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1
人民日报时评金句摘抄

人民日报时评金句摘抄1.人生最好的心态: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
2.当所有人都拿我当回事的时候,我不能太拿自己当回事。
当所有人都不拿我当回事的时,我一定得瞧得上自己。
这就是淡定,这就是从容。
3.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那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那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当你对未来迷茫时,请停下来认准目标!梦想,不是浮云,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4.一个成大事的人,不能处处计较别人,消耗自已的时间去和人家争论,不但有损自己的性情,且会失去自己的自制力。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不妨对人谦让一点。
与其跟狗一路走,不如让狗先走一步,如果给狗咬一口,你即使把狗打死,也不能治好你的伤口。
如果没有人相信你,那么你就自己相信自己;如果没人欣赏你,那你就自己欣赏自己;如果没人祝福你,那就自己祝福自己。
5.自信那就是成功的源泉,自省是成长的阶梯,自强是进取的前奏,自己读懂了自己,那么世界才能读懂你。
6.生活就像一架钢琴:白键是快乐,黑键是悲伤。
但是,要记住只有黑白键的合奏才能弹出美妙的音乐。
7.与幼稚相连的是成熟,与幻想相克的是行动,应该赞美思考,更应欣赏行动,行动是一切成功之母,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百个美好的梦想!8.有些事,你真别看清,看清,心痛;有些人,你真别看懂,看懂,伤情。
人生,就是一种糊涂,一份模糊,说懂不懂,说清不清,糊里糊涂,含含糊糊。
人生看不惯的东西太多,看清、看懂,全是自找伤心。
给生活罩上一层薄雾,不是自欺,而是对自我的保护。
凡事太认真,苦了心,累了自己。
9.凡事不必苛求,来了就来了;凡事不必计较,过了就过了;遇事不要皱眉,笑了就笑了;结果不要强求,做了就对了;生活就是一种简单,心静了就平和了。
10.写给你的话:生活,不会因你抱怨而改变;人生,不会因你惆怅而变化。
你怨或不怨,生活一样;你愁或不愁,人生不变。
抱怨多了,愁的是自己,惆怅多了,苦的还是自己。
《人民日报》五篇思辨评论文

《人民日报》五篇思辨评论文2015.9.14这组文章,发表于今年5月20—24日的《人民日报》评论版,总题“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
文章具有非常强的思辨色彩,且语言精练典雅,几无赘语。
201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中,具有思辨性的作文题占半数以上,而这五篇文章在写作思路和语言上,非常适合高考作文的学习和借鉴,说它们是集思想深刻、章法鲜明、语言精粹于一体,似不为过。
同学们要仔细研读,甚至可细抄一篇。
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曾有学者慨叹,我们遭遇了一个“问题的时代”。
从大都市恼人的雾霾到田野间空心化的村庄,从“蚁族”、“蜗居”难圆梦想到“舌尖上的安全”屡现危机。
翻开报纸,相关讨论不绝于耳;打开网络,种种质疑迎面而来。
一时间,问题让人烦恼,问题使人愤怒,问题令人“绝望”。
如何看待我们时代的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是对问题应有的态度。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可以说正是在解决问题中步步向前。
如果眼里没有问题、心里没有期待,也就不会改革、难言发展。
有“问题意识”,是认识能力提升的表现;能畅所欲言直面问题,更是时代社会的进步。
然而,过犹不及。
如果“唯以问题识天下”,群情激愤中,任“问题焦虑症”裹挟成极端情绪,固化为狭隘认识,演变为偏执思想,将人人变成易燃易爆品;如果“只让问题遮望眼”,心灰意冷间,让“问题悲观症”驱逐社会自信心,抵消发展正能量,吞噬我们的幸福感,“问题意识”本身就也成了问题。
今天的中国,发展很快,矛盾高发,问题不少。
我们固然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但也不能期望万年之事、朝夕解决。
将问题拖成历史问题诚不可取,毕其功于一役也绝不现实。
任何时候不能忘了,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面对各种问题,不切实际的空头支票,超越阶段的夸张口号,或是“一招就灵”的万能良药,不是天真幼稚,就是轻浮狂躁。
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
【人力资源】周瑞金:解读《人民日报》“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资料

周瑞金:解读《人民日报》“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发布时间:2011-05-31 09:12 作者:周瑞金字号:大中小点击:813次周瑞金: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
1939年10月生于浙江。
1962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解放日报》,历任评论员、评论部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党委书记。
1991年以““皇甫平””的笔名,主持撰写《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等四篇评论文章,引起广泛反响。
1993年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兼任华东分社社长。
人民日报系列评论是在告诫地方执政者放开言论、倾听批评陈芳:自4月底开始,一组署名人民日报评论部,主旨为“关注社会心态”的系列评论在《人民日报》连续发表5篇评论:《“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执政者当以包容心态对待“异质思维”》、《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希望杜绝一切非理性言行是不现实的》、《执政者要在喧嚣中倾听沉默的声音》。
您怎么看《人民日报》在这个时候发的五篇系列评论?背后代表着一种什么样的动向?周瑞金:作为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能够发表这一系列评论,来谈思维问题、注意群体声音、关注弱者等,是很有意义的。
最近由拆迁动迁所引起的冲突事件,以及“被精神病”事件,在舆论上引起很大反响,尤其网上呼声很大。
但是对这些问题,当地的执政者却是另外一种看法:认为这是媒体鼓动起来的,舆论是制造起来的。
这就说明我们社会舆论和一些地方官员的看法大不相同。
《人民日报》这一系列评论就是针对这个背景发出的,并不是无的放矢。
此前,在“徐武事件”中,《人民日报》也发表评论批评当地执政者,把上访的人随便关到精神病院这个做法是错误的,反而引起反弹。
《人民日报》继续抓住这些问题发表言论,是很有针对性的。
它实际上提出了言论自由的问题,而所谓的“异质思维”实际上就是要老百姓批评政府,执政者能够听得见老百姓对自己批评的声音。
“异质思维”,在我们的网络媒体和都市媒体已经比较表达得比较多,如果这样的评论发表在都市报上、网站上、博客上,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响,因为今天网络媒体的常态就是各种各样的声音都能够充分表达。
培育良好社会心态,,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培育良好社会心态,,营造和谐社会环境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011年3月正式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之后的一个月左右,《人民日报》连发五篇评论,称“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社会心态既指向未来发展的‘软实力’,也承载‘以人为本’的具体诉求”。
“把握和调适社会心态,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一种执政挑战”。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
十八大再次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
可以说,社会心态是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要构建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的社会心态是不可想象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社会心态中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积极设法引导。
一、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通常把社会心态分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与价值观念、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策略,但实际上这些内容时刻是融合在一起的。
笔者认为,目前社会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社会心态困境。
(一)生活压力加大据2010年4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全国进行的调查显示,尽管城镇居民对物价上涨感受明显,但54.8%的居民表示对于当时的物价水平可以承受,30.5%的人表示“一般”,仅有14.2%的人表示难以承受。
2010年10月中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再次进行了类似调查,结果显示,在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分别有49.8%、40.5%和47.7%的受访者表示当前的生活压力比较大或压力很大。
压力主要来自物价上涨、就业难、房价高、看病难等方面。
在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生活压力加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另一方面,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在恶性压力下公众如果得不到社会支持,个体会产生无助感、绝望感,产生心理问题或出现极端消极行为。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一——是非界限岂能模糊

是非界限岂能模糊《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最近,中央电视台曝光了东莞多个娱乐场所的卖淫嫖娼现象,当地政府部门迅速采取整治行动。
对这次扫黄风暴,绝大多数主张弘扬社会正气的老百姓是赞成的,但也出现了令人诧异的杂音怪论。
一些人以娱乐心态看待东莞扫黄,甚至对“莞式服务”叫好,为色情业张目,嚷嚷“东莞挺住”。
在他们眼里,这类社会丑恶现象不仅不该报道,更不能打击。
如此荒唐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扫黄打非,本是正义之举;揭丑黜恶,也是媒体职责所在。
为什么却受到质疑甚至嘲弄?而那些声色犬马之地、醉生梦死之徒,为何又受到一些人的追捧乃至力挺?这一事件的娱乐化、恶搞化倾向,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态?如此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美丑不明,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问题?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在任何一个文明社会,有法必行、违法必究,都是不可逾越的社会底线,这一点没有任何商量和动摇的余地。
无论是卖淫行为还是嫖娼行为,都是法律明文禁止、公安机关依法打击的对象,这早已世人皆知。
从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层面看,卖淫嫖娼与社会公序良俗格格不入,向来为正常的社会秩序所不容。
放眼世界,即便在欧美各国,对色情业的打击也越来越严。
法律的天平、道德的准绳、社会的呼唤,无不要求我们敢于向这些丑陋现象说不,果断剔除社会肌体上的毒瘤。
然而,一些人却无视法治常识,模糊了道德界限,唱起了“卖淫有理、色情无罪”之类的反调。
东莞扫黄,这样一个是非明确的事件,竟在网上掀起不小波澜、引发复杂舆情,的确发人深思。
在价值多元、观念多变的转型期中国,固然不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求得一致,但在一些基本价值上,必须有起码的共识。
守住法律底线,保持价值判断力,具备道德责任感,这是一个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行为取向,也是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
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只会导致价值错乱、逻辑谬误,最终行为失当、社会失序。
当一些微博大V娱乐化地调侃“人间有爱”,可曾以一份同情之心,想想那些被明码标价像商品一样叫卖的失足妇女?当一些人狂欢式地呼喊“今晚我们都是嫖客”,可曾以一份体谅之心,听听广大东莞市民热望“扫黄就要扫彻底”的心声?当一些所谓意见领袖陶醉于“群起挺黄”的幻觉时,可曾以一份责任之心,审视一下无节操之论对网络生态的扭曲,对世道人心的污染?有学者曾忧心忡忡地指出,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一种怪现象——比坏。
金句摘抄人民日报心态的句子

金句摘抄人民日报心态的句子
1. 人民日报——党的喉舌,新时代报业的重要阵地。
2. 人民日报应当自觉肩负起宣传工作的重任,在正确的方向上航行。
3. 当代的人民日报,承担的使命更加沉重、光荣。
4. 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也是人民日报以真、善、美为基调坚定行进的历程。
5. 对于报道,要有理性的、全面的、客观的态度,而且必须抓住一时之好、皆大欢
喜等“台词”,进行剖析,注重客观批评。
6. 正如报道要有责任心、独立精神、勇于揭示真相一样,编辑协作也需要有专业性、团队精神、敬业精神。
7. 在崇尚“快”的时代,我们要守住理性与责任,以视角更宽、思路更深、表达更
准确、态度更真诚的报道引领舆论风向。
8. 然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针对某一领域现象的报道,如果被业内人士质疑,
既可能是我们的报道不够全面,也可能是与业界有不同之处,要有冷静的思考和聆听之
心。
9. 拳拳真情、发人深省,不仅是对每篇报道而言,也是对读者、对时代所作的承
诺。
10. 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是我们所有的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民日报一直
恪守的宏大情怀。
人民日报评论标注版

人民日报评论标注版
(实用版)
目录
1.评论背景及意义
2.文章结构及主要观点
3.对于评论的评价与反思
正文
【评论背景及意义】
《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官方媒体之一,其评论版块对于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民众思想的启迪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人民日报》发布了一份标注版的评论,引发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讨论。
本文旨在对这篇标注版评论进行分析,以期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
【文章结构及主要观点】
这篇标注版评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我国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
行了梳理和剖析。
首先,评论从宏观角度指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此基础上,评论从微观层面选取了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典型案例,对这些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文章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
1.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党和人民在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
2.解决民生领域的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对于评论的评价与反思】
总体而言,这篇标注版评论立意高远,观点鲜明,对于引导社会舆论具有积极意义。
评论既关注到了国家宏观发展大势,又关注到了民生领域的具体问题,体现了问题导向和民生导向。
同时,评论强调了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然,评论在分析问题时,也有待进一步深化。
例如,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除了改革之外,还需要关注到政策落实、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问题。
人民日报》时评精选

人民日报》时评精选近来,社会对于青年的话题持续引发热议。
有人批评,虽然青年是最富朝气和有权利做梦的一代,但却陷入了利益的羁绊,追求精致利己而老于世故,追求实惠而不谈理想。
但实际上,陷入利益羁绊的并不仅限于青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权衡得失,考虑风险与收益等因素。
在利益的坐标系上,很多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演绎着价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
但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我们也会感到惘然和空虚。
在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被广泛认可。
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
XXX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因此,刻意回避利益是陈腐迂阔的做法。
但是,考虑利益并不意味着将其绝对化。
精细的利益计算未必有益于社会进步,它只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
这样的城堡虽然在物质上繁荣,但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
只关心自己的人不会关心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
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着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
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和企业献出爱心也常常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
利益的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下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因此,在考虑利益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想情怀,不让利益的追求成为我们行为的唯一动力。
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既有义利困惑,也有利益考量的堕落。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走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而抛弃“时刻准备着”的理想,也不能因为经历了“利益解放”的大潮而放弃“为了全人类”的信念。
我们需要拒绝利益主义独步天下,同时找到理想情怀的归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日报"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
以管理思维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显然难以达到。
对执政者而言,既需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更应积极解决那些“有形”的问题,让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
在“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后,“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正迅速进入各级政府的任务列表。
良好的社会心态在任何时候对一个国家民族都很重要。
之所以在今天备受重视,盖因中国发展已站在一个关键时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排位,让拥有一个怎样的“大国心态”引人瞩目;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令提升大众“幸福基因”分量加重。
就此而言,社会心态既指向未来发展的“软实力”,也承载“以人为本”的具体诉求。
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愤青思维、拜金主义……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的失衡之势,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挑战。
这些大众情绪虽未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但正对社会发展与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
把握和调适社会心态,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一种执政挑战。
然而,扫描各地“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塑造路径,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有的地方有“提法”没“想法”,仅停留在口号与姿态上;有的地方把心态问题经济化,以为“多发点钱就能让老百姓心态变好”;有的地方则认为“培育”的关键在百姓的自我修复,一味把心态问题归咎为百姓“不理性”、“不淡定”、“不宽容”。
其实,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
以普遍存在的“焦躁不安”为例,城镇化及大规模人群流动,“漂族”、“蜗居”、“蚁族”人群大量出现,不安全感容易加重;房难买、学难上、病难看的现实矛盾,让人的不确定感增强;而少数干部的贪污腐败、一些地方的暗箱操作,使干群关系变得紧张而不信任。
在这种情况下,以管理思维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显然难以达到。
对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有些阶段难以逾越,有些困难难以规避,一些不良心态的滋生难以避免。
但必须意识到,如不及时妥善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也必定影响国家目标实现。
因此,对执政者而言,既需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更应积极解决那些“有形”的问题,让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
这一点极具现实意义。
我们倡导理性平和的心态,但如果监管防线屡屡失守,瘦肉精猪肉、染色馒头、毒生姜事件层出不穷,“淡定”谈何容易?我们追求开放包容的心态,但如果“拼爹”现象屡屡发生,“起跑线”不公时时存在,“仇富”、“恨官”情绪何以消解?我们提倡积极进取的心态,但如果寒窗十载也难以改变命运,“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来得轻而易举,个人奋斗又有多大价值?
有学者这样描述当前我国改革的基本态势:改革在与危机赛跑。
其实,社会心态的培育不也是在与改革进程赛跑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培育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对各地执政者的时代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