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气体净化技术协作网技术委员会专家简介

合集下载

孙景华老师的简介

孙景华老师的简介

孙景华老师的简介孙景华,教育部首批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景华教授长期致力于大气环境化学、大气污染与减排、大气成分变化及气候效应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大气化学与环境监测、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大气传输与化学反应、气溶胶化学与环境效应等方面。

他曾执教于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系,后担任浙江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

他还任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环保基金理事、国际气象与海洋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美国空气质量委员会通讯评审专家等职务。

在大气污染和减排方面,孙景华教授曾在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制订了相应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和政策建议。

他也曾领导过一项针对大气污染的调查研究,这个研究通过对中国28个城市的大气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大气质量差异较大,城市间的污染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

此外,他还曾就全球大气环境治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共同但有差异的责任”原则。

在气候变化方面,孙景华教授曾开展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包括研究长时间尺度下气候系统变化、全球变化和环境政策等。

此外,他还积极推动了一项研究,通过对中国和美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和政策进行对比,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建议。

孙景华教授在大气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Science、PNAS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他还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和顾问,获得了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浙江大学杰出青年学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从事教育科研多年,孙景华教授一直坚持“深耕细作、攻关克难”的科研理念,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不断推进和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培养和推荐青年教师,为推进我国环保事业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精品】张天佑教授简历1

【精品】张天佑教授简历1

【关键字】精品张天佑教授简历1960-1963 中国科技大学授课教师1977- 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总工程师,学术委员会主任1987-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创建了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在天然产物活性化合物分离纯化方面的应用技术基础工作。

获得美国发明专利。

1989-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生化分离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1990-1991 美国北卡州大学客座教授指导研究生蛋白质分离纯化的研究。

1991-1994 北京科技研究院旧金山办事处主任1991- 美国加州基因实验科技有限公司客座研究员,科技顾问1995- 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分离纯化技术实验室主任开创了高速逆流色谱技术纯化和制备中草药活性成分标准物质的研发工作,成为国家工程中心“十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成果。

1998- 北京天然产物分离纯化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创建了天然药物、农产品、海洋生物中活性化合物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制备方法,推广应用于相关科技与产业领域。

成果在浙江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杭州)、浙江大学、娃哈哈集团研究所引用。

并因推进宁波市北仑经济开发区高科技产业,曾获宁波市特殊贡献专家奖励。

2000- 国际逆流色谱技术学术委员会核心成员2002年第二届国际逆流色谱技术学术会议主席。

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高级顾问研制成功丹参、三七中的七种高纯度单体对照品。

2004-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天然产物标样专业工作组常务副组长研发成功天然产物类活性化合物高纯度国家实物标准样品四十余项,已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向国际公布。

从2005年起,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ISO/REMCO年会,建立了国际合作。

2006-中国保健协会行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技术标准审定专家组组长。

已建立银杏提取物、石斛提取物、大豆异黄酮等十余项行业标准。

2007-中关村科技园大兴国家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药谷一号国际医药产业研发孵化园首席专家已建立以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等专家为核心的技术团队,并建立了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江西中医学院等重点实验室的合作。

污染场地卤代烃非生物自然衰减研究进展

污染场地卤代烃非生物自然衰减研究进展

Vol.34,No.3Mar.,2021第 34 卷 第 3 期2021年3月环 境 科 学 研 究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污染场地卤代烃非生物自然衰减研究进展廖高明1>2'3 ,马杰1>2'3* ,谷春云1>2'3 ,杜显元心,宋权威"收稿日期:2020-06-24 修订日期:2020-09-24作者简介:廖高明( 1997-)'男'湖南张家界人'****************.*责任作者'马杰( 1986-),男'山西太原人'副教授'博士'博导'主要从事污染土壤与水体修复治理与风险评估研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1878332);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No.Z181100006218088);中石油科技创新基金(No.2018D-5007-0607)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21878332) ; Beijing NOVA Program , China (No.Z181100006218088) ; Innovation Fundof Petro, China ( No.2018D-5007-0607)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北京1022492.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3. 油气污染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4. 石油石化污染物控制与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5. 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2206摘要:传统的卤代烃自然衰减研究主要关注生物降解过程,然而近年有研究发现卤代烃可以被地层中的活性矿物还原降解.对天然活性矿物介导下卤代烃非生物自然衰减的研究进展总结显示,可以还原降解卤代烃的天然矿物主要包括铁硫矿物、铁氧矿物和含铁黏土矿物等,其中铁硫矿物在含水层中分布最为广泛.常见的反应机制包括还原消除、氢解、自由基加成、自由基偶联、 脱卤化氢、水解,其中还原消除和氢解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反应机制,常见于卤代烷烃和卤代烯烃的非生物降解.卤代烃的非生物降解产物主要取决于还原降解途径和母体卤代烃.不同矿物对卤代烃的降解活性大致表现为马基诺矿A 黄铁矿〉黑云母〉蛭石n 绿锈〉磁铁矿n 蒙脱石.卤代烃的降解速率除受矿物种类影响外,还受到卤代烃种类、pH 、硫化物浓度、共存金属离子、天然 有机物、矿物形态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研究已经确证活性矿物的还原降解是卤代烃自然衰减的重要机制,但该领域中仍然有一些重要知识点有待进一步研究.关于活性铁矿物Fe(H)类型和反应能力之间的关系、还原卤代烃过程中Fe(H)的结构变化以及结构态Fe( H)向卤代烃的电子转移方式等仍然不清楚,建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现有研究大都基于实验室小试装置,实际场 地的研究不多,建议今后进一步探究实验室发现的规律是否符合场地中的实际情况;地下水位波动导致活性矿物间歇性暴露在溶解氧中,可能产生羟自由基(・OH)实现并导致卤代烃的氧化降解,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尚存在不足,建议给予更多关注.关键词:污染场地;自然衰减;卤代烃;活性矿物;非生物降解中图分类号:X53文章编号:1001-6929(2021)03-0742-13文献标志码:A DOI : 10. 13198/j. issn. 1001-6929. 2020. 09. 14Research Progress on Abiotic Natural Attenuation of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 at Contaminated SitesLIAO Gaoming 1,2,3, MA Jie 1'2'3* , GL Chunyun 1,2,3, DL Xianyuan 4,5, SONG Quanwei "'51. China L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 , Beijing 102249, 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eavy Oil Processing, Beijing 102249, China3. Beijing Key Lab of Oil & Gas Pollution Control , Beijing 102249, China4.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Pollution Control, Beijing 102206, China5. CNPC Research Institute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Technology, Beijing 102206, ChinaAbstract : Traditional studies of natural attenuation of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 mainly focus on biodegradation process. However, recentstudies have found that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 can be geochemically reduced by the reactive minerals in the subsurface environment. This process is called abiotic natural attenuation of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abiotic natural attenuation of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 mediated by natural reactive minerals. The reactive minerals that can reducehalogenated hydrocarbons include iron-sulfur minerals, iron oxide minerals and iron-bearing clay minerals. Among them, iron-sulfur minerals are the most abundant mineral in aquifers. The reaction pathways include dichloroelimination, hydrogenolysis, radical addition,radical coupling, dehydrohalogenation, and hydrolysis. Dichloroelimination and hydrogenolysi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eaction pathways,第3期廖高明等:污染场地卤代烃非生物自然衰减研究进展743especially for halogenated alkanes and halogenated alkenes.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biotic degradation products mainly depends on the reaction pathway and the parent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The reaction rate of various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s are compiled and analysed.The analysis of reaction rate data suggests that the reactivity of different minerals generally follows the trend:mackinawiteApyrite>biotite>vermiculite=green rust>magnetite~montmorillonite.The reaction rate is also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the type of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pH,sulfide concentration,coexisting metal ions,natural organic matter,and mineral morphology.Overall,current studies corroborate that reduction by reactive minerals is a key natural attenuation mechanism for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However,there are still several critical knowledge gaps.It is still unclear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ypes of Fe(n)in reactive minerals and their reactivity,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Fe(D)during the reduction of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and the mechanisms of electron transfer from structural Fe(D)to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Current researches are mainly laboratory bench­scale studies while field studies are rare.Further field studies are necessary to confirm that the knowledge obtained through laboratory studies is consistent with field observations.Fluctuations in shallow water table would cause the reactive mineral exposure to dissolved oxygen.Reactions of the reactive minerals with oxygen generate hydroxyl radical(・OH)that can oxidize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 Further researches are needed in this area.Keywords:contaminated site;natural attenuation;halogenated hydrocarbons;reactive minerals;abiotic degradation我国面临的污染场地问题日趋严重,卤代烃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类污染物.生态环境部于2018年发布的《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划定了45项污染物为基本项目,其中包含21种氯代烃、4种溴代烃,共计25种卤代烃.化学氧化、热脱附、水泥窑协同处置是我国卤代烃污染场地最常用的修复方法[1],这些修复方法经济成本高,对环境扰动大,副作用明显.例如,化学氧化技术的应用受限于氧化剂的输送和浓度反弹等方面[2-3].热脱附处理成本相对较高,处理每立方米的污染场地的成本在88~300美元之间,并且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生出毒性更高的二嚷英,造成二次污染[4].监测自然衰减是一种低成本、低扰动、绿色可持续的修复技术,在国外被广泛使用.以前有关卤代烃的自然衰减研究主要聚焦在生物降解过程[5-8],近年的研究发现卤代烃可以与地层中的活性矿物(主要是含铁矿物)经化学反应实现脱卤降解,因此卤代烃的非生物自然衰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9-11].多年以来,被公认的利用非生物反应修复地下水卤代烃污染的仅有2个例子:①1,1,1-三氯乙烷(1,1,1-TCA)经脱卤化氢生成1,1-二氯乙烯(1,1-DCE)或经水解形成乙酸[6,12];②1,2-二溴乙烷(EDB)能被含有HS-的溶液非生物厌氧降解[13].天然铁矿物表面催化反应一直被忽视,不过随着用含零价铁的渗透反应屏障(PRBs)成功处理地下水中三氯乙烯(TCE)[14-15]之后,天然铁矿物表面的非生物反应逐渐成为研究热点[9,16-19].在Kriegman-king等[20]首次证明活性铁矿物中的黄铁矿悬浮液能够对四氯化碳脱氯后,相继有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和污染场地发现,除了黄铁矿外,其余活性铁矿物如马基诺矿[21-25]、磁铁矿一类的铁氧化物[26-30]、蒙脱土一类的黏土矿物等[31-35]存在下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同样有天然铁矿物介导的卤代烃非生物降解的证据.一般认为卤代烃非生物降解比生物降解慢[36],可能是因为自然含水层中活性铁矿物丰度较低,但DONG 研究[18]发现,当存在较高浓度铁矿物时,卤代烃的非生物降解速率可以大幅提高.Mccormick等[37]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四氯化碳(CT)的非生物降解速率是生物降解速率的60~260倍,SHAO等[38]也发现了类似现象.该文从天然活性矿物的种类、反应机理、降解途径和降解中间产物、降解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系统地总结了天然活性矿物介导的卤代烃非生物自然衰减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明晰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1天然活性矿物目前发现的可以参与卤代烃还原降解的天然矿物主要包括铁硫矿物、铁氧矿物、含铁黏土矿物三大类(见图1).铁硫矿物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含水层中的活性矿物,包括马基诺矿(FeS)、磁黄铁矿(Fe“S)、灰铁矿(Fe3S4)、褐铁矿(Fe g Su)、白铁矿(斜方晶系FeS z)、黄铁矿(FeS2)等[39].黄铁矿和马基诺矿因其高反应活性受到的关注最多,黄铁矿在含水层的温度和压力下呈热力学稳定相,具有立方系晶格,其中Fe(D)和S2(D)原子可以看成是以氯化钠结构排列,每个铁原子被硫原子包围形成八面体,每个硫原子以另一个硫原子和3个铁原子作为最近邻[40].马基诺矿中每个Fe(D)原子均与4个硫原子键合,四面体共享边缘通过范德华力堆叠并相互作用形成层[10].与黄铁矿744环境科学研究第34卷绿锈黑云母图1目前发现的可参与卤代烃还原降解的活性矿物的晶体结构Fig.1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reactive minerals which can reduce and degrade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相比,马基诺矿在热力学结构上是亚稳态的,反应活性更强,被认为是黄铁矿的前驱体[41].常见的铁氧化物包括针铁矿、磁铁矿、赤铁矿和绿锈,其中磁铁矿和绿锈的还原反应性最强[42].磁铁矿是一种混合的Fe(H)-Fe(m)矿物,为反尖晶石结构,其结构式常用Fe(川)〔Fe(U)Fe(M)〕04表示.磁铁矿在含水层中分布较广但总量较少,通常作为基岩风化产生的碎屑相存在[10],在还原条件下,可以通过铁还原菌或通过三价铁氢氧化物的转化产生非常细晶粒的自生磁铁矿,在硫酸盐还原条件下,磁铁矿将缓慢地溶解并反应形成黄铁矿.绿锈(green rust)常在还原性含水层中形成,可在铁基的渗透反应墙中生成.绿锈结构中混有二价铁和三价铁以及嵌入的阴离子,为六边形底面的薄柱状结构,呈蓝绿色,结构式常用[Fe(H)如)Fe(川)’0%广[(A)加比。

张天佑教授简历[1]

张天佑教授简历[1]

张天佑教授简历1960-1963 中国科技大学授课教师1977- 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总工程师,学术委员会主任1987-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创建了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在天然产物活性化合物分离纯化方面的应用技术基础工作。

获得美国发明专利。

1989-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生化分离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1990-1991 美国北卡州大学客座教授指导研究生蛋白质分离纯化的研究。

1991-1994 北京科技研究院旧金山办事处主任1991- 美国加州基因实验科技有限公司客座研究员,科技顾问1995- 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分离纯化技术实验室主任开创了高速逆流色谱技术纯化和制备中草药活性成分标准物质的研发工作,成为国家工程中心“十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成果。

1998- 北京天然产物分离纯化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创建了天然药物、农产品、海洋生物中活性化合物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制备方法,推广应用于相关科技与产业领域。

成果在浙江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杭州)、浙江大学、娃哈哈集团研究所引用。

并因推进宁波市北仑经济开发区高科技产业,曾获宁波市特殊贡献专家奖励。

2000- 国际逆流色谱技术学术委员会核心成员2002年第二届国际逆流色谱技术学术会议主席。

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高级顾问研制成功丹参、三七中的七种高纯度单体对照品。

2004-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天然产物标样专业工作组常务副组长研发成功天然产物类活性化合物高纯度国家实物标准样品四十余项,已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向国际公布。

从2005年起,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ISO/REMCO年会,建立了国际合作。

2006-中国保健协会行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技术标准审定专家组组长。

已建立银杏提取物、石斛提取物、大豆异黄酮等十余项行业标准。

2007-中关村科技园大兴国家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药谷一号国际医药产业研发孵化园首席专家已建立以任德权教授、罗国安教授、屠鹏飞教授、杨世林教授、张卫东教授、王智明教授等专家为核心的技术团队,并建立了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江西中医学院等重点实验室的合作。

建设中国的“臭氧谷”——访臭氧技术专家、哈尔滨久久电化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波

建设中国的“臭氧谷”——访臭氧技术专家、哈尔滨久久电化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波

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了健康和美好。不仅Ni, l, : l : 除臭 、脱 色 、降解 有 机物 、提 高 细胞 活 度等 特 性 。正 是 因 负离子产 品已经广泛应 用于各种水处理 、水产养殖 为臭氧的这些特性,在此次汶川地震救灾过程 中,久久公 品生产 、医疗 、药品生产、粮食仓储 、干鲜调料生 司第一时间捐赠了1 0 台臭氧消毒机 ,为灾民实现外伤消 禽养殖、生物安全 、化工生产等七十 多个领域。据 50 毒 、食 物 、饮 水 消毒 和 室 内空 气 消毒 ,防 止疫 情 传播 等做 工行 业 臭氧 生 产 力 中心 统计 :臭 氧 在我 国 已经 悄 然
有限 公司 ,采访 了董 事长尹 波先 生。 专利 ,这项 技 术 是利 用 臭 氧将 煤 焦 油混 合 物 氧化 为
料、油漆使用的产品。1 7 年报道了臭氧在食糖精 83

种技术的应用
麻 漂 白方 面 的生 产 应 用 。臭 氧 虽然 被 发现 和 人工 制 10 0 多年 的历史 ,但过 去应 用范 围较窄 、规 模也较 小
出 了贡献 ,每 台机 器 消毒 杀 菌 范围达 3 平 方 米 。 因为 臭氧 为一 个新 兴 的 民族 产业 ,产 量 、产 值 2 0 年 后 一直 0 05
3 > 2 8 8 :总 1 0 >0 d , 第 4 0FEK rJ - F J 期
维普资讯
臭氧 技 术 的应 用 已 经取 得 了不 俗 的成 绩 。 为探 其 深 ,黑 龙 了臭 氧 的强 氧 化 作 用 ,发现 臭 氧 对 木材 、稻 草 、淀
江民营科技促进会的钟彬主任 、刘颖 同志与本刊记者一行 物色素、天然橡胶、脂肪、动植物油与酒精等物质 来 到 了位 于 高新 技 术 开发 区的哈 尔滨 久久 电 化学 工 程技 术 化作 用 。 1 6 年德 ・ 贝斯 获得 了臭氧 应 用技 术 的 88 格

毛松柏:为美丽中国配方——记南化公司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气体净化研究所所长毛松柏

毛松柏:为美丽中国配方——记南化公司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气体净化研究所所长毛松柏

毛松柏:为美丽中国配方——记南化公司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气体净化研究所所长毛松柏李彤;秦娟娟【期刊名称】《中国石化》【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2页(P74-75)【作者】李彤;秦娟娟【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26年来,他一直在做一件事——气体净化,他要为美丽中国的梦想精心配方。

从大学毕业到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工作至今,毛松柏这26年来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气体净化。

这项今日看来因与低碳环保经济密切相关而风光无限的事业,当年几乎是在一片荒原中起步。

从最初4个人的专题小组发展到今天仅博士毕业生就有6人的研究所,毛松柏与他的团队不仅在气体净化的科研成果上硕果累累,他们独有的溶剂配方更为国家低碳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毛之队的事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 毛松柏在现场。

陈斌摄与新技术意外结缘1986年,从山东大学毕业的毛松柏走上了工作岗位。

当时的大学生毕业是包分配的,出生于宜兴的毛松柏一心想回江苏,被分配榜单上化工部南京化工研究院的名字吸引了。

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下了火车,过了大桥,呈现在他眼前的居然是一片农田,这个视觉冲击彻底颠覆了他的想象。

1992年,经历了几年实验室里的摸爬滚打后,毛松柏成为研究院气体净化研究所一名组长,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科研方向。

当时该所主要从事的是合成氨原料气净化,且已获了不少全国奖项。

作为该所最年轻的胺法组组长,毛松柏必须找出自己的一条路来。

经过反复思索,他把目光放在了烟道气二氧化碳脱除和原料气脱硫上,这在该所属于未经开垦的处女地。

1998年初,贵州赤天化集团有限公司为了解决催化剂热加碱脱碳问题找到该所,在与对方讨论技术问题时,毛松柏意外得知赤天化在生产50万吨尿素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当时的天然气合成技术造成了氢多碳少的局面,假如无法及时捕集二氧化碳,尿素产量至少减少20%。

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体系优化说明1.发展概况我国的气体标准化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1979年原化工部科技局确立西南化工研究院为化学气体(包括稀有气体)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这是我国气体标准化的首个工作机构。

根据气体标准化发展的需要,1994年4月,经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批准,第一届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气标委)成立,负责我国的气体标准化归口管理,对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58,秘书处设在西南化工研究院。

同年10月,SEMI(国际半导体材料和设备组织)中国标准化委员会化学品分技术委员会成立,秘书处也设在西南化工研究院,开始了电子工业用气体专项标准化研究及标准的制、修订。

1996年全国样品技术委员会气体标准样品分技术委员会成立,秘书处仍设在西南化工研究院,负责国内气体标准样品技术归口管理。

至此,气体标准化有了三个不同的组织体系。

由于三个秘书处都设在同一个单位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使得气体标准化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得以协调发展。

迄今已是气标委第三届委员会的第五个工作年。

经过30年的发展,气体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标准包括了产品标准、基础通用标准、试验方法标准、气体标准样品等。

初步形成了一个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气体标准体系架构。

然而,目前的这个体系构架存在诸多不足并需要不断完善。

为适应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WTO新形势的需要,应当优化气体标准体系,调整气体标准化的组织结构。

2.组织体系优化方案为了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和气体标准化全方位拓展形式的需要,气体标准化组织体系应按照与气体标准体系框架一致的目标构建。

拟在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构建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分会)和工作组共计12个。

其中:(TC201/SC1)电子工业用气体分会已在半导体材料与设备技术委员会组建,(TC118/WG)气体标准样品工作组,已在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组建;气体分析和混合气两个分会已上报待批;需新建分技术委员会3个、工作组5个。

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专家简介:张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副主任,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专业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金堂医院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

现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重症血液净化中青年协作组成员、中国中药协会肾病中药发展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委员会委员、非公肾脏病透析专业委员会AKI 及CRRT 学组总干事、四川省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任Precision Clini⁃cal Medicine 及《西部医学》《西南医科大学学报》青年编委。

擅长急性肾损伤及重症血液净化技术,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含钙置换液的局部枸橼酸抗凝技术。

共发表论文150余篇,以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发表SCI 论文40余篇。

目前获得专利7项,转化5项,获得转化创新基金超过200万元。

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医学会基金、省级支撑计划项目,作为副主编编写专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华夏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E-mail :**********************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张凌1,2,李明鹏1,2,3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成都610041);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病研究所(成都610041);3.简阳市人民医院肾内科(简阳641400)【摘要】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extracorporeal carbon dioxide removal,ECCO 2R )旨在去除血液中二氧化碳,以缓解高碳酸血症和相关酸中毒的不良影响,为保护性甚至超保护性机械通气提供条件,有助于减少有创呼吸机使用,缩短呼吸机带机时间。

近年来,该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 )、新冠肺炎及等待肺移植手术等患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 担任 了 中国工业 生态协 会理事 和《 化学 工程 》 刊 期 副 主编等 社会兼 职 。
学校 化工机 械专业 。曾任化工 部小 合成 氨设 计技 术
中心 站副站 长 , 国小 氮肥工 业协 会副 理事 长 , 全 中国 化工 学会化肥 学会 理事 。现任 上海 达 门化工 工程 技 术公 司总经理 。负 责 的“ 合成 氨生产 蒸 汽补 给技术 ”
费维扬 多年来 教书 育人 , 养 了 3 余 名博 士生 培 O 和硕士 生 。在 国 内外 科 技 期 刊 和 会 议 上 发 表 论 文
1 0 篇 , S I 录的论 文 2 7余 被 C 收 3篇 , E 收 录的论 被 I
文 3 余 篇 。发 表 的 著 作 有 《 一 液 萃 取 过 程 和 设 O 液 备 》 。参加 了《 国大百 科 全 书 》 等 中 化工 卷 等 多种 手 册 的编写 和 翻译 , 溶剂 萃 取 手册 》 为《 的副 主 编 和撰 稿 人 。先 后与 美 、 、 、 德 法 澳等 国的 大学 和公 司开 展
维普资讯

3 ・ O
气 体 净 化
20 0 6年第 6卷 第 2期
全国气体净化技术协作网技术委员会专家简介
名 誉 主任 委 员
费维扬 教授, 中国科 学院 院士 。男 , 9 9年 7 13 月生 于上 海 市 , 9 3年 毕 业 于 清 华 大 学 工 程 化 学 16 系 , 为清 华大学 “ 现 国家 重点 化 学 工程 联 合 实验 室 ” 副主 任 。长期从 事 化 工分 离科 学 与 技术 , 特别 是溶 明专利 “ 低供 热源 变压 再 生 新 工艺 ” 有 创 新性 , 学 化学 工 程 系进 行 气 液 oi n 州 i 传质理 论 的研究 , 为南 化 集 团研 究 院气 体净 化研 现 究所 主任 工程师 。长期 在科研 第一线 从事研 究开发 工作 , 在合 成 氨 原 料 气 体 净 化 领 域 获 得 多 项 成 果 。 主持完 成 的国家 “ 五” 关 项 目“ 间位 阻 胺脱 除 七 攻 空 二 氧化 碳新技 术 ” 气 液传质数 学模 型的开 发及应 与“
为优 秀理 事 。现任全 国化 工小 合成 氨设 计技术 中心
站 技术委 员会 委员 , 国化 工学 会 化 肥 专 业 委 员会 中 专 家组成 员 。 孔 渝华 研 究 员 , 法脱 硫 专 家 。男 , 9 9年 干 13 出生 , 江省 肖山市 人 , 9 2年 毕 业 于 北 京 大 学 化 浙 16
副 主任 委 员
於子 方 高级 工程 师 , 合成 氨专 家 。男 , 9 4 小 1 4
年 出生 , 江 绍兴 人 ,9 4年 毕 业 于上 海 化 工 专 科 浙 16
了多项应 用 基 础 合 作研 究 。1 9 9 9年 当选 为 国际 溶
剂 萃取 会议 (S C 国 际委员 会 ( IE ) 常设 ) 的中 国委 员 。
剂萃 取的研 究 和教 学 工作 。针 对 能 源 、 资源 和 环保 等 国民经 济建设 的 迫切 需 要 , 在萃 取 等传 质设 备 的
数学模 型 和性能 强 化等 方 面进 行 了创造 性 的研 究 , 成果 突 出。在应 用理论 知识 和计算机 辅助设 计方法 解决 工程技 术难题 方 面做 出 了重 要 贡献 , 曾获 国家 级科技 奖 2项 , 、 省 部级 科技 进步 奖 1 2项 , 国际奖 3 项 和发 明专 利 4 。 项
主 任 委 员
王祥 云 教 授 级 高级 工程 师 , 脱硫 、 碳 专 家。 脱 男 , 9 4年 出生 , 业于 中 国科 技大 学 , 9 8 9 9 14 毕 1 8 ~1 8
项 目获化工 部科技进 步 二等奖 与 国家科 技进 步三 等
奖 。18 9 8年与 1 9 9 8年 两 次 荣 获 化 工 部 “ 氮肥 突 小 出贡献 ” 荣誉 称号 , 次被 中 国化工学 会 化肥学 会评 多
流程 与操 作指 标为 国际 首创 , 到 了 同类 工 艺 的 国 达
际先进水 平 , 9 9年获 国家 石油 和 化 学 工业 局 科 技 19 进 步二 等奖 、 国家 优 秀发 明专 利 。上 述 三 项 相关 技 术 19 9 9年合评 为 国家 科 技 进步 三 等 奖 , 列 入 “ 并 九 五” 国家科 技成 果 重点 推 广 项 目。在 国 内外 发 表 论
作者。
19 9 5年 被评 为化工部 “ 国 化工 科 技 先 进工 作 全
者 ”19 ,9 9年 被评 为江 苏省 “ 突 出 贡献 的 中青 年 专 有 家 ” 2 0 年 获国务 院颁发 的政 府 特 殊 津贴 , ,0 1 并被 授 予南 京市“ 十大科 技之 星” 称号 ,0 4年 被 评 为江 苏 20 省首 届十 大杰 出专利发 明人 。
文5 O多篇 , 中 1 余 篇发 表于 核心 期刊 , 其 O 并有 论 文 被 美 国 S I E 收 录 。近 年来 分别 被南 京大学 、 C 和 I 东 南 大学 、 东理 工大 学 聘 任 为化 学 工 程 系硕 士研 究 华 生 校外合 作指 导老 师 , 导培 养 了一 批 青 年科 技 工 指
用” 两项 目 1 9 9 5年 获 化 工部 科 技进 步 二 等奖 , 被 并 列入 国家 科委 “ 五” 八 重点 推 广 项 目, 国 已有 多 家 全
学 系物理化 学专 业 , 为 湖北 省 化 学 研 究 院气 体净 现 化 中心主任 。长期 从事 化肥 催化 剂与 气体 净化 剂 的 研究 开发 , A一1 A1 O 6 氨合 成 催 化剂 18 E ( 1一 ) 9 3年 获 国家 发 明三 等 奖 , B一 1球 形 耐 硫 变 换 催 化 剂 E 19 9 0年 获 国家发 明 三 等奖 , 常温 C OS水 解 催 化 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