《诗品》中已开始将“境”的概念用于诗歌理论,盛唐王昌 龄《诗格》提出“意境”二字之后,文学意境论全面形成。清 末王国维是意境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集大成者,他从物与我、客体与主体,情 与理的内在联系剖析意境的内涵,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 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 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 为物。”[5](王国维《人间词话》)“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 (宗白华《美学散步》)。 童庆炳先生在他主编的《文学理论 教程》中明确指出意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 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空间。”[6] • 创造意境,就是通过意象的选择与组合,创造具有景(形)外 之景(神),象外之旨(意)的艺术空间,是形与神、虚与实 的和谐契合。意与境深,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融为一体,景 生情、情生景、形神兼备、虚实相生,从而创造出生动优美、 韵致意境。
(二)意象重复出现
• 题目《春江花月夜》中的五个意象,在全诗中层次叠落, 交替出现。从意象出现的频率来看就会发现,在本诗中出 现最多的意象是“月”,(15次),其次是“江”(12 次)、“春”、“夜”、“花”分别 是四次、两次、两 次。更有意思的是“江月”这一意象在诗中出现了三次, “月”这一意象单独出现了五次。诗人之所以这样写,首 先是从字面上给读者营造强烈的视觉效应,致使读者不得 不对诗人这种独特的写法深入思考。这种意象反复出现的 创造,可谓是张若虚大胆而成功的创造与尝试。我们不妨 看看诗中融合了议论与抒情的几句诗:“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 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这一意象在 诗中先后出现了三次,诗人不避重复,我们也感觉不到重 复。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抒情与议论的完美融合;二是 诗意与哲理的水乳交融;三是意象的高频率出现与意境的 高深旷远。 • “意象重复出现”也深深影响了后来的诗歌。
• 诗人从多视角写景。写春江,则“时而江潮连海,时而 波光滟滟,时而奔涌万里,时而鱼龙潜跃”;写月亮, 则有一幅幅不同的连轴图“月生、月悬、月落,表现了 时间的推移,明月、孤月、藏月、落月,表现了感情的 变化”。[10]诗人用他那独具的慧眼,准确抓住了江、 月两个客体的形象特征,以夜为背景,描绘出逼真如画 的春江花月图。 • 李泽厚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阐释诗境,并将这种诗境出 现的根源,推溯到那一特定时代的诗人精神风貌,审美 心理及时代性文学主题的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上。他认为 “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 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 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 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1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象 组合与意境创造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紧扣春、江、 花、月、夜这些诗歌传统中极具丰富美学 内涵的意象,构筑出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 景。同时,诗人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 体,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 幽美邈远的意境。
• 诗人紧扣春、江、花、月、夜这些诗歌传统中 极具丰富美学内涵的意象,“将春江花月夜炼 成一篇奇光”(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集评》),构筑出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同 时,诗人匠心独运,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诗 歌意象注入了新的含义,另辟蹊径,以生花妙 笔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 月夜的描绘,尽情地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 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 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 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 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三)意象之间不断地对比与映照
• 在这首“孤篇横绝”“孤篇概全唐”的长诗中, 意象之间在不断地对比与映照中完成互动,每 一个意象在其他意象的参照中既呈现自身的特 殊性,又反映整体的同一性;所有意象在彼此 的映照中呈现了意象涵义的无穷性。如上半部 分(前四韵十六句)情景、哲理与下半部分 (后五韵二十句)离情相思的对比;江和月的 对比,人生和春江花月夜的对比;游子与思妇 的对比,游子、思妇内在心理,情绪的相互映 照……在本诗中,虚实对比也处处可见。这种 独特的意象组合,使这首情景交融的诗曲折幽 深,变幻多姿,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着力于诗境的融造,围 绕“春江花月夜”囊括了丰富的意象,写江用 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 石等位陪衬,写月则用天、空、霰、霜、云、 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为映照, 形成了诗境容量的丰富感和充实感。围绕丰富 的意象,诗人舍去了描摹与刻画,着力于诗境 的整体合成。诗人匠心独运,另辟蹊径,以生 花妙笔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有如行云 流水,从而构成本诗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 美而邈远的意境。
• 在意境创造中,抒情客体——景,抒情主体——情, 这两条线索在诗中相互交织,臻于交融,“这种主 体和客体双重丰富性的交融,使《春江花月夜》展 开了一个渊默的梦似的诗境。”[9]主客体相谐的妙 境,诗人笔端处处不离月,情随月升、月悬、月斜、 月落而起伏跌宕。诗人独特的借助于明月抒发和表 达多种感情,情因景生,而又染于景,从而达到情 景水乳交融。如“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 来。”等句生动逼真,堪称传神之笔,完全是情寓 于景,景融于情。全诗从头至尾都在写景,但又无 时无刻不在言情,可谓“一切景皆情语”。诗人将 月写成知人意,通人心,传人情的有情体,对于完 成情景 水乳交融的意境创造是十分重要的。
一、独特的意象组合
• 意象是诗学评论中一个重要概念,关于意象的 含义,古今中外,历来见仁见智。我们认为,所谓 意象亦即灌注了作者丰富思想情感的物象。 “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 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一个 意象成功地创造出来以后,虽然可以被别的诗 人沿用,但往往只在一个或几个诗人笔下才具 有生命力。以致这种意象便和这一个或几个诗 人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