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竭尽诚心待人的事例

合集下载

古人的诚信故事

古人的诚信故事

古人的诚信故事古人的诚信故事诚信在心,将诚信发挥在经商致富中,可以家财万贯;将诚信延伸到安身立命上,可以后世传颂;将诚信拓展到八荒六合,四海之内,则可万民归心,顺天地阴阳、法四季轮回,运之则五岳震荡,百川奔涌,诸侯朝服,天下匡正。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古人的诚信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人的诚信故事篇一:郭汲不失信于孩子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为官清廉信义为先,一心为百姓谋福祉。

他做并州太守时,勤政爱民,常常微服私访,解决民生疾苦,整顿吏治,平反许多冤假错案,有功于民,因此百姓一直感念他的恩义,敬仰他的为人。

郭汲每经过一县一乡,老老少少都夹道欢迎。

一次,郭汲至各地州县巡查吏治情况,带着几名随从骑马赶往西河郡美稷县。

还没有进城,就看到有几百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

郭汲问道:“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非常高兴,所以前来欢迎。

”郭汲闻言赶忙下马,辞让致谢,在众小孩的簇拥之下进了县城。

郭汲在美稷县衙,详细阅读了近年所积案卷,有错判疑案的就马上调出重新审理,又查访民情,慰问贫苦,所致之处,百姓欢欣,多有馈赠礼物者,然则一律不取。

事办完了,又要到下一个县考察。

刚到城门口,没想到众孩童骑着竹马又来相送,一直送到了城郊外,问他:“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经过,到时还要来迎送。

”郭汲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

郭汲巡视在下一个县非常顺利,比原定日期早一天回来。

他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才入城……郭汲以太守之尊,与骑竹马的小孩子在道边野外说的话,都不肯失信,更何况于重大的事情呢!回来早了一天,宁可夜宿山野小亭也要信守自己说出的归期,因此而能够成就伟大的功业。

光武帝称赞他的德行说“信之至矣”。

后以“郭汲待期”为重守约信之典实。

古人的诚信故事篇二:李勉诚实无欺李勉,唐代中期名臣。

他幼通经史,生性耿直,一生崇尚道学,为官做人更是正直无私,为民所信服。

曾巩真诚待人的故事

曾巩真诚待人的故事

曾巩真诚待人的故事
曾巩是唐朝的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和官员,著名的“北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涉及诗、赋、文、史等广泛领域,对后人的文学影响
深远。

同时,曾巩也以其真诚待人的品性而著名。

曾巩生性耿直,讲究诚实。

他曾在任官期间,有一次因为误事,
被刑部尚书彭城王王义夫斥责,当时其他官员都很害怕,不敢出头。

但是曾巩却义愤填膺,当面质问王义夫的决策是否公正,引起了众人
的震惊。

后来王义夫考虑到曾巩的勇气和诚实,决定不予追究,情急
之下将曾巩推荐给皇帝,颁赐黄敬称号,也就是“守诚侯”。

曾巩还曾经与一位相识的官员孙永和共事过,两人关系很好。


一次,孙永与其父亲不和,曾巩得知后,便立刻到孙永的家中探访。

曾巩见到孙永的父亲十分惋惜,于是想到了一个办法,便对孙永说:“你的父亲是真的爱你的,但口舌间有些误会,请你给他说几句好话,他会原谅你的。

”孙永听完曾巩的话,立刻动情,找到自己的父亲道歉,两人和解了。

正因为曾巩为人真诚,他不受排斥,与大家相处得非常和睦。


的许多学生都非常崇拜他,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

在欧阳
修的笔记中记载,曾巩讲课时,常常“不揣冒顿伏枕端之言,满堂落衷”,让学生们非常受启迪。

一个人的真诚,可以感染他人,赢得尊重。

曾巩的真诚见证了他品性高尚而稳健,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我们能真诚待人,尊重别人的意见和感受,就会得到更多的人心。

关于古代诚信的故事

关于古代诚信的故事

关于古代诚信的故事古代诚信的故事。

古代,有一位名叫张良的智者,他是汉代的名臣,也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

张良年轻时,曾在山林中与一位老人相遇,老人见他聪明伶俐,便传授给他一些兵法谋略。

张良在老人的指导下,不断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位能言善辩、智谋过人的谋士。

有一次,刘邦派张良去劝降一个叛军的将领。

张良知道这位将领是个讲究诚信的人,便想了一个办法。

他先派人送给将领一匹马,然后又派人送去一匹更好的马。

将领感到非常惊讶,便问张良为何如此。

张良说,“我知道你是个讲究诚信的人,我送给你的第一匹马是为了表示我的诚意,第二匹更好的马是为了表示我对你的尊重,希望你能够接受刘邦的劝降。

”将领听后,深受感动,最终答应了张良的劝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的人们非常重视诚信。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古代,人们讲究诚信,重视信用,无论是在交易、友情还是政治上,诚信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另一个关于古代诚信的故事是关于孟子和梁惠王的故事。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曾经劝告梁惠王,说,“臣愿以身试法。

”梁惠王听后,非常高兴,便让孟子去试一下。

孟子便在宫廷里走了几步,然后说,“臣已经试过了。

”梁惠王问,“怎么试过了?”孟子说,“臣试法的结果是,臣并没有感到宫廷里有什么法律。

”梁惠王听后,深受感动,决定改革政治,让百姓得到更好的治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的人们重视诚信,他们认为诚信是一种品格,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

在古代,人们注重诚信,尊重信用,这也是古代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代的诚信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左传》中记载的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还有《史记》中的《乐毅论战》等等。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诚信的重视和追求,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总的来说,古代的诚信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

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诚信,他们认为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于中国古代诚信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中国古代诚信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中国古代诚信的故事有哪些中国古代诚信故事有很多,大多能做到诚信做人的最终都能建立一番事业,他们恪尽职守,坚守本心。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诚信故事。

中国古代诚信故事一:唐太宗历代以来,中国的统治者都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小聪明,并以此在人前炫耀,很少有人想到诚实执政,坦白对人。

结果当政者用诡计驭使部属,部属也依样画葫芦用诡计蒙蔽首脑。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真正能做到诚实执政的唯一人选只有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在任时,对臣僚敞开胸怀,不行欺诈之术,臣僚也尽忠职守,不搞欺瞒哄骗的传统官场伎俩。

在即位之初,李世民曾花大力气整顿吏治,下决心要在官场根治贪污受贿的不治之症。

为了侦查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贪官污吏,李世民令亲信暗中向各部官员行贿,结果还真查处了几个贪官。

李世民在得意之余把他的谋略告诉一位隋朝遗臣,没想到这位大臣当场泼了他一瓢冷水。

他说陛下平时总告戒臣民要诚信待人,可陛下自己却先行欺诈之术,上梁不正下梁歪,臣民会一样用欺诈的手段报答你。

李世民不但没发怒,反而认为大臣的话有很深的智慧,便欣然接受了这句逆耳的忠言。

还有一次,李世民下令年龄虽不满十八岁,但体格健壮的男子也要应征入伍,大臣魏征拒绝在诏书上签字(注意这是李世民最为智慧的杰作,他的命令没有分管大臣的签字就没有法律效力,除李世民外,没有哪个皇帝会主动限止自己的无限权力),李世民解释说:“这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报年龄。

”魏征回答说:“陛下常说我以诚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诈欺;可你却先失去诚信。

陛下不以诚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诈欺。

”李世民深以为然,并立即收回成命。

中国古代诚信故事二:魏文侯战国时候魏国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不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所以魏国迅速强大起来。

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好第二天下午一定去山林打猎练兵。

到了次日,下朝后举行了宴会,魏文侯准备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谁知宴会结束后,天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雨不见停反而越下越大了,魏文侯起身对众大臣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效外去打猎练兵,那里已经有人在等到我了!”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都有上前去劝阻。

古代有关诚信的故事

古代有关诚信的故事

古代有关诚信的故事在古代,诚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被视为人们行为准则的基础。

许多古代故事都反映了诚信的重要性,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几个关于古代诚信的故事吧。

故事一,《忠犬八公》。

故事发生在中国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秦桧的官员,他因为贪污受贿,被贬为普通百姓。

他养了一只名叫八公的忠犬,对它百般呵护。

有一天,秦桧在山上遇到了一只猛虎,八公为了保护主人,奋不顾身地与猛虎搏斗,最终牺牲了自己。

秦桧感到非常悲痛,因为八公的忠诚和诚信,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耻和卑劣,于是他下定决心改邪归正,最终成为了一位有德行的官员。

故事二,《诚实的木匠》。

在古希腊,有一位木匠,他非常诚实守信。

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个贵族的委托,要求他制作一批家具。

木匠按照约定的时间把家具送到了贵族的家中,但贵族却拒绝支付工钱,还嘲笑他说,“你这样诚实守信,就是因为你没有智慧和勇气,否则你早就成为富翁了。

”木匠听后笑而不语,继续做他的家具。

过了一段时间,贵族家中发生了一场大火,所有的家具都被烧毁了,唯独木匠制作的家具完好无损。

贵族深感惭愧,决定支付木匠双倍的工钱,并向他道歉。

从此以后,木匠因为他的诚信和品德,赢得了更多的客户和尊重,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故事三,《孔子的诚信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诚信故事数不胜数。

其中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孔子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农夫,农夫跟孔子说他丢了一只鸡,希望孔子能够帮忙找找。

孔子答应了他,并在路上找到了那只丢失的鸡。

农夫非常高兴,感激不尽。

孔子说,“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

以上这些古代的故事,都反映了诚信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诚信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它能够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信任和友谊。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古代故事中汲取智慧,牢记诚信的重要性,做一个真诚守信的人。

诚信名人逸事的故事

诚信名人逸事的故事

诚信名人逸事的故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名人以他们的诚信之举,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那些令人敬仰的诚信名人逸事。

商鞅立木为信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家。

当时秦国的国力较为薄弱,为了增强国力,商鞅决定在秦国推行变法。

然而,变法的推行并非易事,百姓们对新的法令持怀疑态度,担心官府出尔反尔。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都城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两金子。

围观的人很多,但都不相信这是真的,没人敢去搬动木头。

商鞅见状,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金子。

终于,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将木头搬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兑现了承诺,赏给了他五十两金子。

商鞅通过“立木为信”,在百姓心中树立了诚信的形象,使得新法得以顺利推行。

秦国也因此逐渐强大起来。

季布一诺千金季布是秦朝末年楚地的一位侠客,他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承诺、讲信用而闻名。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多次献策击败刘邦。

刘邦建立汉朝后,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者,灭三族。

季布只得东躲西藏。

后来,在夏侯婴的劝说下,刘邦赦免了季布,并任命他为郎中。

季布之所以能够化险为夷,正是因为他一贯诚实守信的名声。

曾子杀猪教子曾子,名参,是孔子的弟子。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孩子哭闹着要跟着去。

妻子无奈,哄孩子说:“你在家乖乖等着,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孩子听了,立刻停止了哭闹。

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曾子便捉猪准备杀掉。

妻子连忙拦住他说:“我只是哄孩子的,你怎么真的要杀猪呢?”曾子严肃地说:“对孩子不能说谎。

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会学习父母的样子。

今天你欺骗了他,就是在教他以后去欺骗别人。

做母亲的欺骗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了。

”于是,曾子坚持把猪杀了。

曾子用实际行动向孩子诠释了诚信的重要性,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唐太宗诚信的故事简短

唐太宗诚信的故事简短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

他的治国理政核心是“诚信之道”,他认为“人无信不立”,通过自己的“诚信”治国可以带领天下人“诚信”,这样一定能让唐朝欣欣向荣。

以下是唐太宗诚信的一些故事:
-唐太宗释放390名死囚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令人感动的传奇。

它反映了李世民的仁慈、智慧和胸襟,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卓越地位。

这个故事不仅让人们感叹唐太宗的伟大,也启发我们思考仁政和宽容在领导者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唐太宗不赞成铲锄奸邪之臣的建议,对他说:“朕要使诚信之道大行于天下,不想用诡诈之道引导世风。

”。

诚立身得服人的小故事(3篇)

诚立身得服人的小故事(3篇)

诚立身得服人的小故事(3篇)第一篇: 诚立身得服人的小故事中国古代诚信故事皇甫绩守信求责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

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

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

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

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

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

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

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

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

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

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

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

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

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

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

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

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

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

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古代诚信的故事
1、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九合诸侯,可以说周天子都拿她没办法,鲁庄公与其过交战,曹沫为将,结果连败三仗,鲁庄公不得不割地求和,齐桓公答应与鲁国停战会盟。

可是在会盟之上,曹沫突然拿出匕首抵住齐桓公,要齐桓公返还鲁国因战败答应割让给齐国的土地,齐桓公答应归还。

事后,齐桓公并没有因为曹沫采取不正当方式要回土地而背约,真的把鲁国割让的土地还给了鲁国,其实以齐桓公的力量,曹沫以此卑鄙手段索取的土地,完全可以不给他,鲁国一点办法也没有,可齐桓公讲诚信,如约交还了土地,齐桓公能够成为五霸之首,绝非偶然。

2、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
晋公子重耳因蒙难而流亡他乡,当时很多诸侯国不接纳他,最困难的时候介子推只能从自己大腿上割肉救活重耳。

到了楚国后,楚国热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时,楚国国君问他说:“如果你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
重耳说:“珍珠美玉,你都不缺,我不会有更稀罕的东西送给你,不过托你洪福,以后我如果做了晋国国君,假若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为回报!”
后来,重耳果然作了国君,成了晋文公。

五年之后,也就是僖公二十八
3、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
魏文侯在与群臣饮酒,兴致盎然,而此时天下起了雨,魏文侯想起了他与虞人(山林管理者)相约当日要打猎,于是,他便“命驾将适野”。

左右大臣惊诧道:“大家喝得正起劲,而又下着大雨,君侯又要去哪里?”
魏文侯说:“我与虞人约好了今天打猎,虽然下雨不能打猎了,岂可因为自己喝得高兴就不去跟人家说一声呢?”于是便亲自前往。

魏文侯原为晋国臣下,后来和魏、韩、赵,三家分晋,独立为侯,饱受传统思想者诟病。

但它是一个很有作为的诸侯,特别是在诚信方面,堪称楷模。

4、一诺千金的故事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5、诚实守信小张良
张良,汉代人,从小就是尊敬老者、信守约定的好孩子。

有一天,张良悠闲地在桥上散步。

年,晋文公果然与楚国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确实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退避近百里以报楚国招待之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