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试验优化设计课程教学方案

合集下载

食品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教学设计 (2)

食品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教学设计 (2)

食品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教学设计一、问题背景食品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物品之一,而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食品试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但是,对于食品试验的设计和数据处理不是每个人都熟悉,特别是初学者。

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食品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掌握食品试验的设计方法。

2.学会使用SPSS等数据分析软件处理食品试验数据。

3.熟悉食品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食品试验设计1.1 食品试验概述在食品试验设计教学中,要先对食品试验的概念和目的进行介绍,使学生明确食品试验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1.2 食品试验类型介绍食品试验的类型,如口感评价、食品成分分析、致病菌检测等。

1.3 食品试验设计原则介绍食品试验设计的原则,如样本量的确定、试验步骤的确认、实验发现的记录等。

1.4 食品试验设计方法1.随机化设计的实践操作2.固定版式设计的实践操作3.回归分析法的实践操作2. 食品试验数据处理2.1 食品试验数据搜集在食品试验数据处理教学中,需要介绍食品试验数据的搜集方法。

2.2 食品试验数据处理软件介绍SPSS等食品试验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样本数据的导入等。

2.3 食品试验数据处理方法1.统计学描述分析2.单因素方差分析3.多因素方差分析4.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3. 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练习,帮助学生提高食品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例如利用SWS软件模拟一个食品比较试验的各项指标的测定,让学生选定样品,制定实验方案,分组设定,另通过实际数据处理,进一步分析数据。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实践,该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的食品试验设计技能的提高和食品试验数据处理应用技能的培养。

四、教学时长及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本次教学建议安排为30学时,以上课、实践操作、讨论等交替进行的方式,学生掌握食品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技术的能力将会得到有效提高。

《食品试验优化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食品试验优化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食品试验优化设计》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试验资料的统计描述、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与参数估计、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试验设计基础、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以及响应面设计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试验和实施试验,并能对试验结果进行正确的统计处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定试验设计水平的人才。

试验优化设计是以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按照试验设计原理,对科学研究中拟通过试验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科学而合理的试验方案,指导和保证试验环节的正确实施,力求以最经济的试验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数据信息,然后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可靠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指导生产以及科研工作。

食品试验优化设计是试验优化设计在食品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试验和实施试验,并能对试验结果进行正确的统计处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定试验设计水平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课程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熟悉食品试验优化设计课程的基本内容、关键知识点;掌握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能独立进行试验设计;掌握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数理统计方法,能独立地对试验结果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掌握常用数据处理软件Excel 、DPS 、Minitab 的应用。

知识认知方面的培养,特别是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检验与参数估计;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试验设计基础;全面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

能力培养方面,包括试验结果简单统计处理分析的能力;利用统计假设检验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用方差分析的基本知识处理实践中的差异显著性检验问题的能力;建立两个变量间的简单回归关系,并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的能力;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原理与方法处理科研与生产实际问题能力;运用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能够独立设计试验和实施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正确的统计处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功能食品实验课程设计

功能食品实验课程设计

功能食品实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能食品的定义、分类及作用原理;2. 掌握常见功能食品成分的分析方法;3. 了解功能食品在健康饮食中的作用及合理搭配。

技能目标:1. 学会设计简单的功能食品实验方案,并能进行实验操作;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结果,提出改进意见;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动手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功能食品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食品与健康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对健康饮食的认识;3.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验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功能食品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和化学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健康饮食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功能食品概念与分类:介绍功能食品的定义、分类及其功能原理,结合课本第五章第三节内容,让学生了解功能食品与普通食品的区别。

2. 常见功能食品成分分析:分析课本中提到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等常见功能食品成分,讲解其生理功能及摄入建议。

3. 功能食品实验设计:参考课本第七章实验案例,制定适合学生的功能食品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材料及注意事项。

4. 实验操作与数据收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并要求学生认真记录实验数据,以便后续分析。

5. 实验结果分析与应用:结合课本知识,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功能食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功能食品概念与分类,介绍功能食品的定义、分类及其功能原理;第二课时:常见功能食品成分分析,分析课本中提到的功能食品成分;第三课时:功能食品实验设计,讲解实验方案及注意事项;第四课时:实验操作与数据收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第五课时:实验结果分析与应用,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功能食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中职《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优化设计[论文]

中职《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优化设计[论文]

浅谈中职《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的优化设计食品理化检验是食品企业检验岗位的主要内容,也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部分,因此食品分析与检验是中职食品类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

为了学生能顺利取得中级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较好地完成食品分析工作,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就显得格外重要。

通常本课程的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仅安排少量的实验内容,这就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技能鉴定通过率较低的状况。

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笔者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对中职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进行了优化设计。

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1.教学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传统的教学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方法及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因此,学生没有养成课前课后思考的习惯,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

2.中职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虽然已学习无机化学、食品应用化学等课程,但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已修过课程的内容已经几乎没有任何记忆。

通过调查分析,大部分中职学生比较厌倦学习,存在极严重的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的情况。

这就对本课程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食品检验项目繁多,课时有限,不能有效组织教学食品检验的一大特点是食品种类多种多样,检验项目繁多,而本课程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的教学时数较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是值得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优化设计1.优化设计理念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加强。

在传统教学设计中,实验教学仅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操作,强调对理论知识的验证或演示,因此每次实验课安排的两个学时,学生只能完成实验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食品检验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操作性,所以传统的教学设计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教学要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验教学设计

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验教学设计

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实验旨在使学生了解现代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评价和检测方法,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精神。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2.1 实验器材1.显微镜2.电子天平3.pH计4.研钵、研棒、滤纸等2.2 试剂1.过氧化氢2.碘液3.硫酸4.无水酒精5.水三、实验步骤3.1 实验一:检测牛奶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1.将一份牛奶加热到80°C,然后快速冷却至15°C。

2.取适量牛奶,加入过氧化氢,并混合均匀。

3.用电子秤称取10g牛奶,加入50mL无水酒精中,加热40分钟。

4.将样品离心,取上清液10mL加入显微镜载玻片上,放入显微镜下检查。

5.取适量牛奶,加入碘液,观察褐色沉淀,并分析蛋白质和脂肪含量。

3.2 实验二:检测果汁中的酸度1.取适量果汁,用pH计检测果汁的酸度。

2.用滤纸过滤果汁,去除固体颗粒。

3.取适量果汁,加入研钵,用研棒研磨,使其变成泥状。

4.将果汁泥状物称取1g,加入50mL水中,加以搅拌均匀后,用pH计检测果汁的酸度。

3.3 实验三:检测红酒中的单宁含量1.取适量红酒,加入pH为5的缓冲液,调节至酸性环境。

2.取10mL样品,加入10mL25%的硫酸,以促使单宁在酸性环境下自由。

3.取适量单宁试剂,加入样品中,观察颜色变化。

4.用光度计测定样品的吸光度,计算样品中单宁的含量。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保证个人和他人的安全。

2.实验器材和试剂使用前必须仔细检查,确认无损坏和过期。

3.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数据,以便于后续数据分析和实验结果验证。

4.实验结束后必须及时清洗,保持实验室整洁。

五、实验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原理,同时通过学生的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评估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思维能力。

《食品试验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试验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试验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Statistics and Optimizing Methods in Food Research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修3. 课程目的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试验和实施试验,并能对试验结果进行正确的统计处理,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试验设计水平的高级专业人才。

4. 学分与学时总学时54学时,总学分3学分。

5. 建议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食品科学概论、食品工艺学、发酵工艺学、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感官评定、食品质量控制。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⑴自编教材⑵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王钦德,杨坚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⑶试验优化设计与统计分析.李志西主编. 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待出版)参考书目:○李志西主编. 食品试验统计分析. 西北农业大学. 1992○杜双奎等编.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实验指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莫惠栋主编. 农业试验统计. 农业出版社. 1989○邓勃主编. 分析测试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1995○姜炳麟等编. 现代管理中的数理统计方法. 人民邮件出版社. 北京 1993○柯惠新等编. 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2○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编. 质量管理中的试验设计方法.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17. 教学方法与手段(1)运用课堂讲授与计算机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2)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8. 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开卷考试成绩评定:课堂表现占10%,课程作业(课程实习)占20%,课程考试占70%。

9. 课外自学要求按时完成自学内容,撰写自学笔记;独立及时完成课程作业和实习作业。

食品检测操作课程设计

食品检测操作课程设计

食品检测操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食品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生能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食品中常见污染物的种类。

3. 学生能掌握实验室常用食品检测设备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操作食品检测实验,包括样品处理、仪器操作和数据分析。

2. 学生能够正确解读食品检测报告,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评价。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食品检测中的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食品安全的责任感,关注食品质量与安全。

2. 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验操作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对实验操作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食品检测的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内容1. 食品检测基本原理:包括食品中污染物种类、检测方法原理、实验室安全与质量控制。

- 教材章节:第二章 食品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2. 食品检测样品处理:介绍样品的采集、制备、保存等步骤,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教材章节:第三章 食品样品的处理与保存3. 实验室设备操作:学习实验室常用食品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如光谱仪、色谱仪、质谱仪等。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实验室设备及其操作4. 食品检测实验操作:开展具体的食品检测实验,如重金属检测、农药残留检测、微生物检测等。

- 教材章节:第五章 食品检测实验操作5. 数据处理与分析:学习如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并撰写检测报告。

- 教材章节:第六章 食品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6. 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食品安全事件案例,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食品实验设计与分析

食品实验设计与分析

食品试验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概况课程名称:食品试验设计与分析课程名称(英语)Food Experiment Design and Analysis课程编号:B06064课程总学时:40 学时(其中,讲课30学时,实验10 学时)课程学分:2课程分类:专业限选课开设学期:第六学期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酿酒工程本科专业先修课程:《概率论》、《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数学课程。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酿酒工程本科专业的限定选修课之一。

本课程主要讲述食品试验设计、论证试施、统计分析和结果评价;是在一定数学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知识后的一门专业提高课。

主要培养学生正确阅读文献、判断和合理引用文献以及进行食品科学试验和写出试验总结的能力。

本课不仅提供如何正确地设计科学实验和收集数据的方法,而且也提供如何正确地整理、分析数据,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的方法。

主要任务是:第一,培养学生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常用方法。

第二,培养学生掌握正确收集、整理试验资料的方法。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并能对试验资料进行正确的统计分析。

第四,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技术,包括现行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三、课程内容、重点及难点理论部分(30 学时)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在食品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概况,熟悉食品科学试验的特点与要求。

第一节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概述第二节食品科学试验的特点与要求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统计常用术语的含义,深刻理解不同类型资料的性质并掌握资的整理方法,掌握资料特证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异常数据的检出方法。

第一节常用术语第二节数字资料的性质第三节资料的整理第四节资料的特征数第五节异常数据的处理教学重点:常用术语、常用统计表与统计图、资料的特征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食品试验优化设计》课程
教学基本方案
1. 课程性质与目的
试验优化设计是以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按照试验设计原理,对科学研究中拟通过试验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科学而合理的试验方案,指导和保证试验环节的正确实施,力求以最经济的试验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数据信息,然后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可靠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指导生产以及科研工作。

食品试验优化设计是试验优化设计在食品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试验和实施试验,并能对试验结果进行正确的统计处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定试验设计水平的高级专业人才。

2. 使用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面向21世纪的统编教材,王钦德、杨坚主编《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

参考书:1.李志西,杜双奎. 试验优化设计与统计分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 2.王钦德,杨坚.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第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
⏹ 3.杜双奎,于修烛,李志西.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实验指导. 陕西: 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校内自编教材,2005
⏹ 4.茆诗松,周纪芗,陈颖. 试验设计.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 5.刘魁英. 食品研究与数据分析. 第二版.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 6. Douglas C. Montgomery.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s.第六版.人们
邮电出版社,2007
⏹7.李云雁,胡传荣.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为主,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4.考核方式
课堂表现占10%,课程作业占20%,课程考试占70%。

5.教学日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食品试验优化设计授课专业年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数:人
总学时:48本学期学时:48讲课学时:48实验学时:0其它环节:0学时任课教师:杜双奎教师所在单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历职称:博士副教授
教材名称:试验优化设计与统计分析主编:李志西杜双奎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名称:1试验设计方法(林维宣) 2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王钦德杨坚)3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实验指导
6.教学基本要求和内容
绪论
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认知“食品试验优化设计”课程。

正确理解食品试验设计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了解食品试验设计的发展历史和设计方法;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意义和学习方法。

第一章数据资料整理与分析(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统计常用术语的含义;理解不同类型资料的性质,掌握数据资料的整理方法;掌握常用特征数的计算方法和含义。

基本知识点:统计常用术语的含义;数据资料的整理;常用特征数的计算方法和含义。

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准确性与精确性,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数量性状资料和质量性状资料,极差,直方图;平均数的计算与性质,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的计算与含义;异常值的判定。

教学重点:统计常用术语的含义;常用特征数的计算方法和含义。

教学难点:常用特征数的计算方法和含义。

第二章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实验数据资料的理论分布特征;掌握正态分布与区间概率的计算;掌握和理解常用的抽样分布等主要内容。

基本知识点:实验数据资料的分布特征;二项分布理论,正态分布理论及概率计算,抽样分布。

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事件与概率,二项分布,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均数标准误,两样本均数差数的抽样分布,样本均数差数标准误,X2分布、t分布、F分布等有关概念和理论,以及正态分布标准化与区间概率计算的原理与方法。

教学重点:正态分布和抽样分布。

教学难点:抽样分布。

第三章统计假设检验与参数估计(6学时)
学习和掌握统计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统计假设检验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基本知识点:小概率原理;u检验;t检验;X2检验;F检验;参数估计等。

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统计假设检验;小概率原理;统计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两尾
检验与一尾检验;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检验;二项百分率的假设检验;参数估计;点估计;区间估计;
教学重点:统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小概率原理;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成对和成组数据资料平均数的假设检验。

教学难点:统计假设测验的基本思想;两尾检验与一尾检验;成对和成组数据资料平均数的假设检验。

第四章方差分析(8学时)
了解方差分析基本原理与思想,掌握偏差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方法,掌握单因素试验与双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方法。

基本知识点: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偏差平方和分解与自由度分解的方法;方差分析表的构成以及方差分析结果的差异显著性判断;多重比较;单因素试验(单向分组资料)方差分析;双因素试验(两向分组资料)方差分析等。

基本概念和理论:方差分析基本原理;偏差平方和;自由度;可加性;期望方差;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教学重点:方差分析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的应用举例。

教学难点: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思想。

第五章直线回归与相关(8学时)
正确理解回归与相关分析的意义;掌握一元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的可直线化的非线性回归分析。

基本知识点:回归与相关分析的意义;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显著性检验;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和控制的方法原理;非线性回归分析。

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最小二乘原理;回归系数与相关系数;线性范围;回归方程的精度;经验公式。

教学重点: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的应用举例(预测与控制)。

教学难点:最小二乘原理。

第六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6学时)
了解和掌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经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的基本方法。

基本知识点: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显著性检验;逐步回归;多项式回归分析。

基本概念、理论、原理:矩阵求解;逐步回归;通径系数;多项式回归。

教学重点: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显著性检验;通径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

教学难点:最优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第七章试验设计基础与抽样(2学时)
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基本知识点:试验指标;试验因素;试验水平;试验处理;试验设计三原则。

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试验指标;试验因素;试验水平;试验处理;全面试验;部分实施;析因试验;重复原则;随机化原则;局部控制原则。

教学重点: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试验设计三原则。

第八、九章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10学时)
了解和掌握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正交试验结果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

基本知识点:正交表的构造与正交性;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程序;正交试验的直观分析与方差分析方法;混合型的正交试验的结果的分析;优化试验方案的确定,正交试验设计的灵活运用。

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完全对,正交表,匀衡分散性,整齐可比性,优化组合,趋势图,混杂,试验方案。

教学重点:正交试验设计;正交试验结果的分析方法;正交试验设计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正交设计的灵活运用。

第十章均匀试验设计的一般知识(2学时)
了解均匀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均匀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基本知识点:均匀试验设计的意义;均匀试验设计表;均匀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均匀试验,均匀试验表,直观分析,回归分析。

教学重点:均匀试验设计表的构造;均匀试验设计方法和试验结果的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