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地质条件下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

合集下载

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经验交流材料

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经验交流材料

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经验交流材料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经验交流材料篇一: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经验交流材料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经验汇报一、概况石圪台煤矿一盘区上水平可采煤层共四层,分别为12上煤、12煤、22上煤、22煤。

煤层赋存特征见下表:二、一盘区上下分层工作面布置方式1、开采情况12上煤共开采了5个工作面,分别是:12上101、12上102、12上104、12上105、12上106。

12煤计划布置4个工作面,其中12105工作面预计明年1月20日回采结束,12104、12103工作面已经准备完成,12102工作面正在掘进中。

2、近距离煤层设计由于12上煤与12煤层间距只有2~14m,所以在布置12煤巷道时坚持将巷道布置在实体煤下方或布置在压力较小的区域。

①② 除12102面外,工作面的回撤通道全部布置在实体煤下方;顺槽尽量布置在实体煤下方,不能布置在实体煤下方时,就布置在层间距相对较大的采空区下方;③ 在层间距<6.5m的区域,将联巷间距离增大至75m,减少采空区下方联巷个数;④ 12102、12103工作面采用机轨分离布置,顺槽宽度由5.2m减小为4.8m,缩小了断面,减小了跨度;⑤ 切眼全部布置在实体煤下方且与12上煤工作面切眼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3、附一盘区巷道布置图三、巷道支护设计及掘进安全技术措施1、掘进工作面支护参数为了保证薄层间距、采空区下方掘进的安全,我矿制定了详细的支护方案,根据现场情况,实时改变支护方式:①实体煤下方或层间距>6.5m时:采用锚杆+网片+锚索支护;锚杆(φ18*1800螺纹钢)排距为1m,每排5根;锚索排距3m,每排2根。

②过层间距<6.5m的采空区时,支护方式为:锚杆+网片+钢梁棚;锚杆(φ18*2100螺纹钢)排距0.8m,每排6根;钢梁棚排距0.8m,一梁两柱,单体滞后工作面不大于10m。

③上下分层巷道交叉点兼做上分层行车巷道的支护:采用下分层巷道架棚+吊挂钢带锚索+上分层巷道铺设钢梁+砼,保证顶板安全。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探究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探究
定, 棚 间 距 则应 控 制 在 l 米一1 . 5 米 之 间 。此 外 依 据 围 岩 的 实 际状 况, 必要时还可用锚 索对顶板进行补强作业, 甚至可采用棚架 与锚 杆、 锚 索 三 者 结 合 的联 合 支 护 。 四、 结 语 近 距 离煤 层 的赋 存 比重 虽然 很大 , 全国各大矿区均有存在 , 但 对其开采 技术 的研究却较少,近距 离煤层特别是极近距 离煤层 的 开采缺乏切 实可行 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加 强对 于此 问题 的探 究 已 迫在眉睫。


且 彼 此 间 存 在 显著 相 互 影 响 的 煤 层 为 极近 距 离煤 层 ; 从定 量 分 析 ×Hs i n c z _ 1 ) 的角度定义 ,上部煤层 开采后所引起的底板压力集中现 象会随着 底板深度 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减小 ,将应力小于等于底 板岩层承受 式中: q y — — 顶板 所 受 竖 向载荷 ; 能力时的底板 岩层 深度 h 。 作为极近 距离煤层划 分的判据, 当煤层 q x — — 顶 板 所 受 横 向载 荷 ; 间距 h 满足 公式 h <h 。 时, 该煤层为极近距 离煤层 。 I — — 裂 隙 面 之 间 的距 离 ; 二、 极 近 距 离 煤层 下 部 采 场 覆岩 结构 特 点 及 稳 定 性 分 析 三、 实 现 极 近 距 离 下部 煤 层 安 全 开 采 的技 术措 施 ( 一) 下部 煤 层 顶 板 加 固 与漏 顶 充 填 ( 一) 下部采场覆岩特 点 由于 上部 开采 所 导 致 的 应 力 重新 分 布 与集 聚 加 之 下 部煤 层 顶 就极 近 距 离 煤 层 来 说 , 其 开 采 很 多 时候 是 在 采 空 区 下方 进 行 ,
工 作 面 顶 板 发 生 冒落 后 极 易 与 采 空 区形 成 联 通 进 而 造 成 更 严 重 的 冒顶事故 ;直接顶所承受 的载荷作用与上 部煤层 开采 中形成 的垮 落 带 高 度 有着 直接 关 系 。 ( ) 下 部 采场 覆 岩 结 构 稳 定 性 分 析 根据上文分析,下部采场直接顶可被 认为是由裂 隙分割 而成 的若 干 块 体 组 成 , 其结构如图 1 所示 , 图中 A 块 为 少 部 分 出 露 的块

近距离煤层煤柱下的开采方法

近距离煤层煤柱下的开采方法

近距离煤层煤柱下的开采方法摘要:结合生产实际,阐述了近距离煤层煤柱下的开采方法,采用科学合理的支护技术维护顶板,保证了工作面的正常推进,提高了资源回收率。

关键词:近距煤层煤柱下开采0 引言小峪煤矿隶属于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是一座年生产能力210万吨的大型矿井。

井田位于大同煤田北部边缘,煤化程度低,煤类单一,且为特低灰~低灰、低硫~特低硫、中低热值的肥煤。

做为动力用煤是上乘的原料。

1 概况小峪煤矿井田位于大同煤田的边缘,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冲刷及其它构造多,煤层赋存不稳定。

煤层和岩层层理、节理、裂隙发育。

井田受周边小窑破坏严重。

现在主采煤层为14-2#层和14-3#层,上覆12#层多为采空区和小窑破坏区,层间距为1.4~20米属近距离煤层。

顶板伪顶多为泥质页岩,直接顶多为粉细砂岩,老顶为粉砂岩。

地质条件复杂和上覆采空区煤柱,给工作面顶板管理和开采造成很大影响。

14-2#层8924工作面位于小峪矿309盘区,工作面走向长670米,倾向长107.5米,煤厚2.8米,与12#层层间距平均4米,最大8.8米,最小1.4米,360米~385米为上覆采空区8912和8914两工作面间煤柱,垂直工作面布置。

2 煤柱影响受上覆采空区煤柱集中压力影响,煤柱范围两巷和工作面压力大片帮严重。

2924巷330米~420米巷道顶板全部离层裂开,片帮严重,深约0.5~1米,370米~385米巷道漏顶。

5924巷330米~360米巷道漏顶,300~410米巷道顶板全部离层裂开,片帮严重,深约0.5~1.5米。

3 工作面开采前对煤柱下顶板的支护方法3.1 漏顶区刹顶架棚 2924巷370米~385米,5824巷330米~360米两段漏顶区清碴后重新刹顶支护,架设1米一架的木腿钢梁棚。

漏顶支护示意图见下图: 3.2 顶板破碎区架棚支护 2924巷330米~420米,5824巷,300~410米的巷道顶板破碎区,进行架棚支护,每1米一架。

特殊地质条件下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

特殊地质条件下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

【 关键词] 加强支护 漏顶 工艺 正压通风 采空区
0 . 引 言
3 1 1 盘 区工作面 是云冈矿矿井北翼开采煤层沉积边缘 区 , 尤其 I 1 层与 1 1 - i 层 间距较 薄, 给开采带来较 大难度 , 具体条件 如下 : ( 1 ) 直接顶 为粉细砂岩互层 , 性脆 、 含石英砂 岩和煤 屑 , 层理特别发 育, 局部 含有一 层。 ( 2 ) i I - 层与 l 1 层间距 6 . 1 ~ 1 0 . 1 米, 属于近距离开采 。 ( 3 ) 工作面含有 1 O条断层 , 最大落差为 I . 1 米。 ( 4 ) 本工作 面上覆北部 为我矿伪顶 1 l - i # 层8 9 0 6 、 8 9 0 8 采 空区 , 南部 为破鲁老窑沟煤矿破坏 区, 破 坏区具体情况不明 , 导致两巷煤帮 炸帮严 重, 局部顶板压力集 中, 顶板破碎 , 并有下沉 、 离层现象 。 1 . 成果 内容 ( 1 ) 在原有支护基础上加强支护 2 1 1 0 6 巷 规格 为 : 4 . 6 米x 2 . 6 米, 原 有支护 为 : 锚杆加 锚 索联合 支 护, 锚杆间排距 为 O . 8 5 米 ×1 . 0 米, 锚 索排距为 3 米 。加强支护 为 : 在顶 板 压力集 中, 顶 板破碎处采 用金属网 、 锚索 、 钢梁 、 单体柱联合 支护 , 金 属 网规格 为4 . 0 米 ×2 . 5 米, 钢梁长4 米, 一根钢梁打 3 沿眼 , 上3 根锚索 , 眼间距 为 1 . 5 米, 每根钢梁下 方支 3 根 单体柱 , 钢梁头 尾 中间各 支设一 根, 并用铅 丝将单体柱 固定 ; 在顶板 下沉 、 离层严 重处除采用 上述加强 支护外 , 还应采取注玛丽散 的支护 方案 , 注玛丽散时需 由专 门打 眼工打 眼, 并 由生产厂家派 人指导 ; 在超前 工作面 1 5 米范围架设 2 组抬棚 , 棚 腿为单体柱 , 棚梁为废旧钢轨 , 抬棚随工作面推进而 向前移动 。 ( 2 ) 根据层间距确定采煤工艺 生产对组 每 日检修班 ( 二班 ) 应 在工作面机道 , 每隔 1 0 架利用 锚索 钻机探层 间距情况 , 将相 关情况记录和汇报 , 并根据探 明层 间距 及时调 整采煤工艺 。 工作 面层 间距在 1 . 0 米 以下 时 , 支架初撑 力建议 控制在 5 ~ 7 M P a ; 1 . 0 ~ 3 . 0 米之 间 , 初撑力建议控制 在 7 ~ 1 l M P a ; 3 . 0 米 以上 时 , 按正常要 求 最低初 撑力 为 1 9 . 6 M P a 。工 作面泵 站压力 要求 不低于 2 5 . 5 M P a 。工 作 面层间距 2 m以下范 围, 要 采取超前擦 顶移架方式 维护机道 顶板 ; 其 他范围仍采取及时移架方式 。工作 面层间距 3 m以下 范围 , 在保证采高 2 米的情况下 , 可根据 现场情 况适当留顶煤 开采。 ( 3 ) 改变通风方式 , 采用正压通风 我矿工作 面通 风方式一 般采 用负压通 风 , 由于 8 1 1 0 6 _ T作 面上覆 ( 上接第 4 2 9 页) 化 沥青 、 外掺剂和水 , 按一定 比例拌和而成 的流动状 态的沥青混合料 , 将其均匀地摊铺在路面上形成沥青封层 。 根据微表处混合料 中最 大粒径和级配将之分成不 同的类 型。我国 规范 J T G F 4 0 — 2 0 0 4 参 照国际经验并 结合 具体实践 , 将微表处分为两类 , 其集料级配范 围如表 1 。 表 微 表处混合料级 配

近距离煤层煤柱下的开采方法

近距离煤层煤柱下的开采方法
两巷维护困难 ,采取 多种 方式联 合支护 ,增加支护 强度 ,调 整割煤工 艺,使 工作面安全 呆出。
[ 关键词 ] 近距 离;煤柱 ;护帮;超前支护 ;开采
[ 中图分类号 ]T 8 3 8 D 2.1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0 -25 (0 6 60 3 -2 0 66 2 20 )0 -090
正常的割煤工艺足采煤机双 向割煤 ,头尾割三 角煤斜切进刀 ,割煤拉架推溜具有连续性。由于下 巷漏顶 ,为保证 人员安全 当采煤 机割 到离 头 lr O e 处 ,设备全部停止运转 ,先 回撤靠近工作面侧的钢
可有效防治片帮 ,使煤帮在采动压力与煤柱集 中应
力叠加影响下保持稳定。
24 煤柱 范 围片帮严 重的地 方打 钢 针 .
两处漏顶 区,虽经架棚刹顶维护 ,可两处漏顶 区靠工作面侧片帮深 约 0 5 2 . ~ m,顶板裂开破碎随 时有垮落的危险。因煤壁片帮一般都是上边角产生
图 1 1 9 4工作 面煤柱分布 Nhomakorabea 482
纶 网。根据 实 际试 验 ,锚 杆 锚 固深 度 至 少 25 时 .m
14 .m,采位 30~ 8m 为上 覆 采空 区 8 1 6 35 92和 8 1 94
两工作面间煤柱 ,上下层垂直工作面布置。工作面 巷道 采 用 锚 杆 支 护 ,锚 杆 规 格 为 cl b8×10 m 70 m, 间距 10 r 00 m,工作面布置和煤柱分布见图 1 a 。
煤 矿 开 采
20 0 6年 第 6期
个眼,先穿带尖的 25 . m钢针。外边沿巷方 向在钢 梁下架设走向抬棚 ,下边用单体柱支设 ,上边用木 料刹顶 ,使片帮处顶板形成整体,见图 3 。
上 ,支 正支牢 ,柱 头必 须衬 垫木 楔 防滑和 用铁 丝捆 在钢 梁上 防止 倒柱 。 3 3 改变 割煤工 艺 保证 安全 生产 .

近距离煤层煤柱下方布置综采工作面开采技术

近距离煤层煤柱下方布置综采工作面开采技术
置, 为 减压 区 , 工 作面 开 采时 , 采 空 区顶 板 随采 随
落。工作面开采时, 顶板压力趋于稳定 , 工作面支 架工作阻力在2 9 . 4 ~ 3 1 . 2 M P a 之间。 其上部山 煤
2 0 1 3 年 6月
F e b . , 2 0 1 3
王志江
近距离煤层煤柱下方布置综采工作面开采技术
3 掘进、 回采期 间应力分析
3 . 1 煤层 采煤 工作面设计 条件
( 1 ) 各煤层工作面矿山压力分析。设计本工 作面时 , 首先考虑上部 山 4 煤层工作面顶板冒落
区域 的稳 定程 度 , 按 照经验 该工 作面 山 煤层顶

2 工作面顶板岩性分析
煤层 顶 、 底 板岩 性决定 煤矿开 采技 术条 件 , 顶 板 岩石完 整硬度 大 ,便于 支护 ,煤 层顶 板岩 石破
能 源 技 术 与 管 理
7 4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9 9 4 3 . 2 0 1 3 . 0 3 . 0 2 8
2 0 1 3 年第 3 8 卷第 3 期
V0 1 . 3 8 No I 3
E n e r g y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Ma n a g e me n t
稳定 。
特征
碎, 抗压强度低 , 顶板易垮落, 不易支护 。 8 3 0 2 工 作面山 4 、 3 、 2 煤层顶 、底板岩石性质如表 1 - 3
所示。
表 1 山 煤层顶 、 底板岩石性质
顶底板 岩石 厚度 / m 硬度
2 煤层工作 面在 山 煤层工作面下部均采 用 内错 式布 置 ,工 作面顺 槽均在 上部采 空 区下布

近距离三软煤层(17#煤层)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近距离三软煤层(17#煤层)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一、公司简介火烧铺煤矿位于贵州省盘州市火铺镇境内,始建于1966年,1971年正式投产,为平硐、斜井联合开拓,煤矿井田面积26.47km²,已探明煤炭储量50781.36万吨,可动用煤炭储量7330.04万吨,现年生产能力达到285万吨,是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主产煤矿之一。

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地质复杂、断层多等问题给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带来了极大挑战。

对此,火烧铺煤矿坚持创新发展,坚定不移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引进智能设备、优化系统,加快推进生产模式由原来的“傻、大、黑”向“高、新、尖”转变。

2022年,煤矿成功引进应用了大功率采煤机、重型掘进机、大功率钻机、单轨吊、巷修机、清仓机、永磁电动滚筒、泥煤深度分选等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

2022年全年生产原煤230.96万吨,同比增长10%,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实施背景一直以来,三软煤层(软的顶板岩层、软的主采煤层和软的煤层底板岩层)开采都是制约煤矿安全生产、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难题。

目前,火烧铺矿主采的17#煤层就是典型的三软煤层,具有煤层松软破碎,结构复杂,夹矸及煤层厚度变化大、煤层倾角大的特点,且还属于突出煤层。

17#煤层储量丰富,现有地质储量为4644万吨,占全矿井现有地质储量(41732.75万吨)的11.1%。

同时,17#煤层的煤质好,采出的原煤内在灰份15%~19%,挥发份为28%,含硫量低(0.28%),高位发热量为20.3MJ/kg,低位发热量为25.2MJ/kg,只需将灰份降低,就能达到用户要求。

然而,正是由于三软煤层特性,使得火烧铺矿17#煤层开采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火烧铺矿17#煤层13174工作面采用的是ZY3800/15/33型支架,回采过程中容易出现支架压架、咬架、支架移架困难等情况,导致工作面月平均推进度仅40m左右,不仅严重降低了工作面的回采速度,还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工作面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工作面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工作面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其开采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煤层开采方式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极近距离煤层开采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煤炭开采方式的问题,同时也为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又称为近距离煤矿开采,其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先进煤炭开采技术,在煤层开采工程中采用一些先进的方法和现代化的设备,利用井下空气压力差,掌握煤岩的流变规律,从而有效地控制岩层滑移、分层破坏等现象,使得煤层开采更加高效、安全、环保。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的工作面相比传统的煤层开采工作面有很大的不同。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宽窄厚薄度变化大,且倾角大、伴生岩床多、瓦斯涌出量大、矸石多等。

因此,在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工作面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采用更高标准的安全生产措施和设备,以确保安全生产。

在工作面的施工中,需要采用多种设备配合作业。

首先需要有完善的探测系统来确定脉冲压风钻机在地层中所处的位置,以便控制钻机的工作。

然后需要选择合适的水平掘进机进行开采。

同时还应配置高科技防爆设备,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产生液化天然气和瓦斯爆炸等危险。

此外,在工作面的开采中,还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煤层的岩层变形和滑移。

这包括使用岩支护和伞型预支柱等支护设备,以及采用喷射灌浆和注浆加固岩体等技术手段。

总体而言,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工作面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煤炭开采方式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其不仅为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也提升了煤炭开采的质量和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将会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提升,为我国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G 1Q/ DW—l- 2 6 2 l , 变电交接和状 态检修 试验 规程. O j o - OO 输 [ ] B T 22 2 0  ̄ 2 G / 7 5- 0 1 变压器油 中溶解气体 分析和判 断导 则》 . [1 LT 2— 00 3 D / 7 2 2 0 变压器 中溶解气体 分析和判 断导 则. 『] 4 电力用油( . 气) [ ] 宏群- 中气体特征诊断 变压 器故 障. 5何 用油 变压器 , 9 ,2 7 : 1 53() 电试 验未发 现问题 , 号 而色谱试验 及时发 现 了铁芯短接过热 的异常情况 , 坚持对色谱跟踪监测 , 通过综合分析将 主变停运检修 , 避免了由于铁 芯短接 而造成 主变烧毁的重大事故 。 案例证 明色谱分析法有效 性并不差于 电气 试验 , 某些情 况下 比电 气试验 更灵敏 。色谱 分析法无需将设备停 电试验 , 能够及 时发现早期 潜伏性故 障。同时也可 以看到 , 应用色谱分析法判断变压器故 障, 也必 须结合 电气试验进行综 合分析 , 才能准 确判断故障部位 。色谱分析法 作 为成 熟的带 电检 测技术 在 电力系 统 中广泛运 用 , 累了丰 富 的经 积 验 。本文 的研究说 明, 要及 时准确地诊断变压器 内部故 障, 应在不 断总 结经验 基础上综合分 析。研究解决色谱分 析工作 中存 在的问题 , 仍是 我们今后一项重要工作 。


项目
C CH CH4 CH2 总 烃 H2 C C 2 H 26 2 2 O O

20 . .投运后 09 09 1O 0 31 1 2 . . .
2 0 . - 0 414 2 0 ..8 0 511 2 H6 3 8 0D . . 17 . 6- 2 81 . 15 . 26 . 33 I 15 . 28 . 33 .

O 0 O
28 0 .
47 . 1 1

2 4
11 9
29 4
三 比值编码都为 0 1 根据《 2, 变压器油 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 判断为存在 30 7 0 中等温度范围的热故 障。原 因可能有 : 0—0。 C 磁通集 中 引起 的铁芯 局部过热 , 铁芯短路 , 涡流引起 铜过热 , 接头接 触不 良形成 焦炭 , 铁芯和外壳环流过热等原 因。 我们对变压器进行多项试验 , 电压空载试验 、 低 铁芯及其夹件绝缘 电阻测量 , 均未发现 问题 。所 以再次缩短色谱试验周期 , 跟踪监测主变
度及 发展趋 势 , 说明主变大修后仍存在过热性故障源。 2 主变故 障类 型和程度诊断 、 运 用国际 电工 委员会 ( C 提出的特征气体法 和三 比值法作 为判 I ) E 断故障类型的方法。我们对主变色谱试验数据按三 比值的编码规则进 行计算 分析。 表 4 9 9日的三 比值 编码 为 月
运行状况。
l . 2 2 4 9 16 5 O 81 1 . 1 3 9 1 3 47 9 3 4 5
五 、 束 语 结
( ) 三 现场检修处理及解决方法 19 年至 2 0 年 , 97 0 3 我们坚持对东岱变 2 号主变跟踪监测 , 色谱数据 始终超标在 20 L 左右 , 0 / L 没有持续上升趋势, 内部故障过热一直存 但 在 。公 司为消除故障安排主变退出运行 , 实施大修处理方案 。 厂方 专家对变压 器进 行现场 吊罩检 查 , 发现变压器 铁芯段 间接触 处存 在烧焦发黑痕 迹 , 铁芯有 4 段其 中 3 已烧焦 , 段 发黑处附着黑色游 离碳 , 其他部位 未发现异常 。公 司生 产技术部会 同变压 器厂方专家分 析认 为 , 变压器运行 中出现总烃升高的原因是 : 芯段 间局部过热 。 铁
组分 CH/ 2 22CH C 4H H/ CH, 26 24CH 计算 ol83 0 01 /2 . < . = 5 . 1. 42 38 28 . / = 1 8 ,45 2 236. . =0 三 比值法判断 编码 为0 编码 为2 编码为 1
处理方案 : 为消除铁芯过热隐患 , 公司生产技术部和厂方专家对 主 变进行技术改造。具体方案为 : 把铜连接片拆除 , 采用 串联限流 电阻铜 连接片代替 , 到降低环流 的目的 。 达 ( 现场处理后 的运行状况 四) 20 年对 主变进行技术改造后 , 03 观察 3 色谱 监测数据 , 年 色谱总烃 数据缓慢上升基本稳定 , 主变运行 状况 良好 , 技术改造成功消除了主变 内部过热故障。 表 5试验数据( L )
3 2-3 4
[] 6 何宏群 , 陈应川 , 季建郑等. 电力机车 变压 器油 中特征 气体 关于
参 考 文 献
图 1铁芯叠片 的绝缘 故障情况报告摘录 : 由于变压器铁芯叠片有绝缘纸板相隔 , 不会有 片间接通短路 , 但叠片 间距离 很小 , 面积很大 , 片间电容使叠 片在电位 上相连 , 断相加 , 不 最后可 以达到 比较高 的电压 值 , 导致产生放 电。为 避免这一现象 , 在大容量变压器 的铁芯叠片 中, 每隔一定距离要放置绝 缘, 如图所示r, s铁芯 在厚度方 向分为数 个部分 , 彼此是 用绝缘纸板 隔 开, 为避免悬浮 电位放 电 , 各部分间用铜带连接 。由于东岱 变 2 号主变 早期设计制 造工艺 问题 , 成铁芯叠 片局部 相接触 , 造 形成环 流 , 使铁芯 局部发热 , 铁芯过热 的温度 造成周 围变压器 油不断分解 , 生甲烷 、 产 乙 烷、 乙烯成分含量上升情 况, 总烃升高表现 为过热故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