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环境中的人体因素

合集下载

《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课责任教学单位:艺术系修读方式:必修总学时数:60 学分: 3 编者:张岗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课程性质地位《人体工程学》属于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掌握人体工程学规律及设计方法。

人体工程学是以心理学、生理学、人体测量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系统的设计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心理特点,以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有效地、安全地、健康和舒适地进行工作与生活的科学。

为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参数,为设计中“物”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为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为进行人-机-环境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专业课程的不断深化,使学生懂得人体一些重要尺寸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应用,为后继课程及今后实际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通过对人体家具、准人体家具、建筑家具尺度要求的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尺度意识,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

使学生熟悉人体工程学的概念与主要内容,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

了解人在特定建筑空间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规律,从而使设计更科学合理。

课程的重点是: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之间的设计更符合人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课程的难点是: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

学时:按本专业教学要求,计划课时3周,周课时为20节,总课时合计60节。

具体安排如下:绪论(2学时)(一)教学内容1、人体工程学的发展史2、人体工程学的定义3、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内容4、人体工程学的应用(二)教学要求1、掌握内容:人体工程学的定义。

2、熟悉内容: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内容,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3、了解内容:人体工程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人体与室内(6学时)(一)教学内容1、人体测量学由来与发展2、人体测量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3、尺寸的分类(二)教学要求1、掌握内容:尺寸的分类。

2、熟悉内容:人体测量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现场作业人员存在着什么职业危害因素?又怎么预防?

现场作业人员存在着什么职业危害因素?又怎么预防?

现场作业人员存在着什么职业危害因素?又怎么预防?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职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我们需要做好哪些安全措施?又怎么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些相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职业危害分析工程施工中容易导致的职业病一般为:接触各种粉尘,引起的尘肺病;电焊工尘肺、眼病;直接操作振动机械引起的手臂振动病;油漆工接触有机材料散发的不良气体引起的中毒;接触噪声引起的职业性耳聋;长期超时、超强度地工作,精神长期过度紧张造成相应职业病;高温中暑等。

二、防治方针职业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依法为职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职工获得相应的职业卫生保护,依法为职工交纳工伤社会保险。

三、职业危害综合防治措施1、为作业人员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2、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情况。

3、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警示标志,在施工现场配置急救用品、冲洗设施。

4、积极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限制使用或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5、公司质安部设专人负责施工现场职业卫生、劳动保护情况监督,加强对职工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6、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使用期间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7、一旦发现施工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8、对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向作业人员提供相关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信息。

作业环境的人体因素

作业环境的人体因素
3
4
5
2·肢体的活动范围 人的肢体围绕关节转动而划出的范围(图3-3),也就是肢 体活动所占用的空间范围,一般只考虑比较常见的情况。 人在工作中有各种姿态,他们的动作空间不同。人在工 作台、机器前操作时最经常使用的是上肢,此时的动作在某 一限定范围内均呈弧形,而形成包括左右水平面和上下垂直 面动作范围一定的领域,叫做人的作业域。 作业空间:由作业域扩展到人-机系统的全体所需的最 小空间。一般来说,作业域是包括在作业空间中的。作业域 是二维的,作业空间是三维的(图 3-5)。 人们工作时,由于姿态不同其作业域也不同。把人们经 常采取的姿态归纳起来基本上是四种:站、坐、跪和躺。从 下面的图中可以看出常见的各种姿态的作业域。(图3-6)
在室内空间中,那些与人们具体的活动有关的空间位置 我们称之为行为或作业环境,如学习环境、会客环境等.
3·1 人体活动与动作空间 人们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处于一种
运动的状态,人的动作空间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人体处于静态时的肢体的动作空间,就是肢体的
活动范围。人们的肢体围绕着躯体做各种动作;这些由肢体的 活动所划出的限定范围即是肢体的活动范围。它是由肢体活 动的角度及肢体的长度相关组成的。肢体的活动范围实际上 它也就是人在某种姿态下肢体所能触及的空间范围。因为这 一概念也常常被用来解决人们在工作各种作业环境中的工作 位置的空间问题。所以称为"作业域"。
32
3·3 人体作业效率
根据人的体能特点,最大效率地发挥人的肌体能力,减
少体能的消耗,是作业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
3·3·1肌肉的施力
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肌肉收缩时产生的能量的总量包括机
械能和热能两部分。机械能可转换为有用的功,而热能对作

高温作业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有

高温作业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有

高温作业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有高温作业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有高温作业是指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进行工作。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人体会受到一系列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影响,对健康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以下将介绍高温作业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一、热应激病高温环境下,人体会遭受到热量的大量吸收,导致体温升高,如果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就会发生热应激病。

热应激病是一种由高温环境引起的疾病,主要有中暑、热衰竭和热射病。

1. 中暑中暑是高温环境下最常见的热应激病,分为轻度中暑、中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中暑的早期症状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意识丧失。

2. 热衰竭热衰竭是指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导致机体功能紊乱。

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头晕、乏力、肌肉无力等。

3. 热射病热射病是一种严重的高温中暑疾病,常见于高温和湿度较高的环境中。

症状包括高热、皮肤潮红、意识丧失、抽搐等,需要紧急治疗。

二、心血管系统损害高温环境下,由于身体散热困难,导致身体温度不断升高,心血管系统会受到一定的负担。

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容易诱发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

三、呼吸系统损害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人体的呼吸系统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高温环境下,人体会加快呼吸频率,导致呼吸系统负担加重。

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容易引发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四、皮肤损害高温环境下,皮肤会受到热源和辐射的刺激,容易引发皮肤炎症、灼伤等。

高温环境中的高湿度还会加剧皮肤的黏膜水肿,导致症状如皮疹、湿疹等。

五、对生殖系统的影响长期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对男性生殖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高温环境下,睾丸的温度会上升,影响精子的生成和活动力,从而导致生育能力下降。

一些研究还发现,高温环境对女性的生殖健康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相关研究尚不充分。

六、精神损害高温环境下的高温、闷热以及高湿度等因素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疲劳、情绪低落、失眠等精神损害。

高温作业的条件

高温作业的条件

高温作业的条件高温作业的条件高温作业是指工作环境温度较高的一种作业形式。

在高温作业环境中,工作者容易出现中暑、中暑晕厥、中暑痉挛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

因此,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确保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是必不可少的。

高温作业的条件一般包括室温、湿度、气流循环、辐射等方面的要求。

首先,室温是高温作业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室温过高会导致人体体温过高,从而引发中暑等症状。

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规定了不同的室温上限。

比如在危险化学品储存区、冶炼车间等特殊环境中,室温上限一般不得高于40摄氏度。

而在一般的生产车间中,室温上限一般不得高于37摄氏度。

其次,湿度也是高温作业中需要关注的一个条件。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人体散热困难,容易出现中暑现象。

因此,为了确保作业人员的舒适和安全,规定了相应的湿度上限。

一般来说,在高温作业环境中,湿度上限不得超过85%。

此外,气流循环对于高温作业的条件也非常重要。

在高温环境中,通过循环空气可以加速热量的散发,增强人体的散热能力,减轻中暑的风险。

因此,高温作业环境中,应当保证空气的流通和循环,以确保工作者能够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中工作。

最后,辐射也是高温作业中需要注意的因素之一。

在高温的环境中,太阳辐射和热辐射会对工作者的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辐射对工作者的影响,如加装遮阳篷、使用隔热材料等。

为了确保高温作业的条件得到满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当加强对高温作业环境的监测,及时掌握环境温度、湿度等数据,以便对工作环境进行调整和改善。

其次,应当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者的高温作业适应能力和自救能力。

此外,应当加强对工作者的监护,定期进行体温、心率等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整工作时间和节奏、提供充足的饮水和补给等方式来缓解高温作业的负面影响。

总之,高温作业的条件对于保障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设置室温、湿度、气流循环和辐射等条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高温作业的风险,保护工作者的生命和身体健康。

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

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
微波独有的作用,除上述作用外,还可引起眼睛和血液系统改变。长期接触大量强度微波的工人,可发现眼晶状体浑浊、视网膜改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下降。
手持无绳电话对局部脑组织功能和形态的不良影响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2)紫外、红外辐射和激光:主要是对皮肤和眼睛的损伤作用。如红外线可引起职业性白内障,紫外线可引起电光性眼炎。
显色指数:大于80Ra;
眩光指数:19
参考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一般规定墙面上照度为50Lx,灯具的光强度为2500坎德拉
显色指数Ra不小于65
测量
工业废料
废弃电缆电线、电气设备
由有资质的承包商进行处理,加工再利用
评估
空调制冷剂氯氟烃CFCs和保温层中的发泡剂氢氯氟烃HCFCs破坏大气臭氧层。
由有资质的承包商进行处理,加工再利用
评估
润滑油:急性吸入,可出现乏力、头晕、头痛、恶心,严重者可引起油脂性肺炎。慢接触者,暴露部位可发生油性痤疮和接触性皮炎。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呼吸道和眼刺激症状及慢性油脂性肺炎。有资料报道,接触石油润滑油类的工人,有致癌的病例报告。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普通,指能见度为2-8公里;
好,指能见度8公里以上。
参考标准:《四川气象》2004
国际上对烟雾的能见度定义为不足1km,薄雾的能见度为1km~2km,霾的能见度为2km~5km。
评估
温度
高温作业,对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均会产生影响。高温作业,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使血液浓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液分泌减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汗腺排汗多,尿液浓缩、增加肾脏负担;高温下,肌肉工作能力、大脑反应能力下降。过量热积聚体内会产生中暑(职业病)。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措施
02
电磁辐射
识别作业环境中存在的电磁辐射源,如微波炉、 计算机等,了解其对人体的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影
02

化学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01
02
03
急性中毒
短时间内接触高浓度化学 物质可能导致急性中毒, 如呼吸困难、抽搐、昏迷 等。
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低浓度化学物质 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如肝 肾损伤、神经系统损伤等 。
案例四
0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办公楼内可能存在空气污染、电磁辐射、长时间坐姿等职 业病危害因素。
02 03
控制措施
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空气污染。同时 ,采用低辐射办公设备,减少电磁辐射的危害。为工作人 员提供可调节的座椅和电脑支架,减轻长时间坐姿带来的 身体疲劳。
效果评估
办公楼内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得到保 障,工作效率提高。
健康宣传
通过宣传栏、海报、微信 等渠道,向劳动者宣传职 业病危害因素的健康影响 和预防方法。
健康检查
鼓励劳动者定期进行健康 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职 业病问题。
心理疏导
为受到职业病影响的劳动 者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帮 助他们减轻焦虑和压力。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
04
实践案例
案例一:某制造企业的噪声危害控制
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标 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 尘口罩、防毒面具、防护 手套、防护眼镜等。
培训和教育
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 训和教育,提高其对职业 病危害的认识和自我保护 意识。
监督检查
对劳动者的个人防护用品 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确保其正确佩戴和使用。
健康促进控制措施
健康教育

室内作业环境安全要求标准

室内作业环境安全要求标准

室内作业环境安全要求标准1. 应保障室内体感舒适度和适宜性室内作业环境不仅应该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也应该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

为此,室内作业环境需要满足以下一些体感舒适度和适宜性的要求:1.1 温度室内应该保持在18-25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内。

如果工作环境过于寒冷或过于炎热,会对员工的生产效率造成影响,导致员工体感不适,甚至出现身体不适症状。

1.2 湿度室内湿度应保持在40%-60%的范围内。

如果湿度太低,会导致员工眼睛和喉咙干涩,如果湿度太高,则会导致员工感觉到闷热和不舒适。

1.3 光照室内应该有充足的自然光线或人工光源,不应过于昏暗或刺眼,以确保员工能够正常工作,保护视力健康。

1.4 空气质量室内空气质量应该保持良好,不应该有有害气体或异味,以确保员工健康。

2. 应保证室内作业环境安全室内作业环境不仅需要满足舒适度和适宜性的要求,还需要保证室内安全:2.1 防火室内应该安装防火措施,如灭火器、火灾报警器等,确保员工在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获得安全救援。

2.2 通风室内通风设施应该完备,以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排除有害气体。

2.3 照明室内应该有充足的照明设施,以确保员工的视力健康和工作质量,防止员工在昏暗环境下发生工作事故。

2.4 疏散室内应该设置明显的疏散路线和疏散标识,以确保员工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疏散,保证员工生命安全。

3. 应当按照标准来检查室内作业环境安全室内作业环境安全的检查应该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3.1 室内环境抽样检测标准使用抽样方法对空气、噪声、辐射等室内生产环境因素采样,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分析。

3.2 室内环境评估标准评估室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调整适宜的环境因素指标,保证员工健康。

3.3 室内照明标准按照照明标准进行室内照明设计和检测,保证员工在室内作业时不会因照明不足或过强,而产生视觉疲劳和事故。

4. 结语室内作业环境的安全要求标准,对保障员工的安全、舒适和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