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都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案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国共两党军队强弱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通过观看纪录片《大决战》片段,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教学难点:对于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原因的认识。
渡江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一、课前预习及检测:速读课文,标画、记忆知识要点,完成下列预习题1、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三大战役,共消灭敌人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回事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1949年4月,解放军总部下达了渡江作战的命令,4月日解放了南京,统治中国达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治垮台了。
二、学习与探究1、三大战役的首战地点为什么选择在东北?2、三大战役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当堂巩固练习选择题:1、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各有特点,下列描述中符合辽沈战役的()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2、淮海战役时人民群众踊跃支前说明了()A、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民心B、解放战争具有正义性C、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D、中共是农民阶级的政党3、刘拍承和邓小平被称为战场上最佳拍档,他们共同指挥的著名战役有()A、挺进大别山和淮海战役B、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C、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D、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4、毛泽东诗词是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史诗,下列诗句中描写解放战争恢弘场面的是()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5、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耻辱,也记录了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足迹。
八年级:18课战略大决战学案

18. 战略大决战【学习目标】1、能够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2、讨论分析“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1.三大战役及其战果和意义。
2.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
难点:南京国民政府迅速覆灭的原因【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找出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的背景是什么?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教材“百万雄师过大江”完成下列问题: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请回答:(1)“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下达该命令的是谁?(2)这次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作用?【合作探究】(1)和平解放北平有什么重大意义?(2)温故知新: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哪一年国民党在这里建立国民政府?这个政府统治中国多少年,什么时候被推翻?【拓展延伸】阅读教材第96页“活动与探究”题中的“解放战争开始的力量对比”,讨论:国共力量相差这样悬殊,为什么国民党会在短短的三年内就覆灭?(借助此问题从而总结出国民党政府失败的原因)【达标检测】1、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一仗是攻克()A.长春 B.沈阳 C.锦州 D.天津2、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3、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和平。
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
傅作义作出的贡献是和平解放()A.锦州 B.沈阳 C.北平 D.南京4、标志着统治中国大陆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的胜利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平津战役的胜利D.渡江战役的胜利5.南京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
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A.八国联军侵华B.中华民国的成立C.日本法西斯制造屠杀惨案D.蒋家王朝覆灭。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新人教版(2)

第18 课战略大决战一、教材内容分析《战略大决战》是人民解放战争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
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部署和人民群众的踊跃支持下,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以后进行了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覆灭。
本课作为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史,迎来的是新中国诞生。
二、课程标准1.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2.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仅仅三年人民解放军打倒了军事力量壮大的国民党的原因”。
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进程与方式目标: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培育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运用电脑等手腕,展示三大战役形势示用意,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进程有直观地熟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熟悉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斗胆略和宏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缘,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战役和南京的解放。
难点: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的原因的熟悉。
五、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教师:这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的画面。
解放军战士登上总统府大门的楼顶,扯下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欢呼胜利,时间是1949年4月。
从国民党发动内战到南京国民党政府被推翻,仅仅三年,人民解放军就打倒了军事力量壮大的国民党,原因安在?本课从两边大决战讲起。
(设计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情绪被感染,迅速进入课堂角色。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讨第一篇章: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教师:全面内战暴发于何时?其标志是什么?学生:1946年6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新人教版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顺利完成,人民获得土地,积极支援战争。
D:国民党统治区危机加深,民主力量增长。
E:国民党军队数量由四百三十万下降到三百六十五万人等。
(二)、学生分组分角色合作探究三大战役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有关问题,各抒己见。
(1)辽沈战役组: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哪些有利条件?
D.解放了重要的交通线和大城市
5."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 的这首诗写于哪次战役胜利之后?( )
A.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三大战役 D.解放华东
作业设置:(2分钟)
小结: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附:
学生讨论抢答,教师归纳补充:
A:从全国五大战场来看,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
B: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或战或守,举棋不定。
C: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D:歼灭东北敌人后,可支援其他战场。
E:东北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等。
(2淮海战役组: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请结合P98《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说说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和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战争密不可分)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出示目标(2分钟)
学生个性学习(10分钟)
1.辽沈战役①时间②指挥③主力④战绩
2.淮海战役①时间②指挥③主力④意义:
3.平津战役①时间②主力③结果④意义
4.三大战役的意义:
5.渡江战役①时间②结果
同层评价(5分钟)
小组学习合作(15分钟)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草堰中学彭玉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
2.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3.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时期。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
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三大战役。
2.百万雄师过大江。
难点:1.渡江战役的意义。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图文结合法图表法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二) 导入新课(教师板书)(三)师生共同探究:一、三大战役1.三大战役的背景1.出示:国共力量对比表 1948年8月2.出示材料:在解放军的大规模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在东北、华东、华北、中原、西北五个战场上,垂死挣扎。
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变化,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到来。
故当机立断,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摘自《中国共产党大典》P12692.一决胜负A.出示表格(生梳理、讨论、交流、回答)B. 结合材料说一说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在东北打响?C. 辽沈战役为什么先攻打锦州?(生回答,师出示图示)D. 出示: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的图片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 18 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流程】、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上海市淮海路》、《徐州市淮海医院》、《淮海公园》、《淮海中学》图片,并抛 出问题:这些地名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有“淮海”二字。
来自于什么事件?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那么除此之外, 三大战役还有哪些战役呢?又是如何发展的?结果如何?面我们学习第 18 课 战略大决战,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研读教材 共同探究第一篇 三大战役——主力决战 三战三捷1947 年夏天,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
别是到 1948 年 8 月,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更明显的变化, 年 8 月时国共的态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人民军队人数上升到 280 万,解放区面积扩大, 2: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 365 万,军民士气低落,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已由 斗志昂扬。
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1/4 ,人口占全国 1/3,土地改革大部完成,后方更加巩固。
国民党被歼 264 万人,它的总兵力已由 430 万下降为 365万人,其中用于一线约 174 万余人。
蒋 军虽然还有相当大兵力, 但在战略上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割为五个孤立集团, 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国统区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爱国民主运动深入发展,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已 呈现不稳。
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了。
1948 年 9 月,中共中央决定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敌军主力,加速夺取全国胜利 的战略任务。
出示材料:材料一:到 1948 年秋,全国形势进一步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军在东北的正规军有30 万,合计百万人,是全国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
在东北蒋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十分狭 小,补给非常困难。
而且蒋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还在举棋不定。
材料二:从敌我双方的政治形势看,也是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反动派,国民党统治的经济 状况进一步恶化,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解放区政治经济形势蒸蒸日上,东北的根据地地域广阔, 群众基础好,支援战争的物资力量雄厚。
学案1: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习目标】1、了解北平谈判、渡江战役、南京解放以及向全国进军等基本史实。
理解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理解渡江战役胜利的意义。
3、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时间:年9月——11月;参战部队:意义:解放。
2、淮海战役:时间:1948年月——1949年1月参战部队:和意义:为奠定了基础3、平津战役: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参战部队:和意义:使基本得到解放二、渡江战役时间:1949年4月意义:解放南京,标志【达标训练】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
这些战役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们( )A.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军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
辽沈战役胜利的主要意义是( )A.解放了东北全境B.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C.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D.推翻了国民党政权3.电影《建国大业》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周恩来到处找不着毛泽东,最后看到主席在房顶上站着。
他问毛泽东:“看到什么呢?”毛主席说:“锦州!”周恩来说:“隔着1000多里地呢。
”从中可以判断出当时正在进行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4.“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陈毅的这句话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B.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C.解放军战士的英勇作战D.国民党的腐败统治5.下图是小华收集的一份《捷报》图片,它报道的信息与某一战役有关。
该战役是( )A.辽沈战役B.平津战投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几十万,民工走不通。
骏马高车送粮食。
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内容教材P92~P97,三大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教学目标1.掌握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的情况。
2.把握渡江战役,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3.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难点: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诗歌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的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风雨为何下钟山?让我们走进战略大决战。
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上的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多媒体呈现: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争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解放军大规模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北、华东、东北五个战场。
毛泽东根据形势,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变化……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中国共产党大典》(1)说一说解放战争第三年国共力量发生了哪些变化?小组合作:解放军机动兵力多;官兵士气高昂;解放区后方巩固;国统区经济低迷等。
多媒体演示:《三大战役示意图》。
(2)三大战役为什么把东北作为突破口?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战争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战略大决战【知识网络】
预习后完成下面的问题
一.填空题
1.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
三大战役。
2.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 . 发起。
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全境。
3.淮海战役是在 . . . . 等统一指挥下发动的,以
为中心,奠定了解放的基础。
4.在平津战役中,国民党总司令接受和平改编,和平解放。
5.1949年4月,和向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命令,23日,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二.选择题
(1)辽沈战役中我军采用关门打狗的办法,其中“门”是指……………………………………()A.沈阳 B.长春 C.锦州 D.大连
(2)淮海战役中,协同作战的两支队伍是…………………………………………………………()
①东北解放军②中原解放军③华东解放军④华北解放军
A.①②
B.①○3
C.②③
D.③④
(3)平津战役中,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大功的国民党将领是:…………………………………()A.杜聿明 B.张灵甫 C.卫立煌 D.傅作义
(4)南京解放的时间是……………………………………………………………………………()A.1949年1月23日 B.1949年4月21日 C.1949年4月23日 D.1948年4月23日
(5)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粉碎国民党反动军队进攻的原因……………………………………()①人民解放军在兵力,士气和战斗力占优势②中共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法和作战方针③解放区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④国统区民主运动的不断高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课堂学习与探究
一.【重点问题解析】(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探究和思考,把它们弄明白)
1.解放战争时期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
那么,在战略决战阶段中,又有哪几次重要战役呢?你认识下图中的人物吗?他们在解放战争中分别指挥了哪些战役呢?
2.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为什么首先要从东北战场打起?三大战役分别有什么特点?战果如何?
3.被国民党吹嘘为固若金汤的长江天险,在短短40天内就在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下土崩瓦解了,你认为除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国民党军心涣散以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4.国民党政权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又是什么时候垮台的?我国宝岛台湾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回归祖国怀抱?这一状况是怎样造成的呢?
【学习探索】
1.你读过毛泽东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
道是沧桑。
”你知道这首诗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吗?你还读过毛泽东的什么诗词?它们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
2.南京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曾发生了很多大事:1842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南京签订;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1927年,国民党政权也建都南京;1937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事件;1949年12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你能逐一讲讲这些历史事件吗?
【课后测评】
一、选择题
1.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一仗是攻克…………………………………………………………()A.长春B.沈阳C.锦州D.天津
2.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事件是……………………………………………………………()A.北平解放B.武汉解放C.上海解放D.南京解放
3。
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其中“转折点”是指()
A.解放军进入战略反攻
B. 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全议召开
二、填表题
三.阅读材料:
“几十万,民工走不通。
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陈毅《记淮海前线见闻》)
请回答:
该诗描绘什么情景?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