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
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低调之美》练习及答案

低调之美文/江旺明①大千世界之中,低调这种状态,不难发现。
②有低调的植物。
玉米不像高粱那样,将穗子高高伸起,见人就点头微笑,而是将粗大的果实棒子隐隐地插在腰间,让人难以发现。
桂子不像桃杏那样,将姹紫嫣红挂在枝头,引人注目,而是将细小的花朵隐隐地藏在枝叶丛中,暗里香飘。
夜来香不像太阳花那样,对着太阳不住地微笑,而是在夜间将芬芳暗暗送给人们。
③有低调的动物。
燕子不像杜鹃鸟那样,昼夜不息啼叫,而是无声地穿梭于田野,充当庄稼的保护神。
蟾蜍不像青蛙那样,不住地聒噪,而是隐藏杂草丛中一声不响地捕捉害虫。
翠鸟不像鹭鸶那样,上下翻飞地捕捉食物,而是猫在枝叶丛中,在惊鸿一瞥之间,朝水面一个俯冲猎取食物。
④古今有低调的名人。
清朝宰相张英为官低调,他的“三尺巷”故事,被后人传为美谈。
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做人低调,他不喜欢在大众面前出现,经常拒绝记者采访。
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第一代核物理学家何泽慧生活低调,她上下班不要单位车接送,经常一人坐公交车上街买菜。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面对鲜花和掌声,他诺守“做人要低调”,多次谢绝政府修缮旧居。
⑤自然界中事物的低调,是一种本能状态,是一种自然现象。
然而,做人的低调,则是一种胸襟,是一种品格,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智慧,是做人的最佳姿态。
⑥具体地讲,低调是_______,处入低谷不气馁,遇到困难不畏缩。
低调是________,放低姿态,放下架子,尊重他人,与人为善。
低调是__________,把示弱当作一种智慧,懂得让人非我弱。
低调是____________,不争名利,不计得失。
低调是___________,懂得处处显精明并不精明,表面显聪明内心并不聪明。
低调是___________,对人对己,说话处事,不张不扬,不修不饰,不显不露,平平实实,和和美美。
⑦低调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时能做出来的,而是靠厚实内功支撑而形成的。
要知道,只有一个人知识、阅历、修养达到一定的厚度时,才能做到不说张扬之语,不干张扬之事,不逞张扬之能。
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知止 》练习及答案

知止[台湾]张继高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
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
夜晚腹泻,父亲趁机 A (教训、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
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
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
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
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
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
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
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
”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
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
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
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
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
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
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
“钱”“权”都是如此。
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母语是教育的起点》练习及答案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代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
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
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在我们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
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
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
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
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
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
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
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
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
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
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
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练习及答案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
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
比附人品之典范。
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
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
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谤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
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
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
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
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
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练习及答案

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刘永红①目前,全民阅读已经蔚然成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离不开品种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类优秀出版物,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
虽然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三四十万种,然而能够指导广大读者如何读书的有用、实用、好用的阅读指导类图书并不多,作为《新华文摘》杂志读书与传媒专栏鳊辑,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
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集中收录了鲁迅等24位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美文,这些美文,或论述读书的重要性,或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或谈论读书的方法,或分享读书的感受与体会,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
③读书是有方法的。
读书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不妨撷取以下诸位名家大师,且看他们怎么说。
楼宇烈先生认为,我们现在读书,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来讲,那就是经史子集都要读一点,不能只读这个不读那个。
陈平原先生认为,读书一要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二要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三是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
易中天先生认为,读书如择偶,要学会选书,先要多读书,所谓现千剑而后识器。
无独有偶,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由此观之,读书要尽量广博,要读经典作品,精挑细选,不能太功利。
④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怎样读书的问题。
鲁迅先生认为,读书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譬如升学、备课等与饭碗有关的读书;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
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可以随着自己的个人兴致来去,但是,职业的读书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把书读活。
周国平先生将自己读书的特点归纳如下:第一个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个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关于读书的方法,胡适先生提倡“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练习及答案

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余荣华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5月21日开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
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
“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
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们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
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
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
“崇尚英雄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这些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
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
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
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
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15.文章①②两段,从哪三个方面表明“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请简要概括。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第③段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为什么会“被网友反复点赞”?(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简析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练习及答案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阮直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
“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
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
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
【A】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
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
【B】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
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
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
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漫谈读书》练习及答案

漫谈读书文/梁实秋①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
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
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
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
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②物以稀为贵。
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
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
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
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③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个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
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
晚,比永远不读强。
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
盲目的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
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④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⑤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
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
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议论文阅读的选文多以高尚的人格、正确的人生 态度、良好的习惯等为主要内容,注重人文关怀能给人以 启迪和警醒。开放性试题稳坐江山,注重读写结合,或补 充论点、论据或补充过渡句,或仿写,或写一段启发体会 等,注重联系实际,强调日常积累,尊重学生个人感受与 理解。
5.本文标题为“幸福”,但开篇却由哲学家培根写起,有 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考查议论文中记叙的作用。从文字的位置以 及与论点的关系入手解答。 【答案】引出论题,并有助于作者确立自己的观点。
3.第(4)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论证结构层次的能力,第(4) 段开头即表明了观点,然后联系第(3)段论证的内容来回 答。 【答案】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文章第 (3)段说“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 果”,而第(3)段只论证了“方式方法”,第(4)段则 论证了“兴趣效果”,使得论证更加全面而严密。
3.集中演练,举一反三。 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真题·感悟中考】【预 测·新题快递】中的典型题目进行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学 会举一反三,将能力转化为素养。 另外,在议论文阅读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特 别关注开放性试题:多积累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积累典 型事例,收集相关事实论据。培养学生根据原文观点发表 独到见解的创新能力。
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 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3.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 问题。 常用的论证方法及其判断依据如下:
引用论证大多数情况下可归入道理论证, 但当一篇议论文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时,就要独立出 来,其作用在于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只要围绕“我 们读书的目的是提升文化素质,增强品德修养”这一中心 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读书是一件高雅而神圣的事,要从中获得 自己的时代使命,并为之努力奋斗。尤其是我们初中生读 书,尤其是要超越升学的功利性,明确读书是为了提升自 身的文化素质,增强自己的品德修养,获得更多的知识能 力。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议论文阅读所选文章以课外 为主,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向尝试性试题发展,并 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试题的分值一般在8分左右。其题型 的考查角度如下: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点 是议论文的灵魂,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议论文的 论点要求正确、鲜明。
迎战2012年中考,议论文阅读的备考不容忽视,怎样 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呢?希望下面的建议对您有所帮助:
1.抓住特征,明确方向。 结合【热点·精要研析】栏目,引领学生明确议论文 的文体特点、三要素等基本知识点,以及议论文阅读在中 考中的地位、命题角度等,明确复习的方向和侧重点。
2.分讲训练,归结方法。 一课时一讲内容:先引导学生研读【考点概述】,深 入细致地掌握知识点、注意事项;然后要求学生完成【典 例探究】,通过体验真题,形成对议论文的理性认识;最 后细读【方法宝典】,梳理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 重要的。
2.第(2)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能力,首先要掌 握常用的几种论证方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作者的 观点即可。 【答案】举例论证,列举了周总理、冯友兰读书的例子, 有力地证明了“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的观点。
注意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1)定义不同。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 解和主张,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它仅是议论的问题 或对象。 (2)形式不同。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 句,论题的出现常是一个短语。 (3)位置不同。论点的位置灵活,论题的位置一般在 标题或文首。
2.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论据解决 “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据要求确凿、充分、有代表 性。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如下:
论点的提出: (1)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生活中存在的某种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 论述,归纳得出中心论点。 (3)叙述作者亲身经历的某个生活事例后得出论点。
(4)从故事中引出问题,经一步步分析后得出结论, 提出中心论点。
(5)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中心论点。 论点的位置:在标题、文首,或在结尾,还可能在文中。 论点的类型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①有的文章围绕 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②有的文章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
6.第②段的画线处,应填入的诗句是( )
A.白雪却嫌春色晚
B般红紫斗芳菲
【分析】解答此题应从后句“这是人类无数错觉中最大的
错觉”入手,并结合选项思考解答。
【答案】B。
7.第③段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一种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的分析。解答 时要从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入手解答。 【答案】举例论证,如“中非洲的洛美人……丛林”一例, 有利地证明了幸福不为财富多寡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