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手艺的黄昏》有感
活着的手艺读后感

活着的手艺读后感
《活着的手艺》是一本描写手艺人生活的小说,作者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故事,展现了手艺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思考了手艺人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手艺人的劳动成果。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手艺人的辛苦和艰辛。
主人公在书中是一个木匠,他对自己的手艺充满了热爱和执着,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手艺人的地位却越来越低。
他们的手艺被机器取代,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
主人公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是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手艺,不愿意放弃。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手艺人的坚韧和执着,也让我更加尊重他们的劳动。
除了展现手艺人的辛苦,这本书还让我思考了手艺人的价值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科技和商业,手艺人的地位却逐渐被忽视。
但是,正是手艺人的劳动才支撑着社会的运转,他们的手艺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主人公的故事,我意识到了手艺人的价值和意义,也更加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他们的手艺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我们应该尊重
手艺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让手艺传承下去。
通过阅读《活着的手艺》,我对手艺人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他们的劳动更加尊重和珍惜。
这本书让我思考了手艺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也让我更加关注手艺人的生活和工作。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手艺人的关注,让手艺人的劳动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去学习和传承手艺,让手艺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手艺人读后感

手艺人读后感《手艺人》是岩井俊二编导的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纠结在求真与理想之间的人生哲学。
这部电影通过对主人公的思考和人际关系的刻画,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真相。
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震撼,深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手艺人的责任和使命,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影片讲述了一个叫做养父的木匠,他是一个技术精湛的手艺人,生活在日本的一个小镇上。
养父的手艺超群,无论是制作家具还是修缮建筑,都让人赞叹不已。
然而,他却拥有一个不愿公开的秘密,那就是他的儿子并非亲生。
为了避免孩子因家丑失去自信,养父选择了一种遮掩的方式,而这种遮掩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他内心的负担。
当养父终于决定将这个秘密告知儿子时,一场关于家庭、责任和自我认知的思想碰撞便展开了。
在影片中,通过养父和其儿子的对话以及内心的独白,我意识到了手艺人的独特境界。
养父以那细腻的手艺、坚韧的态度和丰富的经验,诠释了手艺人的真正意义。
在他的心中,手艺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信仰和生活态度。
他把对待木材的细腻,对待手工的坚持,对待工艺的专注,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是因为对手艺的热爱,养父才能够在日积月累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创作出如此令人称道的作品。
而在影片中,养父对待手艺的态度也让我深有感触。
手艺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
一句台词让我深有共鸣:“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人活着,就会有怀疑。
当人们不断怀疑的时候,有一些东西就会永远不会被知晓。
”手艺人的人生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对真理和理想的追求。
当我们在工作中对待手艺认真细致,对待生活充满热情,便能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电影中还深刻展现了养父与其儿子之间的关系。
作为手艺人,养父在对待手艺时坚韧执着,但在面对家庭的责任时却常常显得优柔寡断。
他总是试图保护儿子的心灵,却又掩盖了真相。
这种矛盾的心态也让我深感悲哀,因为人们常常因为责任和理想之间的矛盾而陷入困境。
养父虽然是一名优秀的手艺人,但在与儿子相处时却隐藏着太多的秘密,这也触动了我对家庭和亲情的思考。
《手艺》读后感

《手艺》读后感《手艺》这本书是一部让人沉浸其中、感悟生活的作品。
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看到了人们对手艺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书中描述了各种各样的手艺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丽的作品,传承着文化的精髓,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敬畏和感动。
在这本书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对手艺人的敬佩和尊重。
他们不是为了金钱或名利,而是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和热爱。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打磨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他们的专业和才华。
无论是木匠、陶艺家、还是裁缝,每一个手艺人都在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了追求完美而不懈努力。
除了对手艺人的敬佩,我还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生活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是速度和效率,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做一件事情。
然而,手艺人告诉我们,只有用心去做一件事情,才能做到最好。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物质的表现,更是精神的寄托。
他们告诉我们,只有用心去做一件事情,才能让自己感到满足和快乐。
在读完《手艺》之后,我对手艺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手艺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只有用心去做一件事情,才能做到最好。
只有用心去生活,才能过得更加充实和幸福。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手艺人一样,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总的来说,《手艺》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手艺的魅力和生活的意义。
通过手艺人的故事,我看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我实现的渴望。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手艺人一样,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生活的手艺人,用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丽。
寻找手艺的观后感400字

寻找手艺的观后感400字
《寻找手艺》是一部深入探讨手艺和文化的纪录片,通过讲述手
艺人的故事和他们的传承,展示了手艺的价值和意义。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刻感受到了手艺的重要性,以及手艺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
在电影中,我们了解到手艺人的生计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具
有实用价值,更是因为他们的手艺代表了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传统。
这些手艺不仅是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
部分。
因此,手艺人的工作不仅仅是制作产品或服务,更是在传承和发扬文化。
电影中许多手艺人为保护传统手艺而不懈努力,他们的努力不仅
推动了传统手艺的发展,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文化提供了渠道。
这些手艺人的坚持和努力,不仅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
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电影中还展示了手艺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挑战。
尽管手艺人在传统的销售方式下拥有更大的市场和优势,但他们也面临着竞争和
技术进步带来的压力。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元化也导致
许多手艺人的手艺逐渐失去市场和传承下去的动力。
这些问题对于每一个手艺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挑战,需要他们不断地学习和创新,
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观看《寻找手艺》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手艺和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更加珍视传统文化。
我相信,只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尊重手艺人,支持他们的发展,才能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
手工作坊的黄昏

手工作坊的黄昏作者:朱善杰来源:《北方人》2016年第11期一直以来,伴随着崇明岛优良农业的是繁荣的手工业,如崇明糕、米酒、铁器、竹器、木器等的制作,它们大多都是有手工作坊为依托的。
而这些手工作坊,承载着的是一种手工文化和工匠精神。
崇明岛富饶,特产很多,最出名的就有崇明糕、米酒、黄金瓜、山羊等。
崇明人有个传统,春节期间,家家都要做糕,配料是白米、糯米、赤豆、核桃仁、糖等。
糕的大小不同,有2.5公斤食材的和10公斤的不等。
有的人自家不做,就带着食材,到镇上找手工作坊加工。
以前,作坊的数量不多,一般每个镇上也就一家,主要业务就是“来料加工”,稍做一些糕用来卖。
它的生意具有季节性,春节过后一段时间,往往就很萧条了。
但2009年上海长江隧桥正式通车后,来崇明岛旅游的人数量猛增,且呈逐年增加之势。
而游客最钟情的崇明土特产就是崇明糕了,这就促进了手工作坊在近几年内数量的增加。
目前,有的镇上有三四家,还不算农家乐式的作坊在内。
这些作坊生产的崇明糕,主要是卖给一些商店和土特产销售点,再由他们卖给游客。
现在,一些镇上的作坊一年四季都在大量地生产着崇明糕,而不像过去那样具有鲜明的时令性了。
另外,还出现了第三个变化,一些不断变大的手工作坊已在呈现出发展成工厂的迹象。
与崇明糕的“热闹”不同的是竹编业的“冷清”。
以前,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对竹器的依赖性很强。
在种田、捕鱼虾、淘米、洗菜、洗衣服、赶集、上店、走亲戚等活动中,人们都会用到竹编的器具。
可以说,竹子是离人的身体最近的材料之一。
这样,从事竹编业的手工作坊比较多。
1990年代中期以后,塑料和铝合金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替代了竹子。
过去用竹子做的器物,现在要么是塑料的,要么是铝合金的了,它们都是在崇明岛以外的工厂里生产出来的。
于是,二十多年来,从事竹编的手工作坊变得越来越少了,编织的器物种类也变得单一了,目前主要是编制竹篮,但它与生产已基本没有什么关系,而与生活的关系,大部分是作为葬礼仪式上的器物来使用。
《手艺人》读后感

《手艺人》读后感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手艺人,他的名字叫钟云。
钟云是一个普通的手艺人,他靠着自己的手艺谋生。
他做着一些简单的手工活,虽然收入微薄,但他却有一颗善良和乐观的心。
他认为只要自己善良,生活就会对他温柔。
但是,命运却并不总是温柔的,钟云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都勇敢地面对,从中学会了坚强和勇敢。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钟云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是何等的丰富和复杂。
钟云虽然只是一个手艺人,但他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他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他相信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
而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也从不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努力克服。
这种乐观和勇敢的态度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学到了很多。
另外,小说中对人性的描写也是非常细腻和丰富的。
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各种面貌。
有的人善良和宽厚,有的人阴险和狡诈,有的人冷漠和自私。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
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在作者的笔下得以完美展现,引人深思。
除了对人性的深刻描写,小说中的情感表达也是非常动人的。
作者通过对钟云和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的描写,展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纷繁多样性。
钟云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友情、爱情、亲情等各种情感,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
这些情感的交流和碰撞,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真实,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读完《手艺人》这部小说,让我深深地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和人性的复杂。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去努力克服,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同时,人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我更加珍惜和珍视身边的每一个人。
总的来说,《手艺人》是一部很有深度和内涵的小说,它通过对人性和人生的探讨,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生活的真实和复杂。
醉人故土的温情表达——读《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

醉人故土的温情表达——读《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作者:陈利生来源:《杭州(上半月)》 2018年第6期作者:王向阳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本书撷取与江南地区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60 多个老手艺、老行当,分匠作、加工、服务、文娱、其他等5 类加以叙述。
与作家王向阳虽只有一面之缘,却有莫名的好感。
也许是趣味相投,他苦心经营的《乡愁中国》《戏剧的钟摆》《梨园趣闻录》《六零后记忆》《最喜小儿无赖》等集子,乡情浓郁、风味独特,颇合我胃口。
文字中弥漫的草根情怀,朴素平易、亲切动人,让我沉醉和着迷。
最近,王向阳又捧出了新著《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既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其创作之痴迷,成果之丰硕,着实让我惊讶。
王向阳说,这本《手艺》上架不久就告罄,正紧锣密鼓进行加印。
可见,追捧乡土文学的大有人在。
《手艺》弥漫着乡土文学浓郁的地气,作者着眼于乡村生活的最底层,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入手,穿透生活的表层,以不同的意态展示匠人风情、世相百态、民间流俗等。
对乡村的人情世故,他信手拈来,妙语连珠。
那些附着乡村匠人智慧与灵性的“作品”,被作者赋予了鲜活的生命特质。
它们曾经占据着村庄的角角落落,构成一个村庄的生存与脉象。
在作家王向阳的记忆里,老家相连宅,这个浙中盆地的普通村庄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石匠、泥水匠、木匠、箍桶匠、漆匠、篾匠、铁匠、银匠、染匠、补锅匠、瓦匠、裁缝……那些身怀绝技的匠人们构成了乡村社会不可或缺的元素,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
岁岁年年,手艺人游走于乡村,像火把一样,温暖并照亮着一个又一个村庄。
他们是村庄流动的血脉,打造着乡村的卑微与神圣,粗陋和质朴。
然而,匠人在乡村的消失仿如夕阳斜照,余辉中开败的花,今天的农村几乎已经看不到手艺人的身影了。
在这个匠人不在、乡村凋零的年代,村庄不再有传奇发生。
“我生在一个木匠人家。
从小目睹木匠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我对所有的乡村工匠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
《黄昏》的读后感

《黄昏》的读后感《黄昏》的读后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昏》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列整饬的宫墙漫长地立着,不少次,我以目光叩问它,它以叩问回答我:黄昏的猎人,你寻找着什么?——《黄昏》清晨里听见繁杂的雨声,窗外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徘徊了一会子,大雨接着就来,越下越大。
而那繁密的雨点将窗户上堆积已久的尘埃洗了个遍,使得整个世界愈加分明地在窗里彰显了出来。
我心中常常的受到触动,其实人生正如《黄昏》中描写的爱情一般,时而是如巍巍而立的高山,时而又恍惚变了清澈见底的溪流。
而何其芳对于爱情的那一股子地追求,也正是他对于人生的期望。
因为即使在人生的旅程中满是些不能逾越的失落,无法企及的爱情之光,但他仍然坚信,只要永不停止攀登的脚步,守住在窗内那个真实的自己,心中的美好向往便不会被抹杀。
所以,在《黄昏》中,我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何其芳,一个坚守自我,一个不惧风雨的何其芳。
他只愿永远坚守着自己的那一扇窗,不管窗外时而电闪雷鸣,时而骤雨暴风。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
生命如涛,一波承袭一波,一浪推行一浪,青春的韶华在岸边,在海上,流逝着,一点一滴,都牵动着我们那未曾发掘的,一缕扯不断,理不清的情丝。
面对着窗外那个愈加浮夸的世界,繁忙的人们却早已无暇顾及窗内那个真实的自己。
当金钱、利益的大战远超过了心灵所能承受的重量,虚拟的网络却又留住了一颗颗炙热的心!好一句“暮色下垂而合闭,柔和地,如从银灰的归翅间坠落一些慵倦于我心上”,人们边再前进着,也不时失去着什么。
春红还未谢去,残冬便已悄然而至。
于是,到了生命的尽头,我们又能否像何其芳一样傲然?像《黄昏》中的他一般,一直坚守着窗内那个拥有对爱情美好向往的地真实自我?正如方敬所说:“他的诗绝不属于任何中外诗派。
他就是他自己,他的`诗是他自己心灵的声音,他的诗是他生命的树上自己生长出来的绿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器代替了手工生产,铁匠张拖着佝偻的影子渐行渐远。
带着他相依一生的铁离开了喧嚣的城市。
这是淘汰。
手工制品的粗糙被效率高的机器取代是早晚的,注定有些人会感伤地离去,做了一辈子的工作突然在轰隆的声音下变得苍白无力。
这就是社会。
社会不停地发展,跟不上它的脚步只有落后。
现代化的高楼林立,路边摆摊吆喝的小贩显得格格不入,特色的风味小吃销声匿迹,善良朴实的农民大叔黯然归去。
无论什么地方,地方风味浓了,就难有安静的环境容纳高楼;有了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就不可能找到别具特色的乡土方言。
风味和科技,似乎针锋相对,究竟熟去熟从,如何相得益彰,是令人头疼一个问题。
政府现如今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就是现在也仍大力实施。
网上不断有天南地北的朋友发帖表明,认为普通话能够加强沟通,至于地方方言则是完全无用的东西,丢弃了也无妨。
何为方言?我认为,这是各个地方人们习惯的一种语言音调,受风土人情、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影响而逐渐结合产生的一种交流方式。
由于人口迁徙等众多因素,各地区的方言多多少少有相通之处。
如果单为交流而扼杀方言,一个民族广远悠久的历史沉淀得不到体现,人人变得格式化,少了民族特色多了拘谨疏远。
而如果方言和普通话兼容共存,在人生地不熟的外乡,偶遇一个同家乡的朋友,操一口相同的家乡土话,不也有中他乡遇故知的喜悦?行走在消逝中,科技的发展使中华民族传呈千百年的特色被消磨,与生俱来的淳朴被取代;一些人迫不得已离开了衷心热爱的职业。
行走在消逝中,消逝的不仅仅是手工劳动者的满足,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真心相待。
行走在消逝中,有些东西也许注定会在时间的风蚀下消失,人力的挽回也于事无补,敦皇莫高窟的瑰宝等粗陋的历史遗孀,都被掩没在风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