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着火

合集下载

03消防安全培训-消防设施操作员基础知识培训模块三

03消防安全培训-消防设施操作员基础知识培训模块三

丁醇
360
花生油
丁烷
287
二硫化碳
102
菜籽油
戊烷
260
一氧化碳
605
豆油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P040
自燃点 370 343 410 410 445 446 460
④易发生自燃的物质及自燃特点。
某些物质具有自然生热而使自身温度升高的性质,物质自然生热达到一定温度时就会发生自燃,这类物 质称为易发生自燃的物质。易发生自燃的物质种类较多,按其自燃的方式不同,分为以下类型: 第一类是氧化放热物质 主要包括:油脂类物质(如动植物油类、棉籽、油布涂料、炸油渣、骨粉、鱼粉和废蚕丝等), 低自燃点物质(如黄磷、磷化氢、氢化钠、还原铁、还原镍、铂黑、苯基钾、苯基钠、乙基钠、烷基铝等) ,其他氧化放热物质(如煤、橡胶、含油切屑、金属粉末及金属屑等)。 第二类是分解放热物质 主要包括硝化棉、赛路珞、硝化甘油、硝化棉漆片等这类物质的特点是化学稳定性差,易发生分解而生 热自燃。 P041
2018年11月28日零时40分,河北某化工有限公 司氯乙烯泄露扩散至厂外区域,遇火源发生爆燃, 造成14人死亡,21人受伤,38辆大货车和12辆 小型车损毁,直接经济损失到达4149万元。
P047
⑧爆轰
爆轰又称爆震,是指以冲击波为特征,传播速度大于未反应物质中声速的化学反应。 发生爆轰时能在爆炸点引起极高压力,并产生超音速的冲击波。 该冲击波能引起位于一定距离处与其没有联系的其他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或炸药的爆炸 ,从而产生一种“殉爆”现象。
P039
部分可燃物质的燃点。表3-1-3
物质名称
燃点
物质名称
燃点
松节油
53
漆布

03-2015-火灾事故典型案例

03-2015-火灾事故典型案例

2. 点火源及其控制 化学点火源引起火灾的成因与控制
(1)化学自热着火
1)与水作用化学自热着火
活波金属、金属氢化物、金属粉末等。
2) 与空气接触化学自热着火 黄磷等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而着火。 3)相互接触化学自热着火 乙炔与氯气混合可以立即自燃着火。
EMERGENCY
2. 点火源及其控制 化学点火源引起火灾的成因与控制 (2)蓄热自热着火
EMERGENCY
火灾的等级分类
• 特别重大火灾 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 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 重大火灾 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 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 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 较大火灾 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 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 一般火灾 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 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 煤、植物、油脂等可燃物质: • 1)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反应,同时放 出热量, • 2)在储存过程中,散热条件不好,通风不良,氧化放出 的热量散不出去;堆积内积热不散,促使温度上升,反应 加快,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自燃点时,可燃物就会着火。 • 3)蓄热自热着火是一个缓慢过程,一般需要相当长时间 进行热量积蓄,才会引起着火。
火灾防控工作
EMERGENCY
1. 火灾防治途径
• 分为:评价、阻燃、探测、灭火。 防火的基本技术措施
阻 燃 措 施 火 灾 探 测
评 价
灭 火 措 施
EMERGENCY
1. 火灾防治途径
• 评价:
• 建筑或工程设计阶段——安全预评价。考虑防火安 全,如采用难燃不燃材料代替可燃易燃建筑材料, 防火门,防火墙,安全通道等。

小班安全《着火了怎么办》PPT课件教案

小班安全《着火了怎么办》PPT课件教案
握住灭火器的喷管,对准火焰的根 部进行喷射。
往复扫射
在喷射时,需要往复扫射,以确保 火焰被充分覆盖并扑灭。
灭火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保持安全距离
在使用灭火器时,需要保持一 定的安全距离,以免被火焰烧
伤或受到其他伤害。
注意风向
在使用灭火器时,需要注意风 向,避免站在下风口,以免火 焰被风吹向自己。
定期检查
迅速报警
在发现火灾的第一时间,应该立 即拨打火警电话报警。报警时要 详细说明火灾地点、火势大小和 有无人员被困等情况。
找准安全出口,有序撤离
找准安全出口
在火灾发生时,要迅速找到安全出口 。一般来说,公共场所都会设置安全 出口指示牌,可以根据指示牌找到最 近的安全出口。
有序撤离
在撤离过程中,要保持有序,不要拥 挤、推搡。要按照疏散路线撤离,避 免走入死胡同或危险区域。
保护生命安全
火灾预防可以保护人们 的生命安全,避免人员
伤亡。
减少财产损失
火灾预防可以减少财产 损失,保障人们的财产
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
火灾预防可以维护社会 稳定,减少社会负面影
响。
02 着火时的应急措 施
保持冷静,迅速报警
保持冷静
在火灾发生时,保持冷静至关重 要。不要惊慌失措,要迅速观察 周围环境,判断火势大小和蔓延 方向。
在火灾现场要尽快逃离,不要因贪恋财物而 延误逃生时机。
发出求救信号
如果被困无法逃生,应利用手机、手电筒等 物品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俯身前进,减少烟雾吸入
在逃生过程中应尽量俯身前进,减少烟雾对 呼吸道的刺激和损伤。
04 灭火器的使用方 法
灭火器的种类与选用
干粉灭火器
适用于扑救固体、液体、 气体和带电设备的初起火 灾。

大班安全教育《着火了怎么办》PPT课件

大班安全教育《着火了怎么办》PPT课件

不同场景下疏散逃生技巧讲解
针对家庭、学校等不 同场景,讲解相应的 疏散逃生技巧。
指导幼儿用湿毛巾捂 住口鼻,降低呼吸道 受烟雾刺激的风险。
教授幼儿如何避开烟 雾、高温等危险区域 ,选择合适的逃生路 径。
演练活动组织、参与和反馈
定期组织火灾疏散演练,让幼儿熟悉疏散逃生的 流程和要求。
在演练结束后,及时总结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 进行改进和完善。
注意事项总结
火灾逃生第一
在火灾发生时,逃生是第一位的,不要贪恋财物,要迅速逃离火场, 确保自身安全。
熟悉环境
平时要熟悉自己工作、学习或居住的环境,了解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 的位置,以便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快速找到逃生路线。
不乱扔烟蒂
吸烟的人要特别注意不要乱扔烟蒂,尤其是在干燥、易燃的场所,以 免引发火灾。
在报警时,要清晰、准确地描述火灾发生的地点 、火势大小、有无人员被困等情况,以便消防部 门快速做出反应。
保持冷静和耐心
在等待消防部门到场的过程中,要保持冷静,不 要惊慌失措,同时耐心等待并配合现场指挥。
灭火器材种类介绍和使用方法演示
01
灭火器材种类
常见的灭火器材有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不同
发现公共场所存在安全隐患或异常 情况时,应立即向学校相关部门报 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操作指南:如何应对突发情况
保持冷静,迅速报警
遇到火灾等突发情况时,首先要保持 冷静,迅速拨打火警电话报警,并告 知详细地址和情况。
掌握自救方法
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自救方法,如用湿 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逃生等,在关 键时刻能够保护自己。
03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完成学校布置的安全教育作业,加深孩子对安全知识的理 解和记忆。

热点03 全国2023年自然灾害基本情况-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热点03 全国2023年自然灾害基本情况-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热点03 全国2023年自然灾害基本情况热点指引热点概述——2023年全国自然灾害概况——2023年全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名师解读热点集训(40分钟)【2023年全国自然灾害概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

这个斗,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

”2023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地震和地质灾害为主,干旱、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沙尘暴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9544.4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691人,紧急转移安置334.4万人次;倒塌房屋20.9万间,严重损坏62.3万间,一般损坏144.1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0539.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454.5亿元。

与近5年均值相比,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和农作物受灾面积分别下降24.4%、2.8%和37.2%,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上升96.9%、12.6%。

【2023年全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一、全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不均,“北重南轻”格局明显。

1–3月,除西南地区冬春连旱、西藏林芝重大雪崩灾害外,全国灾情总体相对平稳。

初夏,河南等地出现连阴雨天气,给夏收造成不利影响。

进入主汛期,超强台风“杜苏芮”、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松辽流域严重暴雨洪涝等重大灾害相继发生。

12月中旬山西等地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造成甘肃、青海两省重大人员伤亡。

北方、南方因灾倒塌房屋数量占全国总损失比例分别为92.2%、7.8%,直接经济损失占比分别为73.7%、26.3%。

二、华北、东北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局地山洪地质灾害突发。

2023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2.9毫米,较常年偏少3.9%,出现区域暴雨过程35次。

着火了怎么办?消防安全技巧大揭秘

着火了怎么办?消防安全技巧大揭秘

器等
射灭火剂


环境
更换
定期检查灭火器,确保有效
灭火器种类: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 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
检查内容:压力表是否正常、喷嘴是 否堵塞、软管是否老化等
检查频率:每月至少检查一次
维护保养:定期更换灭火器、清洁喷 嘴和软管等
检查方法:查看压力表指针是否在绿 色区域、摇晃灭火器听声音是否正常 等
公众消防安全意识
消防安全演练:定期组织 消防安全演练,提高公众
应对火灾的能力
消防安全法律法规:普及 消防安全法律法规,提高 公众遵守消防安全规定的
意识
举办消防演习,提高应对能力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消防演习的目的:提高员 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对
能力
演习内容:模拟火灾发生 时的逃生、灭火、疏散等
火灾事故
安装烟雾报警器,及时发现火情
项标题
烟雾报警器可以及 时发现火情,避免
火灾发生
项标题
安装烟雾报警器可 以减少火灾造成的
损失
项标题
烟雾报警器可以提 醒人们及时采取措 施,避免火灾扩大
项标题
安装烟雾报警器可 以提醒人们注意消 防安全,提高安全
意识
火灾逃生技巧
熟悉逃生路线,避免盲目逃生
熟悉逃生路线: 了解建筑物的逃 生路线,熟悉逃
04
利用消防设施: 如果现场有消 防设施,如灭 火器、消防栓 等,可以尝试 使用,控制火 势。
05
遵循疏散指示,有序撤离
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添加标题
沿着疏散通道,迅速撤离
添加标题
避免拥挤,防止踩踏事故
添加标题

着火物质的火灾扑灭方法

着火物质的火灾扑灭方法

对于大规模的液体或气体物质 火灾,可能需要使用特殊的消 防设备和措施来控制火势。
电气火灾
电气火灾通常是由电线短路、电气设备过载等引起的。
扑灭电气火灾时,应首先切断电源,然后使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等来扑 灭火焰。
在使用灭火器扑灭电气火灾时,应保持安全距离,并确保不会触电。
02
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重建家园
对于被烧毁的建筑物和设施, 需要进行重建或修复,帮助居
民恢复正常生活。
THANKS
03
针对不同着火物质的灭火方 法
固体物质火灾的灭火方法
01
适用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水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
02
灭火方法
针对固体物质火灾,应先了解起火原因,如因可燃物引起,可用水或泡
沫灭火器扑灭;如因化学反应或自燃引起,应使用干粉灭火器扑灭。
03
注意事项
在扑灭固体物质火灾时,应注意防止火势蔓延,及时清理周围的可燃物
设置警戒线
在可能存在复燃风险的区域设置警戒线,禁止人员和 车辆进入。
对现场进行清理和恢复
清理残留物
将火场内的残留物进行清理, 包括烧毁的建筑物、设备和各
种易燃、有害物质。
现场消毒
对火场进行全面消毒,消灭可 能存在的病菌和病毒。
恢复环境
对受损的环境进行修复和恢复 ,包括清理垃圾、填平坑洼、 修复绿化等。
电气火灾的灭火方法
适用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灭火方法
针对电气火灾,应首先切断电源,然后使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 灭火器进行扑灭。切勿使用水灭火器,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注意事项
在扑灭电气火灾时,应注意防止触电,不要用水或泡沫灭火器进行扑 灭。同时,应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发生意外。

着火物质与灭火剂的相容性控制

着火物质与灭火剂的相容性控制

影响相容性的因素
着火物质的性质
不同的着火物质具有不同的燃烧 特性和化学性质,如固体、液体 、气体等,对灭火剂的需求也有 所不同。
灭火剂的种类和性

不同类型的灭火剂具有不同的灭 火机理和适用范围,如干粉、泡 沫、气体等。
环境条件
温度、湿度、风向等环境因素会 影响灭火剂的效果和与着火物质 的相容性。
相容性测试方法与标准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着火物质与灭火剂的相容 性控制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着火物质概述 • 灭火剂概述 • 着火物质与灭火剂的相容性 • 相容性控制策略及措施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灭火剂使用
为了有效地扑灭火灾,人们使用 各种灭火剂。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着火物质与灭火 剂的相容性控制,为灭火实践提 供理论指导。
典型案例分析
• 教训与启示:需针对不同着火物质选择合适的灭火剂,避 免使用不当导致火势扩大。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二
某仓库火灾
火灾原因
电器短路引发火灾。
灭火过程
使用干粉灭火器成功扑灭初起火灾,防止了火势蔓延。
教训与启示
仓库等场所应配备适当的灭火器材,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演练。
实践经验总结与启示
实践经验一:了解着火物质的 性质
01
火灾危害
火灾是一种常见的灾害,对人类 的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巨大的 威胁。
02
03
04
相容性问题
不同的着火物质与灭火剂之间可 能存在相容性问题,影响灭火效 果。
汇报范围
灭火剂类型
本报告将分析不同类型的 灭火剂,如干粉、泡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界条件:壁温T02是个极限值, 超过这个温度,反应就会不断 加速直至着火,该温度称为临 界环境温度,用Ta,cr表示。
a
c
T
切点C的意义:C点标志着体系处 于由维持低温、稳定氧化反应状态到不能维持这种状态(即 到加速反应状态)的过渡状态,体现了体系热自燃着火条件。
1
Ta,cr
2
Tc
几个 T0 值的 q´l
OH
O=
=O
OH C=O
煤氧复合作用学说
上述解释煤自燃的各种学说,不论其是否完善
或是否能得到广泛承认,都涉及到煤与氧作用
并放出热量的问题,煤具有的氧化性质正是由 煤的有机质及无机矿物质的易氧化性所体现, 煤具有的放热性质也正是由煤有机质及无机矿 物质的氧化反应所放出的热量所体现。另外, 水对煤的润湿热、煤分子的水解热、煤中含硫 矿物质的水解热、煤中细菌作用放出热等,对 煤自发产生热量也都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黄铁矿导因学说
该学说最早由英国人(Plolt和Berzelius)于十七世纪提出,是第一个试图解答 煤自燃原因的学说。它认为煤的自燃是由于煤层中的黄铁矿(FeS2)与空气中的 水分和氧相互作用放出热量而引起,其化学反应过程推断如下: 2FeS2+2H2O+7O2→2FeSO4+2H2SO4+Q1 ( 1) 硫酸亚铁(FeSO4)在潮湿的井下环境中,可被 氧化生成硫酸铁, 即Fe2 (SO4)3,其化学反应如下式: 12FeSO4+6H2O+3O2→4Fe2(SO4)3+4Fe(OH)3+Q2 ( 2) 硫酸铁(Fe2(SO4)3)在潮湿的环境中作为氧化剂又可和黄铁矿发生反应: FeS2+Fe2(SO4)3+3O2+2H2O→3FeSO4+2H2SO4+Q3 ( 3) 以上化学反应均为放热反应(Q1、Q2、Q3分别代表各反应释放的热量)。另 外,黄铁矿在井下潮湿的环境里被氧化产生 SO2、CO2、CO、H2S等气体的反应 ,也都是放热反应。因此在蓄热条件较好时,这些热量将使煤体升温达到煤氧化 反应所需温度,导致煤的自热与自燃。 黄铁矿另一促使煤体氧化的物理作用是:当其自身氧化时,体积增大,对煤体 产生胀裂作用,使得煤体裂隙扩大、增多,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导致氧气更 多地渗入。此外,硫的着火点温度低,在200℃左右,易于自燃 [2] ; FeS2产生的 H2SO4使煤体处于酸性环境中,亦能促进煤的氧化自燃。 黄铁矿学说曾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广为流传,但随后大量的煤炭自燃实践证明, 大多数的煤层自燃是在完全不含或极少含有黄铁矿的情况下发生的。该学说无法 对此现象作出解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酚基作用学说
1940年前苏联学者特龙诺夫(Б.В.Троиов)提出:煤的自热是由于煤 体内不饱合的酚基化合物强烈地吸附空气中的氧,同时放出一定的热量所 致。此学说的实质实际上是煤与氧的作用问题,因此,可作为煤氧复合作 用学说的补充。 该学说的依据是:在对各种煤体中的有机化合物进行实验后,发现煤体 中的酚基类最易被氧化:其不仅在纯氧中可被氧化,而且亦可与其它氧化 剂发生作用。故特龙诺夫(Б.В.Троиов)认为:正是煤体中的酚基类化合 物与空气中的氧作用而导致了煤的自燃。
一、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3、放热速率、散热速率 放热速率:体系中单位时间单位体积由化学反应放出的 热量的混气平均向外界环境散发的热量。
散热速度:体系中单位时间单位体积的混气平均向 外界环境散发的热量。
E Ws=K 0C C exp(- ) RT
a A b B
CF
F
MF
, Cox
ox
M ox
g ) c (q l ) c (q
3

q´g b
c
g / dT)c (q l / dT)c (q
a T
典型物质的自燃
一、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
(一)与水作用发生自燃的物质
1、活泼金属:碱金属和某些碱土金属 2Na+2H2O→NaOH+H2↑+371.5kJ 2H2+O2→2H2O+438.6kJ 2、金属氢化物:氢化锂、氢化钠等 NaH+H2O→NaOH+H2↑+132.2kJ 3、硼烷: B2H6+6H2O→2H3BO3+6H2↑+418.4kJ
(3)能量守恒:
g q l mcdT/ dt cVdT / dt q
2 q = H V K - g 0s f F f ox exp(
Es ) RTs
l F (T T ) q
4、放热曲线、散热曲线
几个 T0 值的 q´l q´ q´g b
加热而着火、燃烧,然后燃烧传播到整个可燃物中。简
言之:火焰的局部引发及其相继的传播。




自 燃
点 燃
第一节 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一、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1 、谢苗诺夫自燃理论(热自燃理论) 的基本出发点:自热体系着火成功与否 取决于其放热因素和散热因素的相互关 系。
2、简化假设:
(1)设容器体积为V,表面积为F,其壁温与环境温 度T0相同。随着反应的进行,壁温升高,且与混气温 度相同。 (2)反应过程中混气的瞬时温度为T,且容器中各点 的温度、浓度相同。开始时混气温度T与环境温度T0 相同。 (3)容器中既无自然对流,也无强迫对流。 (4)环境与容器之间有对流换热,对流换热系数为h, 它不随温度变化。 (5)着火前反应物浓度变化很小,即CA=CA0=常数, 或f=f∞=常数,f为质量分数,CA和分f∞别代表初始 浓度和初始质量分数。
燃烧现象分类
动力燃烧
扩散燃烧判据:Da数源自着火机理分类热着火
链反应着火
着火方式分类
自发着火
强迫着火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自燃: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
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
(1)热自燃:可燃物因被预先均匀加热而产生的自燃; (2)化学自燃:可燃物在常温下因自身的化学反应所产 生的热量造成的自燃。 点燃:可燃物局部受到火花、炽热体等高温热源的强烈
几个 T0 值的 q´l q´ q´g b
c a T
温度上升:曲线相切,临界状态,相切工况:体系处于能否着火 的临界状态。 温度较高:曲线相离,气体温度始终上升,相离工况:体系肯定 能着火。
几个 T0 值的 q´l q´ q´g b
c a T
二 、热自燃的着火条件
几个 T0 值的 q´ q´g b

遇水自燃反应的共同特点:
(1)放出可燃气体; (2)释放大量热量。
(二)在空气中能自燃的物质
1、 黄磷
4P+5O2 → 2P2O5
2、烷基铝:主要有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
(C2H5)3Al+3H2O → Al(OH)3+3C2H6↑ 2C2H6+7O2 → 4CO2+6H2O
3、 硝化纤维素
2NO+O2 → 2NO2 2NO2+H2O → HNO3+HNO2
(四)与氧化剂混合,在摩擦或撞击下能着火或爆 炸的可燃固体
硫与氯酸钾混合受撞击会爆炸 2KClO3+3S → 2KCl+3SO2 过氧化纳(或高锰酸钾)与硫粉混合后摩 擦立即燃烧 2Na2O2+S → 2Na2O+SO2 氯酸钾与红磷混合,稍一摩擦立即燃烧 5KClO3+6P → 5KCl+3P2O5
一、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
(三)相互接触能自燃的物质 1、 乙炔和氯气混合 C2H2+Cl2 → 2HCl+2C 2、 甘油遇高锰酸钾 6KMnO4+2C3H5(OH)3 → 36MnO+6KOH+6CO2+5H2O+[O]
一、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
3、 甲醇遇过氧化纳 3Na2O2+CH3OH → 2Na2O+CO2+2H2O 4、 松节油遇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物 56HNO3+C10H16 → 10CO2+36H2O+56NO2
3、放热速率、散热速率 (1)放热速率方程:
2 q = H V K - g 0s f F f ox exp(
Es ) RTs
(2)散热速度方程:
二、燃烧热的传递
(二)对流传热 1、Heat Convection:流体中温度不同的各个部分之 间,由于相对的宏观运动而把热量从一处带到另一处 的现象。 2 、 Convection Heat Exchange :具有相对位移的流 体与所接触的固体壁面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 3、牛顿冷却定律
hT q
W /m
2
Q (t2 t1 ) F
一、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3、放热速率、散热速率 (1)放热速率方程:
2 q = H V K - g 0s f F f ox exp(
Es ) RTs
(2)散热速度方程:
l F (T T ) q
细菌导因学说
该学说是由英国人帕特尔( Potter· M· C )于 1927 年提出,他 认为在细菌的作用下, 煤体发酵 ,放出一定热量,这些热量 对煤的自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后来(1934年)有的学者认为煤的自燃是细菌与黄铁矿共同 作用的结果。 1951 年波兰学者杜博依斯( Dubois· R )等人在考查泥煤的自 热与自燃时指出:当微生物极度增长时,通常伴有放热的生化 反应过程。30℃以下是亲氧的真菌和放线菌起主导作用(使泥 煤的自热提高到 60 ~ 70℃是由于放线菌作用的结果); 60 ~ 65℃时,亲氧真菌死亡,嗜热细菌开始发展; 72~75℃时,所 有的生化过程均遭到破坏。 为考察细菌作用学说的可靠性,英国学者温米尔与格瑞哈姆 ( Graham· J· J )曾将具有强自燃性的煤置于 100℃真空器里长 达20小时,在此条件下,所有细菌都已死亡,然而煤的自燃性 并未减弱。因此,细菌作用学说无法解释煤的自燃机理,未能 得到广泛承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