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教学反思
月光曲课文反思(精选5篇)

月光曲课文反思(精选5篇)月光曲课文反思篇1教学中,我以贝多芬和盲姑娘的两次对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受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这两次对话在课文的内容上,正是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的关键处,把这两个片段读好,就能感受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
我在教学在利用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动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划出描写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对比一下自己在课件中所看到的画面是否一致,再划出表示“想象”的词语:好像,仿佛。
就这样,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月光曲》这一首曲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
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明月从海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奇丽景象,可划分成三个画面,还要让学生想象,画出来,再一次感受乐曲旋律与人物感情变化: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所画的画,读出相应的旋律变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声音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
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秀4篇】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秀4篇】《月光曲》教学反思篇1《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学习要重视积累、朗读和运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可不尊重编者意图。
这篇课文最亮的语用点在于第九段皮鞋匠听到乐曲后产生的联想,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在此之前,学生对于联想的运用在本册第一单元已有接触,并不陌生,但运用联想来描写音乐、特别是运用联想画面的变化来体现音乐旋律的变化却是第一次接触,所以,课上老师必须以感悟作者运用联想画面变化体现音乐变化这一方法为重难点,运用多种方法加以突破。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与其什么都教但什么都没教会,什么都练但什么都没练成,还不如强调一课一得,通过设置专项训练,追求有效突破,让学生确有所得。
所以,我大胆取舍,遵循语文教学“一课一得”以及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新课标理念,从文本的语言特色出发,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课文,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
能力目标:学习展开联想用画面描写音乐的方法并运用。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为学习展开联想用画面描写音乐的方法并运用。
上课伊始,我引导孩子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第1篇】《月光曲》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讲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文中没有描写“月光曲”优美旋律的文字,但我们分明会感受到月光曲变化的旋律、曲调、节奏,它主要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课文写得最美的一段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贝多芬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这重点、难点对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必须让学生反复地读,自己感悟出来。
上午的语文课上,学生通过读书,把皮鞋匠的联想想象成了三幅画,即:月亮升起,洒满银光;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云涌。
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从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化。
但是对“乐曲的变化正是来自音乐家情感的变化以及情感变化的原因”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感觉。
我有点着急。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给学生安排的读书时间还不充分,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要想真正让学生自己感悟出来,应该引导学生着眼于全文来读,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第9自然段。
下午的语文课,我把这个问题专题来研究,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
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体会到了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即: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心情轻松悠闲,此时心情是“平静”的;当听到茅屋里穷兄妹俩的对话,有感于兄妹来的善良、纯洁、善解人意、互相体贴,更出于盲姑娘对音乐的奢望,此时贝多芬平静的心情变成得非常感动,走进去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当一曲弹完,贝多芬看到了一个爱音乐而且懂音乐的盲姑娘,他认为他找到了知音,感情变得更加激动,创作激情顿时而生)只是,老师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问题设计还应该更加精炼,课堂上仍有点着急,缺乏等待意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让读者感动。
课文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听钢琴曲时的感受,为学生学习现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
3.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情趣。
教学重点: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初步尝试在音乐中联想并进行练笔。
教学难点:通过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谈话简介,激趣导入1.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哪篇课文吗?是的,《月光曲》。
请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谁听过这支曲子?既然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过,我们想一想,《月光曲》,该是什么样的旋律呢?从音乐声中仿佛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呢?请你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生自由回答。
【点评】相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月光曲》是陌生的。
他们也许在课前预习时知道了这个传说,但未必有机会领略到曲子的妙处。
这里设计了猜测、设想的教学环节,引出学生学习任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自读课文,感知传说1.现在请同学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呢?2.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莱茵河盲姑娘蜡烛琴键谱成幽静请大家从上面的词语中找出一个形容环境的词语,那就是“幽静”。
通过对“幽”字查字典和不同语境的意义选择理解词语的意思,想想此处使用这个“幽静”的妙处。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的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的教学反思(精选15篇)六年级语文《月光曲》的篇1《月光曲》是人教版语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即兴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文章短小精悍,无论是乐曲本身还是语言文字、人物情感都优美生动、感人至深,是一篇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一、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忙他们理解课文资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这天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到达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二、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忙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
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能够指导学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透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
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透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人教版《月光曲》课后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人教版《月光曲》课后教学反思(通用15篇)《月光曲》课后教学反思1今天,终于完成了为时大半个月的公开课教学,整堂课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找准学段教学目标我浏览了人教版语文六上八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发现第一单元和第八单元两个单元都以学习联想作为单元的学习要求。
我想一册书中两个单元出现了这一个学习任务,联想这一种写作方式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点。
同时,既然第一单元已经让学生学习过联想,那么这一单元的联想教学应该有更深的突破,所以确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1.感受联想,他能够过朗读,想象等方式学习皮鞋匠联想的片段。
2.通过比较,认识纯联想。
3.听音乐,学写纯联想。
通过教学,学生基本能感受到这段联想表达的旋律,同时也能听着音乐写下自己的想象,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以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本堂课,我时刻秉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悟,所有板书上的内容也以学生的话语和感想为主。
语文的课堂应该是生成性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智慧的碰撞,而不是老师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然而,语文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上,朗读方面的提高还不够明显,让学生读出月光曲旋律变化时,未能很好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另外,在语文课堂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这一点上,可能这堂课更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课堂的人文性稍微有点欠缺。
语文教学之路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道路,希望未来的日子常教常新,能带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月光曲》课后教学反思2《月光曲》既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也是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学语文课文。
教学中,我以贝多芬和盲姑娘的两次对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受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这两次对话在课文的资料上,正是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的关键处,把这两个片段读好,就能感受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
我在教学在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动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构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比较,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得要求: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得,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得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得事物,哪些是由实在得事物引起得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得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音乐曲时得情和景。
三、教具准备:幻灯片四、教学过程:(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分辨事物和联想(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9. 月光曲(三)讲授新课。
1. 弄清弹奏第一音乐曲得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得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得特别注意?(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这一段话)弄清这段话中得重点词,体会这段话得含义。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5)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6)他为什么弹琴?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得?(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8)为什么盲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得问话?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得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得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得环境。
(2)在这清幽得月光下,听着美妙得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3)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放录相,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得神态怎样?(5)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
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
(6)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7)记得是什么曲子?(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四)归纳小结: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
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1、掌握文章得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得谱写经过。
月光曲教学反思(通用5篇)

月光曲教学反思(通用5篇)月光曲教学反思篇1《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课文内容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
教学时,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
穷兄妹俩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通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能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
二、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章美《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例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
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
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
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月光曲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陶醉、霎时间”等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4.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原因.
2.能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重点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一、钢琴曲导入,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共同欣赏一首钢琴曲——《月光曲》(课件播放《月光曲》).大家知道关于这首曲子的美丽传说吗?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就会有所了解.(教师相机板书: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们是否都认识了呢?(检查字词)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叙述了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穷鞋匠兄妹俩演奏;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讲了贝多芬奔回客店,记录曲子.
四、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课件出示问题):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2)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学生勾画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4.师:是什么激发贝多芬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中间有什么动人的故事?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重点)
2.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难点)
一、引入留疑,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理清了全文脉络.那么,《月光曲》的背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领略《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二、走进课文,品味探讨
1.课件出示一: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弹的正是他的曲子.思考:“断断续续”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琴声会引起他的注意?
明确:“断断续续”,说明钢琴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琴声.又因为弹的是他自己的曲子,所以才引起贝多芬的注意,为下文做了铺垫.
2.课件出示二: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明确:这句话表明盲姑娘既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不想让哥哥因为这件事而为难.
3.课件出示三: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指名读,思考:盲姑娘怎么知道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呢?
明确:“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
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此高超的演奏技巧,加之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盲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盲姑娘的话说明她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课件出示四:月光照进窗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明确:“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
5.课件出示五:月光正照在……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明确:“恬静”,形容盲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从妹妹的神情中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的想象画面中.
6.课件出示六: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明确:“陶醉”指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中,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十分美妙!
三、再读想象,体会意境
1.(指名读第8自然段)思考:月光怎么清幽?茅屋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学生自由交流)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这对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哪儿知
道?
预设: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3.(音乐起,课件出示图片)齐读第9自然段,思考:
(1)这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情景真的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月亮的升起、升高,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
(2)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联想?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写实?请在文中分别用“”和“”画出来.
4.交流反馈:
(1)指名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2)指名读联想部分,体会情境.
①想象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下的微波粼粼的海面.
②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轻纱似的微云.
③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是怎样的?(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节奏也越来越快.)
5.小结: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故事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与文章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深刻.
[教学板书]
22月光曲
贝多芬听到琴声→走进茅屋
兄妹对话→进屋演奏
巧遇知音→再弹一曲海上升明月
月光海啸图→《月光曲》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氛围,让学生听着《月光曲》的片段谈感受.在让学生自由讲述画面内容时,我及时给予学生积极肯定的反馈,师生互动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文章意境优美,描写联想到的画面时,语调是变化的.而我对这一部分的朗读指导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以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