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虱类(精)
华北矿区园林植物刺吸性害虫常见种类及防治方法

中国园艺文摘 2017年第9期华北矿区园林植物刺吸性害虫常见种类及防治方法耿东灿(河北任丘华北油田公司,河北 任丘 062552)摘 要:刺吸类害虫在华北矿区园林植物病虫害中发生最为频繁,数量多,繁殖快,危害重。
文章对华北矿区常见刺吸性害虫的种类及其综合防治方法进行介绍。
关键词:园林植物;刺吸性害虫;防治方法1 华北矿区园林植物刺吸性害虫发生种类及为害症状为害园林植物的刺吸类害虫包括蚜、蚧、木虱、粉虱类、螨类、蓟马、叶蝉、蝽蟓、网蝽等害虫,主要是同翅目、缨翅目、半翅目、叶螨、蜱螨目害虫。
其中,蚜、蚧、木虱、粉虱类的虫体在叶背面为害,使树叶打卷,叶片产生黄色斑点,失绿变色,随之发生落叶,其分泌油状液体的排泄物会影响树木光合作用,使地面粘滑,造成环境污染,诱发病害。
1.1 蚧类1.1.1 白蜡绵粉蚧…4月份发生,1年1代,为害白蜡、柿、核桃、悬铃木、金银木、海棠、紫叶李等植物,为害初期仅在叶背面叶脉两侧固定取食,后期转移至枝干为害。
严重时,可成片,分泌物污染环境。
1.1.2 朝鲜毛球蚧…3月中下旬发生,1年1代,为害杏、李、桃、樱桃等蔷薇科植物;表现为害枝条、枝干,引起植物叶发黄,衰弱,不结实。
1.1.3 卫矛矢尖盾蚧…5月份发生,1年2~3代,为害黄杨、卫茅、木槿、丁香、鸢尾等植物,在枝干为害严重,使植物发黄、变形,树体衰弱。
1.1.4 日本龟蜡蚧…7月份发生,1年1代,为害悬铃木、石榴、白蜡、蔷薇、月季、玫瑰、梅、女贞、黄杨、玉兰、紫薇等植物。
1.1.5 桑白盾蚧…5月、9月发生,1年2代,为害千头椿、白蜡、合欢、国槐、梅、李、桃、桑等植物。
主要在树木主干和3、4年生枝条,以枝条分叉、阴面密度大,危害后期整个枝条呈白色棒状。
1.1.6 紫薇绒蚧…6月份发生,1年2~4代,为害紫薇、石榴等,常聚集为害枝干、叶片基部,引起枝叶发黑,叶片脱落,不能正常开花,甚至死亡,分泌物诱发煤污病。
作者简介:耿东灿(1972-),女,农艺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工作。
烟粉虱形态识别

烟粉虱形态识别一、形态特征粉虱类害虫属渐变态昆虫,若虫期基本上经过三龄,三龄若虫蜕皮后即成为具有外生翅芽蛹","蛹"即化于三龄若虫所蜕下而经硬化的皮壳内,此壳称"蛹壳"。
粉虱的分类基本上依据于第四龄若虫即"蛹壳"特征,而不象其它类群主要依据成虫特征,这是粉虱分类的特殊性。
这是因为蛹壳特征分化十分显著,而成虫阶段的形态差异不太明显。
现将蛹壳各部位的主要分类特征作以下说明:粉虱蛹壳略呈椭圆形或近似圆形,亦有不规则形状者。
在横缝之前为头胸部,其后为腹部。
有时在蛹壳边缘有各种形状的凹刻。
从蛹壳背面可见体缘和周边平行的亚缘线之间为亚体缘。
在亚缘线之内为背盘区。
背盘区之后端有一管状孔(vasiform orifice),孔外有一盖瓣(operculum),在瓣下方有一舌状器(lingula),此舌状器因种类而异,有被盖于瓣下者,也有伸出于盖瓣之外方者。
肛门即开口于管状孔内,肛门能分泌大量蜜汁,积于舌状器上,因此有误认舌状器具有分泌蜜汁之机能。
蛹壳之管状孔为分类上的特征之一。
蛹壳背面还着生物各刺、刚毛或乳头状突。
也有表面光滑无刺者和表面多皱纹者。
烟粉虱蛹壳的基本特征,种间变化较大,"同一种类具无数不同的形态,每种形态都与不同的寄主相联系"。
在有茸毛的植物叶片上,多数蛹壳生有背部刚毛;而在光滑的植物叶片上,多半蛹壳在发育中没有背部刚毛,其形态上也有体型大小和边缘不规则等的差异。
在分类上,伪蛹是重要的分类依据,其主要特征是:管状孔三角形,长大于宽,孔后端有小瘤状突起,孔内缘具不规则齿。
盖瓣半圆形可覆盖孔约二分之一,舌状器明显伸出于盖瓣之外,呈长匙形,末端具两根刚毛。
腹沟清楚,由管状孔后通向腹末,其宽度前后相近。
二、烟粉虱B. tabaci (Gennadius)和非洲小粉虱B. afer (Priesner & Hosny)这两种粉虱属于伯粉虱属Bemisia,该属的主要特征是:卵形,苍白色,亦有棕色的类型。
粉虱类

烟粉虱B型与A 烟粉虱B型与A型的区别
B型烟粉虱蛹上缺少第四前亚缘毛。 B型能在西葫芦上引起银叶病,一品红、 南瓜、青花菜白茎,而A型不能。 B型粉虱比A型有更广泛的寄主植物。 B型比A型取食更多的植物汁液,分泌更 多的蜜露,传毒能力更强。 B型比A型产卵更多。
Bemisia argentifolii Bellows &Perring
煤污病
由于严重为害分泌过多蜜露, 由于严重为害分泌过多蜜露,引起大豆 叶片煤污病,严重影响了光合作用。 叶片煤污病,严重影响了光合作用。
发生规律
在温暖地区,以成虫和卵在杂草和花卉 上越冬。 在寒冷地区,以各种虫态在温室内作物 和杂草上越冬。 春季和夏季迁入经济作物,当温度上升 时虫口数量迅速增加,一般在夏末爆发 成灾。
Whitefly
云乎?雾乎? 云乎?雾乎?
粉虱大发生的报告
北京
– 1976年夏末秋初,温室白粉虱在北京首次大暴 年夏末秋初, 年夏末秋初 在温室、大棚较多的西郊区骑车在路上, 发,在温室、大棚较多的西郊区骑车在路上, 迎面飞舞的白粉虱钻入人的鼻孔和口中。 迎面飞舞的白粉虱钻入人的鼻孔和口中。
粉虱大发生的报告(2000) 粉虱大发生的报告(2000)
成虫
烟粉虱
温室白粉虱
温室白粉虱与烟粉虱的区别
温室白粉虱 烟粉虱
卵
成虫在光滑叶片上, 卵多不规则散产,少 成圆形或半圆形;在 数成圈状,产在叶背 多毛叶片上散产。 面(少数叶正面)。 卵初产时为淡黄色, 卵初产时为淡黄色, 孵化前变为琥珀色, 孵化前变为黑褐色。 不变黑。
卵
烟粉虱
烟粉虱
温室白粉虱与烟粉虱的区别
1龄若虫
*
一龄若虫淡绿至黄色,椭圆形, 一龄若虫淡绿至黄色,椭圆形,长0.27mm,宽 宽 0.14mm。背部隆起,腹部扁平。有三对足和 。背部隆起,腹部扁平。 触角,能作短距离爬行, 触角,能作短距离爬行,在孵化时身体半弯 直到前足能抓住叶片,脱离废弃的卵壳。 直到前足能抓住叶片,脱离废弃的卵壳。
中国粉虱科系统分类研究

中国粉虱科系统分类研究粉虱科Aleyrodidae由Westwood于1840年建立,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胸喙亚目Sternorrhyncha。
粉虱科昆虫分布于世界各大动物区,寄主植物广泛,部分种类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
目前全世界已记录粉虱科3亚科、161属、1556余种;中国已记录粉虱科2亚科、49属、248种。
本文对中国粉虱科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系统回顾了国内外粉虱科的分类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以及对粉虱科的生物地理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该类群的基本形态特征、研究材料和方法做了详细地阐述。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粉虱科种类记述作者依据采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1500多号标本,以及上海昆虫博物馆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保存收藏的所有粉虱玻片标本,记述中国粉虱科2亚科、34属、95种,其中5新种(2个已经发表)、2新记录属、13新记录种,订正新异名1种。
同时编制粉虱科分亚科、分属检索表,绘制了全部新种、新记录种及部分已知种的分类特征图,提供了部分种类的光学显微镜观察拍摄的玻片标本照片;此外本研究还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大部分种类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提供了超微结构电镜照片;同时整理完成了中国粉虱科昆虫名录。
本文记述的新种、新记录属、新记录种和订正的新异名如下:新种:1.天目山棒粉虱Aleuroclava tianmuensis Wang & Dubey,2014(已发表)2.梧桐棒粉虱Aleuroclava sterculi Wang & Du, sp. nov.3.长毛麻粉虱Massilieurodes longichaete Wang & Du, sp. nov.4.豆科后伯粉虱Metabemisia leguminosa Wang & Du, sp. nov.5.香桂瘤粉虱Tuberaleyrodes lauri Dubey and Wang,2013(已发表)所有新种模式标本存于扬州大学昆虫标本室。
主要害虫种类

主要农物害虫:一、地下害虫: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蝼蛄(华北、东方)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黄地老虎、大地老虎、小地老虎、种蝇、蟋蟀。
二、麦类害虫:黏虫、麦蚜、小麦吸浆虫、小麦叶峰、小麦害螨三、禾谷类杂粮害虫:1、玉米螟2、东亚飞蝗3、高粱条螟4、玉米蚜5、粟灰螟四、棉麻虫类 ;1、棉蚜2、棉叶螨3、棉铃虫4、棉红铃虫5、麻叶甲6、绿盲蝽7、烟蓟马 8、麻天牛五、油料作物害虫 ;1、大豆食心虫2、豆荚螟3、油菜蚜虫4、草地螟5、菜粉蝶6、豆天蛾 7. 黄宽条跳甲 9、小菜蛾六、薯类害虫 ;1、马铃薯瓢虫2、甘薯麦蛾七、糖类害:1、甜菜跳甲2、甜菜象甲八、储粮害虫:1、玉米象甲2、麦蛾3、谷螟4、豆象5、谷蠹主要农作物病害:一、麦类病害:1、小麦条锈病2、小麦叶锈病3、小麦杆锈病4、小麦白粉病5、小麦纹枯病 7、小麦赤霉病 8、小麦散黑穗病 9、小麦腥黑穗病 10、小麦根腐病 11、小麦粒线虫病 12、小麦丛矮病二、禾谷类杂粮病害:1、玉米大斑病2、玉米小斑病3、玉米丝黑穗病4、玉米黑粉病三、棉麻病害、油料作物病害:1、油菜菌核病2、大豆包囊线虫病3、油菜霜霉病4、向日葵菌核病5、大豆花叶病 6、大豆菟丝子四、薯类病害:1、马铃薯病毒病2、马铃薯晚疫病3、马铃薯早疫病五、糖类作物病害:1、园林植物病虫害一、食叶害虫:1、杨叶甲2、大蓑蛾3、梨星毛虫4、黄刺蛾5、杨扇舟蛾6、甜菜褐斑病2、甜菜根腐病舞毒蛾 7、斜纹夜蛾 8、银纹夜蛾 9、国槐尺蛾 10、霜天蛾 11、蓝目天蛾12、黄褐天幕毛虫 13、柑橘凤蝶 14、蔷薇三节叶蜂 15、美国白蛾 16、柳毒蛾二、吸汁害虫1、大青叶蝉、桃蚜、棉蚜、粉虱类、介壳虫类、绿盲蝽蓟马类螨类三、蛀干害虫:1、光肩星天牛2、双条杉天牛 3.桃红颈天牛 4、锈色粒肩天牛5、松褐天牛6、杨十斑吉丁7、松纵坑切梢小蠹8、柏肤小蠹 9、芬芳木蠹蛾东方亚种10、杨木蠹蛾 11、柳木蠹蛾 12、白杨透翅蛾 13、杨干透翅蛾 14、臭椿沟眶象 15、沟眶象七大类病害(花卉)1、霜霉病类(疫)2、白粉类3、锈病类4、煤污病类5、炭疽病类6、灰霉病类7、叶斑病类枝干病害:1、腐化溃疡病类( 1)杨树烂皮病( 2)杨树溃疡病( 3)槐树溃疡病2、枝枯病类3、丛枝病类4、枯败病类寄生性种子植物:菟丝子、列当(1)各样树木管护、修筑、病虫害等方面光盘(2)各种害虫生物学特征等光盘(3)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光盘。
粉虱类

第一节粉虱类温室白粉虱(属粉虱科)1形态特征成虫体小,全身及翅覆白色粉蜡。
雌虫体长约1.1㎜,雄虫约1.0㎜,喜聚集于叶背。
刚羽化时翅在背面折叠,约10min后展开,半透明,以后全身布满白色蜡粉。
卵椭圆,长约0.21㎜,宽约0.09㎜。
卵柄长约0.12㎜,埋在植物组织中。
初产卵浅绿色,孵化前渐呈肾褐色。
卵多散产,偶或数卵成月牙形排列。
若虫共3龄。
1龄若虫长约0.27㎜,浅黄绿色,胸足和触角发达;2、3龄若虫各长约0.38和0.55㎜,足和触角萎缩,营固着生活。
蛹壳体长可达0.76㎜左右,黄褐色。
初期体扁平,正卵圆形,侧面观边缘较直,且分泌有蜡丝,渐伸长并加厚,中部加厚似蛋糕形,背面长出许多粗大的蜡丝,一般11对。
无尾部沟槽。
伸出的唇舌具小裂叶,宽大于长。
2重要寄主及为害症状最喜为害温室的黄瓜、番茄、茄子和西葫芦等蔬菜,露地栽培的菜豆、茄子、甜椒、芹菜等受害较轻。
在观赏植物中如倒挂金钟、绣球、月季、大丽花、黄刺玫、一串红、牡丹等受害叶较严重。
分部全中国,遍及全世界。
以若虫群集在叶片背面穿刺植物组织吮吸汁液,被害处形成黄斑,并能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导致植物枝叶发黑,枯死脱落,影响产量和果实品质。
黑刺粉虱(属粉虱科)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0.96~1.3㎜,橙黄色,有薄白粉。
前翅褐紫色,翅上有7个白色的斑纹;后翅小,淡紫褐色。
雄虫体小,腹部末端有握器。
卵长椭圆形,弯曲,长约0.25㎜。
顶端较尖,基部钝圆,基部有1小柄,直立,附着在叶上,状如香蕉。
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孵化前为灰黑色。
幼虫共3龄。
初孵幼虫椭圆形,淡黄色,体背面有6根浅色刺毛,体渐变为灰色至黑色,有光泽,并在体躯周围分泌1圈白色蜡质物;2龄幼虫黄黑色,体背有9对刺毛;3龄幼虫深黑色,体背上刺毛14对,体长0.7㎜左右,体躯周围的白蜡增多。
蛹壳近椭圆形,长0.7~1.1㎜,漆黑色,有光泽,边缘锯齿状,周围有较宽的白色蜡边,背面显著隆起,胸部有9对刺毛,腹部有刺毛10对,两侧边缘雌蛹有刺毛11对,雄蛹有10对。
防治蚜虫、粉虱、飞虱最经典的药剂,瞬间击倒害虫,持效期达30天

防治蚜虫、粉虱、飞虱最经典的药剂,瞬间击倒害虫,持效期达30天蚜虫、粉虱、飞虱等害虫是危害作物最广,发生面积最大,繁殖最快,危害时间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害虫,每年都有大量地块遭受严重危害,为防治这些害虫,农民朋友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由于害虫抗药性的增强,传统药剂防治效果越来越差。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个防治效果较好药剂,这个药剂就是吡蚜·呋虫胺,据试验,其活性比菊酯类药剂高140倍,是替代传统药剂的理想杀虫剂。
药剂简介吡蚜·呋虫胺是由吡蚜酮和呋虫胺复配而成的一种杀虫剂,该药剂具有触杀胃毒作用,内吸传导性强,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对蚜虫、粉虱、稻飞虱、蓟马、叶蝉等刺吸式害虫有较好的防效。
吡蚜酮是新型的吡啶杂环类杀虫剂。
其作用方式独特,主要是影响昆虫的进食行为,只要蚜虫、飞虱、粉虱等刺吸式害虫一接触到吡蚜酮,几乎立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立刻停止取食,并最终饥饿致死,与其它杀虫剂无交互抗性。
吡蚜酮对若虫和成虫都有效。
该药能渗透到植物叶片中,持效期长达1个月以上,对天敌安全,是防治抗性害虫和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最理想的药剂。
呋虫胺为第三代新烟碱类杀虫剂,与现有的烟碱类杀虫剂的化学结构完全不同,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内吸性强、速效性好,持效期长等特点,与第一、二代烟碱类杀虫剂相比,杀虫谱更广,使用更方便,持效期长达4周以上,能够克服一二代杀虫剂带来的抗性风险,是目前5大类杀虫剂中,用量最大的杀虫剂之一。
主要特性吡蚜·呋虫胺复配使用,增效作用更加突出,具有双重内吸,全面杀虫、高传导、强内吸多重杀虫方式,跨叶层移杀虫,无死角杀灭抗性害虫,扩大了杀虫谱,提高了速效性,延缓了抗药性,延长了持效期,使用更加方便。
既可以喷施,也可以灌根,还可以拌种。
适用作物主要用于小麦、水稻、棉花、蔬菜、果树、烟叶、中药材、花卉等多种作物。
防治对象主要用于防治蚜虫、白粉虱、烟粉虱、稻飞虱、灰飞虱、蓟马、叶蝉等害虫,并对蜚蠊、白蚁、家蝇等卫生害虫高效。
吸汁害虫—粉虱类

• 为害特点 成若虫刺吸叶、果实和嫩枝的汁液,被害叶出现失绿黄白
斑点,随为害的加重斑点扩展成片,进而全叶苍白早落。排泄蜜露 可诱致煤污病发生。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 一年4代以若虫于叶背越冬。越冬若虫3月间化蛹,3
月下旬至4月羽化。世代不整齐,从3月中旬至11月下 旬田间各虫态均可见。各代若虫发生期:第1代4月下 旬至6月,第2代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3代7月中旬 至9月上旬,第4代10月至翌年2月。成虫喜较阴暗的 环境,多在树冠内膛枝叶上活动,卵散产于叶背,散 生或密集呈圆弧形,数粒至数十粒一起,每雌可产卵 数十粒至百余粒。初孵若虫多在卵壳附近爬动吸食, 共3龄,2、3龄固定寄生,若虫每次蜕皮壳均留叠体 背。卵期:第1代22天,2—4代10一15天。非越冬若 虫期20一36天。蛹期7一34天。成虫寿命6—7天。天 敌有瓢虫、草蛉、寄生蜂、寄生菌等。
其它粉虱:温室白粉虱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
防治方法
• (1)加强管理合理修剪,可减轻发生与为害。 • (2)早春发芽前结合防治蚧虫、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喷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乎?雾乎?
粉虱大发生的报告
北京
– 1976年夏末秋初,温室白粉虱在北京首次大暴 发,在温室、大棚较多的西郊区骑车在路上, 迎面飞舞的白粉虱钻入人的鼻孔和口中。
粉虱大发生的报告(2000)
河北
– 白粉虱成虫肆虐廊坊任丘 规模之大实属历史罕见, 成团白粉虱成虫乱飞乱撞。( 2000年8月29日人民 日报)
温室白粉虱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
Greenhouse Whitefly
Adult
Nymph
Pupa
烟粉虱A型 Bemisia tobacci
Adult
Tobacco whitefly
Eggs
Nymph
Pupa
烟粉虱B型(银叶粉虱) Bemisia argentifolii
各虫态特征
温室白粉虱与烟粉虱的区别
温室白粉虱 烟粉虱 ♀长1.06mm ,翅展 ♀长0.91mm ,翅展 2.65mm。♂长0.99mm,2.13mm。♂长0.85mm, 翅展2.41mm 翅展1.81mm 虫体淡黄色到白色,前 成 虫体黄色,前翅脉有分 翅脉无分叉,左右翅合 虫 叉,左右翅合拢平坦。 拢成屋脊状。 当与其它粉虱混合发生 时,多分布于高位嫩叶。
Silverleaf whitefly Tobacco Whitefly Adult
Nymph
Pupa
纹翅粉虱 Trialeurodes abutilonea (Haldeman)
Bandedwinged Whitefly
简介
Common name: whitefly 分类地位:同翅目,粉虱科 虫态特征
Silverleaf whitefly
成虫
成虫个体比烟粉虱小。 虫体淡黄色到白色,前翅脉无分叉,左
右翅合拢成屋脊状。
卵
卵多不规则散产,少数成圈状产在叶背面(少数叶正 面)。卵有光泽,长梨形,有小柄,与叶面垂直,卵 柄通过产卵器插入叶表皮裂缝中,卵柄起导入精子和 获取水分的作用。新产卵黄白色,近孵化时颜色变深。
温室白粉虱 烟粉虱 蛹白色至淡绿色,半 蛹淡绿色至黄色。 透明。 蛹壳边缘厚,蛋糕状, 蛹壳边缘扁薄或自然 周缘排列有均匀发亮 下陷,无周缘蜡丝。 蛹 的细小蜡丝。 蛹背面通常有发达的 蛹背蜡丝有无随寄主 直立蜡丝。 而异。 无蜡缘饰。 胸气门和尾气门外常 有蜡缘饰。
蛹
温室白粉虱
– 蛋糕状
烟粉虱
– 蛹壳边缘扁薄
1龄若虫
*
一龄若虫淡绿至黄色,椭圆形,长0.27mm,宽 0.14mm。背部隆起,腹部扁平。有三对足和 触角,能作短距离爬行,在孵化时身体半弯 直到前足能抓住叶片,脱离废弃的卵壳。
*
2-4龄若虫
烟粉虱B型与A型的区别
B型烟粉虱蛹上缺少第四前亚缘毛。 B型能在西葫芦上引起银叶病,一品红、 南瓜、青花菜白茎,而A型不能。 B型粉虱比A型有更广泛的寄主植物。 B型比A型取食更多的植物汁液,分泌更 多的蜜露,传毒能力更强。 B型比A型产卵更多。
Bemisia argentifolii Bellows &Perring
天津
– 空中飘着‘白粉虱’,市民发现走路迎面飘来很多 白色粉层。( 2000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广东
– 2000年是历史上发生最重的一年,每片冬瓜叶片上 粉虱成虫多达1500头。
两种粉虱的更替
温室白粉虱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
烟粉虱 Bemisia tobacci
成虫:体小,体长1mm左右,善飞。翅白色,俗称小 白蛾子。 卵:通常椭圆形,散产或成圆圈状。 1龄若虫:具爬行能力,又称小爬虫。 2-4龄初若虫: 足退化,成为固定取食的不动虫态, 身体扁平,紧贴植物叶面。触角退化仅余一节。 蛹:4 龄若虫的中、后期。身体增厚,体背或体侧着 生蜡丝,停止取食,出现红眼及黄色体节。蛹壳的结 构是种类鉴别的重要依据。
成虫
烟粉虱
温室白粉虱
温室白粉虱与烟粉虱 卵多不规则散产,少 成圆形或半圆形;在 数成圈状,产在叶背 多毛叶片上散产。 面(少数叶正面)。 卵初产时为淡黄色, 卵初产时为淡黄色, 孵化前变为琥珀色, 孵化前变为黑褐色。 不变黑。
卵
烟粉虱
烟粉虱
温室白粉虱与烟粉虱的区别
关于B型烟粉虱
由于B型烟粉虱在形态、生物学和为害等方面的 特性,很多学者将B型定为另一新种——银叶粉 虱Bemisia argentifolii 。 B型烟粉虱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后,已在全 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严重为害,在花卉、苗木、蔬 菜、棉花等作物上基本取代了A型烟粉虱和温室 白粉虱。 1889年至1985年,全世界关于烟粉虱的研究论文 约830篇,自B型烟粉虱出现后(1985—1998), 烟粉虱的研究论文猛增到3150篇。
– 周缘直立蜡 – 常有蜡缘饰
丝
两种粉虱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区别
1、烟粉虱的寄主范围更广
对甘蓝、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造成严重为害,而白 粉虱基本不为害十字花科蔬菜。
2、烟粉虱传毒能力强
据报道 能传播30种植物上的70多种病毒病,而未见白 粉虱传毒的报道。
3、烟粉虱的适应性更强
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适应沙漠性气候,能忍受 400C以上高温。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起源与分布
首次报道于1889年,在希腊的烟草上发 现,命名为烟粉虱。 起源:起源于亚热带、热带及温带边缘 地区。 分布:20世纪后期随人类调运花卉及苗 木向世界各地扩散。现基本成为全球性 的苗木和花卉主要危险性害虫。
虫源问题
本地虫源
– 20世纪40年代华南已有烟粉虱的
记载,但不是主要害虫。
外来虫源(多数人同意)
– 外来的新出现的‘生物型’逐年
增长所至。
生物型问题
由于形态的变异性,产生了许多同物异 名,1978年同物异名达到22种。如烟粉 虱、棉粉虱和甘薯粉虱。 根据烟粉虱对寄主的范围、寄主的适应 能力以及对植物病毒病传播能力的不同, 分为不同的生物型,其中以A、B型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