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开发中地域建筑特色的去留

合集下载

城市精细化发展背景下建筑退线与管理研究——以昆明市呈贡区为例

城市精细化发展背景下建筑退线与管理研究——以昆明市呈贡区为例

城市精细化发展背景下建筑退线与管理研究——以昆明市呈贡区为例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粗放式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的城市化在“量”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是在“质”上还存在的欠缺。

当前我国的发展模式正由高速度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和精细化发展。

本文以城市道路退线空间为研究对象,这通过梳理此类空间存在的照搬案例不贴切实际、空间浪费、临街界面单一、空间缺乏活力和管理权限模糊等问题,以昆明市呈贡区的退线空间为例,提出对建筑退线空间分区、分类、分层的精细化处理及管理建议,对有效节约城市空间、打造活力街区、体现城市街区特色、优化城市建设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精细化发展;建筑退线;城市规划管理;昆明市呈贡区一、引言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随着我国主要的社会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城市发展也将从粗放转向精细化[1],对于城市发展来说这种阶段性的跨越是一个变革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

城市精细化发展是伴随我国近些年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而产生的,例如将满足城市居民需求、以人为本、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等作为城市精细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促进城市科学和谐发展。

为了适应城市化和城市管理现代化,面对复杂多样的城市空间,需要对城市的各项活动进行控制、协调、引导,使之纳入有序的轨道。

加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是促进城市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建筑退线的来源最初是来自美国的区划法,按照建筑高度比例,建筑与道路红线之间形成一定的后退距离,目的是为了留出一定的“天空暴露面”,沿街建筑物必须控制在这个暴露面以内才能满足街道通风、采光及人处在街道空间不会产生压迫感。

建筑退线也被称为建筑退让,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筑退让指在城市建设者,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的后退距离,通常以后退距离的下限进行控制。

《城市地理学》课件PPT-第11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城市地理学》课件PPT-第11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城市经济地租变化
由于不同的功能所要求的交通条件不同,在完全竞争的条件 下,每一功能即每一土地利用区所产生的经济地租递减曲线 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零售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最大,其在市中心所 能产生的经济地租却为各功能之冠。
服务业、轻工业和批发业的经济地租曲线的梯度较零售业为 小。在住宅用地方面,多层楼房用地利用率高,每单位面积 所能产生的价值较低密度的平房为高,所以其经济地租曲线 的斜度也较平房大,农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是各类经济活 动中最小的一种,因其在市中心和较偏远的市郊所产生的价 值的差别极为有限。
部分混合土地利用地区由于商业中心扩展 而改为商业用途。
再后为新发展的高级市郊住宅区和十分贫 穷的木屋居民区。
两者可能距离颇远,但亦可能近在咫尺, 而生活水平悬殊。
再后为城郊农业带。
新建的工业村则多位于旧城以外的空间。
城市的垂直差异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所有上述模式都是平面的, 忽视了城市的垂直差异。
城市中成片的工厂区、住宅区、商业区、文教区, 都是均质性能造就出来的均质地域。
均质地域以某项特定城市职能为衡量中心,讨论地 域表现出来的相对同一性。
换句话说,均质地域是由以某项职能为主构成的地 域(其他职能或为这一主要职能服务,或被这一主 要职能排斥),研究各类职能地域的共性——职能 均衡现象的生成和布局。
⑤根据单项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勾 画出均质地域的边界走向。然后结合市区地形 地物、行政区划、历史过程等具体情况加以修 正,画出各种职能的均质地域图。
⑥计算各均质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
分析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及其均质度和紧凑度, 可以了解该项职能地域的分布状况、面积大小、 紧凑程度高低、质地纯净的程度;对比分析各 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可以了解不同职能布局 的合理性。因此,划分均质地域对城市合理布 局和旧城区改造都具有指导意义。

浅析城市形象设计的现状及意义

浅析城市形象设计的现状及意义
城市形象就越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
神的双重满足 。良好的城市形象 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市居 民和外界公众 的行为及人格 ,从而产生 比经济效益更加显著
的综 合 效 果 。
二、 当前 国内外城市形象设计的现状分析
当今中国,城市建设发展过快 ,建筑设 计问题也 日益 突
出, 千城一面。 如何探 索出一个真正适合 当代 中国城市发展 的 视觉印记 , 如何体现 可持续发展 , 具有视 觉文化意义的城市形
生动化。
因此 , 城市形象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 , 塑造城 市形象有利于提高城市 的凝 聚力 。它能够唤起人们 自觉去维 护和提升城市 良好形象 的意识 ,从而更进一步的巩固城市的
发展 , 而 且有 利 于市 民塑 造 良好 的 社 会 素 质 , 并 达 到 物 质 与 精
统” , 也是这一座城市独有的财富。① 因此 , 城市特质越鲜明 ,
的生活品质具有积极作 用 ,使人们在美好而愉快的环境中更
好 的 生活 。
风格 , 才是做好城市形象 的关键所 在。
在国外 ,也有一些保护城市特色的国家和地区 ,比如法 国。 巴黎市政府规定 , 凡是房龄在 8 O年 以上的建筑如需改造 ,
综上所述 , 可见城市形象 的重要性。 而城市形象设计是 城 市发展建设的基础工程 , 并被 视为城市人力 、 物力 、 财力之外 的第 四资源 。④所 以 , 随着我国逐渐对城市形象 的重视 , 城 市
市形象更 突出、 更鲜 明、 更有意义 , 使我们 的城市发展更美好 。
注释 :
①②③成朝晖. 人间 ・ 空间 ・ 时间——城市形象 系统设计研究 . 中 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2 0 1 1 年版 , 第. 2 2 页大学 出版社 , 2 0 0 2 年版 , 第2 页.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性设计要点初探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性设计要点初探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性设计要点初探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71000西安曲江大明宫投资集团有限公司710016摘要: 本论文旨在初步探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性设计要点。

地域性设计是将地方文化、环境、历史和社会特征融入规划过程的重要考虑因素。

本文将介绍地域性设计的概念和意义,并分析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重点讨论地域性设计的要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社区参与、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提出地域性设计的实践策略和方法,以期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性要素的有效融入提供参考和指导。

I. 引言地域性设计是一种设计理念,强调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和利用地方的地理、气候、文化和历史等特点,以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首先,地域性设计能够考虑地方特点,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文化和历史特点。

地域性设计能够充分考虑这些地方特点,从而在城市规划中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通过充分了解和利用地方特点,城市规划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条件;其次,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

例如,城市规划可以考虑保留自然景观、绿地和水体,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地域性设计重视对城市的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保护历史建筑、古迹和传统文化景观,将城市的过去与现在相结合,创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氛围。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还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地域性设计注重社会互动和共享空间的创造。

通过合理规划街道、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城市规划可以为居民提供交流、休闲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这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交互动以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另外,地域性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通过注重建筑设计、景观规划、交通组织等方面,城市规划可以营造出独特的城市魅力和良好的居住环境。

二、地域性设计要点的探讨地域性规划设计是一种注重考虑地方特点和环境要素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方法,它旨在创造与地域环境相协调、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

对城市发展中的“旧与新”的思考

对城市发展中的“旧与新”的思考

对城市发展中的“旧与新”的思考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日新月异”,加剧了对城市景观和历史文化街区的破坏,旧城保护问题日渐突出。

文章以苏州平江路老街道更新改造为例,在进一步明确旧城保护的价值与意义的同时,深层次地探讨如何以一种“小规模改造和有机更新并举”的方式来保护平江老街区,再现江南吴文化的对策,使城市中的老街区再次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关键词:老街区;传统文化;环境景观;有机更新;小规模改造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change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thedamage of the city landscape and street area with historical culture was accelerated. the problem of old city protection is gradually obvious.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pingjiang old district reform as an example, with further ascertaining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old city protection, a kind of ”small scale reform and organic update” is studied to protect the old street area of pingjiang so as the “wu culture” could be reappeared, all which could make the old streets in the city once again become new landmark of the city.key words: old street district; traditional culture; environment landscape; organic update; small scale reform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筑更新交替不断,旧有城市文化和全球趋于雷同的新钢筋水泥建筑的冲突日益明显,“千城一面”、“千楼一面”,城市无特色、无文化、看不出故乡韵味,这些状况让我们感到迷失和迷惘……在如此环境下,对城市仅剩下的一些老街区,是毁灭还是保留,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来看待,何种方式来协调这种新与旧的冲突,让城市居民在这样一个更替的年代保留一丝怀念,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历史文化瑰宝,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域特色融入现代街景空间的设想——以朔州市雁门街景规划设计为例

地域特色融入现代街景空间的设想——以朔州市雁门街景规划设计为例

街景 特色是 城市内在素 质的外部 表象和城市个性 的综合体
现 ,不 同的街 景反 映出不同的地 域文 化特征和在特定条件下 的
艺基本未变。即平面形 式为 “ 前店后院”前店 以两层为主 , , 立面
造型则 由一层为木 窗门店 面形式和二层为格栅形式 相组 合。古
不同社会 生活场景 ,体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 的物质追求和精
h 。 m2
() 1 雁门街要体现什 么样 的风貌和特色 , 为城市贡献什 么样
的景 观 ?
( ) 门街应定位于何种城市功能 , 2雁 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及
发挥综 合效益? () 3 雁门街 的交通如何合理组织? ( ) 门街应体现何种景观风貌和景观环境? 4雁
2 朔州 旧城街 景特 色研 究
S IT C F R A I ND V L P E T&E O O Y C- E H I O M T O E E O M N N CN M
文章编 号:0 5 6 3 (0 1 1- 12 0 10 — 0 3 2 1 )3 0 7 — 3
21 年 0 1
第 2卷 l
第 街 道大多都保持 了这种风貌 , 大 朱 尤其
在 当代乡村住宅 中仍秉持此种风格 。
神需 求。 但如今城市的街景空间正 逐渐失去多样性 、 地域性等特
色, 有人 曾用 “ 零识男 ” U一词生动地形容如今城市 的雷同现象。本 文将 以朔州市朔城 区雁 门街景规划为例 ,详 细介绍如何将地域 特色融人 街景空间 中, 营造 出能让人 重新 找 回归属感 、 向感的 定 空间环境 , 形成融洽稳定 的社会关系 , 增强环境魅力和提升城 市
务 、 饮 娱 乐 、 憩 活 动 为 一 体具 有生 活气 息 的景 观 商 业 街 。设 餐 休 计 中 突 出地 域 文化 特色 , 化绿 色尺 度 和 以 人 为本 的 概念 。街 道 强

如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

如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

如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在当今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法宝。

地域特色文化旅游不仅能够为游客带来独特的体验,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那么,如何才能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呢?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是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的基础。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民俗、艺术、传统技艺等文化元素。

我们需要对这些元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找出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吸引力的部分。

比如,某些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挖掘其古代建筑、遗址、文物等;有的地方以独特的民俗风情著称,如传统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习俗等;还有些地方拥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像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

以四川的阆中古城为例,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深入挖掘了其三国文化、风水文化等内涵。

通过修复古建筑、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将这些文化元素生动地展现给游客,让游客在游览中深刻感受到阆中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在挖掘地域文化内涵的同时,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许多地域文化正面临着失传和被遗忘的危机,我们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这些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

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博物馆、文化馆等机构,对地域文化进行收藏、展示和研究;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文化传承,如传授传统技艺、举办民俗活动等。

云南的纳西族东巴文化,为了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不仅建立了东巴文化博物馆,还支持民间的东巴文化传承者开展教学活动,使得这一古老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也为当地的文化旅游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还需要创新旅游产品和体验方式。

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我们需要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发出具有创新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

比如,可以开展文化主题的研学旅行、手工艺体验、民俗生活体验等活动。

在浙江的乌镇,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江南水乡的美景,还可以参与蓝印花布的制作、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观看水上戏曲表演等。

2023最新-关于工匠精神的议论文(优秀8篇)

2023最新-关于工匠精神的议论文(优秀8篇)

关于工匠精神的议论文(优秀8篇)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关于工匠精神的议论文(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工匠精神议论文篇一“工匠精神”这个词汇,在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后,成为中国发展语境中的重要概念。

众所周知的是,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如果没有“工匠精神”,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世界著名品牌的。

培育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是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所在。

但是也有人认为,中国人从来都不缺少工匠精神,古代我们有鲁班,近代我们有很多的老字号,如同仁堂、云南白药、茅台酒,现代我们有华为、中国高铁等世界著名品牌。

但我觉得,中国古代、近代的工匠精神,留传下来的大多是美好的故事而不是世界著名品牌;现实中一些留传下来的老字号,不是在发扬壮大,而是后继无人,品牌的声誉和美誉度在变质、消失;在当代世界著名品牌榜中,来自于中国的品牌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现实。

于是一些人转而认为,不是中国人缺乏这种精神,而是中国不适合这种模式。

工匠精神在当代,只适合于高成本高收益的产品和服务项目。

如宝马汽车,因为高价格、高收益,所以适合于生产商付出高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成本去精雕细琢。

反之,在人均收入较低的条件下,绝大多数国人消费水平处于贫困或温饱状态,他们不愿也不能购买高质高价的产品和服务,企业自然会选择低质低价、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

我对这种意见的批评是: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对应着消费的档次,但是与有没有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

在古代和近代,中国人都很贫困,但是其工匠精神来自于哪里呢?现在中国人的需求结构正往高级化方向迅速地升级,据《中国日报》报道,20xx年中国消费者在境外的奢侈品消费总计1168亿美元,这笔消费占据了全球高端产品消费总量的4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开发中地域建筑特色的去留
【摘要】在今天大规模的城市开发过程中,“千城一面”现象极为普遍。

历史建筑大量被拆毁,城市的地域特色正在逐渐消失。

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剖析了其中的原因,并试图从保护历史建筑、彰显地域特色为出发点,提出了提取建筑符号并融入到新的建筑中,以保持城市地域特色的观点。

【关键词】城市开发、地域建筑、特色、去留
TheRegional Architecture’s Features Maintain Or Remove in Developing City
【Abstract】With the expansive developing of city ,that “thonsands of the city have the same face” becomes a common phenomenon.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were damaged, the characteristics regions of city are gradually disappearing.The writer ananlyzes the reasons through the phenomenon , proposes a veiw that by collecting building symbolsandadd them to the new buildings to maintain the city’s region characteristics, attempt to protect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district features.
【Key words】urban developing, regional architecture, features, maintain or remove
1. 引言
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建筑则是时代的印记,地域的符号。

我们回顾建国10年北京的10大标志性建筑,它展示的是年轻的共和国的高度自信,威严而庄重,恢宏而大气。

而崇尚个性化、多元化的今天,北京的鸟巢、水立方、大剧院、央视大楼等标志性建筑则开始从庄重走向“新奇”,甚至怪异,它标志着城市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同时也表明开放的中国对外来文化的认同和包容。

人是城市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造者,城市文化也是一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动态概念[1]。

但是,面对今天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我们的传统建筑正在被推土机的轰鸣所湮没,地域文化正在逐步被蚕食,大部分城市开始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
的地域特征正在逐步消失。

难道说,我们的决策者和建设者正在一步步的蚕食城市固有的地域文化?坦诚的讲,这是不公的。

那么,在城市开发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保存建筑的地域性,使城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呢?
2. 地域建筑概述
建筑具有地域性特征,要与当地特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相适应。

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

从建筑外部造型到建筑内部装饰, 无不显示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艺术水平、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及社会行为准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2]。

优秀的建筑作品使能够赋予建筑环境以不同的内涵, 并渲染出特定的环境氛围, 形成不同的场所,表现地域与场所精神。

建筑设计与创造应该具有地域性与历史性。

建筑师在深入分析地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从形式、体量、空间、材料和气质等方面,获得一种情感上的归属和认同感,使建筑成为历史传统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的传承和延续。

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也是区别于其它地区的标志,如湘西吊脚楼、福建客家土楼、陕北窑洞(生土建筑)……但似乎我们总是很恋旧,一提到地域建筑、传统建筑,总是会想到这些坡屋顶。

建筑对一代人是一种文化记忆,是一种乡愁理念。

失去了一代人熟悉的城市建筑,便会失去一代人的文化记忆、故乡情结。

熟悉的建筑的消失,就如同失落了对生养之地襁褓般肌肤相亲的温暖气息。

这或许是人们慨叹城市文化失落的心理情结。

其实,文化是在不断地消失,但也在不断地创造的。

我们生活的时代在与时俱进,同样我们的建筑文化也在与时俱进。

3. 城市开发与地域建筑的关系
一个城市有别于其它城市的标志,除了特定的地域和文化外,建筑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但在今天日趋猛烈的城市开发和旧城改造中,城市的地域性正在逐渐消失,传统的建筑符号正在一步步的消亡,代之以钢筋混凝土大厦,建筑与城市的雷同性趋势日益明显。

那么,在城市开发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才能既使城市有机更新,又保持其地域特征呢?笔者以为要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3.1 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建筑,往往具有深厚的历史与人文底蕴,是城市历史的见证。

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建筑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和名片,如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等。

随着社会历史保护意识的迅速发展,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在我国正呈现出快速的发展趋势。

我国大多数城市历史建筑众多,在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过程中,需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3.1.1 政府通过立法和组织专业人员对城市作拉网式排查,建立完备的历史建筑档案和数据库[3] 。

同时对历史建筑按照形式、风格、历史和人文等进行分级分类,以确定不同的保护标准。

3.1.2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制定历史建筑地区保护规划,划定“绝对保护区、建筑控制区、风貌协调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维护和修缮[4]。

以体现有别于其它城市的地域性。

3.1.3 有必要为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立法。

着重加强对破坏、损毁优秀历史建筑行为的惩处。

使其具有威慑力,从而起到保护历史建筑的作用。

3.2 提取地域建筑符号,融入到新建筑中。

除了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外,我们还应加强对地域建筑元素的提取,使其融入新建筑中。

简单地说,建筑符号就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形态。

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中,将建筑的整体或某一局部、细部符号化,使之成为符号来表达一定的意义,这无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江南的白墙灰瓦、皇宫的琉璃飞檐,形成极具特色,又区分鲜明的建筑符号。

“千城一面”早已令每个城市的市民感到不满意,哪怕不是为了城市美观,人们也需要用识别性更强的建筑来为自己的城市确定坐标或方位。

当人们意识到黄墙黛瓦和飞檐雕花的价值时,它们已经无处可寻。

将建筑转化成符号,不仅对于专业人员,而且对于广大民众都有深远的意义。

建筑是各方面动因的结果,是各方面原因的综合反映,包括政府的政策,业主的目的,群众的愿望,设计师的水平,还有地域和民族的差异。

城市建筑符号的体现应该从城市整体规划入手,要减小城市中心居住密度,在旧城改造中尽量保留已有优秀历史建筑。

此外,在新建筑设计中,要融入经抽象的建筑符号,形成城市新的地域特征和建筑文化。

西安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它的整体建筑风格势必要体现历史的延续;但西安同时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它的建筑风格也要体现时代的特征。

这就需要在历史和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中国工程院张锦秋院士成功的找到了这样的锲入点。

因她而成的“新唐风”建筑成为西安新的标志,她把古典的建筑元素、现代的材料和工艺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在我国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时代赋
予城市建筑沉重的历史使命。

今天的建筑要能够承接城市历史,启发城市未来。

只有这样的建筑才真正对得起城市,对得起土地,成为代言城市灵魂之作。

4. 结语
社会在发展,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巨大的诱惑力、影响力已经打破了地域文化个性赖以生存的地域空间界限、文化界限,交通信息的便捷更是助长了这种趋势。

城市开发中,既要保存城市已有的建筑文化,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同时也要在新建筑中留存历史的记忆和符号。

文化是在不断地消失,但也在不断地创造的。

新的建筑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地域建筑符号如能在新的建筑中得到良好的体现,使建筑自爱与时俱进的同时又保持地域个性,那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永谊. 关于城市文化的随想/szx/zxtx/2009-01 T276566.shtml
[2] 秦维宪. 历史建筑保护存在三个不足[J].新民晚报,2009-02-07
[3] 崔勇. 冲突与交融的文化焦虑[J]. 华中建筑, 2008(0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