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讲义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新授课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让学生养成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功的大小计算;难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功的计算【教具】多媒体PPT课件【教学方法】实例分析与问题探讨、合作探究与练习反馈小循环模式【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境创设【情境设置】找一名女同学推讲桌,没有推动;又上来一位男同学推讲桌,推动一段距离。

提问:哪位同学的力显示出了成效?现象分析:1.推讲桌,讲桌未动。

推力没有成效2.推动讲桌沿推力方向移动推力有了成效课题提出师:功的含义很多,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

以上哪位同学对讲桌做了功?【提出课题】第一节功领悟:上面男同学的推力取得了成效,力学里就说男同学的推力对讲桌做了功。

新课探究<一>“功”的含义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中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记忆、理解、感悟探究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生自主活动一】:观察教材图11.1-2中力对物体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图a:小车在推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图b:物体在绳子拉力作用下升高学生分析:学生A:人对有小车施加了推力,并显示出成效,小车在推力方向了移动了一段距离,所以推力对小车做了功;学生B:人对口袋有向上的拉力,并且把口袋向上提升了一定的距离,所以也显示出了成效,拉力做了功。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十一章第1节《功》(学生版+教师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十一章第1节《功》(学生版+教师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学生版)第1节功一、要点梳理1.功的认识: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我们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_________,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的_____________。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①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不运动(劳而无功);②物体没有受到力,但由于惯性运动了一段距离;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该力对物体运动没有贡献。

4.功的定义:物理学中,把_________与在力的方向上______________的乘积,叫做功。

5.功的公式:一般式W=Fs常用式W=Gh(克服重力做功)或W=f阻s(克服摩擦阻力做功)6.功的单位:___________。

7.在分析做功情况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A.当物体的受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垂直时,这个力就要做功。

B.一个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时,有一些力做了功,有些力没有做功。

因此,讲做功必须指出是哪一个力对哪一个物体做功。

C.什么叫物体克服阻力做功:若物体在运动方向上受到一个与此方向相反的力F的作用,我们通常说物体克服阻力F做了功。

比如:在竖直向上,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功的大小为W=Gh;在水平方向上,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功的大小为W=fs。

二、重点解读一、做功的两个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必须同时满足功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没有做功。

【例题1】如图所示,李晶同学将放在课桌边的文具盒水平推至课桌中央,她针对此过程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你认为合理的是()A .文具盒所受重力对它做了功B .文具盒所受支持力对它做了功C .文具盒所受的推力F 对它做了功D .在此过程中没有力对文具盒做功二、功的计算(1)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功的计算公式为W =Fs ,其中W 表示功,单位是焦耳;F 表示力,单位牛顿;s 表示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单位是米。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二节功率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二节功率教学设计
5.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自编一道与功率相关的习题,要求包含解题过程和答案,并在下次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与功率相关的现象,如运动员举重、汽车加速等,引发学生对功率的好奇心,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传授,突破重点
(1)采用直观演示、动画模拟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推导功率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3)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功率与功、时间的关系,突破难点。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速度、重力势能等基本概念,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功率这一概念,学生需要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理解功率与功、时间之间的关系。然而,学生对功率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功率的计算和应用可能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功率的计算方法。
例如:一辆汽车以恒定的速度行驶,行驶100m需要10s,汽车的质量为1.5t,求汽车的功率。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及换算。
3.方法引导,化解难点
(1)采用图象法,直观展示功率与功、时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2)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功率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3)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功率单位及其换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4.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的复习课。

复习的内容包括:1. 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3. 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4. 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5. 影响动能、势能、机械能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功率、机械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公式及运用。

2. 能够分析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影响动能、势能、机械能大小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些因素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功率的计算、机械能的计算及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教学重点:掌握功、功率、机械能的概念,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功、功率、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知识梳理:a. 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b. 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c. 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d. 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e. 影响动能、势能、机械能大小的因素。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决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并讲解错误。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涉及功、功率、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3. 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4. 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5. 影响动能、势能、机械能大小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a. 运动员跑步时,为什么脚要用力向后蹬地?b. 为什么抛出的物体在空中会下落?a. 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力,移动了10米,求这个力做的功。

b. 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米/秒,运动时间为5秒,求这个物体的功率。

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教案

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教案

第1节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4).能利用的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2).经历探究,了解改变做功大小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件设置情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课前准备】动画实例和图片实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图中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答:受重力及人的拉力作用师:什么力对物体的向上移动作出了贡献?答:人的拉力二、新课教学(一)功的定义师:使用了很大力气,却没有推动石头网球在光滑地面上滚动师:总结:展示的三幅图中,有的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有的力则对物体移动没有贡献。

像图一这样,力对物体移动做出贡献则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

师:那么什么是功呢?师: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师:想一想,他们都做功了么?(1)物体受到向上的拉力作用,且物体在这个拉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

(2)叉车对物体向上的力F将货物移动了一段距离s,我们说叉车的举力对货物做了功,或简单地说叉车对货物做了功。

(3)人推石头,虽然累,但有力无距离,所以不做功。

(4)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一段距离,但没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不做功。

(5)因为物体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靠惯性)移动了距离,但在水平方向上(手)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以不做功。

师:谁能总结一下,怎样才算做功?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F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s师: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是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2.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3.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即移动的距离不是这个“力”产生的)(二)功的计算1、请体验将一本书举过头顶和将10本书举过头顶,做的功一样多吗?为什么?这个体验说明了做功的多少与什么有关呢?生:将一本书举过头顶和将十本书举过头顶做的功不一样,十本书举过头顶做的功更多;说明了做功的多少与力的大小有关,力越大,做功越多2、请体验将物理教材举过肩和举过头顶,做的功一样多吗?为什么?这个体验说明了做功的多少与什么有关呢?生:将教材举过肩和举过头顶做的功不一样,且举过头顶做的功更多;说明了做功的多少与距离的远近有关,移动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师:经过上述分析知道:功(W)与力的大小(F)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都成正比!师:1、功的大小功等于作用力跟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

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 一、功二、合作探究: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l.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三、交流展示讲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复习《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弹性势能——形变程度一、基础练习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 授 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 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公式: W=FS3、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它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P=W/t二、复习内容1、功:(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 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即物体受力没有移动;是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物体凭惯性运动。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 (N)公式W = FS 单位: 1 焦耳= 1 牛 米概念表示做功快慢的量定义:单位时间完成的功叫功率功和功率功率 (P )公式P W t P Fv 单位: 1瓦 1 焦 / 秒机械工作时有用功:机械对物体做的功。

额外功:机械克服自重和摩擦做的功 机械效率()总功:动力对机械做的功。

动能势能机械效率重力势能W 有 W 总能 转化:动能势能(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 1N·m 。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 J 。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 就是这个力。

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③ 功的单位“焦”(牛·米= 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 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2、功的原理:(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① 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案)年级八年级授课时间课题第1节功教学目标1. 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能列举出生活中关于做功的实例。

2. 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 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分析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这节课是在前面所学的“机械运动”、“力与运动”等力学重要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教材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能、机械效率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解决力学问题时,如果从能量角度研究,有时会更简单。

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

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

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

“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教学器材实验小车、书本等。

多媒体ppt,包含视频:《物理学中的功》、《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功的计算》、《功》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播放图片】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字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说“功”这个字,在“有功之臣”、“劳苦功高”这些词语中,功表示功劳;在“事半功倍”、“大功告成”这些词语中,功表示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一、功
(一)力学中的功
1.功的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做功实例:
(甲)物体在绳子(乙)静止的小车在拉力的(丙)汽车在刹车阻力的作拉力的作用下升高作用下向前运动用下滑行了一段距离
不做功实例:
(甲)搬而未起(乙)提着小桶在水平路上匀速前进,
提桶的力没有做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F(2)→S
补充: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①有力,没有移动距离,即F≠0
S=0
例:a.甲图中搬而未起;b.端一盆水站着不动;c.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

②移动了距离,但是没有力,即F=0
S≠0
例:a.我将手中笔丢出,粉笔在空中飞行,飞行过程中我对笔没有做功。

b.把足球踢出,足球在地面上滚动。

F≠0
③有力,有距离,但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即S≠0垂直无功
F⊥S
例:a.乙图中,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提桶的力没做功。

b.人推木箱前进,箱子的重力和支持力,没有做功。

【例1】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所带皮箱做功?
(1)人用力提放在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

(2)人再一次把箱子提起。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

(4)人把箱子放在电梯上,一起随电梯上升。

(5)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了50m。

(6)人提着箱子上楼。

(二)功的计算
1.概念:物理学中,把叫做功。

即: = ×
※2.公式:W=FS (此公式都用国际单位)
单位焦耳(J)
W:功−−−→
S:距离−−→米(m)
单位:牛⋅米(N⋅m)1N⋅m=1J 物理意义: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1m的距离,即做功1J。

3.注意:
(1)力的大小、方向不变时,才可用此公式计算功。

如:现用以总垂直于一均匀木棒方向的力将它抬起一头到竖直为止,至少要做多少功?
⇒F大小、方向在改变,不能用此公式。

(2)F、S必须具有同时性,即S必须是F一直参与下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如:一人用500N的力将球踢出20m,球在运动过程中,求人对球做多少功
(3)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与物体的质量、速度、运动方向,是否有摩擦无关
二、功率
(一)比较做功的快慢
比较做功的快慢必须考虑的两个因素: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的时间。

(二)功率
1.用比较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比较运动的快慢比较做功的快慢比较方法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运动时间完成相同的功,比较所用的时间
运动时间相同,比较路程
在相同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引入物理概念 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
体运动的快慢
功率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概念:物体通过的
路程与时间之比
概念:功与时间之比 公式: 公式:
2.功率:在物理学中,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功率的符号是P ,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 。

【例4】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 .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 .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 .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例5】蚂蚁用10-3N 的力拉着树叶,10s 内沿拉力方向前进了10cm ,则蚂蚁对树叶做功为 J ,此时的功率为 W 。

【练习1】下列哪种情况有力对物体做了功( )
A .小车在光滑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B .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在头顶不动
C .物体沿斜面滑下
D .小民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行走
【练习2】如图所示,直径为d 的圆筒上绕着绳子,某同学用恒力F 拉着绳
子的自由端使圆筒在地上滚动,
则他使圆筒滚动一周所做的功是
( )
A .πdF
B .2πdF
C .4πdF
D .0
【练习3】用大小不同的甲、乙两个力拉同一物体,两力所做的功W 与这两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 的关系图像如图7,由图可知,甲乙两个力的大小关系是( )
A .F 甲>F 乙
B .F 甲<F 乙
C .F 甲=F 乙
D .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练习4】粗糙水平地面上有一个重为100N 的物体。

用20N 的水平拉力使其在10s 内匀速前进了10m ,在
此过程中()
A.重力做功的功率为100W B.支持力做功的功率为100W
C.拉力做功的功率为200W D.拉力做功的功率为20W
【练习5】立定跳远项目中,体重为500N的某同学从最高点到落地点的过程中,重心下降的最大距离为0.3m,用时.5s。

则此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为J,重力的功率为W。

【练习6】汽车质量为1.8×103kg,车轮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0.09m2,当汽车以90km/h的速度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时,汽车发动机牵引力为1000N(g取10N/kg)。

求:
(1)汽车静止时对路面的压强。

(2)汽车以9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牵引力的功率。

(3)若汽车按照这种方式行驶,全程250km,牵引力做的功是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