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积累14议论文实用性文本阅读三复习精练

合集下载

中考实用类文本(议论文)阅读复习

中考实用类文本(议论文)阅读复习

※这道题有两个选项,这几年是一定出现的,一个是全文 的论证思路,一个是论证方法。
※高频考点:论证思路 2016年 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悲+欢≠零”的观点,然 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理,结尾重申观点,呼应开头。文章 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论证思路) 2015年A.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 题,然后逐层论证,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培养‘静能 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论证思 路) 2014年B.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围绕“读书与境 遇”的关系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论证思路) 2010年和2008年则是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赋分3分和4分。
二、研读中考真题,自我命题
1.理解考点——认真读 2.把握考题——踏实做 3.提升能力——练思维
二、实用文体阅读。 (一)基本情况 1.2013年到2017年连续五年考的都是议论文 2.2013似乎是一条分界线,之前说明文阅读和议论文 阅读基本上一年一换(2011、2012连续两年考说明文 阅读) 3.题型也从2013年开始趋于稳定。2013年以前一道选 择题,两道问答题,2014——2017年连续四年都是两 道选择题,一道问答题。 4.总分10分。设3小题。2016议论文平均分5.35分,得 分率53.5%, 2017议论文平均分5.06分,得分率50.3%, 情况不算太理想。
2.第13小题,高频考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下列与第⑦段中“乐观主义”含义不符合的一项是( A ) (3分) A.海伦·凯勒小时候因生病生活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 界里,她感到无助和迷茫,善良的莎莉文老师让她学会了 微笑,无惧疾病。 B.身处茫茫沙漠,口干舌燥,这时旅行者发现身上只剩下 了半瓶水,他平静地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 C.格布雷西拉西耶出身贫寒,每天只能赤着脚上学,他不 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后来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飞 人”。 D.作家史铁生曾说过,哪怕是你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灾难, 也应该感到幸福,因为你可以在灾难中学会坚强,看到曙 光。

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议论文阅读 精选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议论文阅读 精选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议论文阅读精选练习题汇编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向上”阅读韩浩月①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人选时,获奖者的书总会出版许多,销售许多,但真正能静下心来读诺奖作品的人却不多。

这是我们迟早要面对的问题。

②阅读心态与阅读环境的浮躁,已是公认的事实,人们对这种状况的形成也有自己的解释:工作压力大没时间阅读,网络阅读降低了文学的含金量,视频时代大家更愿意读屏……③读者买书成瘾,买回的书却堆积书橱,绝大多数都没读过甚至没拆封膜。

出于市场考虑,诸多出版业从业者包括读书人本身,都在推崇“阅读快感”,也是对传统阅读习惯的破坏。

④“向上”阅读,才能真阅读。

真阅读,才有真收获。

轻阅读与“向上”阅读是相反的,可以有,但不能只轻不慢。

只轻不慢,是阅读的“下行”。

⑤阅读“下行”是容易的,因为唾手可得的“轻阅读”,会给读者造成“爱读书”的错觉。

殊不知,没有质量的阅读,只能算是信息的填充,不能带来思想的营养。

阅读“上行”是困难的,但如果坚持阅读的“向上”,养成一种“非好书不读”的习惯,会发现再向“下行”也会非常困难,一旦你的审美标准抬升到一定位置,读那些只会带来“消费快感”或“阅读快感”的书,就会难以接受。

⑥“阅读快感”也分两种,一种是低质文字(比如鸡汤文学)带来的近似于麻醉的愉悦,一种是优质文字对精神的照亮。

那为什么太多读者喜欢前者?原因很简单——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跨过门槛,这道门槛需要读者自己跨过去,或者在别人的帮助下跨过去。

但环顾四周,能帮读者跨过这道门槛的人或机构一度寥寥无几。

⑦近两年,“重读经典”“重视经典阅读”呼声大了起来,对于纯文学的需求,又逐渐变得强烈起来。

人们发现,原来经典阅读,是治疗浮躁、抵御焦虑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这何尝不是公众经过比较、计算之后主动选择的结果?⑧在过去一两百年里,文学在帮助人们解决危机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

文学不能阻止战争,但文学对战争的反思,会让全世界的人们凝聚共识。

云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 议论文阅读

云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 议论文阅读

专题十四议论文阅读针对训练第1讲标题作用、论证方法、论据、迁移运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1分)醉左朝胜①醉,是一种形态,也是一种境界。

从微醺到酩酊,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

看似混沌,实则严密。

一步一步,环环相扣。

从心声初露,到飞天流云;从欲言又止,到酣畅淋漓;从投石问路,到披肝沥胆……非饮者不解其妙。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②问题是,如何饮?怎样醉?③古代饮者,当推李白。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仅此一举,秒杀今日天下酒徒。

独酌独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直喝到“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不知今日,还有几人?④惭愧得很,我也是爱酒之人。

几十年来,酒却越喝越怯了。

独酌独饮独歌独醉的饮酒境界,几乎没有。

更多的却是聚众而饮——不知这算不算是饮者的败落?⑤好歹能够守住的底线是:劝酒而不勉强,敬酒却不执着,请酒自掏腰包,醉酒不得独行。

⑥干了半辈子的“自由职业”,时而借酒放达一番。

好在常聚的酒友,大都是为了喝酒而喝酒。

无论身份地位,无论精英草民,无论在职赋闲,无论贫富穷达……一入酒桌人人平等。

座位安排,序齿而论。

年纪最大的自然首席,其余类推,各落其位,相安无事。

⑦先是规定动作,共饮三杯。

而后就是自由活动,基本是您敬人酒,人恒敬之。

还有许多“我干您随意”的即兴节目,有人喝得兴起即席吟诗唱歌,尽管荒腔走板,也不得不举杯鼓励一下……人人都自觉地视死如归,哪里还需要“劝酒”?⑧当然,一个优秀的酒徒,完全可以把握“喝好不喝倒”的尽兴。

⑨有人评价“茶是水中君子,酒是水中小人”。

其实,是君子还是小人,无关乎酒。

相反,酒可能是人类生活中一个无可替代的发明。

中国到了汉代,就有美酒和相对系统的酒文化了。

大将军霍去病西征大胜,汉武帝赐酒嘉奖。

霍去病遂倾酒入金泉,由全军将士共饮。

从那时起,金泉改名为酒泉。

两汉时期皇上还多次赐酒以崇德务本、慰劳嘉许、抚恤孤弱。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几乎不可无酒,酒文化在中华文明中也是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

部编初三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总复习+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总复习+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总复习一、议论文的三要素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

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⑴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

(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方法(如何证明)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二、议论文的结构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

具体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专题14议论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4议论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部编版)专题14:议论文阅读(解析版)一、(2021·贵州铜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甲]最苦与最乐梁启超(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①以设问开头,引出(2)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

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3)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

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可以达观排解得开。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可以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4)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

专题14:议论文阅读2023秋统编版九上语文期末专题复习 (解析版)

专题14:议论文阅读2023秋统编版九上语文期末专题复习 (解析版)

专题14 议论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修炼大智慧,不耍小聪明①修炼大智慧,修的是眼界和心胸。

②智慧,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矛盾问题的能力。

智慧与聪明,区别在于眼光不同、格局不同,特别是大智慧和小聪明,更有云泥之别。

比如,敢于担当是大智慧,推诿扯皮是小聪明;埋头苦干是大智慧,偷奸耍滑是小聪明,等等。

所谓大智慧,就是遇事能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考虑,具有过人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所谓小聪明,就是遇事往往从局部和眼前利益出发,看重个人利益,甚至玩弄损人利己的手段和伎俩。

③大量事实表明,智慧是广博知识、丰富经验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的提炼和升华。

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属于有知识、有教养、有水平的人,也是有大智慧的人。

他们以生动具体的实践证明,智慧的练达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修炼大智慧,修的是眼界和心胸。

④顺势而为是一种大智慧。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有大智慧者,懂得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顺势而为。

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时代潮流,才能让生命焕发光彩,人生才会变得有意义。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从海外归来报国的线学森、郭永怀,还是为了强大国防而选择“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林俊德、黄旭华,他们的名字之所以闪耀光华,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与时代共奋进,也必然会让人生获得超越时代的价值。

顺应时势而努力作为,拥有的是大写的人生;汲汲于个人功名,甚至不惜逆潮流而动,落下的只能是卑微与可怜。

⑤务实青干是一种大智慧。

《墨子·修身》中讲: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意思是说,没有远大坚定志向的人,智慧不会得到充分发挥;说话不守信用的人,做事不会有好的结果。

所以,做人做事要学会持之以恒、坚定执着。

重复的工作反复做,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滴水穿石是一种重复,但在重复中孕育出非凡之力。

【精选】四川省宜宾市中考语文积累14议论文实用性文本阅读二复习精练

【精选】四川省宜宾市中考语文积累14议论文实用性文本阅读二复习精练

积累十四议论文(实用性文本)阅读(二)(时间:40分钟满分:30分)善借者赢天下(2017酒泉中考)王飙①人生有涯,事业无疆。

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英雄呢?聪明的犹太人有一句名言: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他们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

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也许自食其力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

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②丹尼尔·洛维洛是美国有名的亿万富翁。

其实,他孤身奋斗拼搏到了近40岁的时候还是个穷人,成为船主的梦想还是镜花水月,前途一片暗淡。

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借银行的钱筑自己的梦呢?当时正有一艘旧货船出售,他成功地说服了一家银行,以这艘旧货船作抵押贷款,买下后将之改为邮轮包租出去。

随后,他又到银行借到另一笔贷款,买了第二艘货船,将之改成邮轮出租。

几年之后,他靠“借”拥有了自己的船队;也是靠这个“借”字,他获得了滚雪球式的发展,最终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

丹尼尔以“借”来成就自己梦想的智慧,连奥纳西斯和尼亚斯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也自叹不如。

③其实,借的艺术和智慧,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可谓花开烂漫,果实累累。

先秦时期的荀子就写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的意思便是“借”。

纵观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能取得天下者,莫不是善借之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应该是刘邦。

一个白手起家的亭长,最终登上了皇位,之后他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刘邦正是借助这三人超凡卓绝的智慧,最终取得了天下,“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试想:仅靠刘邦一人之力,他是项羽的对手吗?而此三子虽为人中豪杰,但若不借助刘邦宏伟远大的理想抱负、宽广如海的气度胸怀和高妙超逸的用人智慧,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很难成就自己的宏业伟绩。

2014年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2014年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2014年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一、识储备: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3.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论证方法的识别:事例(含概括事例) -------举例论证引名言,讲道理 -------道理论证运用比喻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把正反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对比论证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句式: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3.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累十四议论文(实用性文本)阅读(三)(时间:40分钟满分:32分)(一)学习语文要下苦功夫(2017黄冈中考)①任何学问都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学习语文,同样非下苦功夫不可。

②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

”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因此,语文学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单靠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③鲁迅在学习时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手熟笔巧,为我们留下了大约1000万字的宝贵财富,从而成为文学大师,一代风范。

④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风格,并能背诵海涅、歌德的许多诗句,因此讲话、写作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⑤毛主席求学时,每读一本书总是开动脑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

因此他的文章常有真知灼见,而被同学们传诵。

⑥至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类的写作佳话,更不胜枚举。

⑦显然,大凡善于运用语文工具的人,无不经过一番苦苦磨炼。

谁怕下苦功,谁就学不好语文。

⑧所谓下苦功,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

一要苦阅读,博览群书,早读夜诵。

二要苦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甲】。

三要苦思考。

摄取生活素材,识别书中的真伪优劣,消化语文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得苦思熟虑。

末了,还要苦修改,【乙】。

基础差的,不要自暴自弃;基础好的,更应精益求精。

总之,要掌握语文知识就得苦学,也就是要苦读、苦练、苦思、苦改。

当然,“苦学”决非“蛮学”,必须讲究科学方法,探求语文的规律才行。

⑨谁不想让自己的语文学习园地里硕果满枝呢?那就让我们铭记毛主席的教诲吧:“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习的,非下苦功不可。

”1.下面两句话是从文中【甲】、【乙】两处摘出来的,如果要归还原处,【甲】处应填__B__,【乙】处应填__A__。

(4分)A.抱着“新诗千改姑心安”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作文和练习。

B.齐白石作画,“不叫一日闲过”,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文章第⑥段在论证上的作用是__从点到面,使论据从个体变为群体,增强了论证力度__。

(3分)3.文章结尾引用毛主席的教诲,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2分)__内容上重申了论点,结构上呼应了开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安静是来自灵魂的力量(2017荆州中考)①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

不招摇,就是巨大的安静。

从自己出发,然后回到自己。

这是一个人的狂欢与悲喜。

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不必说给谁,也不值得说给谁。

安静就是盛下了所有,也放下了所有。

②在喧嚣的物质世界活着,能安静下来是个传奇。

如果一个人拥有的不算少,还能安静下来,枯守平淡,简直就是旷世传奇。

这么说的意思是,能安静下来的人太少了,安静下来的灵魂有多么高贵。

③一切事物,安静了就会显得厚重和可靠;反之,就容易流于轻浮和浅薄。

④一般说来,人在物质奢华和名声盛大的时候,精神层面就容易喧嚣和浮躁,张扬有余,内敛不足。

水开了,必然要喧响于外,以证其威势;风过后,必然要香消红堕,以显其刚猛。

有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制造一点动静,产生一点影响,这样,好赢得他人的艳羡、仰慕,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

这样的人,是不容易安静下来的。

⑤凡是能安静下来的人,欲求都不大,心眼都不多,想法都不盛。

也许上天给了他们很多,但他们在乎得很少。

得无所喜,失也无所悲,他们更在意内心的简单与丰富。

更多的欲望引领人走向的不是幸福,而是更大的痛苦和失望。

唯有内心的诗意,才直指精神天地的蓬勃和葱茏。

在一个安静的人身上,可以看到安静投射出的巨大张力:内敛,低调,温和,谦逊。

这些闪耀着人格光辉的力量,罗织着安静的另一个维度——人性的清简和纯净。

这是一方清幽地,瀑挂山前,鸟鸣幽林,岚流云飞。

不知道是安静烘托着美,还是美成全着安静。

总之,安静的人是喧嚣中的一抹珍贵的清凉,是张狂的众生相中的一帧恬静的优雅,风姿静美,怡然不同。

⑥喜欢跟安静的人在一起的,必然也是安静的人。

当然了,安静的人更愿意与自己厮守。

所以,他们大都是孤独的。

惟如此,才很好地解释了自我的安静,也惟空谷绝响,才丰富着自我的安静。

⑦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容易忘乎所以。

多好的人,一旦安静不下来,就会穷形尽相,变得丑陋。

无论之前多亲密的朋友,无论曾经多患难与共,若一个深陷热闹,一个安守寂寞,只会渐行渐远。

这已然不是一个世界的两头,而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人世间,多少同路走到陌路。

只因为,安静时是一个自己,热闹时是另一个自己。

(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4月14日作者:马德,有删改)1.仿照文章开篇的句子,续写两句。

(2分)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__一穗稻从不炫耀自己的果实__,__一片云从不与另一片云争夺蓝天的眷顾__。

2.第①段画线句子看似矛盾的说法,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说说你的理解。

(3分)__示例一:“盛下了所有”,是一种包容,一种接纳,生命因而丰富厚重;“放下了所有”,是一种豁达,一种释然,生命因而清简纯净。

示例二:“盛下了所有”指包容一切的胸怀,人因包容而少冲突,而内心安静;“放下了所有”指看淡一切的态度,人因淡泊而少纷争,而内心安静。

总之,对“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都不去计较,就拥有了内心的安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第④段、第⑤段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2分)__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浏览全篇,结合内容分析第③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3分)__第③段起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它承接上文的主要观点,开启下文正反两方面的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2017随州中考)江德斌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

《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

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据2月20日《新京报》)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的回顾人生片断,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

《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

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

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

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

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

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

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

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__。

(2分)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__对比论证。

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比较贴地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2分)__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意近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