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国富论读书笔记_1

国富论读书笔记_1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1英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

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

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

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

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

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国人对《国富论》并不陌生,但多将它看作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经济学说而束之高阁,除了高校经管类学生被导师要求阅读之外,普罗大众看过这本书的估计不多。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

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

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

”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

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史记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

史记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

史记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史记读书笔记1在许多本教师规定的海量阅读书籍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史记》,因为它的里面有一个个能改变人心灵的历史故事。

《史记》中有三大类:本纪、世家、列传。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平原君列传》中的《赵胜惜才》,表达了平原君赵胜的知错能改和珍惜人才的高尚品格。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汉朝的太史令,我很佩服他,首先是因为他能博览群书,归纳出这么多的历史故事,是很了不起的。

其次是因为他能在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后,加上那几句振奋人心的话,真是让人无法挑剔,赞叹不已呀!在《韩信被杀》的故事之后,太史公写道:假使韩信可以谦恭让步,不夸耀自己的功绩,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韩信是一个英雄,原来他也有狂妄的一面,让我重新认识了他。

从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才能的人,既然已经显现出了自己的光辉,就不要太骄傲,不然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史记》里有许多这样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

这本书振奋了我的精神,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启发了我的人生,还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的心灵!史记读书笔记2《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乱。

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拟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开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创始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史记》中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仁慈,肯为别人付出。

他治理了九条河流,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也表达了劳动人民改变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我还从赵氏孤儿,塑造了忠臣程婴和公孙杵同奸臣屠岸贾斗志斗勇的故事。

大学生的读书笔记格式(精选10篇)

大学生的读书笔记格式(精选10篇)

大学生的读书笔记格式(精选10篇)大学生的读书笔记格式篇1大学生读书笔记1.《围城》钱钟书著读书笔记:《围城》的英文译名“FortressBesieged”以城堡被围困喻示人的精神危机。

“围城”取自《易经·蒙》“乘马班如,城复于隍”,其上下文是:“九曰,乘其阴之长言,交相无易,长在命。

”以本卦上卦为乾为马,下卦为坎为水,“马涉成水”,或“马陷于水”,坎陷之象。

但坎陷也可以借为溪涧,即城河,所以围城之意就与《易经》中本意不同了。

但钱钟书在这里又别有创意,借用了围城之意。

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个典型的书呆子,读了一点书,又留过洋,但回国后连工作也找不到。

不得已买了个假博士文凭,在大学里充任教授,后来又被解聘。

从此,他“踏遍”了三闾大学、上海、重庆、上海、南京、上海、三闾大学、重庆、上海、南京、上海、三闾大学、上海等大小城市。

每到一地都是寄人篱下,不得安生。

这是因为他性格孤傲,不善交际,对人对事只知按本本办事,不知变通。

尤其在婚姻问题上,他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与各种类型的女人周旋,结果总是鸡飞蛋打,徒劳无益。

但他却不知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在生活上他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他的岳父家是当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岳母精明强干,女儿妖冶妩媚。

方鸿渐既不敢违抗岳父家人的意愿,又不能得到岳父家人的欢心,只能在大家庭中扮演受气挨骂的角色。

最后只能狼狈地逃离自己的家。

《围城》是一部极具讽刺的小说,作者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放到三闾大学,是为了使小说更有现实性,因为三闾大学既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又是有色中国教育的典型代表,它既是一座“围城”,又是一个大舞台。

舞台上的主角方鸿渐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知识分子。

2.《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著读书笔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于1915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全书共3卷5册,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经历为线索贯穿始终。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通用6篇)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通用6篇)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通用6篇)《全球通史》读书笔记(通用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全球通史》读书笔记(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读这本书是受了《未来简史》的打击,觉得三观需要修正一下,805页厚厚的上下两册,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

主要以前是学理科的,世界史更加已经完全没印象了,看完了《全球通史》其实也搞不清楚那些名字都读不顺的国家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留下的大概印象便是以下这个流程:自给自足——宗教为王——打来打去——技术变革——海外扩展——谁都不服——握手言和——不要自己灭了自己就好。

胡乱总结的,但是史书一读,还是觉得人类现在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因为技术进步的发展速度太快,导致在社会形态和人的精神层面的参差不齐也日益严重。

引申到教育和个人成长,古人一辈子做的事情,以现在的信息量,也许一年甚至一个月一个星期都不用就可以做好了。

但是技术领域的日新月异,与精神层面的进展并没有很好地同步,我们在社会观念上的进步是非常缓慢的,比如男女平等的口号喊到现在,之所以还在讲,是没有解决。

读后感。

三观的形成应该并不能归结为生物学的问题,或许物质基础不可避免,偶然性和必然性也肯定存在,但我仍然认为人类是有自己的灵性的动物,不管这种灵性以什么命名,是永远不可能被机器完全替代和模拟的,所以我们对意义的追求也是一种本能,一个不会问为什么的人是没有灵性的。

我们现在对哲学的思考和教育相当的谨慎,怕思想入了歧途,所以宁可不讲思想,先讲技术,所以STEM如火如荼。

即便讲思想,也是政治目的大于思考的诉求,我原先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的领先才是实力的体现。

但是当技术进步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思想体系跟不上,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我们以后所有的知识信息都可以芯片植入并且实时更新,那么要怎么思考呢?大脑的沟壑是芯片可以形成的吗?今后的社会或许需要精英们去消除或减缓矛盾,考虑技术革新的同时如何同步更新思维能力和观念,以使人类这个物种在这个星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存在的时间更长一点,如果人类还在追求意义的话。

世界五千年读书笔记(精选20篇)

世界五千年读书笔记(精选20篇)

世界五千年读书笔记(精选20篇)世界五千年读书笔记1在这个愉快的周末里,我阅读了《世界五千年》,看过这本书后我收获不小,这本书跨越时空,浓缩了世界上下五千年的沧海桑田和展示了从古至今人类文明的辉煌。

这本书写了好几万年前的大西国、神秘古国沉睡海底、石柱上的法典等等,让我们了解到古国的事情和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也写了近代的南京大屠杀惊世界,九一八到七七事变。

在这期间,无数学者蜂拥而出,在文学、天文、历史、数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如: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哲学家苏格拉底,物理学家、数学家阿基米德,天文学家哥白尼,画家达芬奇,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牛顿。

到了20世纪,这是一段辉煌的历史,也是一段空前惨烈的历史,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浩劫。

战争付出的代价极其高昂,战争中死亡的人数在9000万以上,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在4亿美元以上。

这个数字表明,战争的后果是可怕的,由于人类意识到世界发展需要和平的重要性,所以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

如:联合国的诞生、人类登上月球、微电子技术等等。

人类靠着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五千年的科学文化、五千年的人类文明都令人叹为观止。

看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世界五千年的历史,通过人们的不断努力,我们才生活在非常幸福的社会里,现在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人艰苦奋斗的结果,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

希望,我们要团结一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世界将跨入一个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世界五千年读书笔记2《世界历史五千年》分为古代卷,近代卷,和现代卷。

《世界历史五千年》是一部完整介绍世界各年代历史的,珍贵的文学巨著。

古代卷:古代是从人类社会开始至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在古代史中,每个国家明争暗斗,战争不断,在这期间,我们中国发展最快,于公元前221年就进入了封建社会。

在这期间,无数学者蜂拥而出,在文学,天文,历史,数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如:希波克拉底,苏格拉底,阿基米德,哥白尼,达。

2020历史读书笔记4篇(最新)

2020历史读书笔记4篇(最新)

本文目录2020历史读书笔记希罗多德历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之《图说中国历史》中国历史风云录读书笔记历史教师读书笔记(一)摘1:历史教学法专家、北京教育学院赵恒烈教授当时也在28中执教,跟我在同一个教研组。

那时候他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师,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

他不仅课上得好,而且还潜心于教学法的探索。

他不仅研究教法,而且在与他交谈中,他说“中国还没有一部自己的历史教学法”,流露出要为中国历史教学法闯出一条路子来的宏大志愿。

启示1:成功总是垂青于有理想、肯付出的人!摘2:课余记笔记,写心得,做摘录。

启示2:似乎写笔记,写心得,做摘录是那些成功教师的共性。

成功的教师都应该是生活、工作中的有心人。

摘3:备课三部曲是把教材由薄变厚,再由厚返薄的过程。

启示3:我认为学习应该经过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书本由薄变厚的过程,读出书本中言外之意,读书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知识的理解过程;第二阶段,是将知识由厚变薄的过程,有了自己的理解,将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知识发生联系,进行纵横联系,经整理之后有序地存入自己的大脑从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是知识的储存过程;第三阶段又是将知识由薄变厚的过程,当我们遇到实际问题,将存于大脑里有序知识源源不断地提取出来,为我们生产、生活服务,这是知识的应用过程。

摘录4:一次备课不能到位,我就来一个长计划短安排,每节课接触一些原始材料,每学期重点备好几节课,有选择地深入攻下几个问题。

积跬步总能致千里,这是我的战略思想。

启示4:做学问,贵在有序、系统和坚持!不要太急功近利,而应做到厚积薄发。

摘录5:我平时备课也总要接触各种看似对当前教学用不着的东西。

更深层的东西,更广泛的涉猎,可以加深功底,可以提高素质。

学问是没有止境的,素质的提高也是没有尽头的。

启示5:中学老师,大学老师只是一个分工不同,不要认为大学老师水平就一定比中学老师水平高。

中学老师的学术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相信学习可以改变很多。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读书笔记中国近代史课堂笔记一、鸦片战争(1840 - 1842年)1. 背景- 国际: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 国内: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闭关锁国。

- 贸易:英国对华贸易逆差,为扭转局面,向中国走私鸦片。

- 易错点:注意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而鸦片贸易只是直接原因。

2. 经过- 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

- 英军北上,直逼天津。

- 1842年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

3. 结果- 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开始丧失);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被破坏);协定关税(关税主权丧失)。

- 补充点:《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 影响- 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社会: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 1860年)1. 原因-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 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拒。

2. 经过- 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 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签订《天津条约》。

-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 结果- 《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 《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 重难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列宁选集优秀读书笔记

列宁选集优秀读书笔记

列宁选集优秀读书笔记列宁选集选载列宁1894年至1907年即投身革命初期、建党时期和俄国第一次民主革命时期的著作,我们在读了这本书后,可以用读书笔记来写下读书心得。

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怎么写列宁选集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列宁选集优秀读书笔记篇1《列宁传》这本书是普拉东米哈伊洛维奇、凯尔任采夫写的,作者在这本书中叙述了列宁为俄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战斗一生,并且着重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布尔什维克党,为反对沙皇制度、反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进行的斗争。

就本书的结构来看,本书分为两部分,以世界大战的开始所划分,也是分为两个阶段来讲述列宁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的传奇历程,本书的结构紧凑,为详细的了解列宁的事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领袖和导师,对世界历史和俄国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列宁的那种对无产阶级的执着追求和信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我们的启示将是我们生活的罗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为我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

列宁的一生布满坎坷,在曲折的道路上他孜孜不倦的为俄国的革命奋斗着,他把为共产主义胜利的伟大事业所具备的坚决性和不屈不挠与不妥协的精神教给了工人和集体农民,在全世界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他把俄国推向了历史的前页,使俄国的被压迫者看到了希望,在他去世后,讣告说过一段对他的评价“列宁活在每一个诚实工人的心里,列宁活在每一个贫苦农民的心里,列宁活在千万殖民地奴隶中间;列宁活在敌人营垒对列宁主义共产主义和布尔什为主意的憎恨里。

”这段话真实的反映出了列宁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列宁的生活很简朴,为他人服务是他一生的格言,不让他自己要别人伺候,而要自己照顾自己——他遵守这条法律知道他生命的最后一日。

列宁第三次严重发病后,无情的病魔使列宁右半身完全瘫痪并剥夺了他的说话能力和工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读书有感
吴于廑先生的这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一、亚欧大陆东西方的封建农本经济都重农抑商,都是耕织结合的自足经济,但西方封建农本经济有其可注意的特点;二、由农本而重商的变化最初发生在西欧,变化起因于农本经济的内部,商业和城市经济由封建农本经济的附庸发展为它的对立物,促使它转向商品经济;三、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世界涌现的历史前奏。

在第一个部分中吴于廑先生从政治制度、社会等级观念、宗教教义多个方面为我们论述:农耕世界封建国家之以农为本,不论东方或西方,都视为经济上的根本准则。

并且在相同之中又强调不同,吴先生特别指出了东西方农本经济之不同,即对牲畜饲养需要的不同。

在西方,牲畜饲养在农本经济中所占比重远大于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这对以后西方由农本而重商的变化,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第二,农本经济与商品经济并非一开始便是对立的,商业以及与商业密切相关的市场的兴起,归因于封建农本经济内部因素的发展。

可以说商业从农业中产生。

商业活动也并非自始至终都是封建农本经济的对立物,自始就对封建农本经济起侵蚀分解作用。

在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中,它们是封建农本经济的必要补充,有利于封建农本经济的发展。

交换和自足相辅相成,城市和农村并行不悖,在当时,这是合理的,不矛盾的。

或者说,矛盾是潜在的,非对立的。

初兴的商业和城市,在许多方面都打上自足经济的烙印,带有封建的特征,和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经济几乎是恽然一体。

并且,在这一部分中,对上问题到底牲畜饲养比重问题做了进一步阐述。

在商品经济中毛纺织业的地位不可谓不重,它在商业和城市经济转化为封建农本经济的对立物并使之发生根本变化的过程之中,起突出作用。

究其原因则在于毛纺织业远高于农耕的可分工性,土地固着性低,需求量变化程度高。

在第三部分中,吴先生以英国为例,阐述了重商主义富国的两大手段:奖励输出和阻抑输人。

在商品经济起步阶段,英国抑制外国商品的输入以保持本国商品的优势地位。

经历了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取得了决定性优势,成了“世界的工场”,它的工业才从此不须保护。

于是主张放任自由的古典经济学应运而兴,重商主义逐渐过时。

这篇文章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其非绝对的思想:自足经济的“闭塞”、“自足”是相对的;农本经济与商业也非完全对立的;重商主义与自由主义也并非自始对立。

其次便是由大及小的历史研究方法。

或许吴先生的本意并非如此,但私以为只有对历史有了全面概括的认识,才能着力于小处,并且以己之开阔胸襟,不为一方天地所束,有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