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执中传》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第6讲 文言文新题型——主观题

第6讲 文言文新题型——主观题

返回
获取,以古代圣贤的做法为法则,虽然说不一定人人都要这样 做,但若有像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那样的人才出现, 必定是出自这样做的人,绝不是出自按部就班的人。至于圣君 治国之道,不用文士也就罢了,要是重用文士,一定会看中那 些有真正才能的人,这种才能不是别的,就是能够提出自己的 独特见解,不因循他人说法的人啊。自从出现文字以来,谁不 写文章呢?但是能够保存到现在的,一定是能提出独到见解的 啊。所以我经常把这个道理讲给别人。
答刘正夫书 韩愈
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曰: “古圣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 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 唯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返回 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 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 世沉浮,不自树立,绝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 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 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 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 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 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 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 常以此为说耳。
返回
汤公住在家里,自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官员的仪仗往 往充满巷子,但汤公经常不迎接。即使有时事,若不是涉及公 愤的事汤公不谈论。有人劝他为他人办事说情,他说:“我不能 拿自己的脸面言辞来换取钱财,我要为我不知道的后人考虑。” 指着床上的书给人看,说:“有这些书就不穷了。”汤公对书没 有不读的,尤其致力研究《文选》一书,到了合上书背诵不错 一个字的程度。对于诗文他没有不比较斟酌的,尤其精通西京、 六朝、李白、杜甫的文体。汤公在他的空余时间写传奇,像《紫 箫》《还魂》等剧目,实在是超过元代其他作家。每谱成一首曲 子,让侍从当场歌唱,自己唱和,声音震动辽阔的天空。懂行 的人说他是神仙中人。

2024届高考文言文体裁分类训练杂记文(含答案)

2024届高考文言文体裁分类训练杂记文(含答案)

2024届高考文言文体裁分类训练杂记文(含答案)文言文体裁分类训练------杂记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止斋记段从周公【注】受事九郡,务求简靖。

其风概严而不猛,有犯,恻怛以处之,毋贷。

故名声莫不闻。

每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闲之地,茸一容膝之斋,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

”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

以止名斋可乎?子为我记之。

"余谢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

"遂不敢复辞,勉为之说。

曰:“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

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止则止。

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

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

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

此即止其所也。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

由此观之,止之为义,非特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

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恶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及晋之陶渊明是已。

是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買之煮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噫!为能尽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公如处止之道,愿以孔子为法,庶无慊于孟氏矣。

敢此以为《止斋记》。

”(有删改)[注]公,指赵孟颊。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知进A而不知退B既得C患失D暨不量其才之称否E而冒之者F万万也G然皆非H圣人之止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贷,宽容、宽恕,与成语“责无旁贷"中的“贷”意思不同。

《陈执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执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执中传陈执中,宇昭誉,以父恕任,为秘书省正宇,累迁卫尉寺丞、知梧州。

上《复古要道》三篇,真宗异而召之。

帝属疾,春秋高,大臣莫敢言建储者。

执中进《演要》三篇,以蚤定天下根本为说。

翌日,帝以他疏示辅臣,皆赞曰“善”。

帝指其袖中曰:“又有善于此者。

”出之,乃《演要》也。

因召对便殿,劳问久之,擢右正言。

逾月,遂立皇太子。

明道中,安抚京东,进天章阁待制。

使还,知应天府,徙江宁府、扬州,再迁工部郎中,改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

元昊寇延州,手诏咨访辅臣攻守方略,执中既上对,退,复奏疏曰:“元昊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言悦守臣一旦连犯辛障延安几至不保。

此盖范雍纳诡说,失于戒严;刘平轻躁,丧其所部。

上下纷攘,远近震骇。

自金明李士彬族破,而并边篱落皆大坏。

塞门、金明相距二百里,宣列修三城,城屯兵千人,益募弓箭手。

寇大至则退保,小至则出斗。

选阁门祗候以上为寨主、都监,以诸司使为卢关一路都巡检,以兵二千属之,使为三砦之援。

熟羌居汉地久者,委边臣拊存之;反覆者,破遂之,至于新拊黠羌,如泾原康奴、灭臧、大虫族,久居内地,常有叛心,不肆剪除,恐终为患。

今军须之出,民已愁叹,复欲遍修城池如河北之制,及夏须成,使神运之犹恐不能,民力其堪此乎?陕西地险,非如河北,惟泾州、镇戎军势稍平易,若不责外守而劳内营,非策之上也。

宜修并边城池,其次如延州之廊、同,环庆之邪、宁,不过五七处,量为营葺,则科率减、民力苏矣。

今贼势方张,宜静守以骄其志,蓄锐以挫其锋,增土兵以备守御,省骑卒以减转饷,然后徐议荡平,改张节度,更须主张,将臣横议不入,则忠臣尽节而捐躯矣。

”与夏竦同知永兴军,议边事多异同,诏令互出巡边,乃屯泾州,令诸部曰:寇籍吾水草,钞边图利,不除,且复至,命悉焚之。

表解兵柄,以为兵尚神密,千里禀命,非所以制胜,宜属四路各保疆图。

朝议善之,就知陕州,复徙青州。

于是请城傅海诸州,朝廷重兴役,有诏不许。

给力语文:中考文言文满分就这么简单

给力语文:中考文言文满分就这么简单

序:原创命题——提升了学习境界课外文言文命题指津原创中考文言文强化练习(一~一二四)2006—2014上海中考题·课外文言文部分2013—2014年各地中考课外文言文选编(44篇)答案详解附录一 150个文言实词附录二“加注法”教学文言文——课外文言文学习策略研究附录三“如何教学生给课外文言文命题”流程设计后记01-0203-0405-130131-140141-198199-220221222-225226-230231目录课外文言文命题指津课外文言文命题指津一、 解释文言实词命题范围必须是规定的“150个重点文言实词”。

从2009年开始,150个文言实词在课外文段中考查。

这些常用的文言实词都是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词,以“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为主。

如2004年考到的“居”, 出自《登泰山记》的“半山居雾若带然”, 解释为“停留”; 出自《捕蛇者说》的“自吾氏三世居是乡”,解释为“居住”, 2010年课外文段的“居家恒服布衣”, 也是此意; 出自《核舟记》的“佛印居右”,解释为“处于”; 2006年课外文段考到的“居一年,取以为子傅”,解释为“过了”。

2011年的“云”也是一词多义“说”的意思; 2012年的“此言甚善”中的“善”,是基本义“好”的意思。

答题时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 结合具体语境来释义。

命题和答题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组词法”是基本方法, 如2009年第12题的“具”组词为“具有”。

2011年“耕者入坏冢而得”中的“得”,可组词为“得到”; 2012年的“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中的“行”, 可组词为“行动”;2013年的“人初不知其故”中的“故”,可组词为“缘故”。

近六年考查到的文言实词有:善、 行、 云、 得、 实、 为、 具、 归、 诣、 故等。

命题范围内的150个实词(具体见附录一)。

命题重点是考生需要系统掌握一般文言文中常见的90个左右实词,如兵、道、顾、好、见、举、具、俱、论、名、去、少、师、食、使、亡、为、行、形、徐、许、易、余、远、止、走、卒、作等,关键是系统掌握所有意义,如“兵”在整个初中阶段有三个义项:一是兵器, 二是士兵, 三是军队。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0 Ⅲ 核心突破 突破四 答好三步,用好一法,概括分析文意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0 Ⅲ 核心突破 突破四 答好三步,用好一法,概括分析文意

突破四答好三步,用好一法,概括分析文意[导语]概括分析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它直接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

如何做到准确理解?除了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文外,还要遵循一定的答题步骤,用好最重要的答题方法——比对法。

全国卷概括分析文意题有着很强的规律性。

选文全为人物传记,结构大致相同,选项命制特点鲜明。

把握住这些规律和特点后,再遵循一定的答题步骤,用好比对答题方法,拿下该题便相当容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叶味道,初讳贺孙,以字行,更字知道,温州人。

少刻志好古学,师事朱熹。

试礼部第一。

时伪学禁行,味道对学制策,率本程颐无所避。

知举胡纮见而黜之,曰:“此必伪徒也。

”既下第,复从熹于武夷山中。

学禁开,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调鄂州教授。

理宗访问熹之徒及所著书,部使者遂以味道行谊闻,差主管三省架阁文字。

迁宗学谕①,轮对,言:“人主之务学,天下之福也。

必坚志气以守所学,谨几微以验所学,正纲常以励所学,用忠言以充所学。

”至若口奏,则又述帝王传心之要,与四代作歌作铭之旨,其终有曰:“言宣则力减,文胜则意虚。

”从臣有荐味道可为讲官,乃授太学博士,兼崇政殿说书。

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

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

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②涉于诞。

味道对曰:“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

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

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故圣人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正所以教民亲爱,参赞化育。

今伯有得罪而死,其气不散,为妖为厉,使国人上下为之不宁,于是为之立子泄③以奉其后,则庶乎鬼有所知,而神莫不宁矣。

”盖讽皇子竑事也。

三京用师,廷臣边阃④交进机会之说。

味道进议状,以为:“开边浸阔,应援倍难,科配日繁,馈饷日迫,民一不堪命,庞勋、黄巢之祸立见,是先摇其本,无益于外也。

”经筵奏事,无日不申言之,而洛师寻以败闻。

于是人谓味道见微虑远。

味道所奏陈,无一言不开导引翼,求切于君身;旁引折旋,推致于治道。

福建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福建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福建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民间歌谣在汉代受到相当的重视,有不少优秀作品被保留下来。

其实民间文学(尤其是歌谣)历代都很丰富,但是由于它的“草根”性质,一般不受重视,很少被记录,所以自生自灭,难以流传。

因此历史上民间文学的长久流传,往往要借助于官方渠道。

上古、殷周时期,统治者为实施宗庙祭祀,同时也兼以朝廷礼仪、自身娱乐,都设有不同规模的乐队,后世出土的不少殷周时期的乐器,皆可证明其事。

这里有一件事很重要,传说周公“摄政七年,制礼作乐”,为扩充“乐”的功能,当时他采取了“采诗”以“配乐”的做法。

周王朝颇为重视通过“乐”来了解政情民风,此之谓“观乐”。

《左传》记栽的“季札观乐”,就是著名的事例。

总之,从周朝开始,就形成了采集民间歌谣纳入官方之乐的做法,这成为礼乐制度的一部分。

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中的不少民间作品,应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采集、收纳进来的。

这一古老的“采诗”传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和秦代的焚书坑儒的打击,至汉初早已被废弃,只存在于一些儒生的记忆里。

直到汉武帝时期,儒术独尊,才着手建立完善的礼乐制度体系,包括乐的内容和程序建设。

随着朝廷乐府机构的设立和活动的正规化,乐府文学(歌辞)的建设也渐见起色,具体措施是发动文士写作歌辞,还有就是从全国各地收集民间歌辞,双管齐下,大规模进行。

参与创作的有当时最负盛名的文士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所制作的歌辞,是《郊庙歌辞》中的“郊祀歌”之类。

民间歌辞是通过收集而来的,收集工作由乐府机构承担。

乐府机构的任务有两大项,除在各种礼仪场合奏乐之外,还有采歌谣。

这是古老的采诗传统在新朝代的再起。

如何“采”法?《尚书》之《夏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早有夏代“遒人”之官振木铎徇于路,宣传教令,这在汉代儒者说法中是被确认的,所以他们也仿效实行起来,采集百姓讴谣的故事,以为礼乐制度之一环节。

2019-2020学年麻章区城家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麻章区城家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麻章区城家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就算让贾公彦拍破脑袋,也不会知道在一千年后,他会被人们认为是指纹识别技术的最早发现者。

这位唐朝的儒生凭借对周礼的研究,曾做过太常博士。

《周礼》中介绍过周代的一个官职“司市”,类似于现在的市场监管人员。

在对“司市”的描述中,提到了一个词叫“质剂”。

汉代的郑玄注释说:“质剂谓两书一扎,同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

”“下手书”这个汉代的名词到唐朝时已经不被人熟悉了,贾公彦就在《周礼义疏》中写道:“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

”也就是说,汉朝的“下手书”就相当于唐朝的一种被称为“画指券”的契约文书,它要求签约的甲乙方及中间人都要把手指在纸张上平放,画下食指上三条指节,以此作为证明。

本来,贾公彦的这条注释十分平常,但德国学者罗伯特·海因德尔偶然看到了这一段文字,顿时大感兴奋。

他不仅将文字的内容写入了其在1927年出版的《指纹鉴定》,还盛赞贾公彦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阐述指纹性质及其应用的人。

于是,贾公彦这位古人就莫名其妙地多了一个身份——指纹识别第一人。

欧洲人对指纹的应用似乎要晚得多。

但在认清了指纹的科学性质之后,他们迅速地把这些发现应用到了实践。

渐渐地,人们还发现人脸、虹膜、声纹、DNA等都有和指纹类似的独特、唯一的性质,可以被用来进行人的身份识别。

于是,一种全新的,综合运用多种高科技手段,通过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等“生物密钥”来实现个人身份鉴别的技术就诞生了。

这种技术,就是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生物识别技术。

近几年,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进之下,生物识别技术更是迅速普及。

有了按指纹、刷脸等技术,我们就不再需要记忆繁琐的密码,进行身份验证时的效率一下子就提升了很多。

当然,生物识别技术也有着缺陷和相应的风险。

用生物密钥来进行身份识别的原理就是对关键点采样,然后对这些采样点的特征进行比对。

2024年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九省专用)专题03文言文阅读2

2024年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九省专用)专题03文言文阅读2

专题3 文言文阅读一、(2024届安徽合肥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材:明代人物传记】材料一: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A.目,指条目、纲目,在文中的意思与成语“巧立名目”中的“目”意思相同。

B.拔,指攻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不同。

C.外,指向外,“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表示向西,两者用法相同。

D.遮道,指阻挡道路,文中是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内容理解】A.太公建议武王在选任将帅前,要从“五材十过”等方面对这些人进行综合考察,这对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都至关重要。

B.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士兵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营,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王铭随从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题型:句子翻译】(1)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2)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14.从王铭移守温州的经历来看,他符合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3分)【题型:内容理解与梳理】二、(2024届甘肃兰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材:先秦子书+儒家】〔注〕①曾西,曾参的孙子。

②镃基:耕田农具。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题型:断句】地未有过A千里者也B而齐C有其地矣D鸡鸣狗吠相闻E而达乎F四境G而齐有H其民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词语解释】A.诏,文中指告诫,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诏”意思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执中传
陈执中,字昭誉,以父恕任,为秘书省正字,累迁卫尉寺丞、知梧州。

帝属疾,春秋高,大臣莫敢言建储者,执中进《演要》三篇,以蚤定天下根本为说。

翌日,帝以他疏示辅臣,皆赞曰“善”。

帝指其袖中曰:“又有善于此者。

”出之,乃《演要》也。

因召对便殿,劳问久之,擢右正言。

逾月,遂立皇太子。

曹利用婿卢士伦除福建运使,惮远不行,利用为请,乃改京东。

执中尝劾奏之,利用挟私忿,出执中知汉阳军。

与夏竦同知永兴军,议边事多异同,诏令互出巡边,乃屯泾州,令诸部曰:“寇籍吾水草,钞边图利,不除,且复至。

”命悉焚之。

表解兵柄,以为兵尚神密,千里禀命,非所以制胜,宜属四路各保疆圉。

朝议善之,就知陕州,复徙青州。

于是请城傅海诸州,朝廷重兴役,有诏不许。

执中不奉诏,卒城之。

明年,沂卒王伦叛,趣淮南,执中遣巡检傅永吉追至采石矶,捕杀之。

召拜参知政事。

谏官孙甫、蔡襄极论不可,帝遣使驰赐敕告。

久之,拜集庆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大名府。

河决商胡,走大名,程琳欲为堤,不果成而去。

执中乘年丰调丁夫增筑二十里,以障横溃。

以吏部尚书复拜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

每朝退,闭中书东便门,以防漏泄。

三司勾当公事及监场务官,权势所引者,皆奏罢之,内外为之肃然。

执中在中书八年人莫敢干以私四方问遗不及门惟殿前都指挥使郭承祐数至其家为御史所言遂诏中书枢密自今非聚厅无见宾客。

及议谥,礼官韩维请谥曰荣灵。

后改谥恭襄,诏谥曰恭。

帝篆其墓碑曰“褒忠之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执中/在中书八/年人莫敢干以私四方/问遗不及门/惟殿前都指挥使郭承祐/数至其家/为御史所言/遂诏中书/枢密自今非聚厅/无见宾客/
B.执中/在中书八年/人莫敢干以私/四方问遗不及门/惟殿前都指挥/使郭承祐数至其家/为御史所言/遂诏中书/枢密自今非聚厅/无见宾客/
C.执中/在中书八年/人莫敢干以私/四方问遗不及门/惟殿前都指挥使郭承祐/数至其家/为御史所言/遂诏中书/枢密自今非聚厅/无见宾客/
D.执中/在中书八年/人莫敢干以私/四方问遗不及门/惟殿前都指挥使郭承祐/数至其家/为御史所言遂/诏中书/枢密自今非聚厅/无见宾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储,指立皇太子。

皇太子又称东宫,殿下。

B.出执中知汉阳军,“出”,官员离开京城外放任职,离开了权力的中心,自然有贬谪的意思。

C.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D.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以及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等事务的大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执中因父任而步入仕途,因为在劝君王立太子的事上直言敢谏,得到了皇帝的嘉奖,并升任了官职。

B.曹利用女婿卢士伦被贬官为福建运使,因担心路途遥远不愿意就任,曹利用向朝廷请求将女婿改任了京官。

C.陈执中与夏竦一起执掌永兴军,议论边事意见多不相合,朝廷只好诏令他们各自为政巡视边境,陈执中于是就屯驻泾州。

D.陈执中为官清廉,官员不敢因私事而请托他帮忙,各地拜访或送礼的人也不曾登门,只有郭承祐多次登门拜访,因此受到御史的弹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请城傅海诸州,朝廷重兴役,有诏不许。

执中不奉诏,卒城之。


文:
河决商胡,走大名,程琳欲为堤,不果成而去。


文:
阅读答案:
【答案】【小题1】C
(1)C.“八年”是固定词汇,不应分开,排除A;“都指挥使”是官职名称,中间不断开,排除B;“遂”顺承连接“于是”,一般放在下句开头,故在其前断开,排除D;(2)D.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属于礼部职内范围;
(3)B.“女婿卢士伦被贬官为福建运使”,贬官一说于文无据,原文是“曹利用婿卢士伦除福建运使”,并非贬官;
(4)于是请求筑城傅海各州,朝廷对于新兴起工役很慎重,有诏命不准许。

执中没有奉行诏命,终于筑成城池。

黄河在商胡决口,洪水流向大名(府),程琳打算修筑堤防,最终没有成功就离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