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资源综述

合集下载

国土情况汇报

国土情况汇报

国土情况汇报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域辐射广泛,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多样。

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地势起伏,山地、丘陵和高原占国土总面积的69.5%,平原和盆地占30.5%。

其中,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太行山脉、大兴安岭山脉等为我国重要的山脉地带,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

我国地表水资源丰富,拥有众多湖泊、江河和水库。

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纵横交错,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支持。

此外,我国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储量居世界第一。

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衰竭和污染问题,亟待加强管理和保护。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多种类型。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着严峻挑战。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生态环境多样丰富,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沙漠等多种类型。

我国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景观,包括熊猫、东北虎、藏羚羊等珍稀物种,以及长江三峡、黄山、张家界等自然景观。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包括森林砍伐、草原过度放牧、湿地开发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亟待加强。

总的来看,我国国土情况呈现出资源丰富、生态多样的特点,但也面临着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和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共同建设美丽的中国家园。

中国土地情况汇报

中国土地情况汇报

中国土地情况汇报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土地资源的国家,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土地的基本情况、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土地管理政策等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中国的土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土地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其中,耕地面积约为1.2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2.2%,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另外,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林地、草地、水域等各类土地资源,为国家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次,中国的土地利用现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农业方面,我国实行了多种耕作方式,包括旱作、水稻种植、果树种植等,以及大面积的园林、蔬菜和茶叶种植。

在林业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木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在城乡建设方面,中国的土地利用也呈现出多样性,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利用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农村改革等都在积极推进。

再次,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土地管理政策,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其中,实施了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加强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的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现状多样,土地管理政策完善。

然而,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希望通过本次汇报,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土地的情况,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土地资源保障。

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

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

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1.引言1.1 概述概述: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土地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生存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土地资源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使得其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我国土地资源的独特性表现在其广袤的面积和多样的地理特征上。

中国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三,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达城市到西部的广袤农田和草原,各地区的土地资源都各具特色,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我国土地资源的多样性表现在其丰富的地质构造和资源分布上。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是世界上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除了油气、煤炭、金属矿产等常见资源外,我国还拥有丰富的非金属矿产、水资源和农田资源,为国家的工业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土地资源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化带来的土地开发,导致了大量土地资源的消耗和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农业用地的减少和土地质量的下降,使得我国农业面临着粮食安全和农田保护的压力。

因此,正确利用和保护好我国土地资源,成为了一个紧迫的任务。

在保护方面,我们应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制定更为科学和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加大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

在利用方面,我们应加大农田保护的力度,提高农田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还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土地生态功能的保护和恢复,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我国土地资源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条件和机遇。

但同时,也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内容安排方式,它对于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非常重要。

第四章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及区域分析1.

第四章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及区域分析1.

我国土地面积占世界的比例
在我国土地资源面积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面积 之和占66.6%,居主导地位;农业用地中牧草地、林地比重大, 耕地次之,园地最少。未利用土地多为难开发利用的沙漠、 荒漠、裸岩及石砾地、重盐碱地、沼泽地等,而且大部分分 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开发难度大。
第四章 中国土地资源的分析
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土地面积辽阔, 但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上最少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资源形势严峻: (1)在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压力下,土地资源短缺状况日益 突出; (2)土地资源利用粗放、浪费严重,以及土地资源管理不当, 加剧了形势的严峻性。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为 充分发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整 治和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提供科 学依据。二、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问题1 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我国在生态破坏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生态恶化的趋势尚 未遏制住,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 1)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还有360万km2尚未治理,占全国面积的 38.6%,并且以每年流失1万km2的速度逐年增长。 2)牧草地退化 退化面积占草原面积23.8%,且以200万hm2/年 速度扩展。 3)土地荒漠化和沙化 (见下页图) 4)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 5)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人均耕地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
2 质量特征
1)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样 其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 丘陵占10%,平原占12%。 2)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
从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来看,我国土地资源的光、热、水、 土自然要素组合严重不平衡;从降水来看;我国湿润、半湿润、 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分别为32.3%、17.8%、30、8%和19.2%。 据全国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的资料,我国中低产田比例 很大,高产稳产田占耕地总面积21.54%,中产田占37.24%,低 产田占41.22%,中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78.46%,主要分布在 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区、华北区及东北区等区域。这些中低 产田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土流失、沙化、盐渍化、养分贫瘠、 土壤次生潜育化和酸化等。其中侵蚀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 积的40.3%。全国大于25°的陡坡耕地606.67万hm2,有水源保 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只占40%。

第一章 第二节 我国土地资源状况

第一章 第二节 我国土地资源状况

粮食危机根本不存在——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中国真有这么多的危机吗?”一文 中指出:最能够使人宽心的是关于粮食危机的顾虑。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第二年战事基本平息,中央领导和学术界开始思考长远 问题。当时最紧迫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那时候的人口是5.3亿, 估计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吃不饱肚子。那时候最让人们担心的就 是如何喂饱这5亿多人口。如果当时有人说我们将来要喂饱13亿人 口,而且吃得更饱、更好,不但要吃粮食,还要吃水果、吃肉、 吃海鲜。人们一定以为你是白日说梦话。可是半个世纪以后,还 是这块土地(其实耕地还减少了几亿亩),还是中国人,竟然彻底 解决了粮食问题,现在相当一部分人不是愁没有粮食吃,而是吃 得太多,需要减肥了。而且中国从1999到2003连续五年因为粮食 吃不完,放在仓库里要变陈化粮(已经变了不少),不得不赔钱出 口。为什么要赔钱?因为世界市场上粮食也是太多,价钱比国内还 低。全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粮食危机。 坚持认为有粮食危机的人说,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在挨饿,难 道这不是事实吗?的确,营养不良,挨饿,这都是事实。但是原 因根本不是粮食生产不出来,而是他们没有钱,或者虽然有钱但 是买不着粮,和我们三年灾荒时一样,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粮 食市场,有钱也白搭。没有了市场不但没有粮食,一切供应都可 能中断。到那时候人们才领会到市场的重要性。主张搞计划经济 的同志就是因为不懂得市场的重要性,没有搞清楚三年灾荒的真 正原因是没有市场,不是没有粮食。
二、保护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1、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要想在有限的耕地上,养活世界22%的人口,唯一出路在于 保护耕地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才能保证国家粮食的 战略安全,才能使社会稳定发展。 2、有效保护土地资源,才能确保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只有管 好用好土地,才能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 力。 3、保护利用土地资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大量 征占耕地,使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 生活水平下降。因此,保护耕地——保障农民的利益改善 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4、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乱占滥用耕地,不考虑环境成本,使耕地资源总量减少; 使耕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中国土地制度概况

中国土地制度概况

土地价值评估方法
成本法
以开发土地所耗费的成本为依据,包括土地取得费、开发费、税费等,加上一定的利润和 利息来确定土地价值。
市场比较法
通过比较类似土地的交易价格来评估土地价值,选取的类似土地应具有相同的用途、区位 、权利类型和面积等。
收益还原法
根据土地未来可获得的收益,以适当的还原利率将未来收益折现成现值,以此确定土地价 值。
封建社会土地制度
在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只有少量土地,这种土地制度下,农 民要向地主交租纳税。
近代土地制度
平均地权
在近代,中国政府开始尝试通过平均地权来改革土地制度,试图实现土地的平均 分配。
井田制
井田制是一种古老的土地制度,政府将土地划分为井字形,中间为公田,四周为 私田,农民需要耕种公田才能获得私田的收益。
Hale Waihona Puke 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土地权益保障
土地制度对农民、城市居民等不同群体的土地权益保障具有重要影响,直接关系 到社会公平与稳定。
城市化进程
土地制度对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如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城市扩张中的土 地征收等,这些因素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制度对土地利用方式有直接的影响,如耕地保护、生态 保护、土地复垦等,这些因素对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VS
土地资源特点
中国的土地资源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脆 弱性的特点。多样性表现为不同地区的土 地类型和特点各不相同;复杂性表现为土 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较为复杂;脆弱 性表现为部分地区的土地资源容易受到自 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
02
中国土地制度沿革
古代土地制度
奴隶社会土地制度

9、第九章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9、第九章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面积
未利用土地中的荒草地,是指树木郁闭度
<10%,表层为土质,生长杂草的土地,但不包
括盐碱地、沼泽地和裸土地。全国目前荒草地面
积仅有49252.6千hm2。
适宜类型
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和农业后备资源调查依据土地的 自然条件和土地质量,把荒草地的适宜性按宜耕、宜园、 宜林、宜牧4个类型进行了评价。
地域分布特征
省会城市为中心向所辖地区辐射,组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
存在的问题
占用耕地多、浪费大 铁路两侧用地被滥占 部分农村道路零乱,占地过多
交通用地利用对策
一要认真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二要依法保护铁路用地及设施,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
三要对农村道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五、其他土地资源
1.荒草地
第九章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第一节 中国土地资源禀赋分析
一、中国土地资源的地理优势和现状分析
1.中国资源的地理优势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纬度从北
纬3º58’~53º31’(南北跨近50º ),东西自东经73º40’~ 135º05’(跨经度近60º )。总面积960万km2。
我国的温度带
由南向北依次出现赤道带、热带、亚
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六个温度
带。除仅占国土1.2%的寒温带热量条件 较差外,其他各代的温度条件均能满足一 年一熟至一年三熟。
降水
我国背靠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面临世界 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因而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强烈 的季风气候。
东部平原区降水比相近纬度地区高
5365.6 2750.5 1492.4 5070.3 17463.7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中国的戈壁、高寒荒漠
我国戈壁主要在新疆和内蒙古,高 寒荒漠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中国的戈壁、高寒荒漠
敦煌附近的戈壁荒漠
中国的草原和草地
草地与牧区的关系
我国草原和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 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
1.我国的草原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 如何分布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在地形上是如何分布的?高原、山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的水田
水田插秧
中国的水田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耕地
中国的旱地
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 平原和盆地,西部耕地分布零星
中国的旱地
东 北 大 平 原 的 耕 地
中国耕地
注意: 1、旱地和水田之间的分界线
以及种植的农作物 2、分布于什么干湿区 3、主要在第几级阶梯上
小麦、玉米
水稻 秦岭淮河一线
土地资源的破坏
土地荒漠化
土地资源的破坏
过渡放牧、草场退化
珍惜每一寸土地
耕地: 林地: 草地:
3.在林地的品种上南北方有什么差 别? 南方为人工林、次生林;北方为天然林
中国的森林
大兴安岭的樟子松
中国的森林
海南岛热带季雨林
中国的沙漠
我国沙漠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等
中国的沙漠
塔里木盆地中的沙漠
2、土地生产力差异
为什么会有差异?
返回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珍惜每一寸土地
1. 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2. 目前的对策
知识导航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中国土地资源构成
区域差异明显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讨论: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资源概况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 “大舞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资源学期末作业题目: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梁宗正1018026314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摘要】:中国土地资源丰富,全国总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总量较大,人均占有量少。

尽管土地对子工商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而言,只是地基和空间,充当立足点;但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是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的活动基地,而且直接参与产品的形成,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据估计,人类看物的旅究亩解地提供,10%由草地提供;人类消费的95%以上的蛋白质取自土地。

对拥有11亿以上人口、农民占4/5的中国而言,无疑,土地资源尤为宝贵,土地问题则更显重要。

关键词: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引言: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就一个国家而言,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在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整理、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规划与资源战略、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安全与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等专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就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做了具体分析和发展趋势展望。

1.基本概念1.1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种在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可接受和不引起生态负效应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涉及资源利用本身,还涉及土地资源的保护及管理等方面。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定义为“如果预测到一种土地利用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引起土地适宜性的变化,则可认为这样的土地利用是可持续的”。

美国科学家Hat和Sands从系统科学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利用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生产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价值超过商品性投入的产品的同时,能够维持将来的土地生产力及自然资源环境。

1.2土地土地,就是指地球表层的陆地(包括内陆水域和沿海滩涂)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和水文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并受到人类活动长期影响而不断变化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壤层虽然很薄,但由于它含有大量矿物质和丰富的有机质,并包含有空气、水分,具备了陆地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耕地就是由于人类对自然体的土壤进行种植、培育的产物。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发展和一切经济活动都与土地息息相关。

1.3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由地球表面一定范围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貌、地质、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资源,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能够实现其经济价值,成为财富来源的土地。

从这个观点出发,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利用,并能产生效益的土地,即对人类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有用的土地被称为土地资源。

2.我国土地资源特点与现状2.1土地面积辽阔,类型多样,但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土地资源丰富,全国总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地占1/3,山地、丘陵占2/3。

我国陆地总面积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亚洲面积的1/4,位居世界第三位。

耕地比重小,人均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我国土地总量数目巨大,但作为土地资源精华、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耕地资源却明显不足。

首先,我国耕地的比重和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虽然从耕地资源数量上看,中国耕地资源绝对数量较大,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极少。

其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共有宜耕后备土地资源800万平方千米按60%的垦殖率计算,可开发耕地480万平方千米,约为全国耕地面积的4%。

2.3山地多、平地少,开发利用难度大。

我国总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地占1/3,山地、丘陵占2/3。

此外,尚有近2亿亩(15亩折合1公顷)的可垦荒地及约40%的沙漠戈壁和高山山地。

我国是世界上多山的国家,广义的山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9畅27%(表1唱1),占去了我国国土的绝大部分。

我国山地不仅面积广大,而且地势高峻,境内高山比例超过其他任何人口众多的大国。

2.4农用地比重偏低,人均占有耕地少。

我国农用地只占56%左右,低于世界66%的平均水平,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明显偏低,与美国的87%,印度的84%相比有较大差距。

人均耕地面积美国为11亩,加拿大23亩,印度2·6亩,中国只有1·2亩,还不到印度的一半。

耕地面积减少,地力减退,粮食产量徊徘不前仍较突出。

要解决这些间题,只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及不断提高其对粮食增产的承载力。

2.5各类土地灾害现象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50年代初,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其后虽然治理了40万平方公里,但至今仍有150万平方公里未治理的土地。

其中西北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南方红壤区约40万平方公里,黄河、长江每年输沙量约20亿吨,相当于毁坏肥沃土地600万亩/年。

土地盐碱化和土地沙化现象的日益突出也我国土地面临的重要灾害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3.1节约用地,集约经营调整耕作制度,不断提高耕作指数,改变作物布局,调剂作物种类,特别要根据不同土地类型进行地区性的立体与多层作物布局,养地与用地相结合,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按照综合的观点,进行合理配置,,达到农、林、牧、渔的全面发展。

3.2实行耕地保护制度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国家应加强土地管理,制定土地法令,严格执行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大力推行生态农业。

切实执行《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国家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下,千方百计的节约用地、少占耕地、少占好地。

3.3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用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二是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进一步制定完善中国土地保护法等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建设用地的审批制度。

3.4加强宣传教育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大力加强土地与土地问题的宣传教育,积极培养上地管理专门人才和科技队伍,使人民了解我国现在面临的日渐严峻的土地问题,提高全民族的土地危机意识和保护观念。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它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属性,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好耕地,使土地资源永续利用,既保证我们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更要考虑后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

4.我国土地资源的展望及趋势4.1发展展望土地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最重要的社会财富,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近些为年来,新的方法不断应用到土地资源评价中。

即新的计量方法、3S 技术、数学模型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在国内土地评价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增强了土地评价的定量化、先进性和动态预测性,从而使土地资源评价的结果既能反映土地资源质量的时间变异,又能表现土地资源质量的空间变化。

同时,这些方法、技术的不断引进与利用必将推动土地资源评价新的发展。

其必将把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规划、土地资源利用三者很好结合起来,从而为土地管理者或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

另外,随着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研究的深入,促使不同评价方法的引入与融合,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引入。

同时,探索适合现阶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资源评价方法与种类是当今土地资源评价的首要任务。

也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确保国内粮食安全,从而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在这一规划思想的指导下,土地开发利用的主体功能区研究将成为未来土地资源研究领域的一大亮点。

结合经济、生态、社会等学科的理论,在深化子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整体开展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理论研究,量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使复杂的系统简单化,便于人们调控土地资源利用的方向,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4.2土地资源研究的趋势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对于人类而言,土地资源是主要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主体,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党的十六大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在土地资源研究中,应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树立科学的土地资源观。

科学的土地资源观可表述为: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土地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为重点,加快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逐步形成节地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目前土地资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在科学的土地资源观的指导下,未来土地资源研究将出现以下新趋势。

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多元复合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理念; (2)研究内容将扩展至环境保护、生态开发、发展管理、伦理思想、金融职能、实施手段等; (3)土地利用规划的动态化、智能化; (4)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及“契约化”。

在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和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与遥感、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相结合,对土地资源动态变化的监测、预警、预报,将成为今后土地资源研究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1. 陈香兰《土地资源评价综述》安徽农学通报2009.15(3)2. 邱道持著《土地资源管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3. 刘卫东、彭俊著《土地资源管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084. 韩申山《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综述》安徽农业科学, 2007·075.徐中春谢永生王恒俊《中国土地资源评价研究新进展》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2008.36.魏晓孙峰华黄丽萍《中国土地资源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三期31卷7.陈百明张凤荣《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发展态势与重点领域》地理研究2011.18.刘彦随杨子生《我国土地资源学研究新进展及其展望》自然资源学报2008.39.翟有龙《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目标体系及其确定依据》干旱区地理,2004,27(2)10.陈百明《土地资源学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