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柱区解剖

合集下载

局部解剖学学第9版配套PPT-第六章 脊柱区

局部解剖学学第9版配套PPT-第六章 脊柱区
构成,椎管各壁的解剖结构特点及临床联系; 6. 脊髓的被膜,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的层次关系,内容及临床联系;脊髓
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7. 椎内静脉丛的组成与交通。
了解 1. 脊柱区的境界和分区;深筋膜解剖特点;
2. 椎骨与颅骨、肋的连结;
3. 脊髓的血供。
第一节
概述
局部解剖学(第9版)
一、境界与分区
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
局部解剖学(第9版)
腰上三角
内侧界:竖脊肌外侧缘 外下界:腹内斜肌 上界:第12肋 底: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 表面:背阔肌
是腹后壁薄弱区之一,腹腔脏器可 经此三角向后方突出,形成腰疝。
局部解剖学(第9版)
腰下三角
前界:腹外斜肌后缘 后界:背阔肌前下缘 下界:髂嵴 底:腹内斜肌 表面:仅覆以皮肤和浅筋膜
第二节
层次结构
局部解剖学(第9版)
一、浅层结构
(一)皮肤
厚而致密,移动性小,有较丰富的毛囊和皮脂腺。
(二)浅筋膜
致密而厚实,含有较多脂肪,并有许多结缔组织纤维束与深筋膜相连。项区上部的浅筋膜 含纤维较多,故特别坚韧,腰区的浅筋膜含脂肪较多。
局部解剖学(第9版)
(三)皮神经
一、浅层结构
1. 项区 颈神经后支较为粗大的皮支,包括枕大神经和第3枕神经。枕大神经(greater occipital nerve)是第2颈神经后支的分支,在上项线下方、斜方肌的起点处浅出,伴 枕动脉的分支上行,分布至枕部皮肤。枕大神经与枕小神经在名称上看似相关,但枕小 神经是颈神经前支所构成的颈丛的分支。第3枕神经(third occipital nerve)是第3颈 神经后支的分支,穿斜方肌浅出,分布于项区上部的皮肤。
局部解剖学(第9版)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
肌表面;上方续项筋膜,内侧 附于胸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 侧附于肋角,向下至腰区增厚, 分前、中、后三层
CHENHUA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
24
▲胸腰筋膜
CHENHUA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
25
三 肌层
第一层
8.下后锯肌
1.斜方肌
9.腹内斜肌后部
2.背阔肌
第三层
3.腹外斜肌后部
10.竖脊肌
第二层
11.腹横肌后部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
21
4.浅血管
浅动静脉相伴行 项区:枕动脉、颈浅动脉和肩胛背动脉等的分支→ 胸背区:主要来自肋间后动脉、肩胛背动脉和胸背动
脉等的分支→ 腰区:来自腰动脉的分支→ 骶尾部:臀上、下动脉等的分支→
CHENHUA
局部解剖学-Biblioteka 柱区22二 深筋膜
1.项区 项区的深筋膜分浅深2层,包裹
5背面的切迹与尾骨围成 的孔,是椎管的下口 ▲骶角(sacral cornu) 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的突 起,体表易触及,是骶 管麻醉的进针定位标志
CHENHUA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
6
3.尾骨(coccyx)
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 而成
位于骶骨的下方, 肛门的后方
有肛尾韧带附着
CHENHUA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
1.棘突(spinous process) ①C7棘突较长,常作为辨认椎骨
序数的标志 ②胸椎棘突斜向后下,呈叠瓦状 ③腰椎棘突呈水平状 ④L4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 ⑤骶椎棘突→ → 骶正中嵴
CHENHUA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
5
2.骶管裂孔和骶角
▲骶管裂孔(sacral hiatus) 沿骶正中嵴向下,由S4、

脊柱

脊柱

棘突
峡部
椎弓峡部pars interarticularis 为椎弓根与椎弓板移行部,由 于位于上、下关节突之间,故又称为关节突间部
椎骨的构造
椎弓根、关节突和横突 主要是骨密质
椎体:内大量骨松质, 外为一层薄的骨密质
棘突:内大量骨松 质,外为一层薄的 骨密质
椎间盘
由髓核、纤维环、软骨板和Sharpey纤维环构成
脊 柱
Vertebral region
提纲
• 脊椎的正常解剖 • 检查方法及正常影像表现
X线检查 CT检查 MR检查
• 椎间盘病变
脊椎的正常解剖
• 根据部位: 可分为颈段(7个)、胸段(12个) 、腰段( 5个)、骶尾段(5个),1个尾骨和椎间盘、椎间 关节、椎旁韧带等组成。 • 椎骨由椎体、椎弓和从椎弓上发出的7个骨性突起 所组成。 椎弓:椎板、椎弓根、相邻椎弓根之间构成 椎间孔。
腰椎管侧隐窝狭窄
4.椎间盘 呈软组织密度影,CT
值为70±5HU,不能区
分髓核和纤维环
椎间盘 纤维环
5.脊椎韧带
前、后纵韧带均较薄,
CT上不能单独显示。
黄韧带较厚(正常时 ≤3 mm),位于椎板和关 节突的内侧面,密度高于 硬脊膜囊和硬膜外脂肪, 显示较清晰 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也 呈细条状软组织密度影。
X线平片
颈椎正侧斜X线平片
腰椎前后位 腰椎侧位 腰椎斜位
• 颈椎的寰椎没有椎体、棘突和关节突;枢椎的椎体前上 部有一齿状突起称为齿突。两者形成寰枢关节。
• 齿突与寰椎前弓后缘构成关节,此间隙正常值为儿童不 超过4mm,成人为2.5-3.5mm,否则为脱位。
正常寰枢关节
Luschka关节(钩椎关节) 定义:由C3-C7上位椎骨的下外侧部(唇缘)与下位椎骨

【断层解剖】脊柱

【断层解剖】脊柱

经脊柱区颈段的旁正中矢状层面
第二节 脊柱区胸段断层解剖
肋头关节 肋横突关节
第四节 脊柱区腰骶段断层解剖
Through 3rd lumbar vertebrae
马尾
Through 5th lumbar vertebrae Ala of ilium 上关节突
侧隐窝
Lateral recess
背面
2、椎内静脉丛: 位于硬膜外隙,收集脊髓和椎体静脉血,汇入椎间静
脉 椎内前静脉丛:纵贯椎管全长,位于椎体后面两侧,成对
椎内后静脉丛:位于椎管内后外侧,自枕骨大孔向下延伸到骶 管内
3、椎体静脉:位于椎体的骨松质内
第二节 脊柱区颈段断层解剖
经第三颈椎体水平断面
Internal jugular v. Vagus n. internal carotid a.
The sectional anatomy of vertebral column
脊柱断层解剖
境界分区
脊柱区:是指脊柱及其后方、 两侧软组织所配布的区域。
上界---枕外隆凸、上项线 下界---尾骨尖 两侧界---斜方肌前缘、三角肌后 缘、腋后线、髂嵴后份、髂后上 棘、尾骨尖
分为:颈段、胸段、 腰段、 骶段
Zygapophysial joint
Ligamentum nuchae
dura sac
椎体钩 上关节突
UTAC :unco-transverse-articular-complex: ,颈椎体钩、横突、 关节突构成一个复合体,是颈椎的关键部位,有颈神经根 和椎动脉毗邻,脊髓也相距较近。
经脊柱区颈段正中矢状层面
Transverse section of sacral vertebral region

脊柱区解剖图课件

脊柱区解剖图课件

界 下界:背阔肌上缘
底:脂肪组织、筋膜和第6肋间隙
意义: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
3.腰上三角
内侧界:竖脊肌外侧缘 境 外下界:腹内斜肌后缘 界 上界:第12肋 底: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 肋下神 经 髂腹下神经 髂腹沟神经 前方有肾和腰方肌。 意义: 肾手术腹膜外入路(注意 保护上述三神经) 腹后壁薄弱区,易发腰疝
脊柱区
第一节 概述
一、境界与分区
上界:枕外隆凸和上项线 斜方肌前缘 腋后线的延长线 境界 侧界 髂嵴后份 髂后上棘 下界:尾骨尖
项区 分区 胸背区 腰区 骶尾区
二、表面解剖
1.棘突 2.骶管裂孔和骶角 3.尾骨 4.髂嵴和髂后上棘 5.肩胛冈 6.肩胛骨下角 7.第12肋 8.竖脊肌 脊肋角(肾区、后 肾点)
下后锯肌
竖脊肌
第12肋
腹 内 斜 肌
4.腰下三角
下界:髂嵴上缘 外上:腹外斜肌后缘 内上:背阔肌前下缘 意义: 腹后壁的薄弱区,易发腰疝。 盲肠后位阑尾炎时,此区有明 显压痛。 腹膜后隙脓肿可形成膨隆性皮 下脓肿。
四、深部的血管和神经
(一)动脉 枕动脉 肩胛背动脉 椎动脉 颈椎病 (二)静脉(了解)
第三层:竖脊肌
第四层:枕下肌等
(二)局部结构 1.枕下三角 内上界:头后大直肌 外上界:头上斜肌 境界 外下界:头下斜肌 底:寰枕后膜和环椎后弓 浅面:夹肌和半棘肌
意义:内有枕大神经、椎动脉经 过,各种疾病可压迫之形成脑供血 不足
2.听诊三角或肩胛旁三角
内上界:二节 层次结构
一、浅层结构 (一)皮肤 厚而致密,含毛囊和皮脂腺 (二)浅筋膜 含较多脂肪 (三)皮神经 1.项区:枕大神经(C2) 2. 胸背区:胸神经后支 3.腰区:腰神经后支 臀上皮神经(L1~3) 4.骶尾区:骶、尾神经后支 臀中皮神经(S1~3) (四)浅血管

脊柱断面影像解剖

脊柱断面影像解剖
脊柱断面影像解剖
目录
概述 脊柱区的应用解剖 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比较 脊柱区断面的解剖学特点 脊柱区结构的断层影像学表现 脊柱区断面解剖及影像
概述
一、境界与分区 二、标志性结构 三、脊柱区结构的配布特点
一、境界与分区
脊柱区(vertebral region)是指脊柱及其后方、两侧软组织 所配布的区域。
(一)椎骨
✓一般形态
椎体 椎孔
棘突 下关节突 上关节突
横突 椎弓峡部
环状骺板
椎孔 椎弓板 椎 椎弓根 弓
椎体
椎弓 椎弓根、 椎弓板及7个突起 (上、下关节突、横突和棘突)
椎弓峡部pars interarticularis 为椎弓根与椎弓板移行部,由 于位于上、下关节突之间,故又称为关节突间部
✓椎骨的构造
棘突
✓骨松质:位于骨结构的中
央部 ,CT表现为细密的网 椎体骨密质
格状影,边缘清楚
椎体骨松质
附件骨骨松质
棘突
横突 CT
横突
2.椎管及内容物
✓硬膜外脂肪 低密度影 椎间盘
✓硬脊膜囊 呈圆形或椭 圆形软组织密度影。CT 平扫不能区别硬脊膜囊、 脑脊液和脊髓。
脊髓 竖脊肌
✓椎内静脉丛 位于硬 膜外间隙内,在CT平 扫上不能单独显示, 增强扫描呈点状高密 度影。
上界:枕外隆凸、上项线 下界:尾骨尖 两侧界:(上→下)斜方肌前缘、 三角肌后缘上份、腋后襞与胸壁交 界处、腋后线、髂嵴后份、髂后上 棘至尾骨尖的连线。
分区:颈段、胸段、腰段、骶尾段
颈段 胸段 腰段 骶尾段
二、标志性结构
1.棘突 2.骶管裂孔和骶角 3.尾骨 4.髂嵴和髂后上棘 5.肩胛冈和肩胛下角 6.竖脊肌
显示为低信号

最全面详细的脊柱腰段解剖图

最全面详细的脊柱腰段解剖图

最全⾯详细的脊柱腰段解剖图⼀、腰椎的形态结构椎⾻的形态结构腰椎的形态结构上⾯观腰椎的形态结构前⾯观第五腰椎(正中⽮⾯)第三腰椎CT图⼆、腰段椎管腰椎椎孔的形状椎管:中央椎管和侧椎管(侧隐窝)腰段的椎管前界:为椎体、椎间盘和前纵韧带;后界:为椎⼸板、棘突基底和黄韧带;两侧界:为椎⼸根和椎间孔;后外侧界:为关节突关节。

椎管分为中央椎管(为硬膜囊占据的部位)和侧椎管(为神经根通道的神经根部分)。

盘黄间隙腰1为4.7mm腰2为3.4mm腰3为2.5mm腰4为1.9mm腰5为2.5mm在椎间管内⼝较⼩,下位腰椎尤为显著,⼏乎将内⼝下部封闭。

前纵韧带分为三层,即浅层越过3~4个椎体,中层越过2~3个椎体,深层越过1~2个椎体。

借纤维束紧密附着于各椎体边缘,与椎体疏松相连。

在胸部较腰部宽⽽坚强。

后纵韧带上起枢椎,与覆膜延续;下达骶⾻。

宽窄不齐,不能完全遮盖椎体的后部和椎间盘。

深层纤维为齿状,与椎体疏松相连,其间隔以静脉丛。

在胸部较腰部宽⽽强后纵韧带⾻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 it udinal Lingament,OPLL)CT与MRI显⽰,腰椎OPLL的厚度差距较⼤,所造成的狭窄程度并不完全与临床症状平⾏。

如有的厚度达到16mm,椎管如同细⽉⽛形,使椎管前后径⼩于10mm,但症状不严重,⽽有的OPLL较薄但症状明显。

根据后纵韧带⾻化(O)椎管⽮径(A)及椎管横径(S)可测定颈椎椎管狭窄率,在⽮状⾯为O/AX100。

在横切⾯为O/SX100。

在下部颈椎椎管,若后纵韧带⾻化厚度超过椎管⽮径30%以上时,多出现脊髓压迫症状。

在腰椎,后纵韧带⾻化厚度超过椎管⽮径的30%以上出现神经压迫症状作为⼿术的参考标准。

黄韧带:正常厚度2~4mm,由上向下逐渐增加。

除椎间孔和后⽅正中线的⼩裂隙(有⼩静脉通过,并有脂肪填充)外,⼏乎充满整个椎⼸间隙。

关节突关节(椎间关节)和黄韧带黄韧带由薄⽽坚韧的黄⾊弹性纤维构成。

1脊柱区,肩胛区和三角肌区解析

1脊柱区,肩胛区和三角肌区解析
肌外下 缘和背阔肌上缘之间的听诊三角。
3. 将斜方肌自起点切断,向外侧翻起。
4. 注意:保护菱形肌,枕大神经和枕血 管; 寻认肩胛冈滑膜囊;
5.
翻至相当程度,因其上部有血管神经进
入其深面不能再翻,即可停止。
4. 检查支配斜方肌的副神经和第3、4颈 神经,假如这些神经互相吻合成丛状 时,即所谓斜方肌下丛。
3. 观查张于肩胛上切迹处的肩胛 横韧带以及它与神经血管的关 系。
七)观察三边孔和四边孔
操作步骤: 1. 修洁小圆肌、肩胛下肌、
大圆肌和肱三头肌长头。 2. 观察修洁通过三边孔的旋
肩胛血管及通过四边孔的 腋神经、旋肱后血管。
思考题
1. 肩胛动脉网的构成。 2. 背部的深筋膜(胸腰筋膜)的组成。 3. 听诊三角、腰上三角、腰下三角的组成。 4. 三边孔和四边孔的组成及通过结构。 5. 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的来源及走行分布。 6. 背阔肌的神经支配、血供来源及功能。
4. 检查分布于此肌的胸背神经和胸背 血管。
5. 观察位于下后锯肌下缘、竖脊肌外 侧缘和腹内斜肌后上缘之间的腰上 三角,如有第12肋加入则成为四边 形,观查修洁穿经此区的肋下神经、 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背阔肌转位移植
腰上三角
位于下后锯肌下缘、竖 脊肌外侧缘和腹内斜 肌后上缘之间。如有 第12肋加入则成为四 边形。
修洁穿经此区的肋下神 经、髂腹下神经和髂 腹股沟神经。
三)解剖胸腰筋膜及竖脊肌
操作步骤:
1. 在腰部自正中线旁开3cm处纵行切开胸 腰筋膜浅层,切口长约10—12cm,将切 开的浅层向内外拉开,以暴露竖脊肌。
2. 把竖脊肌拉向内侧,观查胸腰筋膜中层, 它包绕竖脊肌。
3. 胸腰筋膜的深层为腰方筋膜,是腹内筋 膜的一部分,不解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肌层
肌肉的层次
由浅至深大致分为四层:

第一层 斜方肌、背阔肌和腹外斜肌后部;

第二层 项部有夹肌和肩胛提肌 背部有菱形肌和上、下后锯肌 ; 第三层 竖脊肌和腹横肌后部;
第四层 枕下肌、横突棘肌和横突间肌等。
Up

斜方肌(trapezius)




起自:枕外隆突、上项线 的内侧、项韧带(颈椎棘 突旁)、第一颈椎至第12 胸椎的棘突 止于:锁骨的后外1/3部、 肩峰、肩胛冈上缘; 作用:上提肩胛骨、使肩 胛骨向脊柱移动; 血液供应:颈横动脉; 神经支配:副神经、第3和 第4颈神经的前支
腰椎穿刺层次
皮肤、浅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棘膜、蛛网膜
(三)脊神经根(自学) (四)脊髓的血管和窦椎神经 (自学)
复习思考题
1. 项部皮肤与筋膜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征?胸腰筋膜的范围是指哪 些部位?它和哪些肌肉、神经有密切关连? 2. 背部由浅入深由哪些结构组成?请你根据解剖所见谈谈它们的 情况。 3. 为什么肾脏的手术入路要从腰部沿第十二肋下做斜切口?层次 如何?应注意什么? 4. 椎管各壁由哪些结构组成?椎管的哪一部分最易引起狭窄?狭 窄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5. 椎管内有哪几层膜和形成哪几个腔隙,各有什么重要意义? 6. 作椎板减压述时,要暴露出椎板,由浅入深要切开哪些层次结 构? 7. 椎静脉丛位于哪些?有何重要意义? 8. 椎间盘的形态结构特点如何?在什么部位易引起椎间盘突出症? 可产生什么现象?
3
4

5



第二节 层次结构 layer structure
一、浅层结构 (一)皮肤 (二)浅筋膜 (三)皮神经 (四)浅血管
皮神经

项区:枕大神经和第三枕神 经 枕大神经(Greater occipital nerve)在上项线 高度穿斜方肌浅出,分布于 枕部皮肤。 第三枕神经(Third occipital nerve)分布于项 部和枕外隆凸附近的皮肤。
(一)项筋膜 斜方肌深面,包裹夹 肌和半棘肌。 (二)胸腰筋膜 形成两肌鞘 (Thoracolumbar fascia)
腰肋韧带:



胸腰筋膜中层上部张于 第12肋与第1腰椎横突之间的 部分增厚形成 肾手术时,切断此韧带可加 大第12肋的活动度,便于显 露肾。保护好胸膜。 腰部的胸腰筋膜扭伤多见, 是腰腿痛的原因之一。
6.第12肋 7.竖脊肌 脊肋角 肾位于该角 深部,是肾囊封闭常 用的进针部位
make the following incisions

1 2
(1) A median vertical incision from the 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 to the spinous process of fifth lumbar vertebra.
腰区和骶尾区
பைடு நூலகம்
二、表面解剖
Surface Anatomy
1.Spinous process 棘突 第7颈椎棘突是辨认椎骨序数 的标志 2.Sacral hiatus and cornu 骶管裂孔和骶角 骶麻进针定位标志 3.髂嵴和髂后上棘 分别平L4棘突、S2棘突 4.肩胛冈平T3棘突 5.肩胛骨下角平T7棘突
第一节 概述

Palpate the osteal signs:
1. 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 2. mastoid process 3. spinous process of the seventh cervical vertebra 4. spine of scapula 5. acromion 6. inferior angels of the scapulae 7. iliac crest 8. pos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2) Make the transverse incisions from the 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 to the base of the mastoid process. (3) Make the transverse incisions from the spinous process of the seventh cervical vertebra to the tip of the acromion bilaterally. (4) Make the transverse incisions from the posterior median line to the posterior axillary line along the line joining inferior angels of the scapulae. (5) Make a curved incision from the spinous process of 5th lumbar vertebra along the iliae crest to the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四、深部的血管和神经
(一) 动脉


枕动脉 肩胛背动脉 椎动脉
(二)静脉 (与动脉伴行)
(三)神经 脊神经后支 副神经 胸背神经 肩胛背神经
(一)动脉


1.枕动脉(occipital artery) 起自颈外动脉,在项部行于夹 肌深面,于上项线外侧穿斜方 肌止点,伴枕大神经分布于枕 部。 2.肩胛背动脉 (dorsal scapular artery) 起自锁骨下动脉,在菱形肌深 面下行,分布至背肌,并参与 形成肩胛动脉网;当与颈浅动 脉共干起自甲状颈干时称颈横 动脉(transverse cervical artery)
Vertebral Artery
Atlas
腰上三角 Superior Lumbar Triangle
内侧界: 竖脊肌外侧缘 外下界: 腹内斜肌后缘 上界: 第12肋 底: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 肋下神 经 髂腹下神经 髂腹沟神经 前方:肾和腰方肌。 意义:肾手术腹膜外入路 注意保护上述三神经 腹后壁薄弱区,腰疝

后纵韧带 黄韧带 关节突关节 椎间盘
2.
椎管腔的形态
(二)脊髓被膜和脊膜腔
脊髓 Spinal cord
上端平枕骨大孔连于脑 下端终于第1腰椎下缘 1. 被膜
硬脊膜
脊髓蛛网膜 软脊膜 齿状韧带
2.

脊膜腔
(1)硬膜外隙 (2)硬膜下隙 (3)蛛网膜下隙


腰椎穿刺部位
第3、4或第4、5腰椎棘突之间



背部:为胸神经后支的皮 支,上半部在近正中线两 侧穿出斜方肌至皮下,下 半部距正中线约4~5厘米 处穿出。

腰部:来自第1~3腰神经 后支,从骶棘肌外侧缘穿 出深筋膜,除分支布于腰 部外,主支即臀上皮神经 (superior clunial nerves)。越过髂嵴,分 布臀上部皮肤,
二、深筋膜 deep fascia

上后锯肌
起自:以腱膜起自项韧带下部、 下两个颈椎棘突、上两个胸椎棘 突;止于:第2-5肋骨肋角的外 侧面;作用:上提上部肋骨,以 助吸气;血供:颈横动脉的深支、 肩胛背动脉;神经支配:肋间神 经(T1-4)


下后锯肌
起自:以腱膜起自下两个胸椎棘 突及上位两个腰椎棘突;止于: 第9-12肋骨外侧面;作用:下拉 肋骨向后,以助吸气;血供:肋 间后动脉、胸背动脉;神经支配: 肋间神经(T9-12)
Up
背阔肌(latissimus dorsi)




起自:下6胸椎和全部腰椎的棘 突、第2-3骶椎节段、髂嵴 止于:肱骨结节间沟的外侧缘 作用:内收、内旋肱骨、固定 位时引体向上。 血液供应:胸背动脉 神经支配:胸背神经(C6、7、 8)
Up
后锯肌(serratus posterior)

2.副神经(accessory nerve )自胸锁 乳突肌后缘中点斜越颈外侧区 入斜方肌深面,支配该肌。如 一侧副神经损伤,则斜方肌瘫 痪,导致下垂、抬肩无力。
3.肩胛背神经(dorsal scapular nerve)起自臂丛的根部,穿经 中斜角肌,斜向后下方,经肩 胛提肌深面至菱形肌深面。支 配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1. 脊神经后支
骨纤维孔(腰神经后支骨纤维孔): 位于椎间孔的后外侧, 上外界 横突间韧带 下界 下位椎骨横突, 内侧界 上关节突 骨纤维管(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 位于腰椎乳突与副突间 前壁 乳突副突间沟 后壁 上关节突副突韧带 上壁 乳突 下壁 副突 横突或关节突肥大,背部深肌劳损撕裂,肌腱纤维或 韧带的肿胀出血以及骨纤维孔、管病变使后支受压导 致腰腿痛
内上界:头后大直肌
外上界:头上斜肌 外下界:头下斜肌 底:寰枕后膜和寰椎后弓 浅面:夹肌和半棘肌
意义:内有枕下神经、椎动脉 经过,各种疾病可压迫之形成脑 供血不足

Rectus Capitis Posterior Major Superior Rectus Oblique Inferior Rectus Oblique Vertebral Artery Suboccipital N (Dorsal Ramus Of CⅠ)


twelfth rib Serratus posterior inferior Erector spinae internal oblique
腰下三角 Inferior lumbar triangle
下界:髂嵴上缘 外上:腹外斜肌后缘 内上:背阔肌前下缘
意义: 腹后壁的薄弱区,腰疝。 盲肠后位阑尾炎时,此三角区 有明显压痛。 腹膜后隙脓肿可形成膨隆性皮 下脓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