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帝王与武将的关系

合集下载

对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将相地分析与认识

对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将相地分析与认识

对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将相的分析与认识*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许多著名君主和名将贤相。

这些君主和将相的政绩有的与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相连;有的同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发展共生;有的同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与巩固同步,而大多数是兼而有之。

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一、杰出帝王将相的主要政绩归纳1.秦始皇:创建统一王朝;专制集权制度;巩固多民族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焚书坑儒暴政。

2.汉高祖:参加起义建西汉;与民休息促发展;和亲匈奴边关睦;分封诸王坏集权。

3.文帝、景帝:继承高祖搞休养,减轻田租节俭倡;刑罚减轻形势缓,武帝强盛应不难。

4.汉武帝:改革官制皇权强,颁布推恩王国殃;卫霍出兵胜匈奴,西域西南管理强;改革币制行五铢,盐铁官营收中央;开凿六辅和白渠,治理黄河生产忙;三韩使臣来晋见,日本随之通于汉;张骞西域去“凿空”,陆上“丝绸之路”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思想控制大一统;“太空历”法官学立,史哲汉赋创作忙。

5.汉光武帝:参加农民起义,建立东汉政权;实行宽舒政策,形成中兴局面;会见倭奴使臣,赐之汉室金印。

6.汉明帝:王景治理黄河,西域寻求佛法。

7.曹操:善于用人挟献帝,实行屯田得发展;官渡之战战术高,统一北方大贡献;骄傲赤壁遭败绩,转重北方农桑田;军事政治才能高,建安文学大代表。

8.诸葛亮:卧龙隆中对策献,运筹帷幄赤壁战;助备取得荆益州,三分天下功绩显;减轻赋税奖农耕,民族关系也改善;西南得到大发展,北伐多次未实现;辅佐蜀汉几十年,封建丞相大典范。

9.唐太宗:建唐统一功劳大,玄武门前搞政变;总结教训能任人,勇于纳谏臣敢言;统治政策调整好,四大制度较健全;封建经济得发展,巩固中央与集权;民族政策很开明,设置安西搞和亲;天竺学习熬糖法,玄奘印度取佛经;日本多次遣唐使,太宗皇帝都接见;社会稳定经济增,国力强盛谓“贞观”。

10.武则天:惟一女皇武则天,社会继续大发展;奖励农业重人才,经济发展社会安;设立北庭都护府,西北边疆得巩固。

古代帝王与君臣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古代帝王与君臣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古代帝王与君臣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古代帝王与君臣关系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这一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古代帝王与君臣关系的理论基础以及在实践中的运作情况。

一、理论基础古代帝王与君臣关系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孔子认为君王应当以仁义和道德为依归,尊重君臣关系的互动和平衡。

他强调君王应当实行仁政,尊重臣子的才能和贡献,以达到国家治理的和谐目标。

而墨子则主张儒家王道,追求君政的无私和公正,臣子则要忠诚、尊敬君主,维护社会秩序。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秦汉时期的帝王与君臣关系被规范化。

汉武帝刘彻实行太和政策,君臣之间形成了明确的责任和义务。

君主者,以仁义和道德为基础,关心百姓,推行善政,而臣子则以事君为荣,竭尽忠诚,为国效力。

二、实践情况古代帝王与君臣关系的理论化为实践的过程中,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情况。

尽管理论上强调君臣之间的平衡和和谐,但实际情况却呈现出明显的权力不对称。

在中国历史上,早期的社会制度多是以氏族和部落为基础的,君主的地位来源于血缘关系和家族势力。

这种君主与臣子的关系比较简单粗暴,更加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绝对性。

随着政权的发展,特别是在统一的大一统时期,君主的权力和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

象征性的帝王(如秦始皇)往往将自己视为上天派来的神圣存在,臣子则视君主如神明,无条件顺从。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帝王都能顺利实施自己的政策和管理,一些昏庸或者专横的帝王常常引发臣子的反抗和反叛。

例如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后致使杀戮频繁,最终导致皇权的崩溃。

此时,君王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与动荡。

三、反思与启示古代帝王与君臣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反思和启示。

首先,这种关系注重的是君主的权威和尊严,往往忽视了臣子的自治和权益。

作为一个平衡和和谐的关系,君臣双方都应该受到尊重和保障。

其次,君主的品德和道德决定了君臣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

君主应该以仁义为准则,确保君臣之间的信任和忠诚。

论中国古代帝王和武将的关系

论中国古代帝王和武将的关系

论中国古代帝王和武将的关系都道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巍巍中华,上下五千年。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来,经历了数载的王朝更迭。

其间造就了无数的帝王,君君臣臣的关系也贯穿始终。

虽说早有“三纲五常”来约束臣子使其对帝王死心塌地,却也有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文臣如此,武将更是如履薄冰。

帝王肯定都想要王朝千秋万世,无限传承下去,而武将一旦手握重兵,就有拥兵自重的嫌疑,必然引起帝王怀疑。

历来帝王与武将的关系都很微妙,帝王既需要武将为其开疆扩土,守卫疆域,稳固其皇权,又要提防他们功高盖主,以免又出现一个“黄袍加身”。

其实,中国古代帝王与武将的微妙关系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就是中国古代皇权和兵权的矛盾。

因此,要论中国古代帝王与武将的关系就可以从皇权与兵权的矛盾入手来觑以一二。

自秦一统六国以来,中国便建立了以专制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并且经过千年的发展,到清朝时中国的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专制皇权在一开始建立之时就开始构建和不断完善以自己为中心的包括军事制度在内的各种制度。

而皇权对于军权的掌控程度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王朝的时间的长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皇权与兵权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

但是因为皇权无法在脱离军权的情况下维持其基本形态,所以,从另一方面讲,皇权与兵权又是无法分割的。

这也就是帝王与武将关系的写照,既相互忌惮又无法分割。

君权是指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对全国的人民的土地财富甚者生命的控制、管理权。

它包括了行政、军事、立法、司法、文教等大权,当然也包括了思想。

而所谓的兵权,其实就是将帅统领军队、调动军队的权力。

当然因为皇帝拥有有管理军事的权利,因而可以说将帅的兵权是君权授予的,纵观古代的拜将出征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

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

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朝廷武将的职责和作用

朝廷武将的职责和作用

朝廷武将的职责和作用朝廷武将是中国古代官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在政治、军事和社会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勇猛有力,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在军事战争、边疆防卫和治安维护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他们也是帝王亲信和忠诚助手,深受君主和百姓的尊重和爱戴。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朝廷武将的职责和作用。

一、军事统帅朝廷武将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军事统帅。

在战争时期,他们可以组织军队开展战斗,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保驾护航。

而在和平时期,则需要负责防御和维护边疆安全,消除各种外来侵略和内部矛盾。

在古代,很多朝廷武将都是从军事上崭露头角的成功者。

他们在战斗中具备出色的指挥和战斗经验,能够快速反应和调度兵力。

这些能力都是他们在文官和军事方面得到的经验和自身素质锻炼的结果。

因此,当古代帝王需要指挥战争、打败敌人时,朝廷武将便成为非常重要的人选。

二、辅佐君主除了军事方面,朝廷武将还负责协助君主处理朝廷内部和外交方面的问题。

君主需要朝廷武将的建议和意见,尤其是在对抗敌人或处理危机的时候。

同时,朝廷武将还可以借助他们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来平定局面,以确保君主的统治稳定。

朝廷武将还可以担任监察和维持治安的角色。

他们会定期到地方巡视,查看是否有非法行为,消除民怨,确保社会安全有序。

因此,朝廷武将也扮演着“民警”的角色,使得百姓能够放心,秩序和规律得以维护。

三、吸纳人才朝廷武将还有一个职责就是吸纳人才。

因为不同的武将会负责不同的地区或军队,在各自的领域中,他们需要不断地发掘优秀的人才和能力。

这些人才可以加入朝廷武将的团队,为国家的平安和稳定做出贡献。

同时,他们也可以为朝廷武将不断输送品质高、能力强的人才,使得朝廷武将的实力得到不断提升。

四、参与国家建设朝廷武将还需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

在战争时期,他们会参与到军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士兵培训等一系列军队发展工作中。

同时,在和平时期,他们还需要与文官一起参与到国家的治理、教育和文化建设中来,使得朝廷武将在公共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的名将与皇帝这样管理下属的

古代的名将与皇帝这样管理下属的

古代的名将与皇帝这样管理下属的导读“廉颇”老矣,还能“饭”。

这些古代名将管理千军万马方法,皇帝治理国家的方式,依旧值得当下的管理者从中汲取营养,学习管理知识。

文/许倬云 | 来源:摘自《从历史看管理》―、李广与程不识李广和程不识都是汉武帝时的大将,但两个人治军的风格迥异。

在这里举他们两个人做例子,是想谈一谈领导的方式与风格对事业的影响。

李广大家都知道,是有名的飞将军。

程不识,可能除了专门研究秦汉史的人之外,很少有人听说过他。

其实在汉朝前期,特别是汉武帝时代,两个人是齐名的。

他们一个是现在河北省的太守,一个是今天山西省北部的太守。

当时的太守大多是边境上的守将。

李广和他的孙子李陵都是名声很大的人物。

司马迁是李陵的好朋友,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辩护受了宫刑。

李广由普通军人成为一代名将,史书说,他能叫出部下士兵的名字。

李广是边郡太守,领军万人之众,他不可能叫出那么多名字来。

实际上,他是和他周围的亲兵关系密切。

李广训练部队以恩义相结,不重纪律,因此每位将领都与他交情好。

作战时,他的行军布阵采用自由的作风,不拘一格,他所带领的骑兵非常精良,以机动性代替当时中国传统的行军布阵,所以李广的部队常常获胜,有时即使士兵比较少,也能以少制众,反败为胜。

李广时常带领少量精锐突击队突袭匈奴,有时成功,有时失败。

比如有一次就被匈奴俘虏,但他夺了匈奴的马逃出来了。

还有一次是用类似“空城计”的险计脱围:他自己骑着马,缓缓后退,匈奴以为这是诱敌,不敢贸然前进。

其实,李广的做法不是带领大兵团作战的方式。

打匈奴时,大军五道出击,武帝不让他领导正面的军队,只让他率领辅助部队,未尝没有道理。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的悲剧,造成他的英雄事迹的传诵。

李广的孙子李陵带五千名荆楚健儿出塞。

这些汉军都是步卒,无法和匈奴的骑兵对抗。

李陵率军从居延(在今天的额济纳河流域)出发,进入大漠,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李陵的敌人是匈奴的右贤王,他的部队数量多,而且战斗力很强,李陵要想取得胜利是极其困难的。

论中国古代武将与帝王的关系

论中国古代武将与帝王的关系

《论中国古代武将与帝王的关系》巍巍中华,上下五千年,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进入封建社会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制度,两年多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无数的帝王,君君臣臣的关系也贯穿始终,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文臣如此,武将更加,任何一个皇帝都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千世万世的传下去,而武将一旦手握重兵,必然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帝王与武将的关系总显得很微妙,帝王既需要武将南征北战稳固自己的皇权,又不得不提防他们功高盖主,以免再来一个“黄袍加身”。

有句老话说得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国没有一个王朝能够万世长存,当社会矛盾发展到无法调和的地步,农民起义必然爆发,随后群雄逐鹿,王朝顷刻间覆灭,新生政权随之崛起!在新的王朝建立过程中,帝王必然要拥有一批武将为自己打江山,在这过程中,武将的权力就比较大了。

譬如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统领全军,军中事务皆由韩信裁决;秦国灭楚国的时候,倾全国60万兵力交由王翦统领,全国绝大部分兵力由一人率领,这权力可谓滔天呐!由于此时帝王们需要武将打江山,因此只要武将没有做出反叛作乱之事,帝王们都不会过于干涉武将的决策。

也就是说此时的武将与帝王的关系还是很好的,彼此之间也比较信任。

随着武将们的南征北战,各地割据政权相继被平定,天下大定。

武将与帝王之间的关系就开始变化了。

一方面,天下安定下来,帝王已经不太需要这些武将了;但是另一方面武将在军中又还有很大的威信,一些士兵还很拥护他们,帝王们就不得不考虑这些武将会不会起兵造反了。

于是君主们就开始用各种方法削弱武将军权了。

有些用温和的办法,有些却是极端的方式。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就是温和型的代表。

当初他手下的的那些武将以“黄袍加身”的方式拥立他为帝,后来又帮他打下了一片江山,武将的功劳是非常大的。

在他考虑夺回军权的时候或许是想起了这些吧,他也没有用极端的办法,就是借用喝酒的方式说出来想说的话,让武将们自己掂量掂量其中利害。

那些武将也没让赵匡胤失望,一个个的交出了兵权,回老家善终去了。

历史趣谈:历史11位最勇猛皇帝 竟都是武将出身

历史趣谈:历史11位最勇猛皇帝 竟都是武将出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历史11位最勇猛皇帝竟都是武将出身
导语:在中华五千年浩瀚的历史大幕中,闪烁着无数璀璨的将星,而身兼将军和帝王两种身份的英才亦不在少数。

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历史上那些,马上帝
在中华五千年浩瀚的历史大幕中,闪烁着无数璀璨的将星,而身兼将军和帝王两种身份的英才亦不在少数。

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历史上那些,马上帝王们。

1、商纣王
一部《封神演义》让商纣王暴君的形象深入人心,"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他的正式名字叫子辛,也叫帝辛。

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广闻博见,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身材高大威猛,力大无穷,可以徒手和野兽搏斗,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帝辛对中国历史最为重大的贡献应该在军事上,他开拓了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

当时这些地区生产力低下,小部落还处在原始社会,正向中原地区伸展,纣王的祖父、父亲都在步步退让。

直到纣王时期,组织大规模军队与之对抗,最终平定东夷,打到长江下游,中原文化也随之传播到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一带,这为后来中国形成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创造了先决条件。

2、秦武王
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秦氏,名荡,亦称秦武烈王,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即位。

秦武王生而有神力,自幼身高体壮,勇武好战,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贲等人都因此受到重用。

提起秦武王,单看一个武字,那就已经能说明他的历史作为了。

有一次,秦武王观摩周王的传家宝贝——九龙神鼎。

据说这九个鼎是当年
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帝王与官员的政治手腕

古代帝王与官员的政治手腕

古代帝王与官员的政治手腕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政治和社会都十分复杂。

在这样的环境下,帝王和官员的政治手腕尤为重要。

他们不仅要处理国家大事,还需要应对宫廷斗争、权力争斗以及各种外交纷争。

本文将介绍古代帝王和官员的政治手腕,包括君主的治国策略和官员们的权术之道。

一、君主治国策略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君主是国家的核心,他们的治国理念和策略至关重要。

一位成功的君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智慧和谋略。

古代君主需要有过人的智慧和独到的谋略,在处理各种国家大事和内部斗争时要能够冷静分析,察觉利弊得失,并采取合适的行动。

其次是富有权力感。

君主必须以自己的权力为中心,坚决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要在宫廷内建立亲信和联盟,以控制权力。

选用得力的大臣,督促他们尽职尽责,让他们效忠自己,并且遵循自己的旨意。

另外,君主还要有宽容的胸怀。

在处理各种政治事件时必须有宽厚的胸怀,既要保持自己的尊严也要保持大局。

在政治斗争中需要快速做出决策,同时要留有余地,努力避免冲突的扩大和激化。

通过文化、劳动和人际交往,能够容忍那些与自己持不同政见的人。

二、官员的权术之道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官员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手腕和能力,才能生存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权术之道:1. 勾心斗角。

在权力争斗中,勾心斗角是官员的常用策略。

他们需要通过暗中破坏对手的盟友关系,或者通过拉拢敌手的盟友来获取更多的权力。

还可以通过调动人心、利用朋友资源来换取支持自己的机会和实现目的。

2. 秘密结盟。

在官场上,结盟是很普遍的做法。

这种方式可以让官员通过外交手段和私人联盟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还能与他人形成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君主的制约。

3. 建立个人影响力。

在官场中,个人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

官员们通过建设个人形象、语言表达和社交技巧,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样,他们能够更好地获得最优的事业和财富,增加自己在政治中的地位和权力。

4. 善于移情达意。

在权力争斗中,官员们需要了解君主的心思,摸清其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帝王与武将的关系
目录
一、说明 (2)
二、帝王与武将之间关系的发展 (2)
1、朝代更替期间帝王与武将的关系 (3)
2、历史发展中武将与帝王的关系 (4)
三、帝王与武将的关系的表现 (5)
四、结论 (6)
一、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即使是封建社会也有二千年历史,而在这段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帝王与武将,在论述二者关系之前,需要提几点说明:
1、关于奴隶制时期的王与“将”。

虽然中国的皇帝制开始于秦始皇,但奴隶主与当时的诸侯和大夫们职责与作用类似于君主制的帝王与武将,因而奴隶主相当于帝王,而掌管军事大权的诸侯或大夫们相当于武将,只是当时没有这些名称而已。

奴隶制时实行的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和三公六卿制,君王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故而有“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说。

可以说此时的君王与诸侯大夫们既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又是主与臣的关系。

由于帝王之称始于始皇,,因而以下就只从秦始皇开始说起。

2、历史上的帝王与武将之间的关系受很多因素影响。

首先是受当时社会和历史趋势的大背景影响;其次与个人修养、性格有关,这是个人因素。

帝王比较贤明大度或者武将能很好审时度势,拥有政治头脑,则这二者相安无事如李世民与魏征;但如果情况相反则斗争激烈,如秦始皇与白起。

除此之外,帝王与武将的关系又随着时间而变化。

这样一来,要论述帝王与武将的关系就难了。

因而以下就主要讲随着历史变化,帝王与武将的关系与变化,而不具体展开个人因素下的帝王与武将的关系。

二、帝王与武将之间关系的发展
帝王,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君主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即帝王总揽政治、军事、经济等大权,一切官员都对他负责,拥有个人专断的权力。

武将是指军事将领,即统领和指挥军队打仗的人。

武将分类有许多分法,这里着重指最高的军事将领。

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以来,帝王与武将的称呼也逐渐清晰和具体化。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逐渐的加强,以加强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在不同朝代都不断进行着,到清朝达到顶峰。

这段时期,武将的军权不断被削弱,君主对军权的控制逐渐得到加强。

可以说帝王与武将的矛盾是固有的。

但二者的关系又十分紧密,因为有战争,就必须要有人领兵打仗,因而也不乏君主与武将关系融洽的现象。

除此之外,武将也是个官职,是受帝王控制的,对帝王负责;有时帝王提拔自己的亲戚为大将,因而他们有些又有具有血缘关系或亲戚关系;同时帝王与武将也可能是主仆关系,如清朝的康熙与和珅。

由此可见帝王与武将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1、在朝代更替中的帝王与武将关系
大凡在每个朝代建立之前,由于烽火四起,要打赢战,就必须要有能臣武将来辅助。

此时的君王就尊贤重能,四处拜访有才能的将领。

因而当韩信书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原为假王便。

”要求立王时,刘邦迫于形势也不得不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答应他的要求。

此时君王为了能得到武将的帮助,大都十分看重武将并赏与官爵、金银珠宝等。

然建国后,留下来的将领大都有很大功劳,帝王此时惧怕武将拥有大权,便采取各种方式笼络武将或剥夺其权力。

西汉建立之后,以各种理由剿灭异姓王,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则“杯酒释兵权”直接剥夺武将军权,而朱元璋则以谋反罪相继诛杀了多数开国武将。

当然也有例外,李世民因其大度的胸怀仍启用老将,但其赏与各有功之臣显耀的地位和众多的财富,只是前后两种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

在朝代末期,社会矛盾激化,武将与帝王之间的关系也激化。

帝王实力衰弱,武将则乘机篡位掀起战争。

西汉末年王莽凭借自己有支强大的军队,废帝自立;唐中期也因节度使拥有重兵,而后发生安史之乱。

此时可以说,此时帝王与武将之间矛盾十分激烈。

2、帝王与武将的关系历史演变与趋势
自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于是废分封实行郡县制,并设三公九卿。

此时廷尉掌管天下大军。

此时帝王与武将之间是隶属关系,武将必须服从帝王的号令;武将如蒙恬、王翦等拥有军队的统领权和指挥权,对皇帝负责。

至西汉,刘邦通过剿灭各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从而削弱异姓王的威胁。

此时掌握各地军队的全是自己宗族的人,拥有血缘关系。

行至汉武帝时期,刘彻借“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这件事,诏曰”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这样通过实行推恩令逐渐削弱了同姓王实力。

可以说此时,君王与各地掌有军权的诸侯矛盾是很尖锐的,为了争夺权力,帝王实行各种措施来加
强中央实力,而诸侯为了自己利益发动叛乱,如汉初的七国之乱。

在东汉末年,各地政权长官拥有重兵并先后争雄称帝。

此时各称帝的帝王本身就是武将。

这种持续较长时间。

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采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一批功劳显著的武将的军权,随后由皇帝本人直接统帅禁军,并把禁军分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部分,提拔一些资历浅、易控制的将领为都指挥使分别统军,使其分别听令于皇帝本人。

又设枢密院,行使调兵权,使“三帅”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形成互相牵制的作用。

此时的武将原有的统兵权与调兵权被分离,武将的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此时的武将则变成那些统领兵的人。

到了明朝,除了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外,还废大都督府,分设左、中、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军队,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兵部掌有调动军队的权力,但手中没军队,须经皇帝准许。

都督府和兵部互相牵制,确保皇帝对军队的控制。

由此可知武将则不仅受皇帝指挥,还受到其监视。

在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为了取得军权,废除了诸如鳌拜等将领权力,并建立起军机处军事机关,并设军机大臣。

决策时,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武将则完全从命于帝王,只管执行帝王下的军事决策。

三、关系的表现。

武将与帝王的关系影响因素很多,随着历史阶段的发展,二者关系也有变化。

除时代变化影响外,还与个人的性格、职位、地位、出身等有关。

但无论如何帝王与武将的关系有以下表现:
1、领导与辅佐。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帝王与武将相互信任,帝王关心武将的故事。

如李世民与大将李靖,虽李靖对方敌将,但仍任用他,最后奉为上将。

2、矛盾冲突。

帝王与武将之间也经常有矛盾。

有君王听信身边的人而怀疑其别有企图,从而彼此疏远;有君王与武将之存在分歧,而疏远。

也有武将为争夺帝位而谋反。

四、结论
帝王与武将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帝王与武将之间一直存在矛盾,帝王想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害怕臣下夺取权力,就极力扩大自己的权力,采取一些列巩固措施;武将掌有兵权,一方面想要建功立业,从而获得更多利益,另一方面在自己拥有权力时,有时不时想要自立为王,从而谋反。

因为这种固有矛盾,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君主不断从武将手上收回兵权或限制武将的活动,这也是每个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从具体的个人因素而言,因形势需要,帝王贤明,有宽广的胸怀,加之情感和风俗的原因,帝王与武将也常常相安无事,互相勉励;武将忠于君王,忠于职责,为国家建立卓越功勋。

参考文献:《史记》——司马迁
《汉书》——班固
《中国古代史》(高中教材) 12月2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