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物候

合集下载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古人观察自然环境的方式多以诗词创作表达,其中不乏对物候现象的描绘。

物候现象指的是大自然中生物的季节性变化,如花开花落、鸟儿迁徙、虫豸出没等。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关于物候现象的描写: 1. '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如梦令》
这句话描绘了春天花开的景象,花瓣像雪花一样在空中飘落,水流也随着花瓣一起流动。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这句话描绘了春天鸟儿唱歌的景象,表示春天来了。

3. '暮春之初,群芳妍媚,阴晴不定'——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句话描绘了春季的气候,时而阴天,时而晴天,花儿们也繁盛美丽。

4. '黄鹂声里斜阳暮,绿水青山人未老'——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这句话描绘了夏季傍晚的景象,黄鹂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夏天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5.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乐府《秋风辞》
这句话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秋风吹起,白云飘荡,草木逐渐变黄,雁儿开始往南方迁徙。

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句话描绘了冬季的景象,人们思乡想家,不得不在异地守岁。

通过古诗词中的描写,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物候现象的观察十分细致,也将这些现象融入到了诗词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一、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①离离:繁盛的样子。

②原:原野。

③荣:繁盛。

④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⑤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解说]诗人乘船路过瓜洲,怀念金陵(南京)故居,而作此诗。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探究:1.诗的前4句指出了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第一、_________________;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安石在诗中用“______”字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_ ____________还是春天到来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简单些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

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

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

”(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

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理解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理解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理解一、物候知识基础1. 物候的定义- 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动物的冬眠、迁徙等。

2. 物候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是物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光照等,会影响物候现象的出现时间。

一般来说,温暖湿润的气候可能会使植物开花结果的时间提前,而寒冷干燥的气候可能会推迟物候现象的出现。

3. 物候观测的意义- 物候观测有助于了解自然季节的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民可以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耕种、收获等农事活动。

同时,物候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通过长期的物候观测数据,可以分析气候的变化趋势。

二、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实例分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从物候角度来看,这里的“花”和“鸟”是物候现象的体现。

在春天这个特定的季节里,花朵盛开、鸟儿啼鸣是正常的物候现象。

但诗人处于战乱的环境中,看到美好的春花和欢快的鸟儿,却因感时伤世而落泪惊心。

这反映了物候现象与诗人情感的相互交融。

花朵盛开本是春天生机盎然的标志,而诗人却从中感受到了国家命运的飘摇,这种反差体现了物候在诗歌中的独特表意作用。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诗中的“桃花三两枝”是春天物候的典型表现。

桃花通常在春季开放,它的盛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则涉及到动物对物候的感知。

鸭子能够最先感知到江水温度的变化,这是因为鸭子是水禽,它们与江水的接触密切。

这种物候现象的描写既准确地捕捉到了初春的特点,又充满了生活情趣。

从物候学的角度,它体现了动物对环境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物候的垂直差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说明在平原地区,到了四月,大部分花卉已经凋谢。

关于物候现象的古诗句

关于物候现象的古诗句

关于物候现象的古诗句1。

有关物候现象的诗句1。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冬)(有雪啊!)2。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早秋)(萤火虫是夏天的,残萤就是夏末,早雁自然是秋初。

)3。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初夏)(黄梅时节就是春末夏初。

)4。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荷花不是夏天开的吗?)5。

花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晚秋)(菊都残了还不是晚秋?)6。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杨柳风是春风)7。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早春,草刚刚长出来,所以近却无。

)2。

关于物候现象的诗句名言词语节气,物候与谚语把地球公转的轨道(3600)分成24个弧段,每150为一个节气。

于是便有了如下的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至二暑连,秋处露春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下面是一首流传于北方的节气歌: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由引可见节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之密切。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物候。

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它包括三个方面: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黄和叶落等现象;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诗词中的物候现象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9年第05期物候是自然界中生物或非生物受季节气候因素影响出现季节性变化的现象。

农民根据物候变化来耕种收割,文人也于游山玩水中留下了许多反映物候现象的诗词名句。

例如:1.因地而异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的到来,动静结合,用得绝妙。

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

王安石这首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若写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了“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2.因时而异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等曲子。

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哪儿有杨柳可折。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但在今日的西北地区,随处可见杨柳。

所以毛泽东《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趣味练习1.以下诗句都描写了物候现象,请推断它们反映的时节,然后按时间前后顺序进行排序。

①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③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④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正確的排序为:2.对于王之涣《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因为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当地实景,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另外,“黄沙远上白云间”也描绘出一幅荒凉之景,与全诗风格相协调。

故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

根据上述分析,请你给下面这首诗挑一下错误吧。

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体现物候现象的农谚和诗词

体现物候现象的农谚和诗词

体现物候现象的农谚和诗词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如下:1、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十雾九晴。

2、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夜星繁,大晴天。

3、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

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

冷得早,暖得早。

4、久晴鹊噪雨,久雨鹊噪晴。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棉花云,雨快淋。

5、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云交云,雨淋淋。

6、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东北风,雨太公。

7、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东边日出西边雨,阵雨过后又天晴。

南风头,北风尾。

8、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

昼雾阴,夜雾晴。

9、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

瓦块云,晒死人。

10、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11、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

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一日南风,三日关门反映物候的经典诗句1、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牧童》2、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地形坡向与气候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4、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潮汐与月相6、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7、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诗(唐王维)。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在 另 一首 《 春 呈 水部 张 十八 员 外 》 , 早 里 以准确 的语 言进 一 步 描 写早 春 的物 候 特点 :天街 小雨 润 如酥 , 色遥 看 近却 无 。” “ 草 春雨蒙 蒙 , 细雨 霏 霏 , 润 万 滋
物 , 草 探 出小 脑 袋 , 小 远看 如 茵 , 看却 稀 稀疏 疏 。仲 春 时节 ,春 色满 园 关 近 “
古人 习俗 , 年 中有 两社 : 一 春社 和 秋社 。“ 春社 ” I立 春过 后 第五 天 ) I( E 春光 正 好, 春意 正 浓 , 农人 脱 衣下 地 , 耕农 事 正 忙 。这 时 , 子 翩然 归 来 , 鹂 清 春 燕 黄 音 啼 啭 , 地芳 草 萋 萋 , 畔苔 藓 翠 绿 , 大 池 少女 野 外 斗 草 ( 种 游 戏 ) . 派勃 一 ,二
从 古 诗 词 中看 物 候
叠 刘 玉莉
打 开 语 文课 本 , 读 古人 诗 词 , 面 而来 的萋 萋 芳 草 诵 扑 蝴蝶 , 啾 虫鸣 , 种 物候 现 象 扩大 了古 诗 词 的题 材 , 啾 种 创造 境 , 展 了人 们 的精 神视 野 。 拓 “ 竹 声 中一 岁 除 , 爆 春风 送 暖人 屠 苏 。 ” 春天 来 了 , 地 回暖 , 大 气温 开 始 上升 。“ 年 都未 有芳 华 , 月初 惊见 草 芽 。白雪 却嫌 春 色 晚 , 穿庭 树作 飞 新 二 故 花 。 ( 愈《 ”韩 春雪 》 白雪虽 作 飞花 , 寒仍 旧料峭 , 草芽 已依 稀可 见 。 ) 春 但 韩愈
时 的节令 特点 。莺儿 、 儿 、 蛙 蝉儿 , 方 唱罢 我登 台 :牧 童骑 黄牛 , 你 “ 歌声 振林
樾 。意欲 捕 鸣蝉 , 忽然 闭 口立 。”袁枚 《 见 》 。 ( 所 )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课件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课件

秋景描述
秋高气爽
丰收景象
落叶归根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天气宜人的 季节。许多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天空 、气温和气候来表达对秋天的喜爱和 赞美。如“秋高气爽雁南飞”、“天 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等诗句,通过描 写秋天的天空、大雁和高远的气候, 展现出秋天的清新和高远。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许多诗人通过描 绘各种农作物和果实的丰收来表达对 秋天的喜悦和感恩。如“稻花香里说 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通过描绘 稻谷、菊花、果实等元素,表现了秋 天的丰收和富饶。
寒梅傲雪
冬天也是梅花盛开的季节,许多诗人通过描写寒梅来表达 对生命的坚韧和不屈。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等诗句,通过描绘 梅花的美丽和坚强,表现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冬至阳生
虽然冬天寒冷,但冬至之后阳气渐生,许多诗人通过描写 冬至阳生来表达对生命力的感受和希望。如“冬至阳生春 又来”、“且待春风再一度”等诗句,通过描绘冬至阳生 的景象,表现了生命的希望和重生。
02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春景描述
春景描述
古代诗词中常常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生命的喜悦。例如,“春江 水暖鸭先知”、“春风又绿江南岸”等诗句,通过描写春天江水、绿草、春风等元素,展 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和温暖的气息。
花开时节
春天是花开的季节,许多诗人通过描写各种花卉的盛开,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如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诗句, 描绘了桃花、杏花、梨花等花卉的美丽和芬芳。
春雨绵绵
春雨是春天的重要特征之一,许多诗人通过描写春雨来表达对春天的感受和情感。如“好 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诗句,通过细腻的笔 触描绘了春雨的柔和和滋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中的物候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5年第41期
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农民根据物候变化来耕种收割,诗人也于游山玩水之中留下了许多反映物候现象的诗词名句。

1.物候因地而异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的到来,动静结合,用得绝妙。

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

王安石这首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2.物候因时而异
凉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等曲子,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哪有杨柳可折。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但在今日的西北地区,随处可见杨柳。

所以毛泽东《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趣味练习
1.以下诗句都描写了物候现象,请推断它们反映的季节,然后按季节推移顺序进行排序。

①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③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④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正确的排序为:____
2.仔细品读下面两首诗,然后说说诗中分别是什么因素造成的物候现象。

梅花
[北周]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提示:诗人原居南方,梅花开得较早,做官后,居住北方。


竹下残雪
[唐]罗隐
墙下浓阴对此君,小山尖险玉为群。

夜来解冻风虽急,不向寒城减一分。

(提示:“墙下”与“小山”空间相错落,“浓阴”与“玉”色调上相映衬。


(1)_____
(2)_____
3.对于王之涣《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因为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当地实景,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另外,“黄沙远上白云间”也描绘出一幅荒凉之
景,与全文风格相协调。

故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

根据上述分析,请你给下面的这首诗挑一下错误吧。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古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

柳宗元在广西柳州写的《梅雨》说:“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农历三月)”;杜甫在四川成都写的《梅雨》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在浙江湖州写的《舶越风》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越风”。

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