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音乐在中国的民族化趋向
小提琴演奏艺术在中国的民族化问题探讨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小提琴演奏艺术在中国的民族化问题探讨叶树雯(九江学院艺术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摘要】17世纪后,小提琴成为了西方常用的演奏乐器之一。
当前,小提琴在我国也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这与民族化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认识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能够更好的对小提琴演奏艺术进行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坚定民族化发展道路,不断对其他民族的优点进行吸收,从而更好的做到中西方小提琴演奏艺术相结合,进而更好的对小提琴演奏艺术进行巩固。
本文结合小提琴演奏艺术展开了探究,并结合民族化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提琴;民族化问题;演奏艺术【中图分类号】J622 【文献标识码】A小提琴这一乐器起源于西方,通过长期的不断发展,成为了当前常见的一门乐器。
我国从清朝的时候引入小提琴,一直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从大众了解、熟知发展为大众的认可与喜欢。
随着小提琴的不断发展,应该进一步认识到民族化问题。
我国要想不断提升小提琴演奏艺术,就需要坚定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观点,不断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借鉴,还要加强对国外小提琴演奏技巧进行吸收,从而更好地实现中西方音乐相结合,进一步对演奏技巧进行改变,更好的满足中西方观众对其的认同。
本文在这一基础上展开了探究,从小提琴来对民族发展道路进行思考。
一、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意义(一)有利于小提琴艺术的普及小提琴是西方音乐演奏的重要乐器之一,是西方文化内涵的象征,小提琴与我国清朝时期引入中国,虽然引进的较晚,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关联不大,但随着民族化进程的加快,小提琴艺术也得到了较快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与喜欢这一种乐器,并对其演奏的方法产生兴趣,有利于小提琴的推广以及普及。
(二)有利于小提琴审美情趣的丰富小提琴引进中国后,我们不能只是对国外的演奏技巧进行模仿,不断向国外的审美情趣靠拢,而是应该对其进行创新,增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从而在小提琴演奏的过程中增强中国特色,让小提琴艺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

事 实上 , 中国的小提 琴 艺术 , 同歌 剧 、 钢琴 、 芭蕾舞等 所
有 的 西 方 引进 艺 术一 样 ,都 走 出 了一 条 成 功 的 民 族 化 之 路 。 这 种 宝贵 的历 史 经验 值 得 认 真 总 结 , 因为 它 们 可 以 烛照 现 在
与未来。
一
方面, 也有许 多成功的范例 。 例如小提 琴协 奏曲《 梁祝》 以民 ,
格 的 民族 化 上 面 。
风 格 的 民族 化 , 是 一 切 文 艺作 品 的 重要 特征 之 一 。在 又
古今 中外 的 艺 术 史 上 , 们 可 以 看 到 , 个 民 族 的 艺术 总是 我 每
具 有 该 民族 的风 格 特 征 。 而 这 种 民族 化 的 艺术 风 格 , 是 由 又
的演 奏 技 巧 , 民 族化 特 色十分 鲜 明 。 其 综上所述 , 小提 琴 艺术 民族 化 是 中 国 小提 琴 艺 术 带 有 方
果题材 不适合 , 一切 才能都会 浪费掉 。 我 :吟 咏 先 须 择 题 ; 用先 须 选料 。 不 择 题 则 俗 物 先 “ 运 能秽 目; 选料 则粗 才安 足 动人 ? 足 见题 材 对 于 文 艺作 品举 不 ” 足 轻 重 的地 位 , 中国 小提 琴 艺 术 当然也 毫 不例 外 。
创 作的 小提琴《 内蒙组 曲》 ( 、 原名《 绥远 组 曲》 包括《 , 史诗》 、 《 乡曲》 《 外舞 曲》 , 以 内蒙古 自治 区的 蒙古族 生活为 思 、塞 )就
题 材 , 族 特 色十 分 鲜 明 ; 如 何 占 豪 、 钢 作 曲的 小提 琴 协 民 又 陈
琴 艺术的 民族化 , 同时表现在演奏技巧 的民族化上 面。在 这 方面, 同样有许 多成功的 范例 。例如《 梁祝 》 的首演独奏者俞
论中国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趋势

吸收外来技巧 , 使小提琴创作技术与演奏技术得 到
蓬 勃发 展 。随着 中国小提琴 艺术跻 身世 界高水 平行 列 以及 我 国民族 音乐 的大 力 发 展 , 观 上 造 就 了 中 客 国小提 琴艺术 家致 力于 用小 提琴模 仿我 国 民族乐 器 的特有 色彩 , 表 现 中 国传 统 的特色 内容 以及 民族 来 音乐 结构 等 。正是 这 种 孜 孜不 倦 的探 索 , 小 提 琴 使 在创 作技 术 和演奏 技 巧 上具 有 中 国民族 特 色 , 动 推 了中国小 提琴 艺术走 向民族化 的发展 趋势 。
中 图 分类 号 : 2 . J 21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18 ( 00 0 — O2 — o 17  ̄ 5 0 2 1 )3 l7 2
l 6世纪 , 提琴 诞 生 于 意 大 利 米 兰 , 以音 色 小 它
创作 和演奏 中 , 收 我 国传 统 民族 音 乐 的 音 调 、 吸 节
论中国小提琴艺术 的民族化发展趋势
殷 翰
( 河南师 范大 学音 乐学院 ,河南 新 乡 430 ) 507
摘要 : 中国・提琴是一种从 西方舶来的艺术 , 我国经历 了几个世 纪 的时代 变迁之 后 , 到 了迅猛 发展 。艺术发 展的 必 1 - 在 得 由之路 是创新 , 中国小提琴在不断汲取外来演奏技 巧和文化 的同时, 还致 力于对 民族 乐器与文化精神的传 承和探 索。 中国小
20 年第 3 09 期 第2 6卷
( 2 3期 ) 总 4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No 3, 0 9 . 20 Vo . 126 To a t lN 2 43
1 RN L DUC 0U A OF E Ⅱ0] L I ' U E O I I NS Tr T F J U P ROV N E IC
浅议小提琴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

种不 同于 传统 民族 音乐 的新 音乐 形式 , 为近 现代 中国 新音 乐发 已成 小 提琴 艺术 传 入 中国 之初 , 为 强势 的外 来 文化 , 承载 着 西 作 它 代表 先进 的文化 , 仍属 而 展的 重要 组成 部分 。在传 入 中国 的 30多年 里 , 0 小提 琴 艺术 已慢 慢 方近 代工业 化 社会 的先进 文明 , 着全新 的 、 于 封建 的、 农业 社会 文化 范畴 的中 国传统 音乐 文化 则显得 “ 落后 。 地与 中华 5 0 年 文 明相互 融合 了 。 00 小提 琴艺 术在 中 国的发 展历 程 虽然 中 国传统 民族 音乐 中也包 括 了例如 琵琶 、 古筝 、 二胡 等弦 乐器 , 早在 1 世 纪 的明朝 , 教士 利 玛 窦等 人 带 着 西方 的 弦 乐 器 和 但 中 国传统 音乐缺 少 的是小 提 琴 艺 术中 蕴含 的时 代精 神 。 因此 面 7 传 音乐 文化 来 到中 国 , 开了小 提 琴艺 术在 中国发 展的 序幕 。在 中 国 对 席卷 全球 的现代 化工 业文 明及 中国音 乐现 代化 的迫切 需 求 , 揭 国人 并 直 史册 记载 的最 早 的小提 琴演 奏是 19 69年传 教土 南 国光等 为康 熙 帝 表 现出对 自身 传统 音乐 文化 的 质疑 , 被 动 地 向新 文 明学 习 , 接 进行 的演 奏 。14 年 , 国最早 的西 洋 管 弦乐 队 在 宫中 组 建 , 72 中 由此 引 进小 提琴等 西洋 乐器 成为 一 种选 择 , 是 不可 避 免 的 , 由当 时 这 并 开创 了 中国 近代 音乐 史上西 风东 渐的 端倪 。 的 社会 历史 背景所 决定 。 2 对 小提 琴 艺术 的借鉴 、 鸦 片战 争让 中国 进 入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 方 文 化 强 行输 西 入 。各种 教会 组织 开始 广泛 地向 中国社 会传 播西 方文 化 , 中 就 包 其 小提 琴艺 术的 传入 打破 了 我 国在 长 期的 封建 社 会 中 形成 并 占 括小 提琴 艺术 。从此 小 提琴 艺术 开始 了在 中国 真正意 义上 的 传播 , 主 导地位 的 “ 道轻 器 “ 意轻 技 重 、重 音乐 观念 的 统治 局 面 , 中 国 给 并形 成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最 早 的冲 击 。14 89年 , 国 民 间 第 一支 西 带 来了 全新 的音乐 形态 和音 乐 思维 , 对 于 中 国传 统 的弦 乐 器 , 中 相 它 洋 管弦乐 队 在上 海徐汇 公学 由法 国天 主教 耶稣 会创 办成 立。 都 是前 所未有 的 。在乐 器 形态 、 乐 形 式 、 现 、 能 、 念 等 各 方 音 表 功 观 2 0世 纪初 , 次世 界 大 战 促 使 许 多 西 方 音 乐 家 流 亡 到 中 国。 面 对中 国传 统音乐 文化 产 生着 深 远 影响 。中 国 的音 乐 先 驱们 开 始 两 以克 莱斯 勒 、 海菲 兹 、 尔曼 等 为代 表 的 世 界音 乐 巨 匠在 中 国 的艺 主 动地在 理论 层面 上研 究小 提琴艺 术 , 埃 并创作 出大 量脍炙 人 口的 小 术 活动虽 然 短暂 , 都对 小 提琴艺 术 更加深 入地 融入 到中 国社 会 起 提 琴音乐 作 品 , 但 极大 地 丰富 了中 国音乐文 化 。它的 传入加 速 了中 国 着积 极地 推 动作 用。 传 统音乐 文化 的现 代化 , 可和 借 鉴小 提 琴 艺术 成 为 一种 理 性 、 认 明 新 中 国成 立后 , 央 音乐 学 院开 始 招收 小 提琴 专业 学 生 , 一 智 的文 化选择 。 中 这 日期 涌现 出 一批 我国小 提琴 专业 教育 的先 驱 , 谭抒 真 、 秉 荪 、 寸 如 杨 司 三、 小提 琴艺 术的 民族 化进 程 徒华 城 、 马思宏 等 ; 艺术 交流 活动也 日益 频繁 , 卫 ・ 中外 大 奥依 斯 特 在 近代西 乐东 渐的 形势下 , 方世 界对西 方音 乐与 自身传 统 音 东 拉赫 、 岗 、 ・ 依库 等 国际 著 名 的小 提 琴演 奏 家 纷 纷来 华 访 问 乐 二者 间的关 系有 三种 态度 : 是将 西 方 音 乐拒 之 F ̄ , 柯 扬 沃 一 - h专心 发 展 ] 演 出 , 们带 来的 最新 的音乐 动 向开 阔了 中国音 乐界 的视 野 。中 国 本 土音乐 , 印度 ; 引进发 展西 方音 乐的 同时 , 他 如 二是 原封不 动地 保 留 演奏 家们 也 开始走 出 国门与 西方 大师 直面 交流 , 增进 文化 交 流。他 固有的传 统音 乐 , 日本 ; 即中 国 , 是 “ 为 中 用 ” 以“ ” 如 三 态度 洋 、 西 改 们 归国后 都成 为 了新 中国小 提琴 事业 的主要 开拓 者 , 并在 探索 小提 “ ” 中西融 通 。经过 30多年 的 探索 , 提 琴艺 术 已 经在 中 国大 中 、 0 小 琴 民族化 的创 作与 演奏 方面 迈 出了重 要的步 伐 , 其中 的典 型代 表有 地上 开花 结果 , 作为 外来 文化 , 民族化进 程虽 然曲 折 , 却显 示 出 其 但 马思 聪 、 司徒梦 岩等 。中国 民族音 乐 因素在 小提琴 音乐 创作 中 日渐 在 中国 的顽强 而旺 盛的 生命 力 。 增长 , 此期 间产 生 了一 批优 秀 的小 提 琴 作 品 , 何 占豪 、 在 如 陈钢 的 1 创 作 的民族 化进 程 、 《 梁山伯与祝英台》 秦咏诚的《 、 海滨音诗》 等。 音 乐的 民族 性 是一 个 民族 特 有的 心 理特 征 、 思维 方 式 、 现 方 表 文化 大革 命日 期 , 国对 外音 乐文化 交 流活动 几近 停滞 。然 而 法 、 寸 中 审美 情趣在 音乐 上 的综 合反 映 。在 中 国 小提 琴 作 品的 创作 上 , 在这 个艺 术 “ 政治 服 务 ” 特 殊年 代 , 为 的 仍创 作 出 了一 些 具 有较 高 民族化方式大致有四种 : 一为用小提琴直接表现中国民族音乐的音 艺术 价值 和广 受群众 欢 迎 的 作 品 , 例如 《 岭 的早 晨 》 《 光照 耀 调 , 民歌 或民 间戏剧 在演 奏方 面 的一 种 “ 用 , 要 是 以伴 奏 苗 、阳 是对 创 主 着塔 什库 尔干 》 《 家代 表 上 北京 》 , 、黎 等 展现 了 中 国小 提 琴 艺术 不 形 式与 民族音 乐结 合 , 以司 徒梦 岩 、 文 成 、 自重 为代 表 ; 为 直 吕 尹 二 可阻 断 的发 展 步伐 。 接 以民歌 、 民间 戏曲 的音调 为 素 材进 行 创 作 , 影响 最大 的一 种 民 是 改革 开放 后 , 时 期文 艺 政策 推动 文 化 事业 全 面繁 荣 , 琴 族化 音乐创 作 方式 , 新 小提 以马思 聪 为 突 出代 表 ; 为借 鉴 西 方音 乐 创作 三 艺术 进入 广泛 开拓 、 深入 探 索 的繁 荣 期 。世 界顶 级 小 提 琴 家们 , 如 思维和元素进行的新民族音乐创作 , 以谭小麟、 桑桐、 杜鸣心等专业 梅纽 因 、 特恩 、 斯 祖克 曼等 来华 讲学 和演 出 , 这一 时期 的中 外小 提 作 曲家为代 表 ; 在更 深层次 上 把东方 文化 传统与 西方 现代 音乐 让 四为 琴艺 术交流 变得 更 为深 入和广 泛 。与此 同时 , 国小提 琴音 乐创 作 思维 、 中 创作 技法 结合 起来 的 民族 化 方式 , 以谭盾 、 松为 代表 。 瞿小 也迎来 了新 机遇 , 并在 世界 范 围 内 开始 产 生积 极 的 影 响 , 其表 现 为 2、 演奏 技巧 的 民族化 创新 打 破 了与西 方现 代音 乐发 展 的长期 阻隔 , 了对 西方 现代 音乐 作 完成 中国小 提琴 作 品在 演 奏技 巧 的 民族 化 创新 方 面 主要 是 借 鉴 民 曲理论 和技 术 的吸纳 , 创作 出 大 量 的小 提 琴音 乐 作 品 , 开创 色 彩 族 音乐 中各 种不 同地 方色 彩 的滑 音 、 为 弓法等 演 奏 手法 , 为小 提 琴艺 纷呈、 多元 探索 的新 局面 奠 定 了坚 实 基础 。该 时期 较 重 要作 品 有 : 术表现 增添 新 内容 。中 国音 乐 家马 思聪 、 陈钢 、 善 乐等 人 在 小提 杨
浅谈小提琴在中国的民族化发展理路

浅谈小提琴在中国的民族化发展理路作者:张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6期摘要:小提琴是音乐史上公认的重要的弓弦乐器,它富于歌唱性的细腻音色使之享有“乐器皇后”之美称,中国小提琴在不断汲取外来演奏技巧和文化的同时,还致力于民族化风格发展的探索。
本文笔者将从个人多年来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实践与体会上,对中国小提琴的发展现状进行探究,探索其民族化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小提琴艺术民族化发展理路[中图分类号]:J6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112-01探析小提琴在当今时代的发展,实际就是在追求一种理念的变革、创新。
小提琴艺术在中国,自清代发展至今,是一种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培育自己生长的根基,不断延伸其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一、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在清朝,小提琴已经进入宫廷,传入民间只有一百年左右。
从1920年代开始,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先后到中国演出,如1923年克来斯勒多次来华举行独奏音乐会,后来又有蒂博、戈尔德贝格等陆续来华演出,鼓舞了许多热爱音乐的青年学习小提琴。
伴随之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建等地创立了音乐专科:许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来华工作,同时也培养了众多中国自己的教师和演奏家,如:马思聪,刘天华,冼星海和黎国荃等。
自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才逐步重视音乐教育,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
一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小提琴家分别在众多的国际大赛中获奖,胡坤即是其中第一位。
著名的年轻小提琴家吕思清7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17岁获帕格尼尼大赛头名,被称为“东方帕格尼尼”,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小提琴家之一。
回顾历史,小提琴在中国国人的努力下的确己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但是,艺术的生命源于不断地创新。
在现当代,民族化的气息、民族性的审美需求,促使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愈来愈民族化。
中国小提琴艺术在不断吸收借鉴外来技巧,并将其恰当发扬的同时,又从中国民族音乐的深厚土壤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从而使现代中国小提琴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关于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趋势与思考

关于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趋势与思考作者:李铁刚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22期摘要:小提琴这一西洋乐器传入我国也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中,我国产生了大批小提琴作曲家以及演奏家,并且小提琴的受众群体范围也在不断扩展。
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小提琴演奏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的小提琴演奏者为小提琴民族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基于此,本文也尝试对我国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趋势反思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2-0018-0316世纪初,小提琴这一乐器诞生于意大利米兰,由于其音色细腻、韵味独特,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状态,同时其演奏技巧也较为多样化,不仅可以营造出温柔缠绵的意境,同时也可以营造出急促、热烈的氛围,这也使得小提琴這一乐器自诞生之后就受到了众多音乐爱好者的广泛欢迎,同时也成为了世界音乐史上公认的重要乐器之一。
在康熙、乾隆两帝年间,小提琴这一西方乐器由西方传教士传入我国,这也使得小提琴对我国听众的音乐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获得了广泛的受众群体。
建国以后,小提琴在中国经历了缓慢的发展以及变化,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的小提琴演奏体系以及演奏团体,这也意味着我国的小提琴演奏更加具有民族化特征,因此对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简析17世纪,小提琴由欧洲传教士传入中国,此后意大利、德国以及法国等国家的小提琴演奏艺术对中国小提琴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促进了中国小提琴艺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使得我国在小提琴艺术方面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的小提琴艺术想要在世界领域站稳脚跟,仅仅凭借几场比赛、拿几个奖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中国小提琴作品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保证其与当前中国民族化以及特色化艺术发展道路相统一,这样才能产生更加具有中国风韵的小提琴作品,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小提琴艺术在世界小提琴演奏领域的影响力。
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民族化道路

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民族化道路【摘要】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民族化道路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历史发展与传播、民族特色与文化传承、艺术创新与国际影响、民族化的挑战与机遇以及走向世界的策略与措施进行探讨,揭示了中国小提琴音乐在逐步民族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结合未来展望,展示了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民族化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意义。
在丰富中国音乐文化的也为中国音乐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民族化,历史发展,传播,民族特色,文化传承,艺术创新,国际影响,挑战,机遇,走向世界,策略,措施,未来展望。
1. 引言1.1 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民族化道路概述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民族化道路是中国音乐文化多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小提琴音乐在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之间找到了一条相互融合的道路。
在这一道路上,中国小提琴音乐融合了民族特色和西方经典音乐元素,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貌,展现出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发展态势。
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民族化道路的探索,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是对国际音乐舞台的开拓和贡献。
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重新演绎和赋予新的生命力,中国小提琴音乐不仅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也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历史发展与传播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历史发展与传播源远流长,最早的小提琴音乐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近代,随着西方音乐的传播和融合,小提琴音乐在中国逐渐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小提琴音乐开始走向现代化,并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小提琴音乐。
随着中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小提琴逐渐成为中国学生学习的主流乐器之一,许多音乐学院和学校都设立了小提琴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
中国的小提琴音乐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中国小提琴演奏家在国际比赛和演出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中国小提琴音乐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提琴艺术在中国“民族化”的历程与影响

小提琴艺术在中国“民族化”的历程与影响2023-11-11目录CATALOGUE•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小提琴艺术在中国“民族化”的历程•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影响与贡献•小提琴艺术在中国“民族化”的未来趋势与挑战•小提琴艺术在中国“民族化”的案例分析01CATALOGUE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小提琴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早期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渐成为西方音乐中重要的乐器之一。
在西方音乐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与小提琴艺术存在较大差异,但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小提琴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
小提琴艺术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9世纪末,小提琴开始在中国传播,主要通过外国传教士和西方音乐爱好者传入。
中国最早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逐渐出现,他们为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初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对小提琴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演奏技巧、曲目选择和音乐审美等方面。
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节奏等元素对小提琴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的小提琴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家在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发展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作品。
02CATALOGUE小提琴艺术在中国“民族化”的历程小提琴音乐起源于西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中。
小提琴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的融合融合历史背景小提琴与中国民间音乐的融合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如《梁祝》、《渔舟唱晚》等。
融合过程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小提琴音乐的内涵,也为中国民间音乐注入了新的元素,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融合意义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小提琴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如吕思清、盛中国等。
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中叶,小提琴艺术在中国开始逐渐受到重视,一些中国作曲家开始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提琴音乐在中国的民族化趋向
小提琴进入中国以来,小提琴家、作曲家们借鉴西方小提琴音乐的创作方法、手段、技术,从中国人的音乐审美习惯和审美爱好出发,不断探索小提琴音乐民族化的道路,用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音乐的素材、民族特色的旋律、民族特点的节奏、民族特色的调式和声,改编和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音乐审美特质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使小提琴音乐更加贴近中国人的审美,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喜爱,进而成为中国音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机组成部分。
对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小提琴音乐的民族化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一、小提琴音乐创作素材的民族化
在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中,作曲家非常重视从民族民间音乐形态的各个领域广泛选取素材。
有直接引用民族音乐曲调作为作品的音乐主题并加以展开的;有根据民族器乐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创作歌曲、歌舞音乐等移植、改编的;有采用选取民族音乐作品中的部分曲调或片段,形成全曲完整音乐主题的方法进行创作的。
从第一批中国小提琴乐曲的诞生至今的几十年间。
我国大陆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公开发行出版的小提琴作品决不少于500首。
这些作品与民族民间音乐都有着相当的联系。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人们具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各民族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产生出不同风格的民族艺术,成为了作曲家创作素材的主要源泉。
这种利用民族素材进行加工再创造的方式,使小提琴等外来音乐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生命力。
以一个基本完整的民族音乐曲调构架作品,再技术自如地融合各种音乐语汇,以获得音乐性格与内涵的进一步深化。
这一创作方式体现了作曲家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直接认同与吸收。
在马思聪《绥远组曲》、《第一回旋曲》、《跳龙灯》、《跳元宵》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完整的
民歌音调在音乐创作中直接借鉴。
还有根据粤北民歌《落水天》写成的《翻身的牧童》、根据陇东民歌《军民大生产》改编的《陇东舞曲》、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写的《沂蒙山之歌》等等。
这些作品都是将基本完整的地方民歌作为创作主体,通过旋律变奏、织体变换以及性格延展等方式,获得更加生动、完整的音乐形象。
根据民族器乐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创作歌曲、歌舞音乐等移植、改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够看到这种创作思维的运用。
根据二胡曲改编的《二泉映月》、采用古筝曲而作的《渔舟唱晚》、根据二胡曲改编的《江河水》、根据京剧《智取威虎山》唱段改编的《迎来春色换人间》、根据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中的歌舞音乐改编的《仇恨怒火燃胸怀》、《快乐女战士》等等。
采用选取民族音乐作品中的部分曲调或片段,形成完整音乐主题的方法进行创作。
马思聪的小提琴曲《牧歌》,就是用绥远民族《耍女婿》中的一个乐句进行发展,在保留原民歌抒情性的基础上,将扩展成方整的上下乐句结构的旋律作为作品的音乐主题。
协奏曲《王昭君》中,直接汲取了粤剧中红线女演唱《昭君出塞》中的一个片段。
来刻划王昭君出塞后细腻的感情涟漪。
此外,独奏曲《村里的晚会》、协奏曲《梁祝》等作品,也是结合民族音乐作品中原型旋律的片段来进行糅合、变化、发展的佳作。
二、对民族器乐特有音响与演奏手法的模仿、借鉴
我国有着丰富的民族乐器。
它们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为了寻求与民族音乐有更好的契合点,在小提琴音乐中,许多作品模仿、借鉴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音色与韵味,并使之与小提琴技巧相结合,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小提琴音乐语言。
在《梁祝》协奏曲中,多处借鉴了琵琶、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并将它们与小提琴技巧融合在一起,充分显示出纯朴、幽思、缠绵悱恻的仙乐般的意境。
其中第二插部——小提琴模仿古筝刮奏中轻快、流畅的音调,而伴奏弦乐则以拨弦模仿琵琶的拨奏。
展开部中,小提琴模仿琵琶扫弦的音响效果。
奏出祝英台与封建势力反
抗的激烈场面。
在楼台会里,小提琴模拟二胡演奏手法,运用大量的小三度装饰滑音和慢速的半音滑音,使旋律呈现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感觉,催人泪下。
同时,乐曲还学习京胡、二胡手法中的“抖弓”,增强了戏剧情节的发展与民族风格的体现。
艺术其实就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音乐也不例外。
它跟当时的社会和科学的动态及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接触信息都是相关联的。
它不是孤立的存在于世界之中的。
所以不同的中西文化。
便造就不相同的音乐文化艺术。
因此,小提琴进入中国,因音乐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思维、审美、语言等方面的区别。
自小提琴传入中国以来,通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与努力,现已将最初的西洋小提琴融人到中闰独特的民族风当中,利用小提琴歌唱性的艺术魅力,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独特艺术魅力的中国小提琴演奏及中国小提琴作品,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将中国传统音乐不断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