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四条屏》考辨
石涛艺术成就及作品市场价值评析

石涛艺术成就及作品市场价值评析石涛(约1640―1724年),清初四画僧之一,俗名朱若极,法名元济、原济等,字石涛。
题画别号曾用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瞎尊者、济山僧等。
石涛出身于明朝宗室,是靖江王朱赞仪之后。
明亡后其父朱亨嘉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
当时石涛年幼,被太监救出逃至广西全州,为避清廷迫害,落发为僧,画史称为遗民画家。
自创新格标新立异石涛虽与四僧中的八大山人一样都为明宗室后裔,遭受国破家亡之痛,但石涛在遭遇变故时年纪尚幼,所以他对清廷的仇恨没有朱耷那么强烈。
与朱耷的孤寂压抑相比,石涛则性情豪放、喜好结交,身在佛门心在尘。
石涛一生,遍游名山大川,广结名人文士。
康熙南巡时,石涛曾两次接驾,并主动进京结交达官显贵,这些游历与结交经历都对其艺术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石涛本性聪慧,诗文书画皆善。
绘画方面擅长山水,兼工人物、花卉。
石涛的山水画,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是博取众家之长,将传统笔墨技法加以糅合变化。
石涛一反当时摹古之风,强调“师法自然”,他一生游历大江南北,“搜尽奇峰打草稿”,从自然山水中汲取创作源泉,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
石涛作画善于用墨,浓淡干湿兼施并用,酣畅淋漓,极尽变化。
尤喜用湿笔,以墨色的幻化浸湿来表现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华滋。
运笔技巧灵活多变,似信笔落墨,却整而有序。
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皴法与结构结合,一气贯通,尤长于点苔,虽密密麻麻,却松紧有致。
运笔时而酣畅淋漓,时而顿挫滞涩,方圆相间,秀拙相生。
石涛的山水画,构图更是别具一格。
无论是全景构图还是局部特写,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
综观石涛的山水画,构图奇特新颖,意境深邃,笔法恣肆,豪放洒脱,不落前人俗套,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画面墨气纵横、大气磅礴,自然界的山川景物经过高度的艺术概括,与作者的内在心象高度融合,达到“物我两融”的至高境界。
带你领略四季之美,春夏秋冬四条屏山水画,美不可言

带你领略四季之美,春夏秋冬四条屏山水画,美不可言
中国的国画四条屏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国画种类,四条屏就是四幅主题一致的国画作品组合而来,它是国画中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
山水四条屏以“四”为数,“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含义丰富,譬如四季、四时、四方、四海、四德、四谛、四书等均与之相关。
山水四条屏展示灵活,挂起来往往可占一个壁面,洋洋大观。
春、夏、秋、冬更是山水四条屏的重要形式,许多画家乐此不疲。
四条屏中的每幅作品都可以单独拿出来欣赏,有着自己独立的雅致韵味,四幅组合在一起又是一个统一的主题,表达的意境韵情更加丰富,四条屏山水画多以春夏秋冬为题材,更是充分展现了四季变幻,更新交替,不同的季节下所表现出的不同场景,可以说是充分的诠释了自然万物四季交换的变幻美感神情。
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山水四条屏之春
《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杜牧(唐)。
山水画四条屏欣赏!领略自然美景秀雅!

山水画四条屏欣赏!领略自然美景秀雅!家居装饰中除了选择整幅字画以外还有一种常见的装饰字画,那就是条屏,比如以“春夏秋冬”为主的四季屏,以“八仙过海”为主的八条屏,还有一整幅画分割开来的条屏画等,屏条多为双数,少的是两条,多的,有四条、八条、十二条、十六条不等,其中最为流行的当属四条屏字画了!而山水四条屏成为重要的形式,不仅有描绘春夏秋冬,也有画风相近的竖幅字画作品装裱成四条屏字画,能够首尾相连浑然一体!那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国画四条屏的艺术之美吧!国画四条屏作品欣赏一:山水四条屏宋唐最新力作国画作品《春夏秋冬》(138*33cm*4)春夏秋冬条屏作品,从优之作描绘了一年四季不同的季节之美,展现了不同季节不同特点的秀丽美景。
右起第一幅描绘春季景色,江水清冷,两岸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花朵盛开色彩艳丽,景色秀雅,远处云雾缭绕意境深远;右起第二幅描绘夏季景色,高山陡峭笔直直插云霄,山顶上植被点点,有青绿色点缀,近处松树古朴苍劲,更显生机勃勃。
右起第三幅描绘秋季景色,山峰上刻痕满布,山上有红色的枫叶点缀,展现秋季的韵味,瀑布、祥云、各种色彩的树木展现了丰收季节之美;右起第四幅描绘了冬季雪国的世界,万里无垠一片洁白,零落的植被树木在寒风中挺立,展现了冬季银白美景,让人心静。
整幅画描绘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自然山水的美景雅致,经典四条屏国画作品!国画四条屏作品欣赏二:仿古国画李佩锦最新力作国画《山水四条屏》(135*34cm*4)李佩锦老师的四条屏描绘的自然景色相近,有着共同的主题,远处高山直立辽远,勾勒简洁皴擦细致,画中间是几棵树木植被点缀,水墨树叶展现生机旺盛,而最下方的山石刻画细致,有小河流从此处流过,富有动态的美感!而不同的是画中间树林下的景色不同,分别是一处水潭、亭子中一人独居、亭子中两人对坐、一人远行他方,不同的景色展现的寓意也不同,从左侧向右看与从右侧向左看分别讲述了两个不同的故事,让人联想更多,寓意深远!国画四条屏作品欣赏三:四季平安宋唐山水画四条屏作品《春夏秋冬》(138*33cm*4)同样是宋唐老师的四季屏,描绘的景色却有很大不同,这幅画中春季描绘江水清澈流向他方,山峰上粉红色桃花盛开色彩艳丽;而夏季山峰陡峭直插云霄,一条瀑布飞流而下宛如银河之水流下,近处绿色的植被展现生生机勃勃!秋季山峰整体泛黄,正式金秋丰收的体现,近处河流流下,岸边一棵金黄色的树木茂盛,远处山峰上红色点点,是枫叶泛红的象征;冬天白雪皑皑一片冰雪的世界,只而有山峰山崖上有植被生长,一株梅花盛开灿烂,展现了坚强不屈服的品质,生机旺盛!这幅四条屏描绘了自然山水的韵味雅致景色怡人,挂在家里装饰是经典的选择!国画四条屏作品欣赏四:山水马良刘海青斗方山水画《春夏秋冬》(49*49cm*4)刘海青老师的斗方山水字画,描绘了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描绘细致着色淡雅更有仿古之风,在这幅画中春节以青绿为主,远山、瀑布、松树、房屋等景物细致,展现春生万物的美丽;夏季更有色彩,远山平缓河流宁静,一只小船正欲归去,山石上树木成林,有色彩点缀,更显茂盛。
解读石涛绘画理论禅学

解读石涛绘画理论的禅学摘要石涛是清代初期杰出的画家和理论家。
在绘画理论方面,石涛提出了一些发聋振聩的艺术观点。
石涛的一些绘画理论折射出了禅宗思想的光辉。
本文试从石涛绘画理论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出发,阐释石涛绘画理论中的禅宗思想蕴涵。
关键词:禅宗“一画”“无法而法”“不似之似”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石涛(1642-1707),清初四僧之一,法名原济,一作元济、道济。
本姓朱,名若极。
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
幼小遭遇国祸家乱,逃至武昌,发为僧。
青年时期松江学禅,拜临济宗禅师旅庵本月为师,开悟后遂作吴越之游。
康熙十年(1671),石涛辟黄道场于安徽宣城广教寺。
康熙十九年(1680),石涛迁居南京长干寺一枝阁,弘扬禅法。
中年时期的石涛是一位思想极其矛盾的人,在他的内心之中,道、禅的出世思想和儒家的入世理念是同时并存的。
数十年的禅学修行并没有使石涛安于空寂,归于涅。
石涛曾一度热衷于功名利禄,“欲向皇家问赏心,好从宝绘论知遇”。
石涛两度接驾,并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北上京城,结交权贵。
但是,三年的经营终成泡影,只好起舟南归。
康熙三十二年(1693),石涛寓居扬州,辗转于净慧寺大树堂、大涤草堂、青莲草阁、耕心草堂等。
南归后的石涛一洗尘世俗念,以诗书画自娱。
石涛的绘画理论散见于他的绘画题跋之中,他晚年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则集中、系统地展现了他的绘画思想。
《苦瓜和尚画语录》以“一画”为纲领,叙述继承与发展,生活、修养、艺术创造及山水形象用笔、用墨、皴法、构图等多方面问题。
清人杨复吉跋《苦瓜和尚画语录》云:“兹瞎尊者以古禅而阐画理,更为超象外而入圜中,试一焚香展颂之,不辨是画是禅,但觉烟云缦耳。
”下面我们从石涛绘画理论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出发,阐释石涛绘画理论与禅宗思想所存在的密切联系。
一“一画”与“万法唯心”一画论可以说是《苦瓜和尚画语录》一书的核心思想。
近年来,众多的学者围绕着“一画”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石涛唯一的罗汉图四条屏

石涛唯一的罗汉图四条屏
《罗汉图四条屏》,清代,石涛,纸本墨笔,共四副,每幅纵105厘米,横39厘米,私人收藏
石涛所绘《五百罗汉图》四屏,是根据五百罗汉的传说,参照北宋李公麟《五百罗汉图》和秦观《五百罗汉图记》内容绘制而成,李本《五百罗汉图》成为影响后世追摹的母本。
目前存世最早的佛教题材绘画是辽宁省博物馆所藏北宋张激所绘《莲社图》,波士顿美术馆所藏南宋周季常所绘《五百罗汉图》现存十幅,是存世最早的五百罗汉题材,周本为绢本设色。
石涛《罗汉图》第一屏高清大图。
题识:丙午年清湘山僧阿长敬画。
钤印:原济、石涛。
石涛《罗汉图》第二屏高清大图。
题识:丙午济山僧石涛敬写。
钤印:原济、石涛。
石涛《罗汉图》第三屏高清大图。
题识:丙午夏果月之子济山僧石涛敬写。
钤印:原济、石涛。
题跋:南奄先生所珍藏石涛大师早年白描罗汉图四屏,神采飞动,天趣纵横,笔痕墨迹变化殆尽。
此图供之案头展玩,终不释手。
全图人物树石,造型精妍,为不可多得之神品。
道光丙申,石云山人吴荣光敬题。
钤印:吴荣光。
石涛《罗汉图》第四屏高清大图。
题识:丙午年天童忞之孙石涛敬画。
钤印:原济、石涛。
鉴藏印:啊呼斋秘藏、啊呼斋珍藏印、啊呼不假不市、古黔陈少石收藏名迹、娄东毕泷涧飞氏藏、毕泷藏书画记、汪洋鉴赏、鹤亭之孙珍藏书画相随无别离。
揭秘石涛的审美,细品“一画”论——清代石涛绘画美学思想新解

揭秘石涛的审美,细品“一画”论——清代石涛绘画美学思想新解在清代审美文化趋于保守僵化的时期,石涛以他的一画论为中国山水画作了创造性的审美还原的工作,从而使中国山水画获得了更为坚实与宏大的美学根基,一种鲜活的生命与活力。
石涛是我国清代的大画家,也是绘画美学家——他的《画语录》(近发现其定本题为《画谱》)是我国绘画美学史上极其重要的著作之一,题为《画谱》,大概有与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同声并座之意。
《画语录》素称难解,尤其是其中堪称理论核心的“一画”论更是见仁见智。
本文认为,石涛的“一画”论是一种“审美还原”的理论,唯其如此,它才在清代这样一个审美文化趋于保守僵化的古典主义时期显示出一种理论上的鲜活之气,这也是石涛的画作别开生面,有别于拘守陈法的四王的地方。
那么,什么是“审美还原”呢?其实,这也并不难理解。
譬如我们人生在世,忙忙碌碌,却常要叫着寻找精神家园,这个寻找的精神的家园也就是还乡。
哲学与美学的还原,都起于行进在迷途中的还乡——回到本原,好像我们在从事各种相关的活动时无意中已丧失了本原。
哲学的还原常常去寻找新的哲学基点,从而使哲学获得新的生命;审美还原(aesthetic veduction)同样表现为去对“失去”的审美本原或基点的重新寻找,并试图借此从审美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重获新生与活力。
这就是审美还原的魅力。
审美还原不仅是简单的寻找,还是创造性的再生。
我以为石涛“一画”论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成功的审美还原论!石涛的时代,正处在四王正统派形式主义绘画风靡画坛的时代,仿古拟古风是很盛的。
这样一个时代,可以说是艺术走入迷途的时代,只有大艺术家大美学家才会有担当起审美还原的意愿与勇气。
石涛就是当时一位截断众流、别开生面的大画家。
他的绘画的成就,是用不着我去再费笔墨的。
他的绘画成就,自然与他的美学造诣有关。
他的美学造诣最引人注目之处,便是“一画”的审美还原论。
绘画的本原是笔墨吗?是法则吗?是古人之迹吗?非也!石涛说得“一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人触及却无人像石涛那样大谈特谈。
石涛《奇峰怪石图卷》-清石涛山水图卷真迹赏析

石涛《奇峰怪石图卷》-清石涛山水图卷真迹赏析《奇峰怪石图卷》,清代/1706年,石涛,纸本墨笔,手卷,纵31厘米,横365厘米,北京保利2015春拍6440万成交《奇峰怪石图卷》画面上乱山嶙峋,黑色的墨汁勾勒的线条或密或疏跃动于纸面上,造就千奇百怪的大石,密布于画面之上。
粗砺的大石形态各异,带着力量,带着威严,像怒吼的雄狮,又似翻滚的乌云,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但是就在乱石逼仄之间,一间小书斋内一个人正独自静静地读书,似乎与周围的怪石群迥然不相联系,给翻滚着似乎要沸腾了的画势又增添了沉静和悠远的气息。
《奇峰怪石图卷》风格十分奇特,线条笔触充满了现代感,整个画面带给观者一种强有力的冲击。
可以肯定的是这绝非一幅应酬之作,应是晚年石涛一种心境的自我抒发。
该画卷的奇特风格折服了此后得睹此画的众多名家。
晚清书画大家吴昌硕在这幅手卷的引首题写了“生龙活虎”四个大字。
吴昌硕赞叹此画甚奇“见石涛画多矣,从未有奇特如此者。
少陵诗云:'天惊地怪见落笔’,洵不欺也。
”而收藏大家章紫伯则多次在鉴赏此画后留下题跋。
他称初次展阅此画“骇目惊心,令人有不可逼视之势,以为大涤子无上妙品”,其后,他又在题跋中写道“石师此卷,从面壁后得来,纯乎化境,是诗是画,一片灵机,信手拈成,为妙谛”。
民初著名画家陆恢也在题跋中称此画“曲尽天生之态”“与造物者游”。
《奇峰怪石图卷》手卷的题记写道:“一峰十载犹难尽,烂石堆云发深省。
学澥文渊总不知,至今但道衣衫冷。
丙戌冬十二月,雪中呵冻写于耕心草堂”,署名“大涤子石涛”,大涤子是石涛晚年自号,石涛则是他做和尚时所取的字。
从题记的记述来看,这幅画作于1706年,此时正是石涛过世的前一年。
再此前一年,石涛曾在其他画作的题跋中感叹过人生已老,体力不支。
在人生的最后,免不了前尘往事泛上心头。
或许这幅奇特山水也抒写了石涛对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的感慨。
著名文物鉴赏家张荣德先生认为这幅画大刀阔斧、雷厉风行,不同于面面俱到、精心构思的作品,更能体现画家的性格和心境,当然张荣德也指出,这幅画不仅仅是石涛一时心境的表述,背后更有他深厚的长期艺术酝酿。
四十三位名家《行书四条屏》欣赏

四十三位名家《行书四条屏》欣赏
排名不分先后
马叙伦 1924年作行书四屏
杨沂孙行书四屏
左宗棠行书四屏
郑孝胥行书四屏
谭泽闿行书四屏
陈澧清行书四屏
赵朴初 1948年作行书四屏
崇绮
曾熙行书四屏
何绍基行书四屏
王文治甲寅(1794年)作行书四屏
赵之谦行书四屏
丰子恺丁亥(1947)年作行书四屏
梅调鼎行书四屏
马一浮行书四屏
孙伯翔行书四屏
徐本一行书四屏
朱关田行书四屏
冯其庸 2012年作行书四屏
王学仲行书四屏
陈振濂 2008年作行书四屏
李铎 2006年作行书四屏
吴善璋行书四屏
佟韦 2007年作行书四屏
曹宝麟 2007年作行书四屏
孙晓云 2007年作行书四屏
段成桂 2005年作行书四屏
周慧珺 2006年作行书四屏
陆润庠戊戌(1898)年作行书四屏
刘正成行书四屏
高邕戊申(1908)年作行书四屏
陈鸿寿行书四屏
沈尹默行书四屏
孙诒让行书四屏
杨了公 1923年作行书四屏
于右任行书四屏
张謇行书四屏
费新我辛酉(1981)年作行书四屏
溥儒壬寅(1962)年作行书四屏
叶恭绰 1928年作行书四屏
陈宝琛行书四屏
黎元洪行书四屏
陈独秀行书四屏
行书高手很多,以上仅为部分名家作品。
图片来自网络,仅仅学习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经过 很 的长 时间后 销售 到 日本 ,然 后就 辗 转到 各个 地方 , 同 时这 种销 售 的作 品是专 门定制 ,所用 的绘制 时 间又 非一 年两 年 , 此 画 不可 能有 复制 品 。石涛 所 处的年 代 没有 条件 也不 可 能见 到此 画, 又没 有复 制品 , 怎么可 能照 此 图仿 古绘 画 自己的作 品 。 《 四 条 屏 》 中两幅 与 《 百罗汉 》 中几乎 完全 一 致 ,显然 说 明 了其画 五 作 并非石 涛本人 所作 ,而应 是能够 见到这些 图的人 所作 。 在款 识 的 比较 中 ,石 涛在 《 十六 应 真 图 》 中的款 识 为 “ 丁 未 年天 童 态之孙 善果 月之 子石 涛 济 ”, 《 四条 屏 》 中 《 福灵 光 五 图》 的款识 是 “ 丙午 善果 月之 子 济 山僧石 涛敬 写 ” , 《 宝 罗汉 供 图》中 的款 识为 “ 丙午 年天童 态之孙石 涛敬 画 ”。 石涛 本姓朱 , 名 若棰 ,是 明太 祖 的徒搽 靖江 王 朱守 谦 的后代 ,守谦 死后 ,朱 赞 俄袭 其王位 ,石涛 正是 朱赞俄 的第十世 繇 。 石濡 四崴 的时候 ,他 的父 亲及 家人 被 杀害 ,他 的二 方 印章 “ 之十 世繇 ”、 “ 赞 靖江 王 之後 ”就 能够 清 楚地 明 了他 的家 世 。他 后来 在其 师兄 喝 潘 的帮 护下 ,在 湘 山寺 削爱成 为 僧人 ,取 法名 原清 16 年 ,石 涛拜 昆 62 山泗 州塔 院里 的旅 庵本 月 尊僧 为师 傅 ,旅庵 僧 师是 天童 住持 道 志 的法 嗣 。天童 态 原名 叫木 陈道 志 ,正是 那 时位 于浙 江 宁波 的天 童 寺 的住 持 ,故又称 “ 天童 态 ”。石 涛在 绘 画 中署名 自己是 “ 童 天 志之 孙善 果 月之 子 ”,为 的是 表 明了他 的师 承 关系 ,所 以如若 石 艺术与 人 文 来自石涛 《 四条屏 》考辨
杨帆 肖燕 翼 ( 国艺 术研 究 院 10 0 ) 中 00 0
石 涛 《 条屏 》均 描 绘 佛 教 故 事 , 即 为 《 涛 悟 道 图》 、 四 石 文 中提 到 : “ ……而 真正 体现 他 细笔 人物 罗汉 画 水平 和成 就 《 下 论经 图》 、 《 宝 罗汉 图 》 松 供 《 福 灵 光 图 》 ,所 署 题 的到 是青 年 时期 的二 幅工 笔人 物 。一 为藏 于美 国大 都会 博物 馆 的 五 款肘 间都为 丙午 年 ,即康 熙五 年 , 16 年 ,此 时石 涛2 岁 , 为他 《 66 5 十六 罗汉应 真 图》卷 ,一 即为此 四条 屏 …… ”。 的早 期 作 品 。 《 读 石 涛 》 中将 《 我 四条 屏 》 与 大都 会 博 物 馆 藏 再对 两幅 画 中的 款识 、 山石草 地花 、人物脸 部 和服 饰 ( 尤其 《 十六 罗汉应 真 图 》,波 士顿 美术 馆藏 《 百罗汉 图》 ,台北 故 是眼睛 和头发 部分 )和人物 发式 进行 比较 : 五 宫博 物 院藏 《 石涛 种松 图》进 行对 比,但 恰恰 是这 些对 比,证 明 从款 识 上 来 看 , 《 四条 屏 》 中 的字 体 出锋 明显 ,每 每 撇 捺 了《 四条屏 》是伪作 。 处 峭 厉 ,字体 方正 ,肩 架 结构 规整 ,字 画 的撇 与捺像 皮 匠刀 的形 美 国波 士 顿 美 术 馆 藏 北 宋 画家 周 季 常 的 《 百 罗 汉 》 中 的 式 ,字 体 刚硬 ,笔 笔 都锋 芒必 露 ,整体 的字 形倾 斜 ,缺 乏石 涛字 五 《 宝罗 汉 图》 , 《 福 灵光 图》 ,与 《 供 五 四条 屏》 中 《 宝罗 汉 体 中 的柔和 感 ,无 楷 隶相 参的 韵味 可言 ,水 平 也大 为逊色 ,与石 供 图 》, 《 石涛 五福 灵光 图 》 中的构 图完 全 一致 ,人物 形 象大 多 完 涛 本人 的字 体 大有 区别 ;从 山石 草地 花 上来 看 , 《 四条屏 》 中某 全一致 ,其 中只有 个别 人物 不 同 ,而这 些人 物又 与 《 六 罗汉应 些 山 与 《 六 罗汉应 真 图 》中形 状 完全 一样 ,但 整体 感觉 较平 , 十 十 真 图》 中的人 物相似 ,按照 《 我读石 涛 》 中的说 法 ,是 石涛 学 古 线 条较 柔 ,缺 乏 力度 而 《 六 罗汉 应真 图》 中 “ 十 丁未 年 天童 志 人 之构 图,但 考虑 一下 《 百 罗汉 》的流 传 过程 ,这 样 的可 能性 之孙 善 果 月之子 石 涛济 ” ,笔画 末端 圆润 ,结体 有变 化 ,并非 俏 五 便 可 以排 除 。 日本 的大 德 寺 、 美 国 的波 士 顿 美 术馆 、 弗利 尔 美 丽 飘 逸 的 感觉 ,字 体 天 真 烂 漫 ,带 有 随 意 ,并 无刻 意 的 出锋 , 术 馆 分 别 收藏 有 南 宋 时 期 周 季 常 、林 庭 硅 的 《 百 罗汉 图》 , 也 就 表现 出 了僧 侣 人 的 自身 修炼 的特 点 , 并 有虚 实 变 化 ,两 者 五 《 五百 罗汉 图 》原来 有 百余 幅 ,六 幅 早 失 。周 季 常 、林庭 硅 原本 字体 有 明显 的不 同之 处 ;从服 饰 和人 物脸 部 ( 尤其 是 眼部和 头 发 是 宁波 地 区生活 的 民间佛 像绘 画 家 ,生活 的具 体 时 间不详 ,创 作 部分 ),两幅 画 中有 多处 相似 的 人物 造型 ,服 饰 多有相 同之 处 , 活 动大 约是 于 l7 ̄ 1o 期 间 。此 《 百罗汉 图》 ,原来 是周 季 《 18 12 o J 五 四条屏 》 中的 服饰 用笔 用墨 都较 重 ,线 条僵 硬 ,缺 乏流 畅感和 常 、林庭 琏 在 明卅惠 安 院僧人 羲绍 的 约请 下 ,经过 十 余年 的 时问 美感 ,其 中 的人 物 中头发 ,脸 部 线条 生硬 ,或 有迟 疑钝 涩之 感 , I 为此 寺 院所绘 制 的一 件佛 教绘 画作 品 。根 据 日本原 来 寺传 上 的记 尤其 表现 在眼 睛 上 , 《 四条屏 》 中的人 物 大多 眼神 一样 ,都 带有 载 ,此 图最初 是存 于 镰仓 的寿 福寺 ,之 后 先后 被北 条 氏、 丰 臣秀 钝 媚 之态 ,眼 神游 离 ,不 似佛 家子 弟 ,用 笔涩 而不 畅 ,总体 感觉 吉所 收藏 ,最 终入 藏 日本 大德 寺 ,另外 还有 十 二幅 图 于 日本 的 明 所绘认真却僵死;再对 比两者的绘画风格和技巧,可看出 《 四条 治 时期 流传入 美 国 ,为位 于华 盛顿 的 弗利 尔美 术馆 和 波士 顿美 术 屏》 中 的人物 僵 死 ,树木 竹石 歪扭 柔 弱 ,缺乏 美感 ,显 然 为后人 馆所 收藏 ,也成 为这 两家 博物 馆收 藏 的珍 品宋 代绘 画珍 品 。从 此 模 仿 。 图线 描 的多层 变化 上 来看 ,此 图 明显 不是 由一 人在 极 为短 的时 间 如 今 公 私 收 藏 的 不 断 公 布 ,展 览 的不 断 出现 和 图 录 的 不断 中完 成 的 ,其 绘制 过 程大 约经 历 了十几 年 的时 间 。周季 常 、林 庭 出版 为公 众提 供 了方便 的 条件 ,但 同 时也 为作伪 者提 供 了大 量 的 硅 两个 人 紧 密 地 合 作才 能最 终 完 成 这 百余 幅绘 画 。 《 百 罗 汉 参 照材 料 ,在 古代 无法 看 到的 绘 画和照 片 ,在科 技 发展 的现 在 已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