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目、注释在鉴赏诗歌中的作用教案
诗歌意境鉴赏方法例析 教学设计

《诗歌意境鉴赏方法例析》教学设计一、教学简析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是高考考题中常见的内容,其核心就是通过品景(即抓住诗歌主要景物来描绘画面,并分析这些画面的特点)来悟情的。
本节课的内容是选择“课时练”上的一首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为例来分析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
该内容建立在鉴赏诗歌的形象的一个基础的延伸即通过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为切入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来把握意境。
意在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鉴赏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二、学情分析高考考题中经常考查诗歌意境题型,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答题情况来看,题目的难度都不算太大,但学生答题屡屡失误,原因是学生很难把握诗歌景物、意境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而且答题不规范,不能用术语作答,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指导学生探究分析,理解诗歌中景、境、情的关系理顺答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三、教学设想本堂课通过以《山居秋暝》为例,引导学生通过品景、悟情、析法来概括分析诗歌意境鉴赏的方法。
通过诵读体味和对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准确、科学深入理解意境的概念并学以致用。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关于意境这一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揣摩与问题创设来学会分析意境的方法并借此鉴赏古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评价与鉴赏技能培养学生对诗歌审美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诗歌描绘的景物来感悟诗人情感,以此学会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提问法七、教学媒体:本堂课运用多媒体(PPT)辅助教学。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就文学作品的形象而言,高考之中,命题者往往考查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说是考查对意境特点的概括能力。
我国古代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追求意境的创设,在品读古代诗歌时,从理解意境入手是一条捷径。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语文课教案:古诗文鉴赏引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通过对古诗文的鉴赏,让学生领略古人的诗意境界,启发学生的文学情怀。
一、古诗文的意境表达1. 古代诗人通过婉约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赞美。
请学生欣赏并默读《登鹳雀楼》。
2. 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细节,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表达。
3. 打开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进行个人的情感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二、古诗文的修辞手法分析1. 介绍古代诗人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 通过学习《静夜思》,请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分析不同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古诗文的背景文化解读1. 介绍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如《春江花月夜》背后的唐代盛世和文化繁荣。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登鹳雀楼》的解读,了解南京的历史背景,并对古代朝廷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3. 鼓励学生从当代的视角来思考古代诗人的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古诗文。
四、古诗文的个人创作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写下自己的古诗文。
2.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 分享学生的个人作品,让他们互相欣赏、评价以及互相学习。
结语: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文的韵味与美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希望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完整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熟悉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和特点。
2、熟知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3、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等相关概念。
2、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用“自我诊疗法”有效提高答题技巧。
3、规范答题思维,掌握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解读考情,典例解析,随堂诊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2、讲练结合法:例题解析,随堂巩固练习,随讲随练,随错随改,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8题(6分)得分情况:全市均分为3.08分,此题得0分的比例为1.72%,1分的为2.90%,2分的为21.86 %,3分的为39.80 %,满分的仅占0.89%。
三分及以下的占了66.28%!三、知识回顾1、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知识框架四、真题体验1、考向一——表达方式(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3分)(1)【审清题干】(解读核心信息)题干信息我的解读分析颔联明确答题区域,紧扣颔联分析说明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明确答题方向(表达技巧),“哪些”说明至少应该有两种分值3分一种修辞手法1.5分,且要明确答出是何种修辞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2)【审读文本】(确定答题要点)落日鸟边下:落日西坠,鸟儿在晚霞中飞去,“日落”“鸟飞”皆是动景。
高中生鉴赏诗词教案

高中生鉴赏诗词教案
教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如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包括诗歌的基本形式、韵律特点、意象运用等;同时,学生应能通过诗词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选取的诗词应当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既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选择唐诗、宋词等不同时期的佳作,让学生感受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风貌。
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是教案设计中的关键点。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讨论、朗诵、写作等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讲解诗词时,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教案还应包含评价与反馈机制。
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小测验或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及时的反馈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调整学习策略,不断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教案的设计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基础和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诗词鉴赏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第一章:诗歌与诗歌鉴赏1.1 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什么是诗歌?诗歌的分类和特点。
1.2 理解诗歌鉴赏的意义:诗歌鉴赏的作用和价值。
1.3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阅读、感悟、分析、评价。
第二章:古代诗歌的形象特点2.1 了解古代诗歌的形象:什么是诗歌形象?诗歌形象的种类。
2.2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的特点:形象性与象征性。
2.3 掌握古代诗歌形象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
第三章:古代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3.1 感悟古代诗歌形象:如何感知诗歌形象的美?3.2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如何分析诗歌形象的意义和作用?3.3 评价古代诗歌形象:如何评价诗歌形象的优劣?第四章:古代诗歌中的自然形象4.1 了解古代诗歌中自然形象的特点:自然景观、季节变化等。
4.2 分析古代诗歌中自然形象的意义:表达情感、描绘意境等。
4.3 鉴赏古代诗歌中自然形象的案例分析。
第五章: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5.1 了解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人物描写、性格刻画等。
5.2 分析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意义:抒发情感、反映社会等。
5.3 鉴赏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案例分析。
第六章: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6.1 了解古代诗歌中事物形象的特点:日常用品、器物、动植物等。
6.2 分析古代诗歌中事物形象的意义:寓意象征、托物言志等。
6.3 鉴赏古代诗歌中事物形象的案例分析。
第七章:古代诗歌中的抽象形象7.1 了解古代诗歌中抽象形象的特点:情感、理念、哲理等。
7.2 分析古代诗歌中抽象形象的意义:传达诗人情感、表达深刻哲理等。
7.3 鉴赏古代诗歌中抽象形象的案例分析。
第八章:古代诗歌形象与诗歌意境8.1 了解古代诗歌形象与诗歌意境的关系:形象是意境的基础,意境是形象的升华。
8.2 分析古代诗歌意境的特点:朦胧美、深远美、创意美等。
8.3 鉴赏古代诗歌意境的案例分析。
第九章: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的实战训练9.1 选择古代诗歌样本,进行形象鉴赏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一)(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一)(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一)(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2.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悟古代文化,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前预习文章《古代诗歌鉴赏》。
2. 课中讲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诗人思想和创作风格。
3. 鉴赏李白的诗歌《将进酒》。
4. 学生诵读和欣赏几首古代诗歌,品味其中的文学形式、意境和思想感情。
5. 了解几位著名的古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阅读文章《古代诗歌鉴赏》。
2. 了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3. 学生诵读和欣赏李白的《将进酒》。
4. 分析《将进酒》的文学形式、意境和思想感情。
5. 学生分组进行古代诗歌朗诵比赛,比赛结束后,老师点评,鼓励学生积极表现。
6. 了解几位著名的古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7. 学生在课后自学和朗诵古代诗歌,并在下节课上展示自己的成果。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学生需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2. 学生需要学会评析李白的《将进酒》,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式:1. 讲授课堂教学2. 学生发言和互动3. 分组进行古代诗歌朗诵比赛四、教学反馈:1. 学生在上课时积极发言,参与学生组织的古代诗歌朗诵比赛。
2. 通过学生报告和展示,了解到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感悟和理解程度。
3. 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后考试和作业的统计和评分。
五、教学材料:1. 《古代诗歌鉴赏》一文2. 李白的《将进酒》3. 几首古代诗歌的文本4. 学生自学的古代诗歌文本六、教学总结与展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思想,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感悟了古代文化,培养了审美意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三章《诗歌鉴赏》中的第一节“读懂诗歌”。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概念、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形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掌握诗歌的构成要素。
2. 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诗歌美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把握。
重点:诗歌的基本概念、语言特点及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诗歌,讲解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另一首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拓展:推荐一些诗歌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和欣赏。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基本概念2. 诗歌的构成要素3. 诗歌的语言特点4. 诗歌鉴赏方法语言分析形象分析情感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创作和鉴赏活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实践情景引入的安排;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具体性和指导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1)难点解析: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把握是本节课的难点。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在理解和鉴赏时面临挑战。
古诗欣赏教案

古诗欣赏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古诗欣赏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及具体教学步骤等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有条理地进行古诗欣赏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和常见体裁,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古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重点1. 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和常见体裁。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人的图像或播放一段与古诗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一首经典古诗,并解读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
3. 合作学习法:教师分组给每个小组发放一首古诗,要求学生合作阅读、解读和欣赏,并进行小组展示。
六、教学步骤1. 导入- 展示一幅古代诗人的图像或播放一段与古诗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 引发学生思考:你们对古诗有什么了解?你们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是什么?2. 正文- 教师示范朗读一首古诗,并解读其中的态度、意境和表达方式。
- 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和解读一首经典古诗,并尝试自己朗读和解读。
- 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首古诗,要求小组成员合作阅读、解读并欣赏该首古诗。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组内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 拓展- 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欣赏更多的古诗,可以组织学生自由朗读和分享。
- 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古诗,并进行小组交流和分享。
4. 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欣赏对我们的成长和生活有什么启示?七、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诗歌解读和表达能力为主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题目和注释在鉴赏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了解并应用通过题目和注释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自学指导】
1.通过独立思考和同位讨论的方式,在回顾诗歌鉴赏步骤的同时,了解诗歌的题目、注释在鉴赏方面的作用。
2.自主探究结束后将进行实战演练
【自主探究】
一、导入:
泱泱中华,星河璀璨,诗歌是古代文人最常用的一种抒情达意的方式,或悲或喜的情感,腾挪跌宕,总能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挥洒。
中国诗歌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含蓄,加之时光流逝,时代变迁,当我们解读诗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抑或那样的困难。
前一段时间我们对诗歌考试类型和答题技巧做了一些讲解,今天我们来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看解读诗歌的方法。
(板书:题目和注释对诗歌鉴赏的作用)
(过渡句:那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之前所学的知识)
二、复习过渡:
设问: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明确:看题目、看作者、看诗歌内容抓意象、看注释
(过渡句:为了让大家对解读题目和注释有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解读题目和注释对诗歌鉴赏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
三、新知学习:
(一)分析题目:“目”乃诗之眼
(过渡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常可以借助眼睛来窥探古人写诗时内心所思所感,所以分析题目自然尤为重要。
)
在诗词鉴赏中,我们可以从诗题、词题中可知一些重要信息,有些诗题,词题往往点明时间、地点,有的点明全词内容和写作目的,为我们的分析提供线索。
我们以高考题为例:
1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由题目我们可以抓住什么信息(老师给学生以时间考虑,然后点出)
明确:我们可知作者在送友人,而且在傍晚天上还下着雨的时候
那么可以想见分别时候的气氛如何诗中应该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呢(老师给学生以时间考虑,然后点出)
明确:氛围:凄清、悲凉;情感:离别带来的离愁别绪
2、再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抓住题目中的____________(设问,让学生考虑,然后点出“左迁”为“贬谪”之意。
)可以知道作者此时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设问,让学生考虑,然后点出心境凄凉,壮志难酬之慨)。
3、像这样的诗歌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过故人庄》,“故人”是“友人”之意,自然有和故人就别重逢分欣喜.
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乃重阳,古代人习俗是家人或朋友三五成群,登高远眺,祈福抒怀,一“忆”字又说明此时作者应该和这些兄弟门分别,诗中自然会饱含思念之情。
再如:上海卷:白居易的《早兴》,从题目“兴”字就可看出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如浙江卷:王旭的《踏莎行·雪中看梅花》,不难知道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可见,分析诗词不可忽视从题目入手。
(二)懂注释
诗歌下面的注释我们也不能小看。
一般来说,命题者所提供的注释,对理解该诗是很有帮助的,它不是无缘无故地放在那儿的。
它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帮助理解诗词中一些疑难生僻字眼及专用名词(人名、地名称谓)。
理解诗歌中用典,降低解题难度。
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
(交待诗人此时处境及相关情况。
)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①—②小题(4分) 【高考题】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设问:从两诗的内容上看,(1)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答案分析:
(1)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2)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设问: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明确:画面: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3、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日即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设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明确:表现了作者政治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失意的寂寞愁绪。
诗的三四句写了诗人家门前门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四、练习反馈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4分)【高考题】
[越调]小桃红
寄鉴湖诸友张可久
一城秋雨豆花凉。
闲倚平山①望。
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②香,采莲人语荷花荡。
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③。
注:①平山:即平山堂。
②锦云:本指彩云,此处借指缤纷的荷花。
③沧浪:本指水清色,此处暗用《楚辞·渔父》“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之意。
设问:“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展现了什么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该如何应对我们要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寻找切入点。
也就是说,鉴赏一首诗词,打开理解、鉴赏的大门很重要,我们千万不能忽略诗词的题目和注释这两把有助于我们理解诗词的金钥匙。
六、布置作业
完成《导与练》中“模拟训练”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