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求贤之道 不问出身唯才是用
向有为帝王学御人之道

才 的任 务定 为 宰相 的 首要 职 责 ,他对 房 玄龄 说 : “ 您 身 为宰 相 ,应 该广 为 选拔 人 才 ,根据 他 们 的才 能 ,安
排 合 适 的 官 职 ,这 才 是 您 的 职 责 。 可 是 , 听 说 您 近 来 忙 于 断 官 司 , 天 天 公 文 都 办 不 完 ,还 能 帮 助 我 发 现 和 选 拔 人 才 吗 ? ” 为 了 解 决 这 个 问 题 ,他 下 旨 , 尚 书 省 的 事 务 , 要 请 下 面 有 关 的 官 员 去 办 ,应 该 上 奏 皇 上 的 以 用 人 所 长 ,首 先 ,要 会 辨 识 “ 里 马 ” ,发 现 可 塑 之 千 才 。 其 次 ,要 有 宽 广 的 胸 襟 。 在 “ 会 徒 弟 ,饿 死 师 教
叫 花 子 , 周 勃 是 一 个 编 的逻 辑 ,一 个 国家 的总 理 日理 万机 ,工作 职责 包
罗 万 象 , 假 如 全 部 写 出 来 , 恐 十 要 “ 阳 纸 贵 ” 。 而 白 洛
宰 相 房玄 龄 的主 要 工作 只是 选拔 人 才 ,这 是何 等 的气
度 与 胆 识 。 翻 开 现 在 人 力 资 源 总 监 的 岗 位 说 明 书 ,无
一
例 外 地 罗 列 着 从 人 力 资 源 规 划 到 人 事 管 理 一 系 列 的
苍 为 秦御 史 ,樊 哙是 剥 狗 的屠 夫 ,娄 敬 为车 夫 ,灌 婴
是 小 商 贩 等 ,但 他 们 各 有 所 长 , 加 上 刘 邦 的 大 胆 任
一
看 、给 他 人看 的 。 工作 却是 “ 东一 榔头 西 一棒 子 ” ,
求贤令中引用的句子

求贤令中引用的句子
求贤令中引用的句子: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三国·魏·曹操《求贤令》。
《求贤令》是秦孝公所作古文,是为寻求贤能的人颁布的法令,这法令也为秦国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出自《史记·秦本纪》。
原文: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
东平晋乱,以河为界。
西霸戎翟,广地千里。
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是光美。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赵匡胤用人不徇私情

赵匡胤用人不徇私情赵匡胤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一直秉持着用人不徇私情的原则,对所有的官员都严格控制,不允许有人因为个人原因或者亲情所引起的偏袒或者偏袒的行为。
这种原则不仅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智慧,更是中国官僚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观。
赵匡胤在治国过程中,十分重视选拔人才,为此他一直提倡“宁用贤才,不问出处”、“吾不问卿是,问卿为何惜名声?”,意思就是说只要是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他都会给予重用和尊重,而不会去看他们的身份和背景。
这种态度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也为他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赵匡胤也非常注重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
他建立了一个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官员的表现进行评估,并根据他们的表现来做出相应的晋升和降职决定。
他还特地设立了一个内侍局来监督官员,确保他们不会有违法行为或者贪污腐败的行为发生。
这种工作机制的建立,使得赵匡胤的治理有了一个严密的制度保障,也让官员们不敢有所成见或怠慢,在工作上更加尽心尽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除了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赵匡胤还非常注重对官员进行培养和训练。
他为官员提供了丰富的工作机会和任职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掌握国家治理的知识。
同时,他也注重培养官员们的思想素质,鼓励他们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缺陷,不断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这样的教育培养措施,让官员们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也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赵匡胤用人不徇私情的原则,是他治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价值观。
他不允许有任何的成见和偏袒,对所有官员都严格要求,倡导公正、公平、公开的治理方式。
这种价值观不仅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使命,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文化遗产之一。
唐太宗用人思想举要

唐太宗用人思想举要作者:王玉堂来源:《前进》 2018年第11期纵观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凡有成就的统治者,都在用人上有其独到之处。
唐太宗李世民君临天下二十三年,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他的成功,更得益于“择善任能”;在他的麾下,不仅聚集着一大批贤才志士,而且不论什么样的人才,都能用其所长,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和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清醒认知“入国不存其士,亡国也。
”(《墨子·亲士》)选贤任能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唐太宗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
在唐太宗看来,人才是无价之宝,是比任何东西都贵重的。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曾经说过:“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墨子·亲士》)唐太宗更是认为,“任使得人,天下自治”,“与其多得数百万缗,何如得一贤才!”正是由于唐太宗对人才的作用有着如此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不仅要求朝廷大臣“大开耳目,求访贤哲”(刘肃:《大唐新语·匡赞第一》),而且自己也处处留心,多方搜求,一旦发现,便破格任用。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
中郎将常何向太宗提出了二十多条意见和建议,条条切中时弊。
常何本是一介武夫,不涉经史,怎么会有如此高明的见解呢?太宗不解,便问常何,常何告诉他这都是家臣马周出的主意。
太宗立即召见马周,由于相见心切,在马周未到之前,曾一连四次遣使催促。
见面一谈,发现马周确有真知灼见,当即决定留在门下省任职,不久任为监察御史,接着又提拔他担任中书舍人、中书令。
马周见事敏捷,机智雄辩,谨慎周到,处事公允,太宗交办的每一件事,不管难易,他都能圆满完成,深得太宗信赖和同僚们的好评。
二、“为官择人,惟才是与”的宽广胸怀唐太宗用人,一向主张不忌私仇,不分亲疏故旧。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雠不弃,魏征等是也”,“朕任官必以才,不者,虽亲若襄邑王神符,不妄授;若才,虽仇若魏征,不弃也”(《新唐书·长孙无忌》)。
帝王用人的学问中国历代帝王用人哲学

帝王用人的学问中国历代帝王用人哲学自古以来,管治国家,必须得人。
古代帝王必须认真考虑用人之道,只有用对人才,才能承担怎样的责任,才能治理国家,安定人心,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帝王用人的学问是综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历代实践的总结,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一个重要特点。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代帝王用人哲学的几个方面。
一、选贤任能的原则选贤任能是帝王用人的根本原则。
中国历代帝王一般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明朝设有考试科目,唐朝之前有乡试和会试,唐朝后有殿试,这些考试都是为了选拔官员。
唐玄宗时,因为他不注重选贤任能而采用赐官等方式满足功臣,导致唐朝大乱,这也充分说明了选贤任能的重要性。
二、知人善用的能力虽然掌握了选贤任能的原则,但要实现用人之道还需要注重知人善用的能力。
汉武帝以知人善用而成就一代盛世,对于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用武之地,比如把组织能力超群的卫青,任命为九卿之一;把擅长法律和行政管理的董仲舒,推选为中央千石之一。
这种细致管理的做法卓然成为汉朝的典范,为历代帝王所效仿。
三、视贤如宝的态度“莫教乌角抵衡金。
功名富贵任公卿。
君子不强乱凌人,况是今朝位最高。
”这是明朝官员徐渭写给明成祖的诗,表达了把视贤如宝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对于人才的尊重,对人才的充分信任。
唐玄宗任用魏征,是一种视贤如宝的表现,他在听魏征的讲话时,时不时地表示同意,并且赞叹魏征的才能,那种敬畏之情让魏征倍感荣幸,而魏征的建言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唐玄宗的治理。
四、能分忧并施展自己才能的环境能够分担忧、施展才能的环境,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
宋朝开国时期的赵匡胤,由于黑暗时代的军阀割据,他不断在兵权和土地上遭到削弱,因此他将主要精力放在建立自己的军队,又吸收士族阶层加盟,挖掘人才,使得他的实力不断增长。
赵匡胤视人如切身之宝,把那些能够施展才能的人才都视之为部属,给他们充分的干事创业的机会,获得了他们的忠诚、支持、献策,达到了他的结束,以扩军筑城,完成族人复仇之事。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的智慧作者:王厚明来源:《月读》2022年第07期在中国古代社会,从血缘世袭到门第为宗,从崇尚品行到注重才学,从地方推荐到科举选拔,历代统治者为了治国安邦,隆振大业,无不在选人用人上殚精竭虑,孜孜探求,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规制和做法,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轶事和美谈。
这些制度和做法固然打着封建社会的烙印,有其历史局限和不足,但其中不乏科学进步之举,为后世提供了治国的借鉴。
南宋学者胡宏说:“治天下之乱者,必以知人为本。
”如何从芸芸众生中识人选才,成为治国的最初环节和关键要素。
而能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识人荐人,又不图回报和私利,则尤为难能可贵。
唐朝宰相、名将娄师德出身进士,文武双全,他西征吐蕃,立有战功,两度拜相;为人宽厚,谦恭低调,不计得失。
唐德宗时曾追封此前的宰相,娄师德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三十七人被定为“宰臣上等”。
唐宣宗时,又将其画像挂在凌烟阁内,题为“纳言娄师德”。
娄师德重品爱才、知人善任,却从不公开宣扬、邀以为功。
因看中狄仁杰的治國才能,他曾上表“十许通”向武则天力荐狄仁杰担任宰相。
狄仁杰拜相后,对此却丝毫不知情。
公元691年,狄仁杰刚刚担任宰相不到四个月,就被来俊臣诬陷谋反,打入监牢里,后又被武则天贬到彭泽,当了一名小小的县官。
娄师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经常在武则天面前说狄仁杰的好话,恳请将狄仁杰调回京城担任要职。
终于,狄仁杰再次得到了重用。
狄仁杰虽与娄师德同为宰相,但二人性格迥异,狄仁杰疾恶如仇、爱恨分明,娄师德则小心谨慎、谦和忍让。
这也让几度沉浮的狄仁杰看不惯安居相位的娄师德,甚至多次非议娄师德,欲将他贬离京城。
武则天有些看不下去了,她决意点破这一切,调解二人的关系。
她问狄仁杰:“娄师德贤明吗?”狄仁杰答道:“他担任将领谨慎称职,但是否贤明,我就不知道了。
”武则天又问:“娄师德知人吗?”狄仁杰答道:“臣曾与他同僚,没听说他知人。
”武则天道:“我用你为宰相,就是娄师德大力举荐的,看来他确实知人啊。
初帝问赵普曰文言文翻译

赵普对曰:“臣闻之,天下之治,必先立君。
君者,国家之本,万民之望。
自古圣王,莫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陛下若欲治理国家,首当其冲者,莫过于修身。
”初帝曰:“修身之道,朕亦知之。
然修身之外,尚有何道?”赵普曰:“陛下,修身之外,尚有四者。
一曰选贤与能,二曰任人唯贤,三曰赏罚分明,四曰知人善任。
”初帝问:“选贤与能,何谓也?”赵普答:“选贤与能,谓陛下应以德才兼备之士为辅佐,以天下之利为念,不拘一格,广纳贤才。
”初帝曰:“任人唯贤,又当如何?”赵普曰:“任人唯贤,即陛下应以才德兼备者任之,不因其出身、地位而有所偏颇。
用人之道,在于察其才,观其行,审其言,辨其志。
”初帝曰:“赏罚分明,其义安在?”赵普对曰:“赏罚分明,乃国家法制之根本。
陛下应明赏罚,使天下知法度之所在。
赏必信,罚必严,以儆效尤,使天下之人不敢怀侥幸之心。
”初帝曰:“知人善任,此又何解?”赵普曰:“知人善任,即陛下应洞察臣下之才,量才而用,使之各得其所。
用人之道,在于知其长短,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国家得以治理有序。
”初帝听罢,沉思良久,曰:“朕闻古之圣王,其用人之道,无不以天下为公,以民为念。
朕欲效法先贤,必先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
然治国之道,非一日之功,朕当以此为志,努力践行。
”赵普再拜曰:“陛下圣明,必能以德治国,以法辅之,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臣愿为陛下辅佐,共图大业。
”初帝微笑曰:“朕赖卿等辅佐,朕之志业,必能成矣。
自今而后,朕与卿等共勉,励精图治,不负天下苍生之望。
”自此,初帝与赵普同心协力,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推行新政,广纳贤才,赏罚分明,知人善任,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开创了国家繁荣昌盛之局面。
而赵普亦以辅佐圣明君主,成就一番伟业,名垂青史。
略论曹操“唯才是举”用人政策

略论曹操“唯才是举”用人政策三国时代人才队伍众多,各擅专长,人才的聚合与流动,与当时群雄千方百计地在割据地发掘人才有关。
诸侯在并吞的过程中,雄才大略者不仅注重土地的得失,更看重人才的得失。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曹操是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才”,是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在历史上是一位英雄,有着安天下的雄才大略。
应该说曹操在他那个时代里所采取的那些措施还是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前进的趋势,从而使他具有了成功的绝对优势。
这点我们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得到认同。
1曹操“唯才是举”用人政策出台之因1.1 西汉的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保证。
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扩大汉朝统治基础,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办法。
察举,即选举。
它是沿用古代“乡举里选”,由侯国和郡的地方长官在各自辖区内考察、选取统治者所需的人才,推举给中央政府任用,是一利,由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这些被推举的人,经过试用考核,便可授以官职。
岁举人才,使察举定期进行,形成制度,其对象有吏有民,不却众庶。
察举的名目,除“孝廉”以外,还有“贤良方正”(品德贤良,行为端正)、“直言极谏(敢于批评,敢捉建议)”、“茂才异等(才能非常出众)”等。
西汉时期察举制逐步完善。
汉武帝非常希望得到有用的人才,曾下诏求贤。
他在选官制度方面的政策措施,选拔了一批有才能、取进言的人,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封建统治机构。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1.2察举制度的弊端。
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庭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以族举德,以位命贤”,而且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也称之为“乡举里选”。
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东汉中后期政治黑暗腐朽,是东汉历史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古代帝王的求贤之道不问出身唯才是用
导语:公元前11世纪,商汤在伊尹的帮助下,一举消灭了夏桀,建立了商朝。
伊尹之后,商朝又出现了一位贤相,叫傅说。
他是商朝第23个王武丁时期的奴...
公元前11世纪,商汤在伊尹的帮助下,一举消灭了夏桀,建立了商朝。
伊尹之后,商朝又出现了一位贤相,叫傅说。
他是商朝第23个王武丁时期的奴隶。
武丁继承王位后,立志做一个像商汤那样有作为的君主。
他时常对臣下讲:“商汤能够灭夏兴商,是因为有伊尹的佐助;今日要复兴商朝,也必须找一个像伊尹那样的好帮手。
”
武丁继位后3年不理朝政,将国家大事委托给大臣处理,自己则专心观察国内的局势,并留心察访佐王之才。
他暗中观察群臣,感觉均非理想的治国贤才,便到百工中访求,发现奴隶傅说颇有才能,想用他为相,治理国家。
但是,无缘由地启用一个奴隶辅佐治国,那些朝中显宦肯定不同意。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妙计。
一天晚上,武丁入睡以后,故意大笑不止,手下人以为他从梦中笑醒,连忙向他道贺,问他做了什么好梦。
武丁微笑着说:“振兴商朝大有希望了。
刚才我梦见先王商汤给找推荐了一个大贤才,名叫傅说,希望诸位给我赶快找来。
”商朝人特别信神,文武百官又听说傅说是商汤介绍的大贤才,谁都不敢不相信。
可是,大伙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去哪里寻找这位大贤。
他们便聚集朝中所有的大臣,让武丁过目,看他们中是否有梦中的那位大贤。
武丁故意把所有人盯着看了一遍,摇了摇头说:“诸位中没有一个像的。
”文武百官赶忙向武丁讨教:“请问君王,你梦见的那位大臣的相貌如何?”武丁便把傅说的长相、特征,活灵活现地讲了出来。
大臣们纷纷去各地百姓中寻找。
不久,寻找傅说的人回来报告,在傅岩有个奴隶叫傅说。
武丁忙派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