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酸碱理论的历史和发展

合集下载

揭示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揭示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揭示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酸碱理论是化学科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物质在溶液中的性质与行为。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一、酸碱理论的起源酸碱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酸和碱的概念。

他认为酸是一种“酸性土壤”产生的物质,而碱则是一种“碱性土壤”产生的物质。

这种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二、酸碱理论的发展酸碱理论的真正发展始于17世纪。

瑞典化学家贝克曼提出了酸碱中的氢离子(H+)概念。

他认为酸是能够释放出氢离子的物质,而碱则是能够接受氢离子的物质。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酸碱理论奠定了基础。

随着化学实验技术的进步,19世纪末,丹麦化学家奥斯特瓦德提出了酸碱中的氢氧根离子(OH-)概念。

他认为酸是能够释放出氢离子的物质,而碱则是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这一理论被称为奥斯特瓦德酸碱理论。

20世纪初,美国化学家布朗和洛瑟福德提出了电子理论。

他们认为酸是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而碱则是能够提供电子对的物质。

这一理论被称为布朗-洛瑟福德酸碱理论。

三、酸碱理论的应用酸碱理论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酸碱理论在农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农民们根据土壤的酸碱性来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酸碱理论在环境保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酸雨是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它对植物、水体和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通过酸碱理论,我们可以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酸雨的产生。

此外,酸碱理论在工业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许多化学反应都需要在特定的酸碱条件下进行,以保证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的纯度。

例如,酸碱中和反应常常被用于调节溶液的酸碱性,以便于后续的工艺操作。

总结起来,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从古希腊时期的概念到现代的电子理论,酸碱理论不仅揭示了物质在溶液中的性质与行为,还为农业、环境保护和工业生产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酸碱理论概述

酸碱理论概述
酸碱理论,即酸碱的电子理论;
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化学家佩尔松(R.G.Pearson)提
出的软硬酸碱理论。
1
一、酸碱电离理论
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仑尼乌斯(S.A.Arrhenius)提出
酸碱电离理论。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正、负离子。 要点:酸—在水溶液中凡是能够电离出H+的物质叫做酸;
碱—在水溶液中凡是能够电离出OH-的物质叫做碱 中和反应:酸碱反应
这种仅在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的质子传递作用,称 为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溶剂的 质子自递常数,也称水的离子积
Kw [H3O ][OH ]或Kw [H ][OH ]
(25℃) 时 Kw 1.01014
pH pOH pKw pKw 14.00 pH pOH 14.00
(一)、酸碱质子理论
1、酸:凡是能够给出质子(H+)的物质(包括
分子和离子)都是酸;
例: HAc → H+ + Ac-


NH4+ → H+ + NH3


2、碱: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都为碱。
例: NH3 + H+ → NH4+ Ac- + H+ → HAc


7
3、两性物质:即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H2O + H+ → H3O+
盐:酸碱反应的产物
如:H2SO4→2H++SO42-, HNO3→H++NO3所以硫酸与硝酸都是酸; 又如: NaOH→Na++OH-,Ca(OH)2 →Ca2++2OH所以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碱。

酸碱理论

酸碱理论
+ NH4 Cl (s) A2 B1
_
4.用质子理论来解释一些反应:
(1) 气相中的酸碱反应: HCl(g)
A1
(2) 离解反应(dissociation reactions):
H+
a. auto ionization : H2O
+ H+
H2O
Kw
H3O
+
+
OH
_
b. acid ionization : HAc
− 、 HCO 3 ? What is the conjugate acid of each of the following bases: CN − 、 H 2S 、 PH + 4 − − 、 H 2 O 、 HCO 3 ? SO 2 4


H+ + NH3(g) B2

Lewis base

acid−base adduct H2O
(1) adduct reaction:H + : OH
Cu 2 + + 4NH + 4 2+ (3) substitution reaction of base: Cu(NH 3 ) 4 + 2OH Cu(OH) 2 + 4NH 3 (4) both substitution reaction:Ba(OH)2 + H2SO4 BaSO4↓+2H2O 4.优点: (1) 它包括了水离子论、溶剂论、质子论三种理论; (2) 它扩大了酸的范围。 5.缺点:无统一的酸碱强度的标度。 由于电子论包括了所有的酸碱理论, 所以该理论又称为广义酸碱理论。 酸碱电子论的提 出,可以把所有的化学反应分为三大类:

酸碱认识的发展历程

酸碱认识的发展历程

《大学化学先修课》课程小论文第九章小论文题目:酸碱认识的发展历程xxxxxxxxxxxxx摘要:刚开始人们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来分辨酸碱的。

17世纪后期,英国化学家波义耳第一次为酸、碱下了明确的定义。

1887年,阿伦尼乌斯总结大量事实,提出了关于酸碱的本质观点——酸碱电离理论(Arrhenius酸碱理论)。

富兰克林(Franklin)于1905年提出酸碱溶剂理论。

布朗斯特(J.N.Bronsted)和劳里(Lowry)于1923年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

1923年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提出了酸碱电子理论(Lewis酸碱理论)。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拉尔夫·皮尔逊于1963年提出软硬酸碱理论(HSAB)。

关键词:酸碱酸碱电离理论酸碱溶剂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软硬酸碱理论正文:刚开始人们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来分辨酸碱的。

有酸味的物质就归为酸一类;而接触有滑腻感的物质,有苦涩味的物质就归为碱一类;类似于食盐一类的物质就归为盐一类。

[1] 17世纪后期,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Boyle,1627—1691)根据实验中所得到的酸、碱的性质,第一次为酸、碱下了明确的定义:凡是有酸味,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属,与碱接触会失去原有的特性,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物质,叫作酸;凡水溶液有苦涩味、滑腻感,与酸接触后失去原有的特性,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物质,叫作碱。

[2]后来人们又试图从酸碱的元素组成上来加以区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认为,氧元素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然而英国的戴维以盐酸并不含氧的实验事实证明拉瓦锡的理论是错误的。

戴维认为氢才是酸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要判断一个物质是不是酸,要看他是否含有氢原子。

然而很多盐跟有机物都含有氢原子,显然这个理论过于片面了。

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接着戴维的棒又给出了更科学的解释:所有的算都是含氢化合物,其中的氢原子必须很容易的被金属置换出来,能跟酸反应生成盐的物质则是碱。

酸碱和缓冲溶液资料

酸碱和缓冲溶液资料

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K = [H3O+ ]•[OH ] [H2O] •[H2O]
∴KW = [H3O+ ]•[OH- ]
水的离子积: Kw称为水的质子自递平衡常数,
也叫水的离子积。与温度有关,温度 升高Kw增大。
25℃时的纯水中为1.00×10-14,且有
[H3O+] = [OH-] = Kw
=1.00×10-7 (mol·L-1) 水的离子积的关系也适用于所有的 水溶液:
NH3
+ H+
HCO3- + H+
CO32- + H+
H2O
+ H+
OH- + H+
HPO42- + H+ [Al(OH)(H2O)5]2+ +H+
共轭碱
由上述关系可知:
(1)、酸越强,共轭碱越弱,酸越弱共轭碱越强。 如:HCl、HAc
(2)、酸和碱可以是分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3)、酸和碱具有相对性。在某个共轭体系中是酸,而
溶液中的H3O+ 来自于HA 和 H2O 的解离,由H2O解离的H3O+离子浓度等 于[OH-],由HA的H3O+离子浓度等于 [A-],即:
[H3O+ ] = [A-] + [OH-]
在一元弱酸HA的水溶液中存在的质 子传递平衡有:
HA
H+ + A-
[Η+ ][A- ] Ka = [HA]
H2O
意义:Ka是溶液中酸强度的量度,在 一定温度下,其值一定。它的大小表 示酸的强弱。Ka值愈大,酸性愈强。 反之亦然。
碱的解离常数: 符号:Kb 意义:Kb是溶液中碱强度的量度,在 一定温度下,其值一定。它的大小表 示碱的强弱。Kb值愈大,碱性愈强。 反之亦然。

化学酸碱理论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酸碱理论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酸碱理论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酸碱理论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解释酸碱反应的原理和性质。

本文将介绍酸碱理论的基本概念,并探讨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一、酸碱理论的基本概念酸碱理论最早起源于18世纪,经历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和完善。

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酸碱理论是布朗斯特勃里涅纳(Bronsted-Lowry)酸碱理论。

该理论将酸定义为能够向其他物质提供质子(H+)的物质,将碱定义为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根据布朗斯特勃里涅纳酸碱理论,我们可以将酸碱反应分为酸和碱相互中和的过程。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会将质子转移给碱,从而形成盐和水。

这种酸碱中和反应在许多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酸碱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1.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酸碱理论在生活中最直接应用的体现之一。

例如,我们常见的胃酸和胃碱中和反应能够促进食物的消化。

此外,柠檬汁的酸性可以中和蚊虫叮咬的碱性分泌物,减轻痒感。

酸碱中和反应还可以用于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改善植物生长环境。

2. 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可以根据物质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包括酚酞、溴酚蓝等。

通过酸碱指示剂,我们可以方便地测试饮用水、泳池水等液体的酸碱度,确保水质安全。

3. 酸碱腐蚀酸碱的强腐蚀性使得它们在清洗和去除污垢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常使用酸性清洁剂清洗厕所、厨房等。

此外,酸碱性也会影响金属的腐蚀速度,我们可以利用酸碱理论来防止和控制金属材料的腐蚀。

4. 酸碱物质的储存与运输酸碱物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特殊的设施和措施。

例如,浓硫酸需要存放在特殊的酸柜中以防止泄漏和腐蚀其他物品。

酸洗液等酸性物质的运输也需要严格的包装和操作措施。

5. 酸碱在腌制食品中的应用酸碱性物质在食品腌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我们常用的醋和柠檬汁作为酸性调味剂可以延长食品的保鲜期,并赋予其特殊的风味。

此外,酸碱也可以调整食品的口感和口感。

初三化学酸碱理论发展历程

初三化学酸碱理论发展历程

初三化学酸碱理论发展历程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的科学,酸碱理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初中化学酸碱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以增加我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1. 古代酸碱理论的形成在古代,人们对酸碱现象有了最初的认识。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认识到某些物质具有酸碱性质。

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某些水果汁能够腐蚀金属,酸性物质也能腐蚀皮肤。

这种现象使得古埃及人对酸碱有了最初的认识。

2. 酸碱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酸碱现象的认识逐渐深入。

到了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阿拉伯都提出了“酸”和“碱”的概念。

他们认为“酸”是一种具有酸味并能够溶解金属的物质,“碱”则是一种溶解在水中能够中和酸的物质。

在17世纪末,著名的英国化学家罗伯特·博义提出了“酸”和“碱”的新定义。

他认为酸是一类能够释放出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则是一类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这一理论被称为“氢离子理论”,为酸碱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酸碱中和的探索与发现在18世纪,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廉·舍勒通过实验证明了酸和碱能够发生中和的现象。

他发现,当酸和碱按一定比例混合时,会产生一种新的物质,既不具有酸性也不具有碱性,称为“中性物质”。

这一发现被称为“中和反应”,为进一步研究酸碱提供了新的思路。

4. Lewis酸碱理论的提出20世纪初,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劳伦斯·刘易斯提出了Lewis酸碱理论。

他认为,酸是一种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而碱则是一种能够提供电子对的物质。

这一理论进一步扩展了我们对酸碱的认识,并且在有机合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结:通过对初三化学酸碱理论发展历程的探讨,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古代酸碱理论的形成以及这一概念的逐渐完善。

从早期的简单认知到后来的氢离子理论和Lewis酸碱理论,酸碱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我们解释了许多化学现象,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酸碱理论-化学工程

酸碱理论-化学工程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1
酸碱理论
酸碱理论发展简述 酸碱电离理论 酸碱溶剂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正负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2
酸碱理论发展简述
1、酸碱理论的发展
酸碱的概念的形成前后经历了三百年的时间,很多科学家都
提出过自己的理论,最终使得化学界对于酸碱的概念有了普遍的 更加深刻的认识。
11
酸碱溶剂理论
3、酸碱溶剂理论
Franklin 1905年提出:“凡在溶剂中产生(或通过反 应生成)该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溶质称作酸;该溶剂的特征
阴离子的溶质称作碱;酸碱反应即溶剂特征阳离子与阴离子
化合而生成溶剂分子。”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12
酸碱溶剂理论
•溶剂自身电离

HCl

NaOH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19
酸碱质子理论
5、酸碱质子理论
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J.N.Bronsted)和英国
化学家劳瑞(T.M.Lowry)同时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既适用于水溶液系统,也适用于非水溶液 系统和气体状态,且可定量处理,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30
酸碱理论
酸碱理论发展简述 酸碱电离理论 酸碱溶剂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正负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31
酸碱正负理论
6、酸碱正负理论
苏联化学家乌萨维奇1939年提出:“能放出阳离子或结 合阴离子(电子)的物质为酸;能放出阴离子(电子)或结 合阳离子的物质为碱。 • 酸 + 碱 盐 • SO3 Na2O Na2+SO42SO3 结合O2- • Fe(CN)2 KCN K4+[Fe(CN)6]4- Fe(CN)2 结合CN• Cl2 K K+ClCl2结合一个电子 • SnCl4 Zn Zn2+[SnCl4]2SnCl4 结合2 个电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酸碱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应用作者:李禄平学院:材料学院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号:1120910328 电话:邮箱:摘要:酸碱是化学这门学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概念的形成却经历了前后三百年的时间,不同的理论对于酸碱有不同的定义,然而最著名的就是酸碱电离理论和酸碱质子理论,经过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和完善,使得化学界对酸碱的概念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字:酸碱;盐;酸碱电离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一,人们最初对酸碱的认识酸碱对于化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过很多酸碱盐之类的物质,例如调味用的食醋,它就是一种有机酸(CH3COOH);建筑上用的熟石灰是一种碱(Ca(OH)2)等等。

刚开始人们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来分辨酸碱的。

有酸味的物质就归为酸一类;而接触有滑腻感的物质,有苦涩味的物质就归为碱一类;类似于食盐一类的物质就归为盐一类。

直到17世纪末期,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才跟据实验的理论提出了朴素的酸碱理论:㈠:只要该物质的水溶液能溶解一些金属,能与碱反应失去原来的性质并且能使石蕊的水溶液变红,那么称它为酸。

㈡:只要该物质的水溶液有苦涩味,能与酸反应失去原来的性质并且能使石蕊的水溶液变蓝,那么称它为碱。

从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理论明显有很多漏洞,如碳酸氢钠,它符合碱的定义,但是它实际上是一种盐。

这个理论主要跟很多盐相混淆。

后来人们又试图从酸碱的元素组成上来加以区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认为,氧元素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然而英国的戴维以盐酸并不含氧的实验事实证明拉瓦锡的理论是错误的。

戴维认为氢才是酸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要判断一个物质是不是酸,要看他是否含有氢原子。

然而很多盐跟有机物都含有氢原子,显然这个理论过于片面了。

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接着戴维的棒又给出了更科学的解释:所有的算都是含氢化合物,其中的氢原子必须很容易的被金属置换出来,能跟酸反应生成盐的物质则是碱。

但是他又无法解释酸的强弱的问题。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又提出了更加科学的解释,使得酸碱理论愈发成熟。

二,酸碱电离理论1887年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率先提出了酸碱电离理论。

他认为,凡是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来的正离子都是氢离子的物质就是酸,凡是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来的负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物质就是碱。

酸碱反应的实质其实就是氢离子跟氢氧根离子的反应。

这个理论能解释很多事实,例如强酸与弱酸在性质上的差别的问题,强酸的水溶液由于能够电离出更多的氢离子从而与金属的反应更为剧烈,呈现的酸性比较强。

他还解释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反应。

可以说阿伦尼乌斯的酸碱电离理论是酸碱理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应用。

酸碱电离理论对酸和碱的定义虽然比较简单,但对于水溶液中呈现酸性或碱性但本身不解离出H+或OH-的物质的定义比较混乱。

如将在水溶液中呈碱性的NH3认为是碱,而将同是在水溶液中呈碱性的Na2CO3认为是盐。

另外它把酸碱限定在水溶液之中,然而很多物质在非水溶液中不能电离出来氢离子跟氢氧根离子,却也能表现出跟酸碱接近的性质。

于是1905年,英国的化学家富兰克林提出来酸碱溶剂理论,他认为凡是能生成与溶剂相同的正离子的物质是酸,凡是能生成与溶剂相同负离子的物质就是碱。

这个理论把阿伦尼乌斯的电离理论进一步的扩大了范围。

不仅仅限定在水溶液中了。

三,酸碱质子理论(又称质子传递理论)酸碱电离理论无法解释非电离的溶剂中的酸碱性质。

针对这一点,1923年,布朗斯特跟罗瑞分别独立的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

他们认为,凡是能够给出质子(H+)的物质(分子或离子)叫做酸,凡是能够接收质子(H+)的物质。

简单地说,酸是质子的给体,而碱是质子的受体。

酸碱质子理论对酸碱的区分只以H+为判据,因此认为NH3和Na2CO3中的CO3-都是碱。

酸与碱之间存在如下的对应关系:酸←→质子+碱可见, 酸给出质子后生成相应的碱, 而碱结合质子后又生成相应的酸。

酸碱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共轭关系。

相应的一对酸碱被称为共酸碱对。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两个共酸碱对的结合, 质子从一种酸转移到另一种碱的过程。

上式中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酸碱质子理论很好的说明了NH3 就是碱,因它可接受质子生成HN4+。

同时也解释了非水溶剂中的酸碱反应。

与酸碱的电离理论和溶剂理论相比, 酸碱质子理论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扩大了酸碱的范畴, 使人们加深了对酸碱的认识。

但是, 质子理论也有局限性,它只限于质子的给予和接受, 对于无质子参与的酸碱反应就无能为力了。

四,酸碱电子理论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不管是电离理论还是质子理论, 都把酸的分类局限于含H 的物质上。

有些物质如: SO3、BCl3 ,根据上述理论都不是酸, 因为既无法在水溶液中电离出H+, 也不具备给出质子的能力, 但它们确实能发生酸碱反应如:SO3+ Na2O= Na2 SO4BCl3 + NH3= BCl3 ·NH3这里BCl3,SO3虽然不含H但是也起着酸的作用。

1923年美国科学家路易斯指出没有理论认为酸必须限定在含H的化合物上,他的这种认识来源自氧化反应不一定非要有氧气参加。

他是共价键理论的创建者,所以他更愿意用结构上的性质来区别酸碱。

他认为:碱是具有孤对电子的物质, 这对电子可以用来使别的原子形成稳定的电子层结构。

酸则是能接受电子对的物质, 它利用碱所具有的孤对电子使其本身的原子达到稳定的电子层结构。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碱的未共用电子对通过配位键跃迁到酸的空轨道中, 生成酸碱配合物的反应。

这一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一些不能释放H的物质本质上也是算,一些不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本质上也是碱。

同时也使酸碱理论脱离了氢元素的束缚。

将酸碱理论的范围更加的扩大。

这就像以前人们一直把氧化反应只局限在必须有氧原子参加一样,没有意识到一些并没有氧参加的反应本质上也是氧化反应。

这使得化学的知识结构更加的具有系统性。

五,酸碱研究的应用我相信人们对酸和碱的认识到目前为止也是存在缺陷的,但是对化学性质的研究可以改变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如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制备出更好地抗酸胃药,既治好了病又不会人体产生任何影响。

再比如:土壤的酸碱性是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养分在PH6.5-7.0时有效性最高或接近最高,土壤的PH值不同,土壤中某些养分的化学形态就会发生变化,养分的有效性就会产生差异,因此,了解了土壤酸碱性与养分有效性的关系,就可以通过对土壤酸碱性的改变来增加产量。

酸和碱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缓冲溶液,缓冲溶液是指由弱酸(或弱碱)及其强碱(或强酸)盐组成的混合溶液,其PH在一定范围内不因稀释或外加少量酸(或碱)而发生显著地变化。

它的作用在于溶液中存在打量的未解离的弱酸(或弱碱)分子及其相应的盐的离子。

当外界因素引起C(H+)[或C(OH-)]降低时,弱酸(或弱碱)就解离出H+(或OH-);当外界因素引起C(H+)[或C(OH-)]增加时,大量存在的弱酸盐(或弱碱盐)的离子便会“结合”增加的H+(OH-),从而维持溶液中C(H+)[或C(OH-)]基本不变,即溶液的PH值基本保持不变。

如HAc-NaAc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就是这个原理。

又比如,人们在劳累后应该吃些什么东西呢?许多人在紧张劳动或剧烈运动以后,会感到浑身的肌肉和关节酸痛,精神疲惫。

为了尽快的解除疲劳,人们常常吃些鱼、肉和蛋类,以为这样可以补充营养,恢复体力。

其实,吃这些东西并不能帮助解除疲劳。

因为通过对酸碱的研究我们发现,正常人的血液呈碱性,人在剧烈运动后感到肌肉和关节酸痛,其原因之一是体内的脂肪、蛋白质和糖类大量分解,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乳酸和磷酸等酸性物质,积聚在人的肌肉内。

这些酸性物质刺激人体器官,使人感到肌肉、关节酸痛和疲劳。

因此我们需要吃一些富含见得物质,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和豆制品等,以保持体内酸碱的基本平衡,维持人体健康,这也是我们对酸碱的研究在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应用。

六,结语探究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和它的概念发展的长远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某些理论并不是刚提出来来就是正确的,很多理论都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加以改进,完善,创新而得以进步的。

就像18世纪非常流行的燃素理论一样,燃素理论确实能够解释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它其实还是错的,那个理论是人们未了解事物的本质的时候提出的。

当人们了解到氧气的存在的时候,才发现燃素理论是彻底错误的。

总之,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探索解释更多未知的同时,也要不断的改进我们现有的理论,使之更加完善。

这样,科学才会不断快速的向前发展。

在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化学家,正是因为他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才使化学学科不断的向前发展,形成了今天相对完整的化学理论,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和对未知的探索精神。

元素周期表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和德国科学家迈耶尔(Meyer)发现的,为了研究这一规律,门捷列夫辛勤的工作了20多年,一直工作到去世的前一天。

可见,科学是一门充满诱惑的学科,只有我们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兴趣,我们才能做好每一个实验,每一个突破。

参考文献1、金若水,王韵华,芮成国现代化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陈慧兰,余宝源理论无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黄可龙,无机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强亮生、徐崇泉, 工科大学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