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视野下广场舞研究

合集下载

从群众文化视角看中国城市广场舞

从群众文化视角看中国城市广场舞

从群众文化视角看中国城市广场舞中国的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心脏,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

而广场舞作为城市广场上最常见的活动,已经成为了群众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从群众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城市广场舞的现状和发展,以及它所蕴含的意义。

我们来看一下城市广场舞在中国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广场成为了民众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尤其是中老年人,他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精力,喜欢在广场上跳广场舞来锻炼身体、交流感情。

在晴朗的早晨和傍晚,广场上往往能看到一群群身着统一服装、步调一致的人们翩翩起舞。

他们以音乐为伴,翩翩起舞,不仅给城市增添了一份活力与欢乐,也不知不觉地连起了一段段深厚的情感。

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城市广场舞。

广场舞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广场舞是一种体育锻炼的方式,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消除他们的孤寂和压力。

广场舞也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价值,由于舞蹈风格多样,音乐轻快动感,所以非常受广大民众欢迎。

广场舞也是一种社交活动,老年人可以通过跳广场舞结识新朋友,拉近与他人的关系,丰富自己的生活。

中国城市广场舞在社会意义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广场舞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种健康的休闲方式,促进他们身心健康。

通过跳广场舞,老人们可以走出家门,走进广场,与同龄人交流感情,增进了社会关系。

广场舞也有助于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让他们在跳舞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快乐,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中国城市广场舞现象也引起了不少社会争议。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广场舞扰民,占用公共空间,并且有些广场舞团体存在乱象,如过分扩音、占用场地等问题。

也有很多人认为广场舞是老年人自发的文化活动,应当予以理解和尊重。

如何平衡广场舞对城市和居民的影响,需要政府、社会和广场舞从业者共同努力解决。

中国城市广场舞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的群众文化活动。

它不仅是一种呈现在城市广场上的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社交、休闲和健身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团结和快乐的平台。

从群众文化视角看中国城市广场舞

从群众文化视角看中国城市广场舞

从群众文化视角看中国城市广场舞
中国城市广场舞是一种群众化的文化娱乐方式。

广场舞无需专业舞蹈训练,人人都可
以参与,无论是男女老少,无论是身体条件如何,都能通过简单的动作来跳舞。

广场舞的
节奏明快、曲调优美,可以迅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强身心愉悦感。

广场舞不仅能够展
示人们的个人才艺,还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友谊。

中国城市广场舞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表达形式。

广场舞的音乐和舞蹈动作大部
分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如舞蹈动作的姿态、舞曲的节奏等等,都带有浓厚的中国风情。

广场舞往往以中国传统民歌、民间舞蹈为背景,通过现代编排与创新演绎,使广场舞成为
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结合。

广场舞通过表演形式,向人们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中国城市广场舞是一种社交活动,可以促进社会共同参与和社会凝聚力的增强。

广场
舞通常以集体形式进行,通过人们的共同参与,可以加深邻里之间的关系,增进社会和谐。

也广场舞是城市文化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集体演绎的形式,让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温
暖与团结。

广场舞还能够激发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活跃性,提高城市的文化品质和文化
魅力。

中国城市广场舞是一种集体性、群众化的文化现象,具有身心健康、文化娱乐、民族
特色和社交共融等多个方面的意义。

它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活动方式,更是表达人们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广场舞这一载体,人们在城市中
可以找到快乐、活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关于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的分析

关于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的分析

关于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的分析
回顾广场舞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发现广场舞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

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数量快速增加,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增大,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他们也需要一种既能够锻炼身体,又能够愉快娱乐的活动。

广场舞应运而生,成为了一种迎合群众需求的健身活动。

从此,广场舞成为了全国各地广场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汇聚着各个年龄段群众的参与和热情。

广场舞的群众文化特色是其吸引人之处。

广场舞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只要你有一颗热爱生活、热衷健身的心,就可以参与其中。

它以舞蹈为载体,将传统文化、时尚潮流和现代音乐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在广场上,你可以看到老年人跳起了欢快的农村舞蹈,也可以看到年轻人表现出了奔放的激情舞步,还可以看到中年人们以优美的动作展现着深沉的情感。

广场舞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它成为了一个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形成了一种团结和融合的群众文化。

广场舞的健身效果是其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缺乏锻炼的机会。

而广场舞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还可以有效锻炼各个部位的肌肉,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提高人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对于老年人来说,广场舞还可以增强肌肉的柔韧性,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预防骨质疏松症等老年疾病。

广场舞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在娱乐中锻炼身体的理想健身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从群众文化视角看中国城市广场舞

从群众文化视角看中国城市广场舞

从群众文化视角看中国城市广场舞中国的城市广场舞是一种充满活力和独特魅力的群众文化现象。

在中国的城市广场上,总会看到一群穿着统一服装、跳着统一舞蹈的中老年人,那就是我们常说的“广场舞”群体。

他们往往会选择在傍晚或清晨的阳光下聚集在城市的广场上,跳起优美的舞蹈,吸引了众多路人的目光。

从群众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城市广场舞融合了老年人的休闲娱乐需求、社交交流需求和文化身心健康需求,成为了中国城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城市广场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个时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那时的城市广场舞是由一些个人发起,以跳交际舞、广场舞等为主,以锻炼为目的,吸引了一些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的参与。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对老年人养老问题的重视,城市广场舞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广场舞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城市广场舞的形式也逐渐多样化,不仅有传统的交际舞、广场舞,还有拉丁舞、国标舞等各种形式的舞蹈。

城市广场舞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舞蹈本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外,更重要的是这种活动可以满足老年人的休闲娱乐需求。

大部分参与城市广场舞的人是中老年人,他们年事已高,有着一定的退休金和业余时间,但生活中缺乏一些娱乐活动,城市广场舞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跳舞不仅锻炼了身体,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和满足感。

参与城市广场舞也使他们能够结识到更多的朋友,增加社交交流,扩大社交圈子,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城市广场舞也满足了老年人的文化身心健康需求。

一些研究表明跳舞能够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缓解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提高自信心。

在城市广场舞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可以通过学习舞步、排练舞蹈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城市广场舞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最突出的是城市广场舞的扰民问题。

由于广场舞通常在开放的广场上进行,不可避免的会有音乐声、人声喧哗,给周围的住户和商家带来困扰。

从群众文化视角看中国城市广场舞

从群众文化视角看中国城市广场舞

从群众文化视角看中国城市广场舞中国城市广场舞是中国大众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在中国城市中普遍出现。

这种群众文化的形式在中国城市中被认为是一种社交娱乐方式,使得城市中的成年人可以分享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这篇文章从群众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城市广场舞的一些特征和其在中国城市中的地位。

在中国大众文化中,群众文化是文化的主流,它包括在广场、公园、街道和各种公共场所举办的各种大众文艺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中国城市广场舞是一种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

这种文化形式吸引了许多城市中的成年人,他们可以在广场或公园中随着音乐跳舞、交流,度过自己的休闲时光。

中国城市广场舞的特点之一是其自发性。

虽然有些广场舞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形式,但大多数都是在城市的公共场所自发组织的。

这种自发性和普及程度正在改变中国社会对文化现象的看法和态度。

许多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开始关注这一文化现象,支持它的发展和发挥积极作用。

广场舞在中国城市中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团结性和互助性。

在跳广场舞的过程中,大家会互帮互助,互相鼓励,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和信任关系。

这种互助性和团结性使得广场舞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现象,而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群众组织形式。

在中国城市中,广场舞成为了一种连接社区的纽带,让城市中的居民互相熟悉、了解和信任。

虽然中国城市广场舞的推广和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一些问题包括过于嘈杂的音乐和热闹的舞蹈,给住在附近的人造成了不便,还有一些广场舞教练或组织者过于商业化,使得广场舞变得商业化和脱离了本来的群众文化属性。

这些问题需要更好地规范和管理。

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广场舞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城市居民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

广场舞的自发性、团结性和互助性使得它成为社区中的一种群众组织形式,连接着城市的居民。

在未来,希望中国城市广场舞能够进一步规范,继续发挥它在群众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从群众文化视角看中国城市广场舞

从群众文化视角看中国城市广场舞

从群众文化视角看中国城市广场舞一、中国城市广场舞的现状中国城市广场舞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城市文化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

广场舞的舞者多为中老年人,其舞蹈内容以欢快的音乐和简单的舞步为主,具有良好的健身和娱乐效果。

广场舞的地点多为城市广场和公园,尤其是在晨练和夜间,各种广场舞活动都会吸引大量的参与者和围观者,成为了城市文化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 多样化的舞蹈内容中国城市广场舞的舞蹈内容多样丰富,有拉丁舞、民族舞、流行舞等,舞蹈风格各异。

这些舞蹈内容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较低的技术门槛,任何有兴趣的人都可以轻松地参与这也是广场舞受到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群众性的特点广场舞是一种具有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其参与者多为普通城市居民,不受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等限制。

广场舞的参与者在活动中可以互相交流、分享舞蹈技巧、培养友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交网络,成为了不少中老年人生活的一部分。

3. 社区化的特点中国城市广场舞多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以社区广场、公园为舞蹈场所,形成了一种社区化的文化现象。

广场舞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使社区焕发了新的文化活力。

三、中国城市广场舞对城市文化生活的影响1. 促进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国城市广场舞的流行,加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拉近了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

广场舞让社区生活更加热闹,也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营造出了一个更加有活力和融洽的社区文化环境。

2. 提升了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参与广场舞的中老年人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还通过舞蹈活动调节了心情,增进了社交,提升了生活质量。

广场舞成为了中老年人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促进了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 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中国城市广场舞的流行,为城市文化生活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不论是在晨练还是夜间,在城市的广场和公园中都能看到身着统一服装、翩翩起舞的广场舞队伍,为城市文化生活增添了一份生动的色彩。

关于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的分析

关于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的分析

关于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的分析
广场舞是一种集舞蹈和健身为一体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我国广泛流行开来。

作为全民健身的一种形式,广场舞优势突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本文将对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分析。

广场舞还具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作用。

广场舞一般是在公共场所进行,吸引了许多人拿起跳舞鞋,走到广场上享受舞蹈的乐趣。

在广场舞中,人们会和陌生人互动、交流,通过共同参与舞蹈活动、分享快乐,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拉近了社交距离。

尤其是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人们,参与广场舞活动可以避免孤独感,增加社交圈子。

广场舞文化活动也成为了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

广场舞中的舞蹈动作和音乐曲调大多取自民间艺术,融合了各个地方的文化元素。

广场舞通过参与的形式,让人们了解和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满足人们对健身的需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社区建设和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健康促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一活动在我国形式多样、覆盖广泛,是一项成功的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

关于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的分析

关于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的分析

关于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的分析近年来,广场舞已经成为中国全民健身的一项重要群众文化活动。

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年,都能看到广场上热爱广场舞的人们。

从场地选择、人群参与到活动形式,广场舞的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

本文将深入分析关于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的情况。

广场舞的活动场地非常灵活多样。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专门为广场舞设立的场地。

城市的大广场、小区的健身广场、乡村的村庄广场等都成为了广场舞活动的场地。

这种场地的多样性,极大地方便了广场舞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广场舞的群体也非常丰富多彩,老年人、青年人、甚至是儿童都能看到。

广场舞已经成为了一种多代人相互交融、共同参与的全民活动。

广场舞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广场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文化活动。

在广场舞的活动中,人们可以结识新朋友、学习新舞蹈、参与舞蹈比赛、举办文化展览等等。

广场舞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跳舞,更是一种完全融入当地文化生活的全民健身活动。

人们可以通过广场舞丰富自己的生活,也可以通过广场舞了解到更多的文化信息,促进区域之间文化的交流。

广场舞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参与成为了全民健身的新时尚。

广场舞的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政府支持、活动场地、群体参与到活动形式,广场舞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大众的生活。

通过广场舞的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人们不仅保持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更是通过广场舞走近了自己的文化内涵。

广场舞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团结、和谐、和睦的象征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音乐2017年第10期
MODERN MUSIC 大众文化视野下广场舞研究
米克拉依•依布拉音
[摘要]广场舞是以健身为目的、兼具表演娱乐为一体的舞蹈形式,广场舞活动在城市中老年人
群体中成为彼此间情感慰藉、相互交流的一种文化空间;由于广场舞人群的特殊性,会造成因公共场地
使用不当、声音过于嘈杂影响居民休息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大众文化事项如何处理与引导,引起社会各
方面的普遍关注。

本文拟从广场舞活动的背景、现状等问题出发,对广场舞发展趋势所带来的社会文化
意义几方面做出讨论。

[关键词]广场舞;健身娱乐;情感交流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 (2017) 10-0073-02
广场舞,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在广场上开展,以中老年 人为主要群体,以健身为目的、兼具表演娱乐为一体的舞 蹈形式。

在北京奥运会全民健身口号的宣传下,广场舞成 为中老年人在大众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这也是近几年 城市广场上流行颇为频繁的语汇。

从小区空地到公园广场、从北国风光到海边沙滩,“广场舞大妈”没有地域与种族的 文化差异,随处可以看到她们“脚尖上中国”的霸气哲学。

这种能够从广场舞中寻求健康的理念与精神层面慰藉的特 殊人群,是否能够反映出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髙与精神文化 提升需求的双重表现?而不可否认的是广场舞的人员在近 几年来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速度飙 升。

让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大妈”之于广场舞的文化事项 过程中这一突破边界的问题,成为当今一种大众文化难题。

一、广场舞的乡土文化性
广场舞包含广场与舞蹈双重条件。

新疆呼图壁康家石 门子岩画就是在青铜之路时期所雕刻,以集体舞蹈为表现 主题的大型岩画,既含有广场限定条件又涵盖舞蹈形式的 场面在里面;《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夏启在“大穆 之野”演出集体性舞蹈的宏阔场面,发展为后来的宗教祭 祀等活动中所具有广场舞的雏形。

《葛天氏之乐》中记载: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也说明广场舞与古代乐 舞的紧密关联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原本来自乡土在民间 流行的“髙跷秧歌”走村串巷的娱人性舞蹈,逐渐与城市
[收稿日期]2017-03-05
[作者简介]米克拉依•依布拉音(1977 — ),女,新疆乌鲁木 齐人,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创研室副主任。

(乌鲁木
齐 830054)文化在共融的过程中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广场舞蹈,成为人民在节庆活动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这种以情感表 达为前提的身体运动具体存在及其表现形式,是“舞蹈本 体”属性的表达。

在国外广场舞也是一种健身为目的的娱 乐项目,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欧美国家很多人喜欢以舞蹈 为基础的健身方式,发展为后来的女性为主体的“有氧健 身舞蹈”和“爵士健身操”。


在设施条件上,广场舞相对其他健身方式更为简洁方 便,只需要空旷的场地配备音响设备就可以完成;在学习 要求上,广场舞简单易学没有门槛,参与者不需要进行专 业培训,随时能够进人队伍中进行有效互动;在影响效果 上,广场舞在起到身心愉悦、增强体质的同时,还对丰富 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发挥着积极的 社会作用,又符合国人载歌载舞的热情也是引发广大中老 年人学习的因素。

社区性的民众舞蹈生活中以普遍适应性 的特点传承着民间民众的艺术文化形态。

二、广场舞的喜悦与担忧
舞蹈是人类在历史环境中衍生发展的特殊印记,广场 舞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将各种节日仪式的传统文化进行有 效融合过程中表现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这是一种 自然或社会对民间舞蹈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民俗中通常所 讲,“三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是说不同地区人民的 生产、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反映在舞蹈方面亦是如此。

这 些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体的健身娱乐者,根据地域不同在舞 蹈选材上也有差异性。

据笔者调查,北方地区的广场舞表 演,以刚劲有力、变化多样的东北大秧歌为主,尤其是东 三省地区的广场舞表演活动中,在广场上排列有序的秧歌 队伍在一套乐器班子的紧密配合中,舞蹈队伍以一种浪、
73
当代音乐.2017年第10期
艮、俏等舞蹈形式,来和另一支队伍进行“比舞”,这些队 伍的成员没有限制,可以随意加人或退出。

另一种是在节 庆活动中所进行的秧歌表演,表演者通常借助道具一定的 程式表演过程中所进行的娱乐活动。

在南方地区的广场舞 则截然不同,如广东地区的广场舞有一种“舞龙”或“舞 狮”活动,这种活动少则两人,多则数十人或几十人的活 动场面。

当然,广场上的流行舞蹈,如拉丁、摩登、恰恰、街舞则是另一种独特风景。

而在西北地区广场舞的“西域”遗风更加鲜明,维吾尔族的《刀郎》、蒙古族的《萨吾尔 登》、哈萨克族的《黑走马》更是别具风味。

广场舞所带来的各种文化影响力,尤其对中老年人健 身、娱乐的身心健康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由于广场 舞人群在利用公共空间的健身娱乐时引发各种矛盾的事情 也较为突出,在城市中,由于活动场地有限,而在自家小 区楼下或商铺门口自发组织的广场舞活动,由于音箱设备 声音太大影响居民休息,活动时间太长或组织内容影响社 区居民出行等原因,从而引发了各种矛盾冲突,新闻网络 经常曝光广场舞在活动中被泼脏水、设备被砸,甚至被拿 枪恐吓、放狗驱逐等事件。

根据江苏新闻门户报道,在江 苏徐州某广场的广场舞大妈们已经不能满足小场地的活动 内容,从而转向了一种“暴走”形式的健身运动,每当傍 晚时分,在少到几十人多则上千人的方阵队伍走路健身,这种运动方式极大地阻碍了城街的交通发展,这种大众文 化中的“全民健身”的初衷与民众生活是一种相矛盾的状 态。

我们只看到了在影响我们日常休息、占用我们的生存 空间的伦理问题,更应该看到在这背后的一种社会中的文 化事项。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为迎合政绩而修建大型建筑设施的 形象工程,没有把群众需要落实到针对性的软件设施建设 中,让群众享受到能看书、下棋、游泳、打羽毛球、跳舞 的惠民工程。

这极大地影响了中老年群体的自身需求性。

广场舞民众在娱乐过程中社区组织过程中没有做到很好的 引导,群众的自发娱乐组织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2013年 “dama”(大妈)作为一个新词条被收录到牛津词典。

据有 关部门统计,广场舞大妈数量已突破亿人的阵势。

三、广场舞的社会价值
广场舞以中老年人为主体,女性在广场舞中占居多部 分,她们的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在她们年轻的时候为那 一时代的生计奔波,随着时代的改革变化,在物质上拥有 了孟子所说的“饱食、暖意、逸居”的条件,而广场舞的 “左右摇摆”在活动身体的同时补缺她们在岁月嬗变所缺失 的精神享受[2]。

一首刚发行的流行音乐《小苹果》或一首 耳熟能详的老歌,她们似乎自觉地跨时间、跨地域热情而 舞。

据研究表明,长时间有效地进行健身舞蹈锻炼,不仅 得到了身体锻炼,更能够引导人心理的愉悦性,长时间的工作压力环境使人容易暴躁,产生各种不良情绪,而广场 舞可以使其得到有效调节与释放。

广场舞的出现和与之相 伴的众多健身项目,可以让广大中老年人的闲暇生活,在 所谓的牌友、酒友外,增加了舞友,这不仅改掉了陋习,锻炼了身体,而且引领了社会新风尚。

从社会学到的角度来看,“人具有社会性,一个人离开 群体生活久了就会感到寂寞”。

由于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年 轻人的压力感觉比较大,父母承担起了在家中带孩子的任 务,一天时间除了看孩子就是做饭,简单而又单调的生活,使他们内心缺少一个可以倾诉交流的对象;有的家庭孩子 在外地上学或工作,使空巢独居的老人倍感寂寞。

老年人 积极参与广场舞活动,既解决了老年人早晨锻炼的身体需 求,拥有一天饱满的热情,又解决了晚上一家人坐在电视 旁边闷不吭声的尴尬局面。

广场舞成为老年人一起交流的 场所,广场健身舞拉近了陌生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为人与 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 平台,在他们锻炼身体的同时得到了内心的慰藉与情感的 缓冲。

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识在中国留存已久,改革开放后,随着男女平等思想意识的提髙,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一 定的回升,在物质决定意识的经济时代,人们在物质生活 水平提髙,城镇化加速的同时,更加追求一种精神愉悦的 享受。

结语
在一种流动的多元社会中,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已经 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通过共享的传统资源,增强公众 的公共文化空间的意识与责任,以孕育培植社区共享的精 神传统、文化功能与社会意义,在当今时代,人们更加看 重自身的精神愉悦与身体的放松,定期的娱乐休闲活动是 振作精神与保持社会活力的重要方式[3]。

我们不应该只盯 着他们的不和谐因素来大肆宣扬,广场舞纠纷不仅折射出 了公共素养、理性精神的缺失,更击中了城市管理的“软 肋”和“短板”,解决广场舞硬件根本问题就是完善公共 活动设施建设,让舞者有其所。

我们应该做到与人方便的 同时也与己方便,正如费孝通所讲:“各美其美,美人之 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共通共融。

[参考文献]
[1]董焱.中国当代健身舞蹈的功能性研究[J].舞蹈,2014
(01).
[2]沈世光.中国古代文化[N].文汇报,2014 (06).
[3]廖明君.多维视野中的文化对话[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 373—375.
(责任编辑:崔晓光)
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