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视野下都市空间里的传媒——20世纪30年代小报与当今都市报之比较
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

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引言近代上海是中国现代化最早完成的城市之一,这座城市也是久负盛名的经济、文化中心。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三十年代的近代化进程中,上海的小报起到了重要的媒介角色。
小报作为售价低廉、适应大众传播的形式,在城市市民文化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上海小报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对市民文化的影响。
一、近代上海小报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城市之一,同时也是最早接触西方近代化的地区之一。
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和文化开始传入上海,这也为上海小报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时代的背景。
视觉媒体在这一时期有了极大的发展,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小报成为集新闻、娱乐、广告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传媒形式。
二、近代上海小报的内容特点1. 新闻报道上海小报是市民了解社会状况、掌握时事新闻的主要渠道。
小报以新闻报道为主要内容,介绍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反映当时社会状况。
同时,小报以语言简练、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新闻,从而吸引市民的关注。
2. 娱乐内容除新闻报道外,上海小报还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小报上刊登了大量的小说连载、笑话、漫画和影评等内容,满足了市民对于娱乐的需求。
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城市文化的繁荣。
3. 广告宣传上海小报作为商业媒体,广告成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小报上广告的种类繁多,包括产品广告、招聘广告、公共服务广告等等。
广告不仅帮助商家宣传产品,也提供了市民获取各类信息的途径。
三、上海小报对市民文化的影响1. 传递新闻知识上海小报成为市民了解新闻、热点事件的主要途径,使市民能够更及时、全面地了解社会状况。
新闻信息的传递促进了市民对社会的认知,培养了市民对于新闻的敏感性和批判能力。
2. 促进市民教育上海小报也在市民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小报常刊登各种技能培训班、学校的广告,鼓励市民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
论西方大众化报纸对我国都市报的借鉴

0高校讲坛 o
S INC C E E&T C N L YIF R E H O OG O MATO N IN
21 0 1年
第3 5期
论西方大众化报纸对我国都市报的借鉴
魏文 欢 ( 甘肃 政 法学 院人 文学 院 甘肃
【 摘
兰 州 7 0 7 ) 3 0 0
要】8 纪末 1 世 纪初 , 1世 9 西方 大众化报纸 出现 , 而在 中国, 上世 纪 9 年代 中期都 市类报 纸迅速发展 , 管二者 所 出现的 时间不 同, 0 尽
但从历 史上来看, 国 目前的都市报的发展状 况与 1 纪的 西方大众化报 纸的发展有相似之处 , 我 9世 因此 , 文就 西方的大众化报 纸和我 国的都 本 市类报 纸在媒介 环境 、 者定位 、 读 写作风格 、 营方式等方 面进行 比较 , 经 以此来探 究西方大众化报纸对我 国都市报的借 鉴意义。
3 写 作 风格
既然西方 大众化报纸 以读者为本位 . 因此在写作方式和新闻内容 上, 竭力满足受众 的需求 。一方面 . 西方大众化报纸版面活泼 . 文字通 俗, 可读性 强 , 另一方 面, 大众化报纸注重地方新 闻 、 社会 新闻 、 人情 味 新闻以及煽情主义 的报道方式 . 贴近读 者的趣味性 . 这种一切从读 者 的阅读 心理出发 的办报风格 固然吸引 了受众 . 加了报刊的发行量 . 增 但 一味迎合受众 的报道方式却直接导致“ 黄色新 闻” 的泛滥 . 如普利 策 的《 世界报》 大量 刊登 刺激性报道 , , 采用煽 情主义和耸人听 闻的手段 扩展销路 , 同时期 的赫斯特的《 而 纽约新 闻报 》 注重犯 罪新 闻 、 丑行 、 灾 祸报道 和各种特写 . 并大量运用照片 , 耸人 听闻的标题 随处 可见 , 由此 也 凸显 了报刊追逐经济利益和职业 道德之 间的冲突 在我 国 . 长期 以来 . 报纸作为一种大众 传播 媒介所应承担 的传播 信 息、 引导舆论 、 反映 民情 、 娱乐大众 、 提供 服务 等使命在党报机关报 中远没有 达到 . 而都市报 的出现 . 大大拓宽 了报 纸报道 的内容 和办报 的风格 。如《 贵州都市报》 从创办开始 , 眼于对 当时报业市场党报 就着 家独大 的格局作拾遗补缺 。 满足读者在资讯需求 、 情趣 陶冶 、 情感渲 泄诸方 面的需 求 . 报纸也形成 了资讯多 、 信息快 、 内容丰富 、 可读性强 等深受读者喜爱 的特点 ; 南方都市报》 而《 的头版一般都在封 面刊登照 片、 图表与大字标题 . 形成视 觉冲击 。 但是在借鉴西方大众化 报纸好 的写作方式和新 闻内容外 . 国都 我 市报也存在一些庸俗化的报 道方式 . 如为追求轰动性而制造 的虚假新 闻: 为追求 可读性和吸引力 而在新闻写作上故弄玄 虚 , 走新 闻故事化 的道路 : 为迎 合受众而对一些 悲剧事件做娱乐化 的报 道 . 既损害 了当 事人的权益 . 也损害了广大受众 的利益 。
从《大众》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中国艺术摄影特点

人文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一、《大众》画报概述画报是以刊登摄影图画、绘画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它用形象的、直观的图像传播信息和知识。
在中国,这一期刊样式产生于晚清时期。
1933年,梁得所创办了《大众》画报。
“它不仅仅是一个强化版的《良友》,而且在当时画报中具有最高的印刷品质。
”①梁得所在办报之初即明确了办刊宗旨:“虽然我们认定消遣品是生活所需要,但不让本报止于消遣。
现实生活许多苦闷,艺术无疑地是有慰解的效力。
”《大众》画报刊登了郎静山等诸多摄影艺术家的作品,由对画报刊载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艺术摄影的特点。
二、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艺术摄影特点画意摄影兴起于摄影术发明的最初几年,但被中国摄影家广泛应用则是在20世纪之后。
摄影传入中国后,最早被用来当作记录的工具,摄影的艺术性没有受到关注。
清朝末期、民国初年,东西方文化往来频繁,西方艺术涌入中国。
新文化运动之后,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开始将摄影作为一项审美活动。
20世纪20、30年代,摄影社团蜂起,加之画报等媒介的助推,摄影艺术在中国蓬勃发展,此时的中国摄影在西方画意摄影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艺术,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以“美术摄影”亮相的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文人摄影家,其特点即为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诗情画意。
1.中西结合:画意摄影中的意象静物是西方绘画表现的一大主题。
摄影也将这一主题变为了创作题材。
花在《大众》画报中出现频率较高。
第一期“花之一生”,用八幅照片表现了一朵花从蓓蕾到绽放再到凋谢的一生,每张照片配以文字,取题“摄影的诗”;第二期载“菊花展”,刊出关于雅士骆子骐所种菊花之各种形态的照片;第八期“几种美丽的花”,载六张不同的花之形态照片。
花是古典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意象,已经变成古典文学中的一个符号,花是生命力的象征,也用于表达时光易逝的感叹。
将物注入感情,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是为“托物言志”,“赋比兴”当中的“兴”,类似西方美学史中的“审美移情说”,正如美学家巴希所言:“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在过着艺术家所描绘的那些人物的生活。
大众传媒与都市文化塑造——以《精品购物指南》、《时尚》为个案

作者: 许苗苗[1]
作者机构: [1]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文艺研究
页码: 80-8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精品购物指南》;《时尚》杂志;都市文化;大众传媒;文化塑造;个案;日常生活;消费类
摘要:都市文化庞杂、博大,品类繁多的大众传媒将诸多概念和意义一层层添加其中。
本文从“消费”和“时尚”这两个具有都市特色并与当代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领域入手,以《精品购物指南》报和《时尚》杂志为例,着重考察大众传媒打造都市文化的方式。
如今的“精品”由《精品购物指南》等消费类媒体创造,它不再是稀缺之物,而是当代商品必备的前缀和人人都喜爱并可以拥有的对象。
“时尚”则是推进都市文化的动力,在《时尚》杂志等媒体中实施着对都市文化的提升、引领和更新。
大报与小报的对比和例证分析

大报与小报的对比和例证分析报纸,作为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出版物,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是社会舆论的工作。
它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动向的变化而变化。
相应地,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集团也都依据着各自的一致运用报纸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世界报业,素有大报、小报之区分。
它们在版面大小、纸张设计、内容涵盖以及固定的阅读群体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什么是大报据官方解释,“大报是一种大开张形式的报纸,是在全国性新闻议程的基础上为全国受众所编写和发行的。
”也就是说,所谓大报,一般版面尺寸较大,所登载的新闻大致偏向于由政治、外交、战争相结合的严肃新闻。
而今,大报所涉及的内容已遍及日常生活。
从报道新闻内容上来说,大报的目标是深入而全面的报道,所采用的是一种典型的中产阶级所具有的温和而情感节制的语言。
从话题中心点上说,大报倾向于关注报道中的“问题”或实质性的后果,而不是像典型的小报那样从人们的直接兴趣点入手。
从版面设计上来说,它们更以“文字中心”而不是像小报那样满目图片。
英国主要大报有:《泰晤士报》、《独立报》、《每日电讯报》、《卫报》等美国主要大报有:《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什么是小报广义的小报如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中间市场的“紧凑型报纸”,如《每日邮报》和《每日快报》,内容通俗但不低俗。
另一类则是常受诟病的真正意义上的小报,具有四个显著特征,即红色报头、通俗甚至低俗的内容、较小版面和低廉价格。
版面上讲,小报比大报版面小,通常为430x280mm。
与大报不同的是,小报不仅头版极具视觉冲击力,内容通常也相当吸引众人眼球,类似耸人听闻的犯罪、名人八卦、占星、涉及性的报道经常充斥版面。
另外,照片在每天60来版的小报中是绝对的“主角”,占据大量版面,有时是“极具特色”的三版女郎,当红政客的爆炸新闻也是常常出现,至于文字,通常用来陪衬照片,运用夸张的词句和不实的揣测吸引着广大读者。
论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论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作为现代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大众文化以巨大的影响力使得它的传播载体―――大众传媒能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以市场要求取代精神要求。
在这种既是意识形态的又是物化形态的商业化运作中,大众传媒以其强大的影响力传播了大众文化。
在这个大众文化凯歌高奏的时代里,民众丧失了自身的判断力和理性,不仅欣赏品位和格调下降,而且发生着价值和信仰危机。
在这个媚俗的商业化时代里,大众成为媚俗的牺牲品。
解读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解读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首先要理解大众文化及大众文化在构造人类大众精神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方面的重要影响力。
大众文化是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大众传媒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这是一种合成的加工的文化产品,其明显特征是主要为大众消费而制造出来的,有标准化和模拟个性的特色。
大众文化是包含在主流文化之内,它是一个社会内与公众舆论、价值观念、社会时尚和生活方式大致趋同、基本适应的、又是与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有直接传承关系的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有地域性、通俗性、消费性、娱乐性、商业性、产业性等种种特征。
大众文化在我国新时期的崛起始于改革开放时期,在改革开放时期逐渐获得了主体意识的民众,不仅需要新的娱乐形式,而且也需要表达这一阶层的意识形态。
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有一系列发行量巨大的通俗杂志和报纸作证,有一系列原来属于高级文化阵列的严肃文学纷纷改弦易帜为通俗文学作证。
大众文化的通行无阻表明的是大众对它的支持与认同。
关于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大众文化大众传媒传播的重要内容,大众传媒塑造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对大众传媒有重要影响。
文化影响传媒,有什么样的大众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大众传媒。
传媒受文化的浸润影响,反映文化,代表文化,成为一定文化的喉舌。
大众传媒的重要功能是传播文化的功能。
有人说一张报纸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部日记,它默记民族的文化演化与变革的轨迹,预示文化进化和传播的基本趋势。
私记录下的都市风景再现——以刘呐鸥20世纪30年代的纪录片为例

的家庭生 活 ) ,将其作 品划 归私纪
录片范畴可谓实至名 归。
私纪录片并非横空 出世 。 回首
影 史 百 年 , 论 是 卢 米 埃 尔兄 弟 对 无
准真实生活 的系列作 品 ( 婴儿午 《 餐》 出港的船》等 ) 、 ,还是维尔 托夫拍摄城市的经典纪录片 持摄
影机 的人 都可 以作为私纪录片的
文 /陈冰雨
私记录下的都市风景再现
以刘 呐鸥 2 纪 3 代 的 纪录 片 为例 O世 O年
【 摘要】刘呐鸥于2 世纪5 年代所摄制的5 0 0 卷本家庭纪录片 《 拿着摄影机的男子》 ,为我们展开 了 一幅幅别开生面的都
市风景 画卷,保存 了珍 贵的历史记忆,其 中的种种细 节都可待学者挖掘 考证。
报纸、电影都相继进入了人们的 日常生 活,人们的感受与思考 方式也悄然发生改变 。风景之引人入胜,更多在于其背后隐含
的意义 。下边的例子可以为我 们提供对风景 的多一些想法:电
影 ( 虎藏 龙 因其 清 新 秀丽 的竹 林外 景 而 使 影 片别 具 魅 力, ‘ 卧 人 民 币上 的长 江三 峡 可 以代 表 文 化 认 同, 黄金 周 旅 游 则 是 现 代 都
【 键 词 l 刘呐 鸥;私 纪录 片 都 市风景 关
什 么是 风 景 ? 最 熟 悉 书 ・ 导 传 》 中 的 “ 景 不 殊 ,举 目有江 河 之异 ” 王 风 ,还 是 南 朝 刘
义庆 世说新语 ・ 言语》 中 “ 风景不殊 ,正 自有山河 之异 ,中 国古典语境 下的 “ 风景”一词所指向的多是 外在的景物环境 。 但风景却不仅仅是外物 。随着 1 9世纪末大众传媒 的变更,
片是创作者通过 对现 实的截取用摄影机再现一个物质世界,它 不是物质世界本 身,与绝对意义上 的真实无关 。像 安迪 ・ 沃霍 尔那样 固定机位对 着纽 约帝国大厦不间歇地拍 8 个小时就代表 客观 、真实1 7固定 依然代表一种选择 ,帝 国大厦与 8小时也 5 - 只是无限时空 中截取 的有 限片段 。 众无法判断真实与虚构的 观
小报对都市文化的影响

小报对都市文化的影响小报自宋代出现以来,经过几百年的蜕变与发展,如今已经成为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了。
上海报业的发展一直是十分发达的,过去从1897到1952年半个多世纪里,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786种,其中小报就有1266种。
这个数字占当时整个报纸出版量的70.88%,其数量不仅雄居全国之冠,且种类繁杂多变。
现在走在路上到处都随意可见大大小小的报亭、报摊,种类也更是数不胜数。
我选择了4份在上海销量较好的报纸进行了一些调查。
表一:新民晚报申江服务导报创刊日期1929年1997年发行量130万40万发行周期日报周报版数约40版80-112版内容政策、生活知识、都市新闻、海派文化等全方位生活资讯服务针对人群大部分人群16-45岁;女性居多性质综合性新闻性与服务性于一体板块时事,民生,科教,娱乐,体育,政治,财经人物,新闻,便利,生活,实用信息速递价格1元2元续表:电脑报上海一周创刊日期1992年2000年发行量70万18万发行周期周报周报版数92-100版约64版内容计算机知识,最新动态,行业走向等进行时态的生活时尚和娱乐消费资讯针对人群IT初学者,相关行业者都市白领人群性质计算机信息时尚服务性息板块综合报道,软件世界,硬件周刊,网络与通信,学电脑,数码与整机,游戏广场;评测与市场,文化新闻、服装、影视、数码、饮食等信息,情感、城市生活,时尚前沿价格 2.5元2元通过对上面的表格信息的整合,我大致将都市小报对都市文化的影响分为3个方面。
一、信息传递报纸,尤其是影响力大的报纸对于文化的导向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宣传大众时尚文化的信息往往是前沿的、时效性强的但又能符合大众审美的内容。
大众通过报纸去获取信息,并成为空闲时间的话资。
今年的流行服饰、房价走势、新事物的出现等等,小报上的流行趋向,可以说就是大众参照的范本。
有时候报上的一句话就有可能成为民间的流行语。
曾经就有许多的新名词就是诞生在小报的作者手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报的文化功能 以及大众传媒与时代社会 的互动 。
二
传媒话语空间里的 日常都市想象
“ 都市”是 二者 ( 小报和都市报)赖以产 生、成长的空 间。 O 2 世纪2年代 中后期 , O 上海完成 了从单纯 的商 贸城市到
第3 2卷 第 5 期 2 1年 5 0 1 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l f n n Un v ri o ce c n n i e r g o r a o Hu a i e st fS i n ea d E g n e i y n
、 . 2No5 b1 . 3
者在传媒话语空间里展开 了日 的都市想 象,其 文化 功能是 为都 市市民制造市民身份认同。 常
关键词:小报;都市报;大众文化;都市想象;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 :6 0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 2 9(0 1 5 0 9 - 3 63 2 1 2 1 )0- 1 90
的7 %。 J 报经历清末民初的发展直到3年代 , 0 , J 、 O 发生了转
收稿 日期 :2 1 —1 -0 00 1 1
作者简介 : 何顺民 (99 ), , 17一 男 湖南宁乡人 , 文学 、 化 : “ 小报 的美学趣味 由 ‘ ’而 ‘ ’,由 ‘ 雅 俗 尚情 ’而 ‘ 趋 硕士 , 南科技学院中文系讲 师 , 湖 研究方向为媒介文化与传
今都 市报作为 市民文化报有其共同点 。 并且恶名昭著的黄色
报这种 报业类型也可 以办 出高品格的报纸, 正如当今 都市报 作 为市民化 的报纸也可以办成主流大 报, 如果按 照前人 的推 理, 也要改成X都市型报?笔者认为小报这种称谓在全世界 X
报 业发展过程 中已经约定俗成 没有必 要在形式化的概念里
个条 件性质 方面再加一个实用的 , 概括起来 更为准确 。 关于 都市报,著名 学者孙玮认为 : “ 都市报是人们 时下流行的 , 以实用的的生活服务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报纸 的一般称谓 , 都 市报 的本质是市民报纸 , 也就是以市民生活为 出发点 , 反
工商并举的现代都市的过渡。 “90 13 ̄ 的上海, 确实已是
M a .01 y2 1
大众文化视野下都市空 间里 的传媒
2世 纪 3年代 小报 与 当今都市报之 比较 0 0
何顺 民
( 湖南科技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湖 南 永州 4 5 0 ) 2 10
摘
要 :文章立足于都市 ,从 大众文化的视 角切入对 小报和都市报进行纵向比较 ,探 求它们产生 的原 因及 实质,认 为二
播。
利’ 的变化过程。 小报在经历这个过程时, 实现身份的转换, 从最初自作多情的倡导者渐渐转换为世俗的认同者, 由城市
1 99
风 习的观 赏者演 变为城市 I俗 的制造者 。”【从这 里可以看 6 出, 这个 时期 的小报真 正立足 市民本位, 尤其是 中下层 市民,
即在大众文化的视野下去看待2 世纪3 年代 小报和当今都 0 0
纠缠不清 , 只能说 明小报和都市报作为一种称谓有丰富和多
元 的意涵 。当然作为一种概念也应该有个基本 的界定 ,目前
对小报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在研究小报的学者李楠看来 , 凡小报至少符合下列几 项条件 : 小开张 , 一般是四开 或八开 ; 性质是消闲的游戏 的 ; 读者对像偏于中下层市民 ,如职员、
小报在13年也销声匿迹I 90 。同时, 0 2世纪3 ̄ 5 o4 小报大繁
荣和 当今都市报在全国各大城 市遍地开花如出一辙。 它们的 发展如此迅速 , 它们 的繁荣有何社会文化土壤?作为大众文 化的传媒 , 有如此大 的市场 , 其阅读者是些什么人群 ?有何 身份?为什么喜欢 ?意 味着什么?本文将直面“ 事实本身” ,
端给 我们 的是 “ 啤酒” ,请不要到里面找 “ 咖啡”。其次 ,
小报、 都市报完全走 向市场 ,媒介 的受众是都市里的市民 ,
中下层市民 占据都市大多数人 1 3,但在当时多数 商业媒介
( 如 新闻报 )瞄准有购买力 的受众 ,导致中下层市民在
新闻媒介 上的失语 ,而此时小报的价值取 向更显得难能可
一
小报 与都 市报概 念辨 析 以及 比之 由
共 同点 。
小报历来被报刊评论家所不齿 ,13年成舍我在创办 95
立报 时,一再宣称 自己创办 的 “ 小型报”,一种小型化
为什么选取2 世纪3 年代小报作为 比较点?因为从小 0 0
报 的历史发展来看 , 小报产生于 晚清 , 最初是记载文人雅士 玩弄风花雪月的游戏消遣报 , 了2世纪3年代 , 到 0 0 由于 都市 化的过程 和报业 自 身本身 的发展变化 , 时期包括 晶报》 这 在内的 “ 四大金刚”小报相继开始转 向市民 的日常生活 , 可 以说这时期 的小报是真正的市民化报纸, 是本色的大众文化
报 ,也可 以说小报 的正宗 ( 存活时间最久 ),在这点上与当
了的大报 ,迥异于消闲、低俗的 “ 蚊子小报”。也就是在这 位雄才大略的报业家 眼里 , 小报是消 闲、 低俗 的是令人厌恶
的毫无价值 的存在 。小报果真如此吗? 同情地理解 ,他急
于要把创办的 立报 ) 小报区别开来是 要突 出他创办 的 立 报>与众 不同,既是他 办报理念 的体现 ,也是当时面对 报业 ) 市场的策 略所为 。 小型报也可视为小报家族的一种 ,说明小
一
个繁忙的国际大都会——世界第五大城市。 J ”I 、 l 报在此 ,
阶段 ,相应 地呈现 了大发展 的状态 , 0 2 世纪2 年代 以后 , 0 小
映市民价值观念的。, ’l 两相对比,其基本取向上有很多的
报大量发展,出版种数达到历史上最高峰,据不完全统计, 12年至13年共出版了70 96 91 0多种,约占小报史上出版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