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旋律形态特征

合集下载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音乐特点分析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音乐特点分析

二、 《 槐 花 几 时开 》 的 土 家 音 乐 风格
据相关资料记载 , 对于《 槐 花几时开》
来说. 其 属 于 山歌 当中 的晨 歌 一 类 , 而 依 据 四川方言 . “ 晨” 和“ 神” 念一个音 . 因 而 也 称 之 为神 歌 而 对 于 鄂 西 土 家 人 也 是
疑 和 女 儿 的 慌 张 让戏 剧 性 的到 达 了高 峰
为 规整严谨 的形式 结构 , 由 起 乐句 、 承 乐 句、 转 乐 句 和 合 乐 句 四 个 句 子 组 成 。 这 也
的朗读 . 就 可 以发 现 其 旋 律 的 创 作 基 本 素 材 就 是 土 家 的 语 言 音调 , 特 别 是 和 利 川 等

也 为 音 乐旋 律 的进 一 步 发 展 提 供 了基 础
较 为 自 由 的 节 奏 并 且 在 乐节 、 句、 段 的 尾
( 一】 旋 法与 语 音
如果将 《 槐花 几时开》 的旋 律 线 走 向
进行分析 . 然 后 采 用 土 家 族 方 言 进 行 歌 词
部 经 常伴 随 较 为 自由 的延 长 音 , 和 一 般 要
求 较 高 结 构 的劳 动 号 子 并 不 一 样 。 有 着 较
《 槐 花 几时开》 是一 首广泛流 传 的四
川 民歌 . 依 据汉族 民歌进行 分类 , 其 属 于

样 的感 受 该 首 曲子 的构 思 结 构 十 分 简 单 和 明了 . 在 方 言 性 的 歌 词 下 直 接 将 少 女 的
歌 曲上 句 。 采 用 歌剧 宜叙 的手 法将 女 子 盼 望心上人 回归的思念 之情充 分的表达 了 出来 . 而 起 合 句 上 的 变 化将 戏 剧 性 的 矛 盾 情 绪 充 分 的 突 出 了起 来 ,在 歌 曲下 句 , 母 亲 对 女 儿 的 询 问将 女 儿 的思 绪 打 断 . 虽 然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音乐特点分析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音乐特点分析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音乐特点分析作者:刘蕾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0期摘要:《槐花几时开》是一部虽然短小但感情丰富的作品,不管是其音乐结构还是其语言,抑或剧情都将旋律的和谐美充分体现了出来,其结合了川南当地的环境和生活情况,采用了幽默而矛盾的手法将人物的心理表情动作充分地描述了出来,因而是一首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民歌。

关键词: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音乐特点分析《槐花几时开》是一首广泛流传的四川民歌,依据汉族民歌进行分类,其属于一首抒情的山歌作品。

而对于四川南部的山歌来说,其又称为“晨歌”,其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有的体现了劳动生活,有的体现了爱情生活,还有的体现了民间的传说抑或集体的智慧等等。

而就《槐花几时开》的歌词内容分析来看,其是一类爱情作品的体现,在歌词中将母女俩的心情和神态充分描述了出来。

表达的是一位处于热恋中的少女期待自己的心爱之人早点回来的焦急心情。

整首曲子的构思十分淳朴,并且结构十分巧妙,反映的感情十分亲切。

整首曲子有着高亢而嘹亮的声调,并且悠长而质朴。

在该民歌的歌词里面还衬入了一些具有地域特性的衬词从而使得其能够自由的拖长。

另外,该民歌有着较为自由的节奏并且在乐节、句、段的尾部经常伴随较为自由的延长音,和一般要求较高结构的劳动号子并不一样。

有着较为规整严谨的形式结构,由起乐句、承乐句、转乐句和合乐句四个句子组成。

这也是山歌中见得较多的曲式,在南方的多个省域中都采用这种山歌结构。

可以说整首民歌具有清新流畅且优美婉转的旋律,唱起来会让人觉得上调容易,朗朗上口,因而较为亲切和自然,故而有着较为广泛地流转。

不少歌唱家诸如李双江等都唱过这首民歌。

因而研究《槐花几时开》的音乐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鉴于此,笔者结合个人心得,分析下《槐花几时开》的音乐特点。

一、《槐花几时开》的民歌体裁对于山歌来说,其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一般山歌,一类是放牧山歌,还有一类是田秧山歌,而《槐花几时开》就属于一般山歌。

槐花几时开(晨曲) (2)

槐花几时开(晨曲) (2)
《槐花几时开》
歌词:淳朴含蓄,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富于
想像,体现了东方人含蓄的特点。衬词“啥”、 “啥子”体现了四川方言的特点。
节奏:节奏自由,富有山歌特点。 旋律:优美流畅,琅琅上口。衬腔的运用,即
加强了语言的地方色彩,又渲染了幽默乐观的情 趣。
地域:四川宜宾地区
《拔根芦柴花》
秧田歌:主要用于插秧、耕耘、车水等劳
朝鲜族 (抒情谣)
蒙古族 (长调)
苗族 (飞歌)
藏族 (囊玛)
曲名 演唱形式 节拍节奏 音调
赞歌 阿里郎
男声独唱 4/4拍
曲调激情奔 放、音域宽
节奏自由 广
女声独唱 ¾拍
抒情
阿玛嘞火 女声独唱
2/4 4/4拍 旋律优美、抒情 节奏鲜明 欢快
歌唱美丽 的家乡
女声独唱
节奏自由
《对花》
咸水歌:一般采用男女对歌的形式,
歌词为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较自由, 同节上下句同韵,换节可以转韵
歌词:质朴简练,衬词富有地方特色 节奏:节奏规整 旋律:抒情委婉,曲调优美 地域:广东中山
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
“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 思。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 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 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每个歌班包括至 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多声部、 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 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 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 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 间友谊,是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一种 和谐之声。
节奏:节奏自由,富有山歌特点 旋律:音域宽广,旋律高亢刚健又抒情
缠绵。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富有 浓郁的西北民歌特点。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旋律形态特征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旋律形态特征
间( 槐花 即将 开 放 的 时 节 ) , 地点( 高 山下 的农 舍 前 ) , 人物 ( 娘
4乐 音 组 织 .
与女儿) 曲调的四句结构也具有 简明易唱 , 感情真挚的特 点。 词曲的契合程度 高, 之间又相互映衬呼应, 歌词为旋律 的唱腔
其 表 达 的感 情 更加 传神 。 采 用 递 进 式 的 逐层 展 开方 式 ,而 是 利 用 上 下 旬 式 的两 句 体 为
《 槐花几 时开》 是一首 D羽五声调式的歌 曲, 这种音阶调 式在 川南一代 的民间音乐中时常用到 ,很有原生地地域性特
由嘹 亮 的呼 喊 式音 调转 为低 八 度 的耳 语 式 演 唱 ,然 后 一 个 十 征 。 《 槐花 几 时 开》 曲调 高 昂 , 朴素 热 烈 , 情 真意 美 , 为我 们 展示 度 大 跳 恢 复 至 歌 曲开 始 时 的 音 区 , 造 成 感 情上 的起 伏 和 波澜 。 了一 幅 地 域 色 彩浓 郁 的 民俗 风 情 的 美丽 画卷 。率 真 的 四川人
作 者却 在 这 里 运 用 了 四 句 体 的 复 述性 叠式 乐段 结 构 。
1 . 2词 曲 结构 的 同异
音“ l a ” 结束, 也是下行 。二三句 中间一个低沉平缓的过渡 , 接
着 第 三旬 和 第 四句 也 都 是 开 始 高音 结 束 低 音 ,音 线下 行 。 这

歌词 曲调 的契合 有利 于表达整首作 品的感情 。《 槐花几
《 槐花几时开》的歌词用 了简短 的四句七言, 就将少 女怀 音 线 是 指 由音 高 走 向的 变化 而 形 成 的起 伏 线 条 。全 曲的 春 望 郎来 的情 感 表 达 得 淋 漓 尽 致 。这 种 四句 七 言 的 歌词 格 式 最 高 音是 开头 的高 音“ d o l ” , 最 低 音 是 结尾 的 “ I a ” , 两者 相 差 十 为音乐旋律的发展唱腔提供了方整对称 的基础结构,按照常 度 , 整 首 歌 曲的音 线走 向是 趋 下 的。分旬 来 看 , 第 一句 以高 音 理这种歌词格式最适合 配置起承转合 的典型旋律格式,然而 “ d o l ” 开始 , 以“ mi ” 结束, 音线下行 , 第二句 以" s o l ” 开始 , 以低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旋律形态解析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旋律形态解析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旋律形态解析
《槐花几时开》是一首典型的四川民歌,源自峨眉山脉的川南山区。

这首歌旋律优美,歌词唯美动人,反映了川南山区农民对家乡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本文将针对这首歌曲
的旋律形态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的四川民歌。

第1段:C-D-E-F-E-D-C
这一段旋律属于慢板,音高低沉,充满典型的乡村气息。

以C为起点,顺次向上跨越C、D、E、F四个音阶,然后再回到E、D、C,构成了一种典型的“上行加两次下行”的结构。

这种音乐形式非常常见于农村音乐中,既简单优美,又容易唱,很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这一段旋律与第1段旋律相似,依然以C音为起点,逐渐向上跨越C、D、E、F四个音阶。

这段旋律简短而流畅,表示了歌手对槐花的赞美,也突显了川南山区自然环境的美丽
和独特。

这一段旋律较为抒情,以F音为起点,顺次向上跨越F、G、A三个音阶,然后向下行进,有如波动的山间溪水,旋律优美而流畅,令人陶醉。

这段旋律还表达了歌手对家乡美
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令人动容。

这一段旋律与第1段旋律相同,不过这次唱法更加着重于音阶的跳跃,丰富了旋律的
表现力。

这一段旋律的重复,让整首歌曲的结构更为清晰明了,也有利于听众加深对歌曲
的印象和理解。

总结:。

高高山上一棵槐——论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艺术美

高高山上一棵槐——论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艺术美

Northern Music高高山上一棵槐——论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艺术美张云毓 杨少昆*(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摘要】《槐花几时开》是一首古老而富有艺术生命力的四川民歌,早在光绪年间就有记载。

无论是从语言还是从旋律上,都具有深厚的四川音乐特点和浓郁的音乐风格。

本文从《槐花几时开》的产生背景、唱腔特点、音乐结构和演唱技巧的角度出发,探究它的艺术美。

【关键词】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演唱技巧;艺术美【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早期的四川民歌以独唱为主,形式较单一,节奏较自由, 声音质朴而富有魅力, 体现出了四川民歌的原生态。

要说四川的语言有什么特色?经过大量的资料查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咬字发音与普通话音调相同,但是声调不同,四川方言的音调分为四种: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种。

所有声母是“n”都读成“l”;四川方言中没有翘舌音。

一、《槐花几时开》的艺术特征(一)《槐花几时开》的产生背景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是以“晨歌”为基础,它的歌词最早出现于光绪年间,是一首年代久远并富有生命意义的民歌代表作。

如果要说《槐花几时开》的产生背景,它最早发表于1950年的《西南站报》上,后来由我们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蔡紹序演唱后而被人民熟知,在全国广为流传。

而现在广为流传的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是在《神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来。

(二)《槐花几时开》的唱腔特点恰到好处的“衬词”运用是这首歌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歌词中连续出现了5个衬词“哟喂”常被用于句尾,表达一种感叹语气。

另外它保留了《神歌》唱腔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歌曲的旋律由四川南部宜宾地区的方言谱写,方言的融入不矫揉造作,凸显了浓郁的川南地区音乐风格,表达了姑娘对心上人思念的真实情感。

(三)《槐花几时开》的音乐结构此曲建立在民族五声羽调式上,首句旋律高开低走,符合四川地方音乐的地域特征。

槐花开盼郎来——浅析四川山歌《槐花几时开》的艺术特色

槐花开盼郎来——浅析四川山歌《槐花几时开》的艺术特色

103音乐鉴赏槐花开,盼郎来 ——浅析四川山歌《槐花几时开》的艺术特色摘 要】【本文主要从曲体结构、衬词、歌曲旋律三大方面浅析四川山歌《槐花几时开》的艺术特色,并通过其独特的戏剧性品味经典山歌魅力所在。

关 键 词】【四川山歌 《槐花几时开》 曲体结构 衬词《槐花几时开》是宜宾地区的一首传统山歌,为四川山歌的经典之作,曲中借用“望槐花”,将一位堕入爱河的女子盼情郎相会的形象,通过简单的四句歌词描绘得细腻精致。

曲子高亢、嘹亮,却时刻透露着农村姑娘情窦初开的羞涩情怀。

身在槐树下,手把栏杆处,寻觅着情郎的身影,沉浸在甜蜜的爱河里。

母亲的出现,姑娘巧妙、机灵地回应。

小小的戏剧化处理,给曲子增添了有趣的细节,艺术特色耐人寻味。

这曲“槐花”由起、承、转、合的四句结构。

“起”句:高高山上一树槐,简单地介绍了地点、人物、事情。

“承”句的“手把栏杆”,很自然地让听众联想到一位妙龄姑娘登高望远的“望郎”的画面:手扶着栏杆,倾出去了的身子在寻觅情郎的身影,既激动、着急,又腼腆、含蓄。

此处透露出的爱情美好,细腻得让人意犹未尽。

歌曲“转”的出现,把人从爱情的细腻美好中“揪”出来。

“娘问女儿你望啥子”,镜头直接从对爱请幻想的甜蜜画面切入到现实中。

母亲自然看出自家闺女的心思,姑娘却含羞隐瞒,两个人物的内心各自“有戏”,两者的心理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戏剧的效果让此处“转”得极为微妙,画面因此变得丰富精彩。

“合”的部分,是姑娘巧妙对答母亲问题的内容:“我望槐花几时开”寄托的满满是“我望情郎何时来”的期盼,机灵的姑娘实在让人怜爱。

歌词里的衬词:“高高山上(呦呵)一树(喔)槐(呦喂),手把栏杆(哈)望郎来(呦喂)”。

“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喂),呃,我望槐花(哈)几时开(呦喂)”。

一方面是为了让曲子的曲调更丰富饱满,另一方面是山歌高歌吆喝的作用所在。

衬词的加入让这首四川山歌更富有了地方的特色,也更具有四川方言的语言魅力,让听众对很容易地对它产生语言上的共鸣。

槐花几时开(晨曲)-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

槐花几时开(晨曲)-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

槐花几时开(晨曲)-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一、歌曲简介《槐花几时开(晨曲)》是一首描写春晨景象和生活情趣的乐曲。

这首曲子出自民歌艺人安德海所作《槐花几时开》一曲,由广东省音乐家協會委託填詞作曲家劉家昌和朱正名为广州市编曲,经过多次修改,最后于1985年冬季完成。

乐曲旋律婉转悠扬,富于广府地方特色,曾被誉为“天籁之音”。

二、歌曲风格这首歌曲的旋律属于粤调,旋律悠扬婉转,曲子整体古朴典雅、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感人至深,曾被誉为“南国韵味,珠江之声”。

三、歌曲背景广州市是著名的“花城”,四季花香引人入胜。

广州市民喜欢在春天赏槐花,而《槐花几时开(晨曲)》就是源于此。

歌曲的背景就是广州市的春天,描述了清晨起床听鸟叫、赏花一事。

四、歌曲歌词清晨早早起,听鸟儿叫声来。

慢慢走,小路上,露水滴落滴滴嗒。

槐花几时开,好香好美哦!花香扑鼻又心曠,好不快哉!扑一把,花儿香,难以抵挡哦!赏花人,一二三,逶迤而去又来。

心归田野趣,慢步步又生趣。

蛙声长,虫儿叫,乐天知足无忧处。

五、歌曲欣赏这首歌曲旨在让听众感受广州春天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当旋律优美的古筝声响起,伴随着歌手甜美而清脆的声音,唱出歌曲中的诗句:“槐花几时开,好香好美哦!”,让人们仿佛能够看见广州春天的富饶美丽。

同时,这首歌曲也展现了南国人的豁达乐观,掌声响起,人们的心既深深感受到这首歌曲中所蕴含的浓郁文化底蕴,又随着旋律舞动而释放出内心的欢愉。

六、歌曲教学这首歌曲适合在中小学音乐课上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风格,然后再带领学生欣赏这首歌曲,了解歌词的意思和曲调的特点。

之后可以分组让学生演唱对唱,或用乐器伴奏演奏乐曲,了解乐曲的配器和演奏技巧,对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七、结语作为一首广府民歌,这首歌曲凝聚着南国人民对春天的美好祝愿,让人们感受到了广州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淳。

相信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歌曲,可以更好地了解南国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旋律形态特征
作者:刘燕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0期
摘要《槐花几时开》是四川宜宾地区广为传唱的一首民间歌谣,它的歌词简单淳朴,曲调优美,其富含的感情直接且真挚动人。

歌曲由“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构成,旋律随着歌词内容的发展和感情的起伏而变化,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槐花几时开》旋律形态曲式音乐骨架音线起伏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旋律是一首歌曲的灵魂和基础,是最能表达人内心感受的艺术语言。

由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的横向排列组织而成。

《槐花几时开》的曲式、节奏、节拍、音线起伏、乐音组织等方面有独特的旋律形态特征。

1乐曲的结构形式——曲式
1.1词格与旋法
《槐花几时开》的歌词用了简短的四句七言,就将少女怀春望郎来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四句七言的歌词格式为音乐旋律的发展唱腔提供了方整对称的基础结构,按照常理这种歌词格式最适合配置起承转合的典型旋律格式,然而作者却在这里运用了四句体的复述性叠式乐段结构。

1.2词曲结构的同异
歌词曲调的契合有利于表达整首作品的感情。

《槐花几时开》词曲相通的地方是总体结构都是四句体。

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情真意切,言简意赅。

短短的四句歌词中交代了时间(槐花即将开放的时节),地点(高山下的农舍前),人物(娘与女儿)。

曲调的四句结构也具有简明易唱,感情真挚的特点。

词曲的契合程度高,之间又相互映衬呼应,歌词为旋律的唱腔发展提供的挥洒的空间,曲调亦使得歌词的意境予以升华,使其表达的感情更加传神。

曲调的四句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它并不像歌词那样采用递进式的逐层展开方式,而是利用上下句式的两句体为其乐思开启的基础,前后两个上下句相互叠合,曲旨既统一又有变化。

变化呈现于歌曲中的关键部位,一是第三句的开头。

由嘹亮的呼喊式音调转为低八度的耳语式演唱,然后一个十度大跳恢复至歌曲开始时的音区,造成感情上的起伏和波澜。

还有一处变化就是在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加了一小节桥腔。

这两处变化不仅表达显示了整首作品的情节内蕴,更是音乐旋律自身发展演变的需要,使全曲的乐思平添了生机。

2音乐的骨架——节奏与节拍
2.1节奏类型
《槐花几时开》以密集——疏松的短长型节奏为基础。

全曲四个乐句中的每一个乐句均分为两个乐逗,每一个乐逗的节奏型都呈现出先紧密后松散的形态。

这种表现在二四乐句尤为明显,第二乐句字位密集,仅占一拍时值;第四乐句字位相对稀疏,时值放宽一倍。

显而易见,第二句有意渲染女儿“望郎来”的鸡婆期待的心情,而第四句则重点描写那种故作镇定,若无其事的心情。

词曲结合关系上呈现出字密腔急,字疏腔缓的态势,这种节奏充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特征,有利于歌唱表演者自由抒发内心的情感。

2.2节拍类型
该曲运用的短长型节奏在大体规范的二拍子中自由的伸缩。

它给人以似整非整,似散非散,整散结合的听觉效果,情感重音的变化决定了节拍的轻重和疏急。

这样的节拍类型正适合随心所欲地表达田园式的爱情题材。

3音线伏
音线是指由音高走向的变化而形成的起伏线条。

全曲的最高音是开头的高音“dol”,最低音是结尾的“la”,两者相差十度,整首歌曲的音线走向是趋下的。

分句来看,第一句以高音“dol”开始,以“mi”结束,音线下行,第二句以“sol”开始,以低音“la”结束,也是下行。

二三句中间一个低沉平缓的过渡,接着第三句和第四句也都是开始高音结束低音,音线下行。

这一点非常符合当地人说话从高到低的语势,整首歌曲的旋律线条和本土方言的声调线条走势相当吻合,体现了原汁原味的民歌特征。

4乐音组织
4.1音程
通过分析整首作品的旋律我们发现,运用较多的音程为小三度、大二度和纯四度。

曲调基本由级进和小跳构成,色彩柔和的小三度,空灵饱满的纯四度和流畅滑进的大二度,非常形象的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的怀春少女。

4.2音阶调式
《槐花几时开》是一首D羽五声调式的歌曲,这种音阶调式在川南一代的民间音乐中时常用到,很有原生地地域性特征。

《槐花几时开》曲调高昂,朴素热烈,情真意美,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地域色彩浓郁的民俗风情的美丽画卷。

率真的四川人民用他们独特的方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将这一民间艺术很好的保存着,传颂着。

《槐花几时开》为我们呈现出的美丽有外在的,有内敛的,有静有动,有虚有实。

但这些不同形式的美总体来说还是一致的,和谐
的,它们共同为升华作品的艺术形象服务。

《槐花几时开》流传至今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久唱不衰的群众基础,说明了中国民歌具有独特的魅力以及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期待着民歌能在保存自己特色的前提下发扬光大,让四川的“槐花”开遍全国,开放的更美更艳。

参考文献
[1] 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 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 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4] 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黄涛.四川民歌旋律形态解析[J].音乐探索,20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