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区的解剖1
解剖位置的名词解释

解剖位置的名词解释人体解剖学是对人体结构的研究和描述。
在解剖学中,为了更准确地描述和定位人体各部分,人们使用了一系列特定的位置和方向术语。
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解剖位置和方向术语,并探讨其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性。
一、背部我们首先从人体的背部开始。
背部位于身体的后方,沿着脊柱延伸至臀部。
在解剖学中,将背部分为许多区域,其中一些重要的包括:1. 脊椎区域:指的是脊柱所经过的区域。
脊椎区域从颈椎(位于脖子后面)一直延伸到尾骨(位于臀部顶部),是人体最重要的支撑结构之一。
2. 肩胛骨区域:位于肩膀后面的区域。
肩胛骨是连接上肢和躯干的关键骨骼,这一区域的解剖位置常用于描述肩部和上肢的各种结构。
3. 背肌区域:由背部的肌肉组成。
这些肌肉对于姿势的维持和运动的执行至关重要。
二、腹部腹部是人体的前方,位于胸部和骨盆之间。
解剖学中的腹部位置包括:1. 腹部正中线:即脐线,通过腹部的中心。
这条线对于描述腹部脏器的位置和结构非常重要。
2. 腹肌区域:位于腹部的肌肉组织。
腹肌是支撑腹部和维持姿势的关键肌肉。
3. 腰部:腰部位于腹部和背部之间,是躯干和骨盆的连接处。
解剖学中的腰部用来描述与腹部和骨盆相关的结构。
三、头部和颈部头部和颈部是连接躯干和头颅的关键区域,其中一些解剖位置的定义如下:1. 颞部:位于头部的侧面,包括颞骨和周围结构。
颞部是许多面部表情肌肉的起始和终止点。
2. 额部:位于头部的前部,对应额骨和前额部分。
额部因其与智力和个性相关的前额叶而具有重要意义。
3. 颈部:位于头部和躯干之间,主要由颈椎和颈肌组成。
颈部是连接大脑和躯干的通道,同时也是许多重要血管和神经的路径。
四、上肢和下肢上肢和下肢是人体的四肢,其解剖位置可根据部位的特定骨骼进行描述。
1. 上肢:指的是肩部以上的部分,包括上臂、前臂和手部。
上肢的解剖位置在描述手臂、手掌和手指的结构和功能时非常重要。
2. 下肢:指的是髋部以下的部分,包括大腿、小腿和脚部。
脊髓解剖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颈8节)与脊髓前动脉吻合,称颈膨大动 脉。2、胸7左右。3、胸9-腰2,最大, 称大前髓动脉或腰膨大动脉。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脊髓后动脉:起自锥动脉或小脑下后动 脉,绕至延髓后外侧,向下沿脊髓后根 内侧迂曲行进,沿途接受后髓动脉的补 充,管径细小,行程常有中断。分支参 与软膜小动脉丛,穿支进入脊髓。供应 脊髓后1/4的血液。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来源及分布特点:1、上区或颈胸区(颈 -胸3):脊髓前动脉、前髓动脉,动脉 粗,血运丰富。2、中胸区(胸4-8): 主要来自脊髓前动脉,动脉细,数量少, 易缺血。3、下区或胸腰区:主要来自大 前髓动脉,动脉粗,数量多。
脊髓细胞构筑分层
Ⅶ层:与中脑和小脑有往返联系,参与 脊髓小脑束、脊髓顶盖束、脊髓网状束、 小脑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和顶盖脊 髓束,是调节姿势和运动的反射中枢。 还与内脏活动有关,外侧部有交感神经 的节前神经元,内侧的细胞媒介内脏反 射。
脊髓细胞构筑分层
Ⅷ层:含有大量的脊髓内部同侧和对侧 的联络神经元,接受内侧纵束、网状脊 髓束和前庭脊髓束等下行传导束纤维, 调节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特别是兴 奋r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Ⅸ层:为脊髓的主要运动区,含α和r运 动神经元,其轴突分别支配梭内肌和梭 外肌。
脊髓的传导束(下行)
红核脊髓束:人类知之较少,红核---立 即在背盖腹侧交叉---红核脊髓束(位于 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后角的基底部 和中间带。控制屈肌的肌张力。
前庭脊髓束:
前庭脊髓外侧束:前庭神经外侧核---纤 维不交叉---同侧脊髓外侧索前方---止于 Ⅶ、Ⅷ层。控制伸肌的肌张力。
腰椎间盘解剖

腰椎间盘解剖从猿到人的直立行走,开阔人类的视野,但是人体脊柱也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人类发一直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腰腿痛的困扰。
原始文化将其归结为妖怪做崇。
称为“魔鬼的一脚",脊柱对人体起支撑,运动,缓冲保护作用,腰椎间盘解剖有助于对腰腿痛的进一步了解。
成人脊柱共由26个椎骨组成,如同落砖一样逐渐的垒起来,并靠23个椎间盘来连接这26个椎骨,在这23个椎间盘中,每一个都可能发生椎间盘凸出,(临床上常见一个椎间盘凸出,也可2、3个)引起神经压迫并且引起相应的症状。
椎间盘占脊柱长度的四分之一,与人身高有密切关系。
脊柱从受孕第3周开始发育,一直持续到30岁,原节的形成标志着脊柱发育的开始,继之成了脊索突,这一过程包括了神经外胚层、外胚层和中胚层的分化。
在中胚层组织中形成的体节连接着神经管(神经外胚层)和脊索,在人类其数量为42-44个,在体节为准备形成骨性结构开始移行的同时,脊索周围的部分体节分化成头侧细胞稀疏而尾侧细胞密集的生骨节。
每个生骨节在细胞稀疏区与密集区的交界部位发生分离,即生骨节的尾侧细胞密集区移行于下一个生骨节的头侧细胞稀疏区。
一.椎间盘的组成腰部椎间盘有5个,即L1~2、L2~3、L3~4、L4~5、L5~S1。
椎间由纤维环、髓核、透明软骨终板和sharpey纤维组成。
纤维由坚韧的纤维组织环绕而成,外层主要是I型胶原纤维,排列密集,部分胶原纤维插入椎体;内层主要是较低密度的Ⅱ型胶原纤维,与外层相比,缺乏明显的板状排列。
髓核在腰部位于椎间盘中心的稍后方,在年轻人尸体上,外观呈半透明的凝胶状,主要由软骨基质和胶原纤维组成,通过Sharpey纤维附于椎体骺环。
透明软骨终板是椎体的上、下软骨面,构成椎体的上、下界,与相邻椎体分开。
Sharpey纤维围绕于椎间盘的最外层,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无软骨基质。
椎间盘通过固定相邻的椎体稳定脊柱并维持其排列,允许椎骨间的相互运动,同时吸收加载到脊柱上的载荷和能量。
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与定位

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与定位一、诊断要点1.具有自觉症状如脊背疼痛、脊柱活动障碍、疼痛、酸胀、沉痛麻木、相对应器官功能障碍等,一项或几项表现者。
2.望诊检查从病人的上至寰枕关节,下至尾骨在内,外至肩胛骨内缘线,仔细观看脊柱中线及脊柱两侧,脊柱是否有侧弯、棘突凹陷或凸起,偏离或偏歪中线者,脊柱区带内色素改变。
3.触诊采用三指触诊法,可发现棘突增粗、压痛、偏离中线,及与脊柱有关的肌肉、韧带附着点有明显的痉挛、增粗、条索状或沙粒状硬结、剥离、摩擦音等阳性反应物者。
4.X线及其它辅助检查有一项以上支持脊柱综合征诊断者,早期错位辅助检查难以发现,用触诊加自觉症状即可确诊。
5.各专科会诊排除骨折、脱位、肿瘤、结核、嗜伊红细胞肉芽肿及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者。
6.化验室检查排除炎症,风湿等因素。
二、四步定位诊断法1.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法问诊时,根据患者疼痛、麻木的部位,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神经根受压部位,初步确定错位的脊椎或关节。
2.第二步,望诊定位法望脊椎的形态,观察有无偏歪、凹陷或凸起,脊椎区有无皮肤颜色改变及色素斑等。
3.第三步,触诊定位法通过三指触诊法,确定棘突有无偏歪、吻棘、关节突有无错位摩擦音、弹响音;横突压痛、有无阳性反应物如硬结、条索状肿块、或代偿性肥大等部位。
通过三步触诊,符合前两项望诊、神经系统检查结果符合第一、第二步定位诊断,即可进一步明确脊椎错位的诊断。
4.第四步,脊柱影像定位法首先仔细观察X线侧位片各椎间关节的变化、椎轴动力学改变、生理曲度是否变直、是否有反弓、是否侧弯;椎体后缘是否变锐、是否有骨桥形成;寰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侧旋等改变、各椎间关节形态改变或移位时,都属脊椎错位的表现。
各椎间盘变性、椎体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与前三步定位诊断综合分析,可作出最后定位诊断结论。
应注意排除骨折、脱位、结核、肿瘤、化脓性炎症等。
三、触诊方法1.单指触诊法以拇指指腹为着力点,在局部组织进行滑动触诊,观察局部组织有无紧张、压痛、结节、条索等。
局解.背部

五、肌层
第一层: 1.背阔肌——胸背神经,胸背动脉,阶段性肋间后动脉、腰动脉 2.斜方肌——副神经,颈浅动脉、肩胛背动脉、枕动脉、 阶段性肋间后动脉,可供肌瓣和肌皮瓣移植。 3.腹外斜肌后部
形成的结构
听诊三角(肩胛旁三角) 腰上三角 腰下三角
第二层: 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 腹内斜肌后部(颈横动脉深、浅支,肩胛背神经) 第三层: 竖脊肌、腹横肌后部 第四层: 枕下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
四、深层结构
(一)深筋膜 除骶尾区以外,深筋膜分两层。
1.项区深筋膜:分浅深两层,是封套筋膜的一部分
浅层位于斜方肌表面 深层为项筋膜
2.胸背区和腰区深筋膜:分浅深两层 浅层薄弱,位于斜方肌、背阔肌表面 深层为胸腰筋膜—分三层,形成竖脊肌鞘和腰 方肌鞘,中层上部张于第12肋与第一腰椎横突 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腰肋韧带 3.骶尾区深筋膜薄弱,于骶骨骨膜愈着。
第二节 肩胛区三角肌区
一、三角肌区
是三角肌所在的部位。皮肤有臂外侧上皮 神经分布,三角肌由腋神经支配。腋神 经与旋肱后血管穿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 走行,肱骨外科颈骨折可损伤腋神经。
二、肩胛区
是指肩胛骨后面的区域。 肌肉由浅入深为斜方肌、背阔肌、冈上肌、冈下肌、 小圆肌、大圆肌,由肩胛上神经和血管分布(肩峰 下囊、三角肌下囊)脊 柱 区源自项区——第 背区——第 第
突至 棘突、 缘、
第 一 前份 区—— 两侧髂棘后份、 两侧髂后上棘连线 尾区
二、体表标志 1.棘突 2.骶管裂孔、骶角 3.尾骨 4.髂棘、髂后上棘 5.肩胛冈 6.肩胛骨下角 7.骶12肋 8.竖脊肌
三、浅层结构
(一)皮肤 (二)浅筋膜 (三)皮神经: 1.枕大神经—第2颈神经后支,伴枕动脉 2.第三枕神经—第3颈神经后支 3.1~12胸神经后支 4.臀上皮神经—第1~3腰神经后支, 在髂嵴上方、竖脊肌外侧缘附近 穿胸腰筋膜浅出,易被拉伤(腰腿痛) 5.臀中皮神经—第1~3骶神经后支 (四)浅血管 1.枕动脉 2.肩胛背动脉 3.胸背动脉 4.肋间后动脉 5.腰动脉 6.臀上下动脉
影像解剖2

1.胸片上常不能看到的骨结构有 d A.锁骨 B.肋骨 C.肩胛骨 D.腰椎 E.胸椎 2.正常人一般左肺由几个肺段组 成 b A.7 B.8 C.9 D.10 E.11 3.左肺下叶分为四段,与右肺下 叶不同的是 d A.背段 B.外基底段 C.后基底段 D.前内基底段 E.以上都不是
4.肺动脉、支气管动脉、肺淋巴管、肺静 脉、支气管静脉,属于肺功能性血管的是c A.肺动脉、支气管动脉 B.肺动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 C.肺动脉、肺静脉 D.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 E.肺淋巴管、肺静脉、支气管静脉
左肺支气管肺段 背段(S VI )
下 叶 前底段( S VIII ) 外侧底段(S IX )
后底段(S X )
内侧底段(S VII )
下 叶
内前底段 (S VII +S VIII )
外侧底段(S IX )
后底段(SX)
肺的解剖及分段
48
1.关于肺内支气管与肺动脉的下列描述中不正确 的是 e A.肺内支气管一般与肺动脉分支并行 B.二者的管径大致相等 C.肺外围一般不能显示支气管的断面 D.肺外围一般可能显示肺动脉分支的断面 E.伴行的支气管可以比相邻肺动脉粗2倍以上 2.下列关于肺的解剖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e A.一般情况下,左肺门比右肺门位置高 B.心胸比率为0.5 C.气管分叉部在右肺动脉的背侧 D.左主支气管比右主支气管长 E.上腔静脉通过右肺动脉背侧 3.右主支气管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 c A.15~25度 B.20~35度 C.20~30度 D.30~40度 E.40~50度
肺的解剖及分段
39
肺野划分
外带
上 中 下
中带
内带
肺门(hilar):是肺动、静脉,支气管及
脊柱的组成及其力学性能

椎间盘承受压缩载荷时,髓核内的压力为外压力的1.5倍,纤维环承受的压力为0.5倍,而后部纤维环的张应力是外压力的4~5倍。
压缩载荷通过终板作用于椎间盘的髓核和纤维环,髓核内部产生的液压使纤维环有向外膨胀的趋势,外层纤维环承受最大的张应力,内层纤维环承受的张应力较外层为小,但承受一部分压应力。
退变的椎间盘中,由于髓核脱水,压缩载荷在椎间盘内的分布发生较大的变化,表现为终板中心的压力减小,周围的压力增高,相应纤维环外层的张应力减小,压应力增高,但纤维环承受了更大的应力。
02
纤维环的板层结构可对抗机械应力,防止脊柱结构单位异常运动
椎间盘的拉伸特性
பைடு நூலகம்
无论脊柱承受何种载荷,其纤维环的某一部分总会产生张应力。承受轴向压载时纤维环的外层纤维沿纤维排列方向产生较大的张应力,而轴向张应力却比较小;与外层纤维相比,内层纤维的应力类型相同但量值却小的多。
Galante从各相异性角度测定纤维环的抗拉强度和抗拉刚度,观察到其抗拉强度和刚度随加载方向不同而相差悬殊。
腰椎关节突关节的轴向旋转范围很小,大约在1度左右,实验表明,当轴向旋转范围超过1~3时即可造成关节突关节的破坏,因此有人提出,限制腰椎的轴向旋转活动是腰椎关节突关节的主要功能。
椎骨由椎体、椎弓、上下关节突、棘突、横突组成。椎体椭圆形短扁骨,致密的骨皮质包围海绵状的髓质,上下骨皮质中有较厚的软骨板衬垫,边缘由较厚的环形衬板构成。
01
02
椎体前缘最薄弱,易发生椎体骨折。
椎体中部和后部的骨折多涉及椎管
椎间盘
位于椎体终板表面的凹面关节之间。 IVD 在脊柱中形成最重要及独一无二的关节系统,允许脊柱在多个面上运动。这些纤维软骨的复合结构约占整个脊柱长度的 1/4 。从 C2-3 椎体间至 L5-S1 椎体间均有椎间盘。颅骨( C0 )与寰椎( C1 )间没有间盘,寰枢椎( C1-C2 )间也没有真正的间盘。
脊柱的影像学诊断

高出坠落,脊柱骨折
脊柱良性肿瘤和 肿瘤样病变
Benign Spinal Tumor and Tumorlike Lesion
脊柱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骨血管瘤 骨软骨瘤 骨巨细胞瘤 骨样骨瘤 骨母细胞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内生骨疣 其它: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纤维骨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血管内皮细胞瘤等
环椎:前后弓及两侧块 枢椎:齿状突、椎体及棘突 第3至第7椎体:逐渐增大,椎孔三角形,椎间关节面近呈水平位,钩椎关节 (Luscka 关节)
胸椎:逐渐增大,椎孔心形,关节突关节面呈冠状位 腰椎:椎体逐渐增大,椎孔呈三角形,关节突关节面呈矢状位 骶骨:骶骨倒立扁三角形,5个骶椎融合而成 尾骨: 4个尾椎融合而成
环枢关节半脱位 齿状突骨折
骨质疏松骨折 L1压缩骨折
脊髓损伤
脊髓震荡: 单纯脊髓功能损伤,可出现轻微脊髓水肿,愈后良好。
脊髓挫伤: 脊髓水肿、出血、脊髓广泛破碎出血、乃至脊髓横断;
脊髓受压: 骨折脱位或髓外血肿等原因导致的椎管变窄压迫脊髓;
MRI表现
1、脊髓形态改变 梭形膨大,灶性水肿;脊髓弯曲;完全或不完全横断,伴
elements of T-3
and T-4 and the
posterior soft
tissues
(arrowheads).
The lesion
enhances
markedly with the
contrast agent.
FigC the lesion
C
has only
intermediate
38, yr, M of C
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is with several spinal osteochondromas 遗传性多发骨软骨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
脊柱区常常是临床麻醉(腰麻、 硬膜外麻醉)涉及的重要地带,此 区正常解剖知识,对于麻醉医师 来讲尤为重要。
境界与分区
境界 分区 体表标志 骨性标志 肌性标志 脊柱区的层次结构特点 皮肤 浅筋膜 皮神经 浅血管 深筋膜 肌层 血管神经 脊柱 椎管及其内容物
一 境界及分区:
★静脉
1.脊柱区的深部静脉与动脉
伴行。 2.项区:→椎静脉、颈内静脉 或锁骨下静脉。 3.胸背区:经肋间后静脉→奇 静脉,部分→锁骨下静脉或 腋静脉。 4.腰区:经腰静脉→下腔静脉。 5.骶尾区:经臀区的静脉→髂 内静脉。
★神经:来自31对脊神经后支、副神经、胸背神经和肩胛背神
经。 1.脊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分出后,绕上关节突外侧向后行,至 相邻横突间分为内、外侧支。 ·颈神经后支:项区皮肤和深层肌; ·胸神经后支:胸背区皮肤和深层肌; ·腰神经后支:腰区、臀区皮肤和深层肌; ·骶、尾神经后支:骶骨背面和臀区皮肤。 分布特点:明显的节段性。 手术中横断背深肌时,不会引起肌肉瘫痪。
深部的血管神经
动脉:
动脉,与枕大神经伴行分 布至枕部。分支中有一较 大的降支,向下分布至项 区诸肌,并与椎动脉、肩 胛背动脉等分支吻合,形 成动脉网。
1.枕动脉:起自颈外
深部的血管神经
2.肩胛背动脉:起自锁骨
下动脉,向外侧穿过或越过 臂丛,经中斜角肌前方至肩 胛提肌深面,与同名神经伴 行转向内下,在菱形肌深面 下行,分布至背肌和肩带肌, 并参与形成肩胛动脉网。有 时肩胛背动脉与颈浅动脉共 干起自甲状颈干,称颈横动 脉,颈浅动脉即颈横动脉的 浅支,肩胛背动脉即其深支。
(三)脊神经根
1.行程和分段:
#1.斜方肌、
背阔肌、 腹外斜肌后部
#2.夹肌、肩胛提肌、
菱形肌、上后锯肌、 下后锯肌和腹内斜
肌后部;
#3.竖脊肌
腹横肌后部
#4.枕下肌
横突棘肌 横突间肌等
肌肉围成的三角 听诊三角:或称肩胛旁三角。三角的底为薄层脂肪组织、深筋膜和第6肋间隙, 表面覆以皮肤和浅筋膜,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 腰下三角:inferior lumbar triangle 三角的底为腹内斜肌,表面仅覆以皮肤和 浅筋膜。此三角为腹后壁的又一薄弱区,也可形成腰疝。腰区深部脓肿也可 经腰下三角出现于皮下。
(1)硬膜外腔: 位置:位于椎管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窄隙 特点:不是空的,呈负 压。 内容物:填有脂肪、椎内静脉丛和淋巴管,并 有脊神经根及其伴行血管通过。
注:此腔上端起自枕骨大孔,下端终于骶管裂孔, 硬脊膜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故此腔 不通颅内。
临床硬膜外麻醉:这是一种在麻醉的广度、深度和持续时间上更有灵活性的一种麻
※骨纤维孔(脊神经后支骨纤维孔)
后外方开口向后,与椎间孔方向垂直。 境界:上外界— 横突间韧带内侧缘
下
界—下位椎骨横突上缘
内侧界—上关节突外侧缘 投影:连接L1平面后正中线外侧2.3cm与L5平面后正中线外侧3.2cm两点。该 孔即投影在同序数腰椎棘突外侧该两点的连线上。
※骨纤维管(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
椎静脉丛:是沟通上、下腔静脉
系和颅内、外静脉的重要通道。包 括椎内静脉丛和椎外静脉丛。
椎内静脉丛:密布于硬膜外腔内, 贯穿椎管全长。 椎外静脉丛:位于脊柱外面,在寰 椎与枕骨之间较为发达,称枕下静 脉丛。 特点:两丛互相吻合交通,无瓣膜, 收集脊柱、脊髓及邻近肌肉的静脉 血,→椎静脉、肋间后静脉、腰静 脉和骶外侧静脉。向上与颅内交通, 向下与盆腔等的静脉广泛吻合。
3.胸背神经:
起自臂丛后束,与同名动脉伴行,沿肩胛骨外侧缘下行,支配背阔肌。
4.肩胛背神经:
起自臂丛锁骨上部,穿中斜角肌斜向外下至肩胛提肌深面,继沿肩胛骨 内侧缘下行,与肩胛背动脉伴行,支配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四 脊柱
系解已经学习,这里不再详述
五 椎管及其内容物
(一)椎管
概念:由游离椎骨的椎孔和骶骨的骶管连成 通向:向上与颅腔相通,下达骶管裂孔而终 内容物:脊髓、脊髓被膜、脊神经根、血管及少量结
醉方法。几乎所有的局麻药均可以用于此种麻醉。
概念: 将药物注入硬膜外间隙处,对脊神经根进行麻 醉。
穿刺点的选择:根据手术部位,一般取支配手术范围中央的脊神经相应棘突间隙。 硬膜外间隙的确定:穿刺针到达黄韧带后,有阻力突然消失、出现负压、无脑脊 液流出等现象。
因硬膜外间隙血管丰富,穿刺针误入血管并不罕见,尤其是足月妊娠,硬膜外间 隙静脉弩张,发生率更高;误入血管会因鲜血滴出而被发现,少数病例因导 管开口处被小凝血块阻塞而不易被发现,当注射药时,小凝血块被推开,局 麻药直接注入血管内而发生毒性反应。
(三)深筋膜
脊柱区的深筋膜按部位分为项区深筋膜、胸腰部深 筋膜。
1 项区的深筋膜分为浅、
深二层,浅层覆盖在 斜方肌表面,深层在 该肌的深面,称项筋 膜。
位置:斜方肌的深面,包 裹夹肌,半棘肌 上方:附于上项线 下方:移行为胸腰筋膜后 层
内侧:附于项韧带
2 胸腰筋膜
在胸背区较为薄弱,覆于竖脊肌表面,向上续项筋膜,内侧附于胸椎棘突和棘上 韧带,外侧附于肋角,向下至腰区增厚,并分为前、中、后三层。
腰上三角:superior lumbar triangle 三角的底为腹横肌的腱膜,腱膜深 面有3条神经,腱膜的前方有肾和腰方肌。肾手术的腹膜外入路必经此三角。 是腰疝的好发区,也是腹膜后间隙脓肿穿破或引流的部位。
枕下三角 : suboccipital triangle 三角的 底为软后膜和寰椎 后弓,浅面为夹肌 和半棘肌,枕大神 经行于其间。三角 内有枕下神经和椎 动脉经过。
前壁— 乳突副突间沟 后壁—上关节伸展性。
投影:连接L1平面后正中线外侧2.1cm与L5平面后正 中线外 侧2.5cm两点,骨纤维管投影于同序数腰椎棘突下外方该 两点的连线上。
2.副神经:
自胸锁乳突肌后缘 中、上1/3交点处 斜向外下,经枕三 角至斜方肌前缘中、 下1/3交点处深面 进入该肌。
皮肤切口
二 重要的体表标志、标线
重要标志
①棘突 : C7棘突、L4棘突、骶正中棘 ②肩胛骨下角:平T7棘突、七八肋间隙 ③髂后上棘:两髂后上棘的连线平第2骶椎棘突。 ④骶管裂孔 ⑤骶角:骶管裂孔向下突出相当于骶5下关节突,是骶 管内麻醉的进针定位标志。
重要标线
①肩胛冈内侧连线: 平T3棘突 ②肩胛下角内侧连线:平T7棘突 ③髂棘最高点连线:平L4棘突 ④髂后上棘连线:平S 2棘突 ⑤菱形区:左、右髂后上棘与第五腰椎棘突和尾 骨尖的连线构成,当腰、骶、尾椎骨折时,此 区变形。 ⑥骶正中棘: ⑦骶外侧棘:骶椎横突构成,是经骶后孔行骶神 经麻醉的重要标志。
脊柱区是由脊柱及其后外方的软组织所组成的区 域,自上而下分为项部、背部 、腰部 和骶尾部。 项部上界是枕外隆凸和上项线,外界为斜方肌前 缘; 背部上界以第7颈椎棘突至肩 峰连线即项部下界, 下以第12肋下缘与腰部为界,外侧界为三角肌后 缘上份、腋后线及其向 下的延长线; 腰部下界为髂嵴,两侧为背部外界向下的延长; 骶尾部为两侧髂后上棘与尾骨 尖连线围成的三角 区。
行硬膜外阻滞时,如果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而未能及时发现,超 过脊麻数倍量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可产生异常广泛的阻滞,产生全脊 麻。患者短时间表现全部脊神经支配区域无痛觉,低血压,意识丧失及呼吸 停止,处理不及时可能发生心脏骤停。
骶段硬膜外腔:
特点:上大下小,前宽后窄,硬脊 膜紧靠椎管后壁。 骶管麻醉:
前层:又称腰方肌筋膜,位于腰方肌前面,内侧附于腰
椎横突尖, 向下附于髂腰韧带和髂嵴后份,上部增厚形 成内、外侧弓状韧带。
由于项、腰部活动度大,在剧烈
活动中胸腰筋膜可被扭伤,尤以腰部的 损伤更为多见,是腰腿痛原因之一。
(四)肌肉的层次
组成:背肌和部分腹肌 由浅至深大致分为四层:
第一层有斜方肌、背阔肌和腹外斜肌后部; 第二层有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和腹内斜肌后部; 第三层有竖脊肌和腹横肌后部; 第四层有枕下肌、横突棘肌和横突间肌等。
(五)深部血管和神经
深部的血管: 深部的动脉来源与浅部一致,另有椎动脉供血。 脊柱区的深部静脉与动脉伴行。 脊柱区的深静脉可通过椎静脉丛,与椎管内外、颅内以及盆部等处的深部静 脉相交通。 脊柱区的神经: 主要来自31对脊神经后支、副神经、胸背神经和肩胛背神经。脊神经后支分 为内侧支和外侧支。 骨纤维孔:又称脊神经后支骨纤维孔。其上外侧界为横突间韧带的内侧缘, 下界为下位椎骨横突的上缘,内侧界为下位椎骨上关节突的外侧缘。 骨纤维管:又称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前壁为乳突副突间沟,后壁为上 关节突副突韧带,上壁为乳突,下壁为副突。
骶尾区的深筋膜较薄弱,与骶骨背面的骨膜相结合。
第二腰椎
后层:覆于竖脊肌后面,与 背阔肌和下后锯肌腱膜愈着,
向下附于髂嵴,内侧附于腰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在竖 脊肌外侧缘与中层愈合,形成竖脊肌鞘。
中层:位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内侧附于腰椎横突 尖
和横突间韧带,外侧在腰方肌外侧缘与前层愈合,形成腰 方肌鞘,并作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向上附于第12肋 下缘,向下附于髂嵴。中层上部张于第12肋与第1腰椎横 突之 间的部分增厚,形成腰肋韧带。
通过骶管裂孔将药物注 入骶管内可产 生硬膜外阻滞,但骶管穿刺的缺陷是 骶管的解剖存在很大的变异,并且容 易误入静脉。
适应症: 会阴部、肛周手术如痔
切除术、直肠等部位;
也用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 的腹部手术。
(2)硬膜下腔:位于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与 脊神经周围的淋巴隙相通,内有少量液体。 (3)蛛网膜下腔:位于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腔内充满脑 脊液,向上经枕骨大孔与颅内相通。此腔末端高度扩大,称 终池,池内有马尾和软脊膜向下延伸的终丝。成人脊髓下端 平第1腰椎下缘,故在第3~4或 4~5腰椎间进行腰椎穿刺或 麻醉。 腰穿时刺针经过层次:皮肤、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 带,黄韧带、硬脊膜和脊髓蛛网膜达终池。 小脑延髓池:是颅内的蛛网膜下腔。临床进行穿刺是在 项部后正中线上枕骨下方或第2颈椎棘突上方进针,经皮肤、 浅深筋膜、项韧带、寰枕后膜、硬脊膜和蛛网膜而达该池。 成人由皮肤至寰枕后膜的距离为4~5cm,刺针穿寰枕后膜时 有阻 挡感,当阻力消失时刺针即已进入小脑延髓池。穿刺时 避免损伤延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