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论述

合集下载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民歌,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形式,是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

民歌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不论在哪个地区,民歌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

本文将从民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民歌的艺术特征1. 天然的、朴实的旋律民歌的旋律一般都是由普通民众在生活、工作中所创造的,旋律天然的、朴实的,往往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民间情怀。

在不同地区的民歌中,旋律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但都是以简单、朴实、易于传唱为特点。

2. 真挚的情感民歌是普通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创作的,因此它们往往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朴素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表达爱情、家国情怀,还是记录生活中的琐事,都是真挚的情感在其中流淌。

3. 简单的词藻和朗朗上口的歌词民歌的歌词通常是以朴实的语言形式,词藻简单、易懂,但又能深刻地表达出人们的情感和生活经历。

歌词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是民歌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4. 栩栩如生的民间风情民歌所描绘的题材丰富多样,有的是以歌谣形式传唱,有的是以灵歌、山歌等多种形式存在。

而这些歌曲往往都是展现出民间生活的风情,描绘了农村、牧区、山区等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5. 传承性民歌是代代传承的文化形式,它们是普通人创造、传唱并传承下来的,包含了丰富的乡土和民族文化内涵。

正是这种传承性,使得每首民歌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统。

二、民歌的演唱风格1. 真情演唱由于民歌的特点是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演唱时往往需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民歌演唱需要歌手以真情投入,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歌声传达出来,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歌手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2. 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民歌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这也会在演唱风格中有所体现。

山地民歌的演唱会更加贴近自然、淳朴,而北方民歌的演唱则更加豪放、豪迈,体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

3. 传统唱腔民歌的演唱通常采用传统的唱腔,比如川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中的唱腔,歌唱风格上更注重对唱腔的传承和继承。

瑶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瑶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瑶族民歌的音乐特点瑶族特别重视宗教仪式,在“耍歌堂”和“坐歌堂”的仪式中经常演唱歌堂歌,来表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还有瑶族民歌中的知识歌和劳动山歌,瑶族人民通过民歌演唱的方式把生产劳动的知识、农业季节、自然知识以及生活的伦理道德等全都表现出来。

一、方言演唱:瑶族民歌生动活泼我国各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都是采用本民族本地区的方言土语进行演唱的,瑶族民歌也是这样,而且极具地方特色。

通过方言和民歌的有效结合,可以使民歌更加生活化,没有了格律的限制,也更加生动活泼。

比如说“,礼节歌”中有这么一段:金树开花喷喷香,金口一开歌悠扬,亮的三树叶青青,亮的旱水汪汪。

生我青山算我乖,爱我的人爬出来,我的名叫香菇妹,爱吃荤菜半身斋。

瑶族的语言大部分都是由单章节语音构成的,每一个音、每一个字都有声母和韵母在里面,为了区分不同的单音字,一般在说话的时候会运用不同的语调,在此以外,还有语调的快慢、长短以及音色的差异等。

瑶族民歌一般篇幅都比较小,但是却很感人,具有一种音乐穿透力,而且通俗易懂,容易让人记住。

瑶族民歌的音调都具有民族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音乐善于表现生活,并和方言紧紧在一起。

瑶族民歌来自于人民劳动、娱乐之中,反映了瑶族人民的基本生活情况,其中瑶族民歌的语言就十分具有生活化气息,不仅通俗易懂而且非常口语化,因为口头创作有很大的灵活性,没有太多的约束,这使得瑶族民歌呈现一种大众化色彩。

瑶族人民在长期的集体劳动中,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愿望而进行民歌演唱,其演唱语言都是在平时生活中产生的,歌词和曲调也都可以集体改编,极大丰富了民歌创作。

总体来说,瑶族民歌是当地民俗和当地方言土语通过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是一种纯粹的“口传音乐文化”,演唱语言和旋律、音色都和本地方言密不可分,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

二、曲调婉转:瑶族民歌演绎故事瑶族民歌一般采用五声调式,五声调式中的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羽调式、徵调式都有所应用。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山东民歌是山东地区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其音乐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调特点:
山东民歌的音调特点主要表现在音域广、音势豪放、曲调独特等方面。

山东民歌的音域通常较宽,音调变化多样,旋律起伏跌宕,富有戏剧性和感染力。

曲调独特,常呈现出高亢激昂的特点,优美而悦耳。

二、语言特点:
山东民歌的语言通常采用当地方言,表达出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追求。

它的语言简练、地方特色鲜明,富有地域感。

山东民歌的歌词朴实自然,常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传承,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和爱情的思考与追求。

三、节奏特点:
山东民歌的节奏感强烈,常常带有鲜明的节拍和节奏的变化。

它的节奏感强烈,旋律明快,韵律变化多样。

常常配合着打击乐器的节奏,使得山东民歌的节奏感更加突出。

四、伴奏特点:
山东民歌的伴奏常常用到打击乐器,如鼓、锣等,给人一种热烈、豪放的感觉。

山东民歌中也常常使用琵琶、二胡等弹拨乐器作为伴奏,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五、歌唱特点:
山东民歌的歌唱特点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山东民歌的歌唱方式独特,音色饱满,歌者常常以高昂而激情四溢的唱腔表达情感,给人强烈的听觉冲击力。

山东民歌具有音调特点突出、语言地方特色鲜明、节奏感强烈、伴奏热烈豪放、歌唱方式激情四溢的音乐特征。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山东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山东民歌是指传统的山东地区民间歌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特征。


音乐特征方面,山东民歌与其他地区的民歌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调高亢
山东民歌的音乐特点之一是音调高亢,表现出地方特有的豪迈、豁达和震撼力。

在歌
曲演唱过程中,歌手会用高亢的声音表达情感,以引起听众的共鸣,增强歌曲的情感感染力。

此外,山东民歌的音乐中还常常出现高音段的起伏和变化,使整个歌曲音乐情感更加
丰富。

二、节奏鲜明
山东民歌的节奏鲜明,常常以快速的节奏为主,表现出地方特有的生动和活力。

在演
唱过程中,歌手会配合节奏,使歌曲更加动感和活泼。

此外,山东民歌的节奏变化多样,
常常有加快、减缓等情况出现,使整个音乐更加有变化和趣味性。

三、音乐结构明晰
山东民歌的音乐结构明晰,常常以句子和段落为单位,使整个歌曲结构清晰、流畅。

此外,山东民歌的旋律曲调多样,有节奏快的、节奏慢的,还有像《水调歌头》、《二泉
映月》一样的慢板情歌等,从而使整个歌曲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四、歌词生动形象
山东民歌的歌词生动形象,富有地方特色和民间色彩。

歌词常常表达人们的生活、情
感和思想,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文化内涵。

此外,山东民歌的歌词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
历史、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热爱,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传承。

综上所述,山东民歌具有音调高亢、节奏鲜明、音乐结构明晰和歌词生动形象等特点。

这些音乐特点不仅彰显了山东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民间文化,也传承了山东地区的历史
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民歌的特点与传唱

中国传统民歌的特点与传唱

中国传统民歌的特点与传唱中国传统民歌是中国音乐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传唱方式。

本文将从旋律、歌词、主题和传承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民歌的特点与传唱。

一、旋律特点中国传统民歌的旋律通俗易懂,富有朴实的乡土气息。

旋律简单明快,容易上口,掌握起来不需要专业的音乐知识。

这使得中国传统民歌能够广泛传唱,深入人心。

另外,中国传统民歌的旋律多呈现出丰富的音乐形式。

有的民歌旋律悠扬动听,如《茉莉花》,给人以愉悦的感受;有的民歌旋律欢快跳跃,如《啊里巴巴》,给人以欢乐的感觉;还有的民歌旋律平缓抒情,如《梁祝》,使人产生深情的共鸣。

这些不同的音乐形式,丰富了中国传统民歌的艺术表达。

二、歌词特点中国传统民歌的歌词通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感受。

歌词内容包括了对自然、生活、爱情、乡土、民俗等多个方面的描写,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例如《茉莉花》歌词写道:“茉莉花呀开得好,香飘万里绕人家”,简单的词语表达了花开香气的美好,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中国传统民歌中,也有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和人文关怀的歌词。

这些歌词用朴素的语言探讨人生哲理,传递着智慧和感悟。

如《昨夜小楼又东风》中的“世事如棋,落红满径”,以简洁隽永的词句展现了岁月变迁和人生无常的主题。

三、主题特点中国传统民歌的主题广泛丰富,涉及了社会、思想、情感等多个领域。

其中,反映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歌曲较为常见,例如《土家情歌》歌词描述了土家族人民勤劳、热爱生活的品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中国传统民歌中也表现了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丰富的情感主题。

歌曲通过描写感人的爱情故事、忠诚的友情和对家国的眷恋表达出深厚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民歌背后传递的情感力量。

四、传承方式中国传统民歌的传承方式多样。

在古代,传统民歌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由老一辈的人传给后代。

在农村和乡村,通过在田间劳作、聚会、婚庆等场合唱歌的形式,实现了传统民歌的传承与流传。

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论述

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论述

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论述一、水族民歌的音调特点笔者据以分析的水族民歌乐谱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水族分卷》(共计30首)、《贵州水族仡佬族民间音乐》(水族民歌37首)。

其中有13首重复出现,所以共计54首水族民歌作为笔者定量分析的基础。

笔者借鉴蔡际洲提出的曲牌体音乐程式性与非程式性特征的研究方法②运用于水族民歌音调特征的分析之中。

以水族民歌曲调的终结音、调式音阶、音域、节奏型、旋律音程作为分析民歌音调特征的要素。

我们认为民歌旋律的调式一般都带有一定的游离性,分析中取终结音作为调式主音得出水族民歌的调式运用情况;节奏型是奠定歌曲性格特点、情绪特征的构成因素,主要节奏型的运用是构成民歌音调特征的有机组成部分;旋律音程(跳进音程与总音程数量)的运用对于旋律的起伏以及旋律的风格有决定性的作用;音域反映了民歌的地域性特征。

在上述定性分析模式的基础上,显示出水族民歌音调的一般特征。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水族民歌旋律的终结音绝大多数为宫音,调式以宫调式为主,其次为商调式;五首角调式民歌中有四首是儿歌,徵调式、羽调式歌曲各一首。

其中羽调式的歌曲为巫师所3唱,旋律与语言音调调值结合精密,终结音羽音出现时值短,羽音前面有个长时值的宫音,笔者认为羽调式终结音疑为语气习惯音调所致,这首歌曲的调式具有宫调式的特点。

第二,水族民歌的旋律音阶以级进为主,辅以re-sol、do-升fa、so(l 升fa)-do的音程跳进,且这类跳进音程的出现频率极低。

调式音阶do-re-mi-sol 类型的歌曲占57%。

由于缺少测音设备对水族民歌的音高进行测量,在笔者的听力认知内认为do-re-mi-升fa调式音阶类型的歌曲中,升fa音比十二平均律的升fa音要高。

笔者在实地调查中没有发现do-re-mi-fa类型音阶的歌曲,笔者将这类型的歌曲请水族歌手演唱,得到的音阶仍是do-re-mi-sol或do-re-mi-升fa,可能是由于个人听力的差异导致调式音阶的不一致,这涉及民歌的译谱问题。

民歌的艺术特点总结

民歌的艺术特点总结

民歌的艺术特点总结引言民歌是反映民众生活、表达民众感情、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

它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本文将从旋律、歌词、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对民歌的艺术特点进行总结和解析。

旋律的特点1.简约而朴实:民歌旋律常以简单的音符组合而成,旋律线条简洁明了,富有朴素和自然之美。

2.旋律的曲调多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歌旋律曲调丰富多样,在旋律上常受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的影响。

3.优美而扣人心弦:民歌旋律常以优美的旋律线条和动人的音乐旋律吸引人们的注意。

歌词的特点1.朴素而真实:民歌歌词常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人们的真实感受,反映民间生活和情感。

2.富有表现力:民歌歌词通常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可深情描绘人们的喜怒哀乐,表达个人和民众的情感。

3.文字简洁而富有意境:民歌歌词用词简练明了,富有意境,往往能让人们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表达方式的特点1.自由而灵活:民歌的表达方式具有自由而灵活的特点,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规则,常以个人和民众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2.朗朗上口:民歌的表达方式往往以简单直接的语言和鲜明明了的旋律,在民间口耳相传中迅速获得认同和流传。

3.舞蹈与乐器结合:民歌常常与舞蹈和乐器结合在一起,通过身体的动作和乐器的伴奏来增强表达效果,营造独特的艺术氛围。

结论民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通过对旋律、歌词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的总结和解析,我们可以发现民歌以其朴实无华的旋律和歌词,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深情表达人们的情感和生活,成为了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同时,民歌也展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呈现方式,对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根据需要添加参考资料,格式可以使用Markdown的引用格式)。

中国民歌的调式

中国民歌的调式

中国民歌的调式
中国民歌的调式丰富多样,其中宫调、商调、角调、徵调、羽调是最常见的调式之一。

宫调以宫音为基础,属于大调音阶,音域较为广泛。

宫调的音色明亮、舒展,给人以开放、宽广的感觉。

在欢快的场合,如庆祝活动和婚礼等,宫调的节奏明快,常用于表达欢乐和热烈的气氛。

商调以商音为基础,属于小调音阶,音域相对较窄,音色较为凄婉、悲哀。

商调的快节奏曲调多用于表达磨难、悲痛或战乱等困境下的坚强和抗争精神。

商调的慢节奏曲调则更多地表达了深沉、内敛的情感,如对亲情、友情或爱情的思念和祝福。

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的调式外,中国民歌中还有许多其他调式,如五声调式、六声调式、七声调式等。

这些调式都以五声音阶为基础,通过不同的组合和排列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力。

五声调式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基本的调式之一,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组成。

五声调式的音乐风格纯朴、简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六声调式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清角或变宫两个音级,形成了宫、商、角、徵、羽、清角或宫、商、角、徵、羽、变宫的音级组合。

六声调式的音乐风格比五声调式
更加丰富多样。

七声调式是在六声调式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偏音,形成了宫、商、角、徵、羽、清角、变宫或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的音级组合。

七声调式的音乐风格更加复杂多样,具有更高的艺术表现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论述一、水族民歌的音调特点笔者据以分析的水族民歌乐谱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水族分卷》(共计30首)、《贵州水族仡佬族民间音乐》(水族民歌37首)。

其中有13首重复出现,所以共计54首水族民歌作为笔者定量分析的基础。

笔者借鉴蔡际洲提出的曲牌体音乐程式性与非程式性特征的研究方法②运用于水族民歌音调特征的分析之中。

以水族民歌曲调的终结音、调式音阶、音域、节奏型、旋律音程作为分析民歌音调特征的要素。

我们认为民歌旋律的调式一般都带有一定的游离性,分析中取终结音作为调式主音得出水族民歌的调式运用情况;节奏型是奠定歌曲性格特点、情绪特征的构成因素,主要节奏型的运用是构成民歌音调特征的有机组成部分;旋律音程(跳进音程与总音程数量)的运用对于旋律的起伏以及旋律的风格有决定性的作用;音域反映了民歌的地域性特征。

在上述定性分析模式的基础上,显示出水族民歌音调的一般特征。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水族民歌旋律的终结音绝大多数为宫音,调式以宫调式为主,其次为商调式;五首角调式民歌中有四首是儿歌,徵调式、羽调式歌曲各一首。

其中羽调式的歌曲为巫师所3唱,旋律与语言音调调值结合精密,终结音羽音出现时值短,羽音前面有个长时值的宫音,笔者认为羽调式终结音疑为语气习惯音调所致,这首歌曲的调式具有宫调式的特点。

第二,水族民歌的旋律音阶以级进为主,辅以re-sol、do-升fa、so(l 升fa)-do的音程跳进,且这类跳进音程的出现频率极低。

调式音阶do-re-mi-sol 类型的歌曲占57%。

由于缺少测音设备对水族民歌的音高进行测量,在笔者的听力认知内认为do-re-mi-升fa调式音阶类型的歌曲中,升fa音比十二平均律的升fa音要高。

笔者在实地调查中没有发现do-re-mi-fa类型音阶的歌曲,笔者将这类型的歌曲请水族歌手演唱,得到的音阶仍是do-re-mi-sol或do-re-mi-升fa,可能是由于个人听力的差异导致调式音阶的不一致,这涉及民歌的译谱问题。

由于缺少精密仪器的辅助,使得所采录的民歌在音高上的确定成为了难点,影响了水族民歌的分析研究工作。

第三,水族民歌的音域多为五度和四度,六度、七度音域的歌曲各占两首。

可见水族民歌的音域不宽,其演唱的难度不大。

另外,水族民歌的节奏型以二分、四分、八分节奏为主,大多数民歌的节拍不固定,其中只有儿歌具备规整的节拍和节奏。

水族音乐研究专家李继昌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水族民歌音调有“调随腔走”的特点。

后有贵州水家研究协会的蒙锡彭提出水语字声调与乐调对应:一调(13)对应do,二调(31)对应re,三调(33)对应mi,四调(52)倾向升fa、sol,六调(55)对应sol。

认为掌握水语字调与乐调的对应关系后,记录水族民歌曲调就容易了。

我们在水族民歌的实地调查中发现水族民歌与水语声调之间存在一些规律性的,具备李继昌提出的“调随腔走”的特点。

水族民歌旋律音调与水语声调之间自有一套内在的规律。

笔者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民族音乐论集》中读到杨锦和的论文《论谈傣族语言诗词与民歌曲调的关系》,文中第一部分傣族语言六声与民歌旋律关系的论述促使笔者对于水族民歌音调的形成产生了思考,欲借鉴杨锦和的方法对水族民歌音调特征进行分析,以便在上述两位水族民歌研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补充。

据语言学家的研究,水语的声调分为6个舒声调,4个促声调。

笔者根据水族声调调值特征将水语舒声第6调与促声第7调分为55(高平调),舒声第3调分为33(中平调),舒声1调分为11(低平调),舒声4调分为53(高降调),舒声2调与促声8调分为31(中降调),舒声5调分为35(中升调)。

同时按照声调调值类别的近似关系,将高平、高降、中升划归为声调调值中的高范畴声调;将中平、中降、低平划归为声调调值中低范畴的声调。

我们通过一首水族民歌①来看一下各声调在歌曲中音域的安排和处理情况。

1.高平、高降、中升为高范畴的声调,体现在民歌旋律音阶中的对应音高为sol、升fa、mi三音,中平、中降、低平为低范畴的声调,体现在民歌旋律音阶中的对应音高为re、do二音。

2.两个不同范畴声调相连接,如高范畴连接低范畴声调,旋律音高线条呈下行的走向,低范畴连接高范畴声调,旋律音高线条呈上行的走向。

为了旋律的平稳进行,在高范畴与低范畴声调的连接之间偶有使低范畴声调对应的音高偏高二度或是高范畴声调对应的音高偏低二度的现象。

在个别情况下几个低范畴声调之间间插的高范畴声调对应的音高可偏低一个二度音程。

3.同范畴的两声调相连,音调旋律多以同度进行或是加以二度、三度的级进进行装饰。

4.水族民歌句首、句尾的旋律音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原因为句首是前喊性的固定引言、句尾是固定的衬词,两者都具备一个稳定的语言声调框架,使得水族民歌形成了一个仅句首、句尾音调较为固定的歌曲形态。

即便是由于水族不同地区方言的影响,仍然呈现出旋律形态较为一致的句首与句尾的旋律音调,即李继昌等研究者所说的水族民歌有一个固定的歌头和歌尾。

5.由于水族民歌歌词声调不同,受歌词声调的限制,水族民歌没有形成固定的旋律音调唱多段歌词的歌曲形式,同时也造成了水族民歌调性的游离性特征。

由此看来,水族民歌的音调特征可概述如下:水族民歌音调的节奏较为简单,节拍自由;调式以宫调是为主;调式音阶有do-re-mi-sol和do-re-mi-升fa两种;旋律音程以级进为主,较少跳进;旋律音调的形成与水语语音的调值之间有着程式性的。

这种程式性的可以看做是水族民歌在代际传承的历史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规则,是水族民歌的“民族密码”。

水族民歌的音调特点展示了水族民歌古朴的风格色彩。

水族民歌简洁精练的音调特征是水族人民保存民族文化自然选择的结果。

水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民歌承载着民族文化知识传播的重任,水族民歌的实用性功能远远超过了其艺术审美功能。

水族民歌音调的简洁性特点使水族民歌便于传承,有利于长时间的演唱。

同时由于水族民歌歌词的独特结构和压腰脚韵的诗性思维特点,民歌音调的选择就更应为歌词的构思创造条件,使歌手不用为旋律音调的选择而分心,集中精力进行歌词的编创。

二、水族民歌的口传性传播与传承水族民歌多在婚丧嫁娶、节庆吉日的场合演唱。

民俗活动时间是水族人熟悉民歌曲调和丰富自身水族民歌储备量的最佳时期。

水族民歌的传承不存在正式的师承关系和正规的学习渠道,属于自然形态的口传性传播。

后辈水族人多是在各种场合耳濡目染,有意模仿,日久便有所成。

水族地区也存在家庭长者对后辈子孙偶尔有意识的教唱行为,但不成为水族民歌传承的主流方式。

水族民歌的传承方式正如蒲亨强教授提出的“剽学”方式,“即基于兴趣动机的,采用偷听或模仿式的,教学关系、内容、目的、场合、时间极其灵活自由的传承方式”。

①旁听、揣度是掌握水族民歌的主要途径。

现阶段,黔南都匀市水族民族乡与三都水族自治县推行水族文化进课堂的教育实践研究,包括水族民歌在内的水族文化得以传播与传承。

笔者在水龙民族中学、阳和民族中学的调查中得知,现今水族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实行遭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

如水书的内容涉及风水、测日子等知识,在无神论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下学生们将水书上的这部分知识当成迷信看待,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水族民歌传承的阻力在于水族语言的掌握。

城镇的学校教育以普通话为教学语言,加上学习任务的繁重,部分水族学生失去了学习水语的日常语言环境。

很多水族学生只能听懂本民族语言而不能言说是水族民歌传承的瓶颈。

我们在水龙马联村的调查中发现,马联村小学对一、二年级的学生用水语教学,从三年级才开始使用普通话教学,马联村小学的这种并不是有意为之的教学方式可为民族语言的保护提供帮助。

我们认为,保护民族语言环境是保护原生态民歌传承的根本。

笔者在三都县政府招待宴会和水各村水族卯节旅游接待以及三都县举办的水族民歌比赛等场合欣赏到了原生态的水族民歌表演。

各地开发旅游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浪潮也许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契机。

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背景下,赋予水族民歌一定的商品价值也可以成为水族民歌传承的辅助手段。

正如上文所论述的水族民歌音调特征的简洁性特征在于水族民歌所承载的实用价值功能,水族民歌的音调在时下追求歌曲的音乐性与审美性的意识形态之下难免显得不合欣赏者的口味。

水族民歌在当下的传承需要在已有音调的基础上做适度的改编以实现其审美价值功能,但改编要遵循不丧失掉本民族民歌特色为要。

如今,三都水族上由民歌手石绍霞演唱的歌曲虽有现代化的配器和旋律的加工,但不失水族民歌特有的韵味,可为水族民歌的改编提供借鉴。

我们认为,以三都水族自治县发展旅游经济为平台,不失时机的对外展示原生态的水族民歌表演;以政府为主导,主办水族民歌歌王争霸赛,促进民间传承民歌的积极性;以学校教育为平台,在中13①罗传开:《音乐与民族》,内部资料,1984年版,第83页。

②这部分观点与韦祖雄讨论所得,在此致谢。

小学阶段普及水族民间文化及民歌的教学;以文化部门为引导,组织力量对水族民歌进行加工改编,使水族民歌适合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

三、关于水族民歌音调特征的几点疑义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三都水族民歌的歌曲结构存在地域差别。

三合、水龙、塘州、中和等地的部分水族民歌没有前喊性的开头音调,直接起唱;而周覃、九阡的部分水族民歌有一个前喊性的音调,然后开始起唱。

水族民歌内部存在如此大的地域差别,个中原因值得音乐学工作者们深入调查。

在李继昌老师的水族民歌研究资料中记载:水族民歌调式音列为do-re-mi-sol,最高音sol在老年歌手或男性歌手的演唱中间或也唱成升fa,形成调式音列中的色彩变音。

笔者在20XX年9月开始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在水龙、中和、塘州、周覃等地妇女演唱的水歌中也出现了疑似升fa的音高。

笔者与李继昌老师的调查时间相差约30年,是否在这30年间,水族妇女演唱的音调受水族男子的影响?还是水族妇女演唱水歌的音调中也存在这个升fa音现象?水族儿歌的终结音均为mi,与其他类民歌的终结音形成明显的区别。

“以宫音为主音的音阶是吉祥的,适合于所有的各种场合。

人们出于实用的目的对男孩子演奏以角音为主音的旋律,因为这种旋律产生好战的情绪而且预示着长寿……”①水族多数民歌的终结音及儿歌终结音的选择也含有如此古老而深邃的内涵吗?从笔者的实地调查与三都水族音乐工作者录制的水族民歌录音资料分析来看,部分水族民歌结尾有一个下滑的尾音,结束于“la”,且结尾的“la”音在歌曲中乐句的结尾偶有出现。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在记谱中怎样对待这个结尾的下滑音,是完全忽略还是在记谱中注明这个结尾滑音,毕竟这个结尾滑音不是偶然现象,似乎成为了部分水族民歌的习惯性下滑音,有专家认为这个下滑音是水族民歌的特色。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怎样看待这个“la”音,作为结尾语气音可对于以往水族民歌音阶与调式的研究成果不构成影响,如果不作为结尾语气音处理,则对水族民歌调式与音阶是一种颠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