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萨克族民歌的旋律形态特征
民歌鉴赏-答案

`民歌鉴赏答案民歌的产生1“真正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是()的名言。
A、斯美塔那B、格林卡?C、德彪西D、德沃夏克正确答案:B2民歌的传承方式是口头传播。
()正确答案:√3民歌是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其中的大部分我们都知道作者。
()\正确答案:×民歌的发展(一):历史的足迹1我国最早记录民歌的集子是()。
A、《离骚》B、《乐记》*C、《诗经》D、《乐章集》正确答案:C2《相和歌》出现在()。
A、宋代)B、唐代C、魏晋南北朝D、汉代正确答案:D3我国最早对民歌的记录,是有曲谱的。
()正确答案:×!4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出现属于教育改革的一部分。
()正确答案:√民歌的发展(二):民族性的体现1《凤阳花鼓》源于()。
A、河南;B、河北C、安徽D、湖北正确答案:C2()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A、《孟姜女》B、《康定情歌》C、《绣荷包》D、《茉莉花》正确答案:D3《凤阳花鼓》最初的表现形式是由()二人配合演唱。
【A、母女B、姐妹C、夫妻D、姑嫂正确答案:D4·音符的不同组合方式与演唱方式,体现出中西方音乐的不同。
()正确答案:√民歌的发展(三):经典赏析1“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出自()。
A、《绣荷包》?B、《孟姜女》C、《龙船调》D、《紫竹调》正确答案:B2《孟姜女》最初是由()结构的短小民歌扩充而来。
~A、三句B、四句C、五句D、六句正确答案:B3作为音乐作品的《孟姜女》,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歌之一。
()]正确答案:√民歌的创作特征(一):整体特色1()被称作“曲艺之乡”。
A、无锡B、杭州C、天津~D、北京正确答案:C2我国由于各民族众多,所以民歌不仅数量庞大且各具特色。
()正确答案:√3同一首《茉莉花》,在各地演唱的风格区别不大。
()]正确答案:×民歌的创作特征(二):经典赏析1《太阳出来喜洋洋》是()地区民歌的杰出代表。
牧马人之歌

(9)、拓展环节:
新疆是一个能歌善舞的
民族,其中有很多耳熟能详的
歌曲,老师给大家演唱几首新
疆歌曲,大家来猜猜名字
(10)课后作业:找一找有关
新疆的歌曲,听一听,唱一唱。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哈萨克
族的歌曲,同时也学习了哈萨
克族人民对民族的自豪感和乐
观积极向上地生活态度,我们
作为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
要更加懂得尊重各民族的文
化,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团结一
心,共创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
下课。
五、板书:
牧马人之歌
豪放、欢快、活泼
《青春舞曲》
《掀起你的盖头来》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识。
拓宽学生对新疆少
数民族音乐的了解,体
会新疆地区音乐的特
点。
提升学生的音乐素
养,增强音乐审美能力。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体的设计思路还比较清晰,课堂氛围比较浓厚,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富有激情,。
阿勒泰吉木乃县哈萨克民歌解析

能融 入 歌 曲,但 是 它又 属 于一 种 民间 的 比较古 老 的音乐 艺 术 ,在 古 的感觉 。 此外 钢 琴或 是 萨克 斯 等西 洋乐 器 也 能够 为客 家 的 山歌进 行 伴 协调 性 的要 求上 民间乐 器还 是 更为 适合 ,因此 二 胡 、古筝 、 葫芦 丝等 都是 比较 适合 的乐 器 ,此外 竹板 以及 秦琴 都可 以用 来伴 奏 。
1 7 岁 那年 ,音 乐天 赋 优秀 的她 顺利 考 入新 疆奎 屯艺术 学校 ,在那
里 接 受 了正规 的声 乐 训练 。毕 业后 ,就 回到 了家 乡 的吉 木乃 县文
体 局 艺术 团工 作 。 巴赫努 拉在 艺术 道 路里 ,始 终 以纯 美 的格 调表 现 边 疆人 民生 活 的真 谛 ,她所 歌 唱 的 曲 目大 多都 是 反映 新 时期 哈 萨 克 民族 的责 任心 和 使命 感 ,并 且 以鲜 明 的民族 风格 与 改革 开 放
三 十 年来 的时 代气 息 融为 一体 ,赞 美 家 乡 ,讴歌 人 民 。身 处吉 木
吉木 乃县 哈萨克 族 民歌生 存环境 1 . 吉 木乃县 地理 环境 特征
一
、
乃 县 境 内的萨 吾 尔大 草原 ,成 就 了 巴赫努 拉歌 唱 和 成长 的天 地 ,
她 正在 用 一种 更加 激情 和 热爱 的 家 乡的情 感 ,在 这 片圣 洁 的边 疆 还 有很 多 当地 歌 曲都 具有 特色 ,包含 的 词意 、 寓意 都深 刻 地
落联 盟九姓 氏族之 一。 “ 吉木乃”一词在史料 中最早 出现于清代 《 塔 唱 ; 又像 是穿 越 了慕 斯 岛冰川 的纯 美 意境 和韵 味 ,清 新 而又 波澜 尔巴哈 台志略》 ,当时书写称 “ 济木乃” ,它 同 “ 吉别乃”一样 ,都 不 惊 。 巴赫努 拉 出生 在吉 木乃 县萨 吾 尔草 原 ,受 童年 时 过着 游牧
哈萨克族库布孜综合分析

8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1三、库布孜乐曲的音乐特征及使用功能哈萨克族民间乐曲种类繁多,数量大、质量高、内容丰富,音乐曲调古朴浑厚、优美动听。
正如哈萨克民间谚语所说:“乐曲虽然没有说话的喉舌,但有表达语言的声音”。
哈萨克人称乐曲为“库依”或“葵”,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乐曲,分别冠以改乐器名称,如库布孜库依、冬不拉库依等。
库布孜能演奏单音或双音旋律的乐曲。
低音区长短不一的固定音与各种音程的和音,为旋律增添了许多奇妙的音色,使旋律的节奏鲜明而强烈。
旋律中经常出现的各种装饰音使旋律的民族特色和韵味更加突出。
库布孜琴声含蓄而内蕴,悠远而沉静;悲惨而凄凉,沉稳而缠绵……这些曲调融东方和西方民族音乐于一体,散发着浓郁的草原气息与地域风情。
(一)库布孜的演奏形式库布孜分为古典库布孜和现代库布孜两类。
其中古典库布孜又分为克勒库布孜和纳尔库布孜两种;现代库布孜又分为改革高音库布孜和“小提琴式”面板库布孜两种。
库布孜的演奏形式较为灵活,除了在宗教仪式中与打击乐器“达吾勒帕孜”一起,作为“巴克斯”祈神通灵的工具演奏,还可以独奏、自弹自唱、为民俗活动中的歌舞伴奏助兴,或者与哈萨克族其它乐器合奏,另外,哈萨克族的许多诗歌也是用库布孜伴奏演唱的。
所以库布孜除了独奏之外,更多的场合是用于伴唱、伴舞,在哈萨克族中,歌、舞和乐器是难分难解的三位一体的娱乐形式。
(二)库布孜的演奏方法库布孜的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非常丰富,演奏时演奏员把琴头靠在自己的颈部,共鸣箱的下半部放在两腿之间,用两膝夹住琴箱,坐姿演奏;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关节的指尖外侧(也就是指甲根处),由内向外抵弦按音,演奏难度较大;右手执马尾弓粘松香在弦外拉奏。
右手的弓法包括:短弓、分弓、顿弓、连弓、颤弓几种。
用指甲盖处抵弦的左手有时轻叩琴弦、钩拨琴弦,以及运用滑音、泛音等技法使库布孜乐曲悦耳动听。
库布孜乐曲的节奏、节拍、调式基本上同冬布拉乐曲,但没有冬布拉乐曲那样复杂。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

汉族歌舞音乐(二)
教学重点:云南花灯、胶州秧歌
教学难点:两种舞蹈音乐的表现形式及其 特点
教学过程: 1、复习东北秧歌、陕北秧歌 2、云南花灯舞蹈音乐 A、流传地方:云、贵、川、湘 B、主要表演形式:花灯歌舞、花幻—剧 C、 结构形式: D、 舞蹈特点:优美轻盈、潇洒活泼 E、 音乐特点:节奏鲜明、流动性较强、中速或小快板、优美动听 3、胶州秧歌舞蹈音乐 A、流传地方:山东青岛的胶州地区 B、主要表演形式:地秧歌、大秧歌 C、 结构形式: D、 舞蹈特点:古朴、热情、豪放 E、 音乐特点:亲切朴实、优美委婉 F、 速度及旋律特点:中速、优美动听 G、 主要角色:鼓子、翠花、棒槌、扇女、小熳 H、 主要鼓点:鼓子秧歌曲 I、 伴奏乐器:唢呐、笛子、大鼓 L、 主要人物:大鼓、货郎、花鼓、翠花 4、观看光盘“桃李杯全国舞蹈大赛”一云南花灯和胶州秧歌舞蹈
中国民间戏曲音乐(一)
[教学内容] 中国民间戏曲音乐(一)
[教学重点难点]中国戏曲音乐 戏曲音乐的表现形式 及其特点
[教学手段]精讲与电化手段相结合
[教学过程] 1、中国戏曲音乐的概述 (1)中国戏曲音乐与希腊的悲剧、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 界三大古老戏剧。 (2)戏曲音乐的定义 (3)戏曲音乐的组成部分:歌唱、器乐伴 (4)中国戏曲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在原始时期的歌舞艺术中已经孕育着戏 曲的种子,到了宋金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形态,北方的杂剧和南方的 南戏是最有代表性的。到了明朝中期产生了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 盐腔、昆山腔。 2、中国戏曲音乐的艺术形式: (1)中国戏曲音乐的综合性特点 (2)中国戏曲音乐的构成因素:抒情性、叙事性、戏剧性 (3)中国戏曲音乐的唱腔结构形式:曲牌体、板腔体。 3、我国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京剧、越剧、评剧、河北梆子、豫剧、川剧、 湘剧、黄梅戏、花鼓戏、秦腔、 吕剧、婺剧 4、看影碟一《梁祝》 5、总结
浅谈《玛依拉变奏曲》

浅谈《玛依拉变奏曲》摘要:《玛依拉变奏曲》是中国音乐学院教师胡廷江根据哈萨克民歌《玛依拉》改编而成。
本文通过与原作《玛依拉》的对比分别从曲式结构、词曲结构,节奏,曲式的发展,声音技巧的运用,及演唱者的情感处理来阐述。
体现出歌曲变奏的重要艺术价值。
关键词:玛依拉创作改编曲式结构《玛依拉变奏曲》在第十三届青歌赛舞台上的首次演唱,它的演唱者是具有深厚演唱功底的独唱演员常思思,她用独特的方式演绎出了歌曲那独特带有华彩花腔的轻盈优美的旋律。
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既抓住了原曲的神韵又糅合了新的音乐元素呈现在大家面前。
让人一听就记住了它。
该曲是由中国音乐学院钢琴伴奏教师胡廷江根据王洛宾作的哈萨克民歌《玛依拉》改编而成,作者运用了多种音乐元素,采用独特的音乐手法对原曲做出了独创性的改编。
胡廷江教授为这首经典的民歌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了新的含义,新的音乐情感,让它以不同的面貌再次大放异彩。
这首歌曲在首唱之后又被其他歌唱家与歌手重新演绎。
足以体现这首歌曲的艺术价值之高,传唱度之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非吴碧霞莫属。
吴碧霞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歌唱演员,她炉火纯青的唱功是毋庸置疑的。
她的嗓音醇厚动人,通透灵动,演唱《玛依拉变奏曲》可谓是游刃有余。
那段花腔变奏她又加入了她自己的音乐元素,既加大了歌曲演唱难度,又与原作相契合,可以说是处理的相当漂亮。
可以说《玛依拉变奏曲》的诞生又为歌唱演员们提供了一首值得研究,值得推敲的优秀声乐作品。
一从旋律上看1、吸取原作的主题旋律通过歌曲名称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通过变奏原曲而来的新作品,所以原作的主题音乐旋律式必不可少的。
作曲家将原作主题很好的保留下来当然不只是主题,为了保留歌曲原有的韵味与核心音乐,《玛依拉变奏曲》的第一段是与原作一模一样的。
让大家可以一听就知道这是有《玛依拉》改编而来的。
2.华丽的花腔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根本,它体现音乐的主要思想,音乐的感染力常常是通过旋律来传达的。
初识新疆民歌论文

初识新疆民歌摘要: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是人人能歌善舞的民族。
以维吾尔族民间音乐最有名,而哈萨克族是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王洛宾,被称为“西北民歌之父”,本文试从这三个角度分别来初识新疆民歌。
关键词:新疆民歌维吾尔民歌哈萨克民歌王洛宾新疆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共有55个民族,主要民族有13个:维吾尔、哈萨克、汉、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和俄罗斯,也是个富饶美丽的好地方。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人人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只要您踏上天山这片辽阔美丽的土地, 都会被明快的手鼓声、清亮动听的唢呐声,娥娜的翩翩舞姿、美丽、动听的音乐所陶醉。
尤其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在哪都听到悦耳的冬不拉、悠扬高亢的歌声,这些歌声,情感质朴,内容丰实,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草原色彩,还有蕴藏丰富的传统民歌和创作民歌,一些歌曲经过音乐人的努力,飞过天山,飘洋过海,跨出国界,响彻天空。
风情浓郁,脍炙人口的新疆民歌,无疑是中国民歌中的一枝奇葩.。
歌舞之乡,名不虚传!新疆各民族人民都是天才的音乐创造者,都有能歌善舞的传统。
新疆各族的民歌,歌曲结构完整、对称,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悠长、流畅、优美、深沉、动听,情绪热烈、奔放、欢快,节奏跳跃、活泼、鲜明,大多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也有用五声调式,多使用 #1、#2、#4、#5 、b7等变化音,使得旋律更为丰富而富有变化。
主要伴奏乐器有手鼓、热瓦甫、冬不拉等。
许多歌曲有叙咏性的特点。
1、维吾尔族:新疆音乐以维吾尔族民间音乐最有名。
它继承了古代的艺术传统,保留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民歌从题材上可以分为爱情歌、历史歌、劳动歌、生活习俗歌等。
采用中国、欧洲和波斯一阿拉伯三个音乐体系,北疆、东疆地区民歌采用中国音乐体系,南疆地区的民歌以波斯一阿拉伯音乐体系。
在历史长河中,新疆维吾尔民歌融注了本地生活的乳汁,形成了风格迥异、异彩分层的音乐色彩区:有热烈活泼,具有鲜明的可舞性的喀什民歌;有风格粗犷,带有游牧性质的刀郎人所喜爱的牧歌;有古朴短小,富有乡土气息的和田民歌;有节奏复杂,调式丰富,带有汉化特征的哈密、吐鲁番、伊犁等地方色彩的民歌。
哈萨克民歌体裁分类刍议

栏目特邀主持人:杜亚雄(1945 ㊀),男,河北人,民族音乐学家,哲学博士,中国音乐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㊂曾获我国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称号㊁匈牙利共和国文化勋章,两次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基金奖励㊂有‘中国民器乐概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中国民族基本乐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学概论“‘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世界音乐地图“‘中国56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遗产“‘中国民歌地图“‘中国民歌钢琴教程“‘琴乐蒙学“等40多本专著问世,并用中㊁英㊁匈文在国内外发表过300多篇论文㊂主持人语: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㊁共同地域㊁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㊂①历史证明民族的前三个特征(语言㊁地域㊁经济生活)有时会因为某种原因而消失,但是它们的丧失并不影响民族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㊂遍布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和在欧洲到处流浪的吉卜赛人都没有共同语言㊁也没有共同地域和共同的经济生活,但都还作为一个民族而存在㊂这就说明了文化才是维系民族的最后㊁也是最稳固的条件㊂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㊂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保持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并使它与时俱进㊁发扬光大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㊂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音乐㊁又受儒家哲学的影响,有 礼乐治国 传统的民族㊂我国的传统音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中的每一个民族都要认真地继承发扬本民族的音乐传统,并对其进行研究㊁保护㊁发展,如果我们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不能得到很好的研究㊁保护㊁发展,对建立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十分不利㊂本期特别策划专栏发表四篇文章,探讨我国传统音乐及其继承发扬方面的一些问题㊂在我国各地的传统音乐作品中,采用角调式的比较少见,而在浙江和江苏两省,角调式的作品则不罕见㊂施王伟先生在‘浙苏地区民间歌唱中的角调式“一文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他的解释㊂分类问题是研究传统音乐时的一个大问题,哈萨克族民歌的分类,虽有很多专家进行过探索,但没有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㊂杜亚雄教授是我国著名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的专家,他对哈萨克族音乐非常熟悉,他和他的学生哈萨克族音乐学家莱再提㊃克里木别克在进行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写的‘哈萨克民歌体裁分类刍议“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㊂林琳女士的文章‘当代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自觉“对当前的民族音乐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㊂王安潮先生的‘民族管弦乐发展中的地方性视角“认为民族管弦乐创作在华东地区江浙沪等省市的发展最为强劲,浙派在其中强化了民族管弦乐创作地方性视角的学术性㊂①见‘中国大百科全书㊃民族卷“第1页,总论部分㊂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㊂收稿日期:2020-06-15作者简介:杜亚雄(1945 ㊀),男,河北鹿泉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北京100102);莱再提㊃克里木别克(1964 ㊀),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及声乐教学研究㊂(乌鲁木齐830053)①和云峰:‘云峰在线“:哈萨克族安类民歌与‘金色的阿勒泰“㊂哈萨克民歌体裁分类刍议杜亚雄㊀莱再提㊃克里木别克摘要: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对民歌进行体裁分类,是认识民歌的重要手段㊂哈萨克民歌按歌词和曲调的不同结合方式分类㊂词曲结合固定,且有固定歌名的歌曲称为 安 ;歌词和曲调都不固定,而由歌手即兴编唱的称为 月令 ;曲调固定,歌词不固定,即兴填词演唱的则称 吉尔 ㊂关键词:民歌分类;哈萨克民歌;类别中图分类号:J607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分类 一词,语出‘尚书㊃舜典“: 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 [1]㊂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必要手段㊂ 体裁 是文艺作品样式和品种,对民歌进行体裁分类,是认识民歌及其发生㊁发展规律的重要的手段,在搜集㊁整理㊁研究民歌的过程中,应十分关注这个问题㊂我国各民族都有各自关于本族民歌概念的界定和体裁分类的方法,前者回答 什么是民歌 的问题,后者解决民歌中包括哪些样式和品种的问题㊂如裕固族人认为 民歌 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情感的歌,他们不认为为母畜唱㊁使其下奶的 奶幼畜歌 是 民歌 ,用于沟通人神关系的歌也不是 民歌 ㊂在分类方面,裕固族同胞认为凡是词为韵文,无论朗诵还是演唱都属一类;而歌词非韵文则属于另一类㊂朝鲜族把民歌称为 民谣 ,它不仅包括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也包括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作曲家的作品,它们被称为 新民谣 ㊂在分类方面,朝鲜族同胞按民歌最初产生的地区分为西道民谣㊁京畿道民谣和南道民谣三类㊂[2]284蒙古族则按采用节拍的不同,将民歌分为散板的 长调 和有板的 短调 两类㊂藏族民歌按诗歌的格式和格律分为六言四句的 谐体 和分段的 鲁体 以及不分段的 自由体 三类㊂[2]193,515关于哈萨克民歌的体裁分类,曾有很多不同看法㊂在‘哈萨克民歌“中,分为 弹唱歌曲 独唱歌曲 和 对唱歌曲 [3]三类㊂这个分类不符合本民族习惯,也不能帮助人们认识哈萨克民歌的特点㊂按照哈萨克族的习惯,许多歌既可徒歌,也可以弹冬不拉伴奏㊂这本书中所列出的弹唱歌曲,有很多可以独唱,而在独唱歌曲里,又有许多可以弹唱,出现了交叉分类㊂有人认为哈萨克民歌可分为 安 和 约令 两类,[4]这种分类不能够涵盖全部哈萨克民歌㊂还有人认为 在哈萨克安类歌曲本身还可以再分为 安 月令 吉尔 三种 ①㊂这种分类第一㊁二层概念重❘杜亚雄㊀莱再提㊃克里木别克:哈萨克民歌体裁分类刍议❘VOL 18㊀NO 3㊀2020 8合,不合逻辑㊂这两种分类,都没有说出划分的标准,不符合分类的规定㊂我们结合在长期采风中所得到的材料,谈哈萨克民歌的分类问题,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批评指正㊂据调查,在哈萨克民间,民歌按歌词和曲调的不同结合方式分类㊂如果歌词和曲调的结合基本是固定的,这种歌曲称为 ən ①(安);如果歌词和曲调都不固定,均需即兴编唱,称为 θlêng (月令);如果有固定的曲调,但无固定歌词,歌词由歌手即兴编,则称 jer (吉尔)㊂下面简单介绍这三类民歌的情况㊂安 是有固定歌词和固定基本曲调的歌曲,其表演形式有独唱和冬不拉弹唱两种㊂ 安 的旋律优美㊁音域宽广,大部分采用单乐段反复加副歌的单二部曲式结构㊂2/4和3/4为主要节拍㊂人们把擅长唱 安 的人称为 ənxi (安琪),意为歌唱家㊂大家所熟悉的哈萨克民歌大多为 安 ,谱例一便是一首著名的 安 ㊂关于 安 有三点应注意:一是其主歌的歌词一般是11个音节为一行,一段有四行的格律诗㊂每行有两个四音节音步和一个三音节音步,根据三音节音步在句中的位置,可有3㊁4㊁3,3㊁4㊁4和4㊁4㊁3三种格式,副歌的句式则比较自由㊂二是其乐句和词句的起讫点往往不一致,经常出现一句歌词 跨 两个乐句,一个 乐句 又 跨 着两句歌词,乐句和词句交错进行的情况㊂如谱例一有五个乐句,主歌有四句词,用前两个乐句演唱,副歌四句词用后三个乐句唱㊂第一个乐句还没有完,第一句词已经唱完了㊂第二句词从第一乐句最后一小节开始,副歌最后一句词也是从前一个乐句最后一小节开始的㊂这种类型可称为 歌词前移 ,此外还有 歌词后移 的情况㊂② 词曲交错 的现象在其他类的民歌中也有,但在 安 中特别普遍㊂第三, 安 前面加上 民间 (halek)一词就成了 民歌 (halekəni[5]),但哈萨克文 民歌 和汉文 民歌 的涵义不同㊂汉文中 民歌 不包括在群众中流传的作曲家的作品,但哈萨克文中的 民歌 却包括作曲家的作品㊂一首创作歌曲如果在民间能广泛流传,按照哈萨克族的习惯,就是 民歌 ㊂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哈萨克民歌‘玛依拉“㊁‘美丽的姑娘“㊁‘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又名‘都他尔和玛利亚“)㊁‘燕子“都是作曲家的作品③㊂哈萨克文中 民歌 一词的概念和朝鲜文中的 民谣 接近,和英文中 folksong 的概念也较为近似,都包括了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作曲家的作品㊂④由于过去我们没有注意这一情况,招致了不必要的争论㊂[6]下例是一首典型的 安 ,它是我国伊犁地区哈萨克民歌手阿帕克的作品㊂谱例1①②③④为印刷方便,本文用新哈文拼写哈萨克语单词㊂对这种情况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杜亚雄写的‘哈萨克民歌中的词曲交错现象“,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四期㊂‘玛依拉“是哈萨克斯坦作曲家玛依拉㊃沙姆苏特蒂诺娃(1896 1926)的作品㊂‘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本来名叫‘都他尔“,是19世纪末生活在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姑娘玛利亚为她的爱人哈萨克族小伙子都他尔所创作的歌㊂‘美丽的姑娘“(原文为‘洁白的脖子“)由哈萨克斯坦大诗人阿拜作词,作曲家哈米迪谱曲㊂‘燕子“则是哈萨克斯坦民族音乐学家朱巴诺夫教授的代表作之一㊂美国作曲家福斯特(StephenCollinsFoster,1826 1864)的作品‘啊!苏珊娜“(Oh!Susanna)㊁‘故乡的亲人“(Oldfolksathome)㊁‘我的肯塔基故乡“(MyoldKentuckyhome)和‘老黑奴“(OldblackJoe)等都被美国人称为 美国民歌 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㊀第18卷第3期JOURNALOFZHEJIANGVOCATIONALACADEMYOFART月令 在哈萨克语中的本意是 诗歌 ,在新诗产生之前,哈萨克文有两种常见的诗歌形式:一种是四行一段,每行11个音节的格律诗;另一种是行数不定,每行有七到八个音节的散体诗㊂[7]在民间音乐领域中 月令 是指没有固定的歌词,也没有固定旋律,词㊁曲都由歌手即兴编唱的民歌㊂下例是新疆新源县民间歌手阿拉腾古丽演唱的一首 月令 ㊂谱例2月令 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独唱或自弹自唱;另一种是对唱㊂前者突出语言音调,常以6/8拍为主要节拍,节奏比较自由;对唱的 月令 曲调性质比较强,节奏也比较整齐㊂对唱的 月令 又叫 阿依斯特 (aytes),在哈萨克族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乎在所有的重大节日庆典㊁婚姻娶嫁㊁庆祝出生和娱乐晚会中都要举行 阿依斯特 对唱㊂每年夏天在草原上举行的阿肯弹唱会上, 阿依❘杜亚雄㊀莱再提㊃克里木别克:哈萨克民歌体裁分类刍议❘VOL 18㊀NO 3㊀2020 8斯特 对唱更是主要的比赛项目㊂在文学领域,哈萨克语中 吉尔 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概念㊂广义的 吉尔 是指具有韵律的诗歌;狭义的 吉尔 则是指每行有7 8个音节的散体诗㊂在哈萨克民间,许多风俗歌曲和为母畜演唱的奶幼畜歌,还有英雄史诗㊁说唱 铁尔买 ,都会采用这种格律的歌词㊂英雄史诗和 铁尔买 应属于说唱艺术的范畴,民歌中的 吉尔 是指有固定曲调,但没有固定歌词,由歌手即兴编词演唱的歌曲㊂在人生各种仪式中唱的风俗性歌曲和给各种母畜唱的奶幼畜歌都是 吉尔 ㊂哈萨克族人在一生的几个重要节点上,都要举行仪式,而每个仪式都会有相应的歌曲㊂婴儿诞生当天,要举行庆祝诞生仪式,大家围聚在新生儿家门前,通宵达旦唱歌表示祝贺㊂婴儿诞生七天后,要举行 摇篮礼 ,40天后举行 40天礼 ,男孩五岁时要举行 割礼 ㊂在这些仪式上,都要唱相应的 吉尔 ㊂哈萨克族婚礼有一定程序,程序中的每一步都有歌曲相伴㊂有欢迎宾客时唱的‘婚礼序歌“,有祝贺新娘的‘劝嫁歌“ ‘萨仁“和‘加尔加尔“,新娘离开娘家时和亲人告别时唱的哭嫁歌‘森斯玛“,亲友们安慰她时唱的‘据巴图“,还有新娘到了婆家后,介绍新娘情况的‘揭面纱歌“,等等㊂人去世后也有一整套礼仪,每个步骤也都有相应的歌㊂首先是去给亲友报丧时唱的‘报丧歌“,悼念死者时唱的‘吊唁歌“,安慰死者亲属的‘安慰歌“,还有送葬时唱的‘挽歌“‘告别歌“等㊂下例是婚礼中去新娘家迎亲的人给新娘唱的一首‘劝嫁歌“㊂谱例3和其他从事牧业的民族一样,哈萨克族民歌中包括许多唱给母畜听的歌㊂有些母畜下崽后不认幼畜,不给幼畜喂奶㊂为了不让幼畜饿死,牧民就把幼畜偎在母畜乳下,一边抚摸母畜的腹背,一边唱歌催它下奶㊂奶幼畜歌曲调短小,节奏鲜明,常有即兴发挥,有奶绵羊羔歌㊁奶山羊羔歌㊁奶牛犊歌㊁奶马驹歌等不同的品种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㊀第18卷第3期JOURNALOFZHEJIANGVOCATIONALACADEMYOFART㊀㊀谱例4根据杜亚雄对裕固族民歌的研究,裕固族的奶幼畜歌占该民族民歌数量的一半以上,而且有很多其他民歌的旋律是从奶幼畜歌的曲调发展来的㊂从事牧业民族的奶幼畜歌在民歌中占据重要地位㊂然而,目前对哈萨克族的奶幼畜歌尚未很好地搜集㊁整理㊁研究,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民族音乐学界对哈萨克族民歌的分类尚不十分清楚㊂因此有必要搞清哈萨克民歌的分类情况㊂我们不仅要把哈萨克族民歌的分类及其标准搞清楚,也要搞清全国各地㊁各民族民歌的体裁分类㊂诚能如此,一定对我们的民族音乐研究工作产生促进作用㊂参考文献:[1]吴哲楣.十三经:上[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68.[2]杜亚雄.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3]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哈萨克民歌[M].北京:文学艺术出版社,1982:1-7.[4]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一卷[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411.[5]达肯.汉哈常用词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114.[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艺术研究所.关于十首歌曲著作权的意见[J].人民音乐,1995(6):33-34.[7]哈拜.哈萨克阿肯[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1.(责任编辑:黄向苗)GenreClassificationofChineseKazakhFolkSongsDUYaxiong,LAZZATKarimbekAbstract:Inethno⁃musicologicalresearch,theclassificationoffolksongsisanimportantmeanstounderstandfolksongs.Kazakfolksongsareclassifiedaccordingtodifferentcombinationsoflyricsandtunes.Asongwithafixedtitleandafixedcombinationoflyricsandmusiciscalled An ;thelyricsandtunesarenotfixed,andthoseareimprovisedbythesingerandarecalled Yuelun ;thetuneisfixed,thelyricsarenotfixed,andtheimprovisationallyricsarecalled Jill .Keywords:folksongclassification;Kazakhfolksongs;categori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哈萨克族民歌的旋律形态特征
萨克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东起阿勒泰山、塔尔巴合台山以及天山山脉,西至里海的广阔无垠的土地上。
公元前七世纪的塞种人以及公元前三世纪受北方匈奴的袭扰而西迁的大月氏和乌孙人就是现今哈萨克族的列祖先宗。
据此推算,哈萨克族发展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由于历史上的战争以及文字、宗教的几经变化,哈萨克族文学和艺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很少,但民间文学和艺术却极为发达。
它拥有丰富的品种和形式,以民歌内容而言就有牧歌、颂歌、情歌、婚礼歌、祝诞生歌、挽歌、宗教歌等,从民歌演唱形式来说又分为弹唱、独唱与对唱等。
哈萨克族是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之一,千百年来过着随畜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和巍峨的高山是他们生存的理想环境。
由于流动性较大,其民歌以其短小精悍、方便灵活的形式深深地扎根于草原和牧民之中。
哈萨克族民歌的旋律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与他们那特定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语言特点以及长期形成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性格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哈萨克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别具一
格的民歌,并伴随着民族的历史和发展不断流传至今,成为本民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1 .旋律中的呼唤音调
由于哈萨克是游牧民族,随季节转场,长年居住在草原、森林与高山上,毡房与毡房之间相隔较远,户与户、人与人的交流和对话首先要以呼唤为开始,而他们放牧时又要时常对牛、羊、马高声地进行吆喝。
牧人们对亲人或对大自然中一切生物、动物的呼唤所构成的音调,以及亲人们的对答所构成的上下句问答式这类民歌最基本的形态(如对唱中的双句结构)都具有牧歌或山歌的特征,这些特征在旋律中表现最普遍、最突出的就是呼唤音调。
哈萨克族民歌旋律中的呼唤音调最基本的形态就是调式属音到主音的上四度进行,或者用辅助音或经过音的装饰手法从属音过渡到主音,还可以将上四度音程扩展为五度、六度、七度、八度等不同的音程关系,甚至还可以采用模进手法在调式其他音级上出现,从而产生许多呼唤音调基本形态的变体。
从歌曲结构来看,这种呼唤音调一般出现在歌曲的曲首,还经常出现在曲首的句中,有时也会在歌曲中其他部位出现,无论大调、小调都是如此。
谱例1:阿勒空额尔①
上例《阿勒空额尔》为民歌中的独唱,A大调,第三
小节就是呼唤音调的基本形态――调式属音到主音的上四度进行,是在曲首的句中出现的。
在该曲副歌的开始,呼唤音调在音程上作了扩展,是从调式主音到下中音的上行大六度跳进,紧接着第二小节又是属音到主音的上四度进行。
从歌曲结构位置看,是在曲中出现的。
该文谱例2《阿果衣尕衣》是升C小调,其呼唤音调调式属音到主音的上四度进行出现在曲首句尾的第三小节。
而谱例6《艾妮》也是A大调,呼唤音调却在曲首就出现了,是采用了经过音的方式从调式属音过渡到主音的。
谱例3《褐色的鹅》中也在不同的位置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呼唤音调。
这样的例子在哈萨克族民歌中非常多见,特征性很强,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一一详述了。
2.旋律中的高起低落
在哈萨克族民歌中还存在着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歌曲开头第一句的句尾经常在调式主音的高八度上扬起,而结束终止却在调式主音的低八度上落下,形成了一种呼应和对答的形态,虽然调式有可能多种多样,但这种歌曲首尾的高起低落却形成了一种规律,较有特色。
哈萨克族民歌旋律中这种主音到主音的高起低落现象在冬不拉弹唱和对唱歌曲中更为常见,虽然有些千篇一律,但却也是本民族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因为这种歌曲中的高起低落曲体结构就犹如生活中的问答与呼应,符合事物
发展的一分为二与对立统一原则,自然也就符合各民族的艺术审美与心理需求了。
谱例2:阿果衣尕衣②
谱例《阿果衣尕衣》为升C小调,分为两个乐句。
曲首上句的第三小节句尾采用了呼唤音调,在高八度主音上扬起,而下句句尾第五小节却停在了低八度的主音上,形成了歌曲的高起低落现象。
该例实际为两句体呈变化重复关系的平行乐段,也就是两句前面一样而终止不同的“同头变尾”形式。
同样的情况在该文谱例3《褐色的鹅》中也可见到。
当然,这种情况不仅局限在二句体的乐段,在哈萨克族民歌的大部分多乐句乐段或二段体中也是这样。
3.旋律中的长音拖腔
哈萨克族民歌中的长音拖腔现象也是一大特点,这种特点在弹唱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前面谈到民歌旋律中的高起低落一般都是在曲首和曲末的句尾用较长时值的长音来体现的。
除此之外,长音拖腔现象在乐段结构内部也非常普遍。
这种歌曲一般在演唱中必须要有哈萨克民族乐器冬不拉进行伴奏,凡演唱到长音拖腔时,无论高音低音,冬不拉那急促的弹奏都犹如鼓点般密集,衬托着演唱者的声音,把演唱者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似乎,在哈萨克族民歌中没有了这种演唱伴奏方式,没有了这种长音拖腔,情感表达就
不能到位,就不算是真正的哈萨克族民歌了。
谱例3:褐色的鹅
上例《褐色的鹅》为A大调,两句体乐段。
上句为11小节,下句为19小节。
上句第五小节本该结束,但第六小节采用经过音方式的呼唤音调从调式属音过渡到主音,在虚词上形成了15拍的长音拖腔。
下句从第五小节最后一个字开始,包括虚词在内,直到主音结束,长音拖腔长达45拍。
该例充分表明,在哈萨克族民歌中,特别是冬不拉弹唱或用冬不拉伴奏的民歌中,这种长音拖腔现象不但普遍,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
4.旋律中的模仿进行
哈萨克族民歌旋律发展的另一种手法是模进。
这种手法属于动机式发展,民歌的核心种子材料在不同的高度上严格或变化出现,不仅节省了音乐材料,使旋律的主题形象十分鲜明,常常成为扩展音乐结构规模的便捷手段,而且使民歌的调性有了新的变化,丰富了旋律,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