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重点知识整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重点知识整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重点知识整理
单元一:观察天空
- 研究观察天空的方法和技巧
- 了解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 认识不同的天气现象和其对生活的影响
单元二:观察动物
- 研究观察动物的外部特征和行为性
- 探索动物的分类和食物链
- 了解鸟类的特点、分类和栖息地
单元三: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 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来源
- 研究正确使用和节约水资源的方法
- 探索水的循环过程和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单元四:观察植物
- 研究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结构特点
- 探索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种子的传播
- 了解植物对人类的意义和作用
单元五:观察物体
- 研究观察物体的性质和材质
- 认识常见物体的形状和用途
- 探索物体的运动方式和力的作用原理
单元六:观察生活
- 研究观察生活中的变化和规律
- 了解季节和时间的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
- 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原理
以上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重点知识整理。

每个单元都包含了多个具体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帮助学生系统地研究和了解科学知识,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1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1.琴纳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2.居里夫人发现了镭。

3.李时珍用自己毕生精力完成一部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4.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猜测(3)寻找证据(4)得出结论5.“会动小人”谜底的揭开,帮助我们人类造出了电影机。

6.纸鹦鹉“站立”谜底是降低重心。

第2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1.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

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

如小草、花朵、黄瓜、小狗、小兔、种子等、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

如白云、瀑布、机器人、石头等。

2.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1)吃东西(2)需要呼吸(3)都能繁殖(4)都能长大(5)对刺激有反应(6)都能运动(7)会死亡(8)排泄3.常见植物名称(生长环境):杨树(操场边)、浮萍(水塘里)、仙人掌(沙土里)、橡皮树(花盆)、爬山虎(爬在墙上)……4.树叶生长方式:对生互生轮生5.植物的共同特征:依靠阳光进行独立生活,位置一般不移动。

6.给下列植物分类:1.苦瓜 2.桦树 3.椰子树 4.苹果树 5.菊花 6.玉米 7.仙人掌 8.蒲公英 9.荷花 10.水稻(1)按植物茎的形态分:①木本植物:2, 3, 4②草本植物:1, 5, 6 ,7, 8 ,9,10(2)按植物的生态习性分:①水生植物:9②陆生植物:1 、2、 3 、4 、5 、6 、7、 8 、10(3)按植物的生活周期分:①一年生植物:1、 6、 8、 10②多年生植物:2、 3、 4、 5、 7 、97.蚂蚁的形态特征:蚂蚁的外部形态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

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在地下的巢穴里群居生活。

一般在一个群体里有四种不同的蚁型:蚁后、工蚁、雄蚁、兵蚁。

8.鱼的形态特征:体表有鳞。

鱼类的体型多数为纺锤型或扁平型、棍棒型,这样能减少在水中游泳的阻力。

背部颜色深,腹部颜色浅,有利于隐蔽自己。

鱼的生活习性: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在水中产卵,体外受精。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各章节知识点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各章节知识点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
本章主要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实验,包括天气的
变化、日常物体的性质和使用等内容。

第二章:人体的健康与运动
本章介绍关于人体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包括饮食健康、卫生惯、身体部位和运动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物质变化
本章主要讲解物质的变化过程,包括溶解、固体的变化和火的
使用等。

第四章:植物的一生
本章介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包括植物的种子、茎、根和
花等。

第五章:动物的生存
本章主要介绍不同动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法,包括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第六章:能源与资源
本章讲解了能源和资源的概念及其应用,包括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利用和资源的保护等。

第七章:物体与材料
本章主要介绍物体的性质和材料的分类,包括颜色、形状和材料的使用等内容。

第八章:常见运动
本章介绍了常见的运动项目和运动的技巧,包括赛跑、跳远和投掷等运动。

第九章:科学实验
本章主要介绍科学实验的步骤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第十章:科学家与发明家
本章介绍了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贡献和发明的重要性。

2019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2019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2019苏教版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1单元认识空气1.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是真空着的,而是充满着(空气)。

2.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3.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轮胎、充气床垫……4.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

5.空气是(有质量的),实验时可以用(电子天平)帮助我们测量。

6.使用电子天平时要将它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打开电源,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0)”。

7.17世纪,(伽利略)做实验验证了空气是有质量的。

8.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

9.热气球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作的。

10. 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

11.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2单元研究土壤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我知道土壤中的小动物有(蚂蚁)、(蚯蚓)、(屎壳郎)……3.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你看到土壤变(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4.把土块放入水中,开始你看到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5.搅拌以后,你看到水(变浑浊),静置一段时间后,沉淀物分成(三)层,水底上层颗粒是(黏土),下层颗粒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6.土壤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

7.土壤分成三类,(沙质土)、(黏土)、(壤土)。

8.用放大镜看:沙质土颗粒更(大),黏质土颜色更(深)。

用手捻一捻:(沙质土)颗粒更硬,而(黏质土)更细腻。

和点水握一握:黏质土(能)握撑团,沙质土(不能)握成团。

加点水搓一搓:(黏质土)能搓成条。

9.在比较渗水性的实验中,渗水性更好的是(沙质土),最差的(黏质土)。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一、空气占据空间吗1.像粉笔、水一样,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2.把一个袋口打开、口朝下的塑料袋快速移动后握紧,塑料袋会鼓起来,这是因为塑料袋装满了空气。

3.在做注射器挤压空气实验时,放一小块泡沫在针筒里会看得更清。

推动活塞,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松手,活塞回到原来的位置;用大一点力气推动活塞再松手,活塞会反弹回原来的位置。

4.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轮胎、充气床垫。

二、空气有质量吗1.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

(2)按“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数字为“0”。

(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2.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

3.17世纪,伽利略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4.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 克,相当于3 枚回形针的质量。

5.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空气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三、热空气和冷空气1.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

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2.取暖器、热气球、孔明灯等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3.制冷空调或冷藏柜应放在房间的上方,这样可以让空气自然下降,降低室内气温;取暖器或暖气片应放在房间的下方,这样可以让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4.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5.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6.制造风的方法:扇扇子、吹头发、吹风车、挤袋子……7.空气的性质: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但空气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有质量、可以流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一、土壤的成分1.土壤的含义: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最新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一单元认识空气1、粉笔、水等物质都需要占据空间。

2、空气也需要占据空间。

3、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也可以被扩张。

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4、水占据的空间不能被压缩或扩张。

5、篮球、足球、自行车胎、压缩玩具、喷水壶等都利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的特征。

6、空气具有质量。

空气的质量比较轻。

7、可以用天平测量空气的质量8、1升的空气大约重1.29克。

大量体积的空气也会有比较重的质量。

9、相同体积的其他物质和空气相比,质量比空气大;相同质量的空气和其他物质相比,体积比较大。

10、空气被加热后会上浮。

这说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11、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大气受太阳辐射,受热不均,导致形成冷热空气,空气循环运动,就形成了风。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土壤由水、空气、砂、黏土、腐殖质等组成。

3、常见的土壤类型是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

4、土壤中的固体部分按颗粒大小可以分为砂粒、粉粒、黏粒三种颗粒类型。

5、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6、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黏质土。

7、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作壤土。

8、土壤中有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

9、土壤中渗水性最强、透气性最好的是沙土,黏土的渗水性和透气性最差,壤土的渗水性和透气性适中。

10、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11、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须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12、山上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造成土壤贫瘠。

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13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施农家肥和收集落叶沤肥等方法增加腐殖质来加以改良。

14、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三年级科学(新版苏教版)上册知识点.docx

三年级科学(新版苏教版)上册知识点.docx

三年级科学(新版苏教版)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认识空气一、空气占据空1.像粉笔、水一,空气占据一定的空。

空气可以被,空气具有性。

2.把一个袋口打开、口朝下的塑料袋快速移后握,塑料袋会鼓起来,是因塑料袋装了空气。

3.在做注射器空气,放一小泡沫在筒里会看得更清。

推活塞,空气占据的空小,松手,活塞回到原来的位置;用大一点力气推活塞再松手,活塞会反回原来的位置。

4.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足球、水、胎、充气床。

二、空气有量1.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源。

(2)按“ 零”按,确保在称量之前示数字“ 0”。

(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子天平上,取示数字即可。

2.通用子天平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量的化,可以空气是否有量。

3.17 世,伽利略明空气是有量的。

4.接近地面, 1 升空气的量 1.29 克,相当于 3 枚回形的量。

5.科学家用精确的得:空气有一定的量,但是量很。

三、空气和冷空气1.空气向上流,冷空气向下流。

同体的空气比冷空气。

2.取暖器、气球、孔明灯等是利用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3.制冷空或冷藏柜放在房的上方,可以空气自然下降,降低室内气温;取暖器或暖气片放在房的下方,可以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4.空气是在循运的,流的空气就是。

5.自然界中是怎形成的?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的不同,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就形成了。

6.制造的方法:扇扇子、吹、吹、袋子⋯⋯7.空气的性:空气没有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但空气占据空、可以被、有量、可以流、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一、土壤的成分1.土壤的含: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疏松物,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提供植物生所需要的养物。

2.挖来的土壤里有、小石子、枯叶、沙子、牛壳等。

3.土壤中含有水分、空气,而且是分的。

4.把土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中冒出,拌静止后沉淀物分,上的物是黏土,下的物是沙粒。

二、土壤的型1.土壤中有大粒的沙粒、中等粒的粉粒和小粒的黏粒。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归纳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归纳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归纳第一单元知识梳理一、空气占据空间。

1、将纸巾揉成团放到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水槽中,纸巾没有被浸湿,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所以水接触不到纸巾。

2、将气球放在塑料瓶中,并将气球口套在塑料瓶口,气球无法吹得很大,这是因为瓶子中的空气占据空间。

3、空气容易被压缩和扩张,压缩空气有弹性。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1)把注射器的活塞往后拉一段距离,记下活塞的位置。

将针筒口顶住橡皮。

推动活塞,记下活塞的位置,松手后,活塞会回弹,这说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

(2)充气床垫、射钉枪、足球、喷水壶、轮胎、充气拱门等都是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空气有质量。

1、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

(2)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重之前显示为“0”。

(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2、用电子天平称皮球充气前后的质量,充气的皮球示数比瘪的皮球质量大,说明空气有质量。

三、空气的流动。

1、孔明灯、热气球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2、将冷集气瓶放在有烟的热集气瓶的上方,抽掉中间的玻璃板,热集气瓶里的烟随着热空气上升到冷集气瓶中,冷集气瓶中的冷空气向下流动,这样循环流动,烟便充满两个瓶子;将有烟的热集气瓶放在冷集气瓶的上方,抽掉中间的玻璃板,由于热空气不能向下流动,冷空气不能向上流动,烟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进入下方的冷集气瓶。

3、制冷空调要安放在房间墙壁的上部,因为制冷时,空调的冷空气比环境中的热空气重,冷空气会从上往下流动起来,房间内会很容易凉起来;房间里的取暖器一般安放在窗户下方,下面的空气被加热后会上升,上面的冷空气下降填补空间,继续被取暖器加热,这样空气循环流动,屋子里就变暖了。

4、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一、土壤的成分。

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2、土壤中有沙子、泥土、黏土、石块、枯树枝、小虫等丰富的生物及生物遗体,还有水分、空气、腐殖质等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元知识点
1.像粉笔、水一样。

空气也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2.把一个袋口打开、口朝下的塑料袋快速移动后握紧,塑料袋会鼓起来,这是因为塑料袋装满了空气。

3.在做注射器挤压空气实验时,放一小块泡沫在针简里会看得更清。

4.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喷水、充气床等。

5.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2)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为“0”。

(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6.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
是否有质量。

7.17世纪,伽利略做了一个实验:用气泵向一个大玻璃瓶打足气使瓶中尽可能多装一些空气,并封住瓶口,用天平称出瓶子的质量然后把瓶口打开,再称,发现瓶子的质量减少了。

伽利略认为,减少的质量就是把瓶口打开后跑出来的空气的质量,从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8.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

9.热空气要比相同体积的冷空气质量轻,所以热空气会向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10.暖气片都安装在房间的低处,可以让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11阳光使地表温度升高,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方的空气,冷空气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热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12.生活中扇扇子、用吹风机吹头发,吹风车、挤袋子都可以制造风。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知识点
1.可以到田野、花圃或池塘边等不同的地方挖一些土壤来研究。

在挖土的时候必须有大人陪同才能去水边。

2.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挖来的土壤里有蚂蚁、小石子、枯树叶、沙子、蜗牛壳等。

4.把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目出,搅拌静止后发现沉淀物分层,上层的物质是黏土,下层的物质是沙粒。

5.土壤中有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粒。

人们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较多的叫作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叫作黏质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作壤土。

6.三种土中,沙质土滲水性、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适宜生长的植物有芝麻、花生等。

黏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透气性最差,适宜生长的植物有荷花、芦苇等。

壤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滲水性、透气性都较好,适宜生长的植物有蚕豆、苹果树等。

7.土壤按从上到下分成三层:表层土、下层土、岩石层。

8.动植物遗体在土境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

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9.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形成腐殖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吃食物和排泄废物,増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10.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人们常用种植绿肥、施农家肥和收集落叶沤肥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

1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料,水分,为动物生存提供栖息地。

土壤与人生存所需要的粮食,蔬菜等息息相关。

12.土壤的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几厘米厚的土壤层要经历上千万年的时间。

今天,土壤正在受到流失和沙化的威胁。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知识点
1.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它们和原来一样都还是固体。

3.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会变成粉末状,但还是固体
4.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5.我们可以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用天平比较两种液体的质量。

6.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7.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

8.人们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了水平仪。

测量时,将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待气泡稳定后再作判断。

9.用水平仪可以测量课桌、讲台、窗台等是否水平。

10.生活中有许多情况需要把不同的固体混合在一起,如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等。

11.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会发生改变,颗粒不同的固体混合前后体积会发生改变。

12.生活中需要分离混合物的例子:将建筑垃圾中的铁分离,将大米和稻壳分离等。

13.把沙子和盐分别放入冷水中,发现沙子会沉入杯底,盐慢慢溶解在水中
14.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15.在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时,每次要加相同质量的盐:搅拌完全溶解后再次加盐:当盐溶解得很慢时,一点一点地加:当盐无法再溶解时,停止加盐,计算这杯水溶解盐的克数。

16.沉在杯底不能溶解的盐,可以通过加热的方法使盐继续溶解。

17.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
溶解量是不同的。

18.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19.自来水厂的水出厂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

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单元知识点
1.自然界中,有的水域大,蓄水量多,如江、河、湖、海:有的水域小,蓄水量少,如池塘、小溪、山涧。

除了天然形成的水域,还有人工水域,如水库。

2.用油泥在塑料盆里塑造一块不平整的地形,往模拟地形“降水”可以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3.河流与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许多生物的家园。

4.自然界的地下水总量约占淡水总量的30%。

由于地表土质疏松多孔,一部分雨水或积雪融水会渗透到地下土层和岩石的空隙里,它们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5.中国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

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越来越少,人们想出各种办法补充地下水,以增加地下水储量。

如铺设透水路面,雨水回灌地下等。

6.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使海水发苦发咸所以不能直接饮用。

7.用滴管取1毫升海水滴入金属勺中,放在蜡烛火焰上方加热,待水干后勺中的物质就是盐。

8.地球上的海洋面积约为3.62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海水约占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97.2%。

9.海洋里生活着20余万种生物,其中90%以上的海洋生物生活在浅海,还有许多生物生活在海岸边。

10.除了生物资源,海洋还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所以它被称为人类的资源宝库。

1.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

为珍惜宝贵的淡水资源,人们想到了各种节约用水的方法。

12.农田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上的小孔,将少量水送到农作物的根部
进行灌溉。

循环用水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适当处理后重复使用。

新型抽水马桶能产生耗水量少、旋转快的强劲水流。

13.家庭中的节水措施有:刷牙时关水龙头、预备收集废水的大桶等。

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单元知识点
1.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2.鼻腔里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作用。

3.咽与鼻腔、口腔、喉相通。

咽喉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湿度调节和清洁作用。

4.气管和支气管连接着喉与肺,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功能。

5.肺在胸腔内,有左肺和右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

6.将呼出的气体倒入澄清石灰水中,摇晃一下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7.地球上,除了人需要氧气以外,其他动物都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就连河里和海里的鱼也离不开水中的氧气。

8.人和动物从空气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这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会越来越多,氧气也用不完。

9.运动前呼吸比较平缓,运动后呼吸会加快。

10.人一次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就是肺活量。

小学生的肺活量不应低于1000毫升,成年人的肺活量一般在2500~4000毫升,有些运动员的肺活量可达6000毫升以上。

11.肺活量大的人,身体供氧能力更强。

12.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有:空气不良时,出门戴口罩:不吸烟,远离二手烟;经常开窗通气;经常用淡盐水漱口:积极参加体有运动等。

13.各消化器官的作用:口腔,将食物磨碎,与唾液混合;咽部,吞咽食物:食道,传送食物至胃:肝脏,产生胆汁:胃,储存和搅拌食物,吸收一些营养:胆囊,储存胆汁:小肠完成消化和吸收:大肠,储存难以消化的食物残渣,生成粪便:肛门,将粪便排出体外。

14.消化道是通过蠕动的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15.食物中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物质叫营养素。

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膳食纤是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